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患者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分析与诊治体会

时间:2020-08-26 18:28:51 临床医学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老年患者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分析与诊治体会

上消化道出血是临床常见的急症,其主要临床表现为呕血和(或)黑便,常伴有血容量减少引起的急性周围循环衰竭。病情严重者如不及时抢救可危及生命。近年来,随着年龄构成比趋向高龄化,上消化道出血成了危害老年人健康的常见病与多发病之一。上消化道出血起病急、症状重、变化快。多伴有不同程度的休克,如不及时抢救可危及生命。因此掌握老年人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特点,及早确诊并积极,预防和治疗刚能出现的并发症,降低其病死率具有重要意义。
     为探讨老年人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将本院2001~2004年间,年龄≥60岁的上消化道出血患者152例,与同期住院<60岁的上消化道出血患者144例就出血病因进行对比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老年人上消化道出血152例,男115例,女37例,男女比为3∶1;年龄60~81岁,平均67岁。老年组伴高血压46例,冠心病42例,慢性支气管炎27例。对照组144例,男116例,女28例,男女比为4∶1;年龄19~58岁,平均40.2岁。
        1.2 诊断方法 所选患者均有呕血或黑便,或两者兼而有之。所选患者均在48h内行胃镜检查,且诊断明确。 
        1.3 统计学方法 运用四格表资料的卡方检验及校正的卡方检验,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
        1.4治疗:  
        1.4.1  迅速补充血容量  大出血后的`患者血容量不足,可处于休克状态,此时应首先补充血容量。在着手准备输血时,立即静脉输入5%~10%葡萄糖液。强调不要一开始单独输血而不输液,因为患者急性失血后血液浓缩,血液较黏稠,此时输血并不能更有效地改善微循环的缺血、缺氧状态,因此主张先输液,或病情紧急时输液、输血同时进行。当收缩压在6.67 kPa(50 mm Hg)以下时,输液、输血速度要适当加快,甚至需加压输血,以尽快把收缩压升高至10.67~12 kPa(80~90 mm Hg)水平,血压能稳定则减慢输液速度。输入库存血较 时,每600 ml血应静脉补充葡萄糖酸钙10 ml。对肝硬化或急性胃黏膜损害的患者,尽可能采用新鲜血。对于有心、肺、肾疾患及老年患者,要防止因输液、输血量过多、过快引起的急性肺水肿。因此,必须密切观察患者的一般状况及生命体征变化,血容量已补足的指征有下列几点:四肢末端由湿冷、青紫转为温暖、红润;脉搏由快、弱转为正常、有力;收缩压接近正常,脉压>4 kPa(30 mm Hg);肛温与皮温差从>3 ℃转为<1 ℃;尿量>30 ml/h。
        1.4.2非食管静脉曲张出血的治疗  组胺H2受体拮抗剂和抗酸剂。胃酸在上消化道出血发病中起重要作用,因此抑制胃酸分泌及中和胃酸可达到止血的效果。消化性溃疡、急性胃黏膜损害、食管裂孔疝、食管炎等引起的出血,用该法止血效果较好。组胺H2受体拮抗剂有甲氰咪胍及雷尼替丁等,已在临床广泛应用。
甲氰咪胍口服后小肠吸收快,1~2 h血浓度达高峰,抑酸分泌6 h。一般用口服,禁食者用静脉制剂,每次400 mg,每4~6 h一次。雷尼替丁抑酸作用比甲氰咪胍强6倍。每次口服150 mg,早晚各一次。静脉滴入每次50 mg,每8 h一次。抑酸作用最强的新药是质子泵抑制剂洛赛克20 mg,口服每日一次。灌注去甲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可刺激α-肾上腺素能受体,使血管收缩而止血。胃出血时可用去甲肾上腺素8 mg,加入冷生理盐水100~200 ml,经胃管灌注或口服,每30~60 min灌注一次,必要时可重复3~4次。应激性溃疡或出血性胃炎避免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