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说课稿初中

时间:2021-07-20 19:01:08 初中说课稿 我要投稿

实用的语文说课稿初中范文集锦10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说课稿初中10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实用的语文说课稿初中范文集锦10篇

语文说课稿初中 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感悟文章在生活小事和细节中表现的亲情美。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赏析意蕴,领悟作品主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一家人之间互敬互爱、宽容忍让的真挚感情,体会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教学重难点

  1.品读文章之美。

  2.能够领悟作品主题,领悟文章朴实文字下丰富的意蕴。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营造氛围

  以“让爱住我家”这首歌曲导入。家是一个多么温馨的字眼,它是避风的港湾,是幸福的摇篮。家,因为有了深深的爱而温暖,因为有了浓浓的情而美好,所以人们才会产生让爱永远住我家的美好愿望。本节课,让我们走进莫怀戚先生的家,陪同他们一家三口去散步。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老师配乐朗读,学生边听边感受这份亲情,思考课文内容,体会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家庭,初步领悟作品内涵。让学生带着下列问题听教师诵读课文。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内容。

  (2)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家庭?

  3.品读课文,体味意蕴

  提出问题:文章叙述了一家祖孙三代四口人,在初春的田野上散步的平凡小事。那么,你觉得这篇文章美在哪里?通过学生的回答总结出该文章有景物美、人情美和语言美。

  (1)景物美

  学生欣赏文章的景物美,找出文中的景物描写的段落,思考自己感觉在景物描写的句子中,作者通过什么样的词语、写作手法来表现春天的景色,品味景物描写的作用。

  学生找到第4段和第7段的景物描写很美,找出自己觉得最美的句子和词汇,如“新绿”、“嫩绿”、“冬水”等这些词汇中感受生机勃勃的春天,以及充满诗意的田园风光。

  (2)人情美

  提出问题:文章为我们描绘了4个人,在这4个人中,你最欣赏哪个?找出描写的文字,简要说一说自己喜欢的理由。

  学生分小组讨论,畅所欲言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通过和他人交流,了解他人的观点,对文章有更加深入的体会领悟。

  (3)语言美

  提出问题:文章的景色美,人情美,接下来进入欣赏的第三个环节“语言美”。你从哪些方面感受到文章的语言美?

  如学生觉得文章第一句话很美。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这句话很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

  4.拓展延伸,激发情感

  提出问题:通过本文的学习,我们一同在散步中进行了一次感情的熏陶。这美丽的一幕时常发生在生活中。我们先来看一段视频。

  播放公益视频《给妈妈洗脚》,让学生对该视频进行评价。

  5.小结作业

  (1)反复朗读课文,摘抄并背诵自己喜欢的语句。

  (2)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写一个关于亲情的文章。

语文说课稿初中 篇2

  尊敬的各位评委,亲爱的各位同行,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朱自清的《背影》。这次说课我主要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四个方面加以阐述。

  首先谈谈教材

  《背影》这篇课文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二课的一篇讲读课文。该单元的训练重点是以 “爱”为中心话题,每篇文章都从不同角度去赞美人性中的美,培养学生对真善美的领会和鉴别能力,陶冶他们的情操。而《背影》正是一篇能体现这些训练重点的极好例子。《背影》一文通过描写父亲的“背影”来歌颂父亲,把父亲对儿子的关爱之情展现得淋漓尽致。本文从不同的角度去赞美爱,能够使学生在其中深刻的体会这种相怜相爱的感情。 结合本单元的训练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我把教学目标定为三个方面: 首先,知识和能力目标:了解作者朱自清及其作品。理解并积累生字、词。

  其次,过程和方法目标:整体感知课文,体会关键语句的含意和表达作用、品读文章朴实的语言风格。

  最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领会本文表现的父子间的浓浓亲情,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美国教育学家杜威说过:“教育不是一种告知与被告知的事情,而是一个学生主动性建设的过程。”新课标也明确指出:“要贯彻启发原则,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他们动脑、动口、动手,培养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据此,我主要采用了以下教法:

  以语言品味为主,采用启发点拨法,来完成本课教学。

  为解决本文重点,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针对教师对关键语句的提问,学生自主合作,共同研究作答。

  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采用多媒体教学。

  初二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在阅读过程中,我放手让学生去充分感知语言教材,主要运用了以下学法:

  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

  动口、动手、动脑,培养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 指导学生根据间接经验学习感受生活。

  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给:“请您毫不犹豫地在每一堂课上挤出时间,让学生掌握新教材吧,那样将得到百倍的补偿。”为了让教法和学法充分运用,实现教学目标,教学程序我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

  (一)激情导入,诱发兴趣

  常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我出示背影的图片,看与思相结合,“同学们,咱们的父亲在自己生活中扮演的是一个怎样的角色?”从而进入了学生自由谈,进入了课文,接着顺势而导,“今天,我们要来认识名人朱自清的父亲,看他在儿子眼中有着怎样的形象”这样顺利的进入了新课的学习。

  (二)指导方法,轻松预习

  在上新课之前,我要求学生自己运用网络,搜集作者的生平资料和写作背景,借助工具书扫除文字障碍,参看注释,通读全文,初步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正确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也帮助他们养成主动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

  (三)讨论交流,重在激励

  首先,检查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虽然到了初中,但对生字词的了解仍然是最基础的。 接着,再检查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把握情况,之后,在要求学生运用三分钟的时间,分小组讨论交流预习的情况,这时教师参与其中,但不是直接告诉答案,而是重在激励唤醒。讨论结束后,把不能解决的问题提交全班讨论,分步处理。对于不涉及文章重点的问题引导学生当堂不为解答,对于能引领全文中心的问题,不急于强解,留到下一集中阅读环节重点突破。

  (四)直奔重点,集中理解

  这一环节我设计为两步进行,第一步播放课文录音,让学生很好的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为自己的朗读打好基础。听完录音后,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自由朗读。

  第二步,通过一系列问题的提出,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引导学生对文章重点进行分析理解。 我将全班学生按照组别分为四大组,每组自由选择一个问题进行深入的研讨,讨论结束后,在由教师的带领下进行全班的相互交流和总结。这四个问题分别是:

  问题一:体味文中父亲送“我”上车前后的几句话,它们表达了父亲怎么的思想感情?

  问题二、通过车站送别表现了父子间什么样的感情?

  问题三、文中几次提到了背影,又分别是在怎样的情况下提到的?

