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误区:先就业后择业并非鼓励跳

时间:2023-05-22 14:39:08 梓欣 综合指导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大学生就业误区:先就业后择业并非鼓励跳槽

  “先就业后择业”是近几年非常流行的大学生就业观。它不仅受到众多社会学者、政府官员的支持,而且越来越多的高校把它作为就业工作的指导思想,很多大学生在实际中也是这样做的。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大学生就业误区:先就业后择业并非鼓励跳槽,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大学生就业误区:先就业后择业并非鼓励跳槽

  前不久,一项针对2006年应届大学生的调查显示,44.21%的毕业生表示,会先就业、后择业。在此背景下,很多毕业生采取的方法是:先随便找个单位稳定下来,再通过跳槽来完成自己的职业定位。据不完全统计,大学生在毕业后的3年内,大多会2次跳槽来完成自己的职业定位。因此,频繁地跳槽,成为许多企业拒绝招聘应届大学毕业生的借口。

  一、“先就业后择业”的发端及内涵

  “先就业后择业”的就业观之所以在近几年特别流行,主要是适应了大学生就业形势的需要,也可以说是应运而生。仅就人才市场的供方分析成因,一是大学毕业生数量越来越多。从1999年起,由于连续扩大招生规模,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200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为115万人,2003年是高校扩招后本科生毕业的第一年,毕业生人数达212.2万,比2002年增加67万人,增幅达46.2%。2010年,这个数字将达到630万之巨。二是大学生就业心态持续居高不下。追求“热门”、盲目攀比;认为基层和边远地区没有发展前途,对边远地区的人才需求不予重视;过分看重初次就业,认为要慎之又慎、一步到位;不能很好地处理选择职业与个人事业的关系;片面认为学用一致,过分强调专业对口等问题比比皆是。所以,针对大学毕业生数量激增而就业心态难以适应现实的情况,要求他们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 把求职眼界放宽一些,把择业眼光放低一些,以实现就业也就顺理成章了。

  尽管“先就业后择业”已经是非常流行的大学生就业观和就业指导思想,但是研究者和大学生对其内涵的表述却不一。综合起来看,有代表性的解释主要有三种:一种是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李志仁提出的:大学生毕业时,只要条件基本认可的就接纳,先工作,实现就业,走进社会,工作一段时间后,认为不合适,可以重新选择职业。另一种是晓兵提到的,概括的说:面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 许多大学生要想一步到位谋得一份理想的工作,多半是不可能的事情,因此,正视现实,降低择业期望值,先找一个要求不太苛刻的单位就业,等若干年后增长了才干、积累了工作经验,再去选择更理想的工作。还有一种是赵文骅提到的:大学生毕业后立马找个工作先干起来,而不管其是否适合自己,然后,伺机而动,找个中意的工作再跳槽 。概括这三种解释,字底之意无非都是:无须挑剔,先找个地方“安身立命”, 站住脚跟后,等待时机,再寻找“自己满意的工作”。

  二、对“先就业,后择业”观念的理性分析

  “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应运而生有其积极的一面,在缓解就业难方面也确实起到一定的作用,因此才得到拥泵和提倡。它的理论价值和现实功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对国家来说,自然是好事。一方面如果待业大学生太多,可能会出现一些社会问题,另一方面基层和不发达地区也急缺人才。如果大学生们树立了“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做到有去处,学有所用,有生活来源,有发展机会,不仅能够减少大学生待业的人数,稳定社会,而且去基层的大学生肯定会多起来,暂时可以弥补了基层的一些空缺,并有利于基层社会经济的发展。

  第二,对学校来说,短时间内也是好事。因为对绝大多数大学生而言,并不是找不到工作,而是不愿低就,如果他们树立了“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是不愁没有工作的。这样,就业率自然也就上去了,学校也就有了吸引高考上线者的资本,就有了足够的生源,也就有了学校生存和发展的资本。

  第三,对大学生来说,至少也有三点好处:一是有了工作,也就有了相对固定的经济收入,有利于自己的自立和今后的发展;二是可以在工作实践中增加才干,使自己在再次择业时处于更有利的地位;三是对于许多大学生来说,其未来并没有定型,如果选择“先就业”,说不定还会闯出另一片天地。

