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的工作总结

时间:2020-11-18 14:38:46 工作总结 我要投稿

关于中医的工作总结

  20xx年我市的中医工作,紧紧围绕我市卫生工作的总体部署,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狠抓落实,全面贯彻落实20xx年国家、省、市中医工作会议提出的主要任务,围绕中医工作提出的“一大一小”民心工程和医疗、康复、治未病“三位一体”的总体要求,积极参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充分发挥中医药在防治甲型H1N1流感中的优势和作用,大力推动了我市中医医疗、预防、教学、科研、文化全面协调发展,各项工作取得了新进展、新成绩,实现了新突破,迈上了新台阶。

关于中医的工作总结

  一、20xx年中医工作总结

  (一)20xx年,市、各区中医院各项业务营运指标处于良好的发展态势,是有史以来的最好水平。

  1、服务机构:目前,我市各类卫生机构2600家,其中中医医疗机构309家,占全市医疗机构11.8%,中医医院5家(深圳市中医院、福田区中医院、罗湖区中医院、宝安区中医院、平乐骨伤科医院,以下统计数据为这5家中医院情况),中西医结合医院4家,中医门诊部11家,中医诊所276家,中医坐堂医39 家,比上年增长26家。

  2、服务能力:(1)中医执业医师(含助理执业医师)1632人,占全市执业医师(21388人)的7.59%。

  (2)全市中医医疗机构床位数1433张,占全市床位数(21399)的6.70%;病床使用率88.57%,同比上年增长2.77%。

  (3)这5家中医门诊工作量为452.9万人次,同比上年增长20.5%。(4)门急诊诊疗人数744.99万人次,占全市门急诊诊疗人数(7549.4万人次)的9.87%;出院人数39345人次。占全市出院人数(793280人次)的4.96%;住院工作量29059人次,同比上年增长17.8%。

  (4)全市各类医院每门诊人次平均费用123.3元,其中中医门诊平均费用123.7元,同比上年增长2.6%;每住院日平均费用701.3元,其中中医日住院费用610.9元。毎出院者费用6586.5元,同比上年增长10.74%。

  3、深圳市中医院与5家市属医院(深圳市第一人民医院、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北京大学深圳医院、深圳市妇幼保健院、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业务运营情况:这5家医院平均诊疗人次数1762435人次,市中医院1996799人次,高出234364人次,比5家医院平均人数高出13%;5家医院平均门诊收入 35821.74万元,市中医院31718.3万元,是5家医院平均门诊收入的89%,比5家医院平均门诊收入少11%;5家医院平均住院收入 31620.26万元,市中医院14256.9万元,是5家医院平均住院收入45%,比5家医院平均住院收入少55%;5家医院平均每门诊人次业务收入 203.3元,市中医院158.8元,是5家医院平均每门诊人次业务收入78%,低于5家医院平均每门诊人次业务收入22%;5家医院平均每出院人数业务收入9398.3元,市中医院8415.1元,是5家医院平均每出院人数业务收入的90%,低于5家医院平均每出院人数业务收入10%。

  4、中医事业费投入情况:20xx年,全市医疗机构卫生费用投入31.46亿元,其中,中医卫生事业费投入2亿元,比去年增加21.95%,占总费用投入6.36%。

  (二)中医就医环境和服务能力与水平得到全面提升

  1、中医医院就医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市政府投资1.8亿元的市中医院新住院大楼建成并投入使用,业务用房面积增加89% ,医院病床总数由383张增至700 张;福田区中医院新大楼建成并投入使用,业务用房面积增加329%,医院病床总数由80张增至170张;罗湖区中医院莲塘新址建设项目稳步推进,建成后医院病床总数将增至500张;宝安区中医院综合门诊部改扩建项目已经立项;投资3.13亿元、规划500张病床的龙岗区中医院正在建设中;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中西医结合分院改造完成,开放99张病床,营运良好;盐田区盐港医院经盐田区编委同意加挂盐田区中西医结合医院牌子;市眼科医院旧址门诊住院大楼调拨给市中医院。

