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求职与招聘需求错位 职场症结究竟在哪

时间:2021-03-19 10:32:56 综合指导 我要投稿

大学生求职与招聘需求错位 职场症结究竟在哪

    眼下进入高校毕业生的求职旺季,大学生纷纷奔赴招聘会,为找一份称心工作花足心思。根据教育部门的统计,今年要就业的大学毕业生总量在600万人以上。对他们而言,就业竞争带来的压力是巨大的。采访中记者发现,一方面应聘大军中拥挤着许多大学生,心急火燎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另一方面人才市场上那么多用人单位虚席以待,苦于找不到合适的人才。症结究竟在哪里呢?

  求职与招聘需求错位

  “不清楚自己能做什么!不清楚自己有多少能力!却要求企业给高薪。”这是企业对应届毕业生感叹最多的。

  “职位和薪酬太低,对不起自己的学历,更对不起父母的苦心!”这是应届毕业生求职中最常见的抱怨。

  进入二十一世纪,象牙塔里的莘莘学子们突然发现,找工作对于他们来说不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从2001年到2006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平均就业率始终只有70%左右。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话题。

  大学生:

  工作难找

  王宏,2004年从一所重点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毕业。她对IT业一直看好,对未来的职业也很乐观。毕业以后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一家生产企业做网络管理,结果到了那里,发现真正要做的网络方面的事情少之又少,更多的是打杂,同时报酬的递增也明显滞后于贡献。她在岗位上越来越缺乏成就感,工作意志消沉。她选择了辞职,如今又重新踏上寻找工作的道路。

  张菲,大学中文系本科毕业,在半年多的求职过程中,共投寄了400多份简历,参加过20多场招聘会,经历了10多次面试。但始终没有一家公司肯录用她,仅有一家广告公司答应给她一次试用的机会,没想到,工作一个星期就被开掉。

  现实中,有很多大学生与小张、小王有着同样的经历,为了求得一份心目中理想的工作,整日疲于“赶场”各种招聘会,或在网上四处投简历。

  与此同时,随着就业难的加剧,大学生的期望月薪也一降再降。调查显示,1.58%的学生为了职业理想可以接受“零工资”,有66%的学生将月收入定位在1000元至2000元之间。

  六成人对就业不满意

  去年底,中华英才网对2006年毕业的大学生进行了就业情况调查,收到了2300多份问卷。结果显示:50%的接受调查者认为工作“不好,跟想做的工作有很大差距”,更有12%的受调查者认为“很差,完全不是我想要的工作”。加起来超过六成的大学生对毕业后的工作不满意。这一调查结果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在巨大就业压力下,大学生就业普遍存在的“先就职,再就业”的被动现象。

  为什么毕业生对就业状况不满意的比例这么高?为此,中华英才网做了薪资方面的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高达19%的接受调查者认为薪资“太低”,38%认为“比预想的低”。反映出薪资待遇是造成新毕业大学生不满意目前工作的主要原因之一。

  用人单位:

  合适的人才在哪里

  “大学生很多,但我们满意的却寥寥无几”,招聘会上,一方面是大学生找工作难,另一方面,一些用人单位却感叹招不到想要的人。

  “说实话,我们并不排斥大学生,公司每年都有校园招聘计划,尽管数量不多,但是我们愿意培养大学生,希望找到好苗子。可是,有些大学生的表现太让我们失望了。”讯达电脑服务公司的人事经理郭景阳有着深刻体会。他说,去年与公司签约的大学生中,报到时只有一半人,试用期结束后只剩下3个人了,“真让我们头大。”

  记者了解到,“大学生难用”几乎成为企业人事经理们的普遍感受。“我们公司是一家主营环保机械的企业,尽管环保行业很有发展前景,但招人让我很头疼。除了网上长期挂着招聘职位外,我和公司的另外一位副总差不多每个月都要轮换着上一次招聘会,但要想找到一些合适并能长期留下来的人才,实在是太难了。我们尝试着培养,结果发现流失率也很高。比如一个刚毕业的女大学生在我们公司干得很不错,我们准备重点培养,她的父母却认为女孩子做工程师太辛苦,他们更希望让孩子到机关去工作,即使工资不多,但起码很稳定。费了半天劲还是没有留住她。”某环保科技有限公司人事经理这样说。

  集体浮躁症须根治

  联想集团总裁柳传志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大学生刚从学校出来往往有几个毛病:心高气盛、目中无人、批评心理和偶像心理特别严重。眼高手低、目中无人、不会尊重工作伙伴、频繁跳槽简直成了大学生的通病。

