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说课稿

时间:2021-05-23 11:46:43 初中说课稿 我要投稿

有关初中化学说课稿范文汇总九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那么什么样的说课稿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初中化学说课稿9篇,欢迎大家分享。

有关初中化学说课稿范文汇总九篇

初中化学说课稿 篇1

  一 说教材

  1、教材的内容地位及其作用

  “硫酸”来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化学室编著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化学》第一册第六章第三节的内容。本节内容主要划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浓硫酸的性质,涉及到浓硫酸的吸水性、脱水性、氧化性;第二部分为硫酸根离子的检验,涉及到碳酸钡和硫酸钡的区别。硫酸作为三大强酸之一,是高中化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每年会考、高考的重要考点。硫酸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是极其广泛的,学习好该节课是十分有必要的。教材的编排注重了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本节是在学习和了解有关硫酸的基本性质和氧化还原概念、物质的结构、元素周期律等基础上编排的。因此通过本节的学习可以加深和巩固这些知识,铜和浓硫酸反应产生的二氧化硫污染物为下一节的环境保护作出了铺垫。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浓硫酸的性质和怎样检验硫酸根离子。

  (2)能力目标:通过实验培养学生观察探究能力,通过本节的学习让学生设计几种辨别浓硫酸与稀硫酸的方法。

  (3)情感目标:通过一些具体事例,让学生学有所用,更加的热爱科学从而更加认真的学习科学。

  3、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 教学重点:浓硫酸的反应和根据实验分析浓硫酸的氧化性和硫酸根离子的检验

  (2) 教学难点:用氧化还原的概念解释浓硫酸的氧化性,由宏观现象转入微观分析

  二、学生现状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的学生,他们具备了一定的分析能力和探究意识,他们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将会带着问题去上课。在初中时他们已经学了硫酸的基本性质,对浓硫酸的特性和稀硫酸的性质有了一定的了解。在高中他们学了氧化还原反应、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为此这节课是对以往知识的巩固应用和进一步的阐述和完善。

  三、说教法和学法

  教学的方法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手段,它要求符合学科特点符合教材的内容和目的。

  本节课坚持体现“以学生为主”和“教与学的统一”的原则。结合课本采用实验演示和课件展示的方法。体现以下特点:

  1、 采用多媒体独特的教学方法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思维情景。利用多媒体教学使得教学容量更大,速度更快而且效果更好。比如本节课采取一则实际材料导入,由学生找出其中的关键字并说明体现了硫酸的哪些性质。如果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则须教师

  读材料或发放材料,显得浪费时间和资源。

  2、 通过演示实验的教学方法,并且利用实物投影,将实验加以放大,使得实验更加清晰地展现给每个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浓硫酸的的特性引出该节的重点和难点,因此作好实验演示是十分重要的,要尽可能地使实验直观清晰,利于学生观察,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而后对实验的现象进行讨论,分析概括总结,难点得以突破。

  3、 结合本节内容,采用探索分析讨论的教学法。通过给学生提出问题,共同讨论,解决问题,层层推进,使学生沿着由易到难,由表及里的认识规律来思考,推理判断和概括总结的程序进行学习。如浓硫酸和铜反应的实验时,学生观察到反应后试管的溶液显蓝色,品红溶液褪色等现象。可由学生大胆猜测蓝色的溶液是什么呢 ?为什么品红会褪色呢?然后通过分析可知蓝色溶液是硫酸铜,使品红溶液褪色的是因为生成了二氧化硫气体。然后可由学生自己写出化学方程式。这样学生的心里就会产生一种成功的喜悦,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又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将运用现代化的教学媒体、实验、课本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教学过程如下:

  1、 由一则实际材料导入新课,简洁明了。由于刚上课学生的注意力还不是很集中,这样可以引起学生的注意激起动机。用幻灯片播放一则实际材料,请学生找由关体现硫酸性质的关键字,积极思考,运用已学过的知识来说明材料中体现了哪些浓硫酸的性质。借此复习已学过的知识。

  2、 归纳硫酸的物理性质:展示一瓶纯硫酸,并提问大家仔细观察有哪些特征。结合课本,探究出硫酸的物理特性。

  3、 演示实验,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归纳总结浓硫酸的性质。实验一:往三支试管里分别加入纸片、蔗糖、木屑,滴加几滴浓硫酸请学生观察实验并回答问题得出浓硫酸具有脱水性,引出重点。实验二:浓硫酸和铜的反应,观察实验,分析讨论,写出化学方程式。通过启示的方法:反应中的物质化合价发生了怎样变化呢,引出浓硫酸氧化性的难点。回忆并利用氧化还原的概念进行解释突破难点。指导学生举一反三,写出碳和浓硫酸的反应方程式。

  4、 演示实验,观察实验现象,掌握硫酸根离子的检验。学生已知钡离子可以检验硫酸根离子,所以重点放在碳酸钡和硫酸钡的区别。在两支试管里分别加入硫酸钠和碳酸钠滴入氯化钡观察实验现象,再滴加盐酸,学生可发现碳酸钠的试管生成沉淀而后沉淀溶解。使学生明白硫酸根的检验需加入酸化的氯化钡以去除碳酸根的影响。

  5、 教师进行小节

  6、 教师布置作业,使知识得以应用训练

  7、 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力求突出重点,简洁明了。

初中化学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化学式与化合价是第四单元课题四的有关内容,本课题包括化学式、化合价和有关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三部分内容,他们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因此是双基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较好的掌握它们,对于今后的化学学习有很大的帮助。教材首先讲述了化学式的概念,指出了由于纯净物有固定的组成,因此每种物质只有一个化学式,同时还指出物质的组成是通过实验测得的,所以化学式的书写必须依据实验的结果,但是化学式的书写,主要是通过化合价来推求。

  从教材方面看,化合价内容比较抽象、难懂;从学生方面看,学生只知道了书写化学式的一般规则,还不会确定元素的原子个数比,而且还没有核外电子排布和最外层电子得失的知识基础。因此对九年级学生说,学习这样一个抽象概念并掌握其应用,是有一定难度的。

