高校教育教学论文

时间:2022-11-03 16:40:20 教育学 我要投稿

高校教育教学论文

  在学习和工作中,说到论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培养我们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怎么写论文才能避免踩雷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高校教育教学论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高校教育教学论文

高校教育教学论文1

  新媒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如今,新媒体主要指基于互联网平台之上的传播媒介。相对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而言,具备传播速度快、效率高、互动性强等特点。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不仅是和三大传统媒体并行的“第四媒体”,其所具备的“融合”特性更使传媒转型成为了一股不可逆转的潮流。传媒转型所带来的是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做为新闻从业人员的输出方,高校新闻传播院系运用现有新闻教学思想、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所培养出来的新闻人才尚不能完全满足媒介融合时代媒体机构的需要。因此,高校新闻教育工作者有必要思考新闻教育应该如何适应传媒生态环境的新发展和新变化,如何充分利用新媒体提升授课效率。

  微博、微信(双“微”)作为新媒体的代表,发展十分迅猛。都具备社交媒体属性,互动性强,在大学生中普及程度高。双“微”的移动化程度高。二者都有十分成熟的手机客户端,使学生无论何时何地都能方便使用,碎片化时间利用率高。因此,双“微”具备成为高校课堂辅助教学的优势条件。

  一、微博平台辅助教学

  (一)发布信息

  网络传播学在大多数院校目前的教学方法仍然是以讲授为主。其中所涉及很多知识点讲起来也比较枯燥乏味,知识也相对比较理论化,学生对于这样的课程兴趣不大,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很多知识点,学生不能完全掌握,是网络传播学教学的主要问题。

  微博作为信息发布平台能够成为网络传播教学的有效补充。教师注册微博账号,让学生进行关注。教师可以在自己的微博上发布作业,布置预习任务,公布教学进度,考勤情况。学生可以马上通过评论或是私信功能与教师进行沟通交流。

  (二)进行讨论

  教师可以在定期在微博上发布讨论题,让学生通过评论功能进行讨论。在课下,如果教师在微博上看到有价值的与课程相关的博文,也能第一时间转发,与学生进行讨论分享。这样既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也有效地进行了互动,同时可以使学生通过讨论对知识点有更深刻的理解。

  (三)实践教学工具

  微博还可以成为一种实践教学工具。例如,教师在首次课布置微博运营任务,让学生自己尝试运营一个微博。在教学过程中,讲授一定的技巧方法,鼓励学生运用到实践中。

  二、微信平台辅助教学

  微信是由腾讯公司推出的一款集文字、信息、图片和视频于一体的即时交流型社交媒体。其中,微信公众平台基于微信基础之上使得一点对多点的信息推送形式成为现实。微信公众平台注册简单、操作易上手。用户只需完成简单的页面注册,就可完成个人或是企业账号的登录,在微信公众平台中实现对特定信息的自动回复、群发推送或是独立双向交流。这种传播模式非常适合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

  (一)可行性分析

  首先,微信用户的数量已经超过五亿,其中大部分都是青年人,大学生作为青年人的一部分,他们自然是微信的忠实用户。将微信公众账号在大学课堂上使用有着最为广泛地受众基础。其次,这种平台在使用过程相对比较简单,在网站上进行相应的注册,提供一些个人信息就可以得到一个公众账号。同样,在教学手段更新之后,相应的教学方法将进一步提升,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升级,将不断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

  (二)应用模式

  1.签到。到课率一直是很多高校较为头疼的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一方面需要教师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另一方面也要采取一些有效的管理手段。教师可以借助一些公众平台,让学生用手机签到的方式完成到课率的检查。

  2.设计课堂测验、布置作业。教师可以在PC端先编辑好测验或者作业题目,并可以设置主观题和客观题,根据教学进度和需求在课堂上随时发布。学生使用手机就能够完成测验和作业。

  (三)积极作用

  在将公众账号应用到网络传播学的课堂之后,教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不断更新,学生参与教学的程度也不断提高,教学的针对性、有效性也进一步提升。具体表现如下:

  首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开始不断参与教学,成为网络传播学课堂教学的中心,是现代教学主体转变的一个典型情况,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提升学习热情,开始主动分析网络传播学的一些知识点,也可以在微信平台上获得更多的边缘知识,提升了学习兴趣。

  其次,知识的更新速度不断提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不断更新相应的知识结构,其中理论知识没有什么更新的空间,主要还是课本中的实例相对比较老,很多都是十年前的数据,不能满足学生对于现代新闻行业现状的掌握,公众平台可以将教师在网上收集的一些新闻学的最新数据和信息发布给学生,让他们可以进一步了解情况。

  最后,新技术的掌握提升学生的就业机会。这种公众账号的掌握是现代新闻专业、企业办公室岗位需要掌握的内容,在网络传播学的课程上运用这种教学手段进一步促使学生熟悉这种工具,在以后的工作中可以更加熟练地掌握这个技术,提高了就业的机会。

  总之,把社交媒体作为一种辅助教学手段,有效地促进了教学效果,在网络传播学教学过程中,需要有效地提升现代教学方法,有利于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

高校教育教学论文2

  一、高校教学档案是教学管理的重要资源

  在高校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学档案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高校只有在具备了大量的、可靠的教育教学材料,并继承已有的教学成果,借鉴前人优秀的教育经验和教育思想的情况下,才能够有节奏、有秩序、高效率地运行教育教学管理。当然,前人的研究成果和教育教学思想就是源自学校的教学档案。

  因此,高校应当充分注重教学档案的重要作用,致力于将教学档案的管理工作渗透到教学管理活动当中,建立并完善教学档案的管理制度。同时,高校教学规划的制定与改进、教材的选取与运用、专业以及专业课程的开设等的依据也是源自教学档案,这些依据将对教学质量的高低和教学活动的成败造成直接影响。总之,高校教学档案是教学管理的重要资源,在教学管理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和指导意义。

  二、管理高校教学档案应该注意的问题

  (一)更新高校教学档案的管理观念

  在这个信息时代,档案管理信息化已经是不可避免的发展趋势,而要推进高校教学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首先就必须要从思想观念上进行重视。作为高校的档案管理人员,就必须要在更新自己的知识时,树立起良好的服务观念以及开发档案的新观念。高校的教学档案管理必须要树立起良好的服务意识,不能在停留在原来的思想上。为此,高校档案室必须要广大师生对知识以及信息的需求进行调查了解,并根据调查的情况加大相关教学知识、信息的收集、整理等工作力度,积极的为学校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还必须让档案管理人员逐步的从传统的工作模式过渡到档案信息中心的工作模式上来,并在此过程中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现代化意识,促进高校教学档案事业的现代化发展。

  (二)改进高校教学档案的收集工作

  高校的综合档案室要对学校的档案工作进行定期的、整体的、系统的监督与指导。作为档案室的工作人员,需要迈出档案室,深入分析学校各教学部门的工作规律,了解他们工作的具体内容,合理把握文件材料归档的范围,并根据分析、了解的结果制定出相应的教学档案的收集计划,力争做到教学档案的收集工作有步骤、有计划、有实效。同时,档案室工作人员还需要对各立档部门的工作动态有一个及时、准确的了解,帮助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另外,教学档案室的工作人员还可以精选出一些收集齐全,工作规范,立卷质量较高的部门,组织其它部门参观学习,互相借鉴,共同提高。

  (三)建设高校教学档案管理工作的规范化、标准化、现代化

  近年来,新的教育理念使各高校在办学方式、办学理念以及学科领域的建设等方面都呈现出了多元化的发展特色,这就使得高校的教学档案的种类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复杂。因此,在教学档案的产生、整理、收集、利用等运转过程中,应当以档案管理的标准与法规为依据,有效实施科学化的管理,使档案管理工作的每一个方面和每一个环节都能够达到规范化;同时,依据指标体系的要求,对于教学档案相关的支撑材料进行有针对性的、有目的的收集与整理,使其达到规范化、标准化的要求;另外,必须完善工作程序和管理制度,充分发挥教学档案在高校教育管理教学活动教学研究等各项工作中的作用,从而形成具有实用价值的、准确性和权威性较强的信息材料,进而实现高校教学档案管理工作的规范化、标准化和现代化。

  (四)加强高校教学档案的信息化人才培养

  档案人才是知识管理型人才。档案信息所具备的知识性与档案管理工作本身的专业性决定了档案管理人员所从事的工作是一种知识性的劳动。档案工作人员的素质会直接的影响到档案信息化建设。高校的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具有很强的技术性,这就要求档案管理人员重新审视自己的知识结构,认清自己是否具备运用各种先进的档案管理工具、高效并准确获取各种教学档案信息以及其他的相关的档案管理所需要的的能力。

  如今,很多的教学档案管理工作人员都不具备这些综合能力,他们要么是能够运用各种先进的档案管理工具而缺乏档案管理能力,要么就是具备档案管理能力却不具备运用各种先进的档案管理工具的能力。为此,高校必须要为他们创造出一个好的学习环境,鼓励他们参加各种培训,努力的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同时还必须要注意引进新鲜血液,聘请那些具备良好的的综合素质能力的档案管理工作人才进高校从事教学档案管理工作。

  三、高校教学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途径

  (一)对高校教学档案信息资源的结构进行丰富、改善

  要使得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能够顺利有效的开展,就必须要要加强档案的接收和征集工作,并尽可能的扩大档案的接收范围和征集门类,使得档案数量更加充足、内容更加丰富、结构更加的合理。从档案室来说,需要对原有的管理体制进行改善,对单位的档案进行集中统一的管理。对于档案馆来说则需要坚持馆藏教学档案的数量与质量并重的原则,在合理扩大接收范围的同时,还需要对所接收的教学档案的质量进行甄别、控制。

  需要对档案补充机制进行完善,要广泛地开展档案征集的工作,必须要想方设法地对散存在社会和个人中的档案资料进行收集。同时还需要对馆藏结构中文书档案占主体的单一局面进行改变,并加强与各个专业档案馆、图书馆、博物馆等之间的联系,以此来促进教学档案资源的共享。

  (二)积极拓宽高校教学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范围

  高校的教学档案管理人员应当树立起竞争的观念、积极服务的理念、市场理念以及协同合作的观念等先进的观念和理念,并以此为基础,做好三方面的工作:一是要切实关注学校以及广大师生对教学档案信息的实际需求,是档案资源能够得到充分的共享;二是要打破教学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常规范围,利用各种方式有效扩大档案室在学校中的影响力;三是注重开发档案室的新的社会功能,以扩大和提升教学档案信息的开发利用工作对学校发展的积极影响。

  (三)加强各种先进信息技术的应用

  高校的档案馆(室)应该积极的根据自身的馆藏特色建立起档案信息数据库。数据库不仅仅是档案信息存储系统,它同时还是对已经数字化的档案信息进行深一层的加工与组合后所形成的专题性的、高层次的档案信息的科学分类组合。通过建立起相应的数据库后,可以大大的提高查询速度,进而方便用户,同时提高档案信息的管理水平。

  在21世纪,将各种资源与信息进行数字化已经成为了现代化建设的主要核心。档案管理现代化,就必须要是实现档案资源的数字化,只有这样才能够让高校的教学档案管理工作与时俱进。要实现档案资源的数字化就必须要建立起相应的规范与标准,同时还需建立起相应的信息平台,只有这样才能够促进档案信息资源的共享与利用,推进高校教学档案管理的现代化进程。

  (四)加强建设高校教学档案的现代网络化

  随着不断推进的档案信息化建设进程,教学档案有了新的形式,传统意义上的纸质档案逐渐减少,而以光盘、磁盘为载体的现代化教学档案在整个教学档案材料中所占有的比例越来越大。不管是在内容上,还是在管理的手段、方法上,以往的教学档案管理都无法满足现在的需求。在教育走向现代化的今天,为适应信息时代管理的特点和需要,不仅要实现档案资源的数字化,还要加大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经费投入,开发或购买教学档案管理系统专用软件,建立教学档案管理信息化服务网络。在教学档案的管理上,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开发光盘、联网检索和信息查询等服务,充分挖掘信息资源自身的综合性、积累性等优势,使我们所得到的相关信息重新达到优化组合的目的,发挥出更大的利用效益。

