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风征文

时间:2023-03-23 18:43:17 征文 我要投稿

关于家风征文

  在平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里,大家都经常看到征文的身影吧,征文是某个办事部门为了某个活动公开向社会征集的有关文章。相信许多人会觉得征文很难写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关于家风征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关于家风征文

关于家风征文1

  亲爱的女儿:

  当你告诉我这个周末你们要开家长会,班主任让家长给孩子写一封信时,妈妈的心中一阵窃喜:我的女儿就要成人,即将步入人生另一段最美好的时光了。但随之而来的却又是一丝淡淡的忧伤。孩子,十八岁是一个长大了的年龄,是开始有担当、有责任的年龄。十八岁,你应该有自己独立判断是非的能力,有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有独立处理事情的能力。十八岁,意味着你已经不单单只属于爸爸妈妈了……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仿佛就在昨天……

  孩子,你记得跟着老妈在一年级教室里学读古诗的情景吗?你也记得拉着我的手在商店里说要花我的钱的一幕吗?你还记得老妈背着你在泥泞的路上站着休息时问你是否舒服时的回答吗?而今天,你已经长大了,即将离开陪伴你十八年的父母,飞向远方。孩子,面对即将到来的生活,你做好准备了吗?

  眼下,妈妈希望你心无旁骛,全身心投入到高考的准备中去。高三的生活虽然是紧张而痛苦的,但如果你虚度了高三生活,痛苦的将是你的一生。有人说,没有经过高考的人生是不完整的人生,高三的经历也将是你一生的财富。如何面对高考,妈妈将看到的这一段话赠予你,希望能给你紧张而繁忙的生活多一点信心:

  仰望天空时,什么都比你高,你会自卑;俯视大地时,什么都比你低,你会自负;只有放宽视野,把天空和大地尽收眼底,才能在苍穹大地之间找到你真正的位置。

  孩子,不能气馁,越是在最关键的.时刻,你应该更加冷静。距离高考也仅仅剩下不到三个月的时间了,在这最后的拼搏时刻,你必须明白:现在拼的不是你进步了多少,而是拼你的意志、心理和耐力。事实上,在这最后的时刻,每个高三老师和学生的心里都一样紧张,因为各种压力随着时间的临近而不断叠加。在这紧要的关头,你要学会放松自己,学会自己给自己一个快乐的理由:有爸妈在你身边,你还有什么挺不过来的?孩子,坚持住,明天的太阳会更灿烂。

  孩子,人生之路漫长而又曲折。从明天起,你就算长大了,你将独立面对生活,但是妈妈还是放心不下,总想能为你做些什么。妈妈就你以后的生活提几点建议,希望能对你有用:

  热情拥抱生活,你的未来会充满阳光

  孩子,生活是一个万花筒,五颜六色,千姿百态。而个人生活的色彩,完全取决于自己的态度。热情拥抱生活,生活将回馈你热情。遇事别太情绪化,先静下来仔细地想一想其中的是非、曲直,千万莫意气用事,因为你对生活的的态度就是生活对你的态度。

  多读书,丰厚你的生活底蕴

  “勤耕种无多有少,多读书不圣也贤”。书犹药也,善读可以医愚,可以滋养心灵,开阔视野,明晓事理,益于人生。孩子,在新的时代,你在学好自己的专业课程的同时,一定要多读书,读一些经典著作。因为经典的意义是对人不可或缺的最基本的训练。其他的书读的多一点少一点不会影响总体格局和主要框架,但如果这些东西在阅读中缺席了,就会影响基本的理解和判断,是所谓的“丢了西瓜捡芝麻”。对经典的要求不仅是通读,读透,而且还应当做枕边书反复读。原因很简单,任何一个学科领域的基本东西都是有限的和稳态的,如果对这些东西没有读透、没有下够功夫,就不可能做到“入门须正”,更不用说登堂入室了。所以在我看来,真正的读书就是读经典。

  坚持,用心做好每一件事

  在这个世界上,做任何事都没有捷径,如果一定有的话,那就是坚持。孩子,用心去做好每一件事情,这既是一种人生态度,又是一种良好的行为习惯。只有保持好这种态度,你才能够心如静水,平淡且坚定,才能够在忙碌的生活中保持好生活的方向,时时事事严格要求自己。只有坚持用心去做好每一件事,你的生活才能渐变渐好,你的工作才能一步步地迈向一个又一个高度。

  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为自己的生活添彩

  今后,你的生活一定是五彩斑斓的。而在这五彩斑斓的社会里,个人的见解,知识,阅历毕竟是微不足道的,因此,你要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从别人的见解、做法、行为中获得灵感,学会处理事务的能力,与人相处的秘籍,待人接物的智慧。人生是以社会为舞台的,而多变的社会与我们平时所学到的知识又有一定的距离,因此,要注意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扬长避短、去粗取精,学会用别人的色彩装饰自己的生活,为自己的生活添彩。

  做一个聪明、理智而又不缺乏生活情趣的人

  孩子,学做一个聪明、理智的人。这里的“聪明”“理智”,已经远远超出了聪明的本意,属于生活的范畴。现实生活中,很多场合的一句话,都需要你理性判断,作出决定。什么时候该说话,什么时候不该说话,见什么样的人说什么样的话,这不是书本上所能学到的知识。孩子,人的一生少不了磕磕碰碰,但这绝不是生活的全部。老妈更希望你能做一个有生活情趣的人。懂得在简单的物质生活中营造丰盈的内心世界,用自然、艺术丰富人生,用爱心、善良关照心灵,不让自己在追名逐利中迷失。情趣,能使平淡生活开出绚丽的花朵,而懂得采撷,你才会拥有灿烂美丽的人生。

  孩子,虽然你已近成年,但你的阅历还不够丰富,翅膀还不够有力。在以后的生活中,请你记住,爸妈的臂膀永远是你最安全的港湾。

  孩子,你若安好,便是晴天。

关于家风征文2

  中国是文化大国,有着五千年文化历史,每个名人的家庭里都有好的家训。家规,家风,俗话说:“国有国法,家有家规!”这是中国一句古话,虽然我不是名人家庭,但我们家也有家训,家风。

  今天老师给布置了一个关于家风的征文,在我回家的'路上,我一直琢磨着这个问题。我心里想:我家有家规吗?什么家规?回到家,吃完饭,我就把老妈拉到写字桌前,把写征文事情告诉了老妈。她一边写一边对我说,我认真听着,当老妈写到尊敬师长是,我半懂不懂问问着老妈:“怎么才能做到尊敬师长?”老妈说:“师长就是老师,长辈。上课认真听讲积极发言上课不搞小动作,不说话,认真完成课堂作业和家庭作业,参加学校的手拉手活动和各项活动。长辈比方说在过年时,吃饭时端上了你最喜欢的菜,不要因为你喜欢吃。而不顾别人,不要因为自私,而忘了别人,这样就没有人喜欢你了。”

  老妈不停的写着,不一会儿就离十来条。老妈一直强调最重要是以孝为先,孝敬父母,要好好学习,不吃零食每天健健康康的,不让父母生气,有时间要多帮老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主动向长辈问好。互相尊重。路边捡到贵重物品必须上交,当天事情当天做,不能拖拉。我记得10时我一次洗完,浪费了很多水,老妈对我制定了一条家规,勤俭节约是中华文化民族的传统美德,所以要节约用水,并且不剩饭不挑食,从那一刻起我知道了:要节约用水“。一个家庭里有好的家规是关键,在老妈不在的时候,家规像老妈一样,一直管着自己!

