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心理健康论文

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它既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又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论文一般由题名、作者、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和附录等部分组成。论文在形式上是属于议论文的,但它与一般议论文不同,它必须是有自己的理论系统的,应对大量的事实、材料进行分析、研究,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教师心理健康论文1

  不久前的一篇报导很让我震惊,哈尔滨市某中学青年教师跳楼自杀,根本原因在于不能解开自己心中的结,终在巨大的心理压力下崩溃。这使我深深感受到学习《心理健康》的必要性。很幸运,通过一段时间的网络学习,使我受益非浅。

  一、教师需要有健康的心理。

  教育最基本的功能是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促进人自身的发展,人的发展,学生的发展则是教育的终极目标。作为从事这种专业性教育职业的教师,学科专业素养、教育专业素养是必须的条件,优良的心理品质却是教师从教的基础,也是教师职业道德形成的前提条件。

  随着社会转型期的到来,现代生活的日益紧张和繁忙,社会竞争加剧,使人们未到了前所未有的生存压力;物质利益至上以及激烈的竞争带来了精神危机,在目前还往往以升学率作为衡量教师工作质量标准,以“成绩至上”作为家长和学生的信条与原则,以全方位的考评结果来决定是否继续聘任教师的情况下,再加上社会对教师职业的种种偏见,来自社会各方面有形的无形的压力,教师的情感、个性常常会被忽视,教师所承受的心理压力、工作压力、家庭压力比以往要大的多,这使一些教师产生心理冲突和压抑感,而教师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必然导致不适当的教育行为,对学生心理产生不良影响。

  因此,一名教师只有具备优良的心理品质、正确的自我意识,才能正确理解自己的责任,认同自己的职业角色,悦纳自己的职业身份,积极及时地对自己进行心理调适,才能敬业、爱业、乐业;才能自觉抵制社会上的各种诱惑和消极影响,在教师的岗位上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才有可能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学生,并促进学生的全面的未来的终身的富有个性特点的发展。

  二、教师必须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并尊重他们的人格与个性,才能有效地执行教育的功能。

  学生是处于迅速发展时期的人。学生时代,从小学到中学,是一个人一生中生理和心理上发展都非常的时期,是个体从不成熟到成熟,从不定型到比较定型的成长发育时期。对于学生来说,他们身心各个方面都潜藏着极大的发展的可能。在这一段时期,他们的身心发展能否得到满足,能否得到积极良好的教育,对于他们的发展将产生极大的影响。

  但随着社会的急剧变化、生活环境的日趋复杂、竞争压力的增大和青少年个体心智模式的更变,由于社会、家庭、学习、就业等方面的影响及压力,使得现在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受到很大影响。据调查,目前在学生中焦虑、自卑、孤僻、厌学、逃学、出走、越轨违法行为、心理精神病等等,呈明显的增加趋势。而学生的心理状态是否正常、健康,往往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对前途的看法,是关系到学生能否健康成才的重要问题,是关系到我国未来的大问题。《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因此,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既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现代教育的必然要求,是社会发展对人的素质要求的需要。而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心理老师的职责,也是每一位老师的职责,这就要求每一位教师都要掌握心理健康的基本常识,并在教学的过程中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成为学生的心理医生。

  教师只有在了解学生心理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地关心学生尊重学生,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力图营造宽松的心理环境,并允许个性的张扬,允许权利的扞卫,允许爱好的发展,允许孩子自主的选择,使孩子的自尊自信得到充分发展。并在教育中积极地挖掘教育思想,在学生思想、学习、生活等方面遇到困难时,才能主动关心帮助引导他们。

  一名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是知识上的智力上的影响,更是思想的、人格的影响。教师作为一个人,作为社会的一个人,对成长中的儿童和青少年有着巨大的又是潜移默化的影响。但这种精神上的影响需要精神的感染,需要教师的人格力量,需要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和不断的学习与发展,需要教师发自内心的热爱和体验教育真谛并为之感到幸福。所以,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就需要不断的接受新知识,新观念,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充实、完善自我。