  四、结语

  现代信息技术正在迅猛发展,这对高校院系级教学档案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需要高校的教学管理人才积极响应时代的发展,重视提高自身的素质,致力于掌握最新的教学档案管理手段,有效开发、利用教学档案信息,使教务工作切实为高校教育提供高质量服务,使教学档案在学校的发展中起到积极的作用。

高校教育教学论文3

  经济学的教学质量反映经济学专业学生素质的高低。从我国经济学教育教学来看,经济学的教学出现了许多突出的问题,有待进一步提高经济学教学质量。因此,过去注入式、结构式和封闭式的教学模式与思路已经不能满足现有经济发展的需要,经济学专业教学方法的改革势在必行。

  1经济学课程的特点和难点

  经济学的讲授能够培养学生敏锐的洞察力,让学生对经济生活中的深层次问题进行有效分析,提出自己的见解,为避免经济的波动和促进经济的增长提供决策建议。经济学和自然学科是不同的,不能在实验室进行,学生也就没有了社会经验,感到理论知识非常抽象,不能较好地理解其中的内容,无法有效地把握知识。在学生学习经济学中的理论内容时,要采用定量分析和坐标、图表等方式,将经济学理论中的知识直观反映出来。学生普遍认为学习经济学有一定困难,主要的原因是这种方式不单单是研究纯粹的理论知识,还需要研究经济学中的理论体系,像边际分析法、投入产出法和均衡分析法等。这些知识都是新知识,学生理解起来非常困难。学生反映学习这方面的知识比较枯燥,学习起来非常困难,不想动脑筋。这种情况在文科生看起来非常普遍,对数学往往不感兴趣,基础较差,不能够有效地进行理性思维,无法定量分析。学生往往将经济学当成语文科目来学,对经济学中经济学家的生平和经济学的发展史比较感兴趣,对经济学中的理论推导公式和图表等表示很反感。

  2经济学课程教学建立

  2.1合理设置课程学时,科学安排教学内容

  经济学专业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的改革是经济学专业教学改革的核心,也是培养经济学专业特色人才的关键。教师要科学地设置经济学课程的学期和学时,这是一件非常重要的工作,影响教学效果,决定学生学习效果的高低。安排过多的学时,将会增加学生的负担,学生能够自主发展的空间就非常少,不能较好地解决实际问题。安排过少的课时将不利于学生对学科理论知识形成把握。不同专业培养目标不同,经济学对学生的培养目标也是不同的。究竟在哪个学习阶段开设课程,需要根据课程单位的约束情况和紧密程度进行决定,这样能够保障课程教学具有一定的协调性。

  2.2案例分析和案例教学

  在系统理论教育过程中,教师将比较具有前瞻性和典型性的案例讲解给学生,像国内外宏观和微观方面的案例等。教师尤其要结合符合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中的案例,指引学生从多种角度和层面观察分析问题。教师这样做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而且有助于学生的知识和经验的积累,使学生具有极大的兴趣,让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借助案例教学,在学生看来,经济学变得十分简单,产生了学习兴趣,课程内容变得十分明了。当教师在讲解宏观经济学中的内容时,将世界的大环境和我国的国情进行比较,说明在不同的时期,我国的宏观调控政策是不同的,帮学生分析货币政策调整和变化的原因,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3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多媒体教学是一种比较先进的教学模式,教师能够较好的控制学时,里面包含了大量的信息。教师借助这种现代化的教学方式,减少了许多板书,有利于教师节省课堂时间,增加教师的授课信息量,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不受课时限制。课程内容不仅美观,而且大方,多媒体教学是一种非常不错的方式。教师在制作课时时,要充分考虑到教学的内容和特点,较好地突出教学内容。教师借助多媒体教学,能够将所要讲述的知识阐述得更加明了,学生借助融合了图片和文字的立体式教学课件,能够对知识形成具体的认识。教师在课程内容中融入了学科设计,学生就能够在这种轻松的学习氛围中更好地学习。

  2.4组织学生参与课程发言和讨论

  在教师的指导和组织下,学生能够将自己发现的问题进行有效交流,发表自己的看法,主动从中获得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需要一味地将课程内容讲述出来,可以在适当的时间,将小讨论穿插进去,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调动学生参与讨论活动的积极性。这样的教学不仅能够调节教学节奏,而且能够活跃课堂氛围。比如,当教师讲完均衡价格由供求价格决定时,可以将市场上苹果的上市和下市作为例子,让学生分析并讨论其中的原因,这样学生能够对知识形成比较深刻的理解。在这种讨论模式下,消耗的时间较短,学生不需要在上课前做好准备。

  2.5坚持习题练习

  学生学习经济学时只听课看书,不做练习,取得收获是有效的。大多数学生都有这样的感觉:听课和看书是很容易的事情,做练习心不在焉,这是一种不切实际的表现。这是因为,即使学生能够从表面上了解知识,但是没有更深的把握。学生做练习可以把大量的学习内容体现出来,将主动地思考和解决问题,极大加深了对概念和原理的理解,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学习充满了乐趣。针对这种情况,在每章的结尾,教师应该在要求学生们复习课本知识的基础上,给学生布置练习,且要及时做好标记、注释,方便为学生批阅和讲评。

  2.6改革学生考核制度

  传统的考核制度往往是教师说了算,主观性较强。学生即使平时表现再好,但是在成绩测验中,如果成绩不理想,就会给教师留下不好的印象。为了迎合教师的需要,学生只有拼命学习,只想拿到一张优异的成绩单,学生因此变得麻木起来,一切为了分数,同学之间相处不再融洽。在期末结束时,教师对学生的考核要改变传统的、单单依靠期末试卷确定成绩的办法,将学生发言的情况、平时课堂提问和综合闭卷考试成绩、作业状况等作为参考依据,以此确定学生的最终成绩。教师使用这种考核方式,能够及时了解学生对书本知识和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而且,还考察了学生的学习态度、思考能力等,了解学生是否能够运用理论知识和实际进行结合。对学生来说,这是一种非常公平的考评制度,能够准确地对学生进行考查。

  3结论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经济学已经成为解决经济学问题不可缺少的工具,是经济学专业中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具有较强的综合性。教学中结合职业高中教材的特点,注重探究式教学模式的研究,探索课堂教学的实施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到如何将经济学的理论知识教授给学生的同时,能够让学生更好地运用这种工具解决经济学中出现的问题。作为经济学专业的一名教师,需要不断完善教学手段和方法,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构建多元化的教学体系,确保师生间能够有效互动。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经济理论知识和教学案例巧妙地结合起来,让学生更好地发挥经济学的地位和作用。当下,经济学教育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教学工作需要不断完善,才能推动经济学教育教学工作更好发展。

高校教育教学论文4

  在高校外语教学中,现代教育技术被引进并广泛运用到实际教学当中,使得教学效果得到显著提升。然而,不少问题仍然存在,这对于教学质量和效率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应结合具体的问题,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采取相应的改善策略,使得现代教育技术充分发挥其在外语教学中的巨大作用。

  一、现代教育技术在高校外语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1.过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忽视教师的主导地位

  从当前高校外语教学当中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情况来看,许多教师过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依赖于多媒体和网络信息技术的便捷性,无法有效规划整体课堂教学过程,自身的主导地位大大降低。许多教师在课堂当中只是简单播放外语影片,让学生进行跟读学习和训练。一些教师则将教学课件设计得过分花哨,观赏性大于实用性,无法实现最佳的教学效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指导作用大大削弱,学生无法系统地进行外语学习。

  2.教学实践较少,学生语言技能得不到有效提高

  高校外语教学除要进行语言理论知识的教授外,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能够获得教学实践,能够充分锻炼其听说读写能力,以充分发挥英语作为语言工具的重要作用。然而,当前许多高校教师在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外语教学时,没有认识到实践教学的重要性,教学课件的音频和视频展示比重过大,导致学生只是简单地进行浏览和信息接收,无法实现语言的有效训练和运用,语言技能无法得到有效提高。

  3.教师多媒体技术水平不足或运用不当

  在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上,许多中老年教师由于接触网络和计算机的机会较少,对于多媒体技术的掌握程度较低,导致其在教学运用上的难度较大,无法实现现代教育技术的有效运用。一些教师拒绝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仍然采用传统的外语教学观念和教学办法。另外,一些外语教师对多媒体技术运用不当,重形式,轻内容,导致学生的注意力过分关注课件和教学材料,课堂教学效果较差。

  二、改善现代教育技术在高校外语教学中应用效果的策略

  1.改变教学理念,有效整合现代化教育资源

  为实现现代教育技术在高校外语教学中的有效运用,首先,教师应当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认识到高校外语教学的特殊性,重视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实际交际能力。这不仅是学生外语学习的主要目标,也是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交流越来越频繁的现实要求。其次,应当有效整合现代化教育资源,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将课堂内外时间充分运用起来,并有效利用网络的便捷性和丰富的教学资源,使得学生能够实现外语综合能力的提高。

  2.现代教育技术与课堂教学融合,加强师生互动

  应实现现代教育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有效融合,使得现代教育技术能够充分发挥其巨大效用,且其应与教师课堂教学互不冲突。应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能够在有效的教学计划当中,将现代教育技术充分融入到教学过程当中。同时,加强师生间的互动,在运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时,应及时反馈教学效果,使得教师能够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学生也能把握教师的教学目标,使得教学过程更为融洽,教学效率得到提高。

  3.从教材中提炼教学要点,运用多媒体呈现

  教材是教学的主要依据和参考,因此,高校外语教育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展教学时,应当依托教材进行教学设计。将教学要点提炼出来,并依此为基准,进行教学内容的散发,延展到外语听说读写等综合教学内容当中,制作多媒体课件,在课堂当中开展课程教学。同时,结合教材要求,从网络当中收集教学资源,让学生能够在课外进行延展式学习,并及时反馈到教师处,提升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效率。

  三、结语

  高校外语教学作为高等英语教学,在进行英语语言知识教学之余,更加注重学生英语语言能力的培养和提升,重视学生英语听说读写综合能力的提高。确保大学生的英语语言运用能力得到有效提高,对于其眼界的开阔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提升也具有重要意义。有效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才能使得高校外语教学效率得到有效提高,才能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便捷性和实用性,为学生外语综合能力的提升提供重要保障。

高校教育教学论文5

  摘要:有教育,自然会产生相对应的教育评价,人们在讨论如何对自己的孩子进行良好且有效的教育的同时,也同样在讨论后续怎样才能进行有效的教育评价,以此来反映孩子们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解决问题。本文探讨大学校园中的教育问题,着重于英语教育评价方面。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育评价;存在问题

  一、教育评价的概念

  教育评价这个概念从提出到发展、到完善经历了三个重要阶段。19世纪中叶的第一阶段是“心理测验时期”,逐渐发展成“目标中心时期”,进而完善为“标准研制时期”,直至今天形成了“个体化评价时期”。各个时期都有大量的文献综述对其进行解释、阐明,在此笔者就不一一赘述了。教育评价用通俗的语言来解释即为由施教者制定出合理的教育目标,使用合理的方式对受教者进行测评,测评内容即是受教者在接受教育过程中学到的东西,经过测评得到的信息和数据能很好地反馈出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使施教者找出根本所在,解决问题,从而提升教育质量。

  二、我国大学英语教育评价中的问题

  大学英语是当代大学生的必修科目,英语专业的学生们更是四年都在和英文单词打交道,除却他们,其他专业的学生也必然要学习这一门科目。然而很多时候,在专业课与非专业课之间,一些学生难免会有重心的偏差,加之老师或是学校方面的原因,当代大学生的英语水平欠佳。笔者在分析了许多相关案例之后,发现我国大学英语教育评价中存在这样几个明显的问题。第一,施教者制定的教育目标有所偏差。对于我们国家的教育体制而言,教师是学生成长路上最好的引领者。很多大学教师在制定教育目标时,只一味考虑自身利益,为了自己的职称而教书,从而导致了课堂上学生都在下面玩手机,无心听讲的情况;更有甚者,自身的水平不能够满足学生的需求,遇到简单之处,随便讲讲就过,遇到难句或是难题,自己不理解,便在讲台上胡乱讲一通,布置的课后作业也不会认真批改,学生的英语教育能力自然不会上升。第二,教学评价标准呆板,不知变通。我国的各科教育采取的教学评价都是考试,因此才被称为应试教育。即便是学生通过了高考这道门槛,进入大学,在开放的学风中学习,期末时仍要进行期末测验,老师们对于学生学习情况的评定也是通过分数来判断,卷面分数不够高,则在教师的心中,这样的学生就是英语水平较差的学生,给出的总分自然不会高到哪里去。然而,有些学生正是由于这样的教学评价标准,逐渐失去了英语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对于很多高校学生而言,期末考只需突击复习两个星期,便能取得不错的成绩,纵使需要背诵大量单词或是句子,有了老师给出的范围,学生们便不再担心能不能及格的问题了。长此以往,一整个学期只有两到三个星期是真正在学习英语的,对于这样一门需要通过长期的积累与练习才能取得显著进步的累积性学科来说,这样的学习方法完全不可取。第三,教学评价过于主观。很多时候,教师并不根据教学评价判定标准和目标去进行合理的教学评价,或者是盲目地依赖分数反映的结果,这样的评价方法是十分主观的,并不具备一定的合理性。作为合格的教师,需要做到在教学评价过程中客观看待数据,并能根据学生平时课堂上表现出来的能力和课后作业中反映的能力综合进行判断,而不是一味地只看分数,注重一个数据。很多时候教师甚至会代入自己的主观情感,戴着有色眼镜看待学生,或是凭着自己的喜好任性地进行教学评价,这些做法都是不可取的。