  我们家的家风,家训我一直记在心里,约束着自己。

关于家风征文3

  俗话说:国有国法,校有校规,家有家风,我家的家风是:“好好做人,好好学习。”

  一年级的时候,我把字写的非常好,爸爸奖励我,给了我五元钱并说让我攒着留着买学习用品,可我却一日将它花完了。爸爸生气的说:“小慧,你要言必信,行必果。不能不守信用。“爸爸教我要守信,没有信用,朋友们都不会帮助你。

  姐姐教我要讲诚实。二年级的时候,我不小心把我姐姐最喜欢的一本书给撕破了。我很害怕姐姐责怪我,所以我就想把这件事情隐瞒起来。但我又一想,如果我说了谎话,我一辈子都不会安心的。于是,我就把这件事情告诉了我的姐姐。结果,姐姐居然没有怪罪我,还告诉我一个人犯了错,一定要诚实的说出自己的过错,不能说谎。如果你一直说谎,你的`家人、朋友们都不会相信你、信任你了。

  三年级期末考试的时候,我考了一个很不错的成绩。我觉得我很骄傲,很厉害,我高高兴兴的回家把这件事告诉了妈妈,妈妈很高兴。但她说:“虚心万事能成,自满十事九空。人不能骄傲,一旦骄傲就会变得自大,别人的实力就会超过你。妈妈教我要谦虚。

  高尔基的名言警句有很多,我最喜欢的一句是:书籍是人类的阶梯,我从小就读一些关于故事类的书,我现在比较喜欢看一些文学书:《狼王梦》、《草房子》、《骆驼祥子》。

  中国自古就有礼仪之邦的著称,我们要把我国的礼仪学好、做好,传承下去,继续让我国的礼仪发扬光大。

关于家风征文4

  秋风和煦,树叶唦唦。公园一角,几株银杏樟柏庇荫,环境优雅,惬意凉爽。我和老顽童在楚河汉界鏖战正酣。老顽童纵马过河,一箭双雕,掣住我的车和炮。炮在当头,一目了然;车在卒侧,为卒所遮,不细心则易忽略。我说,踩炮呢,美的你!将炮移动一格,架起中心炮,目标直指对方老帅。老顽童激动万分,纵马踩车,哈哈大笑。我佯作大悟:还踩车?在老顽童贪吃之际,我跳马挂角成倚角之势——“将”军。老顽童欲叉士护帅,无奈被中心炮看紧,挪动不得,只好将帅移出。我再将炮左移一步成“马后炮”,活活将其老帅憋死。老顽童拍胸顿足,曰:“贪也!贪也!悔不当初,猪肉好吃,无奈猪骨卡喉!”在老顽童忿忿不平,恋恋不舍的目光里我三步并作两步向学校疾走。接孙子放学,唯此为大。

  我整整迟到10分钟,幸好孙子小虎在操场上玩的不亦乐乎,没有怪罪爷爷的意思。小虎满头大汗跑过来,喊道“:爷爷!爷爷!”我提着书包感觉些许异样。

  “小虎,今天发新书了?” “没有。”

  “你书包里装了石头还是砖头?” “没有啊!”

  “怎么这么沉呢?”小虎看看四周,神秘而小声地告诉我:“爷爷,今天老师叫我发牛奶饼干。有几个同学在操场上疯,这是他们的。”

  听到这,我心房“咯噔”了一下。远远地闻到厨房美味佳肴飘香。小虎说,奶奶又做好吃的!说着蹦蹦跳跳喊着“奶奶”跑进屋。

  我坐在院里沉思。回想几十年前,物资极度匮乏,家里上有老下有小,生活艰难。我利用职务之便,将手伸得老长老长。终于东窗事发,我被遣送回乡。后来阳光普照,春风再度。上级下达给我的红头文件:“错误俱在,处理过重,恢复公职。”我迎来了人生第二个春天。

  “爷爷,作业做完了,咱们玩去吧!”孙子的话将我的思绪打断。我果断地说:“咱们钓虾去!”“喔喔,钓虾去啰!”孙子边走边嚷。

  钓虾极简单,随便一根竹杆,随便一根细麻线,线端系上肉丝,往河汊里一放,虾一口咬着就不放,手到擒来。不一会儿,爷孙俩收获颇丰。孙子说:“虾真傻!”我答:“小虎你只说对了一半,是贪,贪是万恶之源!”我顿了顿,说:“爷爷讲故事好吗?”小虎说:“我最喜欢听爷爷讲故事!”于是,我把俺祖籍山东淄博,清道光年间,我的太爷几经辗转,最后来到湘南任知县。太爷是清官,颇得百姓口碑,县志尚有记载的轶事说给孙子听。太爷立了家规:“敬祖宗清白二字,教子孙耕读两行。”我们家虽然没有大富大贵,却始终平平安安,衣食丰足。小虎听得津津有味,忘了钓虾。看火候到了,我话锋一转,问:“小虎啊,你书包里同学的'牛奶和饼干?”

  小虎沉默了,憋红了脸。终于,孙子憋出了一句话:“爷爷,我知道了!”

  翌日,我接过孙子的书包。

  孙子将手里的塑料袋扬了扬说:“爷爷,同学的牛奶饼干应该发给他们,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能要!”

  探视日,我带着老伴的重托,走进大院。这里环境优美,空气清新,绿树扶疏,如果不是蓝盾高墙,这里应该是一所得天时地利,再好不过的疗养院。隔着厚重的玻璃,我看到儿子精神状态很好,脸色比在职时红润、健康、精神。

  我对着话筒说:“儿子,妈给你做了好吃的,小虎很乖,又考了双百分。我们都很好,你放心。我们等你回家!”

  儿子哽咽道:“爸,你不说我也知道,我会记住你的话:‘人生没有白走的路’!”

  我分明看到儿子的眼眶红了,蓄满晶莹。

关于家风征文5

  我们家的家风家规

  老师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家的家风家规吗?下面我就给大家说一下我家的家风吧!

