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说课稿初中

时间:2021-06-15 19:01:37 初中说课稿 我要投稿

【精华】语文说课稿初中模板汇编八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编写说课稿是必不可少的,借助说课稿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那么你有了解过说课稿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语文说课稿初中8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精华】语文说课稿初中模板汇编八篇

语文说课稿初中 篇1

  一、说教材

  1、单元及教材分析

  《秋天》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的教学内容,具体编排在第三单元第四课,属于“关注自然”单元,我准备用一课时完成本课教学。本单元选取了《春》、《济南的冬天》等文情并茂的优美诗文,易于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的能力。《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要注重从课文整体的角度进行教学;简化教学头绪,强调内容综合。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要突出词句理解、文意把握、内容探究等方面的教学。

  《秋天》是现代著名作家何其芳20岁时所作。诗不长,仅三节。很精粹,但容量大,而且画面感很强。以“秋天”为“经线”,以幽谷、农舍、渔舟、牧羊女……诸般景致为“纬线”,为我们编织了三幅绚丽多彩的秋景图。它们具有既来自人世又远离尘俗的清静、清远、清甜、清柔的特点;表现了诗人对秋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本诗语言流畅、优美,是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和审美教育的好教材。

  2、教学目标的预设

  依据本单元本课的特点,从“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考虑,预设本文教学目标如下:

  认知目标:有感情的反复朗读并背诵全诗;进行语言积累;

  能力目标:把握诗歌意境,感悟诗人思想感情;培养学生解读、鉴赏诗歌意象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

  3、教学重、难点的预设

  依据以上两点,我预设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如下:

  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反复吟诵,感悟诗句含义,体味诗歌清远、闲静的意境美。

  教学难点是揣摩诗歌的清丽的意象和质朴晓畅、情景交融的特色。

  二、说教法

  1、教学的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里指出:“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全面提高语文能力。”所以我根据本课目标和内容,从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基础、发展水平出发,应用各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在老师的引导下围绕中心议题发表各自的意见,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争议,激发他们主动去获取知识,培养健康情感。

  《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指出:“语文教学中,……要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而本文是文质兼美的写景诗歌,适于朗读,所以讲析文章时,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领悟文章描绘的自然美。

  2、学情分析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是老师授课的依据与出发点。而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初步感知课文和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能力;对语言文字也具有一定的感悟能力。而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这节课,作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我尽量充分发挥老师的作用,引导学生一步一步探究来完成教学的目标。

  3、教学方法

  根据课文文质兼美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激发兴趣法(引秋)、问题导引法(品秋)、讨论质疑法(品秋)、诵读法(诵秋)。

  主要以出示秋天的风景图片、使用相关的课件来辅助教学。

  4、说学法

  我认为老师教给学生学法,正是实现叶圣陶老先生提出的:“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教的目标”。而教学是老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我遵循“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质疑为主线”的教学思路进行学法的指导,采用了主体思维法、小组讨论法及反馈练习法。

  在指导过程中,先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然后根据一系列紧扣教学的问题,使学生自主地思考、分析、讨论,从而解决问题,并在课文赏析后完成课后问题进行巩固。使学生从感知到理解,从感性到理性,从学会到会学,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提高了能力。

  5、反馈调控措施

  根据我所授课班级学生底子薄、认知水平低、自觉性差的现状,我估计学生可能会在“品秋”“写秋”环节中出现困难,这时老师可根据当时的情况,就出现困难的环节,以对话的方式谈谈自己的看法,拉进师生距离,启发、引导学生发散思维,更好的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

  三、说教学过程

  这节课我是按“引秋——诵秋——品秋——写秋”进行教学的。其中我把教学重点突出在“诵秋”环节;在“品秋”环节中突破本课的教学难点。

  (一)引秋(2分钟)

  老师给学生们展示秋天的风景图片,请学生说说看了图片,想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由此创设情景导入。(出示课题)

  设计意图:轻松的心情利于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进入课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观察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二)诵秋(8分钟)

  本环节以读为主,使学生对文中所描绘的“秋”有个总体印象。

  初读课文,划出文中的生字、词。

  老师范读,学生划出朗读节奏、分辨朗读语气、语调。

  学生自读与赛读,并在学生中互评,老师给予适当的鼓励。

  请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诗节朗读,也可找出你认为诗中用得好的词语,做适当的批注,并与同学交流。老师也可找出自己喜欢的诗句、词语与学生进行交流,对学生加以引导。

  设计意图:这样就能使学生入景、入情的感知课文内容。使学生在初步掌握朗读技巧,培养语感的同时,还能够掌握精读的方法、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方法和习惯,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也注重了对学生智力素养中注意力的培养,使学生的认知能力以及非智力素质中的兴趣与情感得以提升,锻炼学生的自信心。同时也突出了本课的教学重点。

  (三)品秋(20分钟)

  在此环节中,学生组成小组,主要围绕老师给出的三个问题讨论、质疑,探究全诗。

  ①找出每节诗的点睛之句。

  ②诗中刻画了几幅图景,请分别给它们命上整齐、漂亮的名字。

  (老师根据学生的讨论发言,板书。)

  ③这首诗创造出了一种什么样的氛围?