  三、大学英语教学评价的改善

  笔者认为,大学英语教学评价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深究下来其实并非是大问题,因此只需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互相督促即可改善,大学领导也应当重视起来,使大学英语的教育质量得到稳步提升。笔者根据以上的问题,提出了一些自己的见解。教学评价的概念比较空洞,因此作为教学评价的参与者,教师和学生都应树立起合理的教学评价观念。教师在教学评价过程中,应该保持客观的心态,摒弃应试教育的方式,做到为学生们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并很好地引领学生们去完成这样的教学目标,在评定过程中,要结合学生自身的英语能力与卷面成绩,不能只看书面成绩而忽略学生们的表达、听写等各方面的能力。学生自身也要约束自己,在大学课堂中,玩手机的情况并不少见,想要取得一个好成绩并让自己真正精通英语,学生们需要的并不仅仅只是一至两个星期的突击学习,英语是一门需要长期积累才能看出效果的学科,在学习了近十年的英语之后,到了大学也不能松懈,需要更进一步努力。

  四、结论

  我国大学英语教育评价中确实存在不少的问题,但笔者相信,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这些问题一定能够得到解决。在这个全民学英语的时代,大学英语课程对于接受过良好高等教育水平的大学生来说,并非是一门难以理解和学习的课程,而是只需要摆正态度即可学好的课程。

  参考文献:

  [1]魏雪钦.大学英语教育评价的多元化创新[J].教育学术月刊,2012(10).

  [2]詹先君.外语学习主体多元化评价的效应研究———以大学英语学习评价为例[J].外语界,2010(3).

高校教育教学论文6

  教学是涉及到教师、学生理性与情绪动态变化的人际过程。其本质不仅是传授知识,也是使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过程。此过程要求在教学活动中把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必须重视情感教学。

  情感教学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围绕认知因素通过负载教师正性情感的教学变量并借助于相应的教学手段并来激发、调动和满足学生的正性情感需要和认知需要,以促进教学过程的优化、教学效果的增强和教学目标的完善的教学行为。

  一、高校教育情感教学现状

  我国高校教育存在着严重的重认知教育而轻情感培养的现象。在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作为主体,而学生仅作为接收者被动接收教师传递的信息,老师讲,学生听。授课教师忽视互动教学环境的创设和教学内容中的情感因素,只是一味地进行知识的传授,整个过程单向单调,没有双向的教学理念,课堂教学易陷入沉闷、无生气的状态。学生没能作为学习的主体,无法发挥学习的主动性,最终导致学生丧失学习的乐趣。

  现代媒体技术的引入,在改善传统教学模式的同时,也带来诸多弊端。多媒体技术下的辅助教学使得教师在课堂内能讲授更多的内容,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高校教育中教师需传递给学生的信息量也随之猛增,“满堂灌”的现象没能随着新教学手段的带来而改善,却越演越烈。教师备课做PPT,上课读PPT,下课后继续准备下次课的PPT的现象大量存在,而学生由原来的看着老师学,变为看着屏幕学,忽视了师生间的情感交流。

  二、高校教育情感教学的实施

  1.控制情绪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的反映,是人的成长过程中重要的非智力因素。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人生观的树立等,是通过情感体验而实现的,因此学生对教师情感方面的要求远远超过了对教师知识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情绪对学生的情绪有着直接的影响。如果在课堂上教师带着正性情感进行教学,这些正能量会感染学生,使课堂气氛便会变的愉悦。相反,若教师带着负面情绪教学,会使学生感到极大的压抑。因此,为使学生能有足够的信心和勇气投入到自主性的学习活动中,教师应让学生有足够的心理安全感,要善于营造良好的情感交融的氛围,拉近与学生的心灵距离。

  2. 倾注情感

  列宁说:“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倾注其情感,多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去看待一些问题,将情感倾注于教学过程的细节中。

  (1) 尊重。教师在教学中需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必须正视、尊重学生由于生源地和学习能力不同而带来的学习水平差异。教师对应为学生提供求知的安全感,让学生感到亲切可信,使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

  (2) 激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教师应该启发学生依靠自己来解决问题,针对具体问题鼓励、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收获成功的喜悦可以激发学生积极情感的产生,激发学习兴趣,而兴趣是学习的动力之一,正如孔子所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只有产生了兴趣,学习才会由被动变主动。

  (3) 赏识。为使学生能在心理上增强进一步学习的信心,教师应对于独立思考能力强、具有自己的判断和见解的学生给予表扬,帮助分析问题。伯令纳指出:“表扬是一种最廉价、最易于使用且最有效的、但也是最容易被人们忽视的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方法。”

  (4) 批评。教师对学生的进步给予肯定的同时,也应善意的指出和纠正学生的缺点和错误。对于屡禁不止的现象批评教育是一种必然的手段。

  3.重视课堂外的情感交流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人际关系能激发学生进行合作教学的兴趣。因此,作为一个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上灌注情感,在课堂外也应创造机会多和学生沟通,利用QQ、微信、E-mail等方式加强师生交流,增进了师生情感。

  4.学生间互动

  高校教育的特点使得学生需要大量的课余时间的学习,学生间的情感交流也非常重要,作为教师要引导他们进行交流。在平时的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科的特点,布置一些阶段性的任务,要求学生以小组方式协作完成,提交相应的成果或报告,并对完成情况进行评选或答辩,给予一定的成绩或奖励。这样一种学生间相互监督、协作的学习方式,通过学生间相互激励、相互竞争,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结语

  苏联教育家休金娜曾指出:“学生的认知活动不应当是枯燥的、毫无热情的和纯理性的,因为认识不仅是对现实的反应,而且也是对现实的态度,这些态度中包含着个性的情感表现,内心感受以及带有深刻个性的意向。”大学生在情感上有着很强的依赖需要、尊重需要和理解需要。

高校教育教学论文7

  在教育教学中,积极的心理学是教育教学的基础。在教育中要着重培养学生的积极心态,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上的教育,把学生培养成社会需要的人才。因此教师应该掌握积极心理学知识,并将其灵活的运用到教学中,这样才能够用全新的视角去审视教学工作中的不足。本文将对积极心理学对教育教学的启示进行着重的研究,全面分析积极心理的意义以及积极心理学在教学中的运用,希望可以对教育教学起到一定参考作用。

  积极心理学与现代的发展息息相关,积极心理学具有积极的主观情绪和积极的特征。下文将会通过实际案例分析积极心理学培养学生的善良、自信以及友善的效用。积极心理学将会加强教学管理以及促进师生关系,促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

  一、积极心理学的意义

  (一)消除负面的心理

  随着社会繁荣的发展,社会文化将会特别关注人的创造性、幸福的个人层次以及积极的心理。积极的品质将会进一步促进社会的发展,所以积极心理学担负着重大的使命。从人类社会发展看,积极心理学将会对其发展产生推动作用。消极的心理学将会使不良事件重复发生,以及扼杀环境发展。消极的心理学是不存在同情、善良及美德,只是有自私自利等。只有用积极心理学将消极心理打败,让学生从积极的心理角度看待问题,预防心理疾病的产生,挖掘和培养学生的健康心态及高尚品质。例如,一个吸烟的学生,如果自身具有积极的心理,对吸烟有害健康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将会远离烟草,珍爱身体健康。积极心理学能够帮助学生抵抗诱惑,选择正确的生活方式。

  (二)发展了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积极的心理学研究法主要是根据西方主心理学以及人文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将其中的优势和长处进行总结和研究,不断创新研究方法,以人文精神和科学技术为主,使积极心理学变得更加宽容、灵活以及多样化。消极心理学是对消极情绪进行研究及处理,从而才能更好促进心理学发展。例如,中国式的教育和国外教育,中国对学生是根据学生分数的高低进行判断、选择学生,家长将自己的思维强加给孩子。而外国式教育是通过学生自己喜欢什么,家长根据孩子自己的爱好进行规划。中国式教育将会导致孩子个性,使其没有自己的个人思考空间,并扼杀了孩子的思维创新能力,使逆反心理不断凸显,这将会导致消极心理产生。

  (三)心理学的研究目的

  积极心理学的核心主要是修复问题、个人的坏习惯以及一些不良的动机和情绪,从而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在积极心理学中,可以消除消极心态,还可以大大增加学生生理、心理健康。只有拥有积极思想,才能拥有积极健康的心理。为学生预防和加强健康的心理提供了有效的策略。

  二、如何利用积极的心理学培养学生能力

  (一)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不足

  想要使学生能够正确的认识自己,教师应该以身作责,用平等的思想对待学生。在教师犯错时,也要主动承认自己的错误,这样将会让学生不怕承认自己的错误,从而养成良好的习惯,必须学会接受自己的不足。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引导学生迈上自我发展之路,只有充分认识自己的不足才,能进行改正,让学生明白有志者事竟成的道理。如果认为自己一事无成,将会导致毅志力丧失,自暴自弃,成为一个失败者。学生要学会在接纳自己的同时也要接纳别人,这样才能在追求成功的道路上走的更远。

  (二)以学生为中心

  学生都希望能得到老师的关注,老师的关注将会触及到每一个学生的心灵。如果长时间对学生漠不关心,学生将会慢慢否定自己的价值。教师可以关注每一个学生,发现学生身上的优点,进行鼓励,将会使学生学习变得格外专注,这就是积极的教学。赞美、信任、期许将是一种正能量,会使学生朝着老师希望的方向发展。教师对学生的爱是无条件的,对学生的肯定及夸奖是在建立在学生取得成功的前提下进行的。但不能无条件的夸赞,这样将会让学生变得自满。

  (三)培养学生的积极乐观品质

  积极乐观的品质,将会拓展学生的积极情绪,使学生看到更多、想到更多,进而和周边环境和谐相处。积极情绪让学生充满希望,正确看待挫折,能很快从失败中走出来,使其成为一个具有积极态度及乐观思想的人。在进行积极教育时,要停止抱怨,用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挫折,面对美好事物时,心存感激。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分享自己生活中觉得幸福的事情,让学生讲讲在日常生活中,身边美好事物的发生。将积极的生活态度运用在教学中,不仅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还能使学生对周围一切美好事情留心观察与感受。

  三、积极心理学在教育中的运用

  (一)培养学生积极主观能动性

  伴随着积极情绪以及对积极状态的认可,将会产生不同的思考和创新学习方式,以及对新知识的不同见解。消极情绪将会使思维空间变得狭隘,让学生的思维受到限制。在同等条件下,积极心理将会使学生冲破一定的限制局面,从而产生更多的思想,扩大主体范围,增强认知。在教育中,要注重激发学生的主观性,因材施教,做好学生的适用性铺垫,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主动学习。同时,要肯定学生的能力及成绩,将学生内心的真实情感激发出来,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动力。

  (二)培养学生个体层面上的特质

  在学生体验和认知活动中,让学生获得积极的自我认可,并通过不断强化建立积极的心理品质。在对学生的注意力、记忆力以及思维能力进行培养时,要加强对其心理的辅导,引导学生对生活充满希望,在遭遇困难时要积极乐观的面对,正确的面对自己的失败。例如,在考试失败时,应该从自己本身出发,反省自己的不足,而不是将成绩的好坏归结于试题太难或者是运气太差。培养学生客观公正地评判自己的不足,用积极的心态面对问题,从而形成积极的应对方法。

