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艺术论文

艺术是借助一些手段或媒介,塑造形象、营造氛围,来反映现实、寄托情感的一种文化。当代,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

关于艺术论文1

  摘要:本文的重点论述了服装与人体之间的微妙关系。通过不同的裁剪方式论证,人体与服装之间的合理搭配。服装设计始终要围绕“人”这一特殊因素来进行,而不是要人适应服装。

  关键词:服装与人体;人体设计生理因素;人性化的心理因素

  服装与人体之间的关系微妙,服装设计始终要围绕“人”这一特殊因素来进行,而不是要人适应服装。我要通过不同的裁剪方式来体现人体与服装之间的合理搭配。

  一、环境、人与服装

  (一)衣与人的关系

  服装艺术与其它艺术最大的也是最根本的区别,就在于它不仅以人为对象,而且直接把人作为表现要素来处理。作为服装的构成要素,材料、色彩、造型样式、制作工艺、环境条件等都是可变的。与此相对应的是人的体形不变。“功用”是服装设计构思中审美思路的基础,服装设计的任务不光要解决设计的美感问题,而且要能使产品符合人的全面要求。

  (二)服装设计的相关要素

  服装设计是一项综合设计的观念,是通过设计师以他独特的认识视角、创造能力对人的自然条件,社会条件进行综合分析,结合复合环境、风俗习惯和时尚因素,运用身体装饰、身体表现、裁剪方法和缝制工艺等技术手段重新建构一个更合理、更理想的人物社会性面貌。身体、心理、社会是构成现代社会人的三个方面。身体是构成形象的基本物的参照,心理是感性的、本我的追求,社会规范是理性的社会制约.

  (三)服装人性化设计的历史

  19世纪末期,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造就了富裕的工业资产阶级,他们一方面具有越来越多的收入,另一方面希望得到社会的承认,服装便是一种最直接的表现形式。沃斯创立了高级时装业开始,时尚成为高贵、典雅、奢华的象征。西方工业革命以及20世纪前半叶的两次世界大战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加快了人们的生活节奏,从而也带动了现代服装的发展,特别是受到“现代设计”思潮的影响,出现了简洁、明快、强调机能和现代感的服装形式,夏奈尔、迪奥、圣.洛朗、皮尔.卡丹等服装设计大师将经典、简约、严谨、理性的设计风格推向了极致,成为服装设计师纷纷效仿和追随的楷模。

  综上述,服装设计始终要围绕“人”这一特殊因素来进行,而不是要人适应服装。布瓦列特曾经是第一个提出“把女性从身体束缚中解放出来”的设计师,他设计了裙口非常窄小的“紧口群”,穿这种裙子的女士不得不小步走路,好像日本的艺伎一样。这个设计违背了他原来自然、功用的初衷,失败是必然的。

  二、服装人性化设计的生理因素

  (一)人体形态与服装结构

  服装构成的依据不是某件衣服的裁剪数据和公式,而是人体,人体是纸样设计的依据,只有这样,才能体现服装为人服务的人性化设计原则。人体形态特征如下:

  (1)人体体形的对称性

  人体以前后中心线为界,左右大致是对称的,在人体美学上,是把这个作为人体左右对称(Symetxy)和左右不对称(Asymetry)的美学效果来处理的。由于人体对称,所以服装结构也基本左右对称。

  (2)人体体形的复杂性

  人体的构造大致可分为躯干和四肢两部分。

  躯干由头、颈、胸、腹组成,在身体的_中上部;四肢是由上肢、下肢组成,有运动支撑躯干和平衡重心等作用。不同地区、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人的体态骨骼不尽相同,身型特征以性别区分为:男性身型特征和女性身型特征。

  (3)人体体形的立体性

  由于人体是由起伏不平的曲面组成的立体,因此,设计时适合于体型,适合于动作,适合于人体的立体曲面是非常重要的,利用外型设计和内在结构的设计强调人体优美造型,扬长避短,充分体现人体美,展示服装与人体完美结合的整体魅力。 (二)人体色与服饰色彩的对应

  我们每个人的脸都不是白纸一张,人体是有颜色的肤色、发色、瞳孔色、唇色、红晕色等,而人体色特征,是受三种色素——核黄素、血红素、黑色素作用,造就了世界上黄、白、黑、棕等不同人种。在看似相同的外表下,我们每个人之间色彩属性上是有微妙差别的,我们将这一色彩属性称为“基因色彩”。你的“基因色彩”决定着你穿某些颜色是和谐的而穿某些颜色排斥。

  三、服装人性化设计的心理因素

  (一)顶级设计师与服装的人性化设计

  世界著名服装设计大师的成功典范得益于他们对人性深层次的关注和探究,得益于他们对“为人而设计”思想的深刻体会。

  高级时装大师之一的夏奈尔(CocoChanel),她的重大贡献不仅仅在于她设计了一系列具有国际影响的时装,而是改变了时装设计的游戏规则,其设计的服装表现了女性的自信和自强,这是一个革命化的变革。她超越生命极限的设计和祟尚自由随意搭配的风格,敢于冲破传统,解除服装设计中虚伪的装饰和束缚,她说:“服装应该有生命力,就像穿着它的女人一样能自由运动。”夏奈尔说:“我设计的女装,要使妇女们愉快地生活、呼吸、自由、舒适、看来年轻。”与其说夏奈尔的设计是服装的革命,不如说是妇女的解放革命。其生命体现的对女性的尊重,是彻底的人性化。

