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优化大学生就业谈产业结构调整

时间:2022-08-18 04:41:27 职场动态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从优化大学生就业谈产业结构调整

我们不能只是帮助大学生找个能容身的岗位并要求他们适应自己不得已而选择的职业(许多理工科学生无奈下选择开个小店、做保险销售、楼盘促销员或电话销售、普通工人等而开始自己的首次就业),而是使大部分能找到适合自己专业或专长的职业。简单的说,我们的政府和社会不仅要促进大学生就业而且要优化就业。虽然这样的要求对现今的大学生就业市场好像有点高了,但如果我们现在不行动起来,不用前瞻性的政策手段来弥补市场的局部失灵,那未来的大学生将永远是市场、社会和家庭的负担,我们渴求的产业结构调整也将变得更加渴求甚而遥不可求。

从优化大学生就业谈产业结构调整

所幸的是:3月7日中午,一份得到民建约60位委员认可的提案正式报送全国政协。这份名为《关于充分发挥知识密集型企业吸收大学生就业作用的提案》,在国内首次提出了“首次就业合同”的概念。提案建议,在《就业促进法》中新增“首次就业合同”条款。“首次就业合同”会设置最长为两年的工作培养期,用来替代现行劳动合同法规定的1-6个月的试用期。工作培养期内,企业需要为大学生负担社保和住房公积金。同时,合同固定了一套快速简易的解聘程序和轻微的补偿标准。此提案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决知识密集型企业招聘大学毕业生意愿不高,而在现行教育体制下寒窗十年才“掌握了技术发展史”的大学生很多毕业后就结束了“技术发展史”的问题。可参见:《民建界别提案:设首次就业合同促进大学生就业》,这样的提案本人认为非常及时,必要(具体细致另议)。

产业结构提升需要智力先行

我们喊了多年的产业结构调整,尤其在08年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后,中国原有的出口导向型(依靠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经济增长方式已经无法为继,提升现有产业结构、抢占产业链的高点(也是利润高点),以内需为导向的经济增长模式就成为我们的唯一选择。但产业结构调整不是简单的关、停、并、转,也不是靠压缩其贷款;用一个通俗的比喻来说,一群普通工人创立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可以在5年内给国家贡献一定的GDP,但如果不借助智力因素(不管是借助外来的人才、技术、创意、知识产权等力量还是自我的学习提升),未来的结局只有消亡,而绝不可能成为有影响力的公司。而每年600万的高校毕业生如果未来不能成为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和社会进步的核心智力因素,那我们的产业结构升级、转变经济增长模式就只能是空话。

一个在高校学了多年核物理的毕业生到街道做文员、一个计算机的研究生搞楼盘推销,如果社会崇尚这样的职业取向,如果大家都认同这种社会进步,那不能说经济学没道理,而是我们不讲理。

“转变就业观念”不能成为大学生的唯一选择

每年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都很大,于是政府和社会就提倡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到基层(指那些没人去的地方)去、到西部区(为此本人去年曾写过一篇“大学生支援西部计划不可取”的评论而引起热议)、自己创业、做普通工人、再充电(直到好像有工作经验了),这样的观念,可以互相理解和个体自我适应,但不应该全社会提倡,更不可成为大学生的唯一选择。如果说中国的大学培养出来的大部分是“半成品”人才是中国高教体系的失败,那将这些可爱的“半成品”直接扔到市场上当成“初级原材料”来使用就是政府在就业政策和产业战略推进上的失职。

综上,如果能有力的促成知识密集型企业主动招募大学毕业生并加以培养使用,如果中国的高教体制改革能刻不容缓,那和谐社会和富强国家的愿景就更近了。

【从优化大学生就业谈产业结构调整】相关文章:

大学生警惕就业招聘陷阱12-09

大学生提升就业能力的方法04-01

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03-17

大学生就业困难现状03-10

大学生就业压力现状03-23

大学生就业现状的思考10-19

大学生就业误区:先就业后择业并非鼓励跳槽05-22

大学生毕业就业介绍信11-26

大学生,请走出就业的心理误区04-13

就大学生就业提几点建议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