  (三)培养教育群体的积极性

  个体的发展是离不开社会环境的,在教育群体中,必须具有积极的心理,才能给学生带来积极的影响,只有提供更多的帮助和鼓励才能培养出优秀的人才。合理规范将可以促进个体的发展,在教育过程中,只有创造出一个良好的师生环境以及师生关系,才能发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以及存在的问题,进一步针对性地使学生树立积极健康的品质。例如,教师应该帮助成绩有困难的同学,不能因为同学的成绩不好,就对其进行恶言相向,这样将会使学生受到心灵上的创伤,会使班集体变得没有凝聚力,从而导致集体生活充满消极情绪。所以,教师应该用积极心态面对学生,不断加强学生的群体意识,提升班级凝聚力。

  结束语

  积极心理学应用在教育教学中,将会使学生具有积极学习和快乐生活的心态。一切都从积极心理出发,将会充分发掘学生的潜力,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充满活力,树立自信,用积极的心态思考问题,从而实现全面发展。

  作者简介:张黎(1968—),男,河南信阳人,硕士,信阳职业技术学院学前教育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心理教育与教学。

高校教育教学论文8

  内容摘要: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是改善传统音乐教学弊端,提高高校音乐教学质量的有效解决方法。它给高校音乐教学带来了教学观念、教学模式以及师生关系等诸方面的变化。

  关 键 词:现代教育技术 教学观念 教学模式 师生关系

  课堂教学作为高校音乐教育的基本组织形式,它是决定教学质量的重要部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课堂教学直接影响着高校音乐教育的成败。在我们的传统音乐课堂教学中,存在着与现代教育不相适应的诸多弊端。如,知识的传授主要以围绕着教师为主,忽略学生学习主体性;课堂教学方法的单一,导致学生的各种综合能力得不到充分的发展;受技术条件的限制,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不能充分展开;教学评价单一,不能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教学模式单一,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等等。很显然,旧的课堂教学观念、方式、手段已日显陈旧。基于这种现状,要提高高校音乐教育教学质量,亟待改进课堂教学的观念与方法。在课堂教学中采用现代教育技术,越来越成为改善传统音乐课堂教学弊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解决方法。

  一、现代教育技术带来课堂教学观念的巨大冲击

  现代教育技术带给高校音乐教学首当其冲的是课堂教学观念的巨大冲击。现代教育技术赖以存在的各种现代教育理论给高校音乐教育带来了清新之气,使人耳目一新。建构主义、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客观主义、系统论、技术主义与人本主义等各种现代及后现代学习理论改变着我们的音乐教学思维,并形成新的音乐教学观念,从各层次深刻地影响着高校音乐课堂教学。其中具代表性教学观念有:

  1.关于教师与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所处的地位:认为教学应由以教师为中心转化为教师主导、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强化学生的主体性。在传统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的理论教学一般采取灌输式教学方法,实践教学又往往采用师徒式、作坊式的传授方法,这些方式带来的主要弊端是学生的主体性得不到发挥,教出的学生缺乏创新精神和自由表现能力。要改变这种现状,只有从根本上改变教学观念,实施真正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的课堂教学。

  2.关于课堂教学目标:要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改变片面强调专业音乐技能、技巧的传统音乐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艺术表现能力、处理信息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创新思维的能力、终身学习的能力等诸多体现综合素质的能力。

  3.关于课堂教学中的教师素质:教师不仅要具有音乐的专业知识,还要具有能够利用各种资源,用系统方法设计和组织教学过程,以达到教育的最优化的能力。也就是说,还要掌握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

  4.关于课堂教学方法:教学不仅是为了传授音乐知识和技能技巧,更重要的是为了让学生掌握学习知识的方法,使学生具有能主动、独立地寻求并掌握相关知识的能力。因此,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改进教学过程的设计和组织尤为重要。

  5.关于课堂教学评价:学生最终的学习效果,不仅体现于学生最终完成的作品,还体现于学习过程中表现的综合能力。教学评价应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过程,对不同学生不同学习阶段的及时反馈评价,能够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我们可以发现,现代教育技术引发的新的教学观念从根本上转变了以教师为中心、以传授知识和技能为目的的传统音乐课堂教学观念。对高校音乐课堂教学的影响十分深远。由此带来高校音乐课堂教学的一系列变革与优化已成为大势所趋。

  二、教学模式的优化

  现代教育技术作用于教学模式的主要途径是通过其对教学方法的应用来实现的。在高校音乐课堂教学中,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促使了教学方法向多元化、综合化方向的发展。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学应用给教学形式最显著的变化,就是以教师为中心的班级授课形式被打破,以学生为中心的个别化教学、合作化教学、网络化教学可以得到真正的实现。[1]观察法、演示法、个别化教学、合作化教学、发现式教学、模拟教学、情境教学、网络教学、远程教学等教学方法不仅可以独自应用,还可以有机地结合起来,发挥各自的优势。例如,在欣赏教学中,就可以将情境教学法、发现式教学法、合作化教学法结合起来使用。使用情境教学法进行音乐作品学习,用文字、画面、声音创设教学情景,形象、直观、生动地展现教学内容,使学生仿佛身临其境,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用发现式教学法引导学生通过互联网搜寻各种音乐资料,探寻音乐表现形式,使学生不仅有效地学习了知识,还掌握了学习的方法,调动了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意识。用合作化教学法将学生分成小组共同完成一个音乐课题,培养学生的设计组织能力和团队精神。

  从教学论的角度来看,在现代教育技术的影响下,高校音乐课堂教学主要的教学模式从以问答模式、讲授模式为主逐步向以自学模式、合作模式、研究模式为主转化。这一转化现象,反映了学生学习主动性逐渐增强,教师主体性逐渐减弱的趋势。这一趋势与高校音乐课堂教学的特点是吻合的。音乐教学不同于一般的学科教学,它除了音乐理论教学外,还有很大一部分课程是技能技巧训练和形象思维训练。如声乐、钢琴课主要就是技能技巧训练课程,和声课实际上就是一种思维训练课程。这一类的课程更加需要有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探索,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而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客观上妨碍了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发挥。因此,积极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使教师和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和技术手段来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自学模式、合作模式、研究模式等教学模式,是高校音乐课堂教学重心由教向学很自然的良性转变。

  从客观主义——建构主义维度来看高校音乐课堂教学,就会发现高校音乐的学科结构总体倾向是属于“劣构”(ill-structured)和发散的,音乐课堂更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知识应用能力方面通常表现为“远迁移”,教学效果往往要经过较长时间体现。无论是基础课教学还是专业课教学,大都体现出这些特点。这些特点表明,相对于“良构”(well-structured)的、基础的知识学习,高校音乐课堂教学更适合于建构主义学习的教学模式。[2]而现代教育技术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必不可少的技术基础。没有现代教育技术,诸如研究式学习、合作化学习、情境学习等建构主义学习就很难实现。突破传统的客观主义教学模式,走向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就需要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为建构主义学习提供有力保证,进而推动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在高校音乐课堂教学的应用。

  三、师生及师生关系的优化

  现代教育技术的介入对教师和学生的影响十分深远。根据现代教育理论,课堂教学的师生关系定位是一种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关系,这改变了过去单纯以教师为主体、学生居于被动、次要地位的课堂教学状况。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而建立在现代教育理论基础之上的现代教育技术则为教师和学生的角色转化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在音乐课堂教学中,音乐的知识结构、专业特色要求在教学中频繁地进行师生互动和交流,而在过去的教育技术条件下很难得到满足。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一方面可以很方便地传递音乐教学过程中的特有的大量听觉信息,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还可充分利用其技术手段,强化音乐教学中十分需要的师生互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促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让学生在学习中不仅掌握音乐技能,还掌握专业的学习方法和发展了各方面能力。例如:教授学生欣赏知识,传统的教学只能用录音机播放音乐,以抽象和想象的方式来传授知识。而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用多媒体演示的音乐旋律变化的规律和适当的音乐进行的背景,让学生听辨音乐中呈现的各种有关于和声、曲式、调式、调性的关系,以及作品的题材、体裁、情绪各方面的表达,继而通过提问和学生发言去引导学生发现和解释这些内容,最终使学生掌握音乐作品的真正内涵。这样,在教师引导下,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探索,不仅掌握了知识,还掌握了学习和研究的方法,提高了学生自我学习、语言表达及探索研究的能力。这一过程中,学生在是作为主体在发生作用,教师起着主导作用,现代教育技术则是教师和学生角色转化的平台。现代教育技术促进了教师和学生角色变化。

  就高校音乐教师而言,教师要发挥好课堂教学的主导作用,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理论、技术和方法,已是现代教育发展对教师的一项基本要求。现代教育手段的改进让教师得以从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下繁重的重复劳动中解放出来,使其能够将精力投入到富有创造性、挑战性和个性化的教学设计中去。如音乐史论课教师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制作的幻灯、录像、课件,表面看会增加该课程的准备时间,但由于这些资料可由相关教师分工制作,并可反复多次使用,因此实际上会大大减轻教师的负担。反过来教师利用这些音乐教学资源,又可在课堂教学中节省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创造情境灵活地组织教学,增强与学生的交流,提供更多让学生主动学习和思考的空间。现代教育技术促使着教师成为合格的课堂组织者,而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者。另外,同样是备课,通过计算机网络,教师可以在世界范围内获得最新的音乐信息,更加有效快捷地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教师从中获取、分析、加工各种相关信息,促进了教师自身素质的优化。

  对于学生,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无疑学生是最大的受益者。依靠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可以因材施教,实现符合音乐教学特点的个别化教学、合作化教学、双向性教学等多种教学手段。学生既能够提高学习效率,又能体验到学习的乐趣,提高各种能力。

  现代教育技术已经是现代高校音乐教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与完善自身素质的有效手段。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发展,具备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越来越成为高校教师素质优化的一种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邓裕东、程宏斌.充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丰富公安院校的课堂教学[J].广西公安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xx,51(2)21

  [2]祝智庭主编.现代教育技术——走向信息化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xx.128

高校教育教学论文9

  【摘 要】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重要基地的高等学校,除了做好教学,传授知识,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外,还必须对新时期的青年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意识,使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身心得到健康和谐的发展。

  【关键词】高校美术 美术教学 审美教育

  美育或审美教育,最主要的形式就是美术教育。美术教育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手段,早在我国古代的时候就把“琴、棋、书、画”作为知识分子必备的知识,说明了美术的审美教育作用在很早以前就被人们所认识和重视。

  一、美术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实施

  审美教育是培养学生对美的欣赏能力和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的教育,也就是培养学生发现美,感受美,鉴赏美,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并且能够进行创造美,从而将美与丑区别开来。审美教育不但能够培养人们的审美能力,端正人们的审美观念,而且还会影响到人们的道德品质的修养,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美术教育比其他教育形式的审美分量更集中,更有代表性,成为全面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一种教育方式。随着社会的进步,美术教育对高等院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了,所以高校应作好充分的准备,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的人才。

  二、培养审美能力的途径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高校的美术教育应注重学生的审美心理的教学与研究,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在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动脑能力的同时也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1.充分利用美术作品鉴赏这个平台

  作品鉴赏是审美能力提高的最直接有效的途径之一。通过作品的线条、黑白、色彩等诸多因素感受作品传递的美与丑、是与非、真与假。在欣赏过程中感受各种情感,或高兴、或压抑、或叹息,在完全投入的状态下集中注意力,调动身体各个机能去感受美,进入审美境界,会让学生诱发联想,从而领略作品的意境美。从以下三个步骤具体阐述,怎样在美术作品鉴赏中提高审美能力。

  (1)对美术作品做感性表述。美术鉴赏教学的特征之一,就是通过对艺术形式的直接感触和审美关照来对作品进行品评。著名美术教育家阿恩海姆认为,“感性观察是思维探索和理解世界的主要途径”。这种“感性概念具有最令人向往的开放性,那是达到充实和完善的最直接途径。”从画面中我们可以看到的东西出发,不用考虑其艺术内涵,不用去了解其创作背景,只需要点明画面上有那些物象,把学生带入欣赏情境。这是鉴赏的第一步。