  我们家的家风就是:“孝” 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爸爸妈妈一直告诫我:百善孝为先!家风是一条应该牢记的座右铭。每次吃饭时,我都是最后一个坐下,因为有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先坐下后,我再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位置坐下。有一次,家里留客人共进晚餐,当时我在外面玩得累了也饿了。于是回到家里也顾不上跟客人打招呼就去厨房吃了点东西,没有想到,客人走后,爸爸狠狠地批评了。

  介绍完我家的家风后,我再来介绍一下我家的.家规吧,我们家的家规是:“事不过三”同样的事情不能重犯,也许是我每次出去玩时都超过了妈妈规定的时间,因为这缘故,我们家的家规就诞生了。

  有了家规家风,我们才可以在社会上立足,才能让自己走得更远!铭记家风,为自己的人生奠定坚实的基础,踏出坚定的步伐,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关于家风征文6

  现在想来,二〇一二年古历三月二十五日,是一个沉重的日子。那时,桃杏花正在盛开,绿草已绣满了田野,燕子开始衔春。可是就是这样一个独特的日子,公公却去世了。公公前一天还在院子里闭着眼睛晒太阳,第二天早上九点左右就无疾而终,驾鹤西归了。他没有经历常人最后的残酷时光,而是平静的如酣睡般地吸进了最后一口气,再也没有吐出来。享龄86岁。乡亲们都说,这是他老人家一生的积修。

  公公是个普通的农民,他一生德高望重,幼年饱受饥寒,少年历尽沧桑,随父辈从甘肃省通渭县碧玉乡逃荒至此,协助兄长,修身齐家,关爱侄辈,胜过己出,尊老爱幼,善待邻里,被大家奉为楷模。

  听村里的老人说,在严酷的1960年春天,正值饥荒时刻,有一位姓沙的地主老人饿得到处讨饭,当时的人们敌我分明,见了他如躲瘟神一般避之不及。有一天早上,公公开门之后,看见他饿昏在自家大门外,就偷偷地把他请到家中,尽己所能地让婆婆给他做了饭,然后又偷偷地给他装了一升洋芋,打发他走了。这一升洋芋虽然不过十斤左右,可那是饥荒年代,老人装走的是全家人的救命粮啊!后来,公公他们全家人勒紧裤带过了好长一段时间。因为这件事,沙家的后人永远记着公公的.好,在他老去的时光里,沙家的后人还经常看望他。

  公公在他们本家也是一位劳苦功高之人。儿女年幼时,他含辛茹苦,栉风沐雨,省吃俭用,抚育他们长大成人;儿女年少时,他披星戴月,早出晚归,勤俭持家,供他们上学;儿女长大后,他呕心沥血,任劳任怨,为他们的将来谋划方向……才使后人们有今天的美好职业和幸福生活,子孙昌盛,合家美满!

  公公去世后,每每念及他,总是丝丝缕缕悲从心生,岁月就这样掩门而去,让万千悲伤渐渐淡定,沉淀成无限的思念和哀伤,一抔黄土两行清泪,掩埋了他生前的种种好,留下了子女的阵阵痛。

  我出嫁那年二十一岁,用我们本地的话说就是一个放羊娃,腊月里被一头黑驴驮进了他家。正月初一村里出行,我两手拿着大炮小炮在全村人面前出尽了风头,丈夫与我年龄相当,也不知道阻拦,竟然站在旁边为我助兴!公公手里拿着香裱左右为难,但还是面带笑容,婆婆也是笑眯眯地站在一边观望。现在想来,真是丢尽了全族人的脸面,刚进门的新媳妇儿,放炮放个不亦乐乎!这样的媳妇在乡下斜三十里顺四十里怕只有我了。想来,我当年真被父母宠坏了。后来,婆婆慢慢地开始引导我,她的贤惠她的善良令我终生难忘和感动,她做事稳重,说话有分寸,对待所有的人都诚实有爱心,待我更如女儿一般,教我做家事,教我做针线,我打心眼里敬她爱她。但真正主宰整个家族和家庭的依然是公公。白日里一家子人各自忙乎,但午饭晚饭总要一起吃的。每每这时,公公就念起了他的“教育经”。他表面上是对他的儿子说,实际上是说给我们大家听的。他说:“人在世上,要诚恳待人,和谐处世,要懂得忍让,不要欺大灭小,不要和人逞强,不要和人斗嘴吵架,不要偷鸡摸狗,你们永远要记得,忍忍忍,饶饶饶,忍字还比饶字高”。渐渐的,我参透了他们家的做人理念是忍,饶,柔,这和我的性格形成了反差。因为每家有每家的做人方式,在我娘家,整个村子里,只有我们一户姓魏的,由于我们人单力薄,加之父亲是招赘的,哥哥又是单传,我们必须以强和硬当外壳来保护自己保护家庭,防止外姓人的欺压和侮辱。所以,二十几岁时候的我性格倔强,遇事从不懂得退让,可嫁到婆家,公公却是这样教育我们。有一次,我对丈夫偷偷的念叨,说:“你爸这是针对我说话呢!”丈夫只是温情地笑笑,不和我争不和我辨,无论我怎样无理取闹,他都默默地听着,微微地笑着,这时我才发现,他不会和人争辩,因为他是听着“忍忍忍,饶饶饶,忍字还比饶字高”这句家训长大的。其实,他们兄弟姐妹几乎都是这样的人,结婚几十年,我从来没有见过丈夫和人争吵过,从来没有,他不会,他只会诚实地待人,踏实地做事。

  渐渐地,我也被改变了,发现自己虽然没有念佛,却有一颗善心。我也给我的儿女灌输他爷爷的家训,自己也以身作则,以诚待人,耳濡目染之下,我的一双儿女品行端正,道德良好,从会说话到大学毕业到工作,他们从来不会和人吵架拌嘴,从来不会,只会踏实地工作,诚实地做人,跟他们的父亲一个模样。如今,我也当了婆婆,我就以我的婆婆为准则做婆婆,拿心换心,我想,不会错的。

  阴阳相隔一孤塚,人间亲情在梦里,一腔思念两行泪,几盅浊酒寄哀思,功名利禄今何在,唯有家训齐日月!公公啊,虽然您已去了天堂,却留下了一支清丽的河流,在我们心里汹涌澎湃,我们也都饱受了生活的甘苦,懂得了您曾经的不易,您永远是我们心中不倒的大山,是我们人生路上的坐标,是子孙后代最伟大的楷模。您的音容笑貌,谆谆教诲,让我们铭记在心,永难忘怀!

