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专业毕业论文

数学专业是大学教育中的一个一级学科,可细分为基础数学、计算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应用数学等二级学科。数学专业旨在培养掌握数学与应用数学科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能够运用数学知识和使用计算机解决若干实际数学问题的专门人才。

数学专业毕业论文1

  新课程标准的出台,给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提供了更好的条件。利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引导小学生去获取数学知识,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响应教育改革的重要实践。利用多媒体技术,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给小学生呈现更加出彩的课堂活动,有利于小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一、多媒体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应用的问题

  1.小学数学多媒体课件制作质量有待提高

  虽然多媒体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相对普遍,但真正能够静下心来制作课件的教师并不多。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得小学数学教师可以通过互联网下载现成的课件,套用课件频率很高。同一个课件被用到不同地区的不同学校,教师不同、学生不同、教学习惯与学习需求不同,都成为多媒体课件无法发挥积极作用的重要因素。这样的课件会让课堂教学变得机械与僵化,更无法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影响教学效率的提高。

  2.多媒体应用过程中忽视了学生主体地位

  在小学数学教学前,教师会结合教学内容设计自己的课堂教学流程。在利用多媒体设计课件时,大多数教师会根据自己的教学习惯与思路去设计课件,不考虑学生的感受。一些教师在课堂中只盯着多媒体课件讲课,忽视了课堂中的师生互动,导致数学课堂成为教师围着屏幕转,学生睁着眼睛看这种局面的产生。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没有机会与教师互动,也没有充足的时间去记数学笔记,成为数学课堂的旁观者。虽然多媒体被应用于数学课堂中,但小学生的学习效率没有提高。

  3.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普遍流于形式

  多媒体是文字信息、图片信息与视频、音频信息的集大成者,利用多媒体技术实施教学,能够调动小学生的多个感官,提高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于是,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追求多媒体课件的美观度以及课件内容的丰富性。这些教师在课件中加入了大量的图片或者音频,但形象化的信息过多,会影响小学生数学思维的形成,不利于学生在数学现象中提取数学知识。当多媒体技术在数学课堂中的应用流于形式,技术的应用价值就难以体现出来。

  二、多媒体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应用的方法

  促进多媒体技术与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机整合,让多媒体帮助数学课堂变得有声有色,需要小学数学教师正视多媒体技术,并利用多媒体去开发更为丰富的教学活动。

  1.积极提高数学课件的质量

  首先,教师要选准多媒体课件的课题。多媒体课件是解决教学难题的一种手段,因此,利用多媒体技术实施教学,并不是将所用的教学内容都转换到课件上,而是将那些传统教学手法无法解决的抽象内容转移到多媒体课件中。有选择性地组织多媒体课件内容,才能让多媒体成为教学中的好帮手。比如在讲解《多边形的面积》知识时,如何对多边形进行分割是一个教学难点,教师难以用语言去清晰地叙述。因此,将多边形分割的内容确定成为多媒体课件的课题,帮助小学生理清数学知识学习思路,才能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优势。

  其次,教师要积极搜集科学的素材。多媒体课件素材的获取方法很多,但并不是所用搜集而来的素材都能够满足小学生的数学学习需求。多媒体课件不是敷衍了事的差事,教师要考虑到班级内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以及学习兴趣,结合实际情况去确定课件中所用的素材,以此来提高多媒体课件的质量。

  2.利用多媒体技术促进师生交流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过程,就是师生互动的过程。只有教没有学,课堂会变得毫无生机。只有学没有教,课堂的学习秩序得不到保障。教师要利用多媒体技术交互性优势,结合课堂讲授的内容,与小学生进行积极互动。教师要充分了解自己的学习,了解小学生对于新知识的接受程度,用多媒体技术引导小学生探究新数学知识,在探究中找到数学学习的成就感。

  比如在讲解《位置与方向》时,在向学生传授基础知识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一段视频,视频内容为寻路、描述位置与方向等。用这一视频文件的播出,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促进小学生开动自己的脑筋,解决视频中的问题。之后,借助小学生都熟悉之地的平面图,利用互动提出与回答问题。比如,教师可以扮演问路者,就平面图中的内容寻问学生某地的位置与方向。在师生互动中,教师要给小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让小学有自信与教师交流,成为课堂活动的参与者。师生互动之余,教师要将课堂交还给学生,鼓励学生与自己的同学进行互动,发现数学知识学习的美好。

