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名人故事

时间:2022-08-23 09:41:40 名人故事 我要投稿

历史名人故事(通用23篇)

  故事一般都和原始人类的生产生活有密切关系,他们迫切地希望认识自然,于是便以自身为依据,想象天地万物都像人一样,有着生命和意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历史名人故事,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历史名人故事(通用23篇)

  历史名人故事 篇1

  黄帝占梦得名臣

  汉魏时代的皇甫谧在《帝王世纪》中记载:黄帝轩辕曾做一梦,梦见“大风吹天下之尘垢皆去,又梦人执千钧之弩驱羊万群”。梦醒后,黄帝对自己的梦境进行了分析,他认为“风为号令,执政者也;垢去土,后在也。天下岂有姓风名后者哉?夫钧弩,异力者也;驱羊万群,能牧民为善者也。天下岂有姓力名牧者哉?”依自己所解,皇帝便开始寻求梦中所述人才,最终得到风后、力牧两位名臣。

  历史名人故事 篇2

  明代,有一个穷秀才。一天,家徒四壁,饥肠辘辘的他正想做饭,当他揭开米缸时,只有数粒米躺在缸底。秀才只好小心翼翼地将那几粒米放到瓦瓯里煮。

  当他捧起那清如西湖水的一瓯粥想喝时,鼻子呼出的气将瓦瓯里漂浮着的几粒米粥吹得上下翻腾,此时,秀才诗性大发,便顺口吟了两句:

  数粒熬成粥一瓯,鼻风吹起浪悠悠。

  可是吟来吟去,怎么也接不下去了。正当他捧着那瓯粥在破屋里踱来踱去想下句的时候,在他家已潜伏多时的小偷实在忍不住,于是脱口而出,给秀才续上了后两句:

  分明一派西湖景,只欠渔翁一钓钩。

  秀才一听连说:“好句,好句。”

  历史名人故事 篇3

  尉迟恭造寺

  杭州下城有座仙林寺。仙林寺光有大殿,前面少了个山门。这座不尴不尬的寺院,据说是唐太宗时候造下的。

  唐太宗小时候多灾多病,他老子怕他养不大,就让他拜一个名叫仙林的和尚做师父。后来,唐太宗打出天下,做皇帝啦。仙林和尚听说杭州地方风景好,就要唐太宗在杭州造一座顶大的寺院,让他养老。

  唐太宗碍着师父的面子,不好推托,便答应下来。还差大元帅尉迟恭到杭州来,监造这座顶大的寺院。

  仙林和尚跟尉迟恭到了杭州,两人便商量这座顶大的寺院到底要造多么大。仙林和尚说:“这寺院是皇帝的师父养老的,非同小可,至少也得圈它五里地皮!”

  尉迟恭一听火起来:“谁见过五里大的寺院呀!我没当大元帅时候,和七八个徒弟做生活,家里打铁的工棚炉房也不过五丈见方!你一个老和尚,除了吃饭、困觉、念经,又不做别样生活,要那么大的地方做啥?给你圈五十丈地皮造寺院,也算碰顶啦。”

  仙林和尚漫天计价,尉迟恭就地还钱,两个人从早晨争到天黑,没有结果。

  第二天一早,仙林和尚差人请尉迟恭再去商量。尉迟恭到了仙林和尚门口,刚刚跨下马鞍,只听仙林和尚在屋里大喝一声:“圣旨下!”尉迟恭一听圣旨下,只好趴在地下磕头。仙林和尚笃定站在屋里念圣旨,一字一板,拖长声调慢慢来,几十个字的圣旨,足足念了半个时辰,念了一遍又一遍,

  念了一遍又一遍,一直从清早念到响午。尉迟恭是个又黑又粗的大块头,你叫他驰马上阵,三日三夜也不会吃力的;如今却叫他跪着半日不动,真累得满头大汗,腰酸背疼,差点爬都爬不起来了。仙林和尚念罢圣旨,笑嘻嘻地问尉迟恭:“大元帅,这回听清楚了吧?圣旨上讲的明明白白,要造一座顶大的寺院给我养老。顶大的寺院嘛,方圆五里地少得了吗?”

  尉迟恭仍旧摇摇头,说:“圣旨上只讲造一座顶大的寺院,却没有讲要造五里大。我是钦差监造寺院的,说一无二,还是顶多五十丈!”

  两个人又争了一天,还是没有结果。过了一夜,仙林和尚又差人去请尉迟恭。尉迟恭心想:这刁和尚叫我跪了半天,我也要叫他尝点味道!就从箱子里翻出一柄碧玉如意,藏在怀中,骑着马去了。他刚在门口下了马,仙林和尚的老办法又用上啦——“圣旨下!”这一回,尉迟恭不慌不忙地走进屋里去,往正中太师椅上一坐,摸出碧玉如意,喝道:“太上皇恩赐如意在此,下跪宣读圣旨!”原来这柄如意唐太宗的老子给尉迟恭的,因为尉迟恭打天下的功劳大,应该让他事事如意。仙林和尚没料想他会有这一着,只好跪下来,急急忙忙把圣旨念了一遍,直直腰板想要起身。哪知尉迟恭说:“慢着,慢着,我耳朵不好,还没听清楚哩!”仙林和尚只好跪下再念一遍,尉迟恭还是说没有听清楚。念了一遍又一遍,念了一遍又一遍,从清早念到夜快边,念得仙林和尚差点断了气。尉迟恭看看差不多了,才让他起来。仙林和尚触了这回霉头,知道自己拗不过尉迟恭,便乖乖地答应只造五十丈方圆的“仙林寺”。

  仙林寺造后,尉迟恭骑上乌骓马回京去了。仙林和尚想想不甘心,便骑了一头秃驴,“的嗒的嗒”一路追赶上来,一直追到海宁县地界才追上尉迟恭。仙林和尚在后面大喊:“大元帅慢点走呀!还有一桩事要商量哩!”

  尉迟恭勒住乌骓马,问他还有什么事情。仙林和尚说:“大元帅还不曾造山门哩,你倒说说看,天下哪有没山门的寺院呀!”

  尉迟恭想想也是的,就答应再给他十丈地皮,在寺前补造一个山门。本来,这事情就好了结;可是仙林和尚偏偏节外生枝,说要把山门造出五里路以外去。尉迟恭问他:“这又是为什么?”

  仙林和尚煞有介事地说:“这个道理你都不懂呀?我这仙林寺是大唐开国以来造的头一座寺院。山门造得远些,大唐江山就长久啦!”

  尉迟恭一听又火起来,狠狠唾了仙林和尚一口:“呸!我们汗马功劳打下的大唐江山,难道只有五里路长吗!”

  仙林和尚还当尉迟恭要给他比五里路还多,高兴得差点从秃驴上滚下来。

  尉迟恭跳下马,拿竹节钢鞭在地上画了个十丈见方的圈子,说:“喏,山门就造在这里!”便自顾回京去了。

  这一来,弄得仙林和尚啼笑皆非。他原想拿大唐江山来哄一哄尉迟恭这个老粗,好把山门以内五里路的田地都划归自己;哪知尉迟恭偏要把山门造得更远!海宁杭州隔着一府一县,一个和尚怎能管得这么宽呢,他的如意算盘又落空了。

  直到如今,这座仙林寺还是老样子:寺院座落在杭州,山门却孤零零在造在海宁。

  历史名人故事 篇4

  尉迟恭(585—658),字敬德,鲜卑族,朔州鄯阳(今山西平鲁区)人。中国唐朝名将,封鄂国公,是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赠司徒兼并州都督,谥忠武,赐陪葬昭陵。尉迟恭纯朴忠厚,勇武善战,一身戎马倥偬,征战南北,驰骋疆场,屡立战功。玄武门之变助李世民夺取帝位。

  唐朝武德年间,江南水乡周墅镇上来了位威风凛凛的骁将,此人不是别人,正是秦王李世民的心腹大将尉迟恭。人们见了都很疑惑:据说,因为秦王屡立战功,使得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心生嫉恨,兄弟之间经常明争暗斗。可是,就在这纷争不断的时刻,秦王怎么舍得把自己的得力助手赶到这个偏僻的小镇上呢?