  (1)分析本节课的教学背景

  化合价是初中化学课程中要求达到了解水平的基础知识。在此以前涉及到的有化学式,物质结构的初步知识。另外学生掌握本节知识将对以后的学习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尤其是对酸、碱、盐的学习。也就是说,本节课是初中化学知识链中的重要一环,它贯穿着化学学习的始终。

  (2)展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在《化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学要把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提高科学素养放在首要位置,要从促进学生发展的角度出发去制定教学目标,据此我制定如下的教学目标:

  ①、用原子结构的初步知识,使学生认识元素的化合价是元素的一种性质。原子结构决定了元素的化合价;识记常见元素和原子团的化合价。

  ②、培养学生对化合价在理解基础上进行记忆的能力

  ③、使学生懂得只有确实存在的物质,才能写出它的化学式。对学生进行实事求是的教育。

  (3)本节课教学重、难点的确定及解决方法

  教学重点:通过对《化合价》第一课时的学习,不但要让学生真正领会化合价的实质,而且要让学生通过对本节课的学习能在后续课中应用常见元素及原子团的化合价及化合物中元素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的原则,快速而准确的书写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据此,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了解化合物中元素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的原则。记忆常见元素和原子团的化合价。

  教学难点: “化合价”概念的建立和定义都抽象难懂,因此,我把它确定为本节的难点。

  教学重、难点的解决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动画,模拟微观变化,帮助学生形成化合价的概念和理解化合价的实质。这样,不但能顺利突破本节课的难点,也促进了学生微观思维能力的发展。

  二、学生情况分析:

  对已进入九年的学生来说,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均已初步形成,在课堂上他们厌倦教师的单独说教灌输,希望教师创设便于他们自主学习的环境,给他们发表自己见解和表现自己才华的机会,希望教师满足他们的创造性愿望,让他们自己进行自主学习活动,让他们获得施展自己创造性才能的机会。所以本节课我设置了许多活动,比如,<比一比,看谁最棒>、<动脑动手活动>、< 快速抢答>、<讨论与交流>等,特别是在课的最后我还设置了记忆化合价的过关游戏,这样,不但能让学生在整节课的学习中始终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中,而且能让学生在探索中学会学习。

  三、说教法:

  一位教育家曾这样说过:“科学知识是不应该传授给学生的,而应引导学生去发现它们,独立地去掌握它们。一个好的老师是教人发现真理,而不是奉送真理。”依据这些新的教育理念我认真分析本课教材特点和学生认知情况后,本着体现新的教育方向和最大限度地完成教学目标的原则,我对本课教学的采取了如下方法:

  模拟微观变化,优化概念的形成

  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问题情景,归纳化合价规律

  利用集体的智慧,寻求适合学生自己的记忆方法

  四、说学法:

  依据本课教学方法和本节课概念性强的事实,并在认真分析我班学生接受情况后,我确定了本节课中要注重指导学生实施“六字方针”---听、思、说、议、记、闯:

  听――听得明白、思――敢思会思、说――表达完整、 议――学会交流、记――巧妙记忆、闯――勇于闯关

  通过这节课,不但能让学生学会知识,而且能让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

  五、说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

  六、重、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的分析、学生情况的分析,我确定通过以下六个教学环节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 一)依旧带新,引入概念

  “化合价”概念的建立和定义都抽象难懂,是本节的难点。由于初中同学的知识和思维水平的限制,我在教学中先通过复习回忆学过的大量的化学式,使学生意识到不同元素形成化合物时,他们之间的原子个数比可能是不同的,但不是任意的。我是这样引入新课的:至今,我们已学过许多物质的化学式,其中有单质,也有化合物,当然化合物的种类要比单质多得多。本节课我们把这些化合物的化学式放在一起,作些比较,看看还能从中总结出点什么,从而学一些新的知识,好不好?

  全班自然分为三个组,限时一分钟写出尽量多的化学式,以多者为胜。这时我投影学生写的化学式,让学生观察后教师总结:这许多化学式告诉我们,原子结合成分子时,相互之间不是以任意数目结合的,而是具有确定的数值的。那么,元素的原子在形成化合物时表现出来的这种性质叫化合价。从而引出“化合价”的概念。

  (二)模拟微观变化,优化概念的形成

  让学生进行探究活动:为什么元素具有化合价?此时,教师利用动画模拟NaCl的形成过程,让学生真正弄明白NaCl的形成过程,并在此基础上对MgCl2的形成过程进行探究。最终真正明白为什么元素具有化合价和化合价的确定方法。

  (三)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问题情景,归纳化合价规律:

  在学生了解了化合价的概念后,本节课还要求学生掌握化合价的一些规律。如何使学生及时尽快地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通过大量具体的实例,自己寻找那些规律呢?我又一次利用了多媒体计算机生动的呈现功能,先由电脑屏幕一次性地展示出几十种化合物和单质的化合价,引导设疑,启发学生观察、讨论和寻找化合价的一些规律。

  接着,我组织学生按座位形成的分组进行讨论,踊跃发言。最后每组派一位代表总结陈词,同学们很快便将化合价的一些规律归纳了出来。

  (四)利用集体的智慧,寻求适合学生自己的记忆方法:

  这时让学生认真讨论,积极发言,提出适合自己的记忆方法,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老师适时的分析和出示有关资料:(1)可从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与元素化合价的关系这个角度去记忆。(2)可以用顺口溜来记忆。(3)可以用分类法记忆。

  最后,老师提出自己的看法,供同学们参考:老师觉得:只需记住特殊的元素的化合价就可以了,比如说用分类记忆法:一价金属只有三种:钾、钠、银;三价的金属,一般是两种,就铁和铝,而且铁还有二价的时候,一般的金属元素多数是二价的。铜有二价的也有一价的时候。也就是说关于金属,其实就掌握钾钠银铝铁铜就可以了。另外让同学们注意:一种元素显不同化合价时的读法:如:FeCl3 (Fe +3价)氯化铁 FeCl2 (Fe +2价)氯化亚铁。

  非金属元素,主要记氧永远是负二价,氢永远是正一价,氯是负一价,这几种元素记住了以后,可以帮助我们去分析其他元素的'化合价。依据化合物中,元素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

  还有几个原子团的化合价要提,比如,碳酸根负二价、硫酸根负二价,硝酸根负一价,氢氧根负一价。还有一个,铵根是正一价,可用分类记忆法记忆,也可以依据原子团口诀记忆。另外,还需要同学们注意:原子团的化合价是组成元素的化合价的代数和。

