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剧文化的传承与市场价值开发

时间:2020-10-12 12:34:37 文化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锡剧文化的传承与市场价值开发

  摘要:曾列华东三大新兴剧种之首的锡剧,正逐渐没落边缘化。本文以江苏无锡、常州两地的调研结果为基础,深入探讨锡剧停滞不前的缘由,同时运用经济学原理与方法,以锡剧市场价值开发实现锡剧文化传承为基本思路,提出锡剧文化旅游创新,试图实现锡剧文化传承与市场价值开发的互动双赢。

锡剧文化的传承与市场价值开发

  关键词:锡剧文化 市场价值 旅游开发 保护与传承

  在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戏曲艺术一直是重点保护对象。70年代末始,国内关于如何推动戏曲跨越发展的创新理论与学术论文大量涌现,这一时期的戏曲研究主要表现为戏曲理论与实践的探索,研究对象较局限,集中为京剧、豫剧、昆曲等大剧种。大剧种向前推进的同时却往往忽略了小剧种,如锡剧,因未能在戏曲发展洪流中找准定位、寻求突破,反而与大剧种拉大距离,发展滞后,锡剧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迫在眉睫。

  一、锡剧艺术的发展现状

  随着现代信息化社会的高速发展,各种新型传媒技术不断涌现,在这股大潮流中,锡剧作为一种舞台艺术,其传播方式受到严重制约,逐渐被边缘化,具体表现为:

  (1)锡剧剧团大幅减少。从统计数据中我们不难发现,锡剧团体正逐年减少,演出剧目也愈显贫乏。1984年首届江苏省锡剧节共有二省一市24个锡剧团演出了28台锡剧,盛况空前;到2002年第六届锡剧节上,只有11个锡剧团演出了11台戏。因此,从整体上来看,锡剧团已经失去了以往遍布江浙沪的大好形势,能够影响的范围越来越窄。

  (2)剧目守旧单一,失去民心。锡剧的流派、剧目、名角不如京剧、越剧那样突出,这是锡剧的软肋,至今,除《双推磨》《珍珠塔》《孟丽君》外,很难找出其它全国人民耳熟能详的代表剧目。观众逐渐对千篇一律的演出失去兴趣,又因缺乏时代气息,难以引起现代青年的关注,锡剧市场趋于平淡。各种新型艺术形式扑面而来,原本就风雨飘摇的锡剧市场经受不住内忧外患而迅速凋零,至今,能够正常活动的锡剧专业剧团连50年代的二成都不到,形势严峻。

  (3)锡剧艺术与大众文化传媒的结合很难令人满意。常、锡两地的大众文化传媒对锡剧艺术的宣传与弘扬比较忽视和冷淡,就算有媒体关注,也是仅仅对锡剧演出活动做简单的动态性报道,而从未开设过相关的板块进行专门宣传。另外,锡剧节目的播出时段处在整个电台节目播送的'冷时段,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锡剧宣传的覆盖面和年轻锡剧爱好者的参与。

  (4)锡剧艺术教育不普及,不深入。锡剧艺术在音乐教育中地位卑微,开设锡剧专业的艺术类学校中该专业的报名人数不容乐观,就业前景也大失所望。已有调查问卷(常州)显示:大中小学生对锡剧是相当陌生的,甚至不知道她为自己家乡所特有;还有人对锡剧持以轻蔑嘲笑的态度,认为锡剧音乐“过时”、“落后”,这充分反映了锡剧在常州大中小学校艺术教育所处的边缘地位。

  二、锡剧传承的旧研究与新探索

  90年代末以来,研究者的视角逐渐发生偏移,开始关注锡剧等地方剧种。以锡剧流行地(常州、无锡)的研究学者为代表,他们对锡剧历史和现状进行考察并发表学术论文引起业界关注,提出“传播锡剧应走多元化道路,振兴锡剧要走现代化道路”等观点,起到推动锡剧改革、促进锡剧传承的有益目的。譬如,吴白匀(1997)对锡剧发展历史进行了回顾,分析认为促使锡剧辉煌过去的积极因素在现今仍有很大的借鉴、指导意义,并初步提出了锡剧发展应向新时代看齐的观点。周国洪(2000)重点从锡剧面临的时代大背景出发,对比50、60年代和当今的锡剧发展环境,分析得出锡剧发展应在传统基础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断适应时代需求。