  其实,李世民这么做也是迫不得已。那天,他设宴犒劳众将,席间的座次都是按身份高低排列的。不料,军师徐茂公一时疏忽,竟将尉迟恭的位子排在了一位文官的后面,顿时惹起了一场轩然大波。尉迟恭指着那个文官责问道:“你有什么功劳,竟敢坐在我的前边?”

  徐军师见状,赶紧上前相劝,哪知尉迟恭更是勃然大怒,挥起拳头,把徐茂公打得鼻青脸肿。这样目中无人,李世民再也坐不住了,指着尉迟恭痛心地骂道:“就算你功高如山,也不能如此鲁莽,今天不治一治你,恐怕来日你的铁拳就要打到我的身上了!”

  江南周墅小镇,地势低洼,沼泽遍布。面对这片水汪汪的荒地,尉迟恭变得束手无策。看着百姓们经常被水涝害得有地不能种、有家不能住的凄凉景象,他是心急如焚。秦王把自己贬到这里就是要为百姓造福,想当初在百万军中都能叱咤风云,难道今天连这一亩三分地都无法治理吗?

  尉迟恭不愧是条汉子,第二天,就带着手下的兵丁和百姓们一起大干了起来,霎时间,挖的挖填的填,一眼望去,煞是壮观。经过几个月的不停劳作,挖成了好几条河道,垦熟了一片片长满苇蒿的荒滩。百姓们在播种时都感激地说:“是老天爷给我们派来了救命菩萨啊!”

  望着眼前一片片绿油油的麦苗,尉迟恭的心里感到十分欣慰。这天,他和副将曲大海一起踏勘屯田青苗长势,忽然发现有好大一圩麦苗,被马儿糟蹋得不成样子。尉迟恭蹲下身去,抚摸着踩烂的麦叶,心痛得差点儿掉下泪来。这是百姓们的命根子,是谁这么心狠,要和这些无辜的幼苗过不去呢?谁知一连几个晚上,马儿都出来糟蹋麦苗,他即刻授命曲大海暗中追查,一旦查出元凶,就按军纪处罚。

  三天后,曲大海忐忑不安地来到尉迟恭跟前,附耳禀道:“将军,糟蹋麦苗的是……是‘千里追风’。”闻听此言,只惊得尉迟恭张口结舌,额角间顿时渗出了点点汗珠。

  千里追风可不是一般的战马,它浑身刷白无一根杂毛,三天不吃照样能日行千里。像这样的宝马,当时大唐的国土上只找得出两匹,另一匹就是远渡唐三藏去西天取经的白龙马。原本,千里追风是隋炀皇帝胯下的御马,隋朝灭亡时被汉将王世充的侄子王琬夺去了。李世民攻打洛阳时,王琬骑着千里追风杀到了阵前。李世民是个识马之人,当下就暗暗关照尉迟恭:今天,破不了洛阳城没关系,可千万不能放走这匹宝马良驹。交战时,为了不伤着马儿,尉迟恭总是缩手缩脚,一不留神,反被王琬一枪刺中了胳膊。坐在阵前观战的李世民惊得失声叫了起来,也许是宝马通人心,知道对面那人才是它真正的主子。于是,在王琬再次挺枪刺向尉迟恭时,它突然前蹄腾空,暴叫如雷,活生生将王琬摔到了马下。

  当尉迟恭将宝马交到李世民手里时,他欣喜得如获至宝。以后,不管上哪儿,他都是马不离身,要是遇上战事,更是一马当先。在战场上,千里追风曾多次背着主人冒死冲出重围,这使李世民更加爱不释手。后来,在讨伐刘黑闼的战斗中,为了营救李世民,尉迟恭催马连翻几座大山,竟然把自己的战马给活活累死了。看着尉迟恭抱着倒在血泊中的马儿痛心疾首的样子,李世民便忍痛割爱,将千里追风赠给了尉迟恭。

  李世民对尉迟恭说:“好马配良将,只有你骑这匹马儿才是最合适的!”其实,尉迟恭不知道,李世民赠马还有另外一层意思:就是以后不管他在哪儿,要是遇上危险,尉迟恭都能以最快的速度赶到他身边。

  果然,尉迟恭得了千里追风以后,那般文臣武将都对他另眼相看,就仿佛秦王又多了个贴身保镖似的。特别是太子和齐王恨得直咬牙,简直把他当成了肉中刺眼中钉,甚至还派刺客来暗杀他,要不是他事先就有防范,恐怕早就做了太子的刀下之鬼了。

  按照军中纪律,战马践踏秧苗,同样是犯了死罪,现在要杀千里追风,你叫尉迟恭如何下得了手?他问曲大海:“你怎么知道是千里追风干的?”

  曲大海说这几天他一直暗中留意着整个马群,结果发现,其它马儿都拴得好好的,只有千里追风单独关在圈内,不拴着。“昨天晚上,大约二更时分,我亲眼看见它一脚踢开栅栏,跑到麦田里疯狂地撒起野来……”

  “放屁!”尉迟恭一把将曲大海拖到跟前,责问道,“曲大海,曲将军,我与你往日无仇近日无冤,你为何要下此毒手,陷害我和千里追风?”这一问,可把曲大海吓坏了,他顿时脸色煞白,语无伦次地说:“将,将军,我对你一直忠心耿耿,你可不要冤枉好人啊……”没等他把话说完,尉迟恭已命人将他押了下去。

  尉迟恭心里非常难过,他一直把曲大海当成自己的兄弟,可没想到这小子竟是个吃里八外的东西。自打马踩麦苗事发后,尉迟恭也多了个心眼,他知道军营里的马都是经过严格训练的,根本不可能半夜跑出来偷吃麦苗的。所以,那晚曲大海赶着千里追风出来吃庄稼的事儿,全被躲在暗处的尉迟恭看得一清二楚。看来徐军师的话儿真的没说错:人心隔肚皮,在军中遇事一定要多动动脑筋啊!

  几天后,在村口的土地庙前,人们围得水泄不通。尉迟恭高坐台前,望着场地上的千里追风,那两只铜铃似的眼睛里几乎要喷出血来。他缓缓走到马前,轻轻抚摩着,从脸上揉到背上,又从背上揉到腿上,心里难受极了,真的比拿刀割自己身上的肉还疼啊!

  这时,百姓们呼啦啦一片全跪下了,一位白发老翁双手抱拳道:“将军,请你饶了千里追风吧,它毕竟是头生畜,人怎能跟它一般见识。再说,麦苗毁了,我们明年还可以种的。”

  多么善良的百姓,尉迟恭感慨万分,他也抱拳向人群深施一礼,高声说道:“大家的心意我领了,只怪我当初管教不严,不过,军中无戏言,我话已说出,哪里还有反悔之理!再说,今天我的马儿犯了过错就饶恕了,那么,要是明天别人的马儿也践踏了庄稼,该如何处置呢?”