关于家风征文7

  “做敦厚人,行周慎事,谦约节俭过一生……”这是湖南省永州市新田县龙家大院村里一首口口相传的歌谣,里面唱的内容正是根据村里的祖训改编而来的。

  龙家大院因全村姓龙而得名,村民为东汉初期零陵太守龙伯高的后人。在这里,村民继承先祖龙伯高“重谱牒、敬祖宗、敦孝友、亲师友、睦相邻”等“八德”祖训,在村里形成了崇德重礼的文化氛围。

  太守遗风千秋范龙家大院坐落在半山腰,三面环山,现存古民居60余栋,大部分为明末清初建成。前不久,记者来到这里,看到村里户户相通,家家相连,青砖黛瓦、飞檐斗拱,虽有沧桑之感,却与绿树成荫的自然环境相得益彰。

  据《龙氏宗谱》记载,龙家大院的村民都是东汉刘秀时期零陵太守龙伯高的后裔,其始祖龙自修作为龙伯高的守墓人,大约在宋神宗元丰年间从零陵迁徙而来,至今有930年的历史。“龙伯高,名述,京兆(今西安市)人,汉光武帝25年敕封为零陵太守,在郡(指零陵郡)四年,甚有治效,葬于零陵司马塘”。在龙伯高的墓碑前,村主任龙加学打开话匣子:“为了祭扫先祖龙伯高,先辈们徒步从千里之外的西安来到零陵蛮荒之地,子子孙孙践行约定,几百年不间断。后来,族人为减少劳累奔波,便扎根村里。”

  龙伯高为人敦厚周慎、谦约节俭,他的故事至今仍在村民们中传为美谈。据说,东汉时期,龙伯高刚到零陵郡任职,当时该地贫困,军队和地方建设到处需要银子支出,入不敷出的窘迫很快显露出来。这时,龙伯高毅然将夫人的金簪首饰及老家全部田产变卖,充作军饷,支援战事和发展生产,使将士们感激不已,更赢得群众的爱戴。此外,在任期间,他两次平定了郡内骚乱,坚持大公无私、广施仁政、法德兼治的治理方针,并以身作则倡导“谦约、节俭”,得到了百姓的广泛认同和支持,社会经济得到了明显改善。

  数百年来,“八德”精神在龙氏家族中传承,村里保留下的128副对联,就是这一传承的生动写照。“诗礼相传端本务,耕桑以外不关心”“居同靖节先生宅,家衍零陵太守风”……这些刻在建筑门壁上的.对联,反映了村里人质朴的精神品格。前一副是数百年来龙家大院居民恬淡自然的生活写照,后一副则表达了他们的理想和追求。村主任介绍,村里家家户户门外基本都有这样的对联,“一门一对联”已成为这里的文化特色。

  此外,村民家的厅堂里挂着的“萱花益寿”等牌匾也格外引人注目。村主任介绍,村里总共有十多块牌匾,都是清光绪时期地方官府对屋主人的褒奖。这也是村民们在“八德”文化的影响下,在“重谱牒、敬祖宗、敦孝友、亲师友、睦相邻”上表现优良的体现。

  “八德”精神润山乡在太守遗风的感染下,龙家后人敦厚周慎、勤俭持家蔚然成风。清道光年间,龙云沧以两亩薄田起家,经过三个儿子及后辈们近百年的艰苦创业,建成龙家大院现今规模,形成了“三堂九井二十四巷四十八栋”的建筑格局。

  民国时期的龙启葆善做善成,不图做官、不贪名利,发扬“八德”精神,成为新田县首个慈善家。他年轻时勤奋学习,成为全县首位考进名校的高材生。1929年,龙启葆学成回乡后,为了改善村里的办学条件,带头捐献所有积蓄,积极修建了至今保存完好的龙山学校,并聘请教师6名,吸引周边百余名学生在此就读,造福一方百姓。后来,他还担任县救济院院长,并捐出自家良田供救济院开支费用,自己却不领院长薪饷。除此之外,他还经常资助勤学上进的读书人,一时之间,闻名乡里,人人称颂。

  先辈们“做敦厚人,行周慎事”的人生态度,也成了后人们学习的榜样。如今,村里把“敦厚周慎、谦约节俭”写进了村规民约,提醒后辈不忘祖训的精神。在潜移默化中,“八德”变成了他们自觉遵德守礼的日常行为和为人处世的准则。

  “因为村里民风淳朴,加上地理位置偏僻,我们村基本没有偷盗现象发生。”龙加学介绍说,在村里,人们出远门从不落锁,只随手插半截木棍,从来不用担心家里财物的安全。

  在村里采访期间,笔者看到一位老奶奶一手挽着竹篮子,一手提着热水壶,在村头热情地吆喝大家坐下来喝茶。“今天村里有什么聚会活动吗?”“这是我们这里的一个习俗,大家下午聚在一起喝喝茶、聊聊天。”面对记者的疑问,龙加学解释说,“有时大家轮流来做东,有时大伙随便凑些好吃的,什么咸菜、酸萝卜、花生和糕点呀,或者是哪家走了远处的亲戚,买些大家没有尝过的吃食,大家聚在一起,交流感情,别提多开心了!”龙加学说,村里邻里和睦,其乐融融,很少发生争斗的事件,这也与村里的祖训分不开。

  村民互助谱新篇 “八德”祖训带给这里的不仅有和睦淳朴的民风,还有互帮互助的精神。

  “村里你家500元,他家1000元地帮忙筹集医疗费,这才保住了我的命。”在村民龙秀的家里,记者听到这样一件事:20xx年与丈夫同在广东务工的龙秀在一次体检时被查出了肺癌早期,这对于原本贫困的家庭无疑是雪上加霜,全家顿时陷入困境。走投无路,一家人回到村里,准备放弃治疗。谁知第二天,龙秀的病情在村里传开了,村民们自发组织捐款,最终筹集了医疗费22万元。

  “那年,村民龙华军从广东回来盖房子,得知我的病情后,二话不说,就把自己准备建房子的10万元拿了出来。还安慰我们说,房子可以慢慢建,但病要立马治!”龙秀擦着眼睛,动情地说。

  在村里的养猪场里,养殖大户龙秋生与记者攀谈起来。“去年自己从广东返乡创业,说要开办养猪场,村民们纷纷主动帮忙,原本半年才能建好的养猪场,一个月就建好了,现在第一批猪已经出栏,恰好又赶上了好行情。”

  原来,村里有个不成文的规矩:哪家人要“搞建设”,村民都会主动扔下自己的事去义务帮忙。龙加学说:“村民出义务工从来不讲条件,包括集体山林植树,修建水渠、山塘,每个村民每年至少投入50个工作日。”

  龙加学补充说,在村里,大伙总能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近年来,村民们先后为环村公路、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等建设筹集资金200多万元,村容村貌发生了根本变化。

