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职数学“专业需求模块”校本微型课程开发策略

时间:2021-04-20 12:05:10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浅谈高职数学“专业需求模块”校本微型课程开发策略

  [论文关键词]专业需求 校本微型课程 课程开发

  [论文摘要]在高职工科各专业课程建设与改革中,高职数学课程体系及教学模式的改革势在必行。以校本微型课程的形态,探索高职数学专业需求模块的课程开发,构建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体系,形成融教、学、作为一体的教学模式,使高职数学课程服务于工作过程和专业需求,与专业课有机融合,从而实现高职数学教学在职业教育中的核心价值。 
  
  一、高职数学课程体系及教学模式改革的意义
  教育部于2006年颁发了《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强调了高等职业教育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要求高等职业院校把工作重心转向内涵建设,提高质量上来。其中加大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力度,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是实现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与难点。随着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高职各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进展迅速,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整合和结构重组走在前面,成绩突出,专业基础理论教学不再追求学科理论的系统性、完整性,制定了理论教学与应用性、实践性相结合的具有高职特色的各专业教学计划。与此相比,高职数学教学改革远远滞后,仍在延续高等教育学科式教学体系,其变化只是被动地因学时减少而教学内容削减压缩,或是在原有的体系中删除一些理论证明,增加一些实际应用。高职数学这种课程体系已不能满足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不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目前,渤海船舶职业学院(以下简称我院)在不断推进省级示范校建设中,全面启动了“基于工作过程或典型产品的系统化课程开发和核心课程标准建设”这一重大课程改革方案。“调整公共基础课程”是课程开发的一个环节。没有公共基础课程的配套改革,势必会影响整个课程体系改革的彻底性、一致性,甚至成为改革的障碍。因此,紧紧围绕高职教育目标,使高职数学课程的教学真正实现提高学生基本素质和服务专业学习两个根本目的,积极探索高职数学课程体系及教学模式改革成为高职数学教师面对的一个重大课题。
  “调整公共基础课程”中高职数学课程改革,应采用“数学基础模块+专业需求模块”的模块式课程体系。其中“数学基础模块”保证高职学生可拓展的数学素质的形成;“专业需求模块”突出高职数学课程的专业性和服务性,保证高职学生专业能力和职业能力的获得。这种新的高职数学课程体系将打破传统的学科式体系,形成“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体系模式。其中“专业需求模块”课程的开发,体现了高职数学课程服务于工作过程和专业需求、与专业课的有机融合。这是长期以来高职数学教学中最薄弱之处,也正是高职数学教学在职业教育中体现其核心价值的重要一环。因此,高职数学“专业需求模块”课程的开发与实践,将有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数学素质,实现高职数学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
  二、高职数学“专业需求模块”校本微型课程开发策略
  (一)“专业需求模块”课程开发的切入点和目标
  按照我院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改革实施方案,依据专业培养目标和专业技术课程要求,选取“高职数学课程与专业技术课程接口部分”的设计为“专业需求模块”的切入点,以我院四个重点专业——船舶工程技术、船舶动力装置技术、船舶电气技术、数控技术为研究对象,以上述各专业“基于工作过程或典型产品的”系统化课程开发与核心课程建设中的有关“工程计算”为课程开发目标,开发以促进学生的持续发展、服务工作过程为主题的“专业需求模块”课程。围绕上述四个重点专业“基于工作过程或典型产品的”核心课程,每个专业开发1~2门主题明确、目标具体、突出专业需求的相对独立与完整的高职数学“专业需求模块”课程,完成融“教、学、做”为一体的教学环节设计,并在高职数学教学中予以实施。
  (二)“专业需求模块”课程的形态分析
  综合分析高职数学模块式课程体系改革实施的可行性和实用性,“专业需求模块”的课程开发应采用“校本微型课程”的形态开发设计。
  校本课程是在学校本土生成的,体现学校的办学宗旨、学生的特别需要和本校的资源优势,又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紧密结合的一种具有多样性和可选择性的课程。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核心价值是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的持续发展。校本课程具有下述三种基本属性:(1)关联性:是指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之间具有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它们之间在总体目标上具有互补性、辅助性,在时间安排上具有整体性。(2)校本性:是指校本课程具有服务学校、依靠学校、植根于学校的特性。一方面,校本课程的生成要以学校的办学宗旨为依据,要为学校办出特色而服务;另一方面,它又以本校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别需要为依据,即为满足本校学生在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中未能得到满足的种种合理需要而设置。(3)可选择性:是指校本课程的多样性具有满足学生自主选择课程的可能性。
  校本课程在结构与功能上的特点集中表现在它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它不以系统知识为基础内容,而是围绕学生研讨和解决的问题来组织具有多样性、动态性的课程资源,引导学生在调查研究、讨论探究等活动中进行生动活泼的学习。
  校本课程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学生活动方式三种基本成分。由这样三种成分组成的'校本课程具有实践性、探索性、综合性、以学生为主体四个突出的特征。

浅谈高职数学“专业需求模块”校本微型课程开发策略


  微型课程源于美国,兴于新加坡。新加坡教育部1998年实施微型课程计划后,对微型课程概念的内涵进行了拓展,其目标定位于教师能够自主构建微型课程。微型课程又称为短期课程,是与依据学科知识内在逻辑性、系统性要求来编制的长期课程相对应的课程形态。它是基于学生发展的实际需要、教师能力及学校资源,以主题模块组织起来的相对独立与完整的小规模课程。
  微型课程与校本课程几乎是同时兴起的,都是由教师在学校基础上、依据学生兴趣与需求自主开发的课程。可见微型课程与校本课程之间具有天然的联系。因此,微型课程是校本课程的一种独特形式,具有规模小、时间短、主题目标明确、灵活性实践性等特点。
  基于以上理论,要使高职数学模块式课程体系改革的实施具有可行性和实用性,以校本微型课程作为开发高职数学课程与专业技术课程接口部分“专业需求模块”的课程形态最为适切。由于校本微型课程紧密结合本校学生的专业需求,短小精悍、灵活多样,最能体现“专业需求模块”的课程特色。以这种课程形态开发“专业需求模块”的课程,其突出特点有:(1)灵活性。不受学科体系的限制,结合本校专业需求,围绕某一主题,灵活地实施与完成。(2)实用性。直接关注工作过程或专业需要,真正体现数学课的服务价值。(3)可操作性。因其短小,主题清晰目标明确,易于课程的开发和设计。(4)易实施性。作为短期课程,课程周期少的可能只有几学时,最长不超过二十学时。因此在具体实施中,在原有教学计划框架下加入,不会对已有计划造成太大冲击和调整;在新的课程体系构造中加入,也因其周期短易于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