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妮日记》读后感

时间:2022-11-20 10:23:54 日记作文 我要投稿

《安妮日记》读后感精选15篇

  一天终于结束了,相信你有很多感悟吧,想必是时候写一篇日记了。可是怎样写日记才能出彩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安妮日记》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安妮日记》读后感精选15篇

《安妮日记》读后感1

  还原一个最真实的安妮,呈现一场最残酷的战争。

  所有认为人类在无数次大灾难与迷失中会有尊严地挨下去的人,皆可以以安妮日记作为最有力的证明。

  这本书以一个犹太小女孩的角度,为我们解析二战,不,为我们感受自己,感谢家人,充满信心,拥抱明天!就在这次大战中,安妮一家为了躲避战火,全家一齐逃到了一个密室中去,躲了起来,在这里,安妮兴奋过,伤心过,生气过,开心过,羞涩过,她为妈妈的偏心伤心过,为自己与皮特的聊天兴奋过,为凡。丹太太的愚蠢生气过,为大家对自己的态度无奈过,可是,她仍然是那个安妮,她也希望在听过别人对自己的意见后改变自己,她努力了,但最后她发现,无论自己怎么改变,她始终无法满足所有人,她愿意做那个真实的安妮,那个周围全是批评的声音,惊愕的表情,嘲讽的面孔,不喜欢她的人!她自己也知道,这全是因为她不听好的一面的忠告,她也希望自己变得更完美,但是大家却都不相信她,以为她在变什么戏法,哦!真是太好笑了!

  “我总是家里的小丑和淘气包,做错事总是要受到双倍的惩罚;不仅要受到父母的责骂,还要受到感情上的伤害。”我很能理解安妮,的确,世上怎么可能有令孩子百分百开心的父母呢?不管是在家,还是在学校,我都是大家眼中的小丑,无论干什么,都不会有人相信我,他们就是这么偏心!

  “如果我说话,他们说我炫耀;我沉默,他们说我可笑;我回答,他们说我无理;我有了好点子,他们说我狡猾;我累了,他们说我懒惰;我多吃一口,他们说我自私,还有愚蠢,懦弱,奸诈等等,没完没了!”看了这一段,我想问,难道这个密室中就没有正常的人了吗?太恶心了吧!?

  安妮是个好女孩,她敢做敢当,有勇气,有个性,有主见,她渴望的当父母的爱,不是因为她是他们的孩子,而是因为,她是安妮,她希望变得更优秀,她会更反省自己。她紧握理想,不让它失去,因为她坚信,终有一天,她的理想就会实现!

  她就是她,一个真实的,有无数缺点但是很快乐的安妮!

《安妮日记》读后感2

  安妮·弗兰克是个犹太少女,与父母,姐姐过着富裕安宁的生活。从1933年希特勒证券执政后,对犹太人进行残酷地迫害,使安妮一家人移居到荷兰的阿姆斯特丹。而在1942年6月12日,安妮过13岁生日,收到了一本日记本,从此与日记做朋友,名为“吉蒂”。这时候,德国已侵占了荷兰,对犹太人进行更为残酷的迫害。为了躲避,逃到了自己公司大楼的房屋里面,成为了他们隐蔽的“密室”,同样为犹太人的一些人也躲了进去……

  读完这本书后,我深有感触!他们在密室里整整生活了2年。2年这可是什么概念哪,他们居然那么有毅力地生存了下来,我感到十分地感动。详细地描写一下,为了躲避德国的攻击,他们不得不把密室盖得严严实实,窗户全部钉上了板子或者是厚厚的窗帘,挡住光亮。白天,为了不让下面的人发现,只能轻手轻脚的,如果是现在的话,我们应该是很难办到的!

  可世界还是存有一些极少的好心人,他们的食品就是从靠公司几位员工。这些人无私为他们奉献,给予他们食物,书籍,学习!可是……

  可是,想想也是!密室的生活可不是好过的,在里面的生活不能看到阳光,不能触摸自然,是极其枯燥,烦闷的和无聊的!这里没有要好的朋友,没有良好的老师,没有无限的快乐,没有……而且再加上密室外的战争形势,不停地轰炸使他们烦躁!

  安妮总说“纸比人更有耐心”,是的!这种说法我也感受得到,对人讲一些繁多的事情还不如跟纸对话!每天以日记为发泄,倾诉!她渴望自由,快乐。在这本日记中,可以看出来安妮对自己的看法,他人的看法,生活的看法。从13岁的黄毛丫头长到成熟的15岁姑娘,再次声明,很有毅力!