  (归结出诗文的特点并板书出来。)

  设计意图:本环节以学生讨论为主,老师辅助引导为辅,使学生能够很好的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使教学目标中的能力目标得以实现。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的精神,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这实际上也是教给学生一种阅读的方法,在学生的领悟能力得到锻炼的同时,检测了学生的思维品质,语言的归纳、整合能力,并使之得以提高。把学生对诗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高度。

  请学生仔细聆听诗人的深情絮语(老师有感情的朗读),展开想象的翅膀,看看在自己的头脑中形成了怎样的画面,并把它描绘出来。

  设计意图:这是对本课知识掌握情况的反馈。老师可以通过学生描绘的图景,了解到学生对诗文的理解程度,若学生理解有不足之处,老师可以自己头脑中的图景加以引导。这不但培养了学生的联想与想象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还使学生感悟到诗的意境美,以突破本课教学的难点。

  (四)写秋(15分钟)

  这个环节着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与情感态度两方面的语文素养。

  1、请学生根据自己的认识,也以“秋天”为题写一首小诗或画一幅画。并给大家展示出来。

  设计意图:根据“阅读最近发展区”的原理,进行知识的迁移训练,注重语文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养成一种关注自然、体验自然和发现美的习惯。也可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思想观念。体现了教学目标中的能力目标。

  2、请同学们一起歌唱秋天(试背)

  设计意图:老师可在学生试背过程中,在此出示与诗文有关的图片,让学生边看图片边回忆诗文,进行背诵。这可以使学生智力素质中的记忆力得到锻炼,同时也可掌握一种理解记忆的方法。在朗读以及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达到了教学目标中的认知目标。

  3、布置作业:①查找描写秋天的诗歌、名句。

  设计意图:在积累字词句篇的同时,锻炼了学生筛选、查找资料的能力。

  ②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三:比较《秋天》与《秋景》,说说两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异同。

  设计意图:这是对学生本课所学知识的验收以及培养学生思维方面的拓展与延伸。

  (五)、板书

  在这节课的授课过程中,我能够摈弃传统教学中以老师分析、讲授诗歌意境为主的做法,积极尝试用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创设校本实例及校本意境,尽量使课堂充满活力,把课堂还给孩子,积极努力尝试调动学生的能动性。让孩子们在学习中互相合作,共同探讨直至最后能独立品诗、写诗或作画,以突出语文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我认为这也体现了与其他相关学科之间的渗透。让孩子们通过读诗来感悟生活,通过联系生活,更好的品味诗意,领悟意境,我认为这充分体现出了语文的人文性,为孩子营造了一个“大语文”的氛围。

语文说课稿初中 篇2

  一、说教材

  《卖油翁》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语文第一册第六单元的第三课。这篇课文,通过卖油翁与陈尧咨的对话及卖油翁酌油的事例,说明了熟能生巧的道理。

  二、说教法学法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以下简称“新大纲“)提高了对古诗文的要求,不只停留在原大纲“读读背背”上,而是强调对传统文化精华的学习。这样做,是要让学生在语文课上尽量多读些中国古代文学精品,受到传统文化、道德修养、人文精神、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等方面潜移默化的熏陶。

  为落实新大纲的这一精神,在教《卖油翁》一课时,围绕“如何引导学生探究文章的思想意义”这一专题,我精心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1.分析人物性格特征

  探究文章的思想意义,必须建立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可以从引导学生体会和感悟人物性格入手。在自读、思考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找一找哪些语句最能表现陈尧咨和卖油翁的性格。学生通过分析、讨论,找出“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尔安敢轻吾射!”表现了陈尧咨恃技而矜、狂傲骄横的性格特征;“惟手熟尔”表现卖油翁技艺高超、为人谦逊的性格特征。

  这一教学环节,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感,发展学生的思维,从整体上把握文意,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

  2.领悟文章中心思想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过:任何一篇课文都是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的统一体,思想性是语文的固有属性。”在学习分析人物性格、整体把握课文之后,便引导学生自己去钻研课文、自己去体会分析文章的思想意义。启发学生:“你认为陈尧咨和和卖油翁谁做的对?请你说说你的理由。”这样,把问题生活化,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发表见解。通过讨论,学生会很自然的领悟出本文的中心思想——说明了熟能生巧的道理,把“文”和“道”有机统一起来,落实了新大纲中“注重知识、能力、情意之间联系”的要求,把德育渗透在语文训练中。