  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女装设计师之一的克里斯汀迪奥,他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开启了女性服装革命的大门,1947年推出被誉为“NewLook”的第一场个人服装发表会,强调女性优美线条的柔软肩线、束腰和大圆裙以及每一个女性美细节的时尚新装,以一种近乎疯狂的美丽征服了人们,其实迪奥的成功是其迎合了二战后人们厌恶了钢铁战争,向往柔性美的心理。是社会的人性化。

  (二)服装设计通过服饰符号展示人的社会性角色

  (1)服装的社会性

  自古以来,中国人就非常重视服装的社会伦理功能。《易系辞下》中称:“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可见,中国人从一开始就不仅仅把穿衣局限于保暖或装饰的功能,而更加关注的是其“治国安天下”的社会伦理功能。从夏、商到周朝,随着服饰礼仪制度的完善,这种观念几乎贯穿整个中国历史,历朝历代,统治者都非常重视用穿戴装束来统一人的思想,不厌其烦地反复修订服饰制度.以此来规范各阶层人的行为,来“治国安邦”。即使是在21世纪的今天这样一个强调平等、自由、个性的现代社会里,我们仍然可以深刻地感受到服装的社会化属性。人们通过服饰这种人体的外包装物向社会传达各种信息,如穿衣者的社会身份、阶层、等级、富有程度、文化水平、审美趣味等。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服装是一种“非语言性的信息传达媒体”,它就像名片一样,在无言中向他人展示着完整的自我。从符号学的角度看,即服装的“符号功能”。

  究其原因,是由于个人的社会作用所决定的。每一个人在社会中都有其自己独有的社会定位与社会分工。人的衣着应适合其社会分工特点,例如军人的衣着应体现军人保家卫国、捍卫主权的精神面貌,并且适合参与大运动量的战争和军事训练。而对于法官来说,其社会分工体现在通过司法行为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促进社会稳定,保障每一个社会成员的合法权益上。所以法官的衣着应该彰显个人的稳重、干练、体现法官的深厚内涵,从而博得当事人的信任和尊重,以便更顺畅、更快捷地平息纠纷。

  (2)服装的社会性需求

  服装是修饰品,服装业是人的社会角色语言。当我们每人脱离社会角色成为纯粹的自然人的时候,我们希望展现个性的美,与众不同的美。当今的社会是追求个性的时代。人们努力创造个性,寻找自我感觉,服装的社会评价出现了“个性化”、“情趣化”等的倾向。因而,服装的设计更讲究柔性,要量身定做,个性化服务,未来的设计一对一服务不仅仅是演艺明星政要的特权,一对一即人性化设计必定是一种潮流。

  任何服装,任何款式,究其结果,都须和人体拥有一个完美的组合。光是服装款式完美,与人体不协调,设计不算成功;单与人体相结合,却失去款式的美感,亦称不上美。所以两都结合完美是最重要的。

  参考文献:

  [1]《服装结构设计》高教出版社魏静;

  [2]《服装设计学》高教出版社刘元风;

  [3]《中外服装发展史》中国轻工业出版社陈东生,甘应进。

关于艺术论文2

  作为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颇有争议的人物之一,黎锦晖(1891-1967)一方面其推广国语,改革普通学校的音乐教育,热心从事儿童歌舞表演曲和儿童歌舞剧的创作,带动了儿童音乐作品在全国的广泛流行,对歌舞剧和新歌剧的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都被给予积极的评价:另一方面其创作的一些不合当时国情、时宜的甜歌艳曲,的确曾对当时人们的爱国抗敌热情产生过一定消极影响。但是,关注黎锦晖的创作,无论是其极受褒奖的儿童歌舞剧,还是其争议不断的城市流行歌曲,几乎都离不开一个载体——“明月社”。这是一个完全以黎锦晖个人的力量创办了中国最早的、专门的培养歌舞人才的学校——“中华歌舞专修学校”,他为黎锦晖个人理想的实践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实际上,在兴办“明月社”之前,或在1910年以前,黎锦晖在家乡读小学中学时代广泛接触民间音乐,形成了黎锦晖的创作理念、不外乎如下几点。

  首先是受学堂乐歌时代出现的沈心工等音乐家乐歌写作经验的启发,并直接继承了学堂乐歌的表现思想内容,作品立意反对封建愚昧、邪恶残暴,歌颂科学文明、勇敢智慧、民主平等的精神。并由此萌生推行“平民音乐”的念头。于是,心怀“平民”思想发展音乐,并努力地将音乐与戏剧结合,自1920年开始编创并逐步形成的儿童歌舞剧这一体裁,把儿童音乐创作与“五四”精神相联系,借鉴外来经验,开辟了一条前所未有的中国儿童歌舞艺术的新路,对中国新歌的成长做出了早期的探索。

  其次,是黎锦晖个人创作的理想。1916年,他在北京参加“北京大学音乐研究会”的活动,开阔了艺术视野,此时他深入地学习中国戏曲,“集中于皮簧、旁及鼓书”。在上海时期,他到公共租界市政厅去听交响音乐会,每周一次,“风雨无阻”;还自学和声与作曲技法。与此同时,他又与当时的一些国乐团体有着经常而密切的联系,所有这些。使他清楚地认识到中国新音乐的创造是应该“兼收并蓄的”。