  中间也有许多的人鼓励安妮,比如说她的姐姐玛戈,还有彼得!彼得是最多的,每次不是安妮上去,就是彼得叫她上去。

  读完这本书,我非常地感动!建议大家也去看吧——你们会感受到里面的喜、怒、哀,乐。我接下来要看大仲马的《茶花女》咯,祝大家阅读愉快!

《安妮日记》读后感3

  “只要我还活着,能从满布灰尘的旧窗帘布缝里看到这阳光,这无云的天空,我就不可能不幸福!”这样乐观、坚强而又令人辛酸的话语出自安妮弗兰克的笔。《安妮日记》它不是一部虚构的小说,它是一个女孩最真实的手笔写下的一部日记,一部感动世界的日记。

  当我翻开这本书时,萌生了一种从前阅读时从未有过的感受,这一个十五岁的少女写的一本日记,一本普通的日记,是有怎样的力量,感动了世界呢?我带着好奇与期盼进入了这个故事。安妮弗兰克是一个犹太少女,她在13岁生日时,得到了一份别致的礼物:一个花格布料封面的日记本。她称她为“吉蒂”,与吉蒂分享心事,当做自我最知心的密友。为了躲过纳粹的破害,一家人躲进了一间“密室”,密室里还有同样患难的其他4个人。

  密室的生活十分枯燥,尤其对安妮这样一个好动多话的13岁女孩。单调的饭菜、性格怪癖的居伴、几年不能出门、用水和去卫生间都有十分严格的限制,并且常常担惊受怕。这一切差一点把安妮逼疯了。可是值得庆幸的是,她所经历的一切并没有使她的心田荒芜,那里已经成为一片生机勃勃的期望的田野!安妮写道:“我仰视天空,冥冥中觉得世界还能好转,这场残酷也会告终和平与安详会重新回来。也许有一天,我能实现我这些梦想!”读到此我仿佛看到一个不屈的灵魂在黑暗的密室中呐喊,带着心中不可泯灭的期望

  安妮几十万字的日记,就是在这间荷兰阿姆斯特丹263号的密室中写成的,对吉蒂这个密友,她毫无隐瞒的坦露,对饥饿的嘲弄,恐惧的倾诉,对于自我的乐观与一闪而过的悲伤和失望,对爱的渴望,对青春期母女的冲突……对,《安妮日记》最感人的地方,就是以一个少女的眼光,观察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尤其是青少年带来的创伤。

  最终,安妮在密室里的八个人,全部因人告密而被关进集中营,安妮和姐姐玛戈因传染上斑疹伤寒而悲惨的死去,她没能看到期待的一刻。

  安妮虽然长久的闭上了双眼,而我们也再也看不到下一篇安妮日记了,但她的乐观、勇气、感恩于爱,长活在亿万世人的心中!《安妮日记》,它寄托了一个少女的完美愿望,记录她对自我的思考,感动和启迪着我和更多人。愿安妮能将这温暖永远留在人世。

《安妮日记》读后感4

  一位少女在集中营悄然死去,一本她写的日记却永远传下来。她的希望、她的勇气和她的温柔却永远地打动着全世界所有人。

  这是一段多么黑暗的日子呀!特别是对于犹太人来说,更是一场灾难。安妮是位犹太少女,她原本幸福的生活就这样破碎了。1942年7月,由于压迫犹太人的风声紧急,他们家和另外四名犹太人到她父亲公司的“密室”躲藏。

  密室的生活十分枯燥,尤其对安妮这样一个好动多话的女孩。单调的饭菜、性格奇怪的邻居、几年不能出门、用水和去卫生间都有限制,而且常常担惊受怕。这一切差一点把安妮逼疯了。安妮想成为作家和记者,可这个美丽的愿望在当时几乎不可能实现。但是安妮仍写道:“我仰视天空,冥冥中觉得世界还能好转,这场残酷也会告终和平与安详会重新回来。在此同时,我必须执着我的理想。也许有一天,我能实现我这些理想!”读到此我仿佛看到一个坚强的人在黑暗中呐喊,带着心中不可磨灭的希望!

  经过密室中无数个漫漫日夜,安妮由一个任性、少不更事的女孩变为一名成熟的少女。在安妮的15岁生日时,安妮有了惊人的成长。她已将自己的反省提高到了社会层次,开始思考男女平等等问题了:“现代妇女要争取完全独立的权利了!”实现在让人难以想象的那样一个战火蔓延、人人自危、无数人倒在血泊中的时代,身居密室接近两年的十五岁少女安妮居然能谈起了男女平等这个社会问题!战争能摧毁一切,唯独不能侵占一颗坚强、勇敢、自由的心!