  3.深入理解中心,扩展思想内涵

  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学习必须与生活密切联系。联系生活实际学习语文,更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的主动学习。心理学也告诉我们,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积累(包括旧知识)学习新知识,更易激发学习兴趣,使他们对新知识的理解更深入、更全面,对新知识的掌握更牢固。

  在领悟文章中心思想后,启发学生:“还有哪些事例能说明熟能生巧这一道理?”这一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会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启迪学生的积极思维。教师及时引导学生展开讨论,有的学生可能会说:“郑板桥的竹子画得风神淡雅,是在他常年刻苦画竹的基础上取得的。”有的学生可能会说:“茅盾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巨匠,基于他能熟背《红楼梦》。”还有的学生可能会说:“邓亚萍在奥运会上获得一枚枚金牌,是她多年艰苦训练的结果。”学生的纷纷发言,会大大加深对本文中心的理解,同时口头表达能力得到训练,突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体现新大纲中“学生在主动实践的过程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的指导思想。

  叶圣陶先生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自身的因素,开发学生潜在的智能,培养学生从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探究问题的能力。根据接受美学的观点,“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林黛玉”,作品是作者和读者共同创造的,应鼓励学生有自己的“哈姆雷特”和“林黛玉”。

  教师激疑:“《卖油翁》这个故事本身还包含了哪些道理?”这是一道开放性思考题,意在激起学生的探究兴趣。接着教师引导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独特见解。可能会有以下几种见解,试归纳如下(出示投影):①即便有了专长,也不应恃技骄傲;②一切技艺都是熟能生巧的;③高超的技艺要靠反复的训练、顽强的毅力;④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等。

  教师要鼓励学生敢想、敢说,只要言之有据、言之成理就应给予肯定,不必拘泥,以开阔学生的思路。这种由浅入深的探究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新精神,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有利于激励和引导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发展。

  4.比较阅读,强化教学目标

  钱梦龙老师曾提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教育思想,作品的思想性蕴含在语文教材里。因此,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也应贯穿到语文训练中。

  为强化教学目标,教师设计下面的比较阅读,让学生做。

  阅读下面一段话,并和《卖油翁》比较,完成练习。

  山西稷山骨髓炎医院院长杨文水,是一位来自田野乡村、只有初中文化程度、左手残疾、只剩下一个小手指的农村医生。为使残疾的左手仅剩的一个小手指发挥五个手指的作用,杨文水开始苦练“一指功”。为练习小手指的力量,他每天用小手指勾着一桶水来回走,直到一次能提起20公斤重的水桶走500米;为了练习小手指的灵活性,他用小手指捡大头针,直练到能用一个手指灵巧地捡起地上的针和线,终于达到了使这个残剩的手指能熟练的配合右手进行手术。

  (1)杨文水的事迹说明了什么?

  (2)杨文水苦练“一指功”和卖油翁酌油的事例,有何异同?

  (3)读了《卖油翁》和上述材料后,你有什么收获?试写下来,字数不限。

  以上三道题,既有口头练习,又有动笔写的练习。并且各有侧重:

  第(1)题注重启发学生在阅读中整体把握文意。

  第(2)题注重引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等方法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

  第(3)题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比较阅读训练,会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本文思想意义的理解,同时开阔学生的视野,陶冶学生的情操,以接受文化的熏陶,进行语文积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语文说课稿初中 篇3

  各位评委,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春》.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板书五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第一、分析教材

  1.课文的地位及作用

  《春》是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篇课文.它体现了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对于学好本单元其他课文,乃至以后学习写景抒情散文都大有裨益.

  2.教学目标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并重的三维教学理念,加上本文作为写景抒情散文的体裁特点,本文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把握重要词语的音,形,意

  (2)体会春景中寓含的热爱自然,春光的感情,奋发向上的精神

  (3)欣赏描写春的优美生动的语言

  (4)理解如何抓住景物特点组织安排材料

  3教学重点,难点

  作为七年级的学生,这是第一次系统的学习写景抒情散文,学生年龄小,感悟力还不成熟,结合本文的体裁特点,重点设为目标的(2,3,4),难点设为目标的(4)

  第二、分析教法

  1.主要采用问题导引式,启发式.这是由于七年级学生对于欣赏美文还缺乏一定的思路,需要在教师的引导点拨下完成鉴赏.

  2.采用多媒体等电教手段,扩大教学容量.这种方式的采用,既可以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生热情,又可以使学生对美好的春光有直接的视觉效果,增强感染力.

  第三、分析学法

  朗读法,讨论法.课程标准提出:"要有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注意情感体验,培养合作探究的精神",作为写景抒情散文有些意蕴是不可言传的,所以这两种方法是切实可行的,可以使学生处于主动积极的思维情感活动中,利于加深理解.

  第四、教学步骤

  1.检查预习,补充相关知识.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要打牢字词基础,加强对字词,特别是有些多音,多义字的检测.提问学生课外收集的作者情况,培养学生课外查找资料的习惯,教师可以进行补充.