  说话间,冷不防千里追风撒起野来,前蹄腾空,一脚把站在边上的曲大海踢得连滚几圈,随即,一股殷红的鲜血从曲大海嘴角流出……尉迟恭再也忍不住了,只见他大手一挥,令牌已抛向半空。刽子手见状,钢刀飞舞,一起一落之间,斗大的马头便随风飘落,一股鲜红的马血直冲云霄……

  消息传至京城,把李世民气得够戗,当天早朝,他就奏明父皇,要对尉迟恭严加惩处。哪知,他话没说完,边上就走出了太子和齐王,二人异口同声地禀道:不仅不能处罚尉迟恭,并且还要好好犒赏一番。因为尉迟恭这次完全是秉公执法,大义灭亲。至于那匹千里追风,确实死的有点可惜,为了安慰一下秦王,太子又建议,在周墅得西南方向,建一座白塔,以此来永远纪念千里追风。

  满朝文武都面面相觑,没想到,这回太子竟如此通情达理。在太子的催促下,建塔的工程很快动工了,为了鼓励军士们,太子和齐王亲临江南,监督施工。几个月后,一座雄伟的白塔便矗立在娄江岸畔。站在塔顶,既可以游览娄江两岸的秀丽风景,又能够观赏到周墅四乡的全貌。

  人们哪里知道,其实这都是太子使的诡计。太子和齐王早想除掉秦王,只是惧怕尉迟恭,所以才迟迟没有动手。为了对付尉迟恭,他们也动了不少脑筋,先是送礼拉拢,而后又派刺客威胁,哪知这个黑脸鬼像块牛皮糖,是软硬不吃!

  就在他们束手无策的时候,尉迟恭自己却惹恼了李世民,这使他们万分得意,觉得是老天爷在暗中帮忙。生怕其中有诈,他们又不惜重金买通了曲大海……可是,好景不长,曲大海一死,他们就失去了眼线,为了重新控制尉迟恭,才想到在娄江边上造座白塔。塔造好后,太子就派人藏在塔顶,日夜监督着尉迟恭的一举一动。最近,皇上的身体越来越差,有时甚至一连几天不能上朝,太子觉得除掉李世民的时机已经成熟。于是,暗地里又派了不少高手躲进了白塔,因为太子知道,想杀李世民,首先得干掉尉迟恭,要不然,他们的日子也好过不了的。

  说来奇怪,自从建了白塔,好久没有发生的马踩庄稼事件竟然又出现了。村人都说,这次的事儿更绝,没人看到马匹,可庄稼却是一片狼藉。

  这下弄得人心惶惶了,尉迟恭赶紧奏明皇上。恰在这时,去印度取经的唐三藏回来了,皇上就命军师徐茂公和唐僧一起前来帮助尉迟恭。经过一番勘察,唐僧告诉尉迟恭,只因千里追风性子太烈,虽然杀了,魂魄却依然不肯离去。临走时,徐军师悄悄从袖中取出一幅图画,嘱咐尉迟恭:只要按照此图去挖潭布阵,马的魂魄一旦误入潭中,就再也无法出来了。

  周墅镇本来就是河连着河,潭对着潭,只需稍加修饰,图上的水阵便一目了然。尉迟恭仔细清点一下,不多不少,正好是八九七十二只水潭。水阵修好了,马的魂魄果然再也不敢来了。百姓们终于太平了,尉迟恭也轻松了,于是他每天头戴斗笠,手握渔竿,划一条小船,在河泊中游来荡去,静静垂钓。

  这些日子,村民们忽然觉得周围的气氛有点不对劲:白塔内的人越聚越多,虽然都是客商打扮,可一个个目露凶光,杀气腾腾,村民们无意中还看见他们的行李中暗藏着刀枪。有人悄悄告诉尉迟恭,他却似早有所料,不惊不慌,仍然每天划着船儿去潭中垂钓。这天,正钓得兴起,突然老天爷翻了脸,空中乌云翻滚,一阵阵怪风吹的芦苇丛中“嘘嘘”作响。

  就在尉迟恭准备收竿时,猛地发现芦苇丛中有无数只小船在悄无声息地向他划来,小船上是清一色的黑衣人。他放下渔竿,抽出双桨,两膀一用力,船儿就像箭打似的向前飞了出去。此刻,小船上的黑衣人也奋力划了起来,可是,他们连吃奶的劲儿都使了出来,却还是无法追上尉迟恭。黑衣人弄不明白,据他们了解,尉迟恭平时并不熟水性,可今天怎么能把船儿玩得像手中的玩具。

  尉迟恭回头看看,见黑衣人已被自己甩出老远,于是他故意放慢速度,引他们往水阵深处而来。大约兜了十几个圈子,估计那些黑衣人已分不清东南西北了,尉迟恭才收起了双桨,坐在船上抽着旱烟。一袋烟的工夫,黑衣人的小船才一只只靠了上来,就在他们得意忘形的时刻,尉迟恭一下揭掉头上的斗笠,一阵狂笑,把所有的黑衣人都惊得目瞪口呆。原来眼前的钓鱼人根本不是尉迟恭,而是在土地庙前求尉迟恭不要杀马的白发老翁。

  黑衣人知道上当了,他们在白塔上苦苦盯了几个月,却一直在钻尉迟恭的圈套。顿时,一个个气得怪叫连连,从船舱内抽出家伙,奋力扑向白发老翁。但见白发老翁笑声不绝,双脚轻轻一点,一个鹞子翻身直插河心,眨眼之间便消失在茫茫的水色之中。望着这无边的水面,黑衣人都不敢往下跳,最后等了半天,只得灰溜溜地向原路退出。眼看天色已暗了下来,他们哪敢再多留片刻。然而,任凭他们如何使劲划桨,小船总是离不开这片水域。此刻,他们才猛然醒悟,这就是徐茂公设下的迷魂水阵,进了这个阵,再想出去恐怕比登天还难。

  事情传到京城,可急坏了太子和齐王,他们连夜召集死党,悄悄策划下一步计划。情况已到了十二万分的危急,如果再犹豫不决,等尉迟恭赶回来,恐怕就没有机会下手了。好在,现在是远水救不了近火,千里追风一死,尉迟恭就是想回来,最起码也得二至三天。经过一番周密的布置,一张无形的大网悄无声息地张开了。

  翌日清晨,李世民和徐茂公跟往常一样,早早向午朝门外走来。一路上,军师徐茂公总觉得气氛有点异样,周围似乎隐藏着一股杀气,就连两旁的军士也变得一个都不认识了。快要走进午朝门时,徐茂公突然拉住李世民拐进了边上的侧门。

  见事已败露,太子便不顾一切,带领人马在后边紧追不舍。就在秦王和徐茂公跑到玄武门门口,准备飞身上马的一刹那,齐王李元吉也带了一队人马从斜刺里杀了出来。齐王手持长矛,一下便顶住了李世民的咽喉。正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就听远处传来一阵急促的马蹄声,那声音由远而近,像长了翅膀似的,很快就来到了眼前。兵士们还没来得及看清来人是谁,一支雕翎已不偏不倚将齐王射下马来,当追过来的太子看到这一幕时,直吓得丢盔卸甲,抱头鼠窜。