  但是,这样的一名少女最终没有逃过被纳粹残害的命运。当她在贝根贝尔森集中营永远地闭上双眼时,她距自己16岁生日尚差3个月。

  安妮生前写道:“我希望在我死后,仍能继续活着。”她的愿望终能得偿。我相信《安妮日记》会一直流传下去,控诉战争与丑恶,宣扬和平与友善,用她真挚的文笔,感动和启迪一代又一代人!

《安妮日记》读后感5

  《安妮日记》读后感19xx年—19xx年,战争与种族灭绝的阴云布满了天空,盖世太保的铁瓜伸向每一个无辜的犹太人,在历史上上演了一场惨绝人寰的浩劫。安妮是位犹太少女,19xx年7月,由于压迫犹太人的风声紧急,他们家和另外四名犹太人到她父亲公司的“密室”躲藏。密室的生活十分枯燥,单调的饭菜、性格怪癖的居伴、几年不能出门、用水和去卫生间都有非常严格的限制。不过值得庆幸的是,她所经历的一切并没有使她的心田荒芜,那里已经成为一片生机勃勃的希望的田野!安妮想成为作家和记者,可这个美丽的愿望在当时那股势不可挡的黑暗洪流下显得那么脆弱,像闪着彩光的泡沫。但是安妮仍写道:“这场残酷也会告终和平与安详会重新回来。在此同时,我必须执着我的理想。也许有一天,我能实现我这些理想!”读到此我仿佛看到一个不屈的灵魂在黑暗的密室中呐喊!经过密室中无数个漫漫日夜,安妮由一个任性、少不更事的女孩蜕变为一名成熟的少女。在安妮的15岁生日时,安妮有了惊人的成长。她已将自己的反省提高到了社会层次,开始思考男女平等等问题了:“现代妇女要争取完全独立的权利了!”“但独立也不够,妇女还应该获得尊重!”“我谴责的是我们的价值系统,和不承认女人在社会中的角色多伟大、多困难,同时也多美的男人!”……实现在让人难以想象的那样一个战火蔓延、人人自危、无数人倒在血泊中的时代,身居密室接近两年的十五岁少女安妮居然能真知灼见地谈起了男女平等这个深刻的社会问题!读到此处,我不禁感叹,战争能摧毁一切,唯独不能侵占一颗坚强、勇敢、自由的心!我相信《安妮日记》会一直流传下去,控诉战争与丑恶,宣扬和平与友善,用她真挚的文笔,感动和启迪一代又一代人!感动和启迪一代又一代人!

《安妮日记》读后感6

  安妮是一个普通的小女孩,但她的命运却不同寻常。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战争对德国来说越来越紧迫,同时,他们对犹太人的大肆屠一杀也在不断加剧。安妮就是众多受害者当中的一个。那时,安妮刚刚过完她13岁的生日,他们一家就开始了躲藏生活,竟在密室里生活了25个月之久。而这25个月里,他们却过着痛不欲生的生活:白天,他们不能说话,不能穿鞋,不能有任何动静,就连上厕所也不能。只有到晚上,他们才能依靠父亲同事给的食品和生活用品维持生命。而在这25个月的漫长岁月里,小安妮用她的笔记录下密室内的点点滴滴和自己的成长。她思考战争,思考反犹太主义,思考一切的一切。显然在她幼小的心灵里,已经有了对生命独特的感悟。她每天生活在战争的阴影下,面对着随时被发现的恐惧,但却坚持着记录下生活的点点滴滴。在那样的环境里,空气都是令人窒息的,她却依靠她成为作家的梦想写作着,直到被发现送往纳粹集中营。

  在阅读这本书时我们能感受到安妮的乐观、坚定和执着。她说:“我常常沮丧,但从不绝望,我把这段躲藏生活看作是有趣的冒险”。她还说:“当我仰望天空时,我总会感到事情会越变越好,残酷终将结束,和平与宁静会重新来临,我更加坚定自己的梦想,也许有朝一日我能够实现它”。安妮,这个充满乐观自信的小女孩,她是寒冷时的篝火,是沮丧时的星光,是绝望时的朝阳,有她在,就有生命的存在。

  安妮从13岁生日写起,一直写到1944年8月4日,直到他们的隐居地被德国军队发现不久。这个年龄和我们一般大的小女孩,经历了多少,又忍受了多少?

