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数学教师继续教育课程设置与实施论文

时间:2020-08-23 10:53:24 数学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少数民族数学教师继续教育课程设置与实施论文

  摘要:新课程背景下民族地区中小学数学教师继续教育课程设置是一个新课题,是开展好下一轮教师教育的关键.从课程设置遵循的原则、课程设置内容结构和实施三方面对中小学数学教师继续教育课程设置进行探讨,以期为民族地区中小学数学教师继续教育实践提供有益的借鉴.

少数民族数学教师继续教育课程设置与实施论文

  关键词:多元文化;继续教育;课程设置;课程实施

  新疆南疆地区义务教育学段和高中学段数学课程分别于2001年和2009年进入新课程改革阶段,课改的宗旨是为了学生的学习和学生的全面发展,进一步促进和深化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公平.一方面,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改革从课程理念、目标、实施的评价等方面的根本性变化,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上的转变;另一方面,南疆地区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其文化形式、内容和价值观念呈现多元化的特征,培养学生跨文化能力和获得最大限度的自我发展是教育的重要目标.在多元文化背景下中学数学教师面临着来自多元文化和新课程理念的双重挑战.面对挑战,教师继续教育是教师“充电”的重要形式.本研究探讨中小学数学教师继续教育课程设置应遵循的原则,探析课程设置的结构和内容,提出课程实施策略,为新形势下民族地区教师教育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

  1课程设置的原则

  基于对影响课程设置的社会因素、数学与数学教育发展因素和教师因素分析[1],民族地区中小学数学教师继续教育课程设置应遵循与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相适应的原则.

  1.1发展多元文化素养原则

  1.1.1多元文化素养内涵

  新疆南疆地区是由多个民族组成的多元文化地域,由于历史、地理等原因而形成多民族、多文化共存的局面,使得在这一地区实施多元文化教育成为必然.多元文化教育是一个理念、是一种教育改革行为、是一个过程,主要目的是为少数民族学生创造平等的教育机会,帮助他们获取知识、态度、技能以满足在多元文化社会进行交往的需要,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教师是实现这些目标的主要因素.[2]因此,教师应具备多元文化素养,在任教的学科领域形成多元文化基础,成为面向所有学习者的高效率的教师.[3]

  1.1.2多元文化素养表现

  民族地区中小学数学教师多元文化素养是教师具备按照多样性设计、实施、评价课程及实践去帮助所有学生学习的素质.多元文化素养主要表现在:(1)理解文化、多样性、不均衡在教学中的作用,明确少数民族数学教育的目的和意义;(2)设计体现多样化的学校和体现多样化的教学,关注少数民族文化与数学教育的关系;(3)形成关于不同团体学习风格的知识,重视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数学的思维特征;(4)利用文化特点进行数学教学,认识数学在民族文化中的不同的体现,并适时实施跨文化数学教育;(5)重视所有学生的平等及公平,把少数民族学生看作是有价值的宝贵资源,形成对不同文化背景学生的积极、肯定态度,对各族群学生持相等期望水平,对学生没有性别、角色刻板化印象;(6)关注民族地区中小学数学教育包括少数民族用双语教学、教学方式选择、双语教学目的和意义等问题的调查研究.

  1.2养成和提高数学素养原则

  1.2.1数学素养内涵

  中学数学新课程理念和目标关注学生数学素养的养成,培养学生在现实情境中灵活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有逻辑地分析、推理和交流数学思想的能力.数学素养是一种以数学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是核心数学能力.近年来,国际大型评价项目如PISA(ProgrammeforInternationalStudentAsse-ssment)项目表现出对学生数学素养的关注.要使学生获得必要的和较高的数学素养,教师本身的数学素养要达到一定水平.教师具备数学素养是核心的个人专业素质能力:它属于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综合性思维形式,具有概念化、抽象化、模式化的认识特征,是能够确定并理解数学在社会中所起的作用,得出有充分根据的数学判断,能够有效地运用数学的能力,也是培养学生成为有创新精神、关心他人和有思想的公民,适应当前和未来生活所必须具备数学能力的需要.