  3.利用多媒体技术提高教学生活化程度

  利用多媒体技术,促进小学数学教学与生活的联系,能够激发出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学习情绪的乐观化。当小学生具有乐观、积极的学习情绪时,他们才能对数学知识充满好奇,愿意与教师一起去解决问题。积极发现小学生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引导小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现象入手提取数学概念与定理,往往有益于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比如在讲解《四则运算》知识时,教师可以给小学生描述一个这样的生活场景,小李从妈妈那里得到2元零花钱,从爸爸那里拿到双倍的零花钱,去商店花掉3元,那他手里还剩多少钱呢?。在描述的同时,用多媒体课件配一些图片,使小学生融入到生活情境中,思考生活问题,有益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结语

  综上所述,将多媒体技术应用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借助多媒体的优势,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魅力以及现代技术的神奇之处。教育工作者,要多多考虑学生的需求,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打造最符合小学生数学学习期待的课堂。积极迎接信息化课堂改革大潮的来临,才能让数学教育跟上改革的步伐。

数学专业毕业论文2

  摘 要:数学思想是指人们对数学理论和内容的本质的认识,数学方法是数学思想的具体化形式,实际上两者的本质是相同的,差别只是站在不同的角度看问题。通常混称为“数学思想方法”。而小学数学教材是数学教学的显性知识系统,看不到由特殊实例的观察、试验、分析、归纳、抽象概括或探索推理的 心智活动过程。而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教学的隐性知识系统。

  关键词:小学数学;思想

  一、方程和函数思想

  在已知数与未知数之间建立一个等式,把生活语言“翻译”成代数语言的过程就是方程思想。笛卡儿曾设想将所有的问题归为数学问题,再把数学问题转化成方程问题,即通过问题中的已知量和未知量之间的数学关系,运用数学的符号语言转化为方程(组),这就是方程思想的由来。

  在小学阶段,学生在解应用题时仍停留在小学算术的方法上,一时还不能接受方程思想,因为在算求解题时,只允许具体的已知数参加运算,算术的结果就是要求未知数的解,在算术解题过程中最大的弱点是未知数不允许作为运算对象,这也是算术的致命伤。而在代数中未知数和已知数一样有权参加运算,用字母表示的未知数不是消极地被动地静止在等式一边,而是和已知数一样,接受和执行各种运算,可以从等式的一边移到另一边,使已知与未知之间的数学关系十分清晰,在小学中高年级数学教学中,若不渗透这种方程思想,学生的数学水平就很难提高。例如稍复杂的分数、百分数应用题、行程问题、还原问题等,用代数方法即假设未知数来解答比较简便,因为用字母x表示数后,要求的未知数和已知数处于平等的地位,数量关系就更加明显,因而更容易思考,更容易找到解题思路。在近代数学中,与方程思想密切相关的是函数思想,它利用了运动和变化观点,在集合的基础上,把变量与变量之间的关系,归纳为两集合中元素间的对应。数学思想是现实世界数量关系深入研究的必然产物,对于变量的重要性,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有关“数学”的论述中已阐述得非常明确:“数学中的转折点是笛卡儿的变数,有了变数,运动进入了数学;有了变数,辨证法进入了数学;有了变数,微分与积分也立刻成为必要的了。”数学思想本质地辨证地反映了数量关系的变化规律,是近代数学发生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在小学数学教材的练习中有如下形式:

  6×3= 20×5= 700×800=

  60×3= 20×50= 70×800=

  600×3= 20×500= 7×800=

  有些老师,让学生计算完毕,答案正确就满足了。有经验的老师却这样来设计教学:先计算,后核对答案,接着让学生观察所填答案有什么特点(找规律),答案的变化是怎样引起的?然后再出现下面两组题:

  45×9= 1800÷200=

  15×9= 1800÷20=

  5×9= 1800÷2=

  通过对比,让学生体会“当一个数变化,另一个数不变时,得数变化是有规律的”,结论可由学生用自己的话讲出来,只求体会,不求死记硬背。研究和分析具体问题中变量之间关系一般用解析式的形式来表示,这时可以把解析式理解成方程,通过对方程的研究去分析函数问题。中学阶段这方面的内容较多,有正反比例函数,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幂指对函数,三角函数等等,小学虽不多,但也有,如在分数应用题中十分常见,一个具体的数量对应于一个抽象的分率,找出数量和分率的对应恰是解题之关键;在应用题中也常见,如行程问题,客车的速度与所行时间对应于客车所行的路程,而货车的速度与所行时间对应于货车所行的路程;再如一元方程x+a=b等等。 学好这些函数是继续深造所必需的;构造函数,需要思维的飞跃;利用函数思想,不但能达到解题的要求,而且思路也较清晰,解法巧妙,引人入胜。