  战争的残酷并非常人能想象的。战争就是一种悲剧,它会摧毁我们美好的生活,摧毁我们的一切,如果真的爆发战争,那将是更痛苦的深渊,让我们感到痛苦和无助。

《安妮日记》读后感7

  “战争”是一个多么骇人听闻的词,听到它,人们就会联想到暴力,血腥。在纳粹登上德国政坛后,进行疯狂的种族清洗,安妮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写下了《安妮日记》。

  这本日记是犹太少女安妮弗兰克在二战中遗留下来的一本个人日记,它真实地记述了她与家人以及另两个犹太家庭为逃避纳粹迫害躲在密室里而度过的长达两年的隐蔽生活。密室的生活十分枯燥,尤其对安妮这样一个好动多话的13岁女孩。单调的饭菜、性格怪癖的居伴、几年不能出门、用水和去卫生间都有非常严格的限制,而且常常担惊受怕。安妮是多么的不幸啊,她只是跟我们一般大的孩子,却只能待在密室里,不能自由自在的成长,生活。但她同时又是幸运的,在这种生活条件的磨砺下,她学会了坚强,学会了忍耐,学会了以乐观的心情对待每一天,逆境是人生最大的老师。虽然她在德国的逼迫下搬进了密室,可这个单纯的小姑娘依然相信着这个美丽的世界,相信人心最终还是美好的。正如她在日记中所说:“尽管人们都有这样那样的荒谬和缺陷,但我坚信人们内心的最深处都是真正善良而美好的……”。

  在这些无数个黑暗的日子里,安妮迅速地成长起来,变得成熟了。她开始思考一些问题,想为祖国出一份力,同时更加向往外面的世界,可是她不得不为了逃避屠杀而继续躲在密室里,在这样的心境下,安妮愈发讨厌战争。她在日记中写道:“人为什么这么疯?”对于这个问题,所有人的心情都会感到沉重,战争让人类失去了太多太多,不只是鲜活的生命,更是人类本应该有的善良,理性以及包容。安妮的疑问让战争那丑恶的嘴脸暴露无疑。安妮在日记中并没有多少战争的描写,不提,并不代表安妮会遗忘,或许只是不知道该用怎样的语言去描写心中的无助与悲伤,也或许她不想再触及那悲愤的回忆。

  《安妮日记》用另一种方式让我们领略了战争的可怕,更加深入人心。安妮曾经说:“希望我死后,仍能继续活着。”是的,她做到了,因为她的精神永远在人世间流传!

《安妮日记》读后感8

  对十三岁的安妮来讲,这日记本就像打开一扇门,它通向成长,通向无限的希望。安妮说过“没有日记,也就无我。”然而,安妮不再有机会回味这一切了,因为同时拉开的,是战争的序幕,随着警报的拉响,恶梦就开始了。而她面对死亡的阴影,她的心灵一直是和平与真挚的。安妮说:“我常常沮丧,但从不绝望,我把这段躲藏的生活看作是有趣的冒险,它仅仅是趣味生活的美丽开端。当我抬头凝望天空,我总会感到事情会越变越好,残酷终将结束,和平与宁静会重新来临,我更加坚定自己的理想,也许有朝一日我能够实现所有的梦想:我最大的梦想是成为一名记者并最终成为享誉盛名的作家。我仍然坚信,人们的内心是善良而美好的。”

  所以,在阅读《安妮日记》时,大的战争背景下,我们将得到更多的是一种温暖人心的东西贯彻始终。有一种种欢快温暖的种子萦绕在每一个角落,细节随处可见,是安妮带给周围的每一个人。她可以说:“我必须承认,坐在天窗下面,感觉到阳光照在你的面颊上,拥抱着一个可爱的男孩,有什么比这更愉快吗?”安妮经历了快乐,期望,抑郁,意欲,悲愤,挣扎,死亡的人生历程。安妮在日记中如实记录了两年间隐秘、艰苦的生活状况,自己的寂寞、苦闷,对现实的恐惧、憎恶,对生的追求和期盼,对未来的向往和祝愿,对战争、人性的深入思考。她渴望用年轻的激情、勇气和天性的善良拥抱自然,拥抱世界,但是战争回报给她的却是苦难和死亡。