  如今,干净整洁的龙家大院,“敦厚周慎、谦约节俭”之风盛行,休闲旅游和产业发展势头良好,村民邻里团结、其乐融融。“八德”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成了村里最美的文化积淀,也成了他们执着前行的动力。

关于家风征文8

  告诉你,我们家可是少有名气的惜时之家,所谓的惜时就是指珍惜时间,我家家风就两字:惜时。

  要说,就从奶奶说起。我奶奶这把年纪,也是忙个不停。在我们各自外出学习、工作之时,她就利用时间,在家里左洗右刷,从没闲着。

  早晨,奶奶都起得很早的,她帮我们准备好早餐,就开始干其他活儿。我起床目视奶奶的一举一动,她拖地时声音十分轻,似乎生怕打扰我的睡眠。

  我知道,奶奶的身体不是特别的硬朗。干体力活过久,对身体有些许的影响。她为我们,累垮了身体。瞧,奶奶的动作缓慢,但她拖地拖得很干净,如果一些地方她还认为脏的。要重复着拖来拖去,不拖干净决不罢休。如果实在不行,她会皱紧眉头,摇摇头,拿来洗洁精拖而再,再而拖。奶奶,为我们付出这么多,我们都心疼你,感激你!

  在奶奶的影响下,妈妈也是一位珍惜时间的人。是我们值得一提的人。她白天在单位认真工作,正因为这种态度,每年都被评为“优秀职员”。妈妈下班后,我总能听到她匆匆的脚步声和气喘吁吁声,妈妈一手提着包,一手提着为我们准备晚餐的菜。她表现得没有特别的夸张,只是为了避免引起人家的.注意,只是小声喘气。晚饭后,妈妈放弃了娱乐项目,也没有倒头休息,而是帮着家里做家务活。白天奶奶干,晚上妈妈抢着干,让奶奶休息。

  一天深夜,我不知怎的,惊醒。模模糊糊中,我看见书房里闪着微弱的灯光,妈妈还在收拾书架!左一擦,又一理,持续不断。我看见妈妈脸颊旁流下豆大的汗珠,一滴一滴……。妈妈的背微微驼着,曾经引以自豪的直背,今儿怎么有些驼呢?我的睡意全无,书房里的灯依旧亮着,妈妈,白天在单位工作,晚上还要不辞辛劳在家整理家务。妈妈不愧是我们的珍惜时间的榜样!

  我在奶奶、妈妈的耳濡目染下,也学会了珍惜时间,在学校我可是卫生部长,不仅劳动响当当,学习也不例外。

  一次,数学老师布置作业,很多,并且要求我们认真完成。那次我写了两个小时!完成的很认真,坚持不懈,没有浪费一分一秒。别的同学都没有完成作业,都觉得时间不够。那次作业,我被当众表扬,那是珍惜时间的结果呀!

  我们家的家风——惜时之风,愿它常驻我家。愿那惜时之风,飘在中华民族的上空,飘进千家万户之中!

关于家风征文9

  古人说:“人而不仁,则道义息”;古人说:“不学礼,无以立”;古人说:“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古人说:“百善孝为先”;古人说……一句句古人说已经变成了儿时的记忆,那些从哪瘦弱的身体中说出来的“古人说”,这个文化程度也不高的妇人却有着我到现在都不曾听过的“古人说”。

  很小的时候,那时候的冬天很冷雪还很厚还有挂在门外屋檐下如笋状的冰棱,最开心的莫过于围在火堆旁听奶奶讲述着属于她那个年代的陈年旧事。故事很长奶奶的语速很慢也许她是在回忆她的人生,而我们更多的是关注火堆里那已经变得柔软的红薯。当我们已经瞪大双眼盯着那被她慢慢翻出来的红薯时,她依旧平静的在讲述着她的故事,故事里有很多的“古人说”。那时候的我们不懂觉得故事有些拖沓,因为口水已经止不住的流,而那些“古人说”也许那屋檐下的冰棱当时比我们要清楚得多吧!

  饭桌上,年小的我们总归是好动而且很馋,会用筷子敲打着碗延,而等菜一上我们便蜂拥的'把自己的筷子伸向那早已垂涎欲滴的菜里时便会有一双筷子阻拦,顺眼望去便能看到父亲瞪圆的双眼,接下来便是一顿大骂我们没规矩的言辞说:“奶奶都还没动,而且你们奶奶碗里都还没装饭,你们都饿疯了?”接下来便是争吵着谁去装饭,而这时便又能听到那严厉的口吻和瞪圆的双眼对老大说:“你最大,你去给你奶奶装饭”,然后老大便被安排去给奶奶装饭。过后就能听到奶奶略带责怪的父亲的口吻说:“都是孩子嘛!”,然后满脸都是慈爱的望着我们这些捣蛋鬼,接着便是一句古人说:“吃要有吃相,坐要有坐相”语气依旧缓慢而平静。基本差不多说完的时候老大便双手捧着碗递到奶奶面前。有时候老大略带抱怨的时候,便会被告之你大你不装谁装,时间推移几年之后到我这了便成了你小你不去装谁装。

  又一年的冬天接近年关,雪已经很少见到了,屋檐上的冰棱也早已看不到了,房子也不是那个房子了。一大家人坐着一张大圆桌上,菜很多也很丰盛。正当大家吃得开心的时候,门外响起了一阵敲门声,开门见到的是一对夫妻,穿着很厚很旧的衣服,男的拿着一把旧的吉他女的头发有点凌乱。见门开了那女的开口了,传出来的不是请求也不是询问而是一段歌,歌声倒也没什么特别,是你平常都能听到的那种听得你都想吐的歌曲,男的便谈起了那把很旧的吉他,吉他弹的甚至有点凌乱。这是两一对乞讨者,而他们的出现却打乱了原本幸福的气氛,在我们羞恼的眼神中,伯母把他们让了进来,并让我们腾出来位置摆上了新的碗筷,让他们跟我们一起吃饭。很明显那男的很局促的匆匆吃完了饭,女的倒显的大方很多,而我们似乎吃的便有点兴味索然,饭局当然结束的平常快了很多,吃完伯母给了那男的一些钱。送他们两出了门。回来的时候伯母说了句以前古人说的好:“不管什么时候你都没资格瞧不起任何一个人”,虽然我不知道这么一句大白话为什么成了古人说的好,很明显的是我们被这句大白话扇了脸。

  时间匆匆,那屋檐的冰棱早已化了又凝凝了有化,最后也找不见了,那些奶奶讲的很长又讲的很慢的故事很多也早已经忘却,那对乞讨的夫妻也已模糊了长相。唯一清晰的就是那些“古人说”,和一些“古人说的好”,他们也没有系统的告诉我们“仁义礼智信忠孝悌节恕勇让”,让我们去知道这里面每个字的含义和解释。其实他们自己都不一定记得全,可就这样让那些“古人说”和他们自己的行为影响着我们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或许家就是这个样子,家风也是这样,我们被影响的或许根本不是那些“古人说”,而是按照“古人说”去做的他们。