  问题四、父爱如山,父爱似海。作为爱的承受者朱自清,面对如此博大精深的父爱他会想些什么呢?请揣摩一下作者的内心世界,站在作者的角度,将“我看到了一个_______的背影”补充完整,并说明理由。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地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实践”所以,一方面我让学生自己读课文,鼓励学生自主选择教学内容,真正体现了学习的自主性,而师生共同探讨重点句段,有利于解决重难点,也体现了互动性。

  (五)品析内化,拓展延伸

  既然是内化,就要对文章加以吸收,既然是延伸,就要拓展到我们的课堂之外,我设计了如下两个方面:

  1、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的第一题,帮助学生加强对全文的理解。

  2、小练笔。父母的爱也很伟大,值得我们去感恩。让我们为他们做点事,在父母疲倦时端上一杯热茶,在餐桌上给他们夹一次菜,在他们工作之余给他们捶捶背、揉揉肩用心观察他们的反应,用笔记下你们的感受,并整理成一篇日记.这样使学生的学习不仅仅在课堂上,还要在家中,使学生体会父母的不易,珍惜父母的爱,学会感恩,也完成我们教学上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语文说课稿初中 篇3

  一、说教材

  《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是语文版第七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记事散文。这篇文章介绍了作者马克?吐温人生第一次文学尝试的经历,结局富有戏剧性色彩。我想,学习这篇文章的一个目的在于鼓励学生进行大胆的文学创作尝试,从而爱好写作,提高写作能力。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相关的文学常识,掌握相应的字词句,文章的结构、内容及主题。

  2、能力目标:对文中一些词句能理解和运用,感受作者诙谐的语言风格,感悟生活与文学创作的关系。

  3、情感价值目标:使学生热爱生活,在生活中敢想敢说,有正义感;培养学生的文学兴趣,及勤动脑、善动脑的习惯;让学生懂得“自我推销”的重要性;学生能在实践中展示自己,提升自己。

  三、说教法:创设情景,导入新课,介绍文学常识,学生自由读课文,就初步感知内容的情况,学生之间交流讨论,然后老师引导,肯定总结,通过这样的过程完成目标。

  四、说学法:学生预习,查阅工具书,解决新字新词,老师介绍文学常识,学生听、记;学生自由读课文,齐读课文,对感知的内容,生生相互交流讨论,然后在老师的引领下用启发方法,逐一完成学习目标。

  五、说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活动导引

  课前预习

  1、读准音,在文中圈画应积累的词语,查词典,正音、释义。

  2、读顺文,能够流畅、清晰的朗读课文。

  3、读懂意,指文章大意,并能够概括文中的主要事例。

  导入新课:

  马克?吐温,美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家,也是一位负有盛名的幽默和讽刺作家,一直被推崇为美国文坛巨子。

  马克?吐温十二岁时父亲去世,他不得不外出谋生。先是在一家报社的印刷所当学徒,后来,又当过排字工人、银矿工人、领航员和新闻记者,因此他并未受过正式的学校教育,但是,丰富的社会经历和生活经验也使他积累了众多的文学素材,为以后的文学创作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马克?吐温一生创作了许多长篇小说,中、短篇小说,政论,杂文,游记等,全集共25卷。主要作品如《镀金时代》、《汤姆?索亚历险记》、《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傻瓜威尔逊》、《竞选州长》、《百万英镑》、《赤道环球游记》等。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马克?吐温的《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

  (二)读文正音

  1、同桌或前后桌的两位同学为一组,互相听、读,诵读全文。

  诵读要求与策略:能准确、清晰地读文,要注意积累词汇;指出对方同学朗读中的失误与不足。

  2、准确朗读下列词语。

  伶俐涉水煞费苦心粗糙滑稽猝不及防撰文言简意赅戏谑琐闻乳臭未干趾高气扬苛责诋毁

  (三)简析释疑

  1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具体指什么?

  2、叔父离家外出一周,十三岁的马克?吐温独立办了一期《汉尼巴尔周报》,他在第一次文学尝试中做了哪几件事?产生了怎样的反响?

  浏览要求与策略:能在文中圈画与事件有关的词语,如时间,地点,人物,及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等;并在此基础上概括事件内容。

  明确:课文记叙了三件事:

  第一件:撰写希金斯投河的报道。

  第二件:撰文嘲笑两位知名人士。

  第三件:给一个新来外乡人的诗增写挖苦他的脚注。

  其中,第一、三件事是详写,写出了写作原因、写作想法、写作过程和写作内容;第二件事是略写。

  产生的反响:它们发表在《汉尼巴尔周报》的同一期上,不仅展示了作者的文学才华,而且使这期报纸销量大增,使得周围的人不能不对年幼的作者辛辣老练的文笔刮目相看。

  (四)课后小结

  1、查阅马克?吐温的作品,独立思考,提出问题

  2、在书刊及互联网上查阅有关作品的评论以及有关作者的资料

  (五)作业设计

  1整理课后字词,并用他们写一段话。

  2少年马克?吐温的哪些方面令你佩服,你最喜爱他的哪一点。

语文说课稿初中 篇4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特点和作用

  《马》这篇课文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的一篇自读课文,这篇课文在教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体现本单元的一个"关爱动物世界"的学习重点,课文内容与环保联系紧密,可指导学生进行"保护野生动物"的选材非常好,有如下特点:

  (1) 课文体现了人类与动物的关系.文章关注动物世界,也就是关注人类本身,有利于环境保护意识的培养.

  (2) 课文适应初中生的身心发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创新合作精神.

  2,教学目标

  我设计教学目标的依据是:要以新的教学理念为指导思想,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运用祖国语言,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听,说,读,写能力,形成良好的个性,健全人格,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语文教学要充分体现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根据教学目标,从认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个维度来设计.我设计这篇课文的教 学目标是:

  知识目标:通过整体感知马的形象及特征,了解布封用人性化的笔触描摹动物,表现他对精神自由的追求和超越,启发学生领会文章内容.

  能力目标:通过品位积累优美的词句,体会语言的生动形象,培养个性化的感悟能力;通过了解对比手法及其作用,培养学生描摹动物的技巧;通过"野生意义"和知识竞赛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让学生在探究实践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

  德育目标:理解作者对野马的赞美,反思人类应善待动物,珍视生命环境保护意识,社会责任感.

  3.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我依据贾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既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又形成良好的个性的教学目标,又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学生在探究实践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

  教学重点:反复诵读,领会文章内容;积累优美词句,体会作者在文中的感情倾向.

  教学难点;设计"动物园中的野生是否是真正意义上的野生"专题活动和"马"的知识竞赛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让学生在探究实践中学习,增强学生善待动物珍视生,的环保意识,社会责任感.

  4.教材与学生

  教材处理要符合教学实际,教学的总体设计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一堂课首先要考虑学生,"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我仔细研究教学对象,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语文学习的特点,设计一课时完成教学任务.

  二,教法

  关于教法,魏书生老师的一句话对我的启发很大:"真正的阅读是与作者的心灵对话,如果读书的人是正在成长的中学生,或者是世界,人类的大师和巨匠,那麽这样的读书实际上是一个文化传递,精神传递的过程,要能形成作者——教师——学生三者之间的联系."所以教师应当设法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保持旺盛的精力和良好的兴趣领会,认同作者的感情,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采用教学手段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大教学容量;帮助学生走进作者,理解作者,感悟生活;并采用激发兴趣法来激活学习思维,启迪学生智慧.

  教师充分考虑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围绕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维目标,创设情景,组织教学,把学生强弱搭配分成几个四人学习小组,这样便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团结互助,共同提高.

  这篇课文可以拓宽学习领域,开展"保护野生动物"的跨学科学习,这节课我要领学生到微机室去上,运用微机对关于 "马"的成语,俗语,谚语搜集和整理,语文教师也要指导学生上网,进行资料的搜索.

  教师要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和交流,并进行适当点拨.采用了激发兴趣,问题导引法,指导归纳法,小组讨论法及反馈.