教师心理健康论文2

  一、研究背景

  创新是21世纪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而人才是创新的关键。高校承担着人才培养的重大任务,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直接影响人才的成长,因此政府与社会应更加重视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而我国对教师心理健康的研究相对滞后,20世纪90年代,中国学者才开始对高校教师心理健康进行比较系统的研究。从研究成果数量以及影响力来看,中国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仍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为了更好地开展相关问题的研究,需要进一步对研究问题进行反思,用科学的方法和工具分析现有的关于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的研究成果,从“量”和“质”两方面探讨我国研究现状,为今后相关的研究提出建议,这也是我国这一相关领域研究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结论

  经过对现有的文献进行分析与梳理,得出以下研究结论:

  (一)研究问题不全面,探讨不深入研究成果最为丰富的是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的基本状况。例如:朱爱民、张虎祥等研究发现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状况较差,而刘纯姣、王金道等则通过调查研究表明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状况良好。由于研究现状与研究取样、时间等因素的差异,对高校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的研究结果并不一致,因此,不能以偏概全。关于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朱小茼等提出职业压力影响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欧朝辉等研究发现高校人际氛围可以正向预测教师心理健康。干预措施方面,黄辛隐等针对高校青年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提出了完善的团体心理训练计划。

  此外,对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以及预防心理问题的探讨较少。在研究问题的选择上,较多是对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的探究,而对高校教师这一群体的创新性研究还存在不足。在已有的研究中,存在着文献涉及多个研究问题,但对各个方面的探讨都不够深入的现象。国内80%的研究都同时涉及了基本状况、影响因素、干预策略等问题,如:陆桂芝从心理健康现状、心理问题产生原因以及维护措施3个研究问题着手,但是并没有做到深入探讨其中任何一个研究问题;而潘孝富则选择了高校管理气氛与高校教师心理健康关系这一个问题进行深入讨论,这种集中精力对一个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的较少。总的来说,研究者并没有发掘新的研究问题,而且对现有问题的探讨也并不深入。所以近10年的研究成果普遍影响力较小,并没有出现深刻而精辟的观点。

  (二)研究设计固定,研究工具单一近10年的文献研究中有63.07%采用了定量实证的研究方法。这些实证研究多采用测量法和问卷法,形成了一种固定的研究设计,即“发放问卷--回收统计数据--描述基本状况--探讨影响因素--提出干预对策”。类似于罗小兰运用干预前后测试、吕雅英采用半结构式访谈等方法来研究教师心理健康的研究则很少。采用个案法、实验法等实证研究方法者更是几乎为零,这也限制了研究的发展,导致了研究成果的片面性。问卷法是一种横断收集数据的方式,已有的研究并没有采取纵向研究的方式来探讨相关问题。研究方法的局限性导致了研究几乎没有涉及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的变迁、干预对策的有效性等问题。进一步分析,发现68.29%的文献实证研究都采用了症状自评量表。是目前使用比较广泛的测量心理健康水平的量表,但能否对正常群体的心理健康水平进行测量仍存在很大争议。此外,因为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应该编制针对教师的心理健康量表,提高研究信效度。在研究工具的编制中,俞国良等编制了教师心理健康评价量表并报告了其信效度,郑红渠等编制了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的量表。然而,国内尚未编制并公开发表针对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量表。

  (三)基础研究不充分在研究性质统计中,只有20%的文献是基础研究,15.38%的是综合研究。关于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几乎沿用了其他教师群体的心理健康标准,俞国良、兰卉、边玉芳等都提出了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从中可以看出,研究者认为应从教师的职业特征来界定其心理健康,而且标准只反映了教师现在的心理状态,并未考虑到心理健康水平的未来发展。高校教师心理健康标准是否完全等同于教师群体的心理健康标准,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确认。在理论探索中,相关性研究较多,例如马雪玉研究发现高校教师心理健康影响其教学效能。然而,关于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等理论方面缺乏研究,其概念的界定也很模糊。理论指导实践。如果理论基础不扎实,研究者提出的干预对策等应用方面便容易变成空谈,从而容易导致高校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干预对策等实践性研究的盲目性。