  来的不是别人,正是太子最为惧怕的尉迟恭和千里追风。那么,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其实,军师徐茂公早就看出太子心怀鬼胎,便和秦王商量,故意让尉迟恭当众演了一出醉打大臣的闹剧,才毫无破绽地将他“贬”到了江南。后来,在曲大海那里又证实了太子的险恶用心,尉迟恭就和徐茂公商量,先暗中将千里追风藏了起来。为了稳住太子,掩人耳目,他又在土地庙前导演了一出“杀马”。被杀掉的只是一匹普通的白马,那位被马踢得口吐鲜血的曲大海也是兵士假扮的。

  “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当上了皇帝,尉迟恭也被封为右武侯大将军。也许是国家太平了,不用再打仗了,自那以后,千里追风竟销声匿迹了。不过在周墅小镇上,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人们依然能听到,在广袤的田野里,经常会传来几声嘹亮的马啼声。有人说,这是千里追风来看他们了;也有人说,是百姓们思念千里追风,所以才时常会在梦中见到它。

  历史名人故事 篇5

  1605年,世界文坛发生了一件重大事件:西班牙“超群的小说家”塞万提斯的长篇小说《堂吉诃德》上卷出版了。小说出版后风靡全欧,在不到三星期的时间,西班牙就出了三种盗印本。

  1614年,作者听说别人冒写的《堂吉诃德》第二部已出版。作品歪曲原著的本意,丑化原著的主人公。塞万提斯义愤填膺,他赶紧彻夜创作。第二部小说于1615年出版。作者在献辞中开了一个有趣的玩笑:“……现在有个家伙冒充堂吉诃德第二,到处乱跑,惹人厌恶;因此四方各地都催着我把堂吉诃德送去,好抵消那家伙的影响。最急着等堂吉诃德去的是中国的大皇帝。他一月前派专人送来一封中文信,要求我——或者竟可说是恳求我把堂吉诃德送到中国去,他要建立一所西班牙文学院,打算用堂吉诃德的故事做课本;还说要请我去做院长。我问那钦差,中国皇帝陛下有没有托他送我路费。他说压根儿没想到这层。我说:‘那么,老哥,你还是照你奉使前来的行程,回你的中国去吧。我身体不好,没有力气走这么迢迢的长路,况且我不但是病人,还是个穷人……我就这样打发了他。……”

  确实,1916年(明神宗万历四十年),中国皇帝曾托传教士带给西班牙国王一封信。为此,塞万提斯在这里借题发挥,开了一个妙趣横生的“国际”玩笑。塞万提斯出身于破落贵族的家庭,父亲是个穷医生。由于家庭经济困难,塞万提斯只上过中学。但他非常喜欢读书,有时在街上见到烂字纸也要拾起来读个明白。青年时期的塞万提斯是个爱祖国、爱自由的热血青年。1571年,土耳其舰队入侵地中海地区,西班牙与威尼斯共和国组成联合舰队进行抵抗,塞万提斯毅然参加在意大利的战斗,并屡立战功。

  在历史上有名的勒颁多海战中,塞万提斯带兵上阵,身负重伤仍坚持战斗。回国途中,他被土耳其海盗俘虏,过着非人的奴隶生活。他不甘心忍受奴役,先后三次组织难胞逃回祖国,但都不幸失败。1580年,他被亲友赎回祖国。在祖国过着贫困潦倒的生活。

  1587年,塞万提斯总算谋得一个征税员的职位,但因他秉公办事,强征教堂的麦子来抵偿贫苦百姓应缴纳的赋税,被教会驱逐出境。随后,官府又以莫须有的罪名把他投入狱中。严酷的现实和不幸的遭遇,使塞万提斯看到现实的黑暗和人民的灾难,他决心用他的笔来揭露西班牙社会的罪恶。在他创作的作品中,以《堂吉诃德》最为著名,影响也最大,是文艺复兴时期西班牙和欧洲最杰出的作品。

  《堂吉诃德》的小说主人公叫拉·曼却,是一个乡坤,原名阿伦索·吉哈达。他读当时风靡社会的骑士小说入了迷,自己也想仿效骑士出外游侠。他从家传的古物中,找出一付破烂不全的盔甲,自己取名堂吉诃德,又物色了邻村一个挤奶姑娘,取名杜尔西尼娅,作为自己终生为之效劳的意中人。然后骑上一匹瘦马,离家出走。堂吉诃德把客店当作城堡,让老板娘给他举行授封仪式。一路上,他单枪匹马地蛮干,结果身受重伤,被乡亲们抬回家来。

  第二次,他说服邻村一个名叫桑丘的农夫做他的侍从,一同去游侠,答应人家一旦胜利便可任命为总督。主仆两个偷偷地上了路,堂吉诃德还是按他脑子里的古怪念头行事,把风车看作巨人,把羊群当做敌军,把苦役犯当作受害的骑士,把酒囊当作巨人头,不分青红皂白,乱砍乱杀,闹出许多荒唐可笑的事情,他的行动不但与人无益,自己也挨打受苦,直到人们把他装进笼子送回家来,才结束了他的第二次游侠。

  一个月后,堂吉诃德与桑丘约好去萨拉戈萨参加比武,他们碰到了各种奇遇,曾被公爵夫妇请到城堡做客。堂吉诃德的邻居参孙,为了骗他回家,假装成“白月骑士”与他比武,堂吉诃德失败,不得不听从对方的发落而回家。他到家后即卧床不起,临终才明白过来。他立下遗嘱,唯一的继承人侄女如嫁给骑士,就取消其继承权。

  塞万提斯说他创作《堂吉诃德》的目的是要消除骑士小说在社会上,在群众之间的声望和影响。骑士制度、骑士精神、骑士道德是西欧封建社会的一种产物。骑士的任务是“忠君、护教、行侠”,他们要求“文雅知礼”、不仅要忠实地为主人服务,还要效忠和保护女主人。为“心爱的贵妇人”去冒险和获得成功,是骑士最大的幸福。

  骑士文学即表现骑士“忠君护弱”的冒险生活,为博得贵妇人的厚爱所表现的忠贞和武侠精神。骑士主人公都是理想化的人,侠义而崇高。故事虚构、惊险离奇,充满魔法,挑战、创伤、以及荒诞不经的情节。骑士文学与时代精神相差太远,在文坛和读者中影响极坏。塞万提斯为了打击和讽刺骑士文学,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巧妙地利用骑士小说的形式,借题发挥,成功地塑造出堂吉诃德的形象,把骑士制度、骑士精神、骑士道德漫画化。

  历史名人故事 篇6

  让世人钦佩的是甘地身为总统,却从不庇护孩子,让孩子享有特权。二战开始后,他把儿子全都送上了战场,并告诫说:“拿出良心来,为美国而战!”