  三,学法

  根据课文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据新《标准》在《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里指出:"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时间活动,指导认识,科学地训练,全面提高语文能力."教师可以适当使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进行学法的指导.引导学生积极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具体做法是:

  (1)指导学生用圈点批注法自由读课文.

  (2)指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交流.体现自学辅导法,主体思维法.

  (3)指导学生上网搜索有关野生动物的资料.

  (4)指导学生学习课文,运用对比手法描写自己喜欢的一种小动物.

  四,教学程序

  我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认知规律,思维发展规律并结合语文学科特点,根据教学目标的具体要求,设计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就是有目的的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序性,逻辑性,综合性.还要突出体现学生的主题活动.所以确定一下教学步骤: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同学们,请欣赏有关"马"三种字体的书法作品,随着社会的发展,马的

  生存方式及命运也在发生着变化.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布封的文章去了解关注人类忠实而高贵的朋友,去感受被赋予人性光彩的马儿吧!(板书:马 布封)结合注释请学生介绍作者及作品(多媒体显示)后师补充.

  2,有感情朗读

  ⑴请同学们结合注释自由地,大声地,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在读的过程中把你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划出来.

  学们在读时,遇到哪些不认识的字词请说出来.

  师帮助解决疑难字词.(多媒体显示)要求同学们齐读,整理识记.

  ⑵欣赏精彩的语段,领略文章的真谛

  谁能选择文中你最欣赏的一段大声地,有感情地来读其他同学认真欣赏,听后,说出你认为他哪读的最好 谁再来读你最欣赏的一段

  3,整体感知课文

  ⑴,我们已对文章有了初步的了解,你认为课文写了哪两种生存状态下的马

  ⑵ 两种马在作者布封的笔下各有千秋,请同学们来欣赏现实生活中有关"马"精美图片,(多媒体显示)请同学们再结合文中作者对马的生活描绘,论说你喜欢家马还是野马 给大家一分钟的准备,喜欢家马到这两组,喜欢野马到这两组,请按照句式"我喜欢 马,因为 "来陈述理由,自由论说现在开始:

  ⑶,请喜欢家马的同学用一个两个字的词概括你喜欢家马的最主要的原因 (驯良)同样要求,请字欢野马的来概括 (自由)(师板书)这也是家马和野马的最突出的特点.

  ⑷,刚才,我们对马谈了自己的喜爱之情,那么,我们再来看课文,作者对这两种马又持怎样的态度呢 (同情,赞美)(师板书)这里同时也寄托了作者的社会政治理想,表达了他对自由精神的追求和超越.

  ⑸,文中作者在介绍家马和野马特征时运用了怎样写法 (对比)有什么作用 (突出事物的特征)

  4,品读赏析,揣摩语言.

  请你在文中用波浪线画出你认为作者用得最好得一个词或一个句子,并用"我发现 用得好,好在 "的句式来回答

  5,指导合作探究"我们的身边也出现了供人观赏的一些野生动物园,其"野生"是否是真正意义上的野生呢 "请同学们前后四人一小组讨论一下 从而进行思想教育,完成教学重点,并本着发挥学生潜能,促进学生发展,激励学生进步.

  6,拓展迁移(突破难点)

  教师组织开展一个"马"的知识竞赛活动.

  座位分成两大组为平安队和普通队,并推选出各组队长.

  选两名工作人员,一名记分员,一名监督员.

  师宣布比赛规则: ①,我这有一个幸运箱中装有一黄一白两个幸运球,请队长站在两边,每题轮流摸取幸运球,摸到黄色为先答题,摸到白色为后答题.

  ②,一般答题为10秒,特殊题为60秒.

  ③,在规定时间内未答出,倒计时5秒后由对方答.

  ④每题的内容由摸到白球的队长为对方读题.

  ⑷多媒体显示关于马的成语,俗语,诗词的知识竞赛题.

  ⑸宣布比赛结果,同时送给学生一幅对联(多媒体显示)以激励学生.

  以上综合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先独立搜集资料,然后按学习小组总和,完成小论文或调查报告,这也是这节课的课后活动的展开,我相信一定可以解决重点,突破难点.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7,请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

  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完成

  8,作业布置

  尽管目前减负的呼声很高,但我认为必要的作业布置还是必需的,语文课毕竟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语文终归姓语,因此,我要求学生学习本课,运用对比的手法描写自己喜欢的一种小动物/去感受人类与动物的相伴而生,生趣盎然.

  9,板书设计(略)

语文说课稿初中 篇5

  一、说教材

  (一)教材内容与地位

  《变色龙》是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也就是小说阅读训练单元中的一篇课文。小说是最能广泛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小说的内容最为丰富,讴歌美好、神圣、庄严,鞭挞丑陋、污秽、邪恶。阅读小说,可以更好的认识社会,品味生活,感悟人生。

  《变色龙》是契诃夫早期创作的一篇讽刺小说。作者主要通过精彩的对话刻画一个欺下媚上、见风使舵、趋炎附势的警察奥楚蔑洛夫的形象,巧妙地揭露俄国警察制度的反动和虚伪,批判沙皇俄国的黑暗统治。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对义务教育初中阶段文学作品教学提出的目标是: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对小说教学的要求,结合小说《变色龙》具体特点,我把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认知目标:学习小说通过对话描写塑造人物性格的写法。

  2、能力目标:从作品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及作品的社会意义的入手,初步学会欣赏小说的基本方法。

  3、情感目标:感受作者通过人物对话所表现出来的对俄国沙皇走狗的讽刺之情。

  (三)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以上导学目标和学生对小说所反映的俄国十九世纪社会现实缺乏解的实际情况,本文导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对话中领会主人公奥楚蔑洛夫的性格特征,分析奥楚蔑洛夫这一形象的深刻社会意义则本文是导学的难点。

  二、说教法、学法

  1.学情分析:本文的教学对象是九年级学生,他们对小说的有一定的感知、欣赏能力,能够自主梳理小说情节,理解小说所塑造的人物性格,对运用表情、对话表演小说的情节有浓厚的阅读兴趣,并能依据文本评议小说中的人物。

  2.教学方法运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明确指出:课程改革的目标是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根据文章的特色和课程改革理念的要求,在本课的导学过程中,我把课堂活动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充分地读,自由地议,入情地演,尽情扮好学习主人这一角色。

  ⑴充分地读:叶圣陶先生说过:“学语文主要靠学生自己读书,自己领悟。”因此,要给学生尽可能多的时间读书思考。

  ⑵自由地议: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充分展示各自给课文另拟的题目、分析奥楚蔑洛夫的形象、性格等环节中让他们充分交流,自由地议论,使学生在讨论交流中互相沟通,互相启发,培养学生的求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⑶入情地演:表演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事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根据本文故事性强,语言描写生动的特点,我将在学生充分领会奥楚蔑洛夫性格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组分角色朗读表演,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品味小说的语言,领悟文章的主旨。

  三、说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为激发起全班同学学习课文的兴趣,我设计如下导语来导入新课:

  “同学们喜欢不喜欢看中央电视台的《动物世界》节目啊?下面请同学们来看一段《动物世界》节目曾经播出过的介绍蜥蜴这种动物的录像片。”在播放介绍蜥蜴这种动物的录像片后引导:“录像中的蜥蜴叫什么名字?变色龙给同学们留下的最深刻、最有趣的印象是什么?”“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一篇通过对话描写来塑造人物性格的短篇小说,这篇小说的题目就是《变色龙》,既然小说写的是人,作者为什么要用变色龙这种动物的名字来做为小说的题目呢?下面请同学默读小说全文,想一想,根据您对小说情节和人物的理解,重新给本文拟一个题目。”~cd6|<~PX

  这则导语,借助多媒体导学手段,通过观看介绍变色龙特征的录像,形象直观地导入新课,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走向课文,认真思考、分析小说主人翁奥楚蔑洛夫在处理狗咬人案件中的语言,深刻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领会小说所揭示的主旨。E4Q!i%]

  (二)、给课文另拟题目,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在学生自由默读课文后,让学生根据各自对小说的初步理解,另给本文拟一个题目,并说说拟题的原因。&`W

  由于学生在拟题时着眼点不一样,有的学生可能从情节角度去命题,有的学生可能从人物角度去命题,有的学生从小说的主题方面去命题,即使是从同一角度去命题的同学,由于学生对小说的理解不一样,所命的题目也不可能完全一样,所以只要学生言之有理、自圆其说,教师都要给予肯定,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让学生另拟题目的目的有三:①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走向课文,认真思考,理解并领会小说的主题。②,在学生重新给课文起一个题目,对所命的题目进行解释的过程中训练学生的思维,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③通过另拟题目,教师从中发现可以学生对哪些内容读懂,哪些地方还不完全读通,需要教师的进一步指导,为下一步有针对地导学调查摸底。

  (三)、分角色朗读,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通过直观形象的语言,感受到小说的情节发展,品味小说的语言,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在分角色朗读结束后,我给学生时间,引导学生去自主评议分角色朗读的优劣,谈谈各自对小说的内容的体会和感悟

  (四)、启发点拨,导引学生深入理解小说的主题。根据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情况,我设想设计以下问题引导学生理解小说的主题:

  1、从刚才同学们分角色朗读中,我们清楚地看出奥楚蔑洛夫警官在断案过程中是怎么变的?

  2、他这五次变化的依据又是什么?从他五次变化的语言中,同学们可以归纳出他什么样的性格特征?

  3、小说结尾的这句话“普洛诃尔喊一声那条狗的名字,带着它从木柴厂走。那群人对着赫留金哈哈大笑。”谁能说说那群人笑什么呢?为什么笑呢?8K

  4、你们看,狗走,奥楚蔑洛夫也走,从他对将军家的狗的态度中,我们完全可以这样说,奥楚蔑洛夫也是一条走狗,同学们想一想,他是谁的走狗?是什么样的走狗?哪位同学能给这条狗加上适当的定语?

  5、那么,是什么样的社会,使奥楚蔑洛夫这位执法者变成一条走狗呢?

  这五个层次提问设计,一问把学生阅读的注意诱引到奥楚蔑洛夫处理案件的奇特之处——根据主人身份判案上引导学生想象;二问引导学生分析人物语言,归纳出奥楚蔑洛夫媚上欺下、见风使舵、反复无常的性格特征;三问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当时在广场上的人较杂,由于社会地位的不同,对所遇见的奥楚蔑洛夫警官处理案件,各人有各人的想法,因此,虽然同样的笑,但笑的内涵却大不一样,有的人可能笑赫留金偏偏遇上奥楚蔑洛夫这样的警官,他媚上欺下、见风使舵、反复无常一幅统治者奴才的嘴脸;有的人可能笑赫留金偏偏遇上这样一条狗,如果这狗的主人不和将军沾上边,结果就不一样;有的人可能笑当时穷人不如富人家的一条狗……等等,因此,只要学生言之有理,都要给予肯定,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四问引导学生认识奥的走狗本质;五问引导学生联系时代背景理解小说所揭示的社会意义。这五个层次的问题环环相扣,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理解小说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和主题。

  四、板书设计的指导思想和依据

  为随着《变色龙》一文导读过程,概括小说情节,归纳出其媚上欺下、见风使舵、反复无常的性格特征,指出这一形象的走狗本质,为学生结合时代背景理解这一人物的深远的社会意义提供帮助。我设计如下板书:

  《变色龙》

  情节:奥楚蔑洛夫处理狗咬人事件

  变:狗主人不同,断案结果不同

  不变:趋炎附势、欺软怕硬、见风使舵的性格

  本质:沙皇的走狗

  整个板书结构简洁美观,板面达意流畅,揭示小说中的人物、情节、性格、本质的关系。

语文说课稿初中 篇6

  【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陈太丘与友期》处于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教材第一册第五单元的第25课,语文第一册联系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让语文世界与生活世界等同合一;提出语文素养这一宏观的全新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文学素养作为语文素养的一个组成部分,对学生形成审美情操、健全人格、创新精神都起着极大的作用。本课作为古文阅读在第一册语文教学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我确定的教学目标(三维目标)是知识与能力:积累文言词语;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过程与方法:分析人物形象,获取情感体验。情感与态度:学习古人懂礼知义的优秀品格。教学重难点: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对象分析】

  初中是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应着重培养学生的优秀品格。本文是学生接触的第四篇古文,由于我班学生基础差,如何教学,促进学生学好本文,培养学生懂礼守信的好品质,是老师思考的重点。

  【说课型定位】

  新课程标准在关于古文学习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注意语言品味,语感的形成,情感熏陶的基础上突出文体色彩,应以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突出探究性。即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说教法】

  阅读法:读时品味人物语言,体会人物表达情感。

  探究法:交流读时的感受,疏通文意,理解课文内容。

  评价法:在理解的基础上对人物进行评价。

  【说学法】

  朗读法:反复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理解课文内容,熟读背诵。

  合作法:交流自己对这篇课文所探究的点,进而形成开放式话题。

  【说教学流程】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媒体使用活动目的导入导语引人。展示课题。渲染气氛,促使学生思考。

  整体感知范读,引导学生勾画重点词语。

  1、听朗读。

  2、自主学习课文。

  3、朗读。

  4、掌握重点字词。

  5、初步疏通文意。

  6、复述课文。

  7、表演课文。

  (1)出示教学目标。

  (2)多媒体显示需要重点掌握的字词。

  (3)多媒体显示补充省略部分的意见,并作强调。生自主读文,独立解决问题,师引导讨论解决,并总结解决字词的方法。生复述课文,其他学生评价,老师指导点拨,统一意见,加强对课文的理解。

  分析质疑提出问题。

  1、小组讨论。

  2、集体朗读课文,培养文言语感。

  3、指导背诵课文。

  (1)出示问题。

  (2)多媒体出示无标点的原文。在学生再三朗读课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背诵课文。指导学生掌握背诵古文的技巧。

  合作探究

  1、老师参与小组讨论引导学生质疑。

  2、就学生提出的问题,老师点拨。

  (1)学生讨论,提出可探讨性的问题。

  (2)就学生提出的问题讨论,老师点拨。

  (3)请学生谈谈从这则故事里学到了什么?归纳出示问题。学生提出问题,老师参与讨论,以便掌握情况;老师引导学生对提出的问题归类。老师应引导学生积极争辩,不一定要求统一对问题的认识。