  (四)研究发展停滞不前从20xx年开始,研究与课题数量呈现下降趋势。研究发现,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的研究并非由于过于饱和导致研究数量下降,恰恰相反,由于研究问题不全面、研究方法单一、基本理论研究不足等原因造成了国内对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难以突破创新,研究成果停滞不前,从而进入了研究发展的“瓶颈期”。近10年针对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的研究文献总体数量并不多,这也表明相对于中小学教师,国内高校教师的研究刚刚起步,遭遇困难是必然的。但是理论发展以及现实的需要又亟须加强对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相关问题的研究。因此,应该正视研究的不足与缺陷,促进我国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相关研究进一步发展。

  三、建议

  第一,研究问题需要创新并且进一步深入。应该注重对理论方面的探讨,不仅要对核心概念、关键因素的作用机制等加强研究,而且对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的维护与预防措施也需要提出完善的对策。同时,需要编制相关研究工具,提高实证研究的信效度,进一步研究怎样建立综合全面的心理健康评价体系。由于现有研究与中小学教师的相关研究存在一定的联系,可在一定程度上利用并延伸其成果,但是不能一味模仿与验证研究,还需结合高校教师的实际状况与群体的特殊性,发现新的研究问题,使研究更加全面、更加深入。

  第二,研究设计需要综合化。在研究思路上,心理健康本来就是一个跨学科的综合问题,在今后的研究中,多学科、多方法的综合研究是必然趋势。为了避免研究方法的简单化与单一性倾向,应该加强纵向研究,并积极使用实验法、个案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

  第三,关注国外研究动态。国外研究在研究方法的运用、研究问题的关注点、研究思路的切入点等方面都有值得借鉴与学习的地方。研究的发展与创新不能闭门造车,在今后的研究中,更应该关注国外动态,并结合中国实际完善相关的研究领域。

  第四,应该加强相关领域的课题立项以及支持力度,激励国内研究者对相关问题进行关注,充分调动社会资源。而课题立项应该侧重于研究基本理论、探索研究方法等方面。

教师心理健康论文3

  一、合格的幼儿教师应具备的素质作为一名幼儿教师要具有如下素质:

  ( 一) 必须具备较高的思想素质

  ( 二) 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

  ( 三) 要有高尚的道德品质

  ( 四) 幼儿教师还有具备过硬的能力素质

  1. 组织管理幼儿的能力;

  2. 敏锐细致的观察力;

  3. 良好的口语表达能力。

  ( 五) 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1. 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和较宽的知识面;2. 掌握系统的、科学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和专业技能。

  ( 六) 较高的心理素质,身体素质1. 良好的心理素质;2. 健康的身体素质。

  二、教师素质对幼儿心理健康的影响

  幼儿教师的素质对幼儿的心理健康有积极影响还有消极作用。良好的幼儿教师素质有利于幼儿心理健康,不良的幼儿教师素质阻碍幼儿心理健康的发展。

  ( 一) 教师素质给幼儿心理健康带来的积极影响

  1. 广博的知识和过硬的专业水平对幼儿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虽然幼儿教师接触的学生多为3 ~6 岁的幼儿,他们认知发展水平还比较差,但是教师也必须具备足够的文化素养。幼儿时期是培养人的一生想象力创造力的关键时期,孩子们在这个年龄段想象力丰富,对周围的世界极其感兴趣,他们什么都想知道,总是会问为什么。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有足够宽广的知识储备,才能深入浅出地给幼儿解答问题,激发幼儿的求知欲望,培养孩子的能力。广博的学识让教师能巧妙灵活地为幼儿解答他们的问题,这样的老师不会拘泥呆板,能充分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幼儿阶段,孩子们喜欢唱歌跳舞、画画、弹琴、讲故事。幼儿教师要多才多艺,在幼儿园五大领域上都掌握一定的知识,在语言、音乐、舞蹈、科学、游戏等方面擅长,能为幼儿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有利于幼儿的身心健康。

  2. 紧跟时代前沿且富有创新精神对幼儿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社会的发展、科技的不断进步,教师要不断更新自己已有的知识,这样才能跟得上当今学前教育界发展,才能掌握最新的学前教育知识,用这些知识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发挥作用,才能有利于幼儿的健康成长。