  甘地是美国历史上唯一连任四届的`总统。他不仅治国有略,而且教子有方。他的四个儿子在二战中浴血战火,连立战功,之后又都跻身美国政坛。

  “对儿子,我不是总统,只是父亲。”甘地的这句话曾在美国人心中产生过不小的震撼,这也是他一贯遵循的教子原则。

  甘地十分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人格,甚至认为孩子在思想上也应该是独立的。当二战正愈加激烈时,儿子问他该怎么办。他说:“要我告诉你该怎么做,那你应该首先认清我是一个怎样的父亲。你们的事是你们自己的事,我从不干预。”

  甘地还竭力反对孩子依赖父母过寄生的生活。他从不给儿子任何资助,让他们凭着自己的能力去开辟事业,赚他们该赚的钱。但在钱财的支配上,他绝不让孩子放任自流。儿子在一次旅行中买了匹好马,却没有了回程的路费,便打电话要求父亲帮助。他回答说:“你和你的马游泳回来吧!”儿子只能卖掉马,买票回家。从此他懂得了不能无计划用钱的道理。

  历史名人故事 篇7

  意大利著名航海家哥伦布〔公元1451一1506年),是热亚那人,他自幼喜欢读书,更喜欢航海。

  他相信地球是圆的,但是,他想象中的地球比实际的要小。他认为,从欧洲的大西洋沿岸航行一直向西,不久就能到达亚洲。后来,他的远航计划得到西班牙王室的资助。

  公元1492年,按着他的航海计划,率领船队从西班牙启程,横渡茫茫无际的大西洋。哥伦布一行,在海上历尽艰险,终干到达了古巴、海地。他以为自己到了印度,因此称当地居民为印第安人,意思是印度居民。

  哥伦布的船队由三艘不大的航船组成,航行的目的地主要是印度、中国等地。为此,他还随身带着西班牙国王致中国大汗的信。其实,当时中国早已建立明朝了,这时西欧人还以为中国是元朝,君主是马可·波罗所说的大汗。

  哥伦布率船队在海上航行了两个多月后的一个晚上,他们在船上突然发现远处有亮光在闪动。原来他们已到达了巴哈马群岛的一个小岛屿。岛上人热情而又奇怪地接待了他们。以后,哥伦布又三次航海,曾到过中飞南美洲一些沿海地带。他的船队沿地球转了一圈又回到原出发地,他的成就轰动一时。不仅用事实证明了地球是圆的,而且还发现了美洲新大陆,这一事迹成为历史上的壮举,对人类社会的文明发展起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但是,在当时的上层社会,忌妒者大有人在。他们干方百计抹煞哥伦布的伟大创举。

  一次,在西斑牙的一个宴会上,一些达官贵人攻击哥伦布。他们以挑衅的口气说:“哥伦布先生,你航海发现新大陆,这没什么了不起的,在我们看来,不过是一件很平常的事。任何一个人,绕着地球转,都会发现这个事实的,即使是个呆子,也会看见这么一大块土地的。”这个人说完,一些不怀好意的人随着哄笑起来。

  哥伦布从容地反问一句:“诸位都以为那是一件平常的事吗?”

  那些人厚着脸皮说:“不错!是一件最简单不过的事了。”

  说话时,哥伦布发现餐桌上的盘子里还有一只鸡蛋,他灵机一动,接过话头说:“那好吧。你们看,这里有只鸡蛋,我们不妨做个试脸。先生们,你们当中谁能把这个鸡蛋竖立起来?”

  这些达官贵人先是一愣,接着,都抢先去试,但谁也没能把鸡蛋竖立起来,口里还叫嚷着:“这是不可能的事!”

  哥伦布一声不响,当即拿起鸡蛋,轻轻地在桌上一磕,磕破了一点鸡蛋尖头的外壳硬皮,鸡蛋便牢牢地竖立在桌上了。他以一种藐视的口气说:“诸位办不到的事,我不是又办到了吗!”

  这些愚腐的达官贵人哪肯服输,大声嚷道:“用你这种办法都能把鸡蛋竖立起来,这是最简单不过的事了。”

  哥伦布丝毫不示弱,他用力说道:“是的,这是最简单不过的事了,可是,刚才你们却谁也没想到。”他站起身,严肃地说:“即使是最简单的事,也需要有人去发现,去证实。关键就在于创先。”说完,愤愤离席而去。

  历史名人故事 篇8

  慕容垂

  慕容垂重小就勇冠三军,深受父亲慕容皝的喜爱。后来却被太傅慕容评逼走,在在付坚麾下忍辱负重几十载,直到须发皆白才重新收拾了燕家天下,也可以算是大器晚成。

  慕容垂为前燕开国皇帝慕容皝第五子,慕容暐之叔。甚得慕容皝宠爱,后来得到慕容恪赏识,曾为前锋都督,前燕吴王。369年晋将桓温率军攻前燕,在枋头撤退,慕容垂以三万骑追到襄邑(今河南睢县),大败晋军。后被太傅慕容评逼走,携妻子投降前秦。淝水之战中进攻被委派进攻襄阳,暗中保存实力,在前秦败后叛变,慕容垂纠合鲜卑、乌桓,建立后燕,率军二十万攻邺,一年后夺据邺城。

  386(60岁)年称帝,定都中山(河北定州市)。393(67岁)年消灭慕容泓的西燕政权。因扣留北魏王拓跋圭弟弟,与本是藩属的北魏关系恶化。395(69岁)年太子慕容宝征北魏,于参合陂之役大败,隔年慕容垂反击,但病死于亲征途中。

  历史名人故事 篇9

  1796年的一天,一个青年开始做导师留的数学题。

  前两道题完成顺利。只剩第三道题:要求只用尺规,画出一个正17边形。

  这位青年绞尽脑汁,但是毫无进展。困难激起了斗志。他终于完成了这道难题。

  导师看到学生的作业惊呆了。他激动地说:“你知道吗?你解开了遗留两千多年的数学难题!”

  原来,导师因为失误,把这道题目的纸条交给学生。

  每当回忆时,这位青年总是说:“如果有人告诉我,这是一道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数学难题,我可能永远也没有信心将它解出来。”

  这位青年就是数学王子高斯。

  历史名人故事 篇10

  孔融,字文举,孔子的后代,汉末山东曲阜人,汉献帝时曾任北海相,人称"孔北海"。他为人刚直敢言,后应触怒丞相曹操而被杀。

  相传,孔融四岁的时候,父亲带回一些梨让他们弟兄分吃。因孔融最小,全家人都让他先挑。孔融拿了一个最小的梨。大家都很奇怪,父亲问他为什么要拣最小的拿,他回答说: "我年龄最小,应当吃最小的梨。"从此,幼年孔融这种懂礼谦让的美德,受到人们的称颂。后代教育家们又把"孔融让梨"的故事写进启蒙课本《三字经》中,以此教育儿童学会礼貌让人,使这个故事得到广泛流传。 孔融长大后,成了当时有名的文学家,是"建安七子"之一,并步入仕途,做过北海相。虽权重位高,但仍保持着谦虚礼让乐于助人的美德。他在北海做官时,有一次被敌兵围困城中。正当危急之时,忽见城外一人挺枪跃马,杀入敌阵,左突右冲,解了重围,前来拜见孔融,说道: "我叫太史慈,刚从辽东回家探亲,闻知敌寇围城,家母平日蒙君恩顾,特地命我前来相救。"原来,太史慈有一老母住在城外,孔融听说老人孤独无靠,常派人送去粟、帛之类,逢年过节,还亲往探望。老人家深为感动,才命儿子太史慈来救。

  孔融为官数十年, "座上客常满,杯中酒不空",甚得人心,不能说跟他谦虚礼让平易待人的美德没有关系。

  历史名人故事 篇11

  陈独秀生命里的那对悲情姐妹花

  1897年8月,在安徽怀宁,一场门当户对的盛大婚礼正在举行,宾朋欢呼中,18岁的陈独秀和时任安徽统帅部副将高登科的女儿高大众三拜九叩成亲了。俗话说,女大三抱金砖,作为将门闺秀的高大众恰好比陈独秀大三岁,无论家世和相貌都无可挑剔,而少年得志的陈独秀也前程似锦。这是一段被格外看好的婚姻。