  (五)师生共同回顾总结

  让学生对本节所学知识要点复述回顾,然后再用多媒体提纲式显示,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七、说板书设计:

  一、化合价:元素的化合价是元素的原子之间形成化合物时表现出来的一种性质,用来表示原子之间化合的数目。

  二、元素化合价的确定:

  离子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的数值,就是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得失电子的数目。并且失电子为正价,得电子为负价。

  结论:元素的化合价由正、负和数值的两个方面来表示。 3.单质中元素的化合价为零。

  三、化合价的表示方法和读法:

  四、化合价规则和一般规律:

  五、常见元素及原子团化合价的记忆:

  这样提纲式的设计板书,有利于师生共同回顾总结。更有利于学生回忆本节课所学知识。

  八:课后反思

  《化合价》本身是一节内容抽象、难懂的课程,而且学生还没有建立核外电子排布和最外层电子得失的知识基础,因而学习这样一个抽象概念并掌握其应用,具有一定难度,处理不好很容易造成学生的厌学情绪。

  本节课在设计时有意把教学内容和形式有机的结合起来,采用竞赛形式,把学生带入一系列问题情境中,层层递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猜想探索的精神;题目设计面向全体,注重差异,给了学生更多展示自己的机会,使全体学生都能在自主探索轻松掌握化合价的知识,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尤其是教学设计中故意创设错误情境,鼓励学生怀疑老师、质疑课本,能极大限度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体验成功的快乐;课堂节奏紧凑,构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有利于学生知识系统化。作业设计具有很强的开放性,能较好的反映课堂教学效果。

  九:教学理念

  1.采用竞赛形式,极大地鼓励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有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探索和接受。

  2.知识讲授由浅入深,层层深入,竞赛题目环环相扣,使学生在不知不觉间轻松的掌握了化合价规律及其应用。

  3.本节课抛开传统的“化合价口诀”的教授方法,而整节课以“Na Mg Al H O Cl”六种常见元素的化合价贯穿始终,既减轻了学生的学习压力,又利于知识的体系化并注重了知识的应用。

  4.本节课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合作默契,课堂气氛轻松活泼。尤其是教师故意创设的错误情境更达到了本节课的高潮,学生在否定教师的过程中极大的体会到了自信、成功,并为下一环节本节课的重点打下了很好的情绪基础。

  5.作业布置具有很强的开放性,鼓励学生自创题目,既是对学生本节课学习效果的考察,又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以上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请各位领导老师给以指正。谢谢大家。

初中化学说课稿 篇3

  一、教材分析

  《离子反应,离子方程式》属于高一课本第三章第五节,这一节我把它分成二课时。第一课时讲离子反应,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第二课时讲离子方程式及其书写方法。把难点分散,重点突出。学好这一内容,能揭示溶液中化学反应的本质。既巩固了初中学过的电离初步知识,又为第三册电解质溶液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并且正确而又熟练地书写离子方程式,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它还是历年高考的热点,在高考中重现率达标100%。

  本课时的教学目的:

  知识方面:1、掌握离子方程式的含义。

  2、学会离子方程式书写方法。

  能力方面:1、培养学生利用实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使用对比,归纳,总结的研究方法。

  思想教育方面:培养学生能通过现象看本质,找出事物变化规律。认识到事物变化过程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

  之所以这样确定教学目的,一方面是根据教材和教学大纲的要求,另一方面是想在学法上给学生以指导,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提高。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二、教法方面

  本课依教材特点,采用螺旋式发展,循序渐进,探究式、问题讨论式教学。具体解决重、难点的方法如下:

  1、“由旧引新,以旧带新”的方法:学生新知识的获得,必须由浅入深,由远及近,由已知到未知,循序渐进。如果学生对新知识课缺乏必要的知识基础,就难以理解新知识。由于上节课已学习了离子反应以及发生条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培养目标。我将这部分知识的学习采用探究式教学,由实验复习旧知识,引出新概念,由表及里地揭示反应的实质,使学生深刻地掌握离子方程式的定义。并通过关键词的点拔,巩固了定义的外延和内涵。

  2、正确理解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原则:初学者按课本上四个步骤书写,第二步“改”是教学中的难点。可采用问题讨论式教学,使学生正确理解书中给离子方程式下定义“用实际参加反应离子的符合来表示离子反应的式子叫做离子方程式”。从而得出书写离子方程式实际上是依据该物质在反应体系中的主要存在形式来决定写成离子形式,还是写成化学式,而不是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的符号来表示。

  3.课堂上要有计划地留出充分的时间给学生进行练习:在此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运用概念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练习中让学生亲身体会到强酸、强碱、可溶性的盐要写离子形式,再由学生设计实验,分析实验来巩固知识提高能力。把一堂理论转化为生动,形象的一堂以实验为主的新课。既强化了重点又突破了难点,实现教学目标。

  三、学法方面

  (1)在本节教学中我着重突出了教法对学法的引导。在教学双边活动过程中,引导学生用旧知识为指路灯来探寻新知识,层层深入掌握新知识。使学生基础知识应该扎扎实实巩固。在学习过程培养了分析,对比,归纳,总结的能力。

  (2)这节课我尽可能用实验来引出问题,解决问题。目的在于使学生明确实验在化学学习中的重要性,使他们注重自己对实验的观察,分析,设计及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

  (3)通过授课过程中一系列发散性的设问,使学生明确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学好理论重在要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才能将知识真正灵活地融入脑海之中。

  四、教学程序

  1.谈谈实验的导入:由于上节课已经学习了离子反应以及发生条件。这部分知识对于高一学生来讲并不难,若从定义上复习会使学生感到乏味。但对于溶液中反应本质的深入,他们还非常薄弱。故做以下两组实验:

  a.盐酸,氯化钠溶液和硝酸银溶液反应b.盐酸,硝酸溶液和碳酸钠溶液反应

  提问:(1)为什么会产生同一种沉淀,或产生同一种气体?

  (2)是离子反应?

  (3)是什么离子参加反应?