  ·宁要都市一张床,不要西部一套房

  《2006全国毕业生就业调查报告》显示,毕业生以“经济发达,机会多,平均收入比较高”为选择工作地区的第一标准。参加调查的毕业生中有53.6%选取了上海、北京和广东三个地区中的.两个作为最愿意工作的地区。

  原因在于,在这些大学生的意识中,京沪穗深这样的大都市,总是意味着机会、高薪和前途。加上受师兄师姐们就业经验和日常信息的影响,他们的一颗颗“都市心”躁动起来。这无疑加剧了职业供给的不平衡,最需要大学生的地方少人问津,而都市的大学生求职者则人满为患。“宁要都市一张床,不要西部一套房”几乎成为当代大学生们普遍的就业心态。

  ·自以为是,追求名企、拒绝低薪

  对于一些大学生而言,并非找不到任何工作,而是对工作的期望值过高,对较基层的工作不屑一顾,盲目地追求脱离自身实际的“名气高、工资高、待遇高”的理想工作。

  在“2006中国大学生最佳雇主”榜单中,联想、宝洁、IBM、海尔、中国移动、微软、西门子、通用电气等知名企业位列前十名。对比近两年的榜单,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大学生择业时的偏好。相关调查显示,大学生择业价值观及求职心理仍然带着盲目性,超过60%的大学生择业只盯着5%的优秀大企业。

  从调查情况来看,大学本科生期望薪金主要集中2000-3000元,硕士、MBA和博士则主要集中在5000元以上的档位。显然,虽然热门企业为大学生提供了越来越多的机会,但他们愿意提供的薪资还远远赶不上大学生的预期。

  此外,有的同学认为自己在择业中具备种种优势:学习成绩优秀、政治条件好、学校牌子亮、专业需求旺、求职门路广,因而盲目自信,择业胃口吊得很高,挑来挑去挑花眼,心里容易产生得意、焦虑、傲慢、浮躁等情绪,在面试时流露出一副咄咄逼人、非我莫属的神情。

  ·骑驴找马,毁约如家常便饭

  “发贴纪念我今天终于成功毁约”、“要怎么和企业谈违约金”、“想到新工作就不那么心疼那6000元违约金了”……随着毕业生求职高峰期到来,类似的帖子在沪上高校的BBS求职版上经常可以见到。在不少毕业生还没找到工作的时候,一部分拿到offer的毕业生已经开始职业生涯的第一次“跳槽”,许多求职的大学生把毁约当作了一个程序来操作,并且仔细地衡量其风险和成本。

  不少刚毕业的新人自恃能力高,总觉得现在的工作太屈才,刚踏进单位就计划着跳槽。毕业后3年转换工作的“合理跳槽期”,正被大量的“三月之痒”所替代,这大概就是“80后”的“集体浮躁症”。

  调查数据显示,有高达95%的“80后”员工认为工作“没有更好,只有合适”,工作不满一年就跳槽的“80后”高达56%,一至两年更换工作的也有25%。

  ·求职面试,套用标准答案

  为了提高求职成功率,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怀揣就业“宝典”、应聘“秘籍”走上笔试、面试的考场,企图通过事先苦背求职指南、应聘“宝典”上的“高招”,一次性挤过招聘笔试或面试的“独木桥”。

  《如何应付面试》、《轻松跨入外企大门》、《世界500强面试试题》、《求职胜经》等各种求职类书籍被大学生热捧。这些书从面试前的准备、面试中可能遇到的经典问题、面试难题、面试陷阱到面试数学逻辑题等各个方面,细细剖析,还配上标准答案以供参考,可谓详细之至。除了书籍指导之外,网络上的专家指导更是细致入微。

  虽然标准答案在应聘时很好用,但一些应聘者也因为标准答案“撞车”,令面试现场非常尴尬,也让人事经理们大为头痛。

    来源:人才市场报

【大学生求职与招聘需求错位 职场症结究竟在哪】相关文章:

大学生求职险落招聘陷阱03-27

大学生职场求职的故事08-22

求职预防“招聘陷阱”08-20

大学生初涉职场如何避开求职陷阱03-24

求职故事:公司招聘以貌取人08-04

理性求职警惕招聘陷阱06-23

毕业求职当心招聘陷阱09-02

常见求职招聘陷阱揭秘08-28

求职陷阱之招聘机构”只招应届女大学生08-22

求职:非英语人才的需求量加大0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