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钟鼓楼旅游参观指南

时间:2020-09-19 10:44:54 国内旅游 我要投稿

西安钟鼓楼旅游参观指南

  西安钟鼓楼位于西安市中心,是西安的标志性建筑物,下面是yjbys小编为大家分享的西安钟鼓楼旅游参观指南,供大家参考借鉴,欢迎浏览!

  实用信息:

  门票价格:钟鼓楼套票50元,学生票40元,只有套票,不单卖;

  开放时间:8:00—22:00

  最佳旅游时间

  西安地处黄河流域关中平原中部,南依秦岭,北临渭河,属于暖温带半湿润的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13℃。 除了较寒冷的冬季外,其它时间都比较适合旅游 。

  交通信息:

  乘车路线:611.300.4.11.15.206.205.604.201等公交车到钟楼站下车即可。

  景观简介:

  西安钟楼是一座体现明代中国族建筑风格的古建筑。始建于明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原址在今西大街广济街口,明万历十年(公元1582年)移于现址,成为一座绾毂东西、呼应南北的轴心建筑。昔日楼上悬一口大钟,用于报警报时,故名“钟楼”。

  钟楼整体以砖木结构为主,从下至上依次有基座、楼体及宝顶三部分组成。楼体为木质结构,深、广各三间,系“重檐三滴水”、“四角攒顶”建筑形式。自地面至宝顶通高36米,面积1377.64平方米。基座为正方形,高8.6米,基座四面正中各有高宽均为6米的券形门洞,与东南西北四条大街相通。楼分两层,每层四角均有明柱回廊、彩枋细窗及雕花门扇,尤其是各层均饰有斗拱、藻井、木刻、彩绘等古典优美的图案,是一座具有浓郁中国民族特色的宏伟建筑,也是我国现能看到的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钟楼。屋檐四角飞翘,如鸟展翅,由各种中国古典动物走兽图案组层的兽吻在琉璃瓦屋面的衬托下,给人以形式古朴、艺术典雅、色彩华丽、层次分明之美感。高处的宝顶在阳光下熠熠闪光,使这座古建筑更散发出其金碧辉煌的独特魅力。

  由钟楼北侧台阶而上,一层大厅天顶“万道霞光”的圆形彩绘图案首先映入眼帘,四周伴有184块由四季花卉组成的彩绘天花,鲜亮艳丽、栩栩如生。一层大厅的西墙上分别镶嵌着三方碑刻 ,第一方是1953年西安市人民政府翻修钟楼后留下的碑文记载;第二方是清乾隆五年大修后由陕西巡抚张楷书写的《重修西安钟楼记》碑;第三方是由陕西巡抚龚懋贤在钟楼东迁后亲笔提写的《钟楼东迁歌》碑,(这三块牌匾由于钟楼2楼展厅装修的原因,已经被展柜遮挡住了)将钟楼的价值及封建统治阶级的政治色彩给予恰如其分的体现和评价。

  西安鼓楼是所存在中国最大的鼓楼,位于西安城内西大街北院门的南端,东与钟楼相望。鼓楼始建于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十三年,清康熙三十八年和清乾隆五年先后两次重修。楼上原有巨鼓一面,每日击鼓报时,故称“鼓楼”。鼓楼横跨北院门大街之上。鼓楼和钟楼是一对孪生兄弟,相距仅半里,互相辉映,为古城增色。鼓楼是明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建成的,比当初的钟楼早建4年。楼基面积比钟楼楼基大738.55平方米,通高34米,雄杰秀丽不亚于钟楼。古时楼上悬挂一面大鼓,傍晚时击鼓向全城居民报时,故称鼓楼。