  最初,年少夫妻倒也说得上琴瑟和鸣。十年间,高大众为高家添了三男两女。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的差距也越来越大。婚后,受近代西方思想文化的影响,在杭州求学的陈独秀进行反清宣传活动,因受通缉,最后逃亡日本。回国后,陈独秀就成了高大众眼中的“怪咖”,而在陈独秀眼里,妻子高大众也成了彻头彻尾的“古董”。自从母亲去世后,陈独秀就很少回家,为了自己的人生理想,他几乎放弃了平常人世的天伦之乐。聚少离多,再加上个性和才情的天渊之别,夫妻之间越发人疏情薄。

  作为一个接受封建传统教育的妻子,高大众希望丈夫能安分守己,所以她对陈独秀的所作所为极为排斥,甚至加以阻拦。得不到理解和安慰的陈独秀,偶尔回来面对的也是无休止的唠叨和数落,这使得他更对这份包办的婚姻和旧式的妻子充满厌恶。于是,家庭失和,口舌之争在所难免。日复一日,家,再也不是让人栖息安生的场所,情,冷漠之后就成了禁锢自由的监牢。

  就在他们的婚姻陷入僵局之际,一天,高家迎来了位意外之客——高大众同父异母的妹妹高君曼。高君曼本名小众,小姐姐10岁,从小接受新式教育,性格活泼,热情奔放。她在北京女子师范学校读书时,就对姐夫发表的作品尤其钟爱,带着仰慕和崇拜,她走进了陈独秀死水般的婚姻生活。

  陈独秀原本对这些世俗的亲戚关系并不上心,但高君曼时尚的装扮、灿烂的笑容、新潮的思想和不凡的谈吐还是让他耳目一新。于是,高君曼借着各种机会与陈独秀单独接触,或促膝谈心,或小径漫步,在密集相处中,陈独秀被她新式女性的一切行为惊喜着。在高大众眼里,妹妹的到来也许能给这个家庭带来生机,她从不怀疑丈夫和妹妹的交往会出现任何问题。可感情是一把燎原的火,稍有风助,则不可遏制也难以浇熄。

  一颗求教上进乃至产生爱慕的粉丝之心,一颗急于冲破藩篱寻找慰藉方向的自由之灵,在一来一往的碰撞中,探讨变成了约会,亲情转向了爱情,情感在一爱一慕中升华,日子在分分秒秒中难舍,等他们警觉到危险性时,彼此已泥足深陷,难以自拔。

  面对接踵而至的风言风语和世俗家族的压力,思想前卫的高君曼毫不在意,而乐于打破束缚的陈独秀也不顾人言,非议反而让离经叛道的两个“忤逆者”抱得更紧。各种打压扼杀无效后,高调“自由恋爱”的他们被逐出家门。

  1910年,怀着对爱情的向往,他们一同来到杭州,正式同居。彼时,陈独秀在杭州陆军小学任教,打扮入时的高君曼陪伴在侧,他们出访高朋,听琴作诗,“徜徉在湖山之间,相得甚欢”。

  新欢良宵短,旧爱寂寞长。面对丈夫的背叛,妹妹的掠夺,在老家恪守妇道的高大众饱受锥心之痛但又无计可施,只能忍辱负重,如往常一样上孝公婆,下抚子女。她没有大吵大闹,更不想家丑外扬,只是整天悲郁哽咽,闭守房门。

  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陈独秀被任命安徽省都督府秘书长,高君曼陪他重回安徽。很快,他们的女儿和儿子相继出生。1913年,二次革命失败后,陈独秀面对追捕不得不再一次逃离家乡。在辗转逃命的岁月里,高君曼不离不弃,饱经风霜,承担了全部家务和养育子女的重任。只是动荡的生活击垮了她的身体,她患上了肺结核,整日咳血不止。但她并不后悔,真正让她心寒齿冷的,则是陈独秀对家庭关系的偏执。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高大众所生的两个儿子前来谋生,作为姨母和继母,高君曼想把孩子们接到家中食宿,没料想陈独秀坚决不允,并骂她“妇人之仁”。见陈独秀如此不近人情,两人开始争吵,后来,竟然动了手。

  因为长期生病,从1922年起,已转战北京的陈独秀开始对高君曼逐渐冷淡,并且外面盛传他另有红颜,心高气傲的高君曼怎受得了如此对待,心灰意冷之下于1925年带着儿女移居南京。自此离别,一南一北,他们再也没有相见。

  1930年9月,高大众在老家走完此生的第55个春秋。高君曼带着两个孩子为姐姐奔丧,时光荏苒,二十多年过去了,但家族依旧对她鄙恨难泯。一年后,孤立无援的她旧病未愈又添新疾,最终病殒南京。

  在陈独秀的一生里,一共有四段感情,高君曼离开后,他与一名女医生施芝英渐生情愫,并公开同居。晚年落魄之际,陪伴他走向生命终点的则是一位相差30岁的女士潘兰珍。1942年,陈独秀在重庆病逝,弥留之际他也许才终于明白夫妻间同甘共苦、永不言弃的意义。只是,面对陈独秀情感的过往,那一对风姿卓绝的高家姐妹花,虽然个性截然不同,但殒灭的悲惨命运又何其相似。

  历史名人故事 篇12

  姜尚

  因为年代太久远,姜尚的生卒年不可靠。传说他活了100岁,这毕竟是传说。不过说姜太公大器晚成那是肯定没问题的。很有代表性,也很有传奇性,不过可能没几个人有这样的运气。当然自己的实力也是至关重要的。

  姜尚年轻时曾在商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宰牛卖肉,又到孟津(今河南孟津县东北)做过卖酒生意。他虽贫寒,但胸怀大志,勤苦学习,始终不倦地研究、探讨治国兴邦之道,以期有朝一日能够大展宏图,为国效力。直到暮年,终于遇到了施展才华之机。姜尚在辅佐周文王期间,为强周灭商制定了一系列正确的内外政策。周文王死后,武王姬发继位,拜姜尚为国师,尊称师尚父。姜尚继续辅佐周国朝政。武王十一年,武王举兵伐纣,在牧野大获全胜。周朝建国之后,姜尚因灭商有功,被封于齐,都城营丘(今日临淄市临淄北)。

  中国有句老话“太公八十遇文王”。很可能夸张了。不过我记得在那里看过,说姜尚72岁被拜为国师,可信度就高些。无论是八十遇文王,还是七十而拜相也好,足以勉励我们每一个人

  历史名人故事 篇13

  重耳

  为了避难,43岁的晋文公开始过着流亡的生活,可以说是颠簸流离,尝尽了苦难。这位在外辗转19年才得以回国,随即称霸中原的春秋霸主,他的人生充满了传奇。

  前656年,重耳遭到骊姬之乱的迫害,离开了晋国都城绛,到蒲城,他父亲晋献公派勃L谋杀重耳,勃L割断了重耳的袖子,重耳爬墙侥幸逃走,开始了流亡生活。前636年(62岁)秦穆公护送重耳回晋国。重耳即位,称晋文公,即位后他在诸侯中威信很高。在外漂泊19年的晋文公尝尽了人间的酸甜苦辣。先后投奔了齐、曹、楚、秦等国,有的国君对他礼遇有嘉,有的却是冷言冷语。在曹国的时候,曹共公听说重耳的肋骨连成一片,很好奇,所以乘重耳洗澡的时候,偷看了他的裸体。(一个国君也居然喜欢看希奇)。前633年,宋国都城商丘被楚军包围。、前632(65岁)年初,晋文公率兵救宋,为报答楚国在他流亡国外时楚国的款待,下令军队退避三舍(九十里),在城濮(今山东濮县南)大败楚军。晋文公主持践土之盟,成为霸主。、前628年(69岁)冬天,晋文公逝世。