  第三,受“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黎锦晖开始热心致力于普及音乐教育和推广国语的活动,提出“学国语最好从唱歌入手”,而且最好从“训练儿童”做起。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他开始了儿童歌舞音乐的创作实践活动。在由他任校长的上海“国语专修学校”附属小学,黎锦晖更多地接触儿童生活后,了解到小朋友们非常喜欢边歌边舞这种生动活泼的歌唱形式,就有意识地结合着民间音调创造出一种既有独唱,又有对唱,再加上舞蹈表演的“歌舞表演曲”。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他认为“儿童的模仿的本能十分发达”,借演歌剧“可以训练儿童一种美的语言、动作与姿态,可以养成儿童们守秩序与尊重艺术的好习惯”;另外,歌剧演出“一切布景和化妆,都要儿童们亲自出力,这个,除开利用它采人手工、图画……以外,还可以锻炼他们思想清楚、处事敏捷的才能”:还有“学校中表演高尚的歌剧是学校中最有价值的举动”,而且“对于社会教育有极大的帮助,可以使民众渐生尊重一切艺术的心情”。

  正是基于上述创作理念,1922年,黎锦晖本着“宣传乐艺、辅助新运”的理念。怀着“我们高举平民音乐的旗帜,犹如皓月当空,千里共婵娟,人人都能欣赏”@的希望。肩负着“培养专门歌舞人才,全力以赴地为中国歌舞专业化作出艰苦的探索和追求”的重大使命,创立了“明月音乐会”。随着时间和条件的变更,所用名称也有所不同,前后共有七种称谓:如“语专附小歌舞部”、“中华歌舞专修学校”、“中华歌舞团”、“明月歌舞团”、“联华歌舞班”、“明月歌舞剧社”、“明月歌剧社”等,但其实质并不因为名称的改变而改变。并且具有相当的连贯性,因此习惯上,我们都将其统称为“明月社”。

  1919年新文化运动涌起高潮,黎锦晖参加了“北京大学音乐研究会”旁听生的队伍,并任“潇湘乐组”的组长,推广民间俗乐。1920年秋,黎锦晖与一群喜爱音乐的朋友在其居住的“斗鸡坑”大院里,经常讨论有关民间乐艺的问题,大家认为民间乐艺其实是民族音乐的宝藏,应该予以推广和重视。因此,1920年的中秋夜。大家讨论商量成立一个“在兼容并包”的方针之内,特别重视“民间音乐”的音乐团体,即“明月音乐会”。但是。由于当时条件的限制,该会并未有实质性的活动。直至1922年,借中华书局推广国语普及运动之机。“明月音乐会”正式成立于上海。此期间明月社的活动基本以配合黎锦晖在上海的“国语宣传推广工作”为主。所以由明月社自主开展的音乐活动相对较少,演出水准相对不高,未真正步入正规专业团体的演出轨道。之所以作为国语普及的辅助形式,除了明月社本身处于起步阶段,节目创作、排演等方面还未达到能产生较大影响程度等因素外,黎锦晖在音乐创作上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学国语最好从唱歌人手”也是不容忽视的一点。黎锦晖认为:汉字词汇的音节轻重和四声升降可以通过乐律表现出来。因此通过白话歌曲的传唱来协助国语教学,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1922年“语专”组织了三个国语宣传队,当时黎锦晖带着其女儿黎明晖率领第一队先后到宝山、松江、苏州、无锡、镇江、南京以及芜湖等地,以演唱国语音调的白话文歌曲和表演“琴语”的方式来宣传小学改用国语的好处。在这种歌唱和类似魔术的表演形式的吸引下,黎锦晖带领的国语宣传队所到之处总是受到观众们的热烈欢迎。

  同年,中华书局新成立国语文学部。由黎锦晖任部长,在他的倡导下开始出版一批儿童文艺读物。最值得推荐的是《小朋友》周刊,此周刊宣传新文化、普及国语、提倡教育救国。销量为当时全国定期刊物的冠军。黎锦晖在此阶段编创的《葡萄仙子》、《月明之夜》、《三蝴蝶》、《春天的快乐》、《七姊妹游花园》、《麻雀与小孩》六部儿童歌舞剧剧本及其后创作的另六部儿童歌舞剧剧本,也都是首先通过《小朋友》周刊陆续发表出来并产生社会影响的。随后,幼儿适用的《小弟弟》、《小妹妹》两种看图识字的旬刊,一方面成为适合当时中、小、幼教师和学生需求的读物,推动了国语普及工作:另一方面也征集到全国各地寄来的几万首儿歌,黎锦晖等人从中挑选了一些,编印成《歌谣》八册,带动了白话文儿歌的流行。此外,黎锦晖还编行了《国语月刊》、编订了用注音字母制成的白话文课本,并推出“儿童歌舞表演曲”曲谱的单行本,鼓励儿童在校使用国语交流,并将教学、锻炼、修养和文娱活动揉合在一起,鼓励师生下课后排演微型话剧、练习乐歌、分组排练歌舞,通过此类文艺表演来提高和巩固学生对国语学习的兴趣。当然,明月社在这一时期除普及宣传国语和儿童文艺创作外,在乐器演奏、乐器组合及乐器伴歌等方面,也有以下6种标新立异、不合古法的创新。