  结论:Ag++Cl-=AgCl↓CO32-+2H+=H2O+CO2↑

  教师指出上述两条就是离子方程式。引出离子方程式的定义,指出定义中的关键字“用实际参加反应离子的符号”。并且引导学生得出离子方程式不仅表示某一定物质间的某个反应,而且表示了所有同一类型的离子反应。这样导入课使学生对定义有本质理解。把学生引入主动学习的情景之中,产生了学习的动力。

  2.谈谈离子方程式书写原则:初学者按课本上四个步骤书写,

  第二步“改”是教学中的难点。书中给离子方程式定义“用实际参加反应离子的符号来表示离子反应的式子叫做离子方程式”。而书写第二步指出“把易溶于水,易电离的物质写成离子形式;难溶的物质或难电离的物质以及气体等仍用化学式表示”。这就出现了一个问题:在离子反应中难溶的物质或难电离的物质实际参加反应的微粒是什么?事实上无论是难溶的物质或难电离的物质,只要是酸碱盐电解质,溶于水的部分都能电离出自由移动的离子,它们之间的反应是离子之间的反应。例:CaCO3和盐酸溶液反应,CaCO3(S)=Ca2++CO32-(溶解平衡)CO32-+2H+=H2O+CO2↑随着反应的进行不断促使碳酸钙的溶解,电离平衡向右移动,使反应趋于完成。但这样书写跟课本要求的方法相矛盾。在教学中如何解决这个矛盾,是这节课教学上的一个升华点,也是书写离子方程式的关键。故在教学中可这样引导:

  (1)碳酸钙在盐酸溶液中发生的反应是离子之间的反应,参加微粒是离子。

  (2)书写离子方程式实际上是依据该物质在反应体系中的主要存在形式。来决定写成离子形式还是写成化学式,而不是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的符号来表示。

  碳酸钙在溶液中主要以固体形式存在,故用化学式。这样同学很容易理解和接受。这是不防提出这样一个问题

  (1)澄清石灰水中加入盐酸离子方程式如何写?

  (2)石灰乳中加入盐酸离子方程式如何写?根据微溶物主要存在形式,在稀溶液中以离子状态,在浊液状态或固态时就写化学式。这时为了使学生所掌握知识具体化,师生可共同讨论归纳出:难溶的物质,难电离的物质(弱酸,弱碱,水),氧化物,单质,气体等用化学式表示。

  第四步“查”也不容忽视,可提问学生应查什么?可用幻灯片:判断正误

  (1)Fe2++Cl2=Fe3++2Cl-(2)2MnO4-+7H2O2+6H+=2Mn2++6O2↑+10H2O这两条方程式学生还没学过,但能用现有知识去判断,高而可攀,使学生既感到自己的不足,又获得学习的乐趣。查:(1)质量守衡(2)电荷守衡(3)电子得失守衡(是氧化还原反应)。这种先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从具体问题上找出答案,充分体现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

  3.谈谈练习选用:由于学生刚刚掌握了离子方程式书写方法,为了巩固知识并能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我安排这样一组问题:

  (1)Ba(OH)2溶液能否导电?

  (2)能否用实验来证明?学生一方面进行知识回顾,另一方面进行思维发散。让学生提出几个方案,分析,比较。然而展示实验装置并演示小灯炮发亮。

  (3)在此Ba(OH)2溶液中加入什么物质能使电灯熄灭?这一问题不仅巩固离子反应知识,而且使创造性思维进一步得到训练。师生共同分析提出的几个方案,如用盐酸,硫酸,硫酸钠。

  (4)用什么方法加入?倒入?滴入?然而按课本P74练习6实验装置并演示,请学生观察现象并分别写出离子方程式。提出盐酸,硫酸和氢氧化钡反应的离子方程式能否都用“H++OH-=H2O”来表示?(5)写出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A)氨水和硫酸反应(B)浓盐酸和二氧化锰反应(C)碳酸氢钠和盐酸反应。利用这一系列扩散性问题,让学生产生多种独创性的想法,改变习惯性单纯吸收,巩固了知识,提高了创新能力,在学习中获得乐趣。

  4.谈谈总结:对于离子方程式定义的总结,可与电离方程式定义,化学方程式定义进行对比,使定义进一步深化。对于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方法,着重是第二步和第四步一些书写过程中的注意点。说明并不是所有电解质之间都能用离子方程式来表示,不在溶液或熔融状态的反应就不能表示。如浓硫酸和固体氯化钠反应,浓硫酸和铜反应,固体氯化铵和熟石灰反应。体现事物发展规律中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的辩证唯物主义思维。

  5.谈谈应用:离子反应在自然界中普遍存在,如:分离分析,水的净化,电镀,医药,染料,“三废”处理和生命活动中都有存在。中学阶段主要应用在离子的分离和检验。如:硫酸根离子的检验和氯离子的检验。

  五、板书设计(用幻灯片)

  离子方程式及其书写方法

  一、离子方程式

  1.定义:用实际参加反应离子的符号来表示离子反应的式子叫做离子方程式。

  2.意义:不仅表示某一物质间的某个反应,而且表示了所有同一类型的离子反应。

  附:巩固练习

  1.能正确表示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A.碳酸钙跟醋酸反应CaCO3+2H+=Ca2++CO2↑+H2O

  B.铁跟稀盐酸反应Fe+2H+=Fe3++H2

  C.碘化钾溶液跟适量溴水反应I-+Br2=2Br+I

  D.铁跟硫酸铜溶液反应Cu2++Fe=Fe2++Cu

  2.采用四种不同方法鉴别K2S,K2SO4两瓶无色溶液,并写出相应离子方程式。

  3.用法0.2mol·L-l的H2S溶液100ml与0.1mol·L-l的NaOH溶液300ml作用,写出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初中化学说课稿 篇4

  1问好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今天的6号考生,我说课的题目是《制取氧气》。下面开始我的说课。

  2总括语

  为了处理好教育学的关系,突出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我不仅要做到精讲精练,还有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来,开拓学生思维。为了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由被动学习,转变为积极的探索发现式学习,本节课,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等六个环节加以设计和说明。

  3教材分析

  教材是进行教学评判的依据,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来源,首先,谈一谈我对教材的理解。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三课,主要介绍了制取氧气的方法,为后面制取二氧化碳的实验学习打下基础。