  (2)引导学生对欣赏的画面进行理性分析。这个阶段要解决的已经不是作品给了你什么感受,而是作者是如何让你产生这些感受的。在此过程中通过系统且严谨的理性分析使学生对作品的认识趋于理性和深刻,进而引发学生在自身审美经验基础上创造性地联想和想象,获得再次感受,使鉴赏达到一种更高的层次。这个过程我们主要对作品的造型元素和形象寓意进行分析。通过分析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和把握形式美的规律,体验和品味形式美的意味。比如我们可以先分析作品的色彩、线条、笔触、肌理等造型元素,接着分析这些造型元素如何在画面当中形成空间感、形体感、运动感,以及画面中对比、虚实、疏密、对立和统一等一系列的形式美的法则。再通过横向比较,找出作品与其它画面相比较之下最突出的优点。使审美上升到画面形式和艺术风格表现的的高度。

  (3)探讨作品所蕴涵的意义,对美术作品进行总体评价。通过对画面语言和审美信息符号的解读揭示作品的文化内涵、哲学意味,进而在从画面内容与形式、风格与品位、革新与继承等方面对画面做出评判。这个过程中,教师是主角。作为受教育者的学生尚不具备深刻的人格,缺乏精神上的深度,他们所做的是结合“感性表述”和“理性分析”尽可能地去理解和感悟。在评价过程中禁忌“惟我独尊”式的独断评论,以多元的、开放的方式展开。教师可以尽量收集来自各家的评论,已激发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的视野。优秀的艺术作品中都会存在对社会、对人性的批判或赞美。在欣赏美的同时内容能够深入到学生的心灵世界,从而提高学生对社会的认识和对人性的认识。

  2.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

  从提高审美的角度讲,动手的目的不在于培养专业画家,不强调系统的训练,更不需要创作出多么优秀的艺术作品。在于了解一件作“美”的事物产生的过程,从材料到步骤到最后效果。如果一点动手实践都没有,对美的体验就不能上升到较高的层次。

  3.提高美术老师的素质和教学水平

  作为一名高校美术老师,肩负着授业与育人的双重任务,所以就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和综合素质,通过培训、研修、举办教学研讨会等,不断提高老师的教学水平,才能在传授基本技能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走出错误的审美方式。提高教师专业知识的审美化能力和在教育过程中审美因素的传递能力,教师审美能力的提高是全面实施美育的保证。

  4.借鉴国外先进的教学经验

  学习西方国家在美术教育中的`先进教学经验,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对学生进行教育,一方面可以让学生了解西方文明的发展史,拓宽视野,增长见识,加深对西方精神文明的认识,提高他们的求知欲;另一方面可以在学习国外对美的各种表达方式中将我国的绘画技巧及审美观点与西方国家的进行融合,使学生掌握更多的绘画技巧,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创作能力和审美能力。

  三、结语

  美术教育教学中指导学生去领略、品味、体验和赏识自然的、社会的、艺术的美,进而促使学生在掌握对美的欣赏的基本方法的同时,不断提高欣赏能力和审美水平,树立、端正学生的审美观念、审美理想,提高审美情趣,陶冶他们的性情和净化他们的情感,提高他们的道德修养,充分发挥美术教育的作用,以达到美术教育的最终目的。在美术老师的指导下领会艺术大师是如何通过艺术作品来表达出自己的精神面貌的。可以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去写生,领略山川的高大雄伟,小溪的弯曲流转,树木花草的娇艳妩媚等,使学生懂得如何去发现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

  参考文献:

  [1]王凤.在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J].黑龙江教育(综合版),20xx.

  [2]曹瑞林.高等艺术设计教育初探—谈21世纪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xx.

高校教育教学论文10

  摘要

  高校体育蓬勃发展的大背景下,人文素质教育和关怀成为丰富高校体育文化内涵和推动校园体育良性发展的关键所在。文章立足高校足球的教学实践,以实践教学过程中专业技术练习和人文素质提升的兼容和并包为切入点,探求适合高校足球人文素质教学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高校足球教学;人文素质;教育;关怀

  高校是塑造大学生人格魅力的重要阵地,而在这块阵地中,校园体育承载着对大学生人格形成、文化熏陶和环境营造等多个方面的重任。近几年,伴随着国家对校园足球发展重视程度的逐步增加,校园足球在体育文化传承和人文素质培养方面的重要性也逐渐凸显出来,然而,在高校足球教学的各个环节中,“重技术,轻人文”的现实问题仍然普遍存在,足球项目本身的文化内涵在教学过程中的很少被提及,借助足球项目培养大学生团结协作、情感规范的主动性较低。面对这一现实问题,如何在足球教学实践中寻求技术提高和人文素质提升的多层次、多维度的教学手段,则成为高校足球教学在今后教学改革中的发展方向。

  1、高校足球教学中人文素质教育和关怀面临的问题。

  体育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任何一个体育项目的生存和发展都不能和时代的人文环境和特点相背离。未来,以高校为载体,以足球项目为着陆点的高校体育和文化教学手段必将成为体育文化价值向人文素质和内涵提升过渡的重要举措。然而,现阶段,在高校足球教学环节中实施人文素质教育仍然面临诸多问题和不足。

  (1)常规课堂时间内的动力不足和空间过窄。

  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由来已久,但改革的侧重点更多的是集中在教学手段和方式上,其目的也是为了能够提高学生更好的掌握体育技能,而改革进程中对体育教学的人文素质关怀的思辨不够,足球教学中对学生的人文素质理念灌输的主动意识也相对缺乏。目前,绝大多数高校在足球教学过程中,仍然以传统教学模式下的教师教和学生学为主要模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单向授课模式下的师生互动时间非常少,这一系列问题直接导致足球教学改革中针对人文内涵塑造和学生素养提升方面的措施非常有限,教师在常规时间内来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时间非常有限,改革的空间也无法进行扩展,一系列问题的背后就是高校足球教学人文内涵缺少的真空。

  (2)传统意识和观念下的生存依赖和竞赛杠杆。

  唯成绩论主导下的竞技色彩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占据着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主流,这种畸形思想也长时间充斥着校园体育的整个发展进程,尤其是足球这项高强度、强对抗的比赛项目,竞技体育下的生存依赖现象极为严重,校园内的竞赛杠杆问题尤为突出。学生接触足球的首要目的就是提高技术水平,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校园足球人文素质的培养和灌输就尤为困难,无论是从教师角度还是学生自身出发,更多的是把人文素质提升看作口号,通过足球教学实现人文教育的手段不仅单一,达到的效果也非常有限,人文素质培养和校园足球的蓬勃发展之间格格不入。

  2、坚守中的特色开拓。

  校园足球的人文素质环境创造和足球教学中人文关怀手段的丰富不仅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工程,更需要工程中各个要素和主体之间能够兼容并包,相互理解,在教学改革进程中坚守并开拓,以人文素养提升为核心理念,形成足球教学改革中人文素质提升的特色开拓。

  (1)政策引导,拓宽足球教学中人文素质教育和关怀的整体生存空间。

  目前,高校在足球教学改革方面的举措虽然多,但真正落实到实际,具有可操作性的相应措施非常少,而以提高学生人文素质和内涵为目的的相应手段则更加有限。究其原因,上级主管部门和学校层面的不重视是主要原因,以政策为导向,形成足球教学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效手段,拓宽人文内涵提升的生存空间,成为未来校园足球人文环境创造的关键所在。

  首先,地方相关主管部门应该和高校之间形成合力,寻求校园足球文化内涵和社会人文素养提升的契合点,打造符合大学生特点的足球文化交流平台,引导大学生在认识足球、接触足球这项运动的同时,形成对足球文化认识的正能量,为校园足球教学改革中人文素养的融入打下基础。其次,高校应该结合学校实际,形成校园足球人文内涵提升的独立空间,借助相应资源,形成校园足球人文素质发展的独立渠道,以足球教学为平台,引导学生在学习足球技术的基础上,更好的去挖掘足球项目的深层次内涵,形成学生团结协作的意识和完善的情商和人格魅力。

  (2)思想释放,扫清足球教学中人文素质教育和关怀的时空阻力。

  思想束缚是校园足球教学中无法更大范围推广人文素质教育的一大原因,而这种思想的禁锢来自两个方面,其一是足球项目自发明至今所固有的竞技色彩和对抗本质,而另外一方面,则是教师对于人文素质培养融入足球教学中的怀疑态度。所以,释放思想,扫清时间和空间两个方面的阻力,就成为实现足球教学人文素质教育和关怀的关键所在。

  首先,形成校园足球文化的墙报展示平台,以《天下足球》中的足球经典纪录片为核心内容,在体育馆进行宣传和展示,弱化足球竞技色彩的同时使更多的学生了解足球项目背后深层次的文化内涵。第二,营造足球教学中人文素质培养的氛围,教师要将和人文素质提升相关的内容融入到整个教学中,有计划、有目的的向学生灌输相应的人文理念,促使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感受到足球项目所独特的人文魅力。

  (3)人群拓展,形成足球教学中人文素质教育和关怀的空间优势。

  人口基数少是校园足球在普及过程中所面临的最大障碍,现如今,高校校园内爱好足球和热衷足球的学生越来越少,如何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足球文化宣传和文化活动吸引更多的学生了解足球运动,参与到足球运动中,是形成足球教学中人文素质教育和关怀空间优势的关键所在。

  首先,以足球教学改革为契机,增加不同形式的足球公选课,尤其是要增加以经典足球比赛、经典足球题材电影鉴赏为主要形式的公选课,丰富校园足球文化,从而使更多的女同学能够喜欢足球运动,增加校园内足球人口数量。

  第二,以足球教学班级为单位,形成班级内的主流足球文化特色,以此为基础,推动不同的足球班级在足球人文素质方面的交流和融合,拓宽学生接触足球和了解足球的空间面,丰富整个学校足球教学人文素质教育体系。

  3、融合中的共性发展。

  (1)以点带面,形成足球人文素质教育的空间集团化发展。

  足球人文素质在其衍生、发展和壮大的过程中同样被赋予了不同层面的多元意义,内涵丰富,文化底蕴深远,特色鲜明,是校园足球文化的显著特征。足球文化在校园环境下的发展,文化素养的意识内涵、文化价值都更具代表性;在校园足球教学过程中,根据项目的实际特点,形成不同要素之间的流动和资源的配置,对于校园足球文化的交流和发展、以及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都有着极为突出的作用。在这个过程中,探索出二元的人文素养发展模式,搭建起“核心”和“边缘”学生在人文素养教育方面的交融渠道,从而使得整个足球文化价值在传播过程中更加具备空间优势,实现整个区域资源的优化和重组,成为未来发展的关键。

  首先,“核心”人文素养方面的“以点连线”的发展路径。在这方面,不仅要突出足球人文素养对于学生整体素质提升方面的主导地位和核心价值,更要紧紧围绕足球项目的特色和内涵,打造该项目在足球教学过程中项目生机蓬勃的发展态势;另外一个方面,则是要更好的去强化足球人文素养在足球教学过程中的轴效应,实现不同教学内容下足球人文素养顺畅连接的融合语境。

  第二,“边缘”足球人文素养内容在发展过程中要实现资源流动和文化协商,在这个过程中,足球人文素养借助足球教学过程的推广和发展,必须要建立在对整个足球文化价值普遍认同的基础之上,不仅要营造边缘文化的共同体观念,也要营造整个地区网状发展体系下的功能延伸,从而使得整个校园足球人文素养的推广能够实现规模化并蓄和集团化的兼容,促使整个校园足球文化能够在品牌优势带动下更好的实现互补式发展,最终形成一个稳定的、优化的足球人文素养教育体系。

  (2)分层发展,多层串珠型的全景空间规模。

  依靠学校力量,形成主辅分离、主次清晰的多层发展机制。校园足球文化和人文素养的的多层发展机制应该以宏观政策为引导,以学校相关学生主管部门调控为辅助,以项目自身特点和适应人群为依据,形成主次清晰、主辅分离、以强为主、借强扶弱的多层发展机制。突出社团力量,寻求协会带动下“串珠化”的特色发展道路。以社团的联合和重组为契机,提升协会对足球人文素养提升的包容能力和接纳意识,打造足球人文价值和素养在协会串联下的精品、特色的发展路径。