  1、“珠联璧合式”:把新创作的和现成的曲子组合起来,取名《湘江浪》,用以描写滴水汇聚成江的情景,后成为了明月社公演的前奏曲;

  2、“众星捧月式”:用一种小唢呐吹奏主调,花鼓、胡琴包腔,钢琴替代锣鼓,取名《曲带子》。

  3、“锦上添花式”:将江南丝竹《三六》配上《花三六》、《花花三六》,予以调整,用中西乐器轮换进行主奏与协奏,形成一种新的合奏。

  4、“红花绿叶式”:这是乐器伴奏歌曲方面的创新。譬如以拨弦乐器调节奏,以弓弦乐器和笛子的装饰乐句作为情感气氛烘托的评弹音乐。

  5、“自由式”:独唱者的随兴表演,类似西洋歌剧中的“炫技”,不受节拍束缚,钢琴伴奏也可即兴衬托。

  6、“独立式”:歌唱调接近朗诵,伴奏按歌曲词意独立发挥,纯粹为歌词意境而服务。

  尽管此时明月社的音乐活动,基本是通过中华书局推广国语工作之际,有意识地把音乐渗透在一切有关的教学业务活动之中来展开的,带有一定的局限性,但也正是由于这几年的演出经历,使得黎锦晖对于歌舞音乐表演的市场接受程度,有了最直观的了解,从而也促使了黎锦晖决定带领儿童歌舞音乐走向专业化,使明月社迎来了第二时期的飞速发展。

  明月社先后存在15年,而从1922到1926年这几年的时间里,正是黎锦晖将其创作理念与实践进行初步对接的一个阶段,它既是明月社的具体音乐活动的一个重要起点,也是黎锦晖音乐创作风格发生重要变化的一个阶段。正是这一阶段的积聚,使得黎锦晖先生日后的音乐创作走向了多元。

关于艺术论文3

  1引言

  戏曲舞蹈的传统舞蹈形态非常具有代表性。其审美规格、意蕴意旨、形态风韵都具有中国古典艺术的典范性的特征。中国古典舞表演在较大程度上继承了戏曲舞蹈典范性的身体动态、典范性的审美追求,及表现方式的典范性特点。有关这些本文已在第二章中有所分析与论述,在这里就不再赘述。

  然而,目前中国古典舞表演典范意义的建构还不能达到理想状态。中国古典舞还可以对戏曲舞蹈表演典范性的部分进行再学习,以进一步强化中国古典舞表演的典范性,从而也可以使中国古典舞的舞种特色得到强化。对戏曲舞蹈表演典范性的再学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如对戏曲舞蹈表演典范性动作运用进行再学习;对戏曲舞蹈表现方式的典范性要求与实现方法进行再学习;对戏曲舞蹈表演典范性审美追求进行再学习。

  2对戏曲舞蹈的再学习艺术典范性的最后一种结果呈现是极高的系统化。

  这种系统化在戏曲舞蹈表演中则表现出一种程式化,戏曲舞蹈高度的程式化的背后是高度的系统化。典范性由高度的系统性、完整性支撑。戏曲舞蹈的高度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往往通过动作程式充分地表现出来。同时,戏曲舞蹈的程式性具有一定的语法gong能。语法是一套规则系统,语言单位的组合结够和制约关系。语法就是词的构成、变化的规则和用词造句的规则,是语言在长期发展中形成的,这种规则是客观存在于一种语言之中,使这种语言的全体成员必须共同遵守。语法规则具有稳定性。戏曲舞蹈程式的语法gong能既承载着一定的民族性的内涵,又表现出一定的典范性,因此从这个角度上说,中国古典舞对戏曲舞蹈的再学习应该重视对戏曲舞蹈的程式的关注。戏曲的程式是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变和锤炼所形成的具有审美意蕴的范式。

  戏曲程式化的表演凝结了历史发展中长期累积和完善起来的审美经验,这些审美经验的综合与体现赋予了戏曲表演独一无二的美学品格,从而令中国的演剧艺术成为不可替代的文化形态。

  同样,戏曲舞蹈作为戏曲艺术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蕴于整个戏曲程式表演之中也是一种典范性意蕴的严谨范式。戏曲舞蹈的动作程式既体现着真实的生活依据,又凝练着鲜明生动的艺术创造。戏曲舞蹈在漫长的发展、衍变、沉淀与积累过程中形成了一套动作程式的表演体系,具有较强的典范性。

  戏曲舞蹈中的每个动作都有一定的规范和样式,按照一定的规则串联起来形成一定的表演程式。其每个动作及每个动作间的连接程式都是经过时间历练与一代又一代戏曲表演艺术家精心打磨而成,是他们神奇创造的积淀,也是中国民族性与古典性历史文化精髓的沉淀。戏曲舞蹈表演的动作程式作为一种具有定型化的、具有一定规范的舞蹈动作与舞蹈套路,蕴藏着极深的身体文化内涵,体现着极强的民族风格性与古典文化特征。从具体程式的每一个动作形态到每个动作之间的连接,透射的是一种民族文化表达的方式,同时也是一种典范性的代表。

  在舞蹈化进程与时代发展的影响下,中国古典舞对戏曲舞蹈表演的动作程式进行了一定的突破与背离,进一步向舞蹈本体迈进,表现出更强的纯舞性。然而在这个去除戏曲舞蹈动作程式的过程中也丧失了动作程式表演本身所具有的一些民族性与典范性的因素与特点。