  2、创建中医药示范社区初见成效:盐田区为国家级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宝安区公明医院、福田区梅山社区健康服务中心为“广东省首批中医药特色示范单位”的基础上,按照《关于申报深圳市示范中医药社区健康服务中心的通知》,委托深圳市中医药学会组织专家对社区健康服务中心开展了评估工作,确定深圳市中医院新围社区健康服务中心等7个社区健康服务中心为深圳市示范中医药健康服务中心,宝安区中医院上合社区健康服务中心等2个社区健康服务中心为建设单位,并给予下拨专项经费。

  3、中医坐堂医诊所试点有进展:一是出台了规范性文件《深圳市中医坐堂医诊所基本标准(试行)》,制定了《20xx年深圳市新增试点设置中医坐堂医诊所评分标准》;二是向社会公开发布了《深圳市卫生局关于受理中医坐堂医诊所试点的通告》。全市共受理30 家纯中药店申请设置中医坐堂医诊所,有26家申请单位符合准入条件,方便了市民就近就医。

  (三)防治甲型H1N1流感疫情,发挥了中医药特色和优势

  市卫人委高度重视发挥中医药在防治甲型H1N1流感疫情中的作用,市、各区中医院迅速行动,积极参与,发挥了中医药在防控甲型H1N1流感疫情中的应有作用,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1、高度重视,统一协调,中医药防治甲型H1N1流感取得了主导地位。市卫人委迅速成立了市中医药防治甲型H1N1流感9人专家小组,及时研究制定了具有我市特点的、中医药特色的指导方案,并在媒体公布,向市民开辟热线咨询电话,为市民提供了中药预防甲流处方,中药空气消毒处方、饮食疗法、养生保健的方法防治甲型H1N1流感。

  2、市、各区中医院多形式、多渠道的开展预防甲型H1N1流感的活动。煎煮甲型H1N1流感预防汤,组织市、各区中医院,有制剂许可配制能力的综合性医院向该服务辖区的口岸、边检、海关服务窗口的一线工作人员免费发放中药“防感汤,其中,市中医院免费发放“防感汤”制剂约24万人次;与此同时,在普通高考、中考期间、第五届文博会期间,发挥了中医药防控甲型H1N1流感工作的优势和作用。

  3、加强宣传、解惑释疑、稳定民心。印刷100多万份宣传资料,免费向群众发放;推举深圳市名中医高雪等专家,在电视台、报刊等媒体作预防甲型H1N1流感专题报道,起到了解惑释疑、稳定民心的作用。

  4、以科研促进治疗甲型H1N1流感的临床水平的提高,发挥了中医药的优势和作用。由深圳市中医院高雪、曲敬来教授等专家领衔担纲,协同市第三人民医院等单位专家,深入开展临床治疗甲型H1N1流感的临床研究工作。研究结果表明,单纯的中医药治疗对甲流患者效果明显,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广东省中医药局有关领导及专家的对我市取得这些成绩也给予了高度评价。

  (四)积极参与医改工作,探索构建中医药继承与创新机制

  根据《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和《中共深圳市委 深圳市人民政府 关于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结合中医药发展的客观规律及深圳中医工作的实际情况,探索建立和完善中医药继承创新的体制机制:

  1、在深化医改中,全面落实《若干意见》推进中医药事业发展。制定了《关于全面扶持和促进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方案》,将中医药服务纳入公共卫生体系服务项目,在疾病预防和控制中,积极运用中医药方法和技术。

  2、积极推动中医药立法,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市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四次、第三十五次会议分别对市政府提出的《深圳经济特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若干规定(草案)》和市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工委提出的《深圳经济特区中医药条例(草案修改建议稿)》(以下简称《条例》)进行了审议,拟提交市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六次会议审议并表决。该法规专门设置 “保障和促进”为一章。中医药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将会以法律制度的形式来保障。