  安妮在写日记的两年多里,生活困窘,她多次写到阿姆斯特丹的被轰炸所造成的恐惧,也不断谴责种族歧视,而藏匿又充满了恐怖的日常生活,在平凡中深深地打动着人心。她在见证着战争与迫害。1947年,幸免遇难的安妮的父亲,将安妮的日记整理后出版。迄今为止,日记已被译成55种文字在全球发行三千万册,成为一笔人类共同的精神遗产。安妮真正地实现了自己的愿望:“我希望在我死后,仍能继续活着。”“走入世界,为人类尽一份力量。”我想一定会有许多孩子像安妮一样,在法西斯疯狂怒吼中,微笑着说,“我相信善良。”永远无法忘记安妮赤裸身体被削发的空洞眼神,永远……希望类似的悲剧再也不要发生了。祈求和平。

《安妮日记》读后感9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豆蔻年华是人生中最美好的时期。似一缕阳光,如一阵清风……那时的我们拥有最纯真的笑容。

  在《安妮日记》中“安妮”把开始记录是13岁,在15岁被纳粹抓获。——她把那“美好”岁月记录了下来。

  我们在想象“安妮”过得舒适生活,错了!

  安妮是一个犹太小女孩,她正生活在二战时期,为了躲避纳粹的杀害,于是随家人躲到了一间密室里,度过了漫长的25个月。

  在十三四岁我们应该享受着老师的教育,父母的疼爱,拥有最美丽的笑脸,最动听的笑声,享受花季的幸福,快乐和友情,可是“安妮”只有日记本陪着她。

  我不敢想象密室里那黑暗的时光,这里没有阳光,没有快乐,只有饥饿,只有恐惧和病痛一直折磨着他们。“安妮”在这种环境下中学会了:不屈服,不气馁。她善于思考自己所犯的错误,正视自己的缺点。

  安妮初进密室,对“凡。丹夫妇”是厌恶的,对母亲的责备的不满……可是“安妮”学会了自我改正,包容……在密室的生活由一开始的厌恶,到真正安定下来,度过了漫长的25个月。

  “安妮”在密室中喜欢上了“彼得”——一个腼腆的男生,在这个密室里“安妮”有青春的萌动。在这个黑暗的密室里“安妮”用她的乐观,满怀理想感染着身边的人,感染着“彼得”,于是“彼得”也悄悄喜欢上了她。

  在1944年8月1日,“安妮”放下了笔,故事结尾的很突然,留下了很多的幻想——“安妮”被纳粹抓走了!

  仔细回味,这本日记,笔调贴近我们,又和我们的生活大不一样。“安妮”把成长中的困惑与好奇真实地记录出来,在日记中“安妮”对自己的情感直言不讳,让我们好像看到另一个自己。

  我们应该为自己感到庆幸,我们没有渡过那漫长的25个月,我们是在欢笑中度过的。“安妮”也是幸运的,她在这时间里,认识到了自己,学会了坚强,热爱生活。

  可爱的“安妮”在纳粹的迫害下永远的闭上了眼,距离她16岁生日仅剩3个月,距离这个集中营集中营获救仅剩1个月,“安妮”用自己的笔写出了“痛苦”的密室生活,让我们这些正值豆蔻年华的少女不仅深思。

  正值花季的我们,应该深思:那漫长的25个月,我们会做什么?

《安妮日记》读后感10

  安妮·弗兰克,是一位16岁的犹太女孩。二战期间数百万犹太人被杀害,理由只有”他们是犹太人“

  因为安妮是犹太人,就整天躲在后屋里不敢出门,若稍不小心,就会被人盯上。他们做事还要轻手轻脚的,生怕弄出什么声音被人发现。他们有许多好朋友,时常会给安妮带一些小礼物。在她生日那天,她收到了许多礼物,最让她喜爱的就是她的日记本,她还给日记本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吉蒂!

  安妮每隔一段时间就会给吉蒂写信,向吉蒂诉说她的一切不幸,在后屋里发生的一切好玩的、不好玩的事情。后屋里他们所有人都很团结,从不为一些小事而争吵。安妮告诉吉蒂她害怕,害怕有一天她们会遭遇不幸;安妮渴望,她渴望和平、人性、安宁!每当安妮看到一批批同胞被盖世太保抓走,就会引起她心中的愤怒与痛恨。她痛恨战争,是战争使她失去了一切,甚至于她的自由!