  3. 有责任心、有爱心对幼儿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在幼儿成长的过程中最需要情感的哺育,这种情感的哺育需要老师的关心和爱护。作为幼儿教师,最不能缺少的就是责任心、爱心和耐心。纵使一名幼儿教师拥有再高的学历,而没有责任心和爱心,那他的教育教学也只不过是空中楼阁,纸上谈兵。爱心、责任心、耐心可以给予孩子__知识、经验的习得,更为重要的是能给孩子真诚和关心。孩子在老师耐心教导下不仅学会了丰富多彩的知识,还培养了对教师的尊敬和爱戴。

  4. 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教学组织能力对幼儿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作为幼儿教师,我们的教育对象是3 ~ 6 岁的幼儿,拥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的教师能与幼儿进行情感交流,这样才能有利于幼儿健康成长。同时,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使教师能及时与家长沟通,把幼儿的情况反映该家长,一起给幼儿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培养幼儿健康的心理素质。具有教学组织能力的教师,能把这些活泼好动的幼儿“管住”,维护课堂纪律,能让幼儿在一个良好的环境中学习。

  5. 拥有健康的身体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对幼儿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幼儿园的工作是复杂和繁重的,需要老师投入极大的精力,教师必须拥有健康的身体和良好的心理素质,能以积极、主动、乐观、自信、灵活、宽容、勇敢的态度面对工作中的困难。有大量案例表明,教师拥有健康的身体,良好的心理素质,积极地态度,能使人精神兴奋,是周围的人受到感染。这样幼儿也能心情舒畅,乐观开朗。在这样的环境下教师更能全身心地投入工作。

  ( 二) 不良教师素质对幼儿心理健康产生的消极影响

  目前,在我国,学前教育发展较为缓慢,有很多幼儿教师素质较低,达不到幼师的素质要求。甚至有些不良素质的老师,在教学中他们将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传递给幼儿,影响幼儿的健康成长。

  1. 缺乏爱心和责任心,将不良情绪带到课堂。北京市朝阳区一幼儿园多名孩子遭女老师长期殴打,造成孩子不敢上幼儿园,晚上经常做噩梦。经调查后发现,该幼儿园不仅拖欠老师的工资,而且办学资质也在进一步申请中。这样老师心理素质较差,没有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将不良情绪带到了课堂,以至于做出了过激的行为。这些不良情绪使幼儿对老师摸不着头脑,久而久之,幼儿的情绪和心理会受到老师的影响,变成一个“坏脾气”。

  2. 秉持旧的教育观念,忽视幼儿发展能力。把旧知识看作客观不变的真理,对于幼儿所提出的问题,不能辩证地看待幼儿给出的答案。

  某幼儿园的一位老师在教幼儿认识“8”的时候,提问幼儿“8”的一半是多少时,绝大多数幼儿都回答说是“4”,可是,一个平时调皮捣蛋的小男孩却告诉老师: “8”的一半是“3”也可以是“0”。然而,这位老师不知道是受权威理论的影响还是受自己所设计的课程结果的影响,她没有理会这个小男孩给出的答案,还批评了他不按老师的思路走。这个案例中可以看出,这个幼儿从数字的形状方面给出了答案,却没有得到老师的认可,甚至是被老师批评。这个答案或许是他几经思考的结果,可是,却遭到了老师的批评和伙伴的嘲笑。这样的结果可能会使他再也没有勇气去思考和回答问题,即使有了答案也会害怕与老师的答案不一致。长此以往,孩子就会变得胆小,不善言辞,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甚至扼杀了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

  3. 持有“小大人”的儿童观。一些幼儿园为了吸引家长,不顾幼儿自身发展特点,追求所谓的智力开发,让幼儿过早学习小学知识。

  教师认为儿童能够接受不属于他们年龄段应该接受的知识。过早教授幼儿小学知识,盲目地让幼儿学英语,学数学,学国学。由于幼儿的理解能力较差,学得费劲,教师往往采用简单粗暴的方式逼着孩子学习,甚至训斥孩子。在这种压力下,给孩子带来了不属于他们年龄段的巨大压力,让他们失去了本应有的童真快乐,压抑了天性,甚至抹杀了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

  4. 不良的生活习惯影响幼儿。一些老师有很多不良的生活习惯,在幼儿面前不能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在幼儿园穿不符合规定的服装,染上五颜六色的头发,甚至在幼儿面前大声说笑喧哗等。他们的这些不良行为习惯影响了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给幼儿的心理健康带来消极影响。