  (五)中医“三名三进”工程成效显著,让中医药事业再添辉煌

  市政协和社会各界高度关注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市政协副主席姚欣耀率领医卫界政协委员到我委督办市政协20xx年度主席会议重点督办提案第201x002号《关于“解放思想”、“ 深化改革” 促进我市中医药事业科学发展的提案》的办理及落实情况。在市政协的有力推动下,中医药立法、中医“治未病”预防保健体系、“名医、名科、名院”工程等取得显著成效。

  1、在名院建设方面:深圳市中医院、宝安区中医院为广东省中医名院。同时,市中医院被确定为国家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试点单位;宝安区中医院先后被确定为国家和广东省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试点单位。这2家名院在学科体系建设、中医文化建设和中医 “治未病”等方面做出了巨大成绩,造成极为广泛的影响,吸引了省内外20多家中医院前来我市参观学习。

  2、在名科建设方面:我市拥有中医重点、特色专科(专病)37个,中医特色专科(专病)建设单位10个,其中,国家级重点专科(含建设单位)4个,省级重点专科13个。今年5月,市中医院肝病科、肾病科、脾胃病科、针灸科,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老年病科,宝安区中医院康复科,深圳平乐骨伤科医院创伤骨科等7个中医专科被广东省卫生厅、广东省中医药局确定为广东省首批中医名科;市中医院细胞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市中西医结合研究所舌诊原理与应用研究室通过评估,成为国家重点中医药研究室。其中,市中医院中医肝胆病学成为国家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单位。肝病、肾病、针灸、脾胃等四个重点专科被授予“广东省中医名科”称号,脾胃、骨伤、心血管、内分泌、脑病心理等4个专科被确认为广东省中医重点专科。

  3、在名医建设方面:全市现有深圳市名中医33人、优秀中医34人,其中省名中医10人。与此同时,我们在市各区中医院等单位建立了7个名中医馆,按照一级学科进行管理。整合了全市优质资源,塑造了名医的整体形象,为中医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中坚力量和引领作用;使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找名医更难的凸显问题得到了很好的解决。

  4、在中医药“三进”方面:围绕深圳市委、市政府要求抓好“一大一小”的民生工程,按照《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印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药服务管理基本规范>的通知》要求,一是在社区内开展中医药适宜技术进社区,先后办了6期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班,有200多人接受了培训,在社区适时推广疗效可靠、操作简便的中医药适宜技术进社区;二是起草了示范中医医药社区健康服务中心评估方案,组织专家对示范社区进行了评估,确定了深圳市中医院新围社康服务中心等7个社康为深圳市示范中医药健康服务中心,宝安区中医院上合社康中心等2个社康中心为建设单位,并下拨了专项经费,扶持和推动了中医药“三进”工程。三是借助市民大讲堂、读书月活动、幸福人生大讲堂、文化博览会等活动的品牌、项目,大肆宣传中医药科普知识,组织中医药科普知识讲习团,面向社区居民、劳务工讲授中医药预防保健知识,大大提升市民健康素养。

  (六)中医“治未病”预防保健体系的构建,取得新进展

  1、中医“治未病”试点工作初见成效。目前,在深圳市中医院、宝安区中医院、市二院中西医结合分院、罗湖区中医院、福田区中医院先后成立中医“治未病”中心。 “治未病”中心主要开展中医健康教育、中医体质辨识和健康管理、中医康复保健和特色治疗、中医健康俱乐部、中医辨证施护等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市中医院成为全国中医“治未病”试点单位,成立“治未病”中心,增加中医体质辨识、调养服务工作,推出中医“膏方”。宝安区中医院“治未病”中心,设立治未病门诊,开展“冬病夏治”等特色疗法;建立了治未病工作流程,研发了体质辨识软件;开展了中医体质辨识、肝肾养护、脾胃养护和元气养护等保健服务;开设药膳馆,开发了药茶、药酒、药汤、药粥等养生保健药膳。

