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的时代变迁及其艺术哲学化转向的探析

时间:2020-10-29 13:46:12 哲学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美的时代变迁及其艺术哲学化转向的探析

  我们国家的历史已经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演化,每个时期都有不同的时代特色,背后反应的正式其社会背景下的人的思想转化,下面是小编为你们整理推荐的一篇关于中国哲学的毕业论文范文,欢迎阅读参考。

美的时代变迁及其艺术哲学化转向的探析

  摘 要:中国具有悠久的仕女绘画历史,随着时代的转变,每个时期的女性形象美都有其不同的时代特色和艺术特色。文章主要从四个不同时代去探索女性美的风格变化及其背后的哲学转向,一个时代的绘画风格反映出来的是历史所沉淀的美学品格和精神意识,也可以折射出特定历史环境下的人格心理。

  关键词:仕女画;艺术风格;演变;哲学思想;审美心理

  随着时代的变化,政治、经济、文化将发生变化,真善美的内容也将随之发生变化,因而势必产生新的审美对象,这便是美的时代性。车尔尼雪夫斯基曾说:“每一时代的美都是而且也应该是为那一时代而存在的。中国的古代仕女画基本上产生了四种风格的演变。

  首先,从六朝到魏晋来看,这个时候的仕女画风格从秀骨清像变化到面短而艳。汉末魏晋六朝是一个两极分化的社会,这里的两极分化,指的是现实生活和精神世界两个层面走向了两个极端。独尊儒术的局面被打破,各家思想都得到了发展,士族文人的精神支柱追随老庄思想,追求超然物外的精神和放达的生活,各种思想的碰撞,使得人们的精神得到解放,思想更加自由,这恰恰为艺术创作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激起了艺术创作热情的膨胀。魏晋时期的生活,自然主义和个人主义的个性释放,解脱了汉代儒教理法的统治束缚,更加凸显人格的自然和个性。比如,女性在这一时期的形象大多是优雅轻盈。“言不尽意”这一魏晋玄学中的理论曾在此期间,结合佛教,对当时的美学有很大的推动和发展。“韵”和“神”所要表达的就是这种非语言能尽的美。因此,“传神写照”所探讨的形神理由,成为汉代以来哲学关心的核心理由及魏晋玄学的基本理由。传神中的“神”指的一个不只是一般的生命、人的精神,而是指一个人的风神、个性和生活意境和审美意识,这是由魏晋超脱的自由追求中难言的.情感表现出的一种微妙境界,而这与玄学追求是一致的。

  到了隋唐五代时,仕女画的风格逐渐演变为丰肥腴丽。因为在这个时期道教在我国起源至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它曾经是唐朝的国教,对唐朝乃至整个中国的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表现在绘画方面尤为显著,唐代绘画艺术在精神气质层面对后世的影响要远大于技法层面。道教不同于其他宗教的鲜明特色—它是世界上崇尚女神最多的一个宗教,在道教的体系中,女性的地位是非常高的,塑造的女神形象非常之多。因老子认为“道”是世界之本源,由道产生出“阴阳二气”,万物都包含着阴与阳两方面,而阴又是阳的先导。这样就赋予道“可以为天下之母”的女性特征,以致唐代艺术中对女性的崇拜观普遍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女性地位的变化,是受到当时社会所信奉的社会思想决定的。因此,隋唐之后仕女画才作为一种艺术形式逐渐发展起来,真正开始关注现实生活中的妇女。仕女画的功能不在说教,而以观赏和把玩为宗旨。受美好的生活的思想理念。

  到了宋代,这一时期的仕女画风格演变为端严秀丽。儒家和道家思想是我们国家民族文化的主流思想,它深深根植于我国传统文化肥沃的土壤。在近两千年的封建文化中,它影响我们这个社会的各个方面,而且影响的深度与广度是可想而知的。宋朝时期的绘画作品就是其中的一个缩影。然而如果把宋朝时期的画作拿来与魏晋和元明时代的相比的话,你会发现儒家思想的影子更加清晰。孔子的儒家思想在宋代以前重视教化的道德伦理作用,主要影响在中国画中人物形象的创作上。在宋代,以“新儒学”的兴起,绘画的审美最求也发生了相应的转变。宋代理学重在“理”,认为理是自然万物和社会法则的根本法则,理学认为如果无法收敛私欲的话,则偏离了“天道”,所以有“存天理,灭人欲”一说,并且认为“天理”构成了人的本质,主张“存天理,灭人欲“、崇尚“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妇女“三从四德”等一系列贞操观念,在这种意识形态的基础上审美趣味也发生了相应转变。随着礼教的深入和理学的兴起,社会风气反而谨小慎微起来。在这样的社会风气下,仕女画在意境、形式方面开始拘谨保守。从现有的仕女画研究来看,画风沉稳,线条严谨,唐代丰硕的形体逐渐倾向了身材娇小,甚至消瘦轻盈的体态。宋代仕女画的造型发展为人物形象娇小的特征。

  最后是明清时期,风格演变为风露清愁。明清时期中国封建社会的末期。明朝初年,统治阶级大力提倡朱程理学。中原的满族统治者奉儒学为正统思想。但此时的封建礼教对人的摧残却愈加严重,特别是对妇女的束缚,导致了女性不强劲、不健壮,呈现的是一种病态的美。女性形体的柔弱,恰恰与儒家文化对女性的要求相一致,特别是满足一些儒家文人的变态的审美心理。儒家对女性人格在精神上的摧残,势必会导致肉体上的摧残。仕女画中特有的“削肩仕女”形象则是对女性形体的摧残在绘画中的折射。在现实中的缠足和艺术中的削肩仕女,是儒家女性审美特征在艺术和现实中的集中体现,是与理论上的审美理想完美统一。

  总之,仕女画的历史变化就像一面镜子,可以折射出不同时期的艺术特色和时代特色。一个时代的绘画风格反映出来的是历史所沉淀的美学品格和精神意识,也折射出特定历史环境下的人格心理。

  参考文献:

  [1]张良.浅谈中国仕女画风格的演变[J].石家庄联合技术职业学院学术研究,2007(03).

  [2]欧阳旭霞.浅析传统“仕女画”中的古代女性美[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09.

【美的时代变迁及其艺术哲学化转向的探析】相关文章:

1.从信息世界看哲学的发展及其根本转向论文

2.税制及其变迁的效率辨析

3.逻辑哲学论的视角剖析西方哲学转向论文

4.简述中国哲学的价值论转向

5.身体转向与肉身化叙事

6.哲学语言学转向与语文教育哲学论文

7.艺术的哲学解读

8.哲学家所实现的哲学革命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