  4教学目标

  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知水平,制定本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和原理,知道二氧化锰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这也是本节课的重点。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实验,逐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这也是本节课的难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感受到实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从而产生对化学学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5学情分析

  合理把握好学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本节课所面对的学生群体具有以下特点:初三的学生正处于心理断乳期,有较强的好胜心,因此我会通过小组PK的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便于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6教学教法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只有传授到学生有效的学习方法,才能够快速提升学习效率。本节课我将采用的教法为讲授法,实验法等。引导学生使用自主学习法和合作探究法来进行学习。

  7教学过程

  充分的学情分析以及教学目标的合理制定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而教学活动的精彩开展则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环节。本节课我将从以下4个环节展开我的教学过程。

  导入

  良好的导入就像磁石一样牢牢地吸引住学生的目光,能够让学生快速地融入到课堂中。本节课我将以试讲的方式来进行导入:同学们好,上课。在上课之前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多媒体上的这个视频,我们看看视频中讲了什么样的内容呢?视频播放结束了,哪位同学愿意说一说他都看到了什么呢?好,就请最后一排靠墙的男同学来回答一下吧。请坐,他告诉我们呢,看到了潜水运动员和登山爱好者都在使用氧气罐来维持正常呼吸。观察得很认真。同学们我们都知道我们的呼吸离不开氧气,它非常重要,那同学们知道如何制取这么重要的气体吗?老师看到大家的脸上充满了疑惑,没关系,我们一起来走进化学实验室,开始今天的学习吧。

  通过这样的方式导入,可以将生活和学习相联系,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新授

  其次我会给学生三分钟的时间,自主阅读教材。并找出制取氧气的方法,学生给出的答案是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分解过氧化氢制氧气和加热氯酸钾制氧气。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专注力。接下来,我会先进行实验的演示,把少量高锰酸钾装入试管中,并在试管口放一团棉花,用带有导管的塞子,塞紧试管加热试管,用排水法收集氧气。并引导学生回答出放棉花的作用,是为了防止加热时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通过我的演示可以减少学生在后面亲自动手实验时出现不必要的错误,也能够帮助学生提高观察能力。接着我会将全班分为10个小组,前后桌4人为一小组,学生在组内进行亲手操作。与此同时我会走下讲台,及时的指导学生顺利完成实验,提醒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注意安全,学生可以通过亲手操作感受到化学的神奇和实验成功的喜悦。紧接着我会进行过氧化氢制氧气的实验。拿两个试管,一个只有过氧化氢溶液,另一个在里面加入了二氧化锰,分别用带有的木条放到试管口,学生通过观察不难发现,木条在接触到放有二氧化锰的试管处迅速熄灭,知道用这种方法可以检验氧气是否集满。我也会补充相关内容,如二氧化锰可以加这个化学反应,它叫做催化剂。学生通过实验对比和记录,从而归纳出实验的步骤,并能够深刻理解催化剂的作用。最后我会提出一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在工业中是否可以使用这种办法来制取氧气?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相联系。

  小结

  在课堂快要结束时,我会通过提问学生的方式,来总结本堂课的知识,起到巩固的作用。

  作业

  作业环节,我会请学生查阅,是否所有的催化剂都能够加快化学反应,下节课分享。

  8板书设计

  最后是我的板书设计,好的板书可以激发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发散性,我的板书简单明了,直观易懂,是一节课内容的浓缩,我会在黑板中央的正上方写上本节课的题目,黑板正中央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黑板右下方写上本节课的作业,这样的板书清晰地展示了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以及教学逻辑,可以让同学们更好的理解和掌握。

  以上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谢谢各位考官的耐心倾听。

初中化学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教材是教师执教的依据,也是学生学习的依据。首先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本节课是人教版初中化学第四单元课题三《水的组成》第二课时的内容。本节内容是继空气之后,学生学习的日常生活中最为熟悉的物质之一,对于学生能从化学的视角看待物质世界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本节课的学习,也为学生从宏观到微观的跨越奠定基础,单质化合物的学习不仅丰富了物质分类的内容,也是将物质进一步分类的依托。因此,本节内容具有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

  二、说学情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掌握他们的情况有利于课堂的教学。九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大脑机能显著发展并趋于成熟,首先他们对化学的兴趣逐步由直觉兴趣、操作兴趣、具有因果关系的兴趣向具有概括性的认知兴趣迁移。其次是知识基础:在生活中学生已经初步的对水的物理性质有所了解。最后是能力水平:学生已初步具备了收集、分析、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也初步具备了与人合作、交流、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具备学好本节课的知识和能力。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认识水的组成;知道单质、化合物的区别以及氧化物的含义。

  2。从人类认识水的组成的过程中体会科学探究和思维的方法,认识实验探究和创新思维的重要性。

  3。了解人类认识物质世界的过程和方法,增强科学探究的欲望,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四、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

  通过电解水实验探究水的组成;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的概念。

  【难点】

  准确区分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的概念。

  确定这样的重难点,是我在对教材了解的基础上,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并充分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制定的。

  五、说教学方法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方法的选择尤为重要。在教法方面,我将采用启发诱导的方式,通过创设情境、演示实验与提问的方式,让同学们感受新知,巩固新知。教学过程不仅需要教师的活动,而且需要学生的活动。学生的学习方法有:探究学习法、多种感官协同法、小组讨论法。

  六、说教学过程

  接下来我来重点说一下我的教学过程。教学过程包括了四个环节:导入新课、新课讲授、巩固提升、小结作业。我将会这样展开我的教学:

  环节一:导入新课

  在这一环节中,我采用创设情境法:上课伊始,首先我将引导学生思考,在日常生活中如空气一样,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并且是人体组成中含量最多的一种物质是什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引出历史上人们一直认为水是一种单一的物质,他们认为水不可以继续分解,水到底能不能分解呢?从而引出本课主题。这样设计不但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还能让学生从生活中感受化学、发现化学,培养学科兴趣。

  环节二:新课讲授

  导入之后就是新课讲授环节,这一环节我将重点讲解电解水实验与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的概念。