  (3)媒介融合,营造全媒体时代下校园足球人文素养提升的时空传播优势。

  媒介接近权广泛普及的“全媒体时代”下,“媒介融合”的多媒体发展战略不仅打破了校园足球人文价值普及和素养提升在信息互动过程中原有的时空壁垒和传统媒介的区隔,更能够促使足球人文价值普及在拓展的过程中由形式到内容直至传播理念的彻底而深入的革新。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在传统内容资源基础上实现新媒体数字化传播模式革新,形成相互融合又相互依托的多媒体、多角度、多领域的足球人文素养传播的时空传播范畴,打通在足球教学中的全域时空链接。依托微信、微博等新网络媒体工具,形成双向传播渠道,实现校园足球人文素养传播和价值普及在时间旅程中传播的及时性和互动性。

  另外,突出个体对媒介使用的自主性和灵活性,推动自媒体时代下校园足球文化传播在网络空间内的发散式传播。足球文化在校园内借助多媒体传播的语境应该是包括文字、声音、图片以及视频在内的多组符号资源的综合体现。传统纸质媒体下,文字和图片所带来的直观效果明显,叙事性更强;而新网络时代下,声音和视频的立体感觉更加突出。建构一个自成一体的多媒体、全角度、多领域的图片、文字和视频的媒介平台,有助于足球文化的传播速度更快、空间更广。

  4、结语。

  高校足球教学是学校体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高校足球教学也无法摆脱功利思想的影响,长时间所形成的“重技术,轻人文”的弊病困扰着校园足球的发展。随着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逐步深入和发展,以足球教学为媒介的足球人文素养提升和足球人文价值普及的时机已经成熟,借助教学阵地,实现对学生在足球人文素养形成方面的正面引导和干预,就成为未来改革的重点所在。

  参考文献:

  [1]慶军。高校足球文化的构建[J]。哈尔滨学院学报,20xx,25(7):118—120。

  [2]李希水。高校校园足球文化的价值研究[J]。运城学院学报,20xx,(5):57—58。

  [3]侯学华。校园足球文化内涵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xx,(6)。

  [4]李晓冬。浅论高校校园足球文化的构建[J]。科技杂志,20xx,(8):22。

  [5]杨云峰,伏巧。中国足球的文他解读[M]。中国社会出版社,1998,1:16—38。

高校教育教学论文11

  【摘要】高校影视教育中关于写作的指导和教学仍有不少弊端,无论是体现还是操作都有着诸多的问题,这些问题严重的影响了相关人才的培养,以及影视行业的发展。本文将着重讨论这些问题以及解决的方法。

  【关键词】影视写作;高校教育;弊端

  【中图分类号】J90-4;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xx-3089(20xx)07-0016-01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在深度和广度上的不断推进,中国电影电视剧发展迅速,电影电视剧市场都在蓬勃发展,对于适合国内市场和观众需求的电影和电视剧剧本的需求量也在逐渐增大。但是关于影视剧本创作的教学研究鲜少出现,致使新生代作者在初步踏上工作岗位上时无法将原有的理论和实践出现严重断档,剧本创作核心力量出现严重断档。

  一、高校剧本创作的问题和弊端

  目前全国30多所艺术学院中,不少学校和专业都开展了影视剧本教学,对影视剧本教学改革和探索已经有一定的研究。

  但是以“独立学院影视剧本教学”为关键词搜索中国知网数据检索平台可检索到多条查询结果。但以“独立学院影视剧本教学”为关键词进行检索的结果为0条,可见这个领域的探索和研究还是个空白。随着我国影视行业的迅猛发展,对剧本创作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大,作为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首要任务的独立学院,更是要把影视写作教学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要将影视写作教学情况进一步提升,就首先要找到影视艺术写作上的一些问题和弊端。

  1.剧本写作教学过于简单化

  任何能力的培养都不是一蹴而就,写作创作培养需要大量的积累和观察。而大部分高校由于学时等多种原因将积累和观察训练直接跳过。导致强硬灌输影视写作的相关知识时,大量学生出现理解困难甚至对写作产生厌恶。

  影视写作教育不同于其它专业,有着极强的创作要求以及专业素养的培养需求,从而能将学生直接供给到影视相关部门工作。然而,忽略了对学生的写作素质培养则会使得学生在创作中没有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的丁牧老师曾在文章中提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先让学生在文学写作与视听语言方面打下一个较为坚实的基础,比之入院伊始就急于让他们去学习编写剧本,其长远效果要好得多。”

  2.教学环境差,理论和实践严重脱节

  影视写作的教学旨在服务于影视制作的其它环节。所有影视制作的基础都是写作奠定。因此,影视教育的写作训练必须与实践相结合,为影视制作其他部门提供坚实的基础。但各高校以及独立学院在安排教学计划,制定教学大纲时,大多依照某本教材上的理论,空泛的制定教学目标。导致学生在完成学业后,极难直接走上实践岗位,甚至无法走上工作岗位。教学效率大大的降低。

  在整个影视教育体系中,只有写作能力训练和其它文史类学科类似,因此在影视写作能力的研讨中更倾向于按照文史类课程进行教学指导。这样就使得大量的影视教学成了空中楼阁,缺乏跟影视项目相契合的教学方案。相当一部分高校影视教育师资匮乏严重,他们大都非专业影视专业出身,通常以学习中文为主。这种情况下,连老师队伍尚且没有清醒认识,更遑论给予学生影视写作和实践的机会和指导。

  在相关的论文探讨中,对独立学院的影视剧本创作教学的研究已有涉及,如《现代交际》谢燕南的《影视剧本创作教学方法改革的探索与实践》看到了影视剧本创作教学的一种现状,本课程如果不与具体操作相结合,那么所有的理论都将归于零,课堂讲授内容也将失去原有的效果。可见影视教育的写作能力培训当中暴露出的问题,已经众所周知。

  二、影视教学中的写作教学改革方案

  1.重视写作能力的日常积累

  写作能力的日常积累尤为重要,应当写进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之中。在日常积累中,必要的阅读是对文字敏感性的重点培养。影视艺术来源于生活,因此优秀的影视作品总能将生活细节进行高度提炼。学生在平时做日常积累时,要注意对生活的观察,定期完成日常生活观察笔记。

  良好的日常积累对影视教育的写作能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帮助学生创作出针对观众的好作品。

  2.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影视写作与影视制作之间的实践练习

  影视写作又被称之为“为银幕的写作”。因此影视写作必须是一种联想型写作模式。所有的文字堆砌宗旨都是为了能在银幕上将故事呈现出来,因此,它既不是出版的小说,更不是私人的日志。其公众性和视听性要求影视写作必须具备完善的可操作性。

  加强影视写作与影视制作之间的实践练习。可以让学生主动学会如何将文字转化成视听语言。并通过视听语言的内在联系使整个作品更加的完整。

  为学生打造可以展示其自身的平台,充分调动其创作的积极性,能让学生体会到文字过度到视听的重大变化,以及兴趣。

  3.注重培养正确的写作思维方式,及时纠正学生的不良写作习惯

  由于上述兩点可知,影视写作不是天马行空的想象,而是要遵循必要的规则和要求。爱上写作容易,爱上有规则的写作并非易事。初学者往往会在学习了理论知识后,依然无法和思维方式进行匹配,从而导致写作上的问题。因此,通过作业、实践、课堂互动,慕课等方式,对学生错误的思维方式进行及时纠正对于影视制作的初学者来说至关重要。

  影视写作教育需要重视两个重要的思维模式,其一是形象思维。也就是说,编剧笔下的文字要想要被直接转化为具体可感的视听形象,需要具有一定的造型性,即对人物的外貌、行为、环境和场面的的描写要体现出银幕的造型感。

  三、结语

  不管是专业院校还是各高校的独立学院,在影视教育的写作能力培养方面都有着各自的问题,革新的要求已经变得刻不容缓。只有尽快提高影视写作的相关人才,才有可能为专业的影视制作领域提供必要的需求。

  参考文献

  [1]丁牧《影视剧作专业课的课程设置与师资配备》,《北京电影学院学报》编辑部[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xx年第1期第89页.

  [2]张金华《对影视教育的现状考量与创新建议》[J].《电影评介》20xx年第16期第68页.

  [3]谢燕南、何爽、江山《影视剧本创作》教学方法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现代交际》20xx年06期,第206页.

  [4]孙玲著《影视片创作基本教程》[M].清华大学出版社,20xx年8月第1版,第41页.

高校教育教学论文12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在满足自身对物质生活要求的前提下,对精神文化需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舞蹈成为陶冶情操的重要方式,对于人的身心健康以及艺术素质甚至综合素质的培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校学生作为国家重点培养对象,其综合素质的培养更是不可忽视的。舞蹈教学被越来越多的高校纳入其课程体系当中,学生在学习自身专业课程之余、丰富课外生活的同时也能够对艺术课程有浓厚的兴趣,进而对提高高校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促进其全面发展产生作用。本文从高校舞蹈教学的重要性为切入点,对舞蹈课程进行了深入的讨论与研究,旨在对高校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提出自己的见解,为高校理论教学做出微薄的贡献。

  关键词:高校;舞蹈教学;素质教育;研究

  一、高校舞蹈教学的重要性

  (一)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国家对人力资源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仅仅依靠专业课的学习已经不能满足日益发展的生产力要求,因此,无论是从课程的改革上还是教学方法的创新与改进上,学校都应该做出相应的调整。在高校舞蹈教学方面,多数学校已做出适当的调整,使得舞蹈课程在高校的重视程度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但由于其内容的多变性与影响因素的复杂性,高校在舞蹈课程的内容与方法方面,目前来说问题还较为突出,主要表现为教师的专业素质不过关,课程的内容与设置有欠缺,自己教学方法死板、教条等问题。这些问题长期下来都会对学生造成诸多不利的影响,因此,将此类问题重视起来,在发现问题的基础上找到相应的对策,是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高校将舞蹈课程作为一项公共课设置给大学生,尤其是非艺术专业的同学,这为普通高校的大学生提供了培养其艺术素养的条件,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以及大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提升大学生艺术素质

  一方面,现代主义教学方法与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有本质的区别的。传统意义上,课堂的作用主要是教师进行知识的教授与传播,学生只需要将相关的专业知识接受即可,学生的课程体系中除专业课与公共课之外,并未设置多余的艺术课程,学生欠缺应有的艺术素养。另一方面,当今社会越来越注重高校学生内部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注重团队的作用,而专业课的学习往往是相对枯燥的,由于艺术课程,尤其是舞蹈课程具有很大的灵活性以及自主性,课堂内容与形式相较于专业课程的学习都是活泼善动的,因此,将艺术课程纳入非舞蹈专业的课程体系中,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丰富其课余生活的基础上,更能使学生内部之间很好的进行交流,提高学生的交际与互动能力,为高校学生更好的适应未来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培养相关兴趣,丰富课余生活

  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科学社会的进步使得互联网与多媒体教学在各类教学中广泛应用。在非艺术专业的课程设置中,专业课程一般都是比较晦涩难懂的,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适应现代教学课程的设置,对于枯燥无味的口头讲述,学生往往没有较大的兴趣,甚至会产生一些抵触的心态。而艺术课程的设置往往会成为学生学习专业课过程中的调味剂,使得学生在培养相关兴趣的基础上丰富其课余生活,从而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这对于学生能对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与掌握非常重要。其中舞蹈教学被越来越多的高校纳入其课程体系当中,学生在学习自身专业课程之余、丰富课外生活的同时也能够有浓厚的兴趣,进而对提高高校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促进其全面发展产生作用。

  二、高校舞蹈教学的建议与策略

  (一)培养学生的基本艺术素养

  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首先应该从学生本身的意识抓起,学生自觉地提升素养意识,才能在根源处提高他们对自身艺术素养培养的重视。高校学生不同于一般舞蹈专业学生的方面就在于,他们注重专业能力的培养,而对整体性素养的培养不重视,这种现状不仅不符合当今社会形式的发展,而且对自身艺术认知能力的形成也是不利的。培养学生对艺术认知的自觉意识,就要将艺术素养教育贯穿在整个高等教育过程的始终,贯穿到教育的方方面面,将艺术教育融入到各科的教学中。教师要发挥其引导与示范作用,培养高校学生的自我意识,在信息化背景下,与互联网教育结合起来,从更深层次和更多方面增强学生的艺术信息意识。