  在后屋有时还会遭遇盗贼的偷窃,这时男人们就纷纷下楼查看,女人们则在楼上不安地等待,等知道安全后,大家都松了一口气。夜晚有时还会受到炮弹的轰炸,一听到轰炸声安妮就光着脚抱着枕头哭喊着跑到爸爸妈妈的房间里去,因为对她来说除了那里她别无去处!

  有些时候因为憋闷,安妮真的想大哭一场,可是她不能,她只能从这间屋子踱到另一间屋子。为了发泄,她只能去找彼得,与彼得互诉苦衷,只有这样她才会快乐一些。在这种与世隔绝的生活里,安妮竟说”一个快乐的人会使别人也快乐,只要有勇气和信心,就不会被苦难压垮。“说出这些话的安妮,她是多么希望自己能够在草地上自由的奔跑啊!

  当形势好一些的时候,安妮就日日盼望能够重回校园,与伙伴们共同玩耍。安妮的内心充满了渴望,她渴望自由、渴望友情、渴望独处,但这些渴望,善良、美丽、可爱的安妮都无法得到。

  1944年安妮以及8名藏在后屋的犹太人统统被英军带走,分散到各个集中营。1945年,安妮死于3月初,而就在同年4月12日,英军解放了这个集中营!藏匿的8个人中只有安妮的爸爸活了下来!

  可怜的安妮,如果当时没有战争,你是不是会和我一样,生活得很快乐呢?战争,一切都是战争惹的祸。如果世间没有战争该多么的美好啊!!

《安妮日记》读后感11

  看完《安妮日记》,我本来平静的心情变得此起彼伏,仿佛就有热浪在我心中翻滚。

  《安妮日记》是由出生在德国的犹太女孩安妮·弗兰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粹迫害犹太人期间写的。安妮一家人和范达恩一家以及一个牙科医生迪塞尔在安妮父亲办公楼房的“秘密后屋”里面艰难度过了长达两年的避难时光。在那么长的时间里,整天都可能会有窃贼和空袭警报、飞机轰炸的惊吓,让他们“避难大家庭”里本来文质彬彬的人们都变得敏感、自私并且你争我吵。但是在这样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恶劣环境里,安妮仍然不屈向上,依旧整天学习,并且写日记,和世界大战之前一样,顽强而坚定地生活着。

  安妮给自己的日记本取了一个可爱的名字--姬蒂,她把日记本“姬蒂”当作朋友,是她可以倾诉的对象。安妮在日记中记录了八个人组成的“避难大家庭”在“秘密后屋”里相处的种种细节,并且记录了自己的感受与思考、自己的喜怒与哀乐、自己的理想和追求,同时也向世人展示了当时犹太人在纳粹迫害下遭受的苦难和残害,以及当时的人们对世界和平的极度的期盼和渴望。

  安妮一直没有被战争、苦难和屈辱击垮,她还梦想着成为一名作家和记者,盼着有一天能在一个和平的世界里面施展自己的才能,能为人类社会做出一点贡献。她甚至希望自己即便死后仍然活着。“安妮日记”的后记介绍,16岁的安妮最后还是没有逃脱纳粹的魔爪,病死在贝尔森集中营里。但是她的日记本“姬蒂”帮助她实现了“死后依然活着”的愿望。

  我们都和安妮一样希望这个世界永远和平,我们要努力学习、保家卫国,为世界和平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现在的我们在和平年代里衣食无忧,不愁穿戴不愁吃住的,已经是非常幸福了,所以更应该珍惜现在的生活,发现生活的精彩与美好。我认为,大家都应该去看看这本书,才会懂得现在的生活是那么美好、那么快乐,才会去珍惜我们的生活。

《安妮日记》读后感12

  我无法用语言来形容我读完这部书后的感想,涌到心头中的是对德国犹太人以及安妮?弗兰克一家的悲惨遭遇的同情,但更多的的是对德国法西斯用残酷手段迫害犹太人行为的愤怒,不解。

  这本日记从1942年6月12日写到1944年8月1日,记叙了安妮·弗兰克一家以及四名犹太人为了逃避生离死别的命运,他们便佯装失踪,躲进一座楼房后部,即所谓”后屋“,他们必须保持绝对安静,因为楼下的办公室和库房白天都有人工作。他们在这种名副其实暗无天日的境况下生活了两年多。安妮把他们在”后屋“的生活情况,也包括自己忧愁,不安、欢乐、爱情全都倾诉在这本日记中。