  拓展训练

  1、完成表格。

  2、阅读《世说新语》里另一个故事,你从中学习到了什么?多媒体出示拓展训练。巩固学生对重点字词的掌握,同时适当的扩大知识量,检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

  【设计说明】

  这堂课的设计,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1、充分利用学生学过的知识,将“礼”、“信”和《论语》联系起来,体现了文章中人物思想之“本”,使学生对“儒家”思想有了初步的认识。做到深入浅出。从而使课堂教学内容,就不会因为只解决一篇短小的文章显得单薄。

  2、去掉文章的标点符号,还古文之原貌,请学生朗读。这一设计使学生更多的认识了古文,而且对培养学生的语感有很好的效果。学生的反应较好,较新鲜。

  3、对于课文的研讨,设计由学生自己讨论出问题,再讨论解决问题,突出体现了两个交流:学生之间的交流、学生与文本的交流,强调了学生对文本的体验,符合课改的要求;而老师参与讨论,并适时点拨、引导、小结,体现了师生交流,由于学生是在没有框架的情况下发问、研讨,这就对起引导作用的老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4、学生课本剧的表演,使学生对本文的理解进一步加深。充分发挥学生的小组合作和学生的主体性。

  5、花较短的时间,请学生谈谈学习的感受,进入文本,再从文本中走出,高于文本。这一设计,看似简单,却在整个课堂中起到非常大的作用,没有了老师最后“力尽声色”、略显乏味的小结,取而代之的是学生争先恐后的发言。使整个课堂凸现“学生为主体”这一特点。

  6、作业的设计,讲究了课内、课外的衔接,讲究由浅到深,讲究运用、积累知识。

  【板书设计】

  对话的背景:友人不至,太丘舍去

  陈太丘与友期对话的过程:友人发怒,元方对答

  对话的结果:友人惭引,元方不顾

语文说课稿初中 篇7

  1、教材分析:

  (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作为第一单元的第一课,这篇课文无疑起着重要的作用。这一单元同时入选的还有《爸爸的花儿落了》,《丑小鸭》,《外国诗两首》以及《伤仲永》,纵观全单元,虽然各篇文章文体不同,其中有散文,小说,童话,诗歌,还有古文,但都有一个共同的主题,那就是“成长”。因此,本单元的学习应整体感知,总体把握,用心品味,感悟所写之情,所言之理。此外,着眼于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启发他们有意识地培养成长过程中所应具备的品质。

  (2)《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散文,选自《朝花夕拾》,写作此文时,鲁迅时年45岁,全文语言一改鲁迅杂文式的晦涩激扬,取而代之的是平易,清丽,富有韵味的话语。全文描写了作者童年看似几个毫无关联的生活片段,但字里行间都洋溢着的一种天真的童趣。全文意旨紧扣,因此,要指导学生正确理解散文形与神的关系,并培养学生鉴赏散文的能力。

  2、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追求新鲜知识的童心

  (2)学习两相对照的文章结构

  (3)揣摩和理解散文化的精彩语言

  (4)掌握散文的阅读方法,陶冶性情,提高审美能力由于作者所处的年代久远,加上七年级的学生还不具备高级的鉴赏能力,因此,很难把握作者的心境,也很难领悟所描写景物之下笼罩着的主观心理色彩。所以“一切景语皆情语”应是教学的重点。

  3、教学设想

  (2)本课时整体感知文章,围绕“童趣”这两个字共同品味鉴赏文章

  课前准备:

  要求学生通读整单元的课文,并通过书籍或网络的途径选读鲁迅的生平。

  此环节的目的在于以点带面,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4、教学过程

  1、导入阶段

  导语:同学们,你们了解鲁迅先生吗?你知道他的家乡在哪儿吗?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童年,下面让我们来感受一下鲁迅先生成长的足迹吧。

  A、导入法

  首先教师与学生作一次平等的交流,。如教师可以问学生

  “同学们,你们的童年是怎样的呢?觉得开心吗?小时候都做了些什么,有什么趣事可以和大家分享吗?”之类的问题。目的在于激发起学生对美好童年的回忆,寻找到学生情感的爆发点。此讨论预期的效果为热烈,自由,但教师要注意控制时间

  B、移情法

  使用录音机,播放一首《童年的回忆》,并对这首曲子作简短的介绍。音乐也是一种审美。此环节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不同的人使用不同的手段和途径表达情感的方法,陶冶心灵。

  2、整体把握阶段

  A、诵读法

  再次使用录音机,放课文录音,使学生初步感知文章的内容和情感。

  B、活动法

  教师先在黑板上书写板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接着教师可以提问:同学们,我们已经初步了解了文章,那么鲁迅先生的这篇文章为什么叫《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呢?学生会回答说是因为主要描写了鲁迅先生童年生活的两个地方,教师闻言可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下面画上下划线。那么教师可以接着提问:那这两个地方各自的特点是什么呀?假如你是作者,你会比较喜欢哪一个地方呢?为什么?鲁迅先生经历过的事情比如说捉蟋蟀,听鬼故事等等,你们有没有经历过呢?还记得那时候的心情吗?

  因为都是与学生情感,生活经验相似的问题,这样可以激发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

  C、填充提纲法

  教师在黑板上给出一个初步的提纲。接着可以说:经过同学们刚才热烈的讨论,相信大家已经把握到了两个不同地方的特点,那么,下面请同学们上来用最简练的语言把这个提纲补充完整。

  此环节还可以采用分组的方法,激发学生的竞争和团结合作共存的心理,然后让全班学生评价各个提纲的优点和不足之处。此环节使学生对课文有了一个系统和完整的印象。

  3、品味鉴赏阶段

  A、朗读法

  在这一环节教师可以要求学生选取一个自己最为喜欢的描写片断并融入自己的情感朗读,并告诉大家为什么喜欢这个片断。教师可以从表达技巧语言的遣词造句等方面教会学生初步鉴赏散文的方法。

  B、质疑法

  比如学生会问“为什么私塾里的先生不回答我关于怪哉虫的问题?”老师的这种做法好不好呢?为什么等等。在一环节中老师不要急着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而应该问学生“你们有人可以回答这个问题吗?”这样可以避免传统的教师“一言堂”的弊端,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此时教师扮演的角色是点拨和引导学生拓展眼界的引路人。

  4、总结升华阶段

  A、前面已经说过,此文作于鲁迅45岁时,选自《朝花夕拾》,鉴于七年级学生的思想水平,教师可以直接告诉学生这个时期鲁迅先生的生活状况,并指出《朝花夕拾》是他在辗转流徙,心情苦闷之时为了“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借旧时的美好事物来排遣目前的苦闷,寻一点闲静,寄一些安慰而写的,可以说《朝花夕拾》是作者童年时代的一曲恋歌。

  教师可以启发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思考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遇到苦闷或是挫折时应该如何排遣和调整自己的心情,并有意识地开始学会构建自己的精神家园。

  C、全文洋溢着天真的童趣,全文取胜的最大的一个原因就是“童心”两个字。

  教师可以通过文学家,科学家,漫画家等人的事例告诉学生保持童心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5、作业设置