  2.学生自由朗读或默读全文,思考讨论以下问题:

  (1)在作者笔下,描绘了春天的哪些景物你最喜欢哪幅图画

  (2)文中洋溢着一分什么样的感情你从哪些语句中可以感受到

  这两个问题有利于学生对全文的理解,也较容易,可以通过学生自主活动,讨论补充把握较好.教师应把发言权脚给学生.

  3.在提问回答以上问题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自选喜欢的段落,指出喜欢的理由,并做有感情的朗读.这一题是紧扣课文重点中对优美生动语言的欣赏而设计的,同时又充分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理解.在学生表达自我感受的同时,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引导学生对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的体会.如:"钻""赶趟儿"等词,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运用.通过几个学生对不同片段的各抒己见,使学生对本文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有了较为透彻的理解.对于能够激发学生共鸣的段落,组织学生齐读,增加语感.

  4.引导学生体会本文如何紧扣"春"组织材料的.以(4)(5)节为例,使学生认识它们如何条理清晰的组织材料的,这样可以突出重点,以点带面,提高课堂效率,重在培养学生分析能力,戒面面俱到.

  5.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同时进行阅读反思:本文之所以这么生动,富有感染力,哪些方法值得我们学习借鉴.这是为下一阶段的写作铺垫,有了上面的分析,学生通过简单的交流可以不难认识到:这主要是由于修饰语,叠词,修辞手法等的运用.

  6.要求学生模仿课文,写一段语言优美生动的写景片段.题材自选,题目自选,着重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然后相互交流,评价,教师给以不同程度的肯定,以激励为主,使学生做到以读促写,使学生在自我表现满足中结束本课学习.

  7.作业布置:以第六节为例,紧扣本文重点出题.作到少而精,富有启发性,难度恰当.

  第五、板书设计:(略)

语文说课稿初中 篇4

  各位老师,大家好。我叫 ,毕业于 ,至今已经 (教龄)。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板书课题,作者)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这四方面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 》是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 单元的一篇 读课文,本单元所选课文 (单元所选课文介绍)。这篇课文, (课文介绍)结合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位在:

  1.知识与能力目标

  2.过程与方法目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为了充分发挥本教材的优势,教学重点我定为 ,教学难点为 。

  二、说教法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过程是学生精心读书,获得个性体验和独特感受的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不断实现自我构建,学会阅读,促进表达的过程。美国教育家杜威也说过,教育不是一种告知和被告知的事情,而是一个学生主动性建设的过程,为此,我主要采用了以下教法:创设情境法、朗读探究法,抓住重点词句品读感悟法,指导学生自学法,同时将运用多媒体教学法及想象体验法作为辅助教学法。

  三、说学法

  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在阅读过程中,我放手让学生去充分感知语言教材,主要运用了以下学法:质疑提问法,自主合作探究性学法,朗读理解法。让学生自己读课文,品味、感悟,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四、说教学过程

  为了让教法和学法得到充分运用,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程序我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1.激情导入,诱发兴趣。

  2.落实基础,整体感知

  3.研读赏析,讨论交流

  4.教师小结,加深理解

  第一个环节,激情导入,诱发兴趣。

  人们常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为了更好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我设计的导语是,这样,消除了学生上课伊始的紧张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而然地引入新的课程。

  第二个环节,落实基础,整体感知

  俗话说,书读百变,其义自见。阅读能够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新课标对学生阅读的要求是: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为此,我设计以下三个步骤。 (1)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解决字词问题,教师针对某些容易读错写错的字词进行指导,这样不仅为学生阅读文本扫清了障碍,也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的特征。 (2)由我示范朗读课文,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标注段落。同时找出每段的关键词句,理清文章脉络,思

  考通过读课文,思考本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是通过什么方法找到它的。

  第三个环节,研读赏析,讨论交流

  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组织学生精读课文,逐段地阅读分析,进行讨论,互相交流。使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讨论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从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进而解决教学重点难点。

  第四个环节,教师小结,加深理解。

  学生的学离不开老师的教。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他们知识水平的有限性,不能完全由学生的自学代替老师的讲授。在学生充分阅读和感知的基础上,教师的讲授有利于学生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就本课来说( 边板书,边解释板书内容 )

  以上,我从教材,教法,学法和教学过程这四方面对本课进行了说明。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语文说课稿初中 篇5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七~九年级阶段语文学习的第一单元,这篇课文是当代诗人王家新借童年的想望和困惑,用“山”与“海”这两个有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告诉人们自己成长中的人生感悟,并启示人们要实现远大的理想必须百折不饶,坚持奋斗,要不停的翻过无数座山,要次战胜失败和苦难,才能达到理想的境界。对刚入中学的初一学生来说,这首新诗很有吸引力,在小学他们接触更多的是格律诗,这首新诗语言美,富有节奏韵律,会给学生们一个全新的感受,并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本单元以人生为主题,五篇课文都是抒写人生感悟的精彩篇章,这在起始阶段具有定位、定势的意义,对形成学生的正确地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着积极和深刻的影响。教师一定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为目标,牢牢把握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努力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他们在愉悦的氛围中迸出思维的火花,体验对人生的感悟,培养乐于探究的学习习惯。