  我觉得,通过记录在日记上发生的许多事情,可以发现,安妮是一个聪明、善良、纯洁,敏感和热情的一个少女,对一切事物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她的爱好和兴趣十分广泛,涉及的范围遍及许多方面。即使在那前途渺茫,生命时刻都有危险的绝望处境中,她也从未对生活失去信心。她对生活的观察已经远远超越了”后屋“那个弹丸之地,也超越了她所处的战争年代。她通过观察周围这群人,写下了她对成年人的看法以及对各种问题的思考。不难理解,安妮正是通过对父母、子女之间的矛盾,对”后屋避难者“之间的种种纠纷的描写,从侧面反映了在法西斯的统治下人民的生活,精神上所遭受的扭曲。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在这方面,安妮能对自己一分为二,无情的剖析自己,纠正自己的缺点,此外,日记里还记下了她与彼得之间的爱恋和她对待爱情的严肃态度。

  这本日记中侧面反映最多的便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德国占领了荷兰,在政治制度上,德国法西斯给犹太人制订了一大堆不成文的规定,可以这么说,在人格上,法西斯认为犹太人永远比他们低一等,这也反映纳粹德国的残暴。日记的最后,十分,具体形象的描绘出二战后,德国法西斯疯狂的抓捕并屠杀犹太人,许多人甚至官兵也开始在黑市卖食物、药品给犹太人,以此来盈利的表现。

  这一本看似普通的日记,却真实的反映了二战后德国法西斯疯狂屠杀犹太人,反法西斯的热潮一浪高过一浪。

《安妮日记》读后感13

  安妮·弗兰克是个犹太少女,与爸爸妈妈,姐姐过着殷实安定的.日子。从1933年希特勒法西斯证券执政后,对犹太人进行严酷地虐待,使安妮一家人移居到荷兰的阿姆斯特丹。而在1942年6月12日,安妮过13岁生日,收到了一本日记本,从此与日记做朋友,名为“吉蒂”。这时候,德国法西斯已侵占了荷兰,对犹太人进行更为严酷的虐待。为了逃避,逃到了自己公司大楼的房子里边,成为了他们荫蔽的“密室”,相同为犹太人的一些人也躲了进去……

  读完这本书后,我深有感触!他们在密室里整整日子了2年。2年这但是什么概念哪,他们竟然那么有意志地生计了下来,我感到十分地感动。具体地描绘一下,为了逃避德国法西斯的进犯,他们不得不把密室盖得结结实实,窗户悉数钉上了板子或者是厚厚的窗布,挡住亮光。白日,为了不让下面的人发现,只能轻手轻脚的,如果是现在的话,咱们应该是很难办到的!

  可国际仍是存有一些很少的好心人,他们的食物便是从靠公司几位职工。这些人忘我为他们贡献,给予他们食物,书本,学习!但是……

  但是,想想也是!密室的日子可不是好过的,在里边的日子不能看到阳光,不能接触天然,是极端单调,愁闷的和无聊的!这儿没有要好的朋友,没有杰出的教师,没有无限的高兴,没有……并且再加上密室外的战役局势,不停地轰炸使他们烦躁!

  安妮总说“纸比人更有耐性”,是的!这种说法我也感触得到,对人讲一些繁复的工作还不如跟纸对话!每天以日记为宣泄,倾吐!她巴望自在,高兴。在这本日记中,能够看出来安妮对自己的观点,别人的观点,日子的观点。从13岁的黄毛丫头长到老练的15岁姑娘,再次声明,很有意志!

  中心也有许多的人鼓舞安妮,比如说她的姐姐玛戈,还有彼得!彼得是最多的,每次不是安妮上去,便是彼得叫她上去。

  读完这本书,我十分地感动!主张我们也去看吧——你们会感触到里边的喜、怒、哀,乐。我接下来要看大仲马的《茶花女》咯,祝我们阅览愉快!

  上海松江区上海大学隶属外国语中学初一:小问题15

《安妮日记》读后感14

  直到今日,我仍不愿去回想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那场全球性的战争,一想起它,脑中便会浮现出遍野的尸首和撕裂心肺的痛苦呻吟,我不要看到不幸的泪,不要看到绝望无助的眼神,我要听到全世界人民高声颂读渴望世界和平的赞美诗,而不是吟唱无助的咏叹调。