  关于电解水实验,是中学化学的重要知识内容,在讲解时,我会首先演示电解水的实验,让学生注意观察,电极上发生什么现象?两支玻璃管内的液面有什么变化?接着让学生通过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引导学生猜想电解水后会生成什么物质,然后让学生根据小组的猜想结果进行验证实验。实验完成后,分别用火星的木条和点燃的火柴靠近两极气体进行检验。通过水的电解实验巩固氧气的检验,练习氢气的验纯,分析实验现象,并在此基础上推断水的组成。即水在通电的条件下,发生分解反应产生氢气和氧气,说明水中含有氢元素和氧元素。最后让学生书写电解文字表达式巩固新知识,完成电解水实验的学习。

  在认识了水的组成的基础上,教材结合前面所学的元素、氧气等知识,从它们组成上的区别归纳出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的概念。在讲解时,教师可展示水分子分解示意图,并提问学生“水电解生成氧气和氢气两种气体,能不能说明水是由氧气和氢气组成的混合物”,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水、氢气、氧气虽然都是纯净物,但它们的组成却各不相同。接着让学生思考它们的区别,从而引出单质、化合物的概念。接着引导学生观察CO2、P2O5、Fe3O4、MnO2、CO、SO2等物质的组成有什么特点引出氧化物的概念。

  经过以上过程便完成了电解水实验以及单质、化合物、氧化物概念的学习。之所以采用提问与讨论相结合的方法展开教学,是为了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主动思考,而不是教师的直接灌输,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积极性,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同时培养学生相互合作、相互交流的能力。

  环节三:巩固提升

  新课讲授后就是巩固提升环节,我会让学总结物质的简单分类及单质、化合物、氧化物概念中的注意点。即单质和化合物都必须是纯净物;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不一定是氧化物。在巩固新知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了所学的知识内容。

  环节四:小结作业

  课程最后,我会请学生回答本堂课的收获有哪些,由学生总结课堂内容。最后布置作业:课后收集历史上科学家们对水的组成的研究都经历了哪些过程,下节课来谈谈从这些探究历程中自己有什么启发。

  七、说板书设计

初中化学说课稿 篇6

  一. 教材分析

  从知识结构来说,空气对学生来说是一种非常熟悉的气体,教材选择了空气作为初中化学中接触物质知识的开端,不仅承接了小学对空气知识的介绍,更重要的是它与人类的生活关系最为密切,是人类不可离开的天然物质。空气污染对人类的危害也是学生经常见闻的,而需要科学方法测定空气组成成分带给学生从未有过的体验。通过对它的认识和了解,可以比较顺利地引导学生进入化学世界来探索物质的奥秘。

  1. 目标确立:

  ⑴通过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认识空气的组成,学习从混合气体中除去某种气体进而测定其含量的方法。

  ⑵结合社会生活了解空气是一种重要的资源。

  ⑶通过验证通风不畅环境中空气与新鲜空气的区别和认识空气质量日报,增强关心环境、关爱自然的意识和责任。

  ⑷在分析空气组成的基础上,初步认识混合物、纯净物的概念。

  2. 重点及难点,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重点:让学生认识空气对人类和自然界的动植物的重要意义。知道空气是重要的自然资源。

  难点:设计实验方案,测定不同环境中空气的成分。

  突出重点方法: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储备对空气进行重新认识,通过学习和讨论较为理性、科学地整理自己对空气的理解,并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

  突破难点方法:给学生讲清该实验的反应原理、实验装置、操作要领。最后再把学生的思维扩出去:你还能设计哪些实验来证明这一问题?(可留作课外作业,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

  二. 教学方法

  本节课采用了启发式,边实验,边观察,边讨论及科学探究,自学等综合性的教学方法。根据化学教材学科的特点,从学生的认识规律出发,以实验为基础,理论为线索,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实验探究,边实验,边讨论,边比较,进行探究性学习,突出获取知识的主动性,同时发展学生的智能,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三. 学习方法

  由于客观条件所限初三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还不是很强,为了有意识的锻炼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本节课主要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主动参与,亲密合作,讨论交流为主旨学习方法,真正做到了把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成为了课堂小主人。

  四. 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流程按照我校“师导生探”的教学模式可归纳为: 激发情趣,出示目标---出示自学要求---学生自己动手实验(重点)---实验探究---活动天地(自学)---当堂训练。

  1. 激发情趣、出示目标: 课件出示①②③④

  导入新课:上课开始,教师富有激情地表白:空气是我们非常熟悉的物质,我们每时每刻都生活在空气的“海洋”里,离开了空气一切生命就不符存在。那么:(课件出示)

  (1) 你知道空气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

  (2) 空气中含有哪些物质?

  意图: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2. 学生积极回答对空气的认识。(课件出示——空气成分)

  意图:给学生一个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认识能力。

  3. 在认识空气成分的基础上,将问题引向深入:

  同学们都知道氧气的重要性,那么如何测定空气的中氧气的含量呢?同学们感兴趣吗?好!今天就给大家提供一个平台。请你设计实验进行证明。

  4. 在教师的点拨下,引导学生思考实验思路。同时需要学生明白:(课件出示)

  (1)实验目的。

  (2)实验原理,引 导思路:

  a.如何将密闭容器中的氧气消耗掉而又不产生新的气体?

  b.如何测得消耗掉氧气的体积?

  (3)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实验,观察现象,记录数据。

  (4)讨论与交流,得出结论。

  重点讨论:同学们实验结果差别较大,你认为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学生各抒己见。最后教师总结。

  (课外研究性学习:你还能设计出什么实验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意图: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实验探究能力,真切体会到实验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5。教师小结空气的成分,并引出混合物、纯净物的概念。学生以具体的例子为感知对象,形成对混合物、纯净物的认识。

  意图:巩固纯净物,混合物的概念。

  6。自学“空气是一种重要资源”知道拉瓦锡首先得出“空气是氧气组成的结论”。 意图: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7.认识空气质量日报。学生自学,明确日报内容,体会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