  3结语

  在面对目前中国古典舞表演风格特征比较杂混,审美定位比较模糊,其典范意义的建构还不能达到理想状态等困境时,戏曲舞蹈表演的动作程式不仅能够给中国古典舞在 民族性的发展上提供一些启示意义,在典范性的建构上还能够起到一定的帮助。中国古典舞表演可以从戏曲舞蹈表演的动作程式特点与内涵上进行再挖掘与再学习,这样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其典范意义。

关于行为艺术论文

标签:艺术学毕业论文 时间:2022-03-25
【yjbys.com - 艺术学毕业论文】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的行为艺术,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写关于行为艺术的论文呢?下面是小编分享给大家的关于行为艺术论文,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行为艺术论文 篇1

  摘 要: 缩微行为艺术是一种艺术家用思维和行为过程来进行创作的艺术形式,现代行为艺术兴起于西方,是西方当代社会的一个奇特现象,行为艺术在本质上可以定义为一种自由的生命活动。行为艺术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本该在艺术史上处于重要地位,然而当它登陆中国之后,却遭到高雅艺术审美和通俗大众审美的双重拒斥。这一现象,与其“表现的失当”和“过度的解构”有着密切关系,本文将对此进行细致分析。

  关键词: 行为艺术 拒斥 唾弃 反思

  人的行为是受思想倾向支配的,有什么样的思想倾向,就会有什么样的行为。而思想倾向基本上就是两种:一种趋向真善美,一种趋向假恶丑。不要以为只要是有“独创性”的行为,就有艺术价值,就可以称之为“行为艺术”。德国法西斯创造了人类历史上假恶丑行为最为极端的形式,他们那些花样翻新的杀人方式,不能不说是具有空前“独创性”的行为,但这种行为不仅不能沾上“艺术”的边,反而是惨无人道的滔天罪行,将永远受到世人的谴责。“独创性”要用在正道上,用在正常健康的心理上。人的行为或艺术行为,还是应该趋向人道主义的真善美,趋向人性的健康和阳光。

  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不过,任何创新都要有分寸,一旦超过这个分寸,就失去了创新的意义。假如中国的行为艺术家们都在街上随心所欲地表演,那么,这样的“行为艺术”肯定行之不远。任何艺术,都应有它赖于植根的土壤,行为艺术也不例外。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艺术的滋养,从这个意义上说,艺术家就像厨师一样,应该时刻考虑着如何挑选既精美又“环保”的绿色菜肴,为观众烹制出色味俱佳、最有营养价值的美食。

关于文哲艺术论文

标签:艺术学毕业论文 时间:2021-04-15
【yjbys.com - 艺术学毕业论文】

  摘要:

  随着新媒体的出现不仅改革了很多高校的思想观念、政治认知、价值选取的构成与进步,同时还给高校政治思想教育提供了很多发展空间和挑战。因此对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研究进行研究十分重要。首先,对新媒体内涵及特点进行概述;其次,进一步研究分析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新媒体时代下的创新发展。

  关键词:

  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伴随我国新媒体时代的出现,信息传播凭借丰富的信息、多样化的渠道获得人们的青睐,使新媒体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新途径。作为高技术、新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新媒体,不仅可以帮助高校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政治认知以及价值评判,为高校日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对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高校可凭借新媒体自身具备的特性大力推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创新。

  一、新媒体的内涵和特点

  新媒体不同与传统媒体,新媒体以网络、移动电视、手机、微博等一些新的媒体形态作为载体,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及诸多通信网络等途径,同时以计算机、手机和数字电视作为终端,向广大用户所提供一系列的信息内容以及娱乐服务。新媒体时代的出现不仅改变了人们以往的生活方式,同时还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从根源上转变了人们现有的生存法则。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新媒体信息传播成为人们生活、工作中必不可少的重要构成部分,被广泛运用到各个领域中。成为当今社会中使用频率最高的信息工具。也成为目前,各大高校进行教育创新的.重要工具,更成为各大高校获取重要信息的主要途径之一。新媒体背景下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不仅要利用新媒体的优势为思想政治教育服务,而且要注意到新媒体对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不良影响。所以要培育一批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同时加强对不良信息与舆论的监管。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新媒体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实质作用,全面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关于物理教师语言艺术论文

标签:物理毕业论文 时间:2020-12-07
【yjbys.com - 物理毕业论文】

  一、教师语言要突出教育性

  教学语言不同于一般性口语,不是用来把个人情感向他人发布的,而是通过语言将书本知识和自己的见解讲授给学生,使学生获得知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鉴于此,教学语言必须有高度、有深度、有广度,对学生要有指导性、借鉴性、教育性,也即注重“言传身教”中的“言传”,而教学语言的教育性恰恰指的就是要突出“言传”里的“传”。

  二、教师语言要突出针对性

  教学语言的针对性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要针对不同的学科,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语言形式;二是针对不同的教育对象,选用恰当的教学语言,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把师生融合在一起,让课堂充满和谐、融洽的气氛。