  写一篇文章,回忆自己的童年时代,篇幅可长可短,提倡“我手写我心”的作文思想。

语文说课稿初中 篇8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科书里收编的新篇目,较之传统教材有更多可供师生自由发挥的空间;从教材内容分析,该文写的是法国著名作家雨果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一事,愤怒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愤怒谴责英法联军毁灭世界奇迹圆明园的罪行,他深切同情中国所遭受的空前劫难,表现出对东方艺术、对亚洲文明、对中华民族的充分尊重。教师要做到能调动学生参与并融入课文的氛围中并为作者的强烈感情所感染。

  2:教材的地位、作用

  本课是该单元的第四篇课文,本单元所选课文都是以战争为主题,学习这一单元,可以了解历史,可以看到正义战争的威力和非正义战争的罪恶,可以看到真善美与假恶丑的两个极端。本课则是愤怒谴责非正义战争的罪恶,学习这篇课文就要抓住本文的语言特色,了解雨果的伟大情操。进而关注那段历史,探究被劫掠的根本原因,由此把关注的目光投向艺术、文化、人类及整个世界。本课在学生的审美体验、能力培养上,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3: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改理念,结合本文的特点,学生的兴趣,爱好及个性特征,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方法与过程目标:比较阅读,体味赞美的语言和反讽语言的细微差别。情感态度目标:珍视人类文明成果,尊重人类文明创造,培养热爱全人类文化的情感。

  4:教学重点、难点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当我们向自己的学生教授新知识的时候,自然要考虑到我们的教学对象在学习本课知识时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及某些学习心理特征,从而有针对性地确定学习的重点、难点及教学对策。鉴于以上分析我确立教学重点为:掌握本文的语言特色。了解雨果的伟大情操。

  难点:辨别本文中赞美的语言和反讽语言的细微差别。

  二、教学设想与学生情况分析:(教材处理)

  如何突破重点、难点,有效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呢?我决定从学情出发,首先要把握两个原则:第一,注意高视角、低起点,先把基础知识落到实处,再循序渐进进行教学;第二,重视素质教育,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科学素质的培养、因材施教。其次,分解重点、难点。本文立场鲜明,“赞美圆明园”“谴责侵略者”两大板块内容互相独立,共同支撑着雨果清醒的头脑、正直的良知、公正的立场。学习这篇文章,不必拘泥于“整体——局部——整体”的阅读模式,可以将文章自然切分为两个独立整体比较鉴赏,在比较中感受侵略战争的罪恶,探究雨果的远见卓识。在形成鲜明的感受之后,再进行深层反思,关注那段历史,探究被劫掠的根本原因,由此把关注的目光投向艺术、文化、人类及整个世界。

  三、教学方法

  根据教材及学生的特点,联系学习目标和学习重点,这节课我将采用质疑法、朗读法、讨论法、探究法等教学方法,其中以诵读、讨论为重。

  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等学习方法将贯穿课堂始终,再配以多媒体课件辅助。

  四、学法指导

  1、指导学生从朗读中体味语言特色,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2、通过合作学习,让学生既向别人表述自己的观点,又能从别人那得到不同的信息,共同完成一定的目标。懂得与人合作的意义,体验群体合作的成功感。在肯定个性化阅读的同时,告诉学生如何从集体中汲取智慧。

  五、教学程序设计:

  (一)导入新课:我准备这样导入

  上课之前,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从前,有两个强盗,为了共同的利益,进入了一个富贵的书香门地的家中去抢劫。由于他们事先勾结了那个大户人家中的仆人,所以一夜之间,将能带走的东西洗劫一空。不能带走的全被毁坏了。顷刻间,昔日富丽堂皇的景象在瞬间化为一片乌有。映入眼中的只是一片断瓦残垣。这个家庭的许多文物都流落在外。几百口人都被杀了,可是唯有一个刚出生的婴儿存活了下来。他长大后,被告知了家中当年的惨况。于是,他发愤图强,终于有一天,他打败了那两个强盗。夺回了本该属于他们家应有的尊严与地位。我们现在只知道,那两个强盗一个叫英吉利,一个叫法兰西。请问:亲爱的你能猜出来,那个婴儿是谁?那几个可恶的仆人又代表了什麽?那个受难的家庭又是什麽?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讲故事是学生最感兴趣的,设计这一导入可以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又形象地讲出了课文地有关内容,为这节课的学习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画出文中对比鲜明、精彩的语句细细体会。

  这一环节的教学,我准备设计以下问题:

  1、雨果怎样赞美圆明园?语言有什么特点?

  2、雨果怎样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语言有什么特点?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雨果是这样赞美圆明园的:

  1)、是东方幻想艺术中的最高成就。

  2)、几乎集中了超人的民族的想象力所能产生的一切成就。

  3)、是幻想的某种规模巨大的典范。

  语言上充满感情,语句凝练优美,富有感染力。

  那麽雨果对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持谴责态度。用了反语这种修辞手法:

  布特勒上尉恬不知耻的认为,这次远征是体面的,出色的,光荣的,他们期待的是雨果对英法的这个胜利给予盛大的赞誉;雨果在愤激之下,用反语来形容强盗的心理。像“漂亮”、“丰功伟绩”、“收获巨大”、“文明”、“野蛮”等等反语正是强盗的口吻,有辛辣的讽刺意味。

  本文是一篇感情充沛,语言精警,很有感染力的文章。读者初读此文,就很容易的被吸引:既有对作者评价圆明园的真切的认同,又能感受到作者强烈谴责侵略行为的痛快淋漓。本环节的设计就是抓住学生的这第一“感点”,感情朗读,直接进入文本,形成对比鲜明的第一感受。在此基础上,进入第三环节的学习。

  (三)中国是被掠夺的,我们中国人谴责强盗,控诉掠夺,那是很自然的。雨果作为一个参与掠夺与侵略的法国的一个公民,在强盗统治的国度里,发表自己的言论,没有一点奴颜媚骨,仗义执言,公理至上,是很有骨气的。这是本课学习的重点。能不能引导学生想到这一点,收获大不一样。为了突破这一重点,我设计以下问题:

  1、同学们,如果说,你们家有个人犯了罪,你的第一态度是什麽?(学生可能回答,我会原谅他的,再给他一次机会等类似的内容。)

  2、雨果作为一个参与掠夺与侵略的法国的一个公民,他不帮着自己家的人,他是站在谁的立场上的?表现了他什么样情感和性格特征?

  学生四人一小组讨论、交流上一环节中提出的问题。然后由四人一小组的小组长派代表回答问题。争取做到人人参与。师生共同对学生回答的'问题进行评点。之后教师作归纳小结。

  人类的立场上,(这里有说,正义的立场,中国的立场,或者是人民的立场等等。)珍视人类文明成果,尊重人类文明的创造者。

  他有清醒的头脑,正直的良知,公正的立场。

  他认为“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

  我们要学习雨果的博大的胸怀与高尚的品格。

  这一环节中通过合作学习,让学生既向别人表述自己的观点,又能从别人那得到不同的信息,在交流的过程中加深了对文章的深层理解。

  (四)拓展延伸:

  当年雨果以一个艺术家对人类文化的珍视,对英法联军的强盗行径给予了毫不留情的斥责,历史的烟云已消散,我们在享受和平生活的今天,是否应该忘记那段屈辱的历史?为了引起学生的思考,我准备补充扩读材料《哭泣的圆明园》。

  这篇扩读材料,写出了如今的圆明园遗址前、废墟上,欢笑嬉闹的人群,作者发出“历史呢?耻辱呢?血性呢?”的呐喊。

  (五)布置作业:

  1、学习了本文后,同学们不仅品味了雨果的精彩语言,而且感受了雨果的博大胸怀,如果要更好的感受他的内心世界,请你也用书信的形式,给他写一封信,谈谈你读了本文后的感想。

  提示:(1)你如何评价雨果的观点?他的胸怀和品格对你有何启发?