  意图: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8。探究实验:空气质量的差别。

  学会采集气体样品方法,学会如何验证二氧化碳。进一步增强环保意识。 意图:锻炼动手能力,使学生获得深切的真实感受。

  9. 当堂练习. 意图:巩固所学重点知识。

初中化学说课稿 篇7

  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我是XXX(不能说名字就省略名字),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常见的酸与碱第一课时)。本节课选自(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十单元课题一),本课题的主要内容有(酸碱指示剂的认识、常见的酸、常见的碱),由于初中学生的接受能力不是太强,课题内容较多,因此我将本课题分为两个课时进行教学,第一课时内容为(酸碱指示剂的认识以及常见的酸)。本课题是初中化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万能的话],学生在之前学习了(金属、非金属等物质及其性质以后),本课题是进一步学习(以酸、碱、盐、氧化物等物质方式)的切入点,为以后学习(碱、盐、中和反应以及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奠定基础,同时也为高中进一步学习(物质分类)等知识提供帮助。因此本课题具有纽带(承上启下)作用。

  [过渡句,可以换]初中的化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教学要把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放在首位,引导学生学习基本的原理和方法,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因此我制定的教学目标为:

  知识与技能方面:

  过程与方法方面: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通过什么什么,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解释生活问题,培养科学世界观)[万能]

  基于以上教学目标,我确定的教学重点为??,教学难点为??

  以下是我的教学过程:

  引入部分??(我将采用一个小魔术“葡萄汁变草莓汁再变蓝莓汁”引出紫色石蕊试剂,再通过回忆知识氨水能使酚酞变色引出“指示剂”这一知识点)

  再通过化学史进一步介绍指示剂(讲一下注意的知识点)

  通过小实验让学生知道酸可以使指示剂变色,提出问题“什么是酸”,进入本节课第二个知识点的学习(板书)

  实验10-2让学生知道常见的酸和他们的物理性质

  学生之前已经学过铁和酸反应,这是化学性质,引出------------酸的一般化学性质

  1、 酸与金属反应

  2、酸与氧化物反应(用酸雨引发思考)

  3、酸与指示剂作用

  之后,由一般到特殊,介绍浓硫酸的性质巴拉巴拉巴拉的??

  最后布置作业及时巩固啊

  说课完毕╮(╯▽╰)╭差不多就这样,其实很水??就是要装得很高大上

初中化学说课稿 篇8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特点和作用

  《离子》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的第四单元课题三。本课题包括核外电子的排布和离子的形成两部分内容,教学分两课时完成。离子的形成是本课题的核心,是初中化学课程中要求达到了解水平的基础知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为学生从微观的角度探究宏观物质变化的奥秘打开一扇窗口;为学生后面学习酸碱盐打下基础。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在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化学性质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离子形成的过程,认识离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从而培养学生从微观的角度探究宏观物质变化的能力。

  (2)学习方法与过程:学习“探究、交流”的学习方式。能在特定情景下,积极主动地探究新知,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对微观世界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积极探索、勇于探究的学习精神;唤起对科学的好奇与向往。初步了解物质构成的奥秘,树立“结构决定性质”“物质的微粒性”等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3、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及解决方法

  (1)教学重点:离子的形成

  (2)教学难点:离子的表示。

  (3)教学重、难点的突破方法:

  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动画,模拟微观变化,帮助学生认识离子的形成过程和学会离子的符号表示。这样,不但能顺利突破本节课的难点,也促进了学生微观想象能力的发展。

  二、教法与学法:

  1、学生情况分析

  初三的学生有了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在课堂上他们厌倦教师的单独说教灌输,希望教师能创设便于他们自主学习的环境,给他们自我表现的机会。所以本节课我设置了许多活动:比如,“我会答、“我会写”、“讨论与交流”等。这样,可以让学生在整节课的学习中始终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在探索中学会学习。

  2、教学方法

  依据新课程教育理念及本节课的教材特点和学生认知情况,我对本节课的教学采取了如下方法:利用课件优势,充分展示NaCl的形成过程,从而了解离子的形成,认识离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3、学法指导

  在第三单元的学习中,学生已经知道许多物质是由原子、分子构成的,本课题介绍离子也是构成物质的另一种粒子。由于本课题的知识形成较抽象,所以在教学中,一是成立学习小组,互帮互学;二是通过“创设情景、探究新知”等形式,让学生在探究学习中掌握知识形成的全过程,从而形成“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模式。

  4、教学手段

  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将抽象的微观粒子生动形象地显现出来,有利于培养学生微观想象能力。

  三、教学程序: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学生情况的分析,我确定通过以下五个教学步骤来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一)知识回顾、情境引入

  1、知识回顾:“离子的形成”是本课题的核心,是教学的重点。由于初中学生的知识和思维水平的限制,我在教学中先通过复习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展示课件,抽生回答。)使学生意识到元素的化学性质与最外层电子数有着密切的关系。

  然后我是这样引入新课的: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一般少于4个,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电子,趋向达到相对稳定结构;而非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一般多于4个,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电子,也趋向达到相对稳定结构。那么,当他们得失电子后,结果会怎样呢?本节课我们就以氯化钠的形成过程为例来探究离子的形成。

  2、创设情景:当钠原子和氯原子在发生化学反应时,它们是如何得失电子的?氯化钠又是怎样形成的呢?(创设问题情境的目的,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切入,形成和谐、活跃的课堂气氛。)

  3、讨论交流:全班分为八个小组,短暂讨论交流。(这一环节充分尊重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避免了教师的“填鸭式”教学。)

  4、漫画导入:投影教材第79页插图4—10和钠原子与氯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引导学生观察最外层电子数目,从微观上分析得失电子趋势。

  (设计目的:充分利用漫画效果,运用诙谐幽默的语言分析氯原子和钠原子得失电子的趋势,使学生在有趣、轻松的氛围中接受难懂的知识,激发其学习兴趣。)

  (二)引导观察、启发探究

  环节1、离子的定义:动画展示钠原子、氯原子得失电子后的结构示意图,并提问:钠原子和氯原子得失电子后带电荷吗?学生经历观察并发现它们都带电荷,从而很自然地引出离子的定义。

  (这一环节的设计,通过启发分析和诱导,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获得新知,使定义的引出水到渠成。)

  环节2、离子的分类:在学生已经得出钠离子和氯离子都带电荷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比较它们所带电荷有什么不同。交流发现:钠离子带正电荷而氯离子带负电荷,从而得出阳离子和阴离子的概念。