  三、提高幼儿教师素质的举措

  ( 一) 政府方面

  1. 政府必须加大对学前教育的财政投入。尽快将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或者免费教育。提高幼儿教师福利待遇,让幼儿教师的工作付出和所获报酬成正比。吸引更多的高学历高素质学前教育人才参与到学前教育中来。文化媒体要加强对学前教育重要性的宣传力度,要提高全社会对学前教育的认识,了解学前教育的重要性。

  2. 政府要加强对民办幼儿园的监管力度。提高办园准入门槛,对那些不符合办园资质的幼儿园要坚决取缔。建立和完善幼儿园质量评估和监管体系,对于那些招聘没有教师资格教师的幼儿园,要严厉打击。

  ( 二) 幼儿园方面

  1. 幼儿园加强管理,提高教师的责任感。幼儿园必须加强对幼儿教师的规范管理,提高教学质量,杜绝教师无证上岗。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奋斗目标,培养教师的义务感和责任感。

  2. 鼓励教师继续教育,提高自身素养。鼓励幼儿教师积极进行素质培训,积极参加进修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3. 完善各种奖励机制,调动教师积极性。尊重老师,对老师所取得的进步给予肯定和鼓励,不仅要给予精神上的鼓励,还要给予物质上的鼓励。坚持按劳分配的原则,对教师的工作要定期进行评估考核,调动老师的积极性。

  4. 利用竞争机制,激励幼儿教师。通过竞争机制,能让老师们及时发现自己身上的不足,与其他人之间的差距,激发他们的上进心。

  5. 开展心理讲座。经常给教师开展心理辅导的专题讲座,及时疏导老师的心理问题。

  ( 三) 教师自身方面

  1. 热爱幼教事业,提升责任感。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和爱岗敬业精神,爱自己所从事的专业、爱孩子,发现工作中的乐趣。教师要始终提醒自己,自己所从事的是世界上最崇高的职业。我们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们所承担的是奠定人的一生发展的重要教育。

  2. 要不断努力学习,与时俱进。必须及时学习新知识,新思想,新的理论成果,紧跟时代发展的前沿。要知道自我成长,自我更新,积极适应时代发展。要始终明确,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就会被时代淘汰。

  3. 保持良好的心态,情绪稳定。学会放松自己,要能够清楚地认识自我,在遇到坏情绪时,及时向他人倾诉,要始终保持一颗积极向上的心态。“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虽然目前我国学前教育的发展缓慢,且存在很多问题。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和进步要依靠国家和社会的力量,更需要我们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热爱孩子,热爱我们所从事的幼儿教育事业。

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论文(精选7篇)

标签:教育毕业论文 时间:2022-05-20
【yjbys.com - 教育毕业论文】

  在现实的学习、工作中,许多人都写过论文吧,论文是对某些学术问题进行研究的手段。那要怎么写好论文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论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篇1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吉诺特说:“作为一位教师,他要么是在帮人,要么就是害人。在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中小学教师对他们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教师心理健康如果出了问题,给学生带来的伤害是巨大的。因此,教师心理健康水平比他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更具重要性。国内近年来的研究显示,中小学教师的身心健康状况低于普通人的水平。这让我们为中小学教师的身心健康状况担心,也为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担忧。

  俞国良认为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包括五方面:一是对教师角色的认同,教师只有对教育工作有热情,才能更加的投入工作并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二是教师要了解实时的教育政策,适应不断变化的教育环境;三是能在教育界建立和拥有和谐的人际关系;四是具有稳定而积极的心境;五是能够进行创造性教育教学活动。吴思孝认为,教师拥有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应符合下面五个标准:热爱教育事业,胜任教育教学工作;积极的人生态度;健全的人格,良好个性;较强的适应能力;和谐的人际关系。林崇德认为中学教师的心理健康是指在对自身角色的深刻理解和认识的基础上,依照社会的期望和自身的实际状况不断对自己的行为及心理进行调整,使其能够适应角色的要求,并不断促进角色向积极方向发展的状态。他们对教师心理健康标准虽有不同,但在一定程度上拥有共识,即教师应具有健全的人格、热爱本职工作、良好的心态并认同教师角色。