  1.2.2数学素养表现

  作为数学教师核心的个人专业素质能力,教师数学素养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能够在文化意义上从研究对象、研究主体、活动特征、内在动因和价值表现等多个视角对数学的本质加以系统理解,体会数学具有的审美力量、理性力量和实用力量,有数学洞察力和创新能力,努力实现将“数学学科冰冷的美丽转化为火热的思考”,并在教学中处理实际课堂中学生学习遇到的困难,设计出更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数学表征,渗透数学文化,培养学生数学能力;[4](2)结合高等数学的思维训练,意识到初等数学和高等数学只是一个变化的客体对象,两者没有严格的概念区别,深刻领悟高等数学与初等数学的联系,[5]积极主动地从数学基本的思想和方法上寻求二者的结合点;[6](3)了解数学知识的科学体系和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熟悉教材的编排体系,理解初等数学体现的变化意义下数学的本质,明确数学的教育价值;(4)课程设计能够基于学生已有的数学活动经验,明确需要发展的活动经验目标,创造性地开发和使用课程资源.

  1.3提高教育、教学素养原则

  1.3.1教育教学素养的内涵

  教育教学素养包括教育理论素养、教育能力和教育研究能力,是教师在掌握教育理论知识、课程知识、数学教学知识基础上的实践能力.其中,教育理论知识是指教师掌握的教育基本原理、一般教学法和教育心理学的知识;课程知识具体分为一般课程知识和学科课程知识.

  1.3.2教育教学素养的表现

  (1)能恰当地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概念、范畴、原理处理教育教学中的各种问题,能自觉、恰当地运用教育理论总结、概括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并使之升华,能清晰、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教育思想和教学设想;(2)具有全面、正确理解与处理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能力,根据学生特点和教学需要,开发课程资源,改进、补充教学内容,编写乡土教材;(3)能够有效地开展课堂教学,积极处理教学中的时间和空间关系,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和教师教学目标开展的需求;(4)具有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与手段的能力和良好的语言表达、组织管理能力、引导与创新能力;(5)富有问题意识和反思能力,善于总结工作中的经验教训,创造性地、灵活地解决和改善各种教育问题.

  1.4培养终身学习意识和素养原则

  1.4.1终身学习素养内涵

  终身学习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途径.[7]培养“终身学习者”的教师首先必须自己成为“终身学习者”.[8]终身学习素养是指教师经过有意识的学习和训练而获得的,在任何情况和环境中有信心、创造性和愉快地,并且保持一生进行学习的能力.其构成要素核心包括自主学习能力、自我调控能力、自我反思能力和合作交流的能力.教师终身学习不仅有助于专业活动成为有意识的创造性劳动,更是教师对于个人完美、和谐发展的不断追求.

  1.4.2终身学习素养的表现

  具备终身学习素养是实现个人全面发展和专业发展不可或缺的素质.终身学习素质主要表现在:(1)有终身学习与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意识和能力;(2)具备终身学习必须的优化知识(相应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文化素养(艺术欣赏与表现知识);(3)扎根本土实践,善于不断地从自身鲜活的经验中通过细致反思学习;(4)自主学习先进的中学教育理论,积极了解国内外中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经验和做法;(5)具有勇于挑战自我、乐观向上、热情开朗的性格特征和积极上进的精神状态;(6)较强的合作交流和实践活动能力;(7)善于自我调节情绪,保持平和心态;(8)有亲和力,乐于做终身学习的典范.

  2课程设置的结构

  2.1层次结构

  南疆地区中小学数学教师队伍中,新任职教师、岗位教师和骨干教师各占一定的.比例,教师继续教育设置的课程构建应具备多层次结构,如岗位培训、专题进修、专题研讨、专业进修.针对新任职教师的“初级维度”教育作为第一层次课程结构,教育的核心是知识和技能,实现职前与职后教育的有效衔接;针对岗位教师的“中级维度”教育作为第二层次课程结构,教育的核心是培养思维能力,包括逻辑思维、形象思维、灵感思维的培养与训练,使受教育者积极思考已知经验,为教学实践中探求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和手段做准备;针对骨干教师的的“高级维度”教育作为第三层次课程结构,教育的核心是培养教师的创新能力和创造性思维.通过继续教育三个层次结构课程的有机整体构建,将教师已有的知识转化为教育教学能力,充分发挥教师主观能动性,改进教学、教法,创造性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实现促进中小学数学教师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目的.

