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中阮曲《山歌》的艺术特点论文

时间:2022-12-02 20:41:18 艺术学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讨论中阮曲《山歌》的艺术特点论文

  一、阮的起源与历史

讨论中阮曲《山歌》的艺术特点论文

  阮,属于中国古老的弹弦乐器之一,古人称之为“琵琶”(原名“批把”)。琵和琶原是两种弹奏手法的名称,东汉刘熙《释名》卷七中说:“批把,马上所鼓也。推手前日批,引手却日把,象其鼓时,因以为名也。”

  古代人们对弹弦类乐器基本没有分类。从参考资料上来看,历史上秦、汉至唐一段时期,琵琶二字曾是作为多种弹弦乐器的总称。秦汉时期,人们对于所有奏法相似的弹弦乐器一律统称为琵琶,虽然各类乐器在外观形状、材质、弦的数量、横竖弹奏方式、琴杆的长短上存在着差异。当时同时存在着两种类型的琵琶。约在公元前214年,我国人民参考鼗鼓的型制,创造出一种柄为直、箱为圆、两面用皮蒙住、用手弹奏的乐器,叫做弦鼗,也叫做琵琶。如东汉傅玄《琵琶赋》序中言:“社挚,以为赢之末,百姓弦鼗而鼓之”。这种琵琶后来的发展,可能就是现今所用的三弦。此外,还有一种是约公元前105年发现的琵琶,古人参考了筝、箜篌等木质乐器,创造出来的一种木制直柄、圆形音箱,有四根琴弦、十二品位,竖抱演奏,用手指弹奏的乐器,也称之为琵琶。如东汉傅玄《琵琶赋》序中记载“闻之故老云;今观其器:中虚外实,盘圆柄直,柱十有二,配律吕也:四弦,以方语目之,故云琵琶,取其易传于外国也。”后人把这种琵琶称之为秦琵琶,晋人阮咸因演奏此类乐器闻名,后人又称之为阮咸,简称阮。

  阮由于有12柱位,每个柱位横贯于定音不同的四根弦之间,为四根弦所共用这样的构造说明,古人对平均律的运用是很有研究的。由于历史因素的影响,社会变迁及动荡因素的存在,阮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得到发展,其外形和功能基本没有变化,甚至在民国初期还曾一度发展乏力走了下坡路,其琴弦数量也由原来的四弦变成了二三根弦。当时的表现手法也极为简单,主要在乐队中弹奏一些单音及长音,为主旋律伴奏。琴线也只是丝线或尼龙线。音量、音色比起现在的阮相差甚远。

  二、《山歌》的艺术特点

  “我的乐曲多以四个字的成语命名。《山歌》的由来,大概是因为此曲的风格与其他乐曲有所不同,是我为数不多、听来较为开朗的作品之一,加以慢板部分似有对句的意思,所以?”——刘星先生自述乐曲一开始引子部分采用对比的主题材料,通过传统技法上的长轮和捏弦技巧,将点与线鲜明地表现出来,如山歌对唱般柔美抒情,充满民族风情。

  上板后曲风有所转变,弱起渐强的快速纵向和声音程的进行一改民族传统乐曲旋律单线条的纵向进行,音响效果十分丰满立体。后接八度跳进音程强化了双挑,使乐曲的进行富有冲击力。快速的十六分音符作为乐句连续十分考验演奏者的左手耐力,具有强烈的色彩韵味,其中还添加了滑音的运用使华彩部分更添了刘星先生独特的曲风个性特征。

  华彩部分收尾采用了强有力的平指扫弦演奏方式,增加了曲风的动感以及强烈的个性体裁。不同于传统技法的单一旋律线条,刘星先生采用了后接模仿吉他演奏方式的一、二弦保留音使全曲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

  结尾部分的后十六分音符与前十六分音符的固定节奏组合、和音与和弦的交替进行使得音乐在动荡中向前推进。强烈地扫弦结束了刘星先生对山歌不一样的诠释。

  三、结语

  作为具有丰富表现力的民族弹拨乐器之一,阮从一开始的伴奏乐器发展到今天能够独立演奏,并且已经开始登上大型的协奏舞台,有着其他弹拨乐器所无法比拟的巨大优势。统一的音色与良好的融合性,为演奏多声部合奏、甚至阮交响乐的创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中国的阮乐,随着千年的流传和几代人的发展,再次迎来了辉煌发展的新时代,也希望随着演奏技能和制阮工艺的发展,阮乐艺术能步入更加灿烂的明天。

【讨论中阮曲《山歌》的艺术特点论文】相关文章:

儿童舞蹈的艺术特点论文04-15

声乐艺术的审美表现探讨论文05-28

中职旅游专业历史文化教学特点探讨论文05-08

论文写作及其研究的特点06-19

新艺术直线风格的特点及对现代平面设计的启示论文(通用6篇)04-29

我国物流成本管理探讨论文06-05

化学实验教学探讨论文06-23

艺术的方法论文06-02

批评的艺术论文08-07

艺术设计论文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