  2、中医“治未病”的理念深入老百姓心中。借助市关爱办“幸福人生大讲堂”的平台,派出中医药专家,在固定的时间和地点,从09年2月28日-12月26日,每周六下午二点到五点在中心书城免费宣传40多场,电视台、报刊等媒体对专家讲述内容作了广泛的宣传报道。各中医院编印并免费向群众发放了中医“治未病”宣传画册上百万份,传播中医“治未病”的理念和方法,激发了广大群众了解中医药、认知中医药、热爱中医药的热诚,感受中医药“简、便、验、廉”特点和优势。

  3、中医“治未病”理念取得重大成果。由深圳市委人委主任江捍平同志亲自倡议、指导,并担任主任委员的`,廖利平领衔的中医药团队编著的《让你不生病——健康.养生.治未病》的著作荣获“新中国成立60周年全国优秀中医药科普图书著作”一等奖和出版奖;入选国家新闻出版总署《20xx年农家书屋重点出版物推荐目录》和中国书刊发行业协会“20xx年度全行业优秀畅销书”奖。与此同时,廖利平领衔主持的《中药处方与调剂规范化》的研究荣获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进步二等奖。

  (七)科研教育工作推动中医院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

  1、在科研方面:20xx年,我市获得建设中医药强省立项课题共32个,其中资助项目20个。其中,深圳市中医院的科研、教育成绩斐然,已成为我市中医药行业的优秀专家团队和主力军。该院组织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省自然科学基金10项(自由申请项目8项,博士启动基金2项),省科技计划项目4项,省医学科研基金7项,省中医药局建设中医药强省科研课题18项,市科技计划项目64项。其中已下达获立项的市厅局级科技计划项目共39项。省部级项目3项。参与并获奖省部级成果2项,获批实用新型专利1项;发表论文217篇,其中,4篇国际论文被SCI收录;主编著作2部,副主编著作1部。国家肝病重点专科带头人周大桥主任领衔的“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的证候规律及中医药治疗方案研究”项目获“中医药防治重大传染病专项”,资助经费达1千余万,同时,周大桥等担纲完成的 “脐敷配合结肠透析治疗难治性肝硬化腹水诱发氮质血症的新方法”获20xx年度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三等奖。

  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中西医结合研究所所长吴正治博士异军突起,起到科教的表率作用。该同志主持完成的国家自然基金课题——补肝养髓法对MCI的临床干预效果及其分子药效学系列研究,荣获广东省科学技术二等奖;该所20xx年在各级专业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0多篇,国际学术会议交流论文3篇,撰写专著2部。其中,SCI收录6篇,EI收录7 篇。研究所目前共承担各类科研课题近20项。

  2、在中医药继续教育方面:我市先后分别完成国家、省、市继续教育项目50多项,一是对不同级别的中医从业人员制定针对性地规范化培训计划;二是做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理论考试工作。20xx年,有364人报名参加中医类别医师资格考试,较去年增加 19%。深圳市中医院圆满的完成了深圳执业医生考试基地的考务工作,得到了“国家医学考试中心”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师资格认证中心”和有关专家的高度评价。三是首次在我市举办了“中医经典与临床高级研修班”,聘请全国中医经典著作的学科带头人来深进行26次专题讲座,接受培训的中医骨干100多人,受益颇深,得到中医行业的一致好评;四是首次在我市举办了为期两年的“西学中”培训班,参加学习的有100多人,形成西医学中医的骨干队伍,提高了西医人员对中药的使用率,扩大了中医在综合性医院的影响力;五是宝安区中医院在我市首次启动了师承工作,举办了拜师大会,全国名中医梅国强教授等11名中医药专家喜收高徒,12名继承人欢拜恩师。通过以上措施,大大提高了我市中医医疗的整体素质和水平。

  (八)以中医专项检查为抓手,推动中医院“医院管理年”活动的深入开展

  1、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印发20xx年中医医院管理年活动的通知》要求,结合深圳实际情况,制定了《深圳市中医院管理年的实施意见》,并在媒体大肆宣传“医院管理年”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以中医专项检查为抓手,把中医“医院管理年”活动引向深入。在我市中医院、中西医结合医院开展中医“医院管理年”活动中,由市卫人委牵头,各区卫生局参与,委托深圳市中医药学会组织专家对我市中医37个重点学科和特色专科建设进行了检查评估;对申报27家创建示范中医药社康中心进行了评估;对我市29家医院开展“放心中药房”创建工作,进行了复查及评审。

