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感恩教育载体探索论文

时间:2020-09-25 13:43:34 教育学 我要投稿

高校感恩教育载体探索论文

  【内容摘要】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尤其是互联网的普及,网络成为了西方文化渗透的新工具。东西方文化、传统与现代的碰撞,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和感恩认知带来冲击,高校感恩教育面临挑战。高校感恩教育载体作为感恩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运用和创新直接影响甚至决定着感恩教育开展的效率和效果。本文着重探讨了“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感恩教育载体的发展与创新。

高校感恩教育载体探索论文

  【关键词】互联网+;感恩教育;教育载体

  感恩教育是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展的,有利于弥补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手段的不足。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促使互联网的发展,网络发展衍生的网络文化已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每个地方。QQ、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具有的即时便捷、传播广泛、平等互动等特点因而广受年轻人的欢迎,但同时也冲击着大学生已有的价值、道德观念。感恩教育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根基,在网络文化、西方文化的冲击下正面临挑战。“互联网+”就是利用互联网的平台,利用信息通信技术,把互联网和包括传统行业在内的各行各业结合起来,在新的领域创造一种新的生态。“互联网+”背景下,提升感恩教育实效性的有效途径是丰富创新感恩教育载体。

  一、感恩教育载体的内涵及现状

  教育的主体问题,是学者于光远1980年在其论文《教育认知现象中的“三体问题”》首先提出,“三体”指主体、客体以及环体,“三体一要素说”则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由主体、客体、环体三个独立的实体和载体组成。糅合两种观点,延伸到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则是:教育者、受教育者(双主体)、教育环境(环体)、媒介要素(载体)。感恩教育载体是指感恩教育者用来影响受教育者的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规范以及把这些思想品德规范传授给受教育者的各种活动方式和手段。感恩教育载体具有明显的特性:一是丰富的情感性,通过丰富感人的情景活动对大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可取得有效成果;二是坚定的原则性;三是潜移默化的渗透性。近十年,我国学术界才兴起对感恩教育的研究,其也成为道德教育的新途径。当前我国感恩教育存在内容理想化、教育方式陈旧,实施过程中存在庸俗复古的倾向。教育体系不完整、理论基础不扎实、传统显性灌输教育方式、与学生的实际脱节等都是感恩教育存在的问题。“互联网+”背景下,由于新的教育载体的出现,是提高感恩教育有效性的良好机遇,同时也给高校感恩教育带来了挑战。

  二、创新高校感恩教育载体的必要性

  (一)是新时期人才培养的需要。全球经济的发展,促使科技发展,科技的发展又进一步促使互联网的发展。社会的发展需要创新型人才,高校作为社会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在教育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是必须的。在高等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担负着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创新人格的重要责任。感恩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形式,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想要保持创新态势,就应创新感恩教育载体,进而强化大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需求。道德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部分,而感恩教育又是道德教育的新途径,当前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存在侧重正面、单一、直接的等问题,是明显的“显性教育”模式。在互联网+的背景下,大学生更容易接受新鲜事物,思想开放活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有实效性就要满足学生追求新事物的需求。只有创新应用感恩教育载体,才能满足多方面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需求。

  (三)是满足拓展感恩教育覆盖面的需求。纷繁复杂的社会思潮、转换中的社会新旧体制,给正在形成思想道德价值观的大学生带来不可轻视的影响。大学生的交往、娱乐和学习方式因新媒体的出现而有所改变,这种改变对大学生思想既有有利影响也有不良影响。感恩教育亟需拓展覆盖面,以减少不良社会思潮对学生的影响。及时进行感恩教育载体的创新应用,采取大学生普遍能够接受的方式拓展感恩教育的覆盖面,实现全面开展大学生感恩教育的目的。

  三、拓展感恩教育载体的路径

  (一)积极营造感恩氛围。仅仅通过思想疏导、理论传授的感恩教育难以触动受教育者的个体心灵,应要理论联系实际,透过具体的教育载体,让学生得到切身体验、获得锻炼,从而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对每一位刚进入大学的学生建立感恩教育档案,内容涉及最喜欢的老师、是否独立到校报到注册等;接通与家庭之间的桥梁,定期请家长反馈学生的生活学习情况,包括生活费、事物决策情况等;抓住节日、班会、毕业教育等关键环节,开展感恩教育活动,如感恩节开展“感恩”主体征文比赛,邀请校友回校开讲座,分享在校时期的点滴真情等;挖掘感恩榜样,开展“感动人物”评选活动,让学生的感人事迹感染更多人,让学生善于发现身边的感动人物、事物。以鲜活的活动为载体,使学生在实践中培养感恩意识,既体验感恩又实践感恩,从而增强感恩教育实效性。

  (二)充分发挥新媒体优势。信息科学技术的进步,使传播媒体种类由较早的QQ、MSN等,到近十年出现的博客、微博以及最新的微信。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诞生,在加快信息传播速度的同时,又对大学生的生活、学习产生了一定程度的消极影响。当前,几乎百分百的大学生对网络有极强的依赖性,且新媒体对大学生而言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当前学生都是“90后”,他们特点就是个性独特、思想开放,针对这个特点我们在开展感恩教育时可以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优势,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握这个良好机遇。“互联网+”时代,为了消除代沟、增强亲切感,教育工作者应学会使用最新的网络交流方式、了解最潮的网络语言,建立自己的微博、微信,与学生“互粉”、互加好友,以便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现代大学生思想、意识容易受网络信息影响,因此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发布或转发传递正面、积极思想的微薄,对学生进行隐性教育。通过微信平台,发布具有教育意义的信息,同时了解学生的动态。

  (三)创新感恩教育方式。感恩教育的主阵地是学校,“生不教,师之过”,因此学校首要严抓师德师风建设,教育工作者的言行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密切相关。老师不但是传授知识的人而且也是人生道路上的导师。将感恩教育与《思想品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相衔接,深化其内涵、提升其层次。邀请道德模范来校做报告,以其真实的经历感染学生,树立感恩榜样。积极组织志愿者活动、社区服务、社会调研等课外公益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其中,通过多种途径动员全体大学生参与“三下乡社会实践”,锻炼大学生吃苦耐劳、奉献社会的感恩精神。

  【参考文献】

  [1](美)马斯洛;李文鞋译.存在心理学探究[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7

  [2]张耀灿,郑永廷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3]陶志琼.关于感恩教育的几个问题的探讨[J].教育科学,2004,1

  [4]蒲清平、高微、苏永玲、徐爽.高校大学生感恩心理现状及培养对策———以重庆为例[J].青年教育,2011,5

  [5]肖慧.基于活动载体的大学生感恩教育创新工作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1,8

  [6]王婕鹏.关于“90后”高职学生感恩教育的思考[J].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2

  [7]刘燕楠.多元文化视域下学校道德教育的文化路向与价值选择[J].教育研究,2015,9

【高校感恩教育载体探索论文】相关文章:

1.高校体育环境与学生礼仪教育结合探索的论文

2.试论高校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监管体系探索教育论文

3.高校内部财务制度建设探索论文

4.关于高校计算机教学探索的论文

5.高校经济教育教学思考论文

6.高校创业教育路径探究论文

7.职业教育模拟教学模式探索论文

8.高校影视教育的几点思考论文

9.高校影视教育的思考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