关于家风征文10

  古人说过:“俭以养德,德由俭来”,这句话把勤俭节约作为培养良好家风的行为准则,也是很准确的。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也正是我家的家风。勤以养家,俭以美德之说是一种修养,更是一种品质,我们从小就要养成一种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好习惯。我家从爷爷那辈就有着节俭的习惯,现在已经到了我们这一辈了,所以父母就一直教导着我,让我把节俭这种优良传统传承下去。

  小时候,我就有着一个坏习惯—铺张浪费。那一次,我和妈妈一大早来到集镇上赶集,到了街上,我拿着过年时妈妈给的压岁钱走进了超市,我从货架上拿了许多自己喜欢的零食,花了四十多元钱。买好了东西,我走出了超市,等到妈妈做完该做的事以后,就和她一起回到家里。

  回家后,我迫不及待地打开了刚刚在超市里买的零食,这包还没吃到一半,就觉得不好吃,随手丢在了桌子下面,妈妈看见了,走到我跟前,捡起我扔的零食,对我说:“我们家一向都是以节俭为主,你怎么能这样浪费东西呢?赶紧给我把这些剩下的收拾好,想吃时就拿出来吃。”,听了妈妈的.话,我很不情愿的把扔了的零食收拾好,放在袋子里。而嘴里还小声的说:“妈妈真小气。”,可是,我刚说完就被妈妈听见了,妈妈对我说:“儿子,妈妈这并不是小气,妈妈是为了你好呀!你从小就应该要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这样才能够使自己认识到劳动价值所在,使自己具备很多良好的品行,更有利于自己健康成长和未来发展。”。

  听了妈妈的话,我感到无比的惭愧。从那以后,我一直在严格要求自己,学会节俭,不浪费食物和学习用品等,衣服、袜子等能穿就行。我终于改掉了铺张浪费的坏习惯。

  这就是我家的好家风——勤俭节约。我将把节俭之风放在灵魂中,去学习,去思考,去实践,努力做一个品行高尚的人,把优良传统继承下去,传播开来。

关于家风征文11

  (一)每一次走近龙家大院,都会步履轻盈,我不敢发出任何声响,生怕自己俗世的噪音会将这里的静谧和自然打破。

  云淡风轻的日子,我会把自己掏空,虔诚地走向这块土地。这时,俯下身来,我能聆听到龙家大院均匀的呼吸,甚至听得见这里的一砖一瓦的倾诉,感受到每一块青石板在自由而欢畅的低吟,感受到千年家风那些幸福的心跳。

  龙家大院就像是一本书,每一次细心的品读,都会有一些不同的感触和收获。

  而龙家大院恬淡平和、谦约节俭、质朴厚道的品格和家风,像此时路边一片片熟透的树叶,只须轻轻落下,就可将深秋的门扉重重地叩响。

  我捡拾一片深秋的落叶,像捡拾一枚心灵的钥匙,再一次走近龙家大院的内心,试图解读她潜藏于千年的家风……

  (二)沿着龙家大院的青石板,我信步而走,只见村口那张老月塘仍然丰盈,塘面的水仍旧泛着粼粼波光,两只鸭子轻戏水面,见了外人,不惊恐、不慌乱,像是见了相识多年的老友般从容和淡定。

  也许是与这里人们的生活习性相默契,与他们甘于守住田园的青山绿水、守住这份自然恬淡相融相通,以至于从宋神宗元丰年间开始,在走过930多年的历史风雨中,龙家大院到今天,才渐渐被外界知晓,被人们认识。

  翻开历史记忆的大门,龙家大院的脉络便清晰起来。据《龙氏宗谱》记载,这里的村民都是东汉时期零陵太守龙伯高的后裔,其始祖为龙伯高的守墓人,大约宋神宗元丰年间从零陵迁徙而来,在此落地生根。近千年来,祖祖辈辈在此繁衍生息,他们信守“敬祖宗、敦孝友、睦乡邻”的先志和祖训,把继承和发扬“太守遗风”的高贵品格当作人生的底线,心无旁鹜坚守自己的理想信念。从此,龙氏始祖千年来,在这里平静地过着农耕生活,与清风明月为伴,与青山绿水为伴,享受着儿孙绕膝的天伦之乐。

  一种崇尚恬淡自然,返朴归真的农家景象浮出尘世。直到清道光年间龙云沧以两亩薄田起家,在龙家大院大兴土木,基本建成现今规模。从一小家,到一大家,从一大家繁衍成一个大家族,从草屋一间到青砖黛瓦、楼台阁榭60栋,到现在近800人的纭纭众生,他们传承先祖遗训,恪守与世无争、淡泊宁静,与自然和谐相处、蔚然成风。

  (三)有人说,文物其实是会说话的。从宏观上看,这里的建筑结构非常精妙,精在48栋建筑栋栋相连,又各成特色;妙在所有建筑的屋檐设计精巧,可把24条巷道过廊里的风雨遮挡。同时整个村落依山而建,雨污水的'排放上却做到了完美。家家户户不管雨雪,还是炎炎酷暑,这里的人们可在每条巷道里自由穿梭,做到晴不曝日,雨不湿鞋。村里的人们出进,鲜有撑伞具,就像穿梭于一家人似的。

  如果时光返回从前,这里没有电灯,趁着蒙胧月色,沿着青石板铺就的巷道拾阶而上,路人们就不难发现,每家每户都会在黄昏时分,把自家的一盏油灯纷纷掌亮,放置在巷道里的墙壁上,一豆晶莹的灯火就会把主人的屋里和外面的整条巷道打亮。

  一个小小的路灯口的精巧设计,见证了龙氏族人心胸豁达,与人为善的一面。是的,时常把别人装在心里的人,无疑是感到最温暖的,没有任何距离感。一古建筑专家考察龙家大院后,认为这是中国所看到的第一个有路灯的古村。这是对龙家大院路灯口的最高评价,也让我们看到了一幕幕更温馨感动的情景。

  是的,一个路灯,会让我想得更远,更远。

  我想像着,那些跋山涉水的路人,于漆黑雨夜行至龙家大院时,也许他们正饱受着疲惫和饥饿,突然巷子里的有一只火苗在眼前,扑闪扑闪欢快地跳动着,会从心里顿时升腾起久违的温暖,仿佛已闻着煮熟的酒香,脚下的路便有了前进的力量。

  一盏黄豆大小的灯火,照亮家里,也照亮了整条巷道,温暖的是全村人的心。从一豆火苗的燃烧,我看到了龙家大院幸福和谐的炊烟,听见了后龙山鸟啁啁的鸣叫。

  油灯下燃烧的火焰,诠释的正是乡情和睦、亲情融融的情怀,凝聚着团结向上的家风的力量。

  (四)那么,一个封闭千年的龙家大院,一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家村落,是如何践行自己的先祖遗训和高贵品格?如何千年来和睦共处、其乐融融的?这里离不开耕读文化的传承,更离不开能龙伯高“敦厚周慎,谦约节俭”的八德文化精髓的传播和弘扬。文化的积淀就是家风家训家规的文化沉淀。

  是的,唯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根基于他们的内心,才会弹奏出生生不息的生命乐章。

  这也许就是家风家训的力量!