  (二)以学生为学习主体

  传统意义上来讲,教师是课堂的主体,课堂内容主要是由教师进行讲授与部分学生的互动组成的,而新时期则注重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教师只是作为一个引导者,将学生引入专业知识的学习中,主要的学习任务由学生自主完成。尤其对于艺术课程,其课程内容本身就具有较大的开放性,自护学习方式更有利于学生的舞蹈学习。教师可以通过划分小组的形式,将班级成员按小组划分开来,并对不同的小组布置不同的学习任务,经过小组内部的讨论与自主学习,最终得出结果进行汇报。同时,还可以采取情景模拟的办法,教师在进行准确示范之后,让学生自行进行练习与交流,在练习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创造力与自主能力,激发其积极性与创造性。

  (三)进一步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

  教师在课堂中起着引导与传授知识与技能的重要作用,因此,教师是否具有强大的专业知识背景对学生是否能学好相关专业知识具有最为直接的影响。无论是从理论还是实践方面,高校都应该将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重视起来,为学生提供优秀的传道授业解惑解惑者。教师作为舞蹈课堂主导者,对于学生的专业知识吸收与艺术实践有着统领与协调作用。因此,无论是理论知识的讲授还是舞蹈技能的表现,教师应当将舞蹈与艺术素养的提高作为基础任务进行安排,并将其贯穿到每一次的学习与实践中。对于舞蹈任课教师来说,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将舞蹈专业知识贯穿到理论教育中。因此,为了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对舞蹈技能学习的兴趣与创造力,高校必须将提高教师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培养与提升当做一种日常工作任务,为舞蹈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创新教学方法与实践

  互联网与信息高度发展的背景下为教学方法的多样性选择提供了更多的可能,互联网与课件教学已经在各类相关专业的教学中广泛运用,事实证明,多媒体教学受到了广大高校学生的广泛喜爱。另一方面,高校可以与演出团队或组织达成合作关系,鼓励学生多参加一些关于舞蹈的活动,进而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进行多方位的提升。无论对于哪些专业的教学,都应根据学生对舞蹈课程的实际接纳情况,学校应采取多样的教学方法,提升高校学生对于舞蹈相结合课程的兴趣,调动学生对于艺术课程的兴趣与能力,使其能更加主动地学习。

  (五)擅于互动,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当今普通高校舞蹈与相关艺术课程主要强调在课堂上,对理论知识进行消化与吸收。因此,运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仅凭枯燥的理论教学很难使得学生真正的对专舞蹈知识进行吸收,必须将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结合起来,使得学生在吸收理论知识的同时培养一些舞蹈实践,这样会大大提高学生对舞蹈课程的兴趣。学校可以提供专业的舞蹈教室,为学生提供舞蹈实践的机会,将实践活动也纳入相应的课程体系中,丰富课堂内容,将艺术课堂的作用发挥到最大化。

  三、结语

  为更好的培养新兴人才以适应时代的进一步发展,跟上历史与经济发展的潮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义务。舞蹈课程作为陶冶情操的重要方式,对于人的身心健康以及综合素质的培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无论是从师资力量的壮大方面,还是基础设施的完善以及课程内容的设置方面,高校都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将舞蹈课程的设置与实际情况结合起来。

  参考文献:

  [1]姜瑜芳.浅析高校舞蹈教学与大学生艺术素质教育[J].黄河之声,20xx,(24):70.

  [2]杨晓雨.高校舞蹈教学与大学生艺术素质教育探析[J].戏剧之家,20xx,(23):189.

  [3]何静.浅议高校公共舞蹈教学与大学生艺术素质教育[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xx,8(02).

  [4]张艺斐.李永明.浅谈舞蹈教育在我国高等学校素质教育中的意义[J].大众文艺,20xx,(14).

  [5]张梦缘.浅谈高校舞蹈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xx,(02).

  [6]斯琴.浅谈高校舞蹈教育的现状及应对策略[J].北方音乐,20xx,(18).

  [7]杨永倩.浅析高校古典舞教学现状及开展策略[J].艺术科技,20xx,29(11):342-343.

  [8]邢令果.浅析高校古典舞教学现状及开展策略[J].黄河之声,20xx,(08):36.

高校教育教学论文13

  论文关键词:体育舞蹈 审美教育 培养

  论文摘要:体育舞蹈是融舞蹈、音乐、服装于一体的运动项目。它既能增进健康,塑造美的形体,又是陶冶情操、丰富生活的大众健身方式,更是培养德、智、体、美合格大学生不可缺少的体育教学内容。体育舞蹈作为体育美学的组成部分应如何运用到体育教学中,本文从体育舞蹈教学与审美教育的关系,体育舞蹈教学中审美意识和能力的培养等方面进行论述。 ァ —お

  一、体育舞蹈教学与审美教育的关系

  审美教育也称美感教育。从体育美学的观点来看,体育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主要是指协调发展的身体、匀称的体态。熟练敏捷和优美的动作,以及开朗的个性、丰富的创造力、想象力和高尚的情操。[1](P.87-88)体育舞蹈这个项目既有增强体质的作用,又能较好的体现体育美学的个性,是充分体现健与美的有机结合。体育舞蹈是以全面、多样、直观的方式展现人体之美的,作为一项最能体现人体美的新兴运动。它不仅可以展现出体育运动矫健的轻松感,而且还展现着艺术动作诱人的韵味感。选手通过躯干和四肢部位的动作及其相互配合,以人体表现出美的形体、姿态、造型、表情。同时,选手又可以运用舞姿、舞步、转体、升降、跳跃等丰富多样的人体运动方式,展示人体之美。在观赏过程中,选手们匀称的体形、优美的舞步、纯熟的技巧、默契的配合都可使人从中受到美的感染,获得美的享受。由此可见审美教育能够渗透到体育舞蹈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比其他项目更加符合审美教育的要求,更加有利于审美教育。

  因此,体育舞蹈是进行审美教育的一个良好手段。在体育舞蹈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会更加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审美观、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促使她们具有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学习兴趣,培养参加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

  二、体育舞蹈教学中如何培养审美意识和能力

  (一)对学生美感的培养

  美感是审美的重要条件,美感与审美者的条件有关,审美能力可以通过美育来培养。人对事物的认识是从感知开始的,审美当然也需从感知开始,通过感知形成表象,进而激起美感,产生心理愉悦,享受美感。教师自身必须具有一定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具备更为深广的艺术素养、文化底蕴和人格魅力,充分体现其艺术美。教师要善于从教材中感受美、提炼美。以自身特有的形体美、仪态美、教态美、情感美通过教学融入到学生掌握知识、技术、技能的过程之中,做到语言美、内容美、动作美、效果美。

  在体育舞蹈教学中首先进行的是“启发教育”,让学生了解体育舞蹈的发展史,通过观看体育舞蹈表演的影像资料掌握体育舞蹈的相关知识,从视觉听觉上去感知体育舞蹈的形体美、动作美、音乐美、服装美等,继而对体育舞蹈产生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感兴趣了才能用心去学习。体育舞蹈是体育、舞蹈和音乐集一身的一项竞技和表演运动。挺拔的形体,协调的动作,是学好体育舞蹈的前提之一。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该采用科学的方法并按照一定的客观标准和要求,通过合理的训练改善学生身体形态,培养高雅的气质和风度,让学生充分感知到舞蹈的形体美。在对美有了初步的感悟以后,我们才可以进入审美的高一级阶段,即通过比较辨析,鉴赏美的不同类型、风格和层次。

  体育舞蹈运动表现出的刚健有力、挺拔伸展、潇洒、优美的和谐动作,衬托出美的形象,给人以信心和赏心悦目的享受,所以在体育舞蹈教学中,在“启发教育”下,必须注重动作美、造型美、示范美,以美的魅力引导学生的审美意识倾向。这是所谓的“示范领悟教育”,教师通过示范,靠美的形象打动人,最适合大学生的特点,能使他们心情舒畅地去接受美的教育,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美的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培养高尚的情操,获得精神的愉悦和满足。通过体育舞蹈的动作示范,正确的树立起学生对美的感悟,从而才能培养学生在实践动作中提高审美的能力,并在今后的体育舞蹈道路上追求美、崇尚美和表现美。

  (二)对学生表现力的培养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人人喜欢表现美。体育舞蹈对身体姿势及动作表现技巧有特殊的美的要求。所以在舞蹈练习中必须用自信心带动情绪和表情,抒发内心情感,真正的将情感投入其中,才能理解体育舞蹈的风格内涵,进入美的境界。[2](P.111-113)在体育舞蹈教学中,大多数学生在初学阶段,由于运动技能的差异和缺乏自信心,加上害羞心理较重,怕做得不好别人笑话,往往不敢表现自己展示美的能力。在这样种情况下,教师的鼓励、赞赏、暗示往往能对学生自信心的培养起到重要作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每一点进步和表现力都要及时加以肯定、引导和赞赏,鼓励学生大胆、自如地抒发内心情感,自信地去表现动作美感,使学生获得心理满足,增强自信心,提高表现美的能力。由于学生的气质特性不尽相同,在体育舞蹈教学中也会遇见各种难题。因此教师应善于观察和分析学生的气质类型,针对不同类型的人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尽量去鼓励学生通过学习体育舞蹈大胆地去表现美,去感知美,去享受美。 在体育舞蹈教学中,多数是男女配合进行练习。因此对身体姿势及动作表现技巧有较高的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正确引导和鼓励,使男女舞伴达到和谐统一,使学生领悟配合的美、和谐统一的美。这也是体育舞蹈形式美的高级层次。很多时候我们的教学注重的是完成教学任务,完成一次表演,完成学生的技能技术练习,忽视审美教育中鼓励学生表现美的教育,致使很多学生无法从中享受美表现美,即使尽力去表现美也不是发自内心情感,是一种僵硬的故作做作的表现,从而失去了审美教育的目的性。因此在体育舞蹈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如何去体验美的同时鼓励学生如何去表现美,通过舞蹈去表现内在的美和外在的美。这是体育舞蹈追求的美,也是教师应该在教学中最应该注意的一个环节。

  (三)对学生创造美能力的培养

  艺术的本质在于创新,艺术家的艺术生命也在于创新,创新是保持艺术家生命长青的最好方法,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就应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去创造美。[2](P.111-113)

  首先,在学习体育舞蹈的过程中,教师不只是教授动作,还要引导学生积累素材,展开艺术想象,打开创作思维,培养学生创作美的能力。一般在体育舞蹈教学中容易忽略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出来的学生只会一味的模仿,没有自我创作的欲望和表现。因此,创造美的活动应该贯穿在教学过程的始终。

  其次,在课堂上,教师可根据学生的特点,结合具体的内容,诱导他们开展一些行之有效的创造活动。教师讲解编排技法和要求后,可以让学生自找音乐,自我设计,自我创作,也可以分组进行互相合作,调节课堂气氛,调动每个人的参与性,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每一点进步和表现力都要及时加以肯定、引导和赞赏,鼓励学生大胆、自如地抒发内心情感,自信心地去表现动作美感。使学生获得心理满足,增强自信心,提高学生创造美的能力,更加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综上所述,体育舞蹈具有美化人的思想,陶冶人的情操,培养人的团结友爱精神,增进人的的身心健康,提高人的自身素质等作用。所以体育舞蹈已列入我国普通高校的体育课程中,并且不断的发展和壮大起来。通过体育舞蹈的教学,不仅增强了学生体质,使学生的气质、姿态、动作更加优美。同时也促进了学生对美的感受、理解和追求,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健康的审美观和学生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创造力。马洛斯将审美需要看成是人格的最高价值和最高追求,美有利于人变得更健康。一切艺术的终极目标都应该是追求高尚的人格形象,高雅的生活情操和完美的精神世界,追求真善美。[3](P.72-73)因此我们在进行体育舞蹈教育中要注重审美教育,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知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和锻炼学生的鉴别、欣赏和创造美的能力,使学生审美价值观不断提高,从而推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开展。

  参考文献

  [1]张泽金.试论体育舞蹈教学中的美育[J].体育科技,20xx,(4).

  [2]秦晓松.体育舞蹈美的欣赏与创造[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98,(4).

  [3]刘超群.国际体育舞蹈的美学特征[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xx,2.

  [4]刘慕悟.体育美学研究与应用[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5.