  三、教师语言要突出启发性

  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心理交流过程,若教师仅仅是照本宣科,这只能算是完成了教学活动中最低级的一部分,教学活动的重要内容是教师利用语言艺术启发学生学会独立思考,提升分析、判断、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素质。因此,教师授课要擅长运用启发性的语言,去帮助学生打开禁锢的思维,让学生的思想自由驰骋。

  四、教师语言要突出直观性

  所谓语言直观性就是言之有物,语言生动、形象,不艰深、不晦涩。教师应把书本上抽象、隐讳的内容用直观、形象的语言讲授给学生,使学生能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懂、能明白,如身临其境,继而达到很好的掌握效果。

  五、教师语言要突出幽默感

  “幽默感”,从艺术上讲,它是喜剧小品的一种表演形式。具体运用到教学上是通过比喻、夸张、寓意、诙谐等手法,用精炼、机智、风趣的语言,使学生在嬉笑中受到启迪,在愉悦中掌握知识。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幽默的教学语言有时能起到神奇的教育功能,学生能在轻松愉快中享受学习的快乐,轻而易举地掌握较难的内容。而要做到这一点绝非易事,需要教师除了有较高的.业务水平和知识素养外,还要有高尚的情趣、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和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没有这些条件作支撑的幽默,只能是“自拍式”的幽默,令学生厌恶和讥讽。

关于贝多芬的演奏技巧及其启示艺术论文

标签:艺术学毕业论文 时间:2020-09-08
【yjbys.com - 艺术学毕业论文】

  [论文关键词] 《暴风雨》 演奏分析 技术性 速度与技巧

  [论文摘要] 贝多芬的艺术气质在他的钢琴奏鸣曲中得到升华与表现,特别是在奏鸣曲《暴风雨》中,演奏的技术性与音乐性、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标志着贝多芬一生音乐成就的高峰,他的演奏速度与技巧留给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

  贝多芬是伟大的音乐家,他的艺术气质在他的钢琴奏鸣曲中得到升华。在奏鸣曲的演奏中,只有做到技术性与音乐性的结合,才能使内容和形式达到无比和谐,真正演绎出艺术的灵魂。《暴风雨》奏鸣曲是贝多芬在音乐中直接表达思想的最突出的例证之一。罗曼?罗兰非常准确地把这首奏鸣曲的形象与贝多芬一生转折阶段相联系,它所表现出的热情确实达到了暴风雨的程度。“暴风雨”奏鸣曲在速度、节奏和主题处理上也用了一些新鲜的手法,琶音的形式运用较多,基本贯穿在奏鸣曲各个乐章之中。在《暴风雨》的演奏中,奏鸣曲的技术性与音乐性真正做到了最完美的结合。

  一、乐章演奏分析

  奏鸣曲第一乐章的形式非常独特,而且幻想的意境用非常巧妙的形式表现出来。

  暴风雨来临前的激动心情逐渐地展开,每个层次的进展与冲突都非常清新、风趣,主题以d小调的属音开始,兼有缓板和琶音,以最后一个a音起开始数拍子。广板充满沉思、恳求、召唤秘藏在心中的感觉,慢板深刻而且不安定。从快板开始踩踏板,逐渐增强,造成一种激动的气氛。在这里旋律音给人感觉像是坚定的命令,雄壮又单纯而且如雷鸣般。41小节副主题在a小调上出现,这个乐句很活跃,充满了激动。第55小节起和弦一定要弹得坚强有力并且充满英雄般的气魄。69小节起左手八分音符的经过句,从弱音开始之后渐强,到75小节激动起来,这个发展过程一定要演绎出来。从97小节开始的展开部是呈式部的继续和发展,旋律有特别形象的对比性和冲突性高潮,它加强了主题的戏剧性,因此成为全乐章高潮的中心部分。从147小节开始的再现部是展开部的发展,它慢慢地向优美的歌唱发展,将主题歌唱化,使人欣赏时有一种新的效果。最后的1O小节使用踏板,好像是从远处响起的雷鸣,然后逐渐地慢下来,渐渐地远去,给人留下的是一种悲哀和深刻的印象。

艺术论文 :关于正确的发声方法及有关问题的改正方法

标签:文化艺术 时间:2020-08-23
【yjbys.com - 文化艺术】

  科学的发声方法是每个歌唱者所共同追求的。不正确的发声方法影响作品的表现,要改正不正确的发声方法,必须明确正确的发声方法,根据它去辨别和检查,找出自己存在的问题,分析造成错误的原因并制定克服的方法。就像医生给病人治病一样,必须对症下药,否则,就是花费很长的时间也不一定见效。

  错误声音的造成,绝大部分原因是在于呼吸方法。当然,发声法、共鸣法或器官的协调作用不好也同样会导致发音的错误。纠正错误的声音全靠在具体发声过程中去仔细分析、思考。有时候听起来毛病很多,但究竟哪一方面问题比较大,这一切不能单凭字面去理解、解决,要根据实践经验,针对具体情况去处理。

  有不少歌者在一定时间内回到老师那里唱给老师听,以便检查发声上是否产生了问题,这是因为对自己的声音听得多,也习惯了,就不易发现问题。纠正错误的发声要看它形成的程度,在纠正的过程中求之过急,而不按照要求去练习,结果是事倍功半,因此必须有耐心和方法才行。在纠正错误的发声同时,要注意发声器官、呼吸系统等生理上有没有毛病,因为有些错误发声是由于生理原因造成的;其次才是发声训练过程中不正确的活动所形成。