  “居同靖节先生宅,家衍零陵太守风”、“诗礼相传端本务,耕桑以外不关心”……

  128幅对联,没有一幅劝人做官,也没有一字求人发财。朴实的字里行间流溢的是对农耕生活的满足,对自然恬淡生活的追求,对质朴生活的向往。

  “顺聚”“含和”这些门联横批上的堂号又与当今的和谐、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何其契合呀。

  对联文化的底色就是他们淡泊明志、与世无争的生活态度,就是他们千年来传承的诗礼相传的家风家训。

  风格各异的128幅对联,仿佛不是写在128扇门头上,而是像篆刻于人们内心,长在了他们的身体里,像村旁那棵默默成长的古树。

  128幅对联其实就是128条家训,钉在村落的时间和空间的深度里,钉在了纵横的田畴和炊烟里,是那么苍劲有力,是那么风范自成,叫人铭记于心。

  置身龙家大院,太守遗风扑面而来,像一场行走千年的家风,是那么厚重,那么庄严肃穆。

  这里“重农耕,轻商贾”的思想和“敬祖宗、敦孝友、睦乡邻”的家风家训融会贯通,把儒家思想“天地人和谐”的精髓解读得唯妙唯美。

  走进龙家大院,聆听千年的家风,是最好的文化阵地,是最美的文化坚守。

关于家风征文12

  中国是礼仪之邦,五千年的文化传承至今,深深铭刻在中国人的心中。每个家,都有家训、家规、家风,俗话说得好:无规矩不成方圆:从孟母三迁到岳母刺字,好的家训、家规、家风不仅承载了祖祖辈辈对后代的希望对后代的策鞭,也同样体现了中华民族优良的民族之风!

  中国的每一个家庭都有自己的`家训、家规、家风,我家自然也不例外。我家的家训是:尊敬老师、长辈、同学和任何有残疾的人;勤劳节俭懂得持家;远亲不如近邻,好好对待邻居;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这些家训,是自古以来存在在每个人心中的,但真正做到的,却少之又少。外公奶奶爸爸老妈把它们定为家训,是为了让下一代牢记中国五千年历史文化的璀璨,我会努力做到,同时也会影响周围人,让他们也做到。我家的家规是:主动向长辈问好;互相尊重彼此;路上捡到钱包等贵重物品必须上交;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作业做完了才有娱乐时间;当天的事情当天做,不能拖拉;每天都要运动(至少一种)。这些家规有几项是外公奶奶定的,有几项是爸爸老妈定的,这越来越完善的家规更是让我了解到了中国文化的进步。从小,爸爸老妈就要求我做到,好的规矩,成就了我现在的成绩。我家的家风是:以德立家,以德治家。良好的家风对社会而言,就是一种道德的力量。家风需要我们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下去。古人有云:有家规的家庭,属于书香门第之家。

  有家规、有家训的家庭,属于豪门贵族之家;有家规、有家训、有家风的家庭,属于王侯将相之家。

  我希望我家的家训、家规、家风能世世代代传承下去,有朝一日,实现幸福的四大目标:和谐、文明、健康、富有。

关于家风征文13

  中国是礼仪之邦。五千年的文化传承至今。每个家都有家训,家风。可谓,无规矩不成方圆。我家也不例外。我家的家训以诚信为主。妈妈从小就教育我:诚信,是人最起码的要求。每次我想起这句话,我都会想起那件事。

  一天,我正要上学去,妈妈却叫住了我,她一本正经的对我说:“佳宝,今天中午我有事回不了家,我给你些钱,你自己买些面包吃吧。”我接过钱,什么也没有说,就走了。

  到了中午放学的时候,我拿起了钱,正准备去买一些面包。可我的眼睛却被那些精致小巧的玩具吸引住了。这使我变得犹豫不决:面包要买,可是玩具也太好了,如果买了玩具,这个中午就要挨饿了,到底是买,还是不买呢……我咬了咬牙,花钱买了玩具,饿了一中午。晚上放学的时候,为了不让妈妈看见,我把玩具放在了书包里。晚上到家,妈妈给我整理书包时,发现了书包里的玩具。就眉头紧皱,一本正经的对我说:“我给你的钱,你买什么了?”我既紧张又害怕,脸顿时烧得通红。我结结巴巴的说:“恩……面……包……”妈妈的'声音越来越大,越来越严肃,说:“这个玩具哪来的!”我没说话。妈妈又说:“哼,你为什么要撒谎!如果你老实交代,我也不会这样。可是你为什么要撒谎?诚信是人最起码的要求,如果你连这点要求都做不到的话,你还做什么人!”我惭愧的低下了头:是啊,我要有诚信,我以后不能撒谎了。我支支吾吾的挤出来几个字:“妈妈。对……不起,我……以后再也……不撒谎了。”妈妈抱住了我,说:“知错能改,还是我的好孩子。”

  有家风、家训的家,是豪华贵族之家。中国的礼仪需要我们永远的传承下去。

关于家风征文14

  家风是一盏灯,照亮我前方的路。家风是一条路,伴我走向光明。家风是一面镜子,时刻发现自己的弊端。

  在我家里的大厅里,端端正正的挂了一幅字: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每每看到这十个大字,心里总是有所感悟。外公说要把这句话铭记于心,它会使我受益匪浅。

  步入初中后,学习压力像个巨大的包袱压得我喘不过气来。到了初三以后这样的生活更是苦不堪言。初三的我们不再像小学时候那样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呆在温暖的被窝有更多的时间去品味早餐。初三的我们更怕冬天的来临,寒风像个怨妇一样在我们的耳旁嘶吼着、咆哮着,它告诉我们你只能前进,尽管这样的学习很艰苦,但是却没有一个人退缩。因为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共同的信仰:那就是成功,为明天铺上一条美好的路。

