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求职之门何以如此难开

时间:2021-02-23 17:07:11 求职故事 我要投稿

国企求职之门何以如此难开

   破解“史上最难就业季”,社会各方都在一起想办法,企业开放透明公布可以拿出的岗位,公平竞争,平等录取,本是基本义务和社会责任。但根据中国移动12582动感求职数据监测显示,今年11月,国有企业平均薪酬为3355元/月,高于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而超过七成的岗位需求量,则来自民营和私营企业。两相比较,看得人很不是滋味。

国企求职之门何以如此难开

  从以上两个数据可以看出,一方面国企的平均薪酬水平确实很有吸引力,难怪应届大学生要趋之若骛,有的甚至非国企不“嫁”;但另一方面,国企的“侯门深如海”,大学生趋了也白趋,因为人家压根儿没打算真心拿多少岗位出来,即使拿出来,也可能虚晃一枪,树个高门槛把你拦在门外,大学生们只能空余叹息:国企不是你想进就能进。

  一个真实的案例或许可以让我们一窥国企求职之难的真正原因。研究生毕业的小全学的是人力资源管理,想回安徽老家的国企找份工作,她接连给安徽的很多国企发了简历,但这些国企不仅不肯招她,甚至连一个笔试的机会都没有给,蹉跎了3个月,她只得在成都临时找了份工作。但一门心思想回安徽老家的小全,还是忍不住在放假时,回到安徽,一一找到了她投递简历的国企,希望探明原因,并能谋得一个面试的机会。在连续走了三家国企没有得到准确信息后,最后一家企业的人事经理,终于对她说了实话:你知道一天有多少领导的子女需要安排吗?我这天天都是上面领导递的条子,不是你不优秀,是你没有关系和背景。小全一声叹息,只得从此断了回安徽老家之念。

  然而,对国企求职之门难进,我们真的只能“一声叹息”了之吗?我们要追问,真正让国企难进的根由是什么?国企人员稳定,流出岗位偏少,因此岗位需求量少于民企和私企,诚然有一定的道理,但在高门槛背后,岗位数量和招录过程的不透明,国企内部的“父退子承”和近亲繁殖等导致的就业不公平,也是应届毕业生难进的主要原因,也难怪一些招聘机构在国企放出招聘信息时,要打出“国企招人,百年难遇”这样醒目的口号。

  要批评国企缺乏拿出岗位的诚意,不如批评国企的用人体制。据一位资深的人力资源总监介绍,国企难进,不是区域性的问题,而是全局性的带体制性的问题。据他了解,国企进人目前主要有两种渠道,一是内部招聘,一般只针对内部职工子女或关系户,这类招聘信息不会对外公布;二是到重点高校进行校园招聘,把一些冒尖的人“掐”走。至于大多数学生,即使赶上了校园招聘这样的趟,也不一定能进得去。从市场法则来说,这本也无可厚非,但因为有了第一种方式的长期放纵,所以,大学生们还是对进国企“心存忌惮”。

  一方面高悬门槛,一方面又心存忌惮,即使在遭遇“史上最难”就业季时,我们依然看不到这样的招与求的矛盾出现半点良性的转机。长期以来,国企这种关起门来,把岗位作为一种“垄断性福利”,搞体内循环的做法,已经让人们无力吐槽。国企用人体制存在不透明和不公平,尽管年年都在说,但年年没有改观。说的尽管说着,做的尽管做着,说和做的中间,其实已经打下了一个死结。对大多数大学生而言,与其在没有希望的'国企门前徘徊良久,不如早一天在私企落家,没有人斗得过残酷的现实,更何况是初入职场的大学生。

  反过来,我们其实倒真心觉得国企很可怜。因为不管有没有国企高悬招贤榜,大学生们其实已经在面临就业时,从思想上给国企打了个大大的“红叉”。少了源头活水,少了新鲜血液的及时补给,国企这个抱残守缺的老古董,也只能挟垄断的余威,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保持少许心理和垄断优势。问题是,这样的余威,还能逞多久?

  寄望于通过根除这样的体制性难题,以图缓解“史上最难”,显然是远水解不了近火。国企要做的,是从内部改革用人体制。套用一句深有哲理的话,作为这篇评论的结语,也希望国企的人事经理和老总们,能有所思考:鸡蛋从外面打开,是食物;从里面打开,是生命。国企要获得生机,只有在用人问题上,和民企一样开放透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