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 > 绩效考核 > 量化管理的误区

量化管理的误区

发布时间:2017-08-22编辑:misrong

一、全面的指标体系 
  “二八”定律揭示:对事物总体结果起决定性影响的是少量的关键要素;而“木桶理论”则认为少量的瓶颈因素,才是起决定性作用的。无论如何,抓住属于关键或瓶颈的较少部分指标,就足以统揽全局,所谓“牵牛鼻子”。 

  实践中,很多企业力求指标体系全面、完整。包括有:计划指标体系、流程指标体系、统计指标体系、质量指标体系,等等。各职能部门独立管理一个相关的体系,为确保体系的“科学性”,设计具体指标时面面俱到。其实,指标之间是相关的,例如两个指标的定义不同,但其内涵和外延可能均有交叉、重合的部分。指标用于衡量组织的目标,目的是将员工的行为引向组织目标的方向,因此,检验指标设计的水准,是看指标是否强化了公司所需的员工行为。指标不在于全面、科学,而在于聚焦、有效。 

  职能部门站在“职能”的角度,为了职能管理的需要,为了一个子系统的目标,利用自身最擅长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精心设计出远远偏离公司目标的“个性化”指标体系:考核指标、计划指标、财务指标、经济责任制指标、统计指标…… 

  而公司作为一个整体的系统的组织,要实现的远、中、近期目标是什么?似乎没有人关心,特别是公司高层管理团队,常扮演“冲锋队”或“救火员”的角色,以致于没有时间完成最重要的战略管理任务。其结果是,公司的目标要么缺失,要么发散,公司上上下下迷失方向;造成很多部门和员工工作上的路线错误,越“正确”地做事,越偏离公司目标。 

二、定量或容易量化 
  “What’s get measured, get it done.”这是一句管理名言,凡是能够衡量到的,就能够做得到。那么,衡量哪些内容和要点呢?衡量指标的设计或选取显然非常关键。 

  如何设计或选取指标呢?在实践中,高层或职能管理者常常会发现,有很多内容似乎是不可衡量的,尤其是“量化管理”派的理解:衡量=量化,衡量就难上加难。衡量不了的,也就难以做到,更不能加以量化考核。于是,选取那些定量或容易量化的指标,便成了自然的选择。 

  衡量的目的在于牵引公司全体员工的行为方向,使员工的工作目标与公司的组织目标相一致,通过整合员工资源以有效实现公司的目标。衡量指标必须支持目标实现,这才是设计或选取指标的真正也是唯一原则,可定量或易量化的指标可能违背这一原则,因此也就可能将员工的工作引入一个错误的方向。

三、目标迷失与路线错误 
  大多数情况下,公司的衡量指标是用于考核的,目的是考核有了标准和依据。指标设计和制定一般是计划财务部或企管部或总办或人力资源部,高层领导很少直接参与设计,往往是事后审批。

四、单一的财务指标 
  在全球化、信息化的社会背景下,企业的竞争规则发生变革,速度、客户、市场,已成为新的管理关键词。企业开始重新审视战略目标、战略管理程序,开始反思过去单一的财务指标体系。 

  单一的财务指标,注重对过去的结果的反映,不能主动进行分析和管理,也不能与组织的战略目标有机融合。财务指标代表股东的价值取向,偏重短期利益,引发公司经营管理者和员工的行为短期化;单一的财务指标导向企业内部,忽视了最关键的要素——客户,导致目标的偏离;单一的财务指标反映不出企业竞争优势所在——核心能力,难以引导持续成长和发展。 

五、指标量化到部门 
  公司先设计好指标体系,再根据部门职能分工,将指标分解落实到各个部门,最后将指标量化,作为考核部门绩效的标准。这是多数公司的实践思路。 

  这里存在几个问题:一是指标往往是整体性的,分解不了;二是很多指标是多个部门或团队共同承担的,落实不下去;三是不少指标无法量化,量化倒不如如何围绕“指标”制定工作计划;四是考核部门容易落空,因为部门是个组织结构的概念,考核就要到人,到管理者再传递到员工。 

六、系统重于管理者 
  不少公司应用IT系统监控和管理指标体系,及时发现绩效偏差,进行分析和改进。系统的优点显而易见,但很多公司过分依赖系统,过分强调技术的力量而忽视了管理者的作用和员工的价值。人是系统的需求者、创建者和应用者,系统原本是服务于人的目的的工具,体用关系的错位,注定导致方向的偏离与结果的差失。

更多关于人力资源文章,详情请登录:/hr/

同时阅读了:  

热点排行
推荐阅读

hr频道©YJBY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