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宫课堂第三课直播观后感

时间:2022-10-26 09:11:46 观后感 我要投稿

天宫课堂第三课直播观后感(通用6篇)

  当看完一部作品后,相信你会有不少感想吧,何不写一篇观后感记录下呢?那么观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天宫课堂第三课直播观后感(通用6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天宫课堂第三课直播观后感(通用6篇)

  天宫课堂第三课直播观后感1

  李白诗中写道:“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在古代,人们就向往着天上的世界,因此就有了“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等神话故事。但今天的我们已经帮助古人揭开了这神秘的面纱。今天,三位宇航员再次为我们展开了“天空课堂”的活动。

  天空课堂讲了由航天员在轨演示微重力环境下毛细效应实验、水球变“懒”实验、太空趣味饮水实验、会掉头的扳手实验。这次天空课堂中还展示出问天实验舱的一些神奇设备,包括科学手套箱、生命生态实验柜、生物技术实验柜和变重力实验柜等。同学们在地上也进行了上述实验,由于太空失重环境和地球的重力环境完全不同,呈现出了完全不同的实验现象。这些都让我叹为观止。

  其中我最感兴趣的就是水球变“懒”实验了。刘洋老师制作了一个紫色的水球,她用装满空气的针管快速冲击水球,水球也用较快的震动回应。刘洋老师又往水球里放了一个空心钢球,再次用空气冲击水球,神奇的一幕出现了:水球竟没有像之前一样作出剧烈地震动,而是微微扭了一下身子,就不动了,似乎变懒了一样,我惊叹极了。

  一直百思不得其解的我上网搜了一下,原来它的原理是:外力施加到水球上,水会发生共振,加入一枚钢球后,水球固有频率就会发生改变,相对不容易引起共振,我茅塞顿开。可我又想:生活中有没有用到这个原理呢?我想来想去,还是想不到,于是跑去问妈妈,妈妈看着满脸疑惑的我,语重心长地说:“孩子,我们要多留心生活,做一个生活小达人。在爬山时,你有没有看到有些阿公的肩上挑着两桶水?他们挑水时,为了避免水溅出来,都会在水桶表面放一片荷叶,这是不是用到了这个原理?”我的眼睛顿时亮了起来,用“懂了”的表情回复了妈妈。

  很多人都说,航天是个浪漫的话题,星辰大海离我们实在太遥远了,但今天我明白了,它离我们的生活并不遥远。所以如果浩瀚无垠的宇宙是一本书籍,那么航天是一把开启宇宙智慧的钥匙,我们要感谢越来越多的航天员,他们成为我们的眼睛、双手,不但为我们揭开了星际神秘的面纱,也让我们懂得了更多的科学知识,他们触发了我心中的航天梦。

  通过这次天宫课堂,我也再次感受到了航天事业的蒸蒸日上。我知道,只要我们学好知识,为航天事业献上一点点的祝福和支持鼓励,都可以成为航天事业发展的小小动力。同学们,让我们一直关注航天,点亮心中的航天梦吧!

  天宫课堂第三课直播观后感2

  今天,我们观看了《天宫课堂》第三课,这是航天员第三次在太空中授课,他们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陈冬、刘洋、蔡旭哲3名航天员在轨介绍了中国空间站问天实验舱工作生活场景,演示微重力环境下毛细效应实验、水球变“懒”实验、太空趣味饮水、会调头的扳手以及植物生长研究项目等有趣的实验,让我们学到了丰富的太空知识。最令我感到惊讶的是,太空里是没有重力的,所有东西都会浮在空中,航天员想要喝到水,就要把水吸出来,然后吃下去。

  航天员老师演示完实验和有趣的现象后,还和山东、北京、云南的同学进行现场了互动,为同学们进行了答疑解惑,我也真想与三位航天员老师现场互动。

  啊!宇宙真是太奇妙了,我真想成为一名航天员!

  天宫课堂第三课直播观后感3

  10月12日,我和同学们一起收看了中国航天“天宫课堂”第三课,神舟十四号飞行乘组航天员陈冬、刘洋、蔡旭哲再次变身“太空教师”,给我们上了非常生动有趣的一课。

  2021年12月9日,“天宫课堂”第一课正式开启。神舟十三号乘组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相互配合进行授课,在中国空间站精彩开讲,并面向全球直播。这是时隔8年后,中国航天员再次进行太空授课,也是中国首次问天实验舱空间站在轨进行太空授课活动,他们讲得精彩、讲得成功,备受欢迎。而继第一堂课后,“天宫课堂”第三课更加令人期待。

  本次太空授课活动继续采取天地对话方式进行,由航天员在轨演示微重力环境下毛细效应实验、水球变“懒”实验、太空趣味饮水、会调头的扳手,这次天宫课堂中还将展示出问天实验舱的一些神奇设备,包括科学手套箱、生命生态实验柜、生物技术实验柜和变重力实验柜等。同学们在地上也进行了上述实验,由于太空失重环境和地球的重力环境完全不同,呈现出了完全不同的实验现象,引发人们的深思。

  “天宫课堂”第一课的太空实验我还历历在目:“太空健身”、“细胞培养”、“浮力消失”……,其中,让我印象深刻的是王亚平宇航员做的一系列关于水的实验,水在太空中由于失重,展示了和在地面完全不同的奇妙现象。而“天宫课堂”第二课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水油分离实验,我们都知道,在正常环境下,水油是分离的;但在失重环境下水油分层现象消失了,实验还演示了通过旋转产生离心力实现分层的现象。真是太不可思议了!