  根据诗歌的文体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根据新课标要求培养学生“具有一定语言感受能力,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教材自身特点,我把本课的能力目标定为:

  1、初步了解诗歌常识,反复朗读,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2、理解、积累痴想、凝成、诱惑、喧腾、一瞬间等词语,学会运用;

  3、学习象征的手法。根据新课标要求: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

  我把本课的过程和方法目标定为:

  1、学会朗读、品味诗歌语言;

  2、在理解的基础上展开想象,感悟诗歌;

  3、领会诗中“山”、“海”艺术形象蕴含的意味。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感悟人生,学习诗人对人生的思考所得到的启迪;

  2、树立正确的理想,积极乐观的生活,实现人生价值。

  (确定此目标的依据是:新课标中强调了要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新课标要求“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根据诗歌的文体特点。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为:反复朗读课文,品味语言;本诗的难点是:对诗中无数座山的理解;新课标要求初中学生在阅读时能够了解常用的写作手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为此我特确定本课的关键点是:理解文中“山”与“海”的象征意义。

  二、生情学情分析

  我面对的是刚进入初中的学生,他们对初中语文的学习还处于一个适应期。对刚入中学的初一学生来说,这首诗很有吸引力,一方面他们要从小学生过渡为中学生,有很多困难等着他们去克服,另一方面诗的第一节诗人以一个孩子的语调来写,能调动他们自己的生活经验。学生一般能较好地把握诗中的山与海的象征意义,但对诗中“无数座山”的理解,对实现理想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往往估计不足,需要教师因势利导,突破难点。

  三、教法学法分析

  本课是整个初中阶段语文学习的第一课,对贯彻课程标准和整个初中阶段的语文学习有着深远的影响。教师一定要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牢牢把握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努力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作课堂的主人,教师只是课堂的引导者和组织者。

  四、教学流程

  在教学过程中突出朗读训练,调动学生情感来理解作品。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1、导入课文。

  (联系地域特点,提问:如果我们不是生活在……而是生活在苍茫的大山里,同学们会想些什么呢?引发学生想象山里孩子的想望,搭起通向作者心灵的桥梁。 )

  2、出示学习目标。

  3、查生字词预习情况。

  (初一是起始年级,一定培养学生打好基础,不能忽视认字、写字的训练。)

  4、整体感知课文。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仿读并思考:山那边是什么?山和海的象征意义,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全诗为什么分为两节? )

  5、研读赏析。

  (学生通过朗读,自己主动品味揣摩语言,从中发现问题共同探究赏析。)

  6、体验反思。

  (请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这首首诗给自己的启示,引导学生在欣赏文艺作品时,能走过文字的桥梁,用自己的心灵与诗人沟通达到共鸣,从而获得美的享受,有益的人生启示,丰富自己的个性,充实自己的精神世界。 )

  7、布置作业。

  (以“我终于见到了大海”为题,写一段话,把自己的体会和收获表达成文字。)

语文说课稿初中 篇6

  一、关于课文

  《为你打开一扇门》是七年级语文教材第一课,之所以安排在首篇,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该篇文章的学习,对文学作品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从而引导学生

  亲近文学,阅读文学作品,学好语文。

  二、关于目标

  鉴于本课是开篇文章的特殊性,在学习目标的定位上遵循“小而精”的原则,即切入点小、目标性强、达成率高。因此目标定位为:

  1、引导学生初步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

  2、了解文学的必要性和阅读文学作品的意义。

  3、体会课文丰富的情感和优美的语言。

  三、关于教学过程

  在教学中,针对本文文字优美的特点,大量采用学生自由朗读等方式,强化学生的朗读效果。并配备多媒体课件中相关文学作品的片断或图片,吸引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在乐学的气氛中达到预期的理想目标。

  具体教学流程如下:

  一、激发兴趣,通览全书。

  第一个教学环节安排通览全书是为了让学生对初中语文课本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从而达到正确认识小学与中学的不同,小学里学的大多是记叙文,中学我们则要广泛接触大量的文学作品,如何让这些文学作品在阅读之初,我们就能有一个概念性的了解呢?理顺书本的结构便显得尤为重要。中学语文课本结构的严密性和合理性通过目录的浏览便能清楚。

  二、文题解密,初步识文。

  文章的题目是《为你打开一扇门》,看到这样的文题学生便会在头脑产生产生一堆问题,如:为谁打开一扇门?打开一扇怎样的门?我们为什么要打开这扇门?试想一下,带着这样一些颇有意思的话题进入到新课的学习,自然是一件乐事了?