  2.2主体结构

  教师应具备学科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文化知识.[9]基于课程设置原则,多元文化背景下中小学数学教师继续教育课程设置主体结构中的课程类型应包括:(1)多元文化课程;(2)数学专业知识及教育类课程;(3)教育与教研课程;(4)现代教育技术类课程;(5)通识类课程.其中,多元文化课程和通识类课程属于基础文化知识,是教师在学科教学中充分关注学科知识与学生文化背景和生活经验,达成学科间融会贯通的重要途径,构成了课程设置的基底;现代教育技术类课程与教育、教研课程属于条件性知识.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具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课程设计和辅助教学的能力,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研究的积极参与者;数学专业知识与教育类课程构成学科性和实践性知识,直接关系到教师的数学素养和数学教育素养,体现在教师所持的数学观和数学教育观上面.

  2.3形式结构

  参加继续教育的数学教师都是有一定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的教师,与入职前教师的需求截然不同,按照继续教育课程设置的要求,课程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学科课程与活动—经验中心课程、综合课程与专题课程.

  2.3.1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相结合

  必修课程是指国家教育部在数学专业《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课程开发指南》中规定的修业课程,是从事中小学数学教学工作的教师必须学习的课程,体现了对所有中小学数学教师发展的共同基本要求.选修课程是指由参训教师根据自身发展需要,按课程总体计划选择学习的课程,分为限定选修课程和任意选修课程两种.限定选修课程是在规定的体现一定发展方向的范围内提供参训教师选学的课程,任意选修课程是学有余力的参训教师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意愿任意选学的课程.

  2.3.2学科课程与活动—经验中心课程相结合

  学科课程以相应数学学科的逻辑体系安排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使参训教师掌握系统的学科知识和技能技巧.活动—经验中心课程也称教学实践课程,课程编排同参训教师的实践活动结合在一起,基于在职教师已有的数学经验、数学教育经验和教学技能经验水平,围绕三种经验的条理化和系统化,推动教师专业化的发展.课程依据中小学数学教师教育教学实践,设置培训内容、组织教学材料、开展教学培训活动,比如,课堂教学观摩和典型教学案例比对分析活动等.活动—经验中心课程主要通过教师的自学,帮助教师从实践中获得主观经验,训练动手能力,将知识转化为技能技巧.

  2.3.3综合课程与专题课程相结合

  综合课程是把若干有关学科知识联系起来综合编排的课程,可以增强各学科之间的联系,把部分科目统合兼并于范围较广的学科领域,有利于拓宽教师知识面,改善教师的知识结构,改变中学数学教师知识面过窄的现状.专题课程以数学教育教学和教育科研问题为中心,选择对于教师富有意义的论题或概括的问题作为课程内容,教学目的明确、主题突出、针对性强.综合课程所占比例不宜过大,注意综合课程与专题课程的有机整合.

  3课程实施的策略

  近年来,基于有效教学理论的教师专业化发展认为,教师应具备利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通过教学获得最大的效益的能力.高效教学理论则进一步清晰和深化效率的内涵,不但关注一定时间内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量”的积累,而且关心学生数学学习结果“质”的提升,即关注学生对于知识的深度理解、灵活应用和自我意义的创生.因此,高效教学理论为教师专业化发展进一步明确了路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民族地区的数学教师除了需要具备PC(pedagogicalcontent)和MC(mathematicscontent)知识,并达成两类知识间的融汇贯通外,还需要多元文化知识;除了具备数学素养和教育教学素养外,还需要具备多元文化素养.在遵循继续教育课程设置原则和细化课程层次结构划分的基础上,继续教育课程应帮助教师增进对数学的深度理解,正确认识数学的本质,有效分析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水平,创设恰当的情境引发学生的积极参与,铺设联结已有认知经验水平与培养学生“数学活动经验”目标的桥梁,帮助学生达到教师专业发展的“高效学习”.教师继续教育课程的实施直接关系到数学教师继续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3.1促进数学深度理解的策略