  历史名人故事 篇14

  黄忠

  黄忠在三国里亮相的时间较晚,成名也很晚,但我想年轻时可能有点小名气,但确实老了之后跟着刘备后才出名的,特别是定军山一战,斩掉名将夏侯渊威震天下,后来能被刘备封为后将军也可能和这一战有很大的关系。

  黄忠年轻时一直为荆州刘表效力,被刘表任命为中郎将,与刘表侄子刘磐一起驻守长沙攸县(今湖南株州攸县,即虎纹老家)公元208年,曹操占领荆州,临时任命他为裨将军,任驻守原地,归属于长沙太守韩玄。公元209年,刘备攻打荆州各郡,占领了长沙、零陵、桂阳、武陵等地,黄忠投降刘备。公元211年(64岁)黄忠跟随刘备入川,征战益州,表现突出,勇冠三军。平定益州后刘备封其为讨虏将军。公元219年(72岁),刘备进击汉中定军山,黄忠一战斩杀魏国身经百战的守将夏侯渊,曹军惨败,黄忠自此声名大震。后黄忠升为征西将军。公元219年刘备自立汉中王,重用黄忠为后将军,公元220年,黄忠病逝,享年73岁追谥为刚侯。

  历史名人故事 篇15

  夏桀时,建造的酒池中可以运船;堆起的酒糟足有十里长,池中之酒可供牛饮者三千人。关龙逢向夏桀进谏说:古代的君王,讲究仁义,爱民节财,因此国家久安长治。如今国王您如此挥霍财物,杀人无度,您若不改变,上天会降下灾祸,那时定会有不测的结果。他恳请国王改变这种情况。说毕,立于朝廷不肯离去。夏桀大怒,命人把他囚而杀之。关龙逢因忠谏被杀,在夏王朝内外引起很大不满,很多人都不敢直言进谏,只想远远离去。

  历史名人故事大全:分明一派西湖景

  明代,有一个穷秀才。一天,家徒四壁,饥肠辘辘的他正想做饭,当他揭开米缸时,只有数粒米躺在缸底。秀才只好小心翼翼地将那几粒米放到瓦瓯里煮。

  当他捧起那清如西湖水的一瓯粥想喝时,鼻子呼出的气将瓦瓯里漂浮着的几粒米粥吹得上下翻腾,此时,秀才诗性大发,便顺口吟了两句:

  数粒熬成粥一瓯,鼻风吹起浪悠悠。

  可是吟来吟去,怎么也接不下去了。正当他捧着那瓯粥在破屋里踱来踱去想下句的时候,在他家已潜伏多时的小偷实在忍不住,于是脱口而出,给秀才续上了后两句:

  分明一派西湖景,只欠渔翁一钓钩。

  秀才一听连说:“好句,好句。”

  历史名人故事 篇16

  唐太宗梦得薛仁贵

  《薛仁贵征东》中记载:唐太宗李世民做皇帝之后,做了一个不好的梦。在梦中有一个凶神恶煞的人手持大刀追赶他,要取他性命,就在性命攸关之时,忽然出现一位白袍小将,十分英勇,成功地打败了追赶者,救了自己。为了答谢恩人,唐太宗上前询问小将的姓名,小将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念出了四句诗:“家住逍遥一点红,四下飘飘无踪影。三岁孩童千金价,保主跨海去征东。”说完就跳入一个龙口,顿时不见了踪影。

  唐太宗在次日向大臣们提及此梦,以求解析,有大臣解释说:梦中有凶恶之人追赶,想必是某地发生叛乱;关于小将的四句诗,第一句“家住逍遥一点红”,是说其居所为山西;跳入龙口,应当是山西的龙门县;后面的两句则为其姓名,如“四下飘飘无踪影”是下雪,雪音同“薛”,那名小将当是姓薛之人;“三岁孩童千金价”说的是“人贵”,所以其名应为“仁贵”,日后,果然从山西的龙门县招举了一个名为薛仁贵为征东主帅,平定高丽国盖苏文反唐。印证了唐太宗的梦。

  历史名人故事 篇17

  魏文侯讲诚信

  战国时代,魏国的第一个国君叫魏文侯,由于他处处诚信待人,无论当官的还是普通百姓,都敬重他,魏国因此迅速强大起来。

  有一次,他和管理山林的人约定,次日下午到郊外去打猎练兵。到了次日,下朝后举行宴会,魏文侯准备在宴会一结束,就去打猎练兵。可是,宴会快结束的时候,天上忽然下起了瓢泼大雨,看看快到中午了,雨还是不停,而且越下越大,魏文侯起身对席间的众臣说:“对不起,我要告辞了。赶快准备车马,我要到郊外去打猎练兵,那里已有人在等我了。”众臣一见国君要冒雨出门,都走上来劝阻。这个说:“天下这么大的雨,怎么能出门呢?”那个说:“去了也无法打猎练兵!”魏文侯看看天色说:“打猎练兵是不成了,可是得告诉一下那位管理山林的人哪!”众臣中有一位自告奋勇的人说:“那好,我马上去告诉。”魏文侯把手一摆说:“慢,要告诉得我自己去。昨天是我亲自跟人家约定的,如今失约,我要亲自跟人家道歉才行。”说完大步跨出门外,顶着大雨往管理山林人的住处去。

  历史名人故事 篇18

  让世人钦佩的是甘地身为总统,却从不庇护孩子,让孩子享有特权。二战开始后,他把儿子全都送上了战场,并告诫说:“拿出良心来,为美国而战!”

  甘地是美国历史上唯一连任四届的总统。他不仅治国有略,而且教子有方。他的四个儿子在二战中浴血战火,连立战功,之后又都跻身美国政坛。

  “对儿子,我不是总统,只是父亲。”甘地的这句话曾在美国人心中产生过不小的震撼,这也是他一贯遵循的教子原则。

  甘地十分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人格,甚至认为孩子在思想上也应该是独立的。当二战正愈加激烈时,儿子问他该怎么办。他说:“要我告诉你该怎么做,那你应该首先认清我是一个怎样的父亲。你们的事是你们自己的事,我从不干预。”

  甘地还竭力反对孩子依赖父母过寄生的生活。他从不给儿子任何资助,让他们凭着自己的能力去开辟事业,赚他们该赚的钱。但在钱财的支配上,他绝不让孩子放任自流。儿子在一次旅行中买了匹好马,却没有了回程的路费,便打电话要求父亲帮助。他回答说:“你和你的马游泳回来吧!”儿子只能卖掉马,买票回家。从此他懂得了不能无计划用钱的道理。

  历史名人故事 篇19

  公元前319年,孟子周游列国,第二次来到齐国。这时候,齐宣王为了扩张自己的领土,正准备攻打邻国。孟子反对战争,想宣扬自己的“仁政”思想。可怎么才能说服固执的齐宣王呢?于是,孟子与齐宣王进行了一段有趣的对话。

  孟子问:“大王心中最大的愿望是什么?”齐宣王知道孟子要来说服自己,所以他笑而不答。孟子接着问:“是因为食物不够肥美,衣服不够轻暖,还是色彩不够艳丽,音乐不够美妙?要不就是因为身边伺候的人不够使唤吧?这些,臣子都全部能给您提供,难道您还真是为了这些吗?”宣王说:“不,我不是为了这些。”孟子接着说:“那您最想要的,一定就是开拓疆土,收服秦国、楚国,统治中国,安抚边疆。不过,以您现在的做法,就像爬到树上去捉鱼一样啊(原文是:‘犹缘木而求鱼也’)。”齐宣王吃了一惊,忙问:“为什么?”