  二、化归思想

  化归思想是把一个实际问题通过某种转化、归结为一个数学问题,把一个较复杂的问题转化、归结为一个较简单的问题。应当指出,这种化归思想不同于一般所讲的“转化”、“转换”。它具有不可逆转的单向性。

  例: 狐狸和黄鼠狼进行跳跃比赛,狐狸每次可向前跳4 1/2 米,黄鼠狼每次可向前跳2 3/4米。它们每秒种都只跳一次。比赛途中,从起点开始,每隔12 3/8米设有一个陷阱, 当它们之中有一个掉进陷阱时,另 一个跳了多少米?

  这是一个实际问题,但通过分析知道,当狐狸(或黄鼠狼)第一次掉进陷阱时,它所跳过的距离即是它每 次所跳距离4 1/2(或2 3/4)米的整倍数,又是陷阱间隔12 3/8米的整倍数,也就是4 1/2和12 3/8的“ 最小公倍数”(或2 3/4和12 3/8的“最小公倍数”)。针对两种情况,再分别算出各跳了几次,确定谁先掉 入陷阱,问题就基本解决了。上面的思考过程,实质上是把一个实际问题通过分析转化、归结为一个求“最小公倍数”的问题,即把一个实际问题转化、归结为一个数学问题,这种化归思想正是数学能力的表现之一。

  三、极限的思想方法

  极限的思想方法是人们从有限中认识无限,从近似中认识精确,从量变中认识质变的一种数学思想方法,它是事物转化的重要环节,了解它有重要意义。

  现行小学教材中有许多处注意了极限思想的渗透。在“自然数”、“奇数”、“偶数”这些概念教学时,教师可让学生体会自然数是数不完的,奇数、偶数的个数有无限多个,让学生初步体会“无限”思想;在循环小数这一部分内容中,1÷3=0.333…是一循环小数,它的小数点后面的数字是写不完的,是无限的;在直线、射线、平行线的教学时,可让学生体会线的两端是可以无限延长的。

  当然,在数学教育中,加强数学思想不只是单存的思维活动,它本身就蕴涵了情感素养的熏染。而这一点在传统的数学教育中往往被忽视了。我们在强调学习知识和技能的过程和方法的同时,更加应该关注的是伴随这一过程而产生的积极情感体验和正确的价值观。《标准》把“情感与态度”作为四大目标领域之一,与“知识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三大领域相提并论,这充分说明新一轮的数学课程标准改革对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与态度的高度重视。它应该包括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与求知欲。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感受数学的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学会合作学习,培养探究与创造精神,形成正确的人格意识。

数学专业毕业论文3

  摘要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数学文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显得越来越重要。本文从教师数学文化素养、教材数学文化建设、教学数学文化渗透三个方面对小学数学文化建设作了探索,希望能给新课改提供借鉴和启示。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数学文化;数学文化建设

  M克莱因《西方文化中的数学》(张祖贵译)一书在导论中指出:“数学一直是形成现代文化的主要力量。……数学学科并不是一系列的技巧。这些技巧只不过是它微不足道的方面:它们远不能代表数学,就如同调配颜色远不能当作绘画一样。技巧是将数学的激情、推理、美和深刻的内涵剥落后的产物。如果我们对数学的本质有一定的了解,就会认识到数学在形成现代生活和思想中起重要作用这一断言并不是天方夜谭。”数学是人类的文化,数学文化表现在数学的起源、发展、完善和应用的过程中。新课标指出:“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文化的核心是数学产生、发展的历史进程中,逐步沉淀下来的数学思考,数学观念,数学品质。因此,就小学数学教学而言,小学数学文化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下面是我关于小学数学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一、小学数学教师数学文化素养

  数学新课程精神强调:数学课程应展示数学文化的魅力,即展示数学文化的悠久历史,展示数学文化的博大精深,展示数学家的探索精神,展示数学文化的美学价值。作为数学文化传播者的小学数学教师,其自身的数学文化素养是决定小学数学文化建设的关键因素。