  (2)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这件事,你是怎样看待的?

  (3当年被侵略、被掠夺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一个多世纪来中国有了什么进步?

  2、结合扩读材料《哭泣的圆明园》,以“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历史”为题,写一篇读后感。

  学生在以上两题中任选一题完成。

  作业第一题的设计,与雨果对话,有自己的心得和评价,既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又升华思想感情。第二题的设计主要让学生客观地评价历史,清醒地认识历史,增强历史责任感。

语文说课稿初中 篇9

  一、课标要求

  综合性学习对于我们课改年级第一次参加中考的县市来说还是个全新的课题,语文课标要求:

  1、 能自主组织文学活动,在办刊、演出、讨论等过程中,体验合作与成功的喜悦;

  2、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感兴趣的问题,共同讨论,选出研究主题,制定简单的研究计划,从报刊、书籍或其他媒体中获取有关资料,讨论分析问题,独立或合作写出简单的研究报告;

  3、关心学校、本地区和国内外大事,就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搜集资料,调查访问,相互讨论,能用文字、图表、图画、照片等展示学习成果;

  4、掌握查找资料、引用资料的基本方法,分清原始资料与间接资料的主要差别;学会注明援引资料的出处。

  二、教材分析

  7——9年级学段通过36次综合性学习来体现课标的理念。 这36次综合性学习活动有大综合和小综合,大致可以分成四个大的类型,即人与自然,如《感受自然》、《寻觅春天的足迹》等;人与社会,如《世界何时铸剑为犁》、 《关注我们的社区》等;人与文化,如《到民间采风去》、《走进小说天地》等;人与自我,如《这就是我》、《岁月如歌——我的初中生活》等。我首先选择了人 与自然这个类型做了详细研究,认为七上的《感受自然》、七下的《黄河,母亲河》、八上的《说不尽的桥》、八下的《寻觅春天的足迹》、九上的《雨的诉说》都属于人与自然这一专题。

  三、考点动态

  课标认为:“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知识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对于综合性学 习的考查,课标的着眼点主要在“(学生)在活动中的合作态度和参与程度。”“(学生)语文知识和能力综合运用的表现。”

  从近两年各地考查情况看,在《人与自然》这个方面 ,有如下特点:

  1、注重考查学生的积累素养。

  2、注重考查学生的研究问题的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3、注重考查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4、注重考查学生综合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关注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

  5、注重本地区的自然风光。

  6、注重公众热点关注的问题。

  四、复习过程

  1、走进课本

  让学生回忆初中阶段综合性学习活动中与大自然有关的内容,如:七上的《感受自然》,七下的《黄河,母亲河》,八上的《说不尽的桥》,八下的《寻觅春天的足迹》、九上的《雨的诉说》。

  重点要求学生课前用读书卡片的形式整理并在课内展示以下内容:

  ①与黄河、桥、春天、雨有关俗语、成语、格言、谚语;

  ②描写四季、黄河、桥、雨的诗句;

  ③黄河、桥的传说,歌唱黄河、春天的赞歌;

  ④跟自然相关的气候、地理、历史知识。

  2、走近自然

  ⑴感受自然

  展 示一组图片,让学生再次领略大自然的魅力,去寻觅春夏秋冬的足迹,去聆听雨的诉说,去发现大自然中一事一物的神奇,体味桥的不凡,欣赏黄河的博大。边欣赏 图片边让学生自选一幅图片谈谈你的感受。这一环节是从情感上唤起学生对自然的热爱,沟通文本和自然的联系,引导他们去感知、去发现、去体悟。

  ⑵描绘自然

  ①自然之美(以“美在……”为开头说一段话表达你欣赏的自然美;策划表现自然之美的主题晚会,给主持人设计台词,并设计几个节目名称及表演形式。)

  ②自然之奇(罗田薄刀峰风景区以奇险著称,出示景区图片,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任选图片去描述景物之奇。)

  ③自然之乐(你所在的班级准备筹办“自然之乐”这一主题活动,作为活动策划人请写出你的活动方案。)

  根据课标的第二点要求我设计这样的三个步骤,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的研究探讨。

  ⑶赞美自然

  ①谱写家乡的赞歌(为家乡的风景名胜写宣传语、广告语,为家乡的风光制作一本介绍手册:设计题目、写一份封面设计创意说明、内容)

  ②选配诗画(为四季图片配诗、为诗句配画)

  ③创办保护自然、热爱自然的小报(写一份征稿启事、给小报拟名字、给小报设计四个小栏目)

  这一环节扣住课标的第三点要求来设计,让学生关注家乡的自然风光,并能用文字、图表、图画等来展示学习成果。

  3、关注自然

  ⑴情感自然(大自然跟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它也有表达它喜怒哀乐的方式,用你搜集的资料来评说一下自然的情感。)

  ⑵人与自然(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我们世代期盼的,自然也在期待我们人类的善待。如果你是电视节目策划人,你准备以“人与自然”这个主题策划一次活动,请说说你的创意。)

  课标的第四点要求学生能掌握查找资料、引用资料的基本方法,我想通过这两个环节引导学生进一步掌握学习方法,关注热点,大胆创新。

  通 过以上三个板块,让学生既享受到了情感上的愉悦,又获得了知识上的进步,既充实了学生的人文素养,又训练了学生解题的技巧。当然,综合性学习是语文课改中 的新生事物,也是课改中的一个亮点,它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只有在实际教学过程不断摸索探究,才能寻求到更好的教学方法。

  五、总结反思

  第一,重视积累,关注课外语文知识以及其他学科知识的渗透。注意信息的收集与整理,关注课外,积极思考。

  第二,重视感知,激发学生探究问题、分析问题的兴趣。

  第三,重视实践,设计研究思路,引导学生实践操作,拓宽视野,积极创新。

  今天在这里我也只是谈谈我的一点浅陋认识和做法,希望能得到在座各位领导专家老师的帮助和支持!谢谢大家!