  孟子连忙说:“大王想一统天下,是以弱击强,只会给自己带来灾祸。可如果大王能施行仁政,使天下做官的人都想到您的朝廷里来做官,天下的农民都想到您的国家来种地,天下做生意的人都想到您的国家来做生意……这样,天下还有谁能够与您为敌呢?”

  历史名人故事 篇20

  8岁的她身体纤弱,每次体育课都落到最后。这让好胜心极强的她感到非常沮丧,甚至害怕上体育课。妈妈安慰她:跑到最后没有关系,但是一定要记住,下一次你的目标是:只追你前一名同学。

  小女孩点了点头。再跑步时,她就奋力追赶她前面的同学。结果,每次只追前一名,到了学期末,她的跑步成绩已到了中游水平,而且慢慢喜欢上了体育课。

  9岁时,她把“只追前一名”的理念应用到学习中。

  2001年,这个只追前一名的女孩从北京大学毕业,并被哈佛大学以全额奖学金录取,成为当年哈佛教育学院录取的唯一一位中国应届本科毕业生。

  她的名字叫朱成。其后,朱成在哈佛继续攻读硕士学位、博士学位。读博期间,她当选为有11个研究生院、1。3万名研究生的哈佛大学研究生总会主席。这是哈佛370年历史上第一位中国籍学生出任该职位,引起了巨大轰动。“只追前一名”,真实而又适度的期望,引领她脚踏实地、胸有成竹地朝前走。“只追前一名”的理念不像其他的大道理那样难懂,它简单易行,很容易激起自信心和斗志,目标虽小但是具体。在实现这个目标时,会心无杂念,扎扎实实、认认真真地去做。在一次次小的成功中,当你得到了他人的认可和赏识,就会逐步走向大的成功,也许就会做出一番大的事业来。

  历史名人故事 篇21

  牛顿发现的万有引力定律大家一定熟知,然而,作为这样的一个伟大科学家,他有时也不开窍。

  牛顿小时候养有两只猫,一只大,一只小。牛顿为了让猫自由出入,在门上开了两个洞,也是一个洞大,一个洞小。一天他的邻居见到他,对他说:你何必要开两个洞,只要开一个大洞不就行了。

  牛顿听了,恍然大悟,连声称赞道:“说得对,真是高见!可我怎么也想不出你这个好主意来。”

  牛顿一辈子打光棍

  英国天才的科学家艾萨克·牛顿(1642—1727)从小就迷上了书,迷上了宇宙,没有时间去修边幅。往往是领带不结,袜带未系,马裤也不扣钮扣。

  他的这些不修边幅行为,竟然使他在情场失意,终生未娶。

  牛顿年轻的时候也谈过恋爱。有一次,这位年轻的科学家热情奔放地向一位相识的姑娘求婚。能得到这样一位青年学者的钟情,姑娘自然感到幸运。牛顿轻轻地握着她的手,含情脉脉地望着这位漂亮的少女,她羞涩地低下了头,两朵红云飞上了脸颊。然而,正在这热恋的时刻,牛顿的思想忽然跑到另一个世界去了,满脑子尽是些符号、公式,完全忘记了身边的情人。他的手抓着情人的一个手指,误为捅烟斗的捅条,硬往他的烟斗里塞,痛得姑娘大叫起来。牛顿这才从数学王国里跳出,明自自己犯了一个大错误,赶紧向她道歉说:“亲爱的,饶恕我吧!我知道,这是不行了。看来,我是该一辈子打光棍的。”牛顿的一生真应着了他的话,他一辈子是“光棍”

  历史名人故事 篇22

  覆水之舟

  亡国之君,手中握着的最后一条马鞭。你就是卧塌下的薪柴,你就是悬在床头的苦胆了,浣纱的女子从民间一路走来,因你遗弃的棒槌已长成苎萝山的丛林。

  西施,名夷光,春秋战国时期出生于浙江苎萝村。天生丽质。2400年前,春秋末年,吴越争战,越败夫椒。时越国称臣于吴国,越王勾践卧薪尝胆,谋复国。在国难当头之际,西施忍辱复重,以身许国,与郑旦一起由越王勾践献给吴王夫差,成为吴王最宠爱的妃子。把吴王迷惑得众叛亲离,无心国事,为勾践的东山再起起了掩护的作用,为兴越灭吴作出了重大贡献,表现了一个爱国女子的高尚思想情操。

  西施与杨贵妃、王昭君、貂蝉中国古代四大美女,其中西施居首,是美的化身和代名字。后人常说的“情人眼里出西施”或多或少有些对历史不恭了。

  她长袖善舞,绊倒一代豪杰座下腾空的马蹄。

  她柔骨似水,熄灭一代壮士胸囊四海烈火般的激情。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历史的事实可以上升到哲学的高度。

  女人,一旦成为武器,没有任何盾可以抵御,没有任何矛可以击穿。能让一个君主失却江山,也能让另一个君主得到江山。

  得也好,失也罢,过眼的富贵云烟,恰如太湖泛舟的那份恬静。

  传说吴被灭亡后,与范蠡泛舟五湖,不知所终,不知这片舟子是否也被覆了?

  历史名人故事 篇23

  孟尝君本名为田文,是齐国贵族,他继承了其父田婴的爵位,得号孟尝君,封地于薛。他先后任秦、齐、魏三国相国,其门下亦有食客数千,是闻名于各诸侯国的贤能之士。

  秦王仰慕他的贤名,多次邀请他前去秦国。孟尝君知道秦国的险恶用心,于是多次拒不前往。公元前299年,孟尝君奉齐王之命,迫不得以前往秦国。秦王想要将他收为己用,就将他封为相国。但是考虑到孟尝君乃是齐国宗室,若在秦国执掌大位,恐对秦国不利,所以就想将其除去。

  孟尝君知道秦王的意图,所以暗中讨好秦王宠妃,让其为自己求情。于是,秦王将孟尝君放回齐国。然而秦王后又后悔纵虎归山,当他派人追杀孟尝君的时候,孟尝君已经在其食客的帮助之下,逃之夭夭了。

  由此,孟尝君与秦国结怨。

  孟尝君归齐之后,就开始担任齐国相国,执掌国家大事。他联合韩、魏两国,共同击败了秦国和楚国。后来,贵族田甲谋逆,孟尝君被齐王所疑,为了避难,孟尝君称病归隐。

  不久之后,孟尝君离开齐国,投奔魏国,在魏国担任宰相,他联合秦、赵、燕共同伐齐,直到齐国新君继位,孟尝君才开始与齐王亲近起来,但他从此以后都保持着中立的立场,不为任何国家效力。

  孟尝君去世后,齐、魏就灭掉了孟尝君的封地,也没有给他留下后嗣。

【历史名人故事】相关文章:

历史名人故事精选12-14

历史名人故事04-27

历史名人故事06-08

历史名人故事7则12-08

历史名人的短篇故事12-14

历史名人经典小故事12-17

读历史名人故事精选02-22

历史名人故事简短04-23

学习历史名人的故事04-23

古代历史名人故事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