  初涉《安妮日记》大约是在两年前吧,好奇的我与一名犹太小女孩进行了一番心灵的交流。正是这番不寻常的交流使我的心灵有了如此的震撼与触动。小女孩名叫安妮,出身在一个犹太家族,父亲是一家糖果公司的老板,因此小安妮从小就过着衣食无忧的幸福生活。然而,正值豆寇年华的小姑娘怎么也想不到自己会有悲惨遭遇。希特勒发动了对波兰的突袭战,二战由此爆发,接下来便是对犹太人的大肆屠杀。无奈的安妮一家悄悄躲进了父亲公司中的一间密室,躲避战争。然而,他们最终还是被发现了。安妮一家被凶恶的纳粹党徒关进了令人窒息的集中营。但是,安妮并没有对生活失去信心,她坚强,她努力。她每天在发黄的床榻上悄悄记录自己的生活,自己的信念。我坚信,这么一个对生活充满向往的少女有理由活下去,并且活得更为出色。出人意料的是日记突然中断了,无奈的她终于含泪倒在了黑暗中,但是她的精神并没倒,坚强的犹太人顽强地生存了下来,法西斯政策倒台了,她们获得了重生。

  读完整本书,我的心中漾起了莫名的感动,有为安妮的不幸而感到悲伤,也有被顽强的犹太人民的斗争精神的感动,更多的是对那种黑暗独裁统治的憎恶、不屑与鄙视。我悲愤,为什么有人在制造不幸,难道在物质文明飞速发展的今天,战争是维护利益的仅有手段吗?我怅惘,为什么我们不能生活在一个和平的世界,就像桃花源一样,蒙太奇也好,乌托邦也罢,但那儿没有硝烟,没有战争,男女老少平等博爱,愉快地生活在一个宁静的世界,但这可能吗?是的,我敢说可能。因此,我希冀,希冀我们的世界停止战争!希冀白色的和平鸽在这方乐土抛下橄榄枝,希冀我们的人生色彩斑斓。听,远处传来了颂读赞美诗的声音,浑厚而圆润的嗓音萦绕在我们耳际。人性的光辉!

《安妮日记》读后感15

  她是个活泼好动的女孩儿,上课的时候喜欢和别的同学叽叽喳喳;她是个充满想象力的女孩 儿,以后的梦想是当一个记者;她是好学的,尤其喜欢研究古代贵族家谱和读书 。

  就这样的一个她,与我们普通的女孩子没有区别的她,引起了我的思绪。

  老师给我们上了一篇课文,有关纳粹二战时所犯下的滔天罪行。我无法想象,一个笑容 明艳的美丽的 小姑娘会和这样残暴的集中营有任何关系她是安妮 弗兰克,一 个多话不安分的小女孩,她在后屋藏了 好几年不见天日,直到纳粹发现了她。

  我翻阅她的日记,发现她的日记截止到了1944年8月1日,而1944年8月4日,她被抓了起 来。她的文字是那么充满了希翼和渴望,我不敢想象她被送入集中营后发生了什么,她的脸 是那么可爱天真,让人忍不住去想,怎么可以?纳粹怎么下得了手?

  一张图片一直在我脑中闪烁,那是一张犹太人临邢前的照片,被贴在奥斯维辛的长廊 上。照片上的人无不目光呆滞,嘴巴紧抿着,好像都想说些什么。我不由自主地在其中搜寻 安妮的身影,一方面我希望找到安妮的

  身影,另一方面,我又非常不想找到她,我不相信她真的被关在了这种地方。我心里祈祷着 不要找到她。可是,除了这张照片上的人,还有400万人死于这个集中营,死去的人太多了, 安妮的母亲,姐姐玛戈,范丹一家,杜瑟尔医生我忍不住来回想着,这太残忍 了!我有点受不了了,纳粹的行为令人发指,是平常人不敢想的。

  有很多像安妮 一样的女孩儿,她们聪明乖巧,勇敢无畏地追求梦想。可是在集中营她们 受到了什么样的折磨呢?怎样的死去呢?没有人知道,只有安妮把自己的一切记录了下来。 我们应该感激安妮,如果没有她,她在后屋的日子,对纳粹的控诉,就不可能被记录下来。

  荷兰人特意在安妮住的后屋设置了一个旅游景点,去的人络绎不绝。我可以想象窗中一 双明亮的眸子,那是安妮在向外面张望,我永远都不会忘记她,安妮。

【《安妮日记》读后感】相关文章:

安妮日记读后感11-10

安妮日记 读后感10-24

《安妮日记》读后感11-23

安妮日记读后感10-14

《安妮日记》读后感10-14

安妮的日记读后感10-20

安妮日记的读后感11-06

《安妮日记》英文读后感11-29

《安妮日记》读后感大全12-21

《安妮日记》读后感初中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