语文说课稿初中 篇10

  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青岛版一年级数学第八单元《阿福的新衣—厘米、米的认识》第一课时厘米的认识,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我对教材的理解和对本节课的设计。

  一、教材分析

  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说,

  1、课标要求,厘米的认识位于小学数学第一学段中,它在四大领域中属于图形与几何部分的测量这方面的内容,新课标对这部分内容有明确的要求

  (1)结合生活实际,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重要性。(2)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并认识长度单位厘米;(3)能估测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

  2、教材内容,一年级下册共安排了十个单元的内容,图形与几何领域共安排了两个单元,厘米、米的认识被安排在了认识图形之后,本单元是空间与图形的重要内容之一。

  厘米和米是最常用的长度单位,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有过接触,对长度有一定的感性认识,知道自然界中物体之间存在着长度上的不同,能够直观地比较某些物体在长度上的差异。本单元的内容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的开始,是今后学习其他长度单位和有关测量问题的基础。本单元的重点是建立1厘米和1米的表象,知道它们之间的进率,难点是建立长度表象。

  3、教学建议: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的特点,结合一年级学生认知能力,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目标:1、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2、认识刻度尺,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借助实物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4、初步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并通过估测,形成初步的估测意识。

   5、在测量活动中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养成做事认真的习惯。

  根据教材的特点,结合我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定为:认识长度单位厘米,知道1厘米的实际长度,正确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的方法。

  教学难点确定为:通过实际活动正确建立厘米的印象。掌握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测量方法。

  二、学情分析

  1、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学生在对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学习中认识比较了物体的长、短 ,会直观比较物体的长短,本节课上他们第一次接触长度单位“厘米”

  2、学生的生活经验、认知能力:厘米和米是最常用的长度单位,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有过接触。对长度有一定的感性认识,知道自然界中物体之间存在着长度上的不同,能够直观地比较某些物体在长度上的差异。

  3、学生的学习方式、习惯、能力。一年级下学期的学生基本上已经会进行小组

  合作,会跟同桌,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在动手操作方面能按照老师的要求有序地进行

  三、教学模式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我校的教学实际,本堂课我采用的教学模式是新授课“诗意六步走”,设计理念是我们科信小学的诗意课堂理念,让孩子从小在充满诗意的情境中快乐、自主地学习,让他们从小就有一种诗文情怀,学会过充满诗意的生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诗意情景创设,搜集与数学有关的古诗,童谣,儿歌,童话故事等来营造诗意的氛围,让学生愉快地进入学习状态; 2、合作探究,动手操作,培养能力,强调师生互动,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3、质疑环节,让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鼓励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4、诗意总结,让学生学会将本节课的内容进行诗意回顾,把学到的知识试着编一首小诗。5、采用多种形式的评价,布置有诗意的作业。

  四、说教学设计

  1、诗意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根据课本插图从网络上搜索动画故事,让学生在故事的意境中不自觉地进入新课,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这样设计的意图:以故事引入,给学生留下悬念,既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欲望,也为学生体会测量长度需要工具和统一单位的重要性创设了具体的情景。教学本环节大约需要2分钟

  2、合作探究,认识厘米

  学生在故事的意境中已经对这个问题产生了兴趣,在此基础上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感悟因为师傅跟徒弟的拃不一样长,所以衣服才做小了,然后设置下面这样一个活动

  ㈠组织学生用不同工具测量课桌短边的长度。

  如: 用手量,用文具盒,长短不同的铅笔来量。

  ㈡交流讨论:用这些工具测量物体长度效果怎么样?用什么工具测量好呢?

  设计意图:思考质疑,引入新知,让学生亲身实践,深入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及时引出小博士的话;测量物体的长度通常用尺子,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通常用厘米作单位,厘米可以用字母cm表示。

  接下来,让学生认识直尺

  让学生摸一摸、看一看、找一找、记一记、举一举、想一想中很直观地感知厘米,认识尺子。

  接着让学生认识1厘米,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让学生指一指尺子上的1厘米,可以多种形式,比如:从0刻度到1刻度是1厘米,你还能从直尺上找到哪些1厘米?让学生在多次指认的过程中对1厘米有较为深刻的印象。

  接下来,认识几厘米就比较容易了,有几个大格就是几厘米,重点讲不是从0开始的几厘米的认法。

  联系实际,找出生活中的1厘米,因为实际物体可能不会正好是1厘米,因此这一环节重点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让他们积累经验,解决实际问题,将抽象的1厘米转化为实实在在物体,有利于学生建立1厘米的表象,体会1厘米的实际意义。(在此环节上要鼓励学生大胆的质疑,教学本环节大约需要12分钟)

  3、动手操作,培养能力

  本环节设计了两个活动:1、让学生测量自己一拃的长度,他们会采用不同

  的方法,,学生测量出自己的一拃,记住了自己一拃的长度,有时也可以用自己一拃的长度去测量物体的长度。

  活动(2)测量练习本的长度,测量绳子的长度。这样设置的目的是为了

  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锻炼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多次的测量中,总结出并能够掌握测量的基本方法。教师引导学生适时地总结。

  4、及时巩固,当堂掌握

  第一个练习,通过图读数,针对全体学生,是最基本的内容。第二个练习是对测量方法的练习,及时巩固学生学习的测量的基本方法,在充分练习的基础上,进行课堂检测,设计这几道检测题的目的从这三个方面考虑1、通过先估测再测量2、对于断尺的问题,就是训练学生的灵活性,看会不会数出是几厘米。3、前面学习的三角形,长方形的边,动手量量,既联系了旧知,又能巩固新知。(本环节大约需要12分钟)

  5、诗意总结,拓展延伸

  (1)学生谈收获

  (2)用简短的话总结测量的方法,教师可以课前早准备好一些诗歌,适时出示给学生。可以引导学生一起编一首 小朋友要牢记,用直尺量物体,物体放平要谨记,左端先和零对齐。右端指向刻度几,物体就是几厘米。 (本环节大约需要5分钟)

  6、诗意作业(1分钟)

  1、回家量一量自己喜欢的物体的长度

  2、为了能让阿福穿上合适的新衣,请同学们结合本节课的内容,重新编一个阿福的故事。

  这样既能让学生又回到故事中去,又能让学生把新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

  五、板书设计 这样板书简单明了,本节的重点内容一目了然,便于学生对本节知识的梳理。

  六、课堂评价

  在本节课中,由于面对的是一年级的小学生,所以对他们的评价应该是全面的,首先老师对学生的评价应该是一直贯穿始终的,多用鼓励性的语言,你坐的真端正,听讲真认真,是个爱动脑筋的孩子,回答问题声音真洪亮等,学生自己说本节课的表现,小组合作讨论交流时的表现可以小组长评,同桌互评,面对面地相互说鼓励的话等,最后老师还要对小组进行评价,对表现好的小组,同学进行星级奖励。

  七、课程资源开发

  1、在第一环节中,课本上给出的是四幅图,利用互联网资源找到一个动画故事,阿福的新衣,通过欣赏,更能激发孩子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不自觉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很自然地就引入了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2、青岛版教材中有个小博士,本节课对于小博士的话,在第二环节及时引出,顺理成章。小电脑的提示,也是在第二环节联系生活实际的时候及时地提出来。

  3、充分挖掘利用孩子身边的生活资源,如常用的尺子,手,文具盒,作业本等增加估测和实际测量的机会。

【实用的语文说课稿初中范文集锦10篇】相关文章:

实用的语文说课稿初中范文集锦五篇07-23

实用的语文说课稿初中范文集锦9篇07-23

实用的语文说课稿初中范文集锦8篇07-21

实用的语文说课稿初中范文集锦5篇07-19

实用的语文说课稿初中范文集锦十篇07-27

实用的语文说课稿初中范文八篇07-02

实用的语文说课稿初中模板集锦8篇06-22

语文说课稿初中范文集锦6篇07-10

实用的语文说课稿初中四篇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