  3.1.1案例分析促进数学概念的深度理解

  数学概念是掌握数学原理和程序的基础.如果只是把数学当成是一套需要掌握的原理和程序教给学生,学生将只会学到原理和程序,而把数学看作是集原理、程序、概念以及问题解决与一体的教学,学生将会学到这三类知识,并且与只学技能和程序知识的学生表现的一样好.[10]115增进教师对于概念的深度理解,继续教育培训中可以提供概念教学相关案例,在案例的讨论与辨析中,帮助教师认识到:通过教学设计创设情境,可以引导学生参与操作活动,从特例中寻找一般规律,在概念教学中理解数学是“模式的科学”,从而促进学生对概念的深度理解.比如,奇数与偶数概念教学.教学案例一:可以让学生尝试用数字除以二,发现是否能够整除的规律,再进行分类,由所举实例中抽象得到奇数和偶数的概念.教学案例二:让学生进行奇数、偶数性质的探究.学生做出各种各样的观察,得到多样的结论———偶数是能被2整除的数字;奇数和偶数交替出现;每两个相邻的奇数之间有一个偶数,每两个相邻偶数之间有一个奇数.甚至有些学生尝试操作两个一堆摆木棒活动中,描述奇数和偶数的特征,定义偶数是“如果将一定数量的物体逐一成对排列(或挑出),当操作完成时,没有物体剩下,则此数为偶数.”以上两种教学案例中,案例二不是为了引出概念而强拉硬扯地进行“做作”的设计,而是顺应了更为“自然”的思维过程,在教学过程中体现“顺流而下”自然的衔接,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帮助学生理解概念的内涵.虽然经过操作活动,学生对于概念所下定义的描述不够准确,但在概念描述不断准确的过程中可以加深对于概念本质属性的理解,实现提高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和培养数学交流活动经验的教育目标.

  3.1.2数学专业素养中关注建构知识点间的联系

  中学数学课程的选择与编排整体上呈现螺旋上升的特点,随着内容体系的逐渐深化,学生知识面的开阔以及思维水平的发展,整个内容体系才渐渐清晰起来.但就某个学段,某个单元而言,教材呈现的内容却往往是孤立的.同时,为了顾及到不同年龄段学生思维发展的不同水平,同一个内容体系下对于不同的学段设立了不同的教学目标.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如果只是得到单个的知识点与片段,没有形成有效的知识结构与网络,既不利于知识的记忆,又不利于知识的提取和灵活应用.教师已经“知道了现在所知道的东西……就像看得见的人可以告诉盲人如何去创造和发现”[11],学生建构知识网络需要教师的引导,只有教师具备较为宏观的整体结构观念和建构关联的能力,才能够有效地指导学生的数学学习.因此,建构知识点间的联系应该是教师专业素养培养的重要指标.比如,中小学数学中函数的思想,就学科纵向而言,教师应该明确函数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小学数学教材编排的顺序是:从小数与数四则运算中得到对应的结果,到折线统计图中的数量间对应关系的体现以及初中段函数的“变量说”,再到高中段函数的“对应说”,每个阶段为适应相应学段的要求,表现出函数思想不同的层次水平.只有表现出整个基础教育阶段函数思想的层层递进,做到“瞻前顾后”才能实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就学科横向而言,教师应该明确函数与方程、不等式和数列之间密切的联系.教师应具备以函数为核心的数学知识结构,才能帮助学生构建以函数为中心的知识结构网络,深入理解函数的思想和方法.