高校教育教学论文14

  [摘要]教学管理作是高等院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有效连接教与学过程中各个环节的桥梁和纽带,高效、有序的教学管理是深化教学改革和培养创新人才成功的前提和保障。因此建立系统化、现代化的教学管理运行机制,创良好的教学秩序是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任务。同时加强高等学校的教学管理向规范化和现代化发展,创造良好的教学秩序,为深化教学改革和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保障。

  [关键词]高校 教学 现代化 教学质量

  一、教学管理现代化内涵

  现代化的管理观念强调管理活动是一种服务活动,强调它的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功能。同时教学管理的现代化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教学管理现代化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现代化的管理机制

  现代化管理机制首先是具有完备的人力资源开发机制现代化的关键是“人”的现代化。教学管理现代化离不开现代化的管理人才。现代化的教学管理巾“人”的因素显得尤为重要,它所完成的任务已不再是简单的事务,而是具有较高技术水平和较强创造性的现代管理,因而现代化的教学管理应该是“人”、“事”并重的。就人才资源的开发而言,包括人才资源的获取、激励、发展三方面的任务。从人才资源的获取看,现代化教学管理人员必须是具有较高科学文化素质,善于应用现代化科学技术,具有一定管理经验的人员。

  其次科学的决策机制教学管理决策是教学管理的核心现代化的教学管理要求相应的科学决策机制。应包括决策的核心系统、咨询系统和信息反馈系统三个部分。核心系统足决策中枢,应由院校长、分管院校长及院系主要领导组成。其任务是提出课题、确定目标、选择实施方案等。咨询系统是决策的外脑,负责为核心系统提供参谋或辅助决策。信息反馈系统是决策机制的神经网络,能及时地把教学管理中的各种信息汇集、整理,传输到核心系统。

  再次是应有灵活的教学管理协调机制。教学管理在其现代化的过程中,其管理目标、手段、方法都处于不断变革之中,这就要求教学管理系统善于自我协调,随时整合自身内部结构,保持高效、活跃的状态。教学管理的协调包括几方面,一是多目标协调。教学管理工作的目标不是单一的,在同一时期,它所要达到的目标可能是多个,这就要求为达到多个目标而相互协调,以免顾此失彼。二是内部机构的协调,包括上下之间的垂直协调和同一层次的水平协调。垂直协调既包括校级管理机构与院系级管理机构之间的协调,也包括领导者与执行者之间、领导机构与执行机构之间的协调。

  (二)现代化的管理方法

  教学管理是以系统的方式存在的,但又是以计划管理、课程管理、学籍管理、考务管理、成绩管理、信息管理、信息控制管理作为管理对象而组成的,是具有~一定层次和结构、并与环境相互作用着的整体。这些系统结构中的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在教学管理的计划、组织和控制的三大功能巾发挥自身的作用。现代化的管理方法能够帮助我们解决在管理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如,由于管理对象的行为总是与管理目标之间存在偏差,因而采用控制手段减少或消除偏差是必可少的。以沈阳化工学院为例,20xx年英语专业招生首次实行文理兼收。从第一学期学习成绩反馈信息看,《高等数学》理科学生平均成绩为79.68,文科学生平均成绩为64.35,两者之间相差15.33分。在教学计划LfI高等数学的教学大纲是按理科学生制定的,这样就出现管理对象行为与管理目标之间的偏差,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的评价。面对出现的这一情况,我们采用反馈控制的方法,检查实际结果,总结出现偏差的原因,采取相应的措施纠正偏差,达到教学质量的管理目标。通过这种反馈控制,可以增加管理者的经验,提高整个管理系统的控制能力,说明了现代化科学理论和方法对于教学管理实践的丰富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现代化的教学管理手段

  教学管理手段现代化是现代化教学管理规律的特征和要求,也是教学管理规范化科学化的保障。应给每个教管单位均配备有电脑及配套设施,教务处各个岗位均有电脑和相应的工作软件,以计算机网络为物质技术基础构建教学管理信息化平台,实现教学管理网络化、信息化。为此应使用“教务管理系统”,教学活动中的各个环节和教学计划管理、排课、学籍、成绩统计、考务安排等均纳入计算机管理,由计算机及时进行统计、分析处理,并初步完成教务处网站和“教学管理信息网”的建设。可以及时、方便地进行教师的调课、串课;学生可以在网上实行学籍电子注册,成绩查询、大学外语考试成绩查询、课表查询、网上考试报名、选修课程等,学生也可以在网上留言、反馈某些信息,这些手段的实施不仅使我们及时掌握运行中的教学状况,而且也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以及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和管理水平,使管理工作更加规范化、科学化,同时也为教学管理的决策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二、加强教学管理现代化的途径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管理模式已能适应现代教学管理的需要,如何实现教学管理的现代化主要通过以下几个途径:

  (一)建立健全教学管理制度

  健全的教学管理制度主要包括:(1)教育教学法规。如“高等教育法”、“教师法”、“教师资格条例”、“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2)教学部门和岗位工作职责。如教务处和各二级工作职责,教师准则、教辅人员及教务行政等各岗位的工作职责。(3)各项教学管理制度。教学管理制度是教学管理工作中有关内容、程序、方法等方面的工作规范。主要包括教学组织、教学计划管、教学大纲、教学过程、教学质量、师资队伍、教学档案、教学基本建设、教学评估、教学检查、领导干部听课、教学督导、考试管理、等一系列管理制度。其中,将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的制定规范及教学过程作为教学管理制度建设的重点,高度认识其重要性,使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成为具有法律意义的规范文件。

  (二)加强教学管理及师资队伍建设

  教学管理工作者在高等学校的建设和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教学秩序,关系到教学改革的成效和人才的培养。因此,必须建立一支思想素质好、有责任心和事业心、精通业务、善于管理的教学管理队伍。目前高等学校教学管理人员的配置在改革巾基本达到了要求,他们既有一定的学历和教学管理业务知识,又有一定的组织、协调和决策能力,已成为教学管理的中间力量。

  但不能仅限于埋头日常工作,要注重教学管理人员的继续教育,使他们不断提高业务是水平。应定期举办教育管理课程进修班;开展教育思想观念的研讨活动;进行管理:[作的经验交流;提高对教学管理系统化、现代化、规范化的思想认识成使对和学习先进的科学的管理思想。为了使师资管理更加科学化,在…些关键环节和细节问题上,应结合各高校的实际情况,制定出棚应的规范。如教师的权利,职责和义务,教师职务职称的评定和聘任,教学人员工作量量化规定,奖惩制度等等。总之,师资的问题,归根到底一是鼓励他们潜心治学,成为学校的办学主体;二是为他们的培养和提高创造条件,使他们积极上讲台,把最新最好的知识与方法传授给学生。对他们既以人本管理为基础,又有行政约束,这样师资队伍的管理才会规范化和现代化。

  (三)建立可行的教学质量评估体系

  教学质量管理足教学管理的重要环节,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对教学质量实行全面管理是实现教学管理规范化、科学化的重要内容。高等学校必须设立栩应的专I’-YOL构,制订科学合理的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健全教学质量评价制度,组织实施全校教学质量管理工作,使之规范化、科学化地运作。首先,必须加强常规教学检查工作,坚持每学期进行期初、期巾、期末教学检查,加强考场巡视,严格考试管理,有条件的公共课、基础课实行考教分离,提高考试的可信度。第二,建立领导听课制度、校院两级教学督导制度以及学生评教制度,坚持领导、专家、教学督导员、学生等“四位一体”的听课评价制度,多层次、全方位地对教学的全过程实行督导,强化过程管理和适时控制的效果。第三,建立教学质量信息反馈制度,聘请学生教学质量信息员,设立教学质量信息反馈信箱,公布教学质量信息反馈电话及邮箱地址,畅通教学质量信息反馈渠道,及时获取教学信息,了解和掌握教学一线上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为更好地改进教学及教学管理工作提供准确、可靠的依据。第四,制订严格的教学事故和违纪行为处理办法,开展优秀教学成果奖、精品课程等各类教学奖项的评选活动,设立校长奖教金,奖优罚劣,激发广大教师积极投身教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及“追求完美、追求卓越”的工作热情,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

高校教育教学论文15

  【摘要】在高校思政教育教学过程当中,教师不仅需要重视创建有质量的课堂,而且需要重视创建有效率的课堂,为此,对提高高校教师思政教育教学效率的策略作出探索,是高校思政教师需要关注的重要内容。本文从高校思政教师行为角度出发,对高校思政教育教学效率的提升策略进行了研究与探讨。

  【关键词】高校;思政教育;教学效率;提升策略

  一、改革思政教育教学理念

  在高校思政教育教学过程当中,教师需要树立现代化的教学理念,特别是要重视“以人为本”理念在教育教学中的渗透。“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高校思政教师需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传统教学当中,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忽略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虽然一些教师认为这种教学方式能够提升教学过程中的知识导入量,但是事实上,欠缺互动的教学过程很难确保学生对教学内容有深刻的认知与理解,为此,在高校思政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教师有必要体现出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这要求高校思政教师熟悉自己的学生、理解自己的学生,并在教学过程中重视与学生开展沟通与交流,推动以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模式向学生自主探索知识的教学模式转变。其次,在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基础上,高校思政教师在思政教学中要尊重差异、崇尚创新,并构建起开放的思政教学氛围。不同学生具有的学习能力、学习需求存在明显不同,与此同时,不同学生看待问题的视角也存在一定差异,而高校思政教师则需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并允许学生针对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提出不同的观点,从而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引导,让每个学生都能够通过思政教学活动获得成长。

  二、提升思政教师教学能力

  一方面,高校思政教师在教学中所展现出的教学能力,直接影响着学生对思政知识的学习效果;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高校思政教育教学所面临的环境日益复杂,这对高校思政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高校思政教师需要重视自身教学能力的提升,为思政教育教学效率的提高奠定坚实基础。具体而言,在高校思政教师提升自身教学能力的过程中,需要重视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对自身的思政素养进行提升。高校思政教师不仅需要对党的理论进行深入学习与钻研,而且需要了解思政领域中的新理论与新思想,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为思政教学效率的提升提供保障。其次,对自身的表述能力进行提升。表述能力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基本能力之一,重视高校思政教师表述能力的提升,能够有效提升思政教育教学过程中产生的感染力与吸引力,确保学生能够感受到教师所传递的积极情绪与正能量。最后,对自身的教学指导能力进行提升。如教师需要在思政教育教学过程中设计与社会热点紧密结合且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兴趣的问题,并对学生在探索问题过程中遇到的重点与难点进行及时有效的指导。与此同时,教师还有必要使用积极客观的评价,引导学生认识到自身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升学生对思政知识的学习兴趣。

  三、运用现代化的教学工具

  在高校思政教育教学过程当中,现代化的教学工具能够为思政教育教学效率的提升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因此,高校思政教师不仅需要重视发挥板书等传统教学工具所具有的教学优势,也要重视现代化教学工具与高校思政教育的整合。以多媒体与高校思政教育教学的整合为例,当前大部分高校在开展思政教育过程中都已经将多媒体作为一种常用的教学工具,这种教学工具的使用虽然要求教师能够在开展教学活动之前就完成课件的设计与制作,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却可以凭借直观性的信息呈现优势以及多样化的信息呈现形式实现教学效率的提升。在推动高校思政教育与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工具进行整合的过程中,教师需要认识到,现代化的教学工具不能替代师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因此,教师同样需要重视设计各类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对思政知识进行探索。再如,教师也可以将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应用到思政教育教学过程当中,在此方面,教师可以通过构建微博、微信群等形式,与学生在课堂之外开展广泛的沟通与交流,从而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以及知识掌握效果,继而有针对性地对教学策略、教学内容作出调整,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当然,在运用现代化的教学工具开展教学活动时,教师还需要遵循适度使用原则,并根据不同教学工具的特点,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作出合理的选择,从而确保教学工具的优势能够得到最大化的发挥。

  参考文献:

  [1]宋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创新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xx(09):125-128.

  [2]彭川.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的反思与重构研究[J].亚太教育,20xx(05):22-23.

  [3]黄斌华.试论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的难点与创新[J].才智,20xx(19):100.

【高校教育教学论文】相关文章:

高校经济教育教学思考论文12-10

高校声乐教学的审美教育论文09-29

论高校专业教育教学的论文09-29

高校声乐教学中的审美教育论文08-02

高校动画教育论文09-30

学前教育论文:实践教学下高校学前教育论文08-12

高校教育模式艺术教育论文09-29

高校教育教学中人格培养的途径的论文10-18

浅谈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研究论文10-30

论高校体育教学中的挫折教育论文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