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心理学与生活

时间:2020-10-22 16:00:01 心理学与生活 我要投稿

婚姻心理学与生活

  婚姻心理学与生活一:

婚姻心理学与生活

  为什么婚姻会象疾病,智商,爱好一样变成家族遗传?

  心理学家用“储爱槽”的概念解释了这个现象。

  起因:干涸的储爱槽

  我们用一个心型储爱槽解释人对爱的需要。假如你是一名新生儿,在你的内心深处有一个心形的储爱槽。如果这个储爱槽有刻度的话,一开始他的刻度几近零。

  随着时间的流逝,你的父母不断地将爱从他们的储爱槽添加到你的储爱槽里,15,20年以后你离开了原生家庭。你的储爱槽里已被注满了爱。就这样一代又一代,在一个健康、正常运作的家庭里,爱是代代相传的。

  但是万一父母当中有一方不能给予孩子所需要的爱,那这个孩子的储爱槽里最多不过被注入了一半甚至更少。

  比如父母之间发生了争吵,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不能及时补充储爱槽里的爱,孩子的储爱槽就难以处于充足的状态。不但如此,还可能发生储爱槽倒流的现象。因为夫妻冲突后往往留下悲伤的情景,如果不事先预防的话,父母中的一人很可能本能地为了满足自己受伤的情感需要,不自觉地从孩子那里寻求支持,从孩子那少得可怜的储爱槽里汲取爱,这样将会使孩子的储爱槽更加空乏。

  不幸家庭中长大的孩子,储爱槽处于枯竭的状态。于是这就会寻求另一种东西来填满心中的缺失。他们可能是金钱,可能是酒,毒品,也可能是一个人。统一的表现就是沉溺,他们可能沉溺于罗曼蒂克的爱情,而感觉与沉溺于毒品中的感觉简直一模一样。不幸的童年造成了“沉溺”的心理疾病,成年后造成了他们自己婚姻的不幸。如果你做一些调查就会发现,那些酒鬼丈夫,被虐成瘾的妻子,在婚姻中对另一方过度依赖的人都是来自不幸家庭。

  治疗:为你的过去悲伤

  对这些储爱槽枯竭者,需要一个辅助治疗过程才能康复,那就是正视自己的过去。遗憾的是,那些不幸家庭的孩子往往回避自己的不幸。

  人需要为过去悲伤,这个观点最初由伊丽莎白。库布勒—罗斯提出,现已成为心理学家们普遍接受的常识。每个人在悲伤的过程里都要经过:一、震惊和否认;二、愤怒;三、沮丧;四、讨价还价及异想天开;五、饶恕、下决心和接纳。这是伤痛治愈的过程。

  对于不幸家庭的成年孩子来说,他们必须经历为过去悲伤这一关,这对他们的康复至关重要。他们需要为所有从第一阶段到第四阶段发现到意识到的问题悲伤,有时甚至需要强烈地、深切地悲伤。他们需要在每件具体的事件上让自己的悲伤情绪发泄出来,这些事件包括现在的和过去的,还有因为他们的沉痛、强迫、迷恋行为造成的损失等等。在正常情况下,一般人不需要治疗师的帮助就能顺利地通过这些阶段。然而储爱槽枯竭的人则很容易停留在过程中的某一点上,不能再前进。所以拖累症者特别需要从辅导人员或辅导书籍上得到一些帮助和指引,才能最终走向令人满意的结局。在这些阶段中,有时他可能需要后退重复走一遍刚走过的过程,击垮封锁墙使真正的悲伤浮现出来之后,才能继续前进。

  出口:拥有你的新父母

  童年已经无法重演,要走出这个阴影,储爱槽枯竭者需要一次心理的再发育。他需要找到一个人,我们称之为“代理父母”,向他提供一种正面、积极的帮助。例如酗酒的丈夫需要的可能就是匿名戒酒协会和类似的团体,它曾经走过前面的路,所以他可以引导你该怎么走。

