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与心理健康

时间:2021-03-25 18:59:38 心理健康 我要投稿

情绪与心理健康

  情绪与心理健康。抑郁就是情绪失衡的现象。抑郁的人往往都是情绪低落,感到难过、无望,觉得人生没有什么意思。近年来受到抑郁困扰的人越来越多,有人把它叫着“心理感冒”。

情绪与心理健康

  案例1

  小唐来自农村,中小学时,每次都名列榜首,是全校的焦点。他凭着聪明好学考上了大学。进了大学,他突然感到自己什么也不是,没人再关注他过去曾多少次排名第一,同学们更喜欢关注时事新闻、体育、娱乐、战争、时尚等,而这些陌生的信息一下就把小唐从人群中分离出去了。十几年来学习是他生命中的全部,其它似乎并不存在。可现在,别人感兴趣的他插不上嘴,他强烈地感到自己不被接纳。加上小唐性格比较内向,不能主动与人交流沟通,其他同学并不知道他内心的感受。虽然他想通过考试取得第一名引起大家的注意,但总有人比他考得更好。他比别人花更多的时间学习,某两门课也曾考过第一,但慢慢地他体验不到快乐了,觉得没有什么事能引起自己的兴趣,更加不想与别人接触,常常自责内疚,觉得自己无价值。渐渐反应开始迟钝,缺乏专注力。大二时他的学习状态越来越差,一次考试不及格给他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他觉得自己的生活再也没有什么意义了,几乎丧失了生活的信心。

  案例点评:

  我国小学、中学基本上是以考试成绩评价学生的价值。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长期得到更多的关注,他们的自信心、自尊心都是建立在外界的鼓励之上的,而依靠外界构筑的自尊心往往缺乏弹性、死板,外界发生变化后,他们脆弱的翅膀很容易被折断。

  案例2

  小金的父亲是某医院外科医生,母亲是中学数学老师,父母身体健康,他们都是事业比较成功的人。其父做事严谨,十分注重细节,对自己独生女的'行为举止要求很具体,稍不符合他的要求就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处罚。母亲和父亲一样对她要求极为严厉,几岁时,母亲就开始给她灌输“无论做什么都要超过别人,不能让别人在你前面”之类的信念。小学时她就和周围的人比,无论是学习还是其它方面她都要争第一,争得第一后母亲就会给她各种奖赏。在学校, 班主任老师又对他提出高要求:各门主课在年级争第一,为班级争光。她在小学是好学生,考进重点中学又是尖子生,考进大学后还是拿一等奖学金。十多年来,她拼命争来了许许多多的第一,但第一并没有给她带来快乐。两年前成绩优异参加一次竞赛成绩不佳,于是觉得自己落后于所有人了,整天闷闷不乐,情绪低落,后来发展到几乎对什么都失去了兴趣。看到自己落在别人后面,自信心一扫而光,觉得自己什么都不如别人,并开始怀疑自己的智力有问题,如果人的智力低再努力也超不过别人的,后来就放弃了。

  案例点评:

  在一个竞争的社会里,一个人的成功可能就是另一个人的失败。无论是学校还是家庭都容易用要么成功、要么失败的绝对化标准要求学生或者子女。孩子们一旦接受了绝对化标准,自我结构也就很死板,没有一点点弹性,一遇挫折就没有回旋的余地,容易走极端。

  美国心理学家A·T贝克在20世纪60年代创立了着名的心理治疗法——认知疗法。认知疗法当时主要是治疗抑郁症。他认为抑郁症的主要认知模式是信念的绝对化。信念的绝对化是一种非此即彼、黑白分明、两极化的思维认知模式,这种过分简单化的认知模式导致对事情的绝对化结论。不十全十美即无价值。对自己、对他人、对环境要求十全十美,不给自己和他人犯错误留有余地。如果事情不象他希望那样完美,他们就会萎缩,等待遭受拒绝、羞辱。如果他们没有遭受拒绝、羞辱,他们就认为拒绝、羞辱会在以后出现,或者相信由于他们的错误别人会轻视他。这样,他们把所有可能的坏结果都想出来,由此而产生无用感、过分罪责感、对未来无望、自杀思维等。在情感上悲哀、内疚、暴躁等,在行为上退缩,生理上失眠或嗜睡、疲劳、注意力无法集中等。

  认知疗法的一个主要任务就是要改变人们认知的绝对化,使人看到两极化中间的灰色地带。

【情绪与心理健康】相关文章:

情绪与宝宝的心理健康分析09-26

父母情绪影响孩子心理健康发育09-05

如何轻松与悲观情绪隔离09-02

压力与情绪的健康管理08-17

职业心态塑造与情绪管理10-14

高职心理健康课情绪单元的教学设计09-16

白领心理健康 消除7种过度情绪09-05

如何调整心态与控制情绪10-27

《情绪智力的结构与功用》推荐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