  已有的研究认识到锡剧发展与时代背景格格不入的现状,提出变革锡剧、推陈出新的应对方案,但提出的创新策略往往停留在新编时代性剧目、提高演员素质、改变表演形式等层面,具有一定的狭隘性。同时,涉足锡剧市场价值开发领域的研究人员鲜少,导致锡剧变革不彻底、不全面,锡剧可利用资源大量闲置,发展前景难以预测。

  针对以往研究的不足,笔者认为要使锡剧重生,应当立足于锡剧文化传承要可持续、必须创造出巨大消费需求潜力的思想,以产业经济学和市场营销学中的广告效应理论为基础,分析如何借助文化娱乐刊物、网络、甚至电视等传统和现代媒体,多元化、多途径传播锡剧文化,不断创造出对锡剧文化产品日益扩大的消费需求,从而实现以常州、无锡两地为起点向周边乃至全国推广普及锡剧的目标,形成锡剧文化的广泛社会影响力。

  同时,笔者希望将地方旅游资源与锡剧文化产品有机结合,成功把锡剧的推广引入商业化领域途径,以此带动当地经济发展,促进文化交流,形成锡剧文化传承与文化旅游开发互动机制,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互利共赢。

  三、锡剧市场价值开发的具体实现――锡剧文化旅游创新

  文化在旅游中的地位日益凸显,而现在与戏曲相关的文化已经成为旅游业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戏曲旅游也因此成为一种新型的旅游方式。通过戏曲旅游既能带动经济的增长,又能传承中国的戏曲文化。在全国戏曲旅游渐次开展的形势下,锡剧旅游也应与时俱进。

  目前锡剧旅游的初尝试,更多的还是仅把戏曲元素作为一种旅游点缀,没能从全局的视野来关照锡剧与旅游共同发展,导致目前锡剧旅游市场的盲目化、粗放化甚至低俗化。为了有效引导锡剧旅游健康有序发展,规范锡剧旅游的市场行为,有必要对锡剧旅游的开发模式进行分析和探讨。笔者认为以下三种模式不失为传播锡剧的有效途径:

  (1)锡剧公园模式:锡剧旅游主题公园的营建首先需要着力凸显其戏曲主题,突出其休闲性、娱乐性、文化性、参与性。其次,锡剧旅游主题公园的建设要与当地的文化背景相协调,与当地受众人群的年龄结构、文化结构相衔接。例如,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深圳拥有丰富的海外客源,建成的“梨园第一村”不仅能为深圳市民带来精神享受,更有可能延长国内外游客在深圳的消费时间、提高其消费指数。

  (2)锡剧主题节庆模式――锡剧旅游节庆活动是指以锡剧文化为背景,锡剧旅游为主题,锡剧活动为主线,锡剧表演为中心,吸引游客参与其中的大型文化主题活动。锡剧节庆活动不仅可以追求锡剧的文化价值、旅游价值和经济价值,更能对其进行文化资源的深度挖掘,逐步积累锡剧文化发展的后劲和锡剧旅游的强势经济能量,提升锡剧旅游的后发优势。

  (3)锡剧博物馆模式――博物馆展示锡剧的艺术特征、文化脉络、发展轨迹和历史演变,具有集中性、展览性、教育性等特点。戏曲博物馆既是一个国家、一个城市重要的文化教育机构,一个剧种或多个剧种集中展示其艺术魅力的固定舞台,也是公众浏览休憩的重要文化旅游设施。锡剧旅游之所以需要依托锡剧博物馆作为其发展模式并取得成功,就是因为博物馆是一种高品位的戏曲文化旅游设施,具有开展戏曲旅游的良好条件。

  优秀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我们应敏锐地察觉到现今市场经济大背景下,锡剧作为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其实,锡剧的待开发空间很大,潜在的市场价值更是难以估量,如何创新性地对锡剧艺术进行行之有效的改革,顺利将之引入商业化运作领域,将成为现代锡剧向前发展的关键一步。

  参考文献:

  [1] 吴白匀.锡剧的回顾和前鉴[N].江南晚报,1997.

  [2] 弦子.寻找锡剧的美学定位与本体生命[M].中国戏剧出版社,1996.

  [3] 夏.锡剧在常州传承现状的考察[D].南京师范大学,2006.

【锡剧文化的传承与市场价值开发】相关文章:

1.民族舞蹈文化的传承与教学

2.试析三河古镇历史文化遗产价值的保护与开发文化论文

3.浅谈文化自觉视域下的大学文化传承与创新

4.品牌与消费文化中的符号价值

5.知识传承的内训开发

6.地域文化与旅游文化资源开发研究论文

7.试析三河古镇历史文化遗产价值的保护与开发论文

8.客户关系管理与市场开发

9.文化与市场营销策略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