  关于喉音

  喉音是一种较为严重的毛病。要矫正喉音,必须有较长的时间和坚韧的毅力。造成喉音的现象,首先是因为用在胸部的吸气吸得不深,同时肌肉紧张所致。这就应从呼吸法去要求,把气吸深,合乎唱歌所需的呼吸活动。其次是喉头不稳所致。可以用“a”母音练习,发音时舌根自然放松,放平,切勿往上突起,要有意识地控制,用“mp”(稍弱)去练习,主要是使喉结有正确的位置——吸气时的位置,逐步加强,否则,喉音还会重现。练唱的音不要太高,最好在八度之内,可用哼唱去练,起音要软起,因为这样较富于艺术性、情感性。母音可用“Da”音。它可以解除面部、下颌肌、舌根等部位的紧张。

关于动画的概念问题艺术论文

标签:其他类论文 时间:2020-08-19
【yjbys.com - 其他类论文】

  摘要:动画已被人广泛熟知,但其仍然属于一个新兴的待开发的领域,这不仅源于其本身具有的特性,更在于其广阔、新颖、奇特、大胆、丰富的表现方式。

  关键词:动画;概念;艺术

  现在我喜欢用动画世界这个词来概括动画艺术的理解。因为当人们开始从真正意义上来了解、深入认识“动画”的时候,往往脸上会呈现一片茫然,其实他所以为的“动画”,并不是那么简单空洞的。

  动画不仅仅是“视听”,更应该是“立体”的。

  如果从平面或立体的概念来区分理解,问题或许会变得更简单。

  我们很容易区分什么是平面的和什么是立体的,因为我们知道,有长和宽的就是平面的东西,有长宽高的就是立体的东西(虽然这样理解过于简单,但也充分到位),动画是平面的,动画起初呈现在我们面前是在一个具有长度和宽度的平面上(幕布),或者某一门白墙。如果追溯到电影的发展史可以发现,动画片的发展是紧随其后的,并且它们之间有着必然、密切的联系,动画和电影、电视的基本原理是一致的,都是通过人类眼睛“视觉残留”的特性。资料记载,早在1831年,法国人Joseph Antoine Plateu把画好的的图片按照顺序放在一部机器的圆盘上,圆盘可以在机器的带动下转动。在机器的带动下,圆盘低速旋转,圆盘上的图片也随着圆盘旋转。从观察窗看过去,图片似乎动了起来,形成“动”的画面,这就是原始动画的雏形。从这个原始动画的原理来看,动画仍然是平面的,只限于一个”圆形“的平面。我们知道,任何动画片都是通过某种特定的媒介传递,我们看到的画面是某种介质作用的`结果。现在普遍为观众接收的媒介是电视机、电脑、放映机、投影仪等,随着高端技术的开发,动画可以呈现在更多的媒介上,比如手机、Iphone、商务通、掌上电脑等等。

关于音乐欣赏教育理念与实践的探索艺术论文

标签:教育学 时间:2020-08-15
【yjbys.com - 教育学】

  论文关键词 :学生 音乐鉴赏课 综合素质

  论文摘要:基于音乐在人的教育领域里的多种功效,使得音乐美育越来越引起了人类的高度关注,而对于学生这一主要受教群体而言,由于其理解能力强,但音乐素养普遍偏低,又急需艺术教育的营养,所以如何能有效地对普通的学生施以音乐鉴赏方面的教育,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关注的课题,因为“对于一个不辨音律的耳朵,再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音乐美育也将随之而不断地进一步地深化,并将起到更为广泛而有效的作用。

  长期以来,音乐鉴赏作为普及艺术教育的主要内容和途径,深受广大美育工作者及在校生的普遍青睐,多年来在学生的美育方面一直起着积极而有效的推动作用。那么如何针对普通学生特点,更有效地渗透音乐鉴赏教育理念,使学生的音乐文化素养和能够更有效地提高呢?根据大学生的音乐欣赏层次和阶段性的主要特征,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教会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感受、体会来进行音乐欣赏

  就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所创作的钢琴独奏曲《献给爱丽斯》而言,其创作源泉来自于贝多芬自身的一段恋情,音乐家贝多芬将他与自己的学生——美丽少女马尔法之间纯洁、美好的爱情。以及其间所发生的矛盾、冲突和最终和好的'爱情历程,写在了五线谱上,并通过音乐这种特有的形式表现了出来,但恰恰是这种生活当中最真实、最普遍、最美好的感情,却被音乐家变成了不朽的乐章:这就足以证明艺术来源于生活,一切艺术创作的源头都是都来自于生活。每一部音乐作品的诞生往往是生活和情感的一种体现、高度升华和凝结。

浅谈关于艺术设计教学问题探讨艺术论文

标签:其他类论文 时间:2020-08-14
【yjbys.com - 其他类论文】

  论文关键词:艺术设计教学基础课程创新

  论文摘要:艺术设计的实践性很强,设计者不仅要掌握设计技能,而且要熟悉与设计对象相关的知识、材料、制作工序等。而许多设计院校年轻教师的知识面仅停留在大学知识面上,在繁重教学任务中他们无法更多接触实践,教学中设计技能的传授只能通过仅有的课本及书面资料理解。