  (在轻松的氛围中接受抽象的分类思想,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环节3、离子的表示:通过分析离子是原子得失电子而形成,让学生很自然地接受离子符号的书写就是在原子的基础上标明所带电荷。这样可以轻松突破离子符号的书写这一难点,也为介绍离子符号的意义作好铺垫。当然离子符号的书写还要结合后面的化合价反复训练才能落实。

  环节4、离子是构成物质的微粒:整合学科之间的知识,提出问题:带异种

  电荷的两种微粒之间会产生什么作用力?展示NaCl的形成课件,使学生认识到离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通过课件展示,使学生始终都处于“创造性”积极思维中,强化了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三)联想整合、形成体系

  1、展示课件原子和离子的关系,让学生分组讨论,代表发言,然后教师评价归纳。(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是在讨论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训练分析、归纳、表达的能力。)

  2、到现在为止,物质构成的奥秘已初步形成体系。结合问题:“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哪些?(此时提出问题,学生有话可说。通过新旧知识的对比和归纳,让知识更加系统,有利于学生很快理解物质是由分子、原子和离子构成的含义;同时也使学生对化学学习,尤其是微观领域的学习产生了渴望之情。)

  (四)学用结合、展示个性

  1、我会答:原子失去电子后,就带上(正)电荷,成为(阳)离子;原子得到电子后,就带上(负)电荷,成为(阴)离子。当阳离子和阴离子相互作用形成化合物时,整个化合物就(不显)电性。

  2、我会写:写出下列离子符号:带一个单位正电荷的钠离子;带两个单位正电荷的镁离子;带两个单位负电荷的硫离子。

  (设计目的:第1题,主要是对离子的形成进行检测,第2题,熟悉离子符号的书写。对表现突出的学生给予奖励,奖励的形式是发放“小礼包”,“小礼包”内写着本节课的知识点,让学生当堂打开“小礼包”宣读知识点,给学生一点点神秘,再一次激发学生的兴奋点。既是对本节课进行总结,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更是对本课题的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进行了检测,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而达到了教学高潮。)

  (五)小结交流、布置作业

  1、小结交流:我把这个环节设计为(1)过程小结、(2)知识小结两个步骤,让学生交流学习心得、小结本节课的知识。

  2、布置作业:完成基础训练

  四、教学评价

  本节课始终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基本原则,以“情境教学、问题教学”贯穿整个教学过程,通过师生的双边情感交流,对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微观思想方法的建立,学习心理、品质的优化都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五、板书设计

  离子

  一、离子的形成

  二、离子和原子的关系

  1、离子的定义

  2、离子的分类

  三、构成物质的微粒

  3、离子的表示方法和符号的意义

  4、离子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初中化学说课稿 篇9

  一、教材分析

  从知识结构来说:空气对学生来说是一种非常熟悉的气体,教材选择了空气作为初中化学中接触物质知识的开端,不仅承接了小学对空气知识的介绍,更重要的是它与人类的生活关系最为密切,是人类不可离开的天然物质。通过对它的认识和了解,可以比较顺利地引导学生进入化学世界来探索物质的奥秘。而且,选择以空气为主题,开始这一单元的教学活动,是符合“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进行科学教育”的原则的。

  从能力培养来说:从看图了解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开始,到做仿照实验来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再到看图片认识空气的主要用途和保护空气,可以说教材深入浅出,为以后的学习提供一个合理的思维方式。

  从感情培养来说:通过本课题的学习,使学生又一次认识到生活中的自然科学知识,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

  二、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两年的学习,对自然科学的学习已积累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和方法基础,可以开始尝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分析能力,但是现时的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调控能力还不够,学习过程中还需要教师的严格要求。

  初中生的思维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理论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当然在此过程仍需要以一些感性认识作为依托,可以借助实验或多媒体电教手段,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因此做好每一个演示实验和调动好学生的积极性,不断提供动脑的问题情景,提供动手的练习机会,让每个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是上好本课题的关键。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

  了解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主要物理性质和用途。

  初步认识纯净物、混合物的概念,能区分一些常见的纯净物和混合物。

  2、情感目标

  初步了解空气污染的危害,知道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养成关注环境、热爱自然的情感。

  3、技能目标

  初步学习科学实验的方法,进行观察、记录,并初步学习分析实验现象。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了解空气的组成、各成分的用途,并认识空气污染的危害。

  难点:如何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初步学习分析实验现象的方法。

  五、学法指导

  1、收集有关材料,对有关知识有初步了解。

  2、引导学生进行有目的的观察实验现象,学会如何观察、描述实验现象,并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得出实验结论。

  六、教学方法的确定

  学生对空气已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因此内容的安排既不能与小学自然课中的知识重复,又应以此为基础。本课题包含了三部分,即“空气由什么组成的”、“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保护空气”。这三部分内容相互密切联系,并逐步深入。

  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等)

  ↓

  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用途)

  ↓

  保护空气(污染与保护)

  总的来说,本课题教学是很容易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

  所以,本节课题采用自主学习和实验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1、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可以讲故事的形式引出主题,并以仿照实验测定空气中的氧气含量。

  2、让学生事先收集资料和图片,并根据收集的资料归纳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用途。

  3、让学生收集有关空气污染的照片、漫画、短文等资料,完成有关空气污染的调查报告,并通过广播、电视、报纸收集本地的空气质量日报,绘制图表。

  我把本课题分为两节课,下面主要讲述第一课时的教学过程。

  →→→

  →→→

  七、教学过程设计

  1、创设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内容:出示拉瓦锡的照片以及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所用装置的图片,并讲述拉瓦锡发现空气组成的故事。

  提出问题:拉瓦锡在实验过程中是如何发现气体减少1/5的?

  2、通过抢答,巩固旧知识,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同时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内容:仿照这个著名实验的原则,我们也来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

【有关初中化学说课稿范文汇总九篇】相关文章:

有关初中化学说课稿范文汇总八篇07-25

有关初中化学说课稿范文汇总10篇07-23

有关初中化学说课稿范文汇总十篇06-26

有关初中化学说课稿范文汇总七篇07-25

有关初中化学说课稿范文5篇07-07

有关初中化学说课稿范文9篇06-17

初中化学说课稿范文汇总五篇07-12

有关初中化学说课稿范文合集九篇07-13

有关初中化学说课稿范文合集5篇0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