  第四,对用人单位来说,至少有一点好处,就是可以招到大学生,特别是对一些条件相对较弱的单位来说更是如此。

  尽管如此,“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在实践中暴露出来的问题也不容忽视,尤其在此观念指导下大学生“先生存,后发展”的心态已经引起了一系列不良的反应。如果我们仍旧抱残守缺,不思进取,还再大力提倡“先就业后择业”无异于饮鸩止渴。

  首先,在“先就业后择业”观念的影响下,求职大学生就业行为普遍功利化和短期化。虽然暂解决了大学生就业及企业用人的问题, 但是却大大增加了大学生员工的就业流动率。根据广州市锐旗人力资源公司2005年4月一项针对应届毕业生的调查显示,大学毕业生进入第一家用人单位后, 短期内离职跳槽现象十分严重。“成活率”只有10%, 也就是说100个大学毕业生入职后最终留下的只有10个。就业市场当然鼓励人才的正常流动,但大学生频繁跳槽既对企业正常生产发展不利,同时也会影响其自身的成长进步,造成职业生涯发展的无序性,大部分跳槽者再就业时往往会受到挫折。

  其次,大学毕业生“先就业, 后择业”的现象, 使得企业招聘和大学生就业产生恶性循环, 企业和大学生呈现了“双输”的格局。由于大学毕业生选择“先就业后择业”,所以大学生的发展策略为跳槽和不跳槽;从企业角度看,用人策略为培训和不培训,双方博弈中的最佳策略组合为“跳槽和不培训”。长此以往, 势必会在企业和应届毕业生之间形成恶性循环。可见,过分强调“先就业,后择业” 已经影响到大学毕业生的职业忠诚度,同时也影响了用人单位对新进员工培训上的投入。试想,用人单位在录用大学毕业生时一定都希望他们在岗位上勤勤恳恳、兢兢业业。而我们在指导大学毕业生就业时,公开宣传并且反复强调 “先就业,后择业”,必然会使用人单位对毕业生产生提防心理,不愿录用或者即使勉强录用也不愿“重用” ;一些用人单位甚至干脆将目光投向“有实际工作经验”、无需岗位培训的人,避免自己成为其他用人单位的培训基地。“先就业,后择业”虽然某种程度上有助于引导大学生转变观念、尽快实现就业,但高校过分强调“先就业,后择业”,必然会影响用人单位对这所学校的信任,进而影响大学生就业。现实中这种通行的就业观念让许多企业感到很不踏实,并且正暗暗受到抵制。

  再次,对广大在校生的消极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由于当前就业形势日趋严峻,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将先就业作为毕业的头等大事。但是,这种先就业后择业的趋势,使得大学生职业规划显得越发无足轻重。调查显示,虽然大学生对自己的未来充满担忧,但对就业付出的实际行动却并不积极。在现实生活中,不少大学生盲目地选择自己的第一份工作, 并在极度低下的职业认同感中频繁地跳槽。有专家认为,没有明确的目标和职业规划、盲目选择职业已成为大学毕业生职业流动周期短的主要诱因。

  第四,对于高校而言消极影响也非常明显。毕业生分不出去,人才积压,正如工厂产品积压一样,“产销”不对路,学校和工厂还有办下去的必要吗?许多学校在就业指导时反复强调“先就业后择业”的理念,以提高一次性就业率。为此,一些毕业生纷纷降低暂时的就业期望值,但就业后在短时间内频繁跳槽,造成用人单位对学校和毕业生颇多微词。“先就业,后择业”的理论也给不思改革、不思进取、不面对市场办学的某些大学以口实,更不利于大学的改革和创新。面对大学生有业不就的尴尬局面,提出“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以此来引导学生匆忙就业,以期维持社会稳定,实现学校办学效益,实乃一种权宜的无奈之举。 它恰恰忽视了对学生人生观、世界观、 价值观的培养和检测,也降低了合格人才的标准,从而使“半成品”或“不合格”的人才流入市场,其后果不堪设想。

  大学生就业误区

  误区一 先就业、后择业就是鼓励跳槽

  北京工业大学毕业生就业服务中心主任张彦军认为,“先就业、后择业”应该是从职业发展的角度提出的理念。但是,在大学就业工作以及毕业生就业观念中却发生了偏差,以为鼓励大家先随便找个工作,然后再跳槽换个理想工作。事实上,作为一个企业的新职员,如果想达到择业的层面,绝对不是毕业后两、三年内可以实现的。每个大学毕业生必须有了一定经验的沉淀,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再去进行择业,才可能有一个比较大的发展。