  3.1.3数学问题解决中教师自我意义的建构

  积极参与和良好的数学学习情感体验是学生高效和深度理解学习的保障.无论是“浸入式”还是数学活动中学习,目的都是为了创设合适的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数学问题中的意义,建立学生与真实世界之间的联系.为此,教师应该明确数学的意义和价值,获得问题解决的积极体验,认识到“每个人都能学习数学.这不再是什么能力问题,这只是一个你如何传播和让人去思考数学的问题”.[10]102教师只有具备正确的数学观,认识到数学易缪性而非仅仅确定性的哲学属性,才能为建构正确的数学意义奠定基础;只有切身参与探究和解决问题,才能达成自我意义的积极建构.首先,教师可以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进行自我意义的建构.教师应留心日常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尝试收集能够建立数学模型去解决的问题和能做出独立判断的实例.比如,用一张矩形铁皮制作无盖铁皮盒,怎样裁剪和使用能获得最大体积的最优化问题.其次,教师需要对数学现象进行意义建构.对数学现象进行意义生成是数学家要做的,教师学会运用这种方法,通过意义建构达到数学本质深入的理解.比如,类比多边形,欧拉研究了凸多面体的顶点数、面数和棱数的关系,得到欧拉多面体公式.那么,类比点分直线、直线分平面所成最多部分,从平面到空间的类比,如何得到平面分空间所成最多部分的猜想,怎样验证这个猜想.通过类比数学家解决数学问题的经验,在新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教师学会运用数学方法.

  3.2教师“工作坊”对话交流策略

  数学学习中的重要内容是数学语言的学习,学生学习数学语言要在表达和交流活动中实现.数学教育中所倡导的小组合作学习与探究式学习更将表达和交流提上了重要的位置,学生只有在对话交流中,在学习共同体的社会活动中,才能体验数学,形成学习过程中的责任意识,在多元评价方式中不断反思,达成自我意义的建构.因此,教师应该具备对话交流意识和能力,参与不同主题的教师“工作坊”活动,通过自我评价和同事间互评,形成教师基于已有教学经验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问题的能力,进行经验的提炼、加工和条理化,深化教师的责任意识.比如,基于学生“基本数学活动经验”主题的“工作坊”活动,可以帮助教师认识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分析学生学习经验背后的语言和文化背景,反思教学过程中是否关注到了学生已有的经验水平,在自己的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中又是如何关照不同层次经验水平的,应该从哪些方面着手引导不同经验层次水平的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教师“工作坊”的活动可以让教师承担起验证他们想法和程序的责任,帮助教师学会如何在教学中展开数学对话,成为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不竭动力.

  参考文献:

  [1]吕连根,高沛田.对中学数学教师继续教育课程设置之管见[J].中学教师培训,1991,(4).

  [2]班克斯.多元文化教育概述[M].李苹绮,译.中国台北:国立编译馆,1998:29-32.

  [4]杨豫晖,等.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案例式解读[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2-8.

  [5]孔凡哲,赵秀元.略论初数与高数的关系及其对数学教改的反思[J].天津教育学院学报,1999,(2).

  [6]李保臻.高等数学与初等数学关系之探讨———中学数学教师继续教育课程建设的关键[J].数学教学研究,2005,(12).

  [7]顾明远.终身学习与人的全面发展[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

  [8]钟启泉.为了未来教育家的成长———我国教师教育课程面临的挑战

  [9]魏淼.中小学英语教师继续教育课程结构设置框架[J].课程教材教法,2004,24(7).

  [10]琳达达琳-哈蒙德.高效学习———我们所知道的理解性教学[M].冯锐等,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11]蒲淑萍,汪晓勤.弗赖登塔尔的IIPM思想及其教学启示[J].数学教育学报,2011,20(6).

【少数民族数学教师继续教育课程设置与实施论文】相关文章:

1.护理职教课程构建与实施论文

2.课程设置市场营销论文

3.新课程实施中高中数学教师的角色的论文

4.建筑学经济课程设置思考论文

5.中职机电技术课程设置研究论文

6.中职护理教育课程设置研究论文

7.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在课程设置问题与设置原则

8.分析体育硕士课程设置的不足与改进建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