  艺术设计是一种视觉感官中的实物美学创新艺术,也是一种先于内心思想凝炼升华从而为后者打造根基的构思展现。因此,作为艺术设计教学,在教育观念、教学方法、教材选编上,教学中需要进行认真的讨论与研究,更需要讲究一种教学艺术方法。

  首先,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在互动中来掌握设计技巧的过程,教与学是促进教师和学生在互动、促进、提高的过程,教学中常见的一个现象就是没有产生最根本互动效果,结果是老师花了大精力备课,在课堂上挥汗如雨,学生可能是无动于衷,漠然以对,更谈不上促进和提高。

  假若老师教做模型时,强调学生要精、准、稳,每次在上课前,如果老师多看一些权威书籍和结合当前设计界最新理念,把最有创意的精华内容整合成一堂课,不但吸引学生投入到艺术设计课中,也会让学生学到一些全新的知识。因此,针对专业的特点,教师要用少部分时间上理论课,大多数课时用来指导学生实践。在设计学中,艺术也是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的,要用科学的方法、科学的思维去教学,用科学的眼光而非艺术的眼光去看待设计,用比较理性的眼光去看待事物,用理性去观察人的感性。研究人的情感,是无意识向有意识的转变。老师要求学生要多看多思考,要大量的积累,其中感悟生活是最重要的,并且,学生应该时时刻刻都在预习当中。在教学方法,老师要清楚上专业课程仅仅有方法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有丰富的内在知识,能不能把一个知识点阐述清楚很重要,老师自己对这节课的理解有多深,讲得就有多深刻。

关于音乐调性训练方法初探艺术论文

标签:音乐学毕业论文 时间:2020-08-08
【yjbys.com - 音乐学毕业论文】

  [论文关键词] 调性训练 调式音程 倾向性 调式和弦

  [论文摘要] 要做好调性训练,首先在基本练习中就要进行系统训练。基本练习中的调性训练一般可从调式音阶训练、调式音程训练、倾向性训练和调式和弦训练四个方面入手,结合灵活的节奏组合、音程组合方式进行系统的、循序渐进的训练。

  一首乐曲无论属于哪一种调式总是存在着一个作为中心的音(即主音),和弦的构成、曲调的进行及收束的形式都围绕这个中心进行。视唱练耳的训练目标之一,就是要建立良好的调性感觉。同时,良好的调性感觉又对视唱练耳能力的提升有积极的帮助。

  一、调式音阶训练

  调性训练的第一步,就是要建立良好的音高感(即音准)。虽然在视唱练耳的基本练习中无法明确声带振动的频率。但音的物理属性会使人对它的高低产生不同的感觉(包括音高、音色等方面)。这种感觉在音高的运动、变化中会更加明显。因此,要建立起良好、有序的音高感,首先就要把各个孤立的不同高度的音按照一定的关系组织起来让人感知,这样才能帮助人按规律建立起音准座标,调式音阶恰好就能起到这种作用。

  1.调式音阶的构成。调式音阶是指调式中的各音级按顺序从主音到主音依次排列。不管是西洋大、小调式还是我国的五声性调式。调式音级均分为稳定音和不稳定音两种,不稳定具有倾向于稳定的特性。在运动的过程中,不稳定音都倾向于稳定音,并对稳定音形成一定的支持。正是调式音级的这种稳定和不稳定相互依存的动静规则及其在相互关系作用下形成对调中心音(即主音)的倾向与肯定才构建起稳固的调式体系,并显示出其严谨而丰富的内涵。

关于舞蹈创编的理想追求哲理性艺术论文

标签:舞蹈论文 时间:2020-08-06
【yjbys.com - 舞蹈论文】

  【摘要】怎样构思编创,才能创作出上佳的舞蹈作品?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许多从事舞蹈创作编演的老师们。文章从剖析咏唱黄河、黄土的诗篇与舞蹈佳制入手,揭示蕴含“哲思理趣”是文艺作品传之久远,激动人心的不二法门。

  【关键词】舞蹈创编哲思理趣

  一

  为了适应学校开展文娱工作的需要,不少舞蹈老师要承担舞蹈创编、排演的任务。近年来,各地涌现出一些由学校舞蹈教师编演的舞蹈作品,对于这些作品,常常会出现褒贬不一的评价。我们认为,真正优秀的舞蹈作品,应当是思想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结合,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统一。上乘的艺术佳制,应当蕴含着一定的哲理性。

  倡导艺术作品要蕴含一定的哲理性,并不是空穴来风。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曾经就文艺理论和美学问题发表意见:“在艺术里最高的层次是哲理性的艺术作品。”①

  由此看来,在创编舞蹈作品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强化作品所蕴含的哲理性,应当成为我们的理想追求。事实上,“只有哲理,才能使遥远的故事焕发出普遍魅力。”②

  二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千百年来讴歌它的诗篇不计其数,许多所谓的“诗作”写出之日,就是它寿终正寝之时。然而,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却流传千古,妇孺皆知。个中缘由,就是作者在其诗作《登鹳雀楼》中,并不只是泛泛地写景抒情,而是通过登上鹳雀楼,看到祖国的壮美河山,感悟到:面对这壮丽河山,每个人都应当积极进取,有所作为———该诗后两句所升华出的哲思理趣,深深地拨动了华夏人自强不息的心弦。因此,《登鹳雀楼》才能够流传千年而不衰,不断激励着后人“更上一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