  1。强化数学文化意识

  数学之于文化好比种子之于土壤,是厚重的人类历史文化孕育了今天的数学。无论是从数学本身的发展看,还是从数学对社会与人类进步的作用看,数学文化的教育功能都是非常重要的。数学文化的教育功能主要包括四个方面:(1)使学生真正理解数学的本质;(2)发展学生理性精神;(3)培养学生创新精神;(4)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所以,小学数学教师首先要强化自身的“数学文化”意识,树立学生的“数学文化”意识。如果只掌握专业知识而没有深厚的数学文化底蕴,那他的数学王国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数学家们有这样一种观点:三流的教师传授知识,二流的教师传授技巧,一流的教师传授思想方法,而超级大师传播数学文化。

  2。加强数学文化学习研究

  小学数学教师仅仅具有“数学文化”意识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认真地系统学习与研究数学文化,切实把它当做一项系统工程来做。

  学习研究数学文化的发展历史,可以从中汲取丰富的数学文化养分,提高自身的数学素养。比如,最早系统提出数学文化观的美国数学家怀尔德(R。wilder)的《数学概念的进化》和《作为文化体系的数学》、美国著名数学教育家M克莱因的《西方文化中的数学》、《古今数学思想》和《数学―――确定性的丧失》,郑毓信的《数学文化学》,方延明的《数学文化导论》,黄秦安的《数学哲学与数学文化》,齐民友的《数学与文化》,张顺燕的《数学的源与流》,张奠宙的《20世纪数学经纬》等国内外著作,都为我们的数学文化研究指明了方向。其次,学校要通过数学文化的知识培训、讲课比赛、外出交流等方式,切实为小学数学教师提供更多学习研究展示数学文化的机会与平台。

  二、小学数学教材数学文化建设

  除了应该不断加强数学文化的研究学习,自觉提高自身数学文化素养外,还必须认真进行教材研究,并着力推进教材数学文化校本化建设。

  1。教材数学文化建设研究

  在自身具有一定数学文化素养基础上,小学数学教师还需要下大力气深入研究小学数学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数学文化的丰富内涵。只有将课本中枯燥的、抽象的数学问题经过自己的“加工、提炼、再创造”,才能还原成原汁原味的生活问题生动地呈现给学生,把他们带进一个绚丽多彩的数学皇宫,让他们感受数学丰富的方法、深邃的思想、独特的艺术之美,分享数学前行足迹中的创造、超越及其背后折射出的人类智慧和人性光芒,真正实现探索数学本质的理性回归。

  2。教材数学文化校本化建设

  鉴于地域不同和学生差异,地区的发展状况、学生的生活背景不尽相同,因此教师通常需要对手头使用的教材加以改进,适应自己的课堂教学的需求。为此宜在本地区组织数学骨干教师,充分挖掘教材中所隐藏的数学文化意蕴,使数学内容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文化气息,从而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自然、与社会、与生活的密切相关性,重视学生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有机结合,重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人本教育,重视学生动手实践、合作交流、自主探索、创新能力的培养,彰显数学的文化价值和教育价值。只要不断探索和完善,就能开发出适合本地区特色的数学校本教材。

  三、小学数学教学数学文化渗透

  为加强小学数学文化建设,学校要采取多种方法形成“数学文化场”,使数学文化真正走进校园、走进课堂。

  1。校园数学文化渗透

  数学文化是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文化是培养学生文化素养的重要载体。学校可通过校园文化平台、校园网络平台、多媒体平台等多种方式倾力打造“数学文化场”,形成浓郁的数学文化氛围,使数学文化真正走进校园。学校可通过数学板报、班级数学网页、数学角、数学晚会、数学文化节、数学文化读本、数学长廊等多种形式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推进校园数学文化建设,提升数学文化的品位,潜移默化地渗透数学文化。

  2。课堂数学文化渗透

  传统的数学教学忽视了数学文化的重要作用。在教学目标上,往往只重视数学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而忽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人文教育;在教学内容上,过分拘泥于知识的逻辑性,思维的抽象性,忽视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的有机结合,忽视数学学习和学生情感体验的有机融合;在学习方式上,学生往往是被动接受、机械练习,缺少动手实践、自主探索的机会,忽视挖掘数学文化内涵,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学习的意识和兴趣。

  数学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数学文化素养、加强数学文化研究,才能更好地将数学文化渗透于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更好地体验数学、理解数学、热爱数学,实现数学文化的科学价值和人文价值的真正回归。

  参考文献:

  [1]M克莱因著。张祖贵译。西方文化中的数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xx。

  [2]郑毓信,王宪昌,蔡仲。数学文化学[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x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