  任何时候的语文学习都离不开基础知识的积累,对于生字词的把握,那是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成分,所以在第一遍阅读课文的基础上,学生一定要能做到文通字顺。

  三、再读课文,分析内容。

  在再读课文环节,学生已能对文章有了一个初步的印象,围绕课文的1—2节,提出相关问题,引导学生学会从书中寻找答案,并在书中文字基础上,用自已的语言去归纳、去提炼。

  四、朗读3—4段,分析课文。

  3—4节是全文的重中之重,也是文章最关键和精彩的段落。从四个方面对文学进行细致的分析:

  (1)文学的特征。

  (2)介绍文学的内涵。

  (3)介绍文学的功能。

  (4)介绍文学的育人作用及不阅读文学作品的负面影响。

  关于这四个方面的分析,只要学生能答到边上,也就行了。因为这是一个比较深奥的话题。要做到让学生明白阅读文学作品的重要性,自觉地去掉“重理轻文”的思想,主动培养自己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

  五、佳句赏析。

  小学里面,对于修辞手法的运用,已能做到运用自如,中学阶段的学习则是让学生通过修辞手法的分析及句子的理解达到深化文章内容的作用。因此在开篇的文句的赏析中,要求不宜太难、太高,通过逐步引导,使学生的理解能力有所提高。

  六、课文总结。

  没有总结的课堂不能称之为完整的课堂,任何一节课,都要有一个小结,让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让零散的知识点在总结中得以全面的把握和梳理。

  以上是对《为你打开一扇门》课文的初步分析,至于具体细节需要进一步细化。

语文说课稿初中 篇7

  一、教材分析:

  第六单元所选的课文都是历来传送的名家名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咏中秋最著名的作品。苏轼通过行云流水般的语言营造了天上人间的清冷意境,写出了心中的徘徊矛盾,而最终以乐观旷达情绪作结。全词蕴涵深邃的哲理趣味。

  二、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分析:

  根据新课标提出的“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等要求,本课教学目标设定如下:

  1.能有感情的朗读诗词,疏通大意,落实背诵要求。

  2.理解苏轼因政治失意、手足分离而心情抑郁惆怅,最终心胸开阔豁达的心理变化过程。

  3.体会作者丰富的情感,感悟诗词创设的完美意境。

  其中联系苏轼的生平经历,品味词中包含的人生哲理意味,理解苏轼旷达心胸为教学重点;理解词中所表达的作者想回朝廷而又心怀恐惧的矛盾思想是教学难点。

  三、教学构思:

  新教材入选这首诗歌,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体会作者强烈的苦闷心情和豪放自信的性格特点,培养学生品读诗歌意境,提高审美情趣。所以我把这节课定位于鉴赏诵读课。设计了分层推进式诵读——拓展积累式鉴赏的板块教学模式,安排了赏月诵月——品月写月的教学环节

  四、教法学法分析:

  新课标指出“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因此,在课堂上,我十分重视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以引起他们的切身感受,在体验学习和探究学习中整体把握作品,从而达到提升个人语文素养的`目的。

  1.多形式朗读课文,培养语感。

  2.交流讨论法深入体会作者情感。

  3.揣摩意境,将词改写成散文,提高写作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力求让学生更多的直接接触课文材料,还学生大量的课堂活动时间,体现新课标“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的理念,通过多层次诵读、多角度比较、艺术性创编等课堂实践活动来带动教学流程步步推进,在读、说、赏的层进训练中落实教学目标。。

  五、课时安排:

  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步:赏月诵月——

  (一)知识积累导入新课:“小时不识月,呼做白玉盘”,而长大后,天上那一轮明月,却寄托了人们太多的情感。请欣赏一组月亮的图片,齐读古人为我们描写月亮的诗句。

  在老师娓娓道来的过程中,在学生齐声朗读的情境中,调动学生情绪,烘托课堂气氛拓展知识积累,并为下面理解本诗的情感底蕴奠定了基础。

  (二)分层推进式诵读: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法,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在教学主体步骤的起始阶段很好的烘托了教学气氛。

  1.朗读:听朗读正音,亮开嗓门齐读。

  2.译读:分组对照课下注释读懂全诗,圈点出不懂的地方全组讨论,老师解疑。

  3.品读:以“月”为中心词,从词中挑选一些动词放在“月”的前面组成一个短语,看看苏轼对月都做了什么想了什么?(问、归、怨、共……)

  老师介绍苏轼的生活经历,学生选择诗句以老师的问题为开头谈谈:“透过……诗句读到了……”(读到了苏轼对月亮的向往、读到了苏轼天上人间的徘徊矛盾、读到了苏轼怀念兄弟的抑郁惆怅、读到了苏轼积极豁达的胸怀……)。