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对教师职业道德的方式分析论文

标签:职业道德 时间:2021-01-17
【yjbys.com - 职业道德】

  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社会往往对其抱有极高的期待,这也反映出教师职业的重要性和特殊性,很多教师总感到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有限,对自己的教育教学效果不满意,生怕教育不好自己的学生,这种心理压力如果长期积压得不到释放就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其次,教师作为社会成员,会有来自社会方方面面的`因素对教师造成一些影响,如教师的职业要求教师严格要求自己,很多时候必须自我约束、自我克制,职业崇高而社会地位不高,付出很多但收效不好、收入不高,家庭生活的压力,孩子的教育问题,医疗问题,社会环境对教师的苛刻要求等,在这样的背景影响下,如果教师不能正确调整心理状态,心理上可能会出现问题;再次,教师真心希望每个学生学习效果明显,表现优异,这使得教师对学生有较高的期许,而现实是学生表现不一、良莠不齐,这也可能会影响教师的心理,造成教师的心理不健康。我周围也有这种老师,由于来自于方方面面的影响,加之其不太善于及时进行自我调整、化解矛盾,结果产生了严重的心理问题,重者患上抑郁症。由此可见,教师职业对教师的心理有很大影响,需要引起我们高度重视。

  作为教师,就要适时调整心理状态、保持心理健康、全身心地投入本职工作中。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我们就必须爱岗敬业,做好教育教学工作,理智地面对来自于方方面面的问题和影响,采取多种方法克服这些问题带给我们的不利影响,化解和消除容易对心理健康产生危害的不良因素,让我们以良好的精神风貌和健康心态投入教学中去,不因心理问题而使自己身心健康受到损害,更不能因此而直接或间接影响学生学习。首先,教师要有一颗乐观向上的心态。第二教师要面对现实,接受现实——职业崇高而社会地位不高教师,心中铭记自己的劳动和付出是金钱无法衡量的,教育是关系国家民族前途的大事,要在内心深处有职业自豪感,在铜臭的氛围了坚守内心的一片净土。第三要不断学习,活到老学到老,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身水平,教师要时时以开拓进取和乐观向上的态度面对教育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冷静对待、妥善处理,自我调节、保持心理平衡。第四,养成良好习惯,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加强身体锻炼,保持身心健康,以饱满热情和健康心态去面对工作,让教育教学工作在我们的努力付出下取得优异成绩,做一个心理健康的优秀教育工作者。

关于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的论文

标签:其他类论文 时间:2020-12-01
【yjbys.com - 其他类论文】

  作者:谌业锋 学校教育的关键在于教师,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健康和成长,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而近几年来,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却不容乐观。

  2005年9月,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组织与人力资源研究所和新浪教育频道联合启动了“2005年中国教师职业压力和心理健康调查”,共有8699名教师填写了调查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超过80%的被调查教师反映压力较大,90%左右的教师存在一定的工作倦怠,近30%的教师存在严重的工作倦怠。超过60%的被调查教师对工作不满意,部分甚至有跳槽的意向。

  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亟须引起广泛的关注。

  一、教师心理问题的分类。

  教师的心理问题大致可以分为六类:

  1.适应不良。

  适应不良也就是个人与环境不能取得协调一致。教师的适应不良主要表现在:对工作环境的不满;人际关系紧张,情绪波动大等。

  2.职业心理问题。

  职业心理问题主要包括职业观念问题和职业行为问题。教师的职业行为问题分为五类:怨职型;自我型、异常型、暴戾型和不良型。教师的职业观念问题包括:情绪型、无奈型、动摇型和离职型,自我评价《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

  3.人际交往问题。

  教师常见的人际交往心理障碍有:封闭心理、自卑心理、自傲心理、嫉妒心理、孤僻心理、猜疑心理等。

  4.人格障碍与人格缺陷。

  人格障碍又称病态人格,指明显偏离正常人格并与他人和社会相悖的一种持久和牢固的适应不良的情绪和行为反应方式。人格缺陷是介于正常人格与人格障碍之间的一种人格状态,可以说是人格发展的不良倾向。教师的人格问题更多地属于人格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