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回化和异化的熟悉

时间:2023-03-23 23:10:52 法学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浅谈关于回化和异化的熟悉

回化和异化是翻译理论的热门话题,回化和异化之争大大推动了“回化”和“异化”的研究。该文是对回化和异化的一些理解和熟悉。
回化;异化;翻译;文化意象
1.引言
在我国翻译史上,异化和回化之争见于现代史上以“信”和“顺”为代表的直译和意译之间的大规模论战。近年来,国内的外语类学刊发表了不少有关回化和异化的文章,这些文章努力将西方文学批评和比较文学理论中关于回化和异化的讨论运用于翻译理论和实践之中,有的文章高屋建瓴,从文化的角度对直译和意译作出概括,还有的文章运用关联理论来寻求回化和异化的最佳关联点,这些文章从不同的角度拓宽了回化和异化的研究。回化和异化之争已经成为翻译理论的热门话题。对于这样一个带有双重性题目的争论,往往难有终极的结论。争论的双方假如不从根本上调整自己的论证方法,提供充分可信的证据来支持自己的观点,新一轮的辩论也许将和历史上的直译和意译之争一样,最后只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我们必须清楚翻译过程不仅是把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的活动,而且是一种文化交流活动。随着国际全球化,国与国之间的贸易往来,文化交流活动日益频繁。在国与国之间的交流中,翻译活动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将从跨文化的角度,对翻译中的回化和异化现象加以剖析,以说明回化和异化在翻译中的作用。
2.语言与文化意象
语言(Language)不仅是人类思想感情表达与交流的工具,而且是文化的组成部分,是文化的载体。语言能真切地反映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生态地域、政治经济、物质文化、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不同的语言决定了不同民族的不同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以及语言表达方式。文化意象(Cultureimage)是“一种文化符号,它具有了相对固定的独特的文化含义,有的还带有丰富的意义,深远的联想,人们只要一提到它们,彼此间立即心领神会,很轻易达到思想沟通。汉语、英语分属两大不同的语系。汉语是象形文字,而英语是一种字母文字。要在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语际间进行成功切换,这对翻译工作者来说不是件易事。
3.异化和回化的概念
很多人对于理解回化和异化翻译的讨论仍存在一些误区,最明显的是将回化与异化翻译等同于直译与意译,将文学策略和文化的意识形态同语言的策略和翻译的技巧等同起来,从而将关于回化和异化的讨论拉回到传统和经验的讨论之中,这样做有碍回化和异化翻译研究的发展。直译与意译是回化和异化讨论的源头,在谈到直译和意译时,人们经常用英文词语literal translation 和free translation。一方面,我们理解的异化和回化是指语言和文化两个层面上的异化和回化。这样,我们就有必要区别“直译、意译”和“异化、回化”,而不能将它们混为一谈。另一方面,固然异化和回化也可以在不同的语言结构层次上来讨论,但是,为便于操纵,本文下面所用来作分类标准的异化和回化现象仅仅局限于词汇层上。有时我们讨论的语言层面的技术处理题目,即如何在保持原语形式的同时,不让其意义失真。而意译则以为语言有不同的文化内涵和表达形式,当形式成为翻译的障碍时,就要采取意译。在中国的翻译史上,赞成直译和意译的均有人在,近代有严复的“信达雅”及鲁迅的“宁信而不顺”等,都是从直译和意译的角度来探讨翻译的原则。
我们并不反对将直译、意译同回化、异化翻译放在一块讨论,但我们应该留意到它们之间的相似和差异。直译和意译是翻译的两种主要的方法,它们并非是排斥性的,相反,它们是互补性的。一些学者谈到鲁迅,必将提到他的翻译主张“宁信而不顺”,而忽略了其他。实在,鲁迅关于直译的真正含义是他在《且介亭杂文二集》的“题未定草”中所说的:“凡是翻译,必须兼顾两面,一当然力求其易解,一则保持原作的丰姿。”可见,鲁迅并非不要顺,只是在两者不可兼得之时,才宁取信而舍顺。鲁迅的“硬译”,决不是生搬硬套,也不是逐字翻译,如英文的“lying on his back”, 假如译成“卧在他的背上”便是死译,假如译成“坦腹高卧”便是胡译,它的直译应该是“仰卧着”。当然,我们今天偶然还能看到少数关于直译和意译的讨论,但有新见者鲜寡。
4.回化与异化结合文化意象的具体实例
翻译时必须留意特殊的文化背景,不应违反文化背景的民族性或地域性,不宜过度回化。为了使读者易于接受,译文在一定程度上的变通是必然的,但完全意义上的回化会丧失原作的风格与情调。过度的回化是指译者在译文中滥用译进语中具有典型民族文化的表达方式来替换原语文化,生搬硬套,光在表面上做文章,不考虑其文化内涵,有时难免会破坏原文的异国情调,代之以不伦不类的本国情调,损害原语的民族文化信息。如把“as wise as Solomon”译成“智如诸葛亮”,倒似乎外国也有了智多星诸葛亮;把“carry coal to Newcastle”译为中国化俗语“倒贩槟到广东”,虽二者喻义相同,但喻体相差太大。鲁迅说∶“竭力使它回化,还是尽量保持洋气呢?凡是翻译必须兼顾着两面,一则当然力求其易解,另外要保存原作丰姿,不应为比较顺眼起见就‘削低他的鼻子’、‘剜掉他的眼睛’”。例如:

【浅谈回化和异化的熟悉】相关文章:

从双关语的译法看回化与异化的辩证关系06-02

浅谈异化与归化方法在翻译中的运用10-13

浅谈商业银行营销的差异化战略05-29

浅谈舞蹈形象和意境04-12

浅谈经验与科学及科学化管理06-08

《舌尖上的中国》英译中归化和异化翻译策略运用05-16

浅谈当代教育和教育目的06-15

浅谈教育英文和中文06-16

浅谈物流管理信息化论文08-01

论《蝇王》中的异化主题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