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传承的内训开发

时间:2020-09-03 11:18:34 企业内训 我要投稿

知识传承的内训开发

  知识传承的内部培训课程的开发是工程研究所培训工作的关键,决定着人才培训工作的成败和效果的优劣。搭建以职业化为目的的分类分层的培训课程库,有助于积累和传承内部智慧结晶,有利于实现培训目的,实现组织业绩的改善。

知识传承的内训开发

  一、培训课程开发现状及意义

  1.培训主体角色错位,效果不明显

  当下的内部培训一般采取人力资源部统一组织、用人部门自行组织两种相结合的方式。这样既能减轻人力资源部门承担培训开发任务的压力,又满足了用人部门和员工对培训的需求。

  在培训效果评估时却会发现,效果往往只停留在反应层和学习层,即培训课程结束时心情激动,觉得收获不少,但在实际工作中其行为的改进还是不显著。也就是行为层没有因培训而改变,培训无法给组织带来业绩的改观。

  培训工作收效甚微,因为参与主体的角色错位。培训对象、培训主管、培训机构的方案策划员及培训讲师的角色定位,我们可以将培训比喻成医生治病的过程。培训对象是病人,培训主管和培训机构的方案策划员是医生,培训讲师是取药员。在这个过程中,病人仅提供病症,不能开处方。“开处方”即课程设计,应由培训主管和培训机构负责,而不是交给讲师代办。

  2.培训课程构建有助于内部知识的积累和传承

  英特尔公司建立了一个“最好方法资料库”,让每个人都能在此分享其他人的经验。这大幅度减低了问题重复出现的概率,新产品产出的速度大约比过去提高了近两倍。

  无数事实证明,对单位最有价值的、最能带来人员技能直线提升的培训教材,莫过于单位自身的经验教训和员工从实践中摸索体验出来的智慧总结。这样的培训内容,让学员感触深、记得牢、用得上,不仅促进学员快速成长,组织也能不断形成自己的知识积累。因此,把员工的智慧固化下来,形成单位内部的培训课程,进而建立单位自身的培训课程库就成了越来越多组织的选择。

  内部培训课程库以内部开发为主,外部引进培训(合作课程,主要是新知识、新技术、新观念的引进,其关键是课程设计开发)作为补充,其关键是课程设计开发。根据研究所特点和要求,合理规划、设计培训方案,将组织发展战略目标和战术要求变成切实可行的个性化培训课程。个性化的培训课程,使培训实施者直指问题核心,迅速将培训成果转化为组织业绩;同时又节省受训者的时间和精力,给员工提供高效、实用、先进而又具有前瞻性的职业培训服务,减少培训双方的困惑和压力。

  二、开发培训课程,构建内部培训课程库

  对于一个肩负尖端科学技术研究的研究所,比较注重知识的积累和传承,同时对技术革新也有较高要求。因此,构建一个着眼于积累和传承内部智慧结晶、提高技能技术培训效果的培训课程库,需要适应研究所任务特性及人员结构(专业技术、管理、技能三类)以职业化为目标,以提升培训效率、效果。

  1.培训课程开发的基本原则

  第一,符合组织和学习者的需求,这是培训课程开发的基本依据。课程开发要以学习者为主导地位,以学习者的认知规律、学习需要、兴趣、能力及过去的经验为课程开放的依据。成人参加培训的目标非常明确,提高自己某方面的技能或补充新知识,以满足工作的需要。因此培训课程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且教学内容的编排、教学模式与方法的选择、教师的配备、教材的准备等方面要有利于培训学员学习方式。

  第二,以员工职业化为目标的培训课程,按专业技术、管理、技能三类人员分为初级、中级、高级三个层级,培训内容主要包括专业类、管理类、文化养成类三个方面。

  第三,体现组织培训功能的基本目标。培训的基本目标是进行人力资源开发,培训课程的开发正是以提升员工胜任工作的职业能力为立足点。

  2.培训课程开发的具体步骤

  (1)明确课程设计的性质和类别

  课程库的开发研究是以课程体系为依托,是对课程体系这个框架下的具体课程进行开发的过程。课程体系是骨骼框架,而培训课程是填充的肌肉。

  课题体系应建立在以员工职业化为目标的分层分类上的。根据研究所的人力资源状况,可采用“三个培训系列、三个培训层次、三类培训类型”的三维培训课程体系,简称“三三”模型(见图1)。

    (2)设定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是指在培训课程结束时,希望学员通过课程学习能达到的知识、能力或态度水平。目标描述是培训的结果,而不是培训的过程,所以重点应放在学员该掌握的知识,而不是愿意教的知识。课程目标明确了学习的方向和学习过程中各阶段要达到的标准,如常用认知指标:“记住”、“了解”、“熟悉”、“掌握”,较高级的认知行为目标:“分析”、“应用”、“评价”等,还有情感目标:“价值”、“信念”、“态度”等。目标的明确可以增强学员的学习动力,也可为培训评估提供标准。  根据三三模型,首先要对专业技术、管理、技能三个培训系列,初中高三个层次分别进行培训需求分析。培训需求分析可以先从组织层面开始,根据组织的外部环境、发展战略、组织资源、组织文化和人力需求等方面考察,梳理组织需要什么样的知识结构。其次以工作为取向,主要通过关键岗位的工作分析、绩效评价、任职资格、工作效率及质量控制等方面着手,分析对组织有重大影响的关键部门和关键岗位的知识需求。最后,以人为取向,分析员工的专业知识、操作技能、工作态度和工作业绩等方面,明确员工现有的知识能量并对比组织和岗位的需要之间的差距。