  “代理父母”充当的应该是以下角色:

  ● 是一个聆听者,一个你可以倾诉的对象或一个非专业的辅导员。

  ● 是一个朋友,如果你的症状比较严重,你可能极需要这个角色。

  ● 与你保持每日的接触。不一定每次都要谈严肃的话题,你们可以轻松地谈天说地。保持日常接触才是关键。

  ● 是一个从不论断你的、无条件接纳你的支持者。一般来说家人很难担当这样的角色,你最好选择外人担当。

  ● 是一个柔和但坚定执行原则的监督者。当你走错路时,他(她)会郑重地警告你。这需要有真诚的爱才能做到。

  ● 是一个帮助者和密友。在你需要的时候,陪伴你重新经历康复阶段的路程,陪伴你处理旧伤和新痛。

  ● 是你的.拖累症人际关系中的第三方。代理父母的角色可以转移压力,分散注意力,拉开你与拖累症配偶之间的距离。

  最后我们建议你最好选择性别与你相同的代理父母。

  维系:保持健康的婚姻关系

  如果你已经意识到自己是储爱槽枯竭者,想要更积极健康的维系感情生活,建议自己从以下方面努力:

  如果你刚离婚或丧偶

  所有适用于单身者的建议也适用于刚刚离婚或丧偶的人。

  在伴侣死亡或与伴侣分手后的3到12个月间,不要进入新的感情。这段时间人的情感会特别脆弱,而储爱槽枯竭者的情感脆弱度更是加倍的。他们十分渴望被爱与被肯定,几乎90%的人会马上跳进另一个沉溺的关系里,而这势必导致更大的灾难和痛苦。我们建议你等待一段时间,直到自己在情感上稳定以后,再考虑发展新的关系。

  如果你处于稳定的婚姻生活

  你的关系清单大都会与你的配偶有关,我们建议你仔细检查以下几点:

  ● 权力和控制:特别在经济方面。你们的婚姻是合作伙伴的关系吗?你们共享控制权吗?你们是否是一个主内,一个主外?对于现在的这种方式你们感到舒服、满意吗?

  ● 需要与缺乏:你们能否以自己也感觉舒服的方式满足对方的需要?

  ● 性关系:首先,你们两人都没有婚外情,对吗?在你们的关系中,是否以性为条件或反控制的工具呢?你们在性方面有沉溺现象吗?你们会不会常用力摔卧室的门,尤其在最近?如果有,什么原因?你们两人都满意你们性接触的程度和次数吗?如果有人不满意,你们是否坐下来讨论过?

  ● 过度依赖:你们中有没有“如果你高兴我就高兴,如果你不高兴我也不高兴”这样的态度?检查一下,你们中间会不会有一个人过于依赖另一个人的情绪?

  总之在婚姻关系中不断检查自己的状态,所谓“不幸的婚姻可以遗传”指的是这种心理缺失在你一生中都可能有不良影响,但它并不是不治之症。否则我们讨论它也就没有任何意义。承认它,并积极面对,在再一次的情感发育中填满你的曾经干涸的“储爱槽”,在不幸中期待幸福的来临!

  婚姻心理学与生活二:

  单身女 现实比感情重要

  中国内地曾经出现过几次单身潮,第一次是在20世纪50年代,受首部《婚姻法》影响所致;20世纪70年代末,知青为了返城纷纷离婚,引发了第二次单身潮;20世纪90年代以来,改革开放引发传统家庭观念的转变,第三次单身浪潮来临;到了20世纪末,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女性自主意识的提升,第四次单身浪潮逐渐显现,如今,这种浪潮更明显了。

  “从上世纪50年代第一次‘单身潮’至今,这股风潮几乎每20年就会爆发一次。”昆明市社会科学院所长高军注意到,过去的“单身潮”总是在一个特殊的社会背景下阶段性地爆发,但这次的单身潮则可能持续更久的时间,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单身的行列。与以往不同,此次单身潮的人群主要集中在有文化、有经济实力的白领阶层,女性尤多,这一人群的择偶观、婚姻观、家庭观已发生变化,可以为了享受生活而主动选择单身。“