  物美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人力行政部总监李晶则认为,在大学里学习、生活四年的学生,几乎没有接触社会的机会,毕业时必然面临择业和就业的问题。教育部提倡“先就业、后择业”,其目的应该针对“待业”而言。因为国家投资培养的大学生,不能在社会实现价值,本身就是资源的浪费。

  误区二 大学生就业存在择业、就业之分

  北京交通大学招生与就业工作处就业指导中心孙文博认为,在学生具体找工作中,“先就业、后择业”并没有明显的体现。但是,如果按照国外的职业生涯理论,找工作应该先择业。大学应该从大学一年级起,对学生进行一定的指导,然后大学生在充分知己知彼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工作。这样,在大学毕业的时候,根据社会的需求来选择适合自己和适合社会发展的职业。不过,目前的实际状况是,很多学生如果不找到一份工作就面临失业和待业的问题。因此,大部分学生在毕业的时候,对于适合做什么并不是很清楚。

  北京工业大学毕业生就业服务中心主任张彦军则认为,学生的就业就等于择业。现在的人才市场是双向选择的,企业在选择学生的时候需要看所学专业和所读学校,面试的时候则看适合不适合企业的发展。学生的这个找工作过程,其实就是一个择业的过程。

  北京师范大学学生就业指导中心职业生涯规划室主任张爱芹也表示,对于许多大学毕业生来说,本身没有太多可以选择的余地。同时,应届大学毕业生的缺点就是社会经验少,不了解企业工作的状态。所以,就业指导中心鼓励大学生先去了解社会,然后再就业,也就是说,学生的就业要有选择就业,不能随便有单位聘用,一点不了解就去就业。

  误区三 先就业、后择业导致人员流失

  北京诺华制药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总监金丽华认为,留住员工是企业的责任,而不能归咎于“先就业、后择业”。企业既应该给学生创造一个施展的机会,又应该让学生自己去了解社会的规律。由此,让大学毕业生们知道,必须通过自己的努力才可以成功,必须踏踏实实地做事情。如果企业起不到这个作用,那么就是企业的错误。事实上,企业并不怕人员流失,企业需要的是那些真正能够与企业一起成长的适合人才。

  物美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人力行政部总监李晶则表示,大学生就业面临一个长期收益和短期收益的问题。前来求职的大学生情况各不相同。比如,家庭相对困难的孩子,就业的目的可能需要马上见到回报。对这样的大学毕业生,物美不一定会聘用。作为企业而言,招聘的是能够到企业长远发展事业的人。如果前来应聘的大学生热爱零售业,那物美肯定优先考虑这类学生。事实上,这也说明大学生不存在就业和择业关系的问题。只要愿意沿着一个专业或者一个行业努力工作,都可以做到高级职位,实现自己的价值。

  误区四 先就业、后择业影响企业招聘

  今年,北京富士通系统工程有限公司招聘了16名应届大学毕业生、北京诺华制药有限公司的数字是41名,而物美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总共招聘了200名大学生。

  北京富士通系统工程有限公司人事教育课课长田开亮认为,“先就业、后择业”不会影响企业招聘应届大学毕业生。从人才储备及企业发展的角度考虑,企业每年都会招聘一定数量的应届大学毕业生。目前,我们企业的大学生招聘计划已经做到了2009年。对于招聘的大学毕业生,企业的标准并不是优秀与否,而是是否适合企业的发展。按照企业人才培养的计划,大学毕业生进入企业后,三到五年这个阶段是最好的时期,这表现在业务能力强等方面。

  富士通(中国)有限公司管理部课长许岚也表示,每一个企业都有正常的流失率。这个不应该影响到对大学生的招聘。从富士通(中国)有限公司的整体来看,专业型人才相对稳定,而非专业型人才流动性相对高一些。因此,在招聘过程中,对于非专业型人才的招聘自然会面向社会群体。

【大学生就业误区:先就业后择业并非鼓励跳】相关文章:

大学生就业误区:错把择业当专业03-18

先就业后择业的问题分析03-24

择业状况:八成大学生认同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03-19

90后毕业实习生的就业和择业03-30

职业生涯先规划后择业04-07

考研与就业哪个先03-19

职业规划:先就业后择业并不明智03-12

大学生,请走出就业的心理误区04-13

关于高端人才的就业误区03-17

高学历人才的就业误区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