  (3)课程设计与教材开发

  第一,培训课程设计包括课程内容设计、课程教材设计、教学模式设计、教学活动设计、课程实施设计、课程评估设计等方面。

  课程设计要根据课程总体的宗旨要求、课程内容不同选择和处理方式设计出不同的课程。课程内容设计首先是整体设计,根据学员心态、观念上可能存在的误区、学员的知识缺项等情况,准确定位课程。然后要整合观念,提炼主要观点,像人的骨骼一样,课程一定要有核心的理论框架,要考虑理论的高度、深度与广度。内容选定之后,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进行课程内容的组织与表达。观念态度类课程要有很强的理论性与思想性,有清晰的逻辑主线;技能类课程要突出本堂课程的核心原理,解析要到位。

  在确定课程总的论点和主题,列出分论点或几个部分,如图4。由于培训时间都非常有限,不可能按照课程体系系统学习,所以需要普及性了解时,可以采用横向结构;需要进行深入解析时,可以采用纵向结构。

  (4)试验、信息反馈与课程修订

  课程设计完成后,需要对培训活动按照课程设计进行一次排练,以确保各方面都做好了充分的准备。这是对前一阶段工作的一次全面检阅,不仅包括内容、活动和教学方法,还应包括培训的后勤保障。预演中可以让同事、有关问题的专家或培训对象的代表作为听众。在演习结束后,要根据培训对象、有关问题的专家及同事的意见对课程进行修订。课程需要做出调整的内容视存在的问题而定,可以对部分课程内容做出调整,甚至可以对整个培训课程进行重新设计。

  即使课程已正式投入使用,也应在每次培训后进行培训效果的信息反馈,内容包括课程的内容结构、接受度、教学设计等。根据反馈的信息修订课程。培训课程需要循序渐进的修订,不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

  3.课程开发的标准化、科学化

  将上述课程的开发过程总结提炼形成一套模板,其他课程的.开发按相同办法编写课件,有利于形成一套标准的科学的培训课程库。

  (1)培训课程开发的标准化

  实施标准化即意味着所有的过程都必须有统一的实施标准,按照相同的流程进行。要达到这一要求,必须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是标准的制定;二是实施的控制。在课程试讲的过程中,要专门组织人员对照标准要求检查落实过程中是否存在难点或偏差;二是在组织落实工作完成后,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不断总结经验、教训,进而取得更大提高。

  (2)培训课程开发的科学化

  科学化是指课程开发实施过程设置合理,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便于掌握,有利于各级人员参与实施;可行性强,实施效果明显。科学化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符合体系运行的客观规律。二是符合“以人为本”的观念。三是符合可行性原则。

  三、课程开发过程中应关注的问题

  1.关注隐性知识的传承

  由于显性知识具有可以编纂并能用正式系统性语言描述的特点,显性知识的梳理和收集效率较高。但从知识管理角度看,知识转移最核心的应是隐性知识,它是知识最具活力的部分,是创新的来源。研究所注重研究能力,体现在创新性上,这就需要更关注隐性知识的传承。

  能力是一种隐性知识,它不能编纂并用正式的系统性语言来传递,依附于个人,转移通常负责,存在于个人的心智模式中,是个人在实践中经过对事物长期的洞察而积累的技能和诀窍。组织中个人或群体会通过行动和观察来传递这种知识。传承的方法:师徒制、团队工作、个人网络或提供更多的面对面交流的谈话机会来分享个人的经验和教训。   2.课程要充分挖掘学员的潜在问题

  潜在的问题正是我们的培训点,但学员很可能没有意识到,甚至认为自己没有问题。必须在培训之初,通过游戏、提问、测试、案例研讨等多种方式启发学员的思维,使其将问题展现出来。

  松下公司将“教人五步”作为技能培养的主要方式。一是“讲给他听”,告诉他应该怎样做。二是“做给他看”,也就是给他做示范。三是“让他做做看”,也就是让学员自己实践,讲师提供必要的辅导和帮助。四是“表扬他一下”,就是结合学员的学员进展适时予以评估,保持他们的积极性。五是“回头看一下”,就是在一段时间后,讲师或主管要督察一下学员技能的运用和发展的情况。

  借鉴松下公司的“教人五步”,我们可以采用“四步螺旋”法:第一模块“自我检视”,通过游戏、测试等方式,帮助学员发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思维上的误区,激发学员的学习欲望,使其实现正确的自我认知。第二模块,在“自我检视”的基础上进行“理论指导”,为学员提供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和理论依据。第三模块,是“实战演练”,通过操作实训等形式使学员的认知与理论得以全面实践。四模块,是“总结反思”,通过课题研究、交流探讨等形式使学员联系工作实际,将学习所得进一步升华,深入反思差距及努力方向,与第一模块“自我检视”形成闭环,建立螺旋上升的学习模式。

  综上所述,培训课程的设计、开发是实现培训目标转化为学员处理各种复杂问题的思维过程、解决方法和行动方案的关键所在,直接关系着整个培训过程成功与否。因此,培训课程设计和开发在整个培训活动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当然,培训的最终效果还是要看学员的反映。课程的培训效果当然也是检验培训课程是否优秀的重要依据。组织内部开发的课程更是关注受训者对知识、技能的掌握和应用及学员在受训后的行为改善,最终实现组织业绩的改善。

【知识传承的内训开发】相关文章:

中小企业建立内训开发浅析08-13

CMA内训06-19

销售内训06-18

内训步骤06-18

京东内训的秘密06-19

蓝星CMA内训06-19

员工内训误区06-19

员工内训介绍11-07

企业人员安全内训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