  随着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女性开始认为结婚并不是生活唯一的选择,可以有婚姻,但婚姻不是必需品,如果不合适,单身会比结婚更好。”

  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人们不断接受着外来的新事物,在开放的同时却日渐自我封闭。尤其是工作压力大、学历高的白领群体,根本没有时间和机会去考虑择偶问题,女性更甚。现代型社会的一个特点是“快餐化”,而快餐化的一个特征就是浮躁,每一个人交往的圈子都很大,每天都在跟不同的人打交道,但对每一个人都缺乏必要的耐心,总是目标明确地快速选择交往对象,缺乏足够能培养出感情的耐心。

  自由是单身的名片

  30岁的卢雯名片上印着昆明某房地产策划公司首席策划,她的那些评论男女关系的刻薄小论调,和随时可以背包旅行的洒脱姿态,让人很容易猜到她的单身。

  “其实我做事是很有计划的。”卢雯说。几年前,她就计划30岁前要在单位里爬到什么地位,35岁前要生一个孩子,40岁的时候辞职养老,然后到处游历。在她的人生规划里,没有男人的影子。

  “生活为什么非要两个人一起过?生活是属于自己的。再好的两个人始终都会有步调不一致的时候,会有摩擦,我不喜欢争吵。这是消极的想法。”卢雯说。

  单身男 单身有利于发展事业

  在越来越多的女性开始主动或被动选择单身的同时,越来越多的男性也开始为了事业主动选择单身生活。

  诺贝尔奖得主加里·S·贝克尔说:“当‘合伙’的预期收益超过保持独身或继续寻找配偶所担负的成本时,个人便会选择结婚。” 那么,当‘合伙’的预期收益小于保持独身或继续寻找配偶所担负的成本时,个人便会选择单身吗。当然,人们选择婚姻不会这么理性地去计算成本和收益的。

  在现代社会,“工作、生活压力导致人们选择单身也比较明显”,结婚意味着买房、买车、生孩子、过日子,这种金钱方面的压力比社会评判的压力具体得多。这就像风险投资,每个人都在计算成本与收益的问题,能否承担婚后的压力,与目前的生活质量相比会损失些什么。“所以有的人不敢结婚,有的人则认为只要自己能过好,宁愿舍弃婚姻。”

  结婚是个美好的设想

  “我已经计划过很多次自己什么时候结婚,但每次计划都失败了,所以结婚只是一个美好的设想。”37岁的张宏自嘲地说道。其实他身边不乏想与他共赴婚姻殿堂的人,用张宏的话说,只要他愿意,很快就能结婚。

  张宏不觉得自己是“钻石王老五”,虽然他在国有企业里身居高位,在闹区有一套很大的房子,有辆属于自己的轿车,3年前每年的零花钱就能达到十几万,没结婚全因没有遇到“合适的”。“四好”女性是张宏心目中的理想伴侣,即“相貌好、学历好、气质好、工作好”,虽然身边的朋友都劝张宏适当降低要求,但他觉得自己的要求很普通。

  虽然每天几乎没有独自一人的时候,但张宏不否认,内心里,他其实希望有一个安稳的生活,下班后能回家吃另一半做的饭菜,饭后可以一起在小区里散散步。“古人说得对,‘成家,立业’,人还是应该先成家再立业。”张宏感叹自己在成家立业的问题上走错了一步,年轻时专注于工作而忽略了婚姻,现在单身的他不得不花更多的时间、精力去寻觅女朋友,他的工作也开始停滞不前。“现在想的就是先解决个人问题,工作是次要的,以后有机会再好好工作吧!”