  4.自读:把自己假想成政治失意远离亲人的苏轼,以人生独白的方式朗读。回答问题——用一组或几组反义词填空:《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一曲——而不失——的音乐。(抑郁而不失旷达,惆怅而不失乐观……)从而把握诗歌朗读的感情变化应该是抑郁——旷达。

  5.竞读:男女生比赛,自己说说朗读效果、情感的处理,

  6.齐读:女生齐读上阕诗句,男生齐读下阕诗句。

  7.背诵:

  叶圣陶说过:“美读得法,不但了解作者想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了,无论品味方面或是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通过层层推进的朗读吟诵的教学环节,激活学生的情感共鸣,在吟读中入情入境入心。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说课设计,标签:初二语文说课稿,初中语文说课稿,

  第二步品月写月——拓展积累式鉴赏:我设计了“听——读——说——找——写”五个小环节,漫步古代咏月诗篇中,通过比较阅读老师搜集到的同类诗歌,让学生做一下横向的比较,从而感受到中国古典文学中月的永恒魅力。

  1.听:老师朗读这两首诗歌,学生做标注。

  2.读:自己朗读,对照注释读懂全诗,圈点出不懂的地方分组讨论,老师解疑。

  3.说:以“我欣赏————诗句,因为————”的句式谈谈自己的理解。

  4.找:对比三首诗歌,找出意境相通的诗句。

  5.写:通过拓展赏析,让男女生分别将本词的上下阕改写成写景抒情的散文片段,交流朗读。

  语文课堂应该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探索,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这个环节主要训练学生独立把握领悟诗歌风格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中进行抒情性的语言表达训练,全方位的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附录:

  《把酒问月》李白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说课设计,标签:初二语文说课稿,初中语文说课稿,

  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

  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

  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月夜》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语文说课稿初中 篇8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风筝》是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文章,作者是鲁迅,体裁为散文诗。本单元以家庭、亲情为主题,是继“人生”“自然”“科学”主题之后为培育有血有肉有感情之人而设的单元。在本单元所选的五篇课文中,《风筝》是意蕴最丰富的一篇,是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能力的好教材。《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要注重从课文整体的角度进行教学;简化教学头绪,强调内容综合”,“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要突出词句理解、文意把握、内容探究、等方面的教学”。

  2、课文的特点

  《风筝》是一篇以表现手足亲情为主题的散文诗,但选材角度新颖,于兄弟间发生的误解冲突中展现浓浓的亲情。可是,细读作品,作者的立意远不止于此。从作者事隔多年后仍悔恨交加,悲忧交集看,这篇作品还揭示了封建陈腐思想对儿童自由、活泼天性的扼杀,深刻地阐述了“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这一科学道理。全诗情词真切,思想深刻,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3、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具有初步的整体感知课文和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能力。但对于像本文这样有深厚意蕴的散文诗,学生则容易出现:抓表层易,知本质难;知思路易,明思想难的现象。所以在教学时要考虑让学生多读,要保证学生质疑问难的时间,要多让学生采用合作、探究的方法来学习,要重视引导、多给学生鼓励。

  4、重点、难点的预设及依据

  根据七年级学生认知和思维能力的发展及散文阅读的基础,结合本文的特点,预设本文的教学重点、难点如下:

  重点:整体感知全文,感受兄弟手足之情,了解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

  难点:学生提出疑问并在教师引导下作深入思考。

  5、目标的预设及依据

  根据以上四个方面的情况,从“知识和技能”“方法和过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考虑,确定本文教学目标如下:

  (1)认知目标: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品读描写“误解和冲突”的语句,进行语言积累。

  (2)能力目标:圈划文中表示“误解和冲突”的内容,体会赏析散文的基本方法;提出疑问,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主动深入思考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感悟“误解和冲突”中的亲情,了解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

  二、说教学程序及策略

  本文的教学以“一个切口、一组问题、几大板块、整体综合”的阅读教学理念为指导,采用朗读法、诵读品味法、合作探究法等学习方法,通过朗读来感知文本;以圈画重要词句并赏析品读来落实重点,理解主题;通过自主质疑、合作探究来启迪思考。力求在教学中体现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体现课堂民主、师生平等对话和发挥双方主动性与创造性的教学理念。

  1、导入新课,初步感知文本

  教法:教师出示一张幼儿照片,向学生介绍自己孩子的调皮与可爱。师生轻松谈话,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幼儿可爱的形象,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亲切感,为下面的学习营造一个轻松的氛围。教师的对女儿的浓浓亲情的流露,能唤起学生心中的亲情体验;而向学生介绍女儿的调皮、贪玩更是文中“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性”观点的直接证明,从而为学习课文作好铺垫。)

  学法:与教师轻松交谈。朗读全文,圈画生字难词。思考:课文哪一自然段写出了我态度转变的原因?