  我慢慢的.闭上眼睛,脑海里像电影一样倒带重放,记得前一段时间我的英语成绩下降的很快,老师问我原因,我也答不上来,自己独自去好好思考。这天回家我心情很是不好。外公问了我情况,我便如实的回答了。外公听完慈祥的笑了。外公说:“最根本的原因是你最近没有认真,对吧?”我看着外公点了点头。“怎么回事,你能告诉外公么?”我低着头说:“其实我最近很累的,每天要完成功课很晚。”外公听完后,便指向大厅上那几个字: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我呆呆地望了它许久,外公说:“你知道我为什么要把这幅毛笔字挂在这里么?”我摇了摇头。外公说:“这里的故事可多呢!”我便趴在桌子上听外公讲里面的含义。

  外公说这个家风被传承了几十年,在他小的时候,老外公就告诉过他,如果你想得到甘甜的蜂蜜不穿过蜂林,一味的退缩你就永远达不到。如果你想成功,不吃苦拿什么积累经验,去体会生活的美好呢。听外公讲到他们过去的辛酸,相比之下自己是最幸福的。我也顿时茅塞顿开,我开始拿起英语书,认真地拼写单词,人易我易我不大意,人难我难我不畏难。回味外公说的每一句话。学习的动力也就回来了,好像浑身充满了力量。这次模拟考之后,英语成绩也提升到以前的样子了。

  家风伴我成长。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我会把这句话当作自己的座右铭,吃苦是我们的美德,因为所有的努力都不是白费的,它会给予你超出你想象的回报。家风牢记我心。也会伴随着我一直传承下去。

关于家风征文15

  父亲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没读过书,只约略识得几个字。其实我的祖上几辈都是读书人,父亲也算出生在耕读之家,但在他小时候恰逢土改运动,加之爷爷不善理家,渐渐家道败落,父亲也就失去了读书的机会,终日与土地为伴,面朝黄土背朝天地度过了他苦难的一生。

  父亲虽识字不多,但大概是从小受爷爷熏陶的缘故吧,他对我国一些传统文化知识以及历史上的一些帝王将相、朝代更替等,都颇为知晓一些。平日教导我们时,父亲总习惯于运用一些言简意赅的格言俗语。在我们兄妹成长中,那些格言一路伴随着我们,其中蕴含的道理潜移默化地渗透到我们的血脉,滋养着我们的灵魂。

  在此摘录几则,以表达对父亲深深的怀念。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大概在我五六岁的那一年,一天中午,来了一个走村串户收鸡的小贩。二十多岁的样子,挑着两只沉甸甸的大竹筐,满头大汗,一边走一边吆喝:“收鸡儿噢,收鸡儿噢——”那人在我家大门口路过时,父亲把他请到家里,让母亲给他端来水和馍馍——要知道,那时候,馍馍可是稀缺物品啊——那人自然非常感激,吃完以后,父亲把我家的一只大公鸡卖给那人,价钱是五元。我心里埋怨那小贩太抠了,这么肥大的公鸡才五元钱!那人走后不久,我在门口玩耍时,突然在草垛旁边发现了一个塑料钱夹,里面有厚厚的一叠钱。我兴奋极了,立刻拿给父亲看,父亲问我在哪儿捡到的,我如实说了,父亲立刻果断地说:“糟糕,这肯定是那小伙子丢的!要赶快去还给他!”我心里老大不乐意,带着哭腔小声嘀咕道:“我不给,这钱是我捡到的,应该归我……”父子摸着我的头说:“瓜(傻)女子,这不是咱们应得的钱,常言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你看那小伙子大热天的,辛辛苦苦挣几个钱多不容易,就这样丢了,他该多着急呀!”我无言以对。父亲就赶紧跑出门去追赶那买鸡人,过了好半天才气喘吁吁地回来,愉快地说:“哎呀,总算追上了,那小伙子真粗心,竟然还没发现把钱包丢了!”

  当时尚不谙世事的我,虽然在心里很舍不得那个钱包,但“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这句格言,却从此深深地烙在我心里了,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也越来越深刻地体会到此话的意义。在这个形形色色的社会,各种不良诱惑无处不在,而每当面对金钱和利益的诱惑时,这句朴素的格言总是如警钟般在耳边响起,让我能及时远离贪婪和诱惑的陷阱。

  “好男不吃分家饭,好女不穿嫁妆衣”

  我初中毕业那年,我们那个一度热热闹闹的大家庭终于要分开了。微薄的家产如何能公平分配,这确实是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毕竟人都有私心,更何况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大家都穷怕了,生怕家里的财产和土地给自己分得少了,因此相互之间难免有些意见和纷争。一天,当大家又为此事争论的时候,只听见父亲长叹一声,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唉,都是自家的亲弟兄,何必太计较?老年人有句俗谚说‘好男不吃分家饭,好女不穿嫁妆衣’,你们若是有出息的,今后就要靠自个儿的本事把日子过到人前头,不要指望老先人的那点财产!”一句话,说得大家都不吭声了。父亲接着举了一些例子,说谁谁以前家里穷得几乎揭不开锅,孩子都饿得面黄肌瘦的,可人家经过这几年的辛苦劳动,日子一天天好起来;谁谁刚从外地迁到我村时,连个住处都没有,从老家带来的所有财产仅是一张破席子,一床旧棉被,一口铁锅,一袋子糜子而已,而人家的现在的日子,可算咱村上数一数二的`呢。经过父亲一番语重心长的开导,大家渐渐拨开了眼前的迷雾,重新意识到了亲情的珍贵,于是能心平气和、甚至互相谦让着商议分家的事了。最后,终于能在比较和谐的氛围中完成分家事宜。这件事,也使得“自强、自立、自尊”的观念,深深根植在我们兄妹心中。

  就这样,在处理一些日常琐事时,父亲通过言传身教,让我们知道了许多有益的格言,也明白了很多做人的道理。

  当有人帮助了我们时,父亲总不忘教导我们说:“受人点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

  当听到我们议论某些人的是非时,父亲总会严厉地对我们说:“静坐常思自己过,闲谈莫论他人非”。

  当我们想做某些事又怕不被人理解而说风凉话时,父亲就会坦荡地说:“为人不做亏心事,不怕半夜鬼敲门”。

  这样的例子还有许许多多,诸如“要知天下理,先从自己身上比”、“妻贤夫祸少,子孝父心宽”、“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好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等等,都是父亲教导我们时经常挂在嘴边的话语。

  而今,父亲离开我们已经八年多了,但他说过的这些话语一路伴随着我们,这些朴素的格言俗语,都是父亲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这些闪光的句子,如同人生路上的一个个醒目的路标,指引我们把握正确的人生航向,把父亲留给我们的这些良好家风家训一代代流传下去。

【家风征文】相关文章:

家风征文:好家风01-14

家风的征文11-08

家风征文01-16

三八征文家教家风征文11-13

弘扬家风征文11-20

好家风征文11-17

关于家风的征文11-12

家风主题征文12-01

家风家训征文08-10

关于家风的征文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