  通过天宫课堂,我不仅学到了奇妙的科学知识,同时也感受到科学技术的力量。我国航天事业的飞跃发展,空间站的建立,飞天梦的实现,靠的就是先进的航天科技。仰望星空,我将更加努力,学好科学知识,为未来中国科技发展贡献力量。

  天宫课堂第三课直播观后感4

  2022年10月12日,陈冬、刘洋和蔡旭哲三位宇航员为我们教授了一节太空科普课。

  在课堂开始之前,主持人和宇航员带领我们一起回顾了之前天宫课堂的讲述内容,包括浮力消失实验,以及太空冰雪实验等等。同时,也提到了神舟十四会开展多次医学实验,并检测宇航员的身体健康状况,充分体现了对宇航员身体健康情况的重视。

  随后我们便与空间站中的三位宇航员取得了联系,他们用简单易懂的方式,向我们介绍了一些有趣又实用的原理。比如在水球变“懒”的实验中,加入小球会使流体的速度变慢;毛细效应实验表明在不同重力下,液柱的上升速度不同;太空中喝水的方式因重力等因素而和地球上截然相反;旋转实验中,扳手会因为不同方式、不同质量分布而在旋转时出现调头的现象。同时,我们也近距离地观摩了利用MR眼镜进行拟南芥样本的'采集,从而对宇航员的工作及工作环境又多了一些了解。

  在之后的解惑环节,同学们都踊跃提问,很多问题都问出了我的心声。有人问道:植物的生长周期是否会改变?对此,宇航员们的回答是,在微重力的条件下,一些植物的生长周期会发生改变,如拟南芥。关于植物能否接受充分自然光照,答案则是,植物可以接受充分的人工光照,而自然光照仍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此次课堂中,我了解到了空间站宇航员们的工作内容以及工作环境,也清楚地认识到了我们需要努力的方向。

  天宫课堂第三课直播观后感5

  10月12日下午,老师带着我们一起观看了“天宫课堂”第三课的直播。此次直播,神舟十四号飞行乘组航天员陈冬,刘洋,蔡旭哲为我们进行了太空授课,其中包括了问天实验舱的介绍、毛细效应实验、太空趣味饮水、会调头的扳手等内容。

  在短短一个多小时里,我大饱眼福,看清了微重力环境下会旋转的扳手,了解了如何在空间站中用超长吸管喝水,还知道了在失重力环境下手细效应怎样大显神威……这一切让我感受到了太空中的奥秘,也因此被拉近了与宇宙之间的距离。在最后的答疑解惑环节,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一位同学问了宇航员们在太空中见到的地球是什么样的,最美丽的一幕又是怎样的?航天员们回答到,在太空中,有太阳照射的时候,可以看见黄色的沙漠,蓝色的海洋以及漂浮的云彩,而没有太阳照射时,可以看见地球上星星点点的灯火,最美的一幕则是大气辉光,有时金色有时紫色,十分震撼。我听后也不免心生向往,随着科技的进步与发展,是否在未来的某一天,我们也有机会遨游太空,亲眼看看是何样的景色呢?

  天宫课堂很好地激发了同学们对科学的兴趣,探寻着宇宙的奥秘。我也同样在其中看到祖国科技的巨大进步,天文事业也是如此强劲,不免感到自豪。一个国家的崛起,从青少年对科学的热爱开始,所有梦想的萌发,都可能来自生命体验中一次微小的触动。而天宫课堂就给了我们这样的感受。

  天宫课堂第三课直播观后感6

  今天我观看了天宫课堂第三课,陈东、刘洋、蔡旭哲三位航天员老师为我们授课。

  首先,他们介绍了自己工作和生活的地方,还展示了问天实验舱理的神奇设备,包括科学手套箱、生命生态实验柜等等。随后,三位老师又向我们展示了毛细效应、水球变“懒”等许多神奇的实验。毛细效应实验展示了在失重环境下液体显着的毛细现象,和蕴藏的一些深奥的科学现象。

  我感叹科学的力量,所以下定决心要好好学习,努力奋斗,实现属于我的“天宫梦”。

【天宫课堂第三课直播观后感】相关文章:

《天宫课堂第三课》直播观后感10-12

天宫课堂直播观后感03-25

天宫课堂第三课的观后感10-12

天宫课堂直播观后感(通用46篇)10-14

天宫课堂第三课直播观后感范文500字(通用5篇)10-26

天宫课堂第三课优秀观后感10-13

观看《天宫课堂第三课》观后感范文10-13

2022天宫课堂直播心得10-14

《天宫课堂》第二课直播观后感03-30

天宫课堂第二课直播观后感0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