  3、召开了医院管理年活动检查结果通报暨经验交流会。由市卫人委主持,召开了医院管理年活动检查结果通报暨经验交流会,市中医药学会会长杨卓欣同志通报了我市开展中医专项工作督查情况;市中医院、宝安区中医院在会上分别作了经验介绍。以上这些措施,有力地推动“中医医院管理年”活动深入开展,为加强中医院内涵建设,发挥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惠及更多的老百姓。

  (九)以宣传中医药科普知识为推手,促进中医药文化建设上新水平

  为大力弘扬中医药文化,切实做好中医药文化建设和宣传普及工作,利用中医“治未病”的理念和方法,在维护健康、防治疾病等方面独具特色与优势和作用。

  1、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编制的《中医药文化和科普宣传建设项目总体方案》,我市制定了“深圳市中医药知识宣传普及项目”方案。该方案由我委组织发起,深圳市中医院、中西结合医院、各区中医院、深圳市健康教育研究所、深圳保健协会、深圳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协会等单位承办,启动了深圳市中医药知识宣传普及项目。

  2、借助深圳读书月活动,开展第十届深圳读书月“中医文化系列活动”等多个品牌,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开展中医药宣传活动。市中医药学会积极开展科普工作,提高全民中医药科学普及水平,主办“深圳市第届十读书月重点活动之第二届中医药文化论坛”活动,开展8场中医药文化与健康讲座;举办科普健康讲座达46场,接受义诊和咨询有2000多人次,受到市民的热烈欢迎和好评。

  3、以广东省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座谈会在我市召开为契机,做好五个结合:中医药文化建设与学习贯彻“医改”政策相结合、与弘扬国医大师精神相结合、与中医药知识宣传普及工作相结合、与开展医院管理年活动相结合、与“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网络建设相结合。与宣传名科、名院、名医和科普进社区系列宣传活动,并组织“市民健康对话节目”,举办中医养生讲座等活动,中医药科普防病、治病知识深入老百姓心中,深受老百姓欢迎。

  (十)市中医药学会、针灸学会和中西医结合学会的开展的有声有色,对外交流和学术活动日趋繁荣

  市中医药学会开展继续教育项目9项,学术交流活动28项。选派会员参加外地学术交流活动,达55批次;深圳市中医药学会与深圳市针灸学会于联合主办了纪念“201x 世界传统医药日”活动,分别举行了“中医药防治外感发热性疾病学术交流会”及“深圳市第三届‘岐黄论坛’暨中医治未病学术交流会”两场学术交流会,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中医药学会新增个人会员150多人次,个人会员人数接近1600人次;新成立了深圳市中医药学会骨伤专业委员会、深圳市中医药学会肺病专业委员会;出台《深圳市分支机构管理办法补充规定》等多项制度,规范学会管理。先后组织参与了“201x全国科普日活动”、“201x深圳科技活动周”等活动,收到良好的社会效果。入选“深港科技社团联盟”主席团成员单位。被中华中医药学会、深圳市科学技术协会评为先进学会。

  过去的一年,中医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令人鼓舞!但是,深圳作为经济特区,如何发挥排头兵的作用、“窗口”和示范作用还是有很大差距。如何实现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中发挥特有作用,确保2006年提出的建设中医药强省“五年大见成效”战略目标的实现,为争创全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先锋城市而奋斗,任重道远。