  分析 性观念开放是主要原因之一

  北京心灵在线首席心理师刘诚哲研究员表示:性观念的开放和传统家庭观念的动摇与“单身潮”有很大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说,性是人的生理需求,婚姻是人的社会需求,但性是婚姻中最重要的东西,性生活的满意程度与婚姻的满意度呈正相关关系。大多数人从青春期开始便会产生性的需求,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来讲,人的生理需要包括对性的需要,作为完整的人如果要有一个好的心理发展,这种基本的需要就必须逐次得到满足。

  人有性的需要,自然会去寻找以求满足。但社会规范对人的心理和行为会产生约束、规范和设立界限,比如旧社会,社会法律、规范认可十六七岁的男女可以结婚,很多人便会选择在那个年龄段结婚,现在社会法律规范认为22岁左右才能结婚(参见《婚姻法》规定),很多人便会以这个年龄为分界线,便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去寻找婚姻对象。

  有的人保持单身,同时保持身边有性伴侣的状态,是人的动物性和社会性产生冲突后寻求妥协与平衡的结果,动物性趋向于使人具有性的需求并不受限制地去予以满足,但社会性却要求人在社会规范下承担责任或进入婚姻然后才去进行性的满足活动。

  性是婚姻中最重要的部分,但性不能代替婚姻本身。在如今价值多元的时代,人们有选择婚姻也可以选择单身的自由;你可以选择单身而守身如玉,也可以选择单身同时有性生活,但要为自己的选择行为承担责任。

  最新关于单身与健康寿命的研究表明,在条件基本相同情况下,单身女性的寿命比已婚女性的寿命减少7-15岁;单身男性的寿命比已婚男性的寿命减少8-17岁;积极心理学之父马丁▪塞里格曼关于幸福感的研究(超过30年)也指出:好的婚姻跟幸福感的关系非常强,未婚同居的性生活在注重个人主义的文化中(如美国)是可能带来幸福的,但在有注重集体主义传统的文化中(如中国、日本)则更可能无法带来幸福。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现在的社会秩序处于冲突紊乱的多元时期,容许度在不断变大,婚姻的价值观也多元了,这就使人们对性、对婚姻的选择性增加了,观念改变了。这意味着人们可以选择早婚、试婚、晚婚也可以选择不婚。当社会规范允许人从婚外获得性满足时,人们便可以不通过婚姻来满足生理需要。

  从个人的内在需求来看,既然社会允许个人有多样的选择,人们便会衡量各种可能性,自己可以在生理需要和社会需要间找到平衡,找到满足契合的方式。

  成人可以有性伴侣但不谈婚嫁,可以有与婚姻无关的性,也可以维持与性无关的婚姻。这种现象还会持续下去甚至会得到增强。严重的是,这种与婚姻无关的性如果与公权力结合,在政府权威体系中的官员身上泛滥,不仅会起到消极的示范作用,还会严重影响社会道德秩序和伦理规范,动摇政府权威的合法性。

  性观念的开放,对个人寻求婚姻和婚姻的稳定可能产生很大的影响。如果一个人把性看成很随便的事,那婚姻的神圣感、尊严感和承诺意愿都会降低,随之而来的婚姻忠诚度瓦解、婚姻冲突等问题便会爆发。

  在刘诚哲做婚姻家庭治疗接待过的来访者中,存在一种突出现象:如果人的婚前性行为与性伴侣越多,那么他/她对婚姻的忠诚度和承诺度就越低,这个婚姻的稳定度也就越低。其实婚姻双方对对方的婚前性行为大都不会象口头表示那么宽容、大度与开放,而是存有心结,如何化解要看进入婚姻的两个人如果看待性、爱与婚姻并如何行动。

【婚姻心理学与生活】相关文章:

心理学与生活定律10-27

心理学与生活:焦虑障碍11-02

心理学与生活的距离11-02

心理学与生活之佯笑11-02

心理学与生活之害羞11-02

心理学与生活之知觉10-30

心理学与生活感悟论文04-28

心理学与生活:心理效应09-07

社会心理学中的爱情与婚姻10-30

婚姻家庭心理学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