  (设计意图:轻松的心情利于快速进入学习状态。朗读全文,既积累词语,又对文章有了初步的感知,使自己逐渐进入作品的意境。同时问题的思考,也有利于引起学生对课文第五自然段的关注,而这一段正是本课教学预设的切入口。)

  2、主问题探究,落实重点

  (1)教法:以第五自然段为教学切入口,引导学生通过对“鲁迅先生前后情感、态度的变化”的把握,学习鲁迅严于自省的精神,同时了解“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性”这一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

  问题预设:

  “鲁迅先生看了讲论儿童的书后,回忆起了二十年前的哪一幕?前后情感有什么变化?”

  “精神的虐杀是指鲁迅先生对弟弟什么的虐杀?”

  “你有过这样被精神虐杀的体验吗?”

  “今后看到有人抹杀儿童天性的行为,你可以怎么说?”

  (设计意图:采取中间突破的教材处理方法,选择恰当的切入口,提出一组相互关联的问题,在师生平等对话中实现对课文的理解。)

  学法:朗读课文第五自然段;联系上下文理解“精神的虐杀”的具体含义;结合自身体验理解并朗读“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性”这一句话。(设计意图:学生通过朗读、体验,在讨论与思考中掌握知识。)

  (2)教法:出示教学“主问题”。探讨文章“在误解和冲突中也有亲情”这一主题。(设计意图:以主干性问题促使教学深入,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思维,并通过教师的小结,引导学生思考生活、关注人生。)

  学习障碍预测:这个主问题的解答,需要学生对整篇文章有深入的研读,需要学生有较强的阅读感悟能力和“在众多的信息中筛选有用信息”的能力。学生可能容易找到文章前半部分鲁迅和小兄弟之间的冲突而忽略了文章后半部分鲁迅对小兄弟“我可是毫不怪你啊”的误解,学生可能容易找出鲁迅对小兄弟的爱而忽略了小兄弟对鲁迅的爱,学生可能不清楚对问题的解答的表述等。

  教师帮助对策:在学生阅读全文,划找相应词句后,组织学生首先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和讨论,进行赏析和朗读,然后再全班交流。

  引导内容先拟:①引导学生对文章后半部分的关注:那么文章后半部分是不是也有误解中的亲情的体现呢?②引导学生对“小兄弟对鲁迅的爱”的关注:冲突是双方的,那么亲情是不是也是双方的呢,弟弟也爱鲁迅吗?③指导学生对问题解答的表述:赏一句话,用赏析说服人(就是对自己划找的语句,阐述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让人信服);读一句话,用美读感染人(有感情的诵读自己划找的句子,用读来传达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打动听众)。

  学法:划一划,文中哪些地方写的是我和小兄弟之间的“冲突和误解”?读一读这些句子,想一想:既然是“冲突和误解”,又为何还能体现出亲情?小组讨论后集体交流。(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课堂上动手、动口、动脑,既培养筛选问题的能力,又突出学习的主动性和合作性。)

  3、发现、探究问题,突破难点

  教法:出示日本著名作家,1994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大江健三郎对鲁迅先生及其文章的评价,引导学生勇敢的向文章意蕴深厚处进军。

  (设计意图:把课文作靶子,通过文本意与读者意的冲突,引学生对作品作深入的思考。)

  学习障碍预测:(1)学生提不出问题。(2)学生提不出有价值的问题。(3)学生等待老师说标准答案。

  教师帮助对策:(1)适当的方法指导。(2)保证一定的让学生发现问题的时间。(3)小组交流,整合问题。

  学法:默读全文,划出自己不能理解的句子,小组交流筛选、整合问题,全班交流探究。(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养成合作探究的习惯)

  4、课外体验与拓展

  教法:出示作业,两题任选一题。其一是写一篇“误解和冲突中的亲情”的文章;其二是课外阅读鲁迅先生的《故乡》和《秋夜》,探究环境描写在鲁迅作品中的作用。(设计意图:根据“阅读最近发展区”原理,进行迁移训练,注重语文的实践活动。)

  学法:读作业题目,选择作业内容,课外完成作业。

  (设计意图:其一是让学生养成一种关注生活、体验生活和发现美的习惯;其二是以此来引导学生走近鲁迅,了解鲁迅,从而进一步引导学生步入文学殿堂。)

【【精华】语文说课稿初中模板汇编八篇】相关文章:

【精华】语文说课稿初中模板汇编6篇06-25

【精华】语文说课稿初中模板7篇06-13

【精华】说课稿初中模板汇编8篇05-30

语文说课稿初中模板汇编八篇06-11

【精华】语文说课稿初中模板集锦5篇06-20

【精华】语文说课稿初中模板汇总八篇06-19

【精华】语文说课稿初中模板集合九篇06-18

【精华】语文说课稿初中模板集锦九篇06-16

【精华】语文说课稿初中模板集锦五篇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