  主要存在:一是中医工作者积极参与改革的意识出现为难情绪,信心不是很足,勇立潮头、先行先试、居安思危,敢闯的能力与魄力在弱化;二是对中医工作认识的思想还是不到位、固步自封,如何进一步解放思想,坚定信心,迎接挑战的思路、办法不多;三是政府如何出台遵循中医中药自身发展的规律的政策还不配套;四是中医西化、弱化、边缘化依然存在,在部署中医药进社区等工作中更为突出;五是管理体制、机制不够完善,自身建设,执行力受到挑战,尤其是一些综合医院、专科医院落实中医工作缺乏力度;六是各级政府财政投入,补偿机制、扶植政策还要加大力度,迎头赶上;七是规划滞后,业务用房紧张,依然制约中医事业发展;八是人才建设、学科梯队、医疗质量可持续改进,解决疑难急重疾病能力,提高医疗服务整体质量与水平仍需努力,医疗安全隐患依然存在;九是构建中医“治未病”预防保健体系任重道远。

  二、2010年中医工作要点

  2010年,医药卫生事业改革既是医改关键之年、艰巨的一年,又是“十一五规划”实施的最后一年。全市中医工作紧紧围绕市卫生和人口计划生育委员会主任江捍平同志在深圳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动员大会和深圳市卫生工作会议上的要求《发挥深圳卫生事业发展新优势 争创全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先锋城市》,全市中医药工作者要团结一心、振奋精神、勇立潮头,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满足人民群众对中医药服务的需求作为出发点,推动中医药继承与创新,继续抓好中医“一大一小”工程和中医的医疗、康复、治未病的“三位一体”发展模式,努力提高医疗质量,增强对基层的服务能力和水平,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中发挥特有作用,确保2006年提出的建设中医药强省“五年大见成效”和中医药强市战略目标的实现,为争创全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先锋城市作出应有的努力和贡献!

  (一)充分认识中医药发展迎来了历史上的机遇,增强发展中医药的使命感和紧迫感。

  深圳的经济社会取得巨大成就,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特别是十七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中医药事业发展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面临着新的形势、新的特点、新的机遇。

  1、党中央、国务院、各级政府对中医药工作高度重视。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历史性提出要“坚持中西医并重”、“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在深化医改中强调要充分发挥中医药作用,国务院专门出台了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为建设中国特色的医药卫生体制和中医药在新时期新阶段的科学发展指明了方向。

  2、我市即将出台《深圳经济特区中医药条例》,为中医药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各单位要高度重视市人大的执法检查,将该法规纳入本单位的普法教育,单位主要领导是该法规普及的第一责任人。我们要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做到“有法可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3、深圳市委、市政府对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重视程度和推动力度前所未有。在《中共深圳市委 深圳市人民政府 <关于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提出了明确要求:“完善中医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将中医服务纳入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为建设中医特色、中医“治未病”和中医康复“三位一体”的集约式中医服务体系指明了方向。

  中医药文化建设要以长远规划为目标,以近期计划为步骤,以中医药文化为重要内容,以中医学术思想为理论基础和核心价值,大力弘扬大医精诚的理念和价值取向。通过建设中医医院在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环境形象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医药文化特色,让人民群众从价值理念、就诊方式、服务态度、诊疗环境等方面,切实感受到中医国粹的独特魅力。

  (七)启动编制“十二五”中医事业发展规划。这项工作,各级领导要高度重视,专人负责。

  各区卫生局,市、各区中医院、市直属单位综合医院要全面系统的总结“十一五”中医发展的经验,针对本区或本单位的薄弱环节,结合实际情况,组织人员编制好“十二五”中医发展规划,并于2010年9月30日前提交到市卫人委。

  (八)加强港、澳、台中医药学术交流,提高中医药学术水平

  进一步加强与港、澳、台之间的中医药交流合作,探索建立完善长效交流机制,稳步推进海峡两岸的中医药交流与合作,不断地提高中医药学术水平。

【关于中医的工作总结】相关文章:

中医关于中药药用的知识10-17

关于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内科学复习笔记11-20

关于中医助理医师报考的条件11-20

关于中医医学论文10-29

关于中医学基础教学的论文09-06

中医年度工作总结范文11-10

中医执业医师考点:瞳孔变白的中医望诊10-17

中医必读的名著02-20

5个关于中医保健的常见误区07-05

关于浙江中医助理医师的报考条件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