  主持修建鼓楼的有长兴侯耿炳文、西安知府王宗周等人,据说是在微雨朦胧之中为鼓楼工程奠基的。清康熙三十八年(公元1699年)、乾隆四年(公元1740年)曾先后两次重修。据乾隆五年《重修西安鼓楼记》载,上年陕西小麦丰收,“陇有赢粮,亩有遗秉,民不俟命”,出现了“男娶女归,礼兴讼息”的太平景象,于是效法古事,重整鼓楼。长安县令王瑞具体负责修缮事宜。重修后的鼓楼,面貌崇隆敞丽,灿然一新。登楼远望,闹市风光、秦川景色历历在目。

  古时击钟报晨,

  击鼓报暮,因此有“晨钟暮鼓”之称。同时,夜间击鼓以报时,“三鼓”,就是“三更”,“五鼓”就是“五更”,一夜共报5次。明代的西安城周长11.9公里,面积为8.7平方公里,鼓楼地处西安城中部偏西南,为使鼓声能传遍全城,就必须建造高楼,设置大鼓。明、清两代,鼓楼周围大多是陕西行省、西安府署的各级衙门,这些衙门办公和四周的居民生活都离不开鼓声,鼓声亦成为当时人们最熟悉的悦耳之声了。李允宽所书写的“声闻于天”的匾额,画龙点睛,说明了鼓楼的实际意义。楼内设有楼梯,登临楼上,凭栏便能眺望全城景色。西安鼓楼是城内明清建筑物的主要标志和代表之一。

  建筑形式:

  西安鼓楼的建筑形式是歇山式重檐三滴水。高台砖基座东西长52.6米,南北宽38米,高7.7米,南北正中辟有高和宽均为6米的券洞门。鼓楼呈长方形,分上下两层,基座宽38米,长52.6米,高

  7.7米,通体用青砖砌成。南北正中辟有券洞,供人车出入,高、宽均为6米。鼓楼主体建筑位于基座中心,结构为重檐、三滴水式。第一层楼上置腰檐和平座,第二层楼上覆盖绿琉璃瓦,属于重檐、歇山项式。上下两层面阔各为7间,进深均为3间,四周环有走廊。外檐和平座均饰有青绿彩绘斗拱,使楼的层次更为分明。以前在第三檐下,南北各悬匾额一块,南面为“文武盛地”,乃是在重修鼓楼竣工后巡抚(陕西)都御史赵可怀于明万历十八年(公元1580年)所题,北面为“声闻于天”,字大盈间,苍劲挺拔,相传是咸宁县“名儒”李允宽所书。两匾额毁于“文化革命”之中 。

  追溯历史:

  每个老西安人都清楚记得在鼓楼南北屋檐下曾分别悬挂着两块匾额南为“文武盛地”北为“声闻于天”匾长8米宽3.6米为蓝底金字木匾。两组八字均为帖金凸体字字精练千古绝笔。西安市钟鼓楼保管所业务科长喻军说:“‘文革’时期两块巨匾被摘下砍断并焚烧殆尽从此人们相传中的中国两匾一个是山海关的”天下第一关“另一个就是西安鼓楼的”文武盛地“ 就只有一匾了两块牌匾被毁后不但是对陕西省文物的巨大损失而且也成了西安市民心中的缺憾。为了给后人一个交代还历史以真实面目从1982年起所就萌发了恢复两块牌匾的念头并开始了有关调查研究和取证工作此后的1988年以来在每届的市人代会和市政协会议上都有恢复牌匾的议案和提案就在呼吁两块牌匾的同时西安的广大市民也热情高涨积极参与进来这就极大地促进了恢复牌匾工作的进程。2004年3月至7月西安市政协和陕西省文物局分别多次召开了‘鼓楼周边历史文化探讨与研究’及‘恢复鼓楼牌匾’专题讨论会对牌匾恢复一事广泛征求与会专家、学者及老前辈的意见和

  建议在2004年7月9日的专题会上陕西省文物局、陕西省文保中心、原西安市文物园林局、陕西省书学院等单位的有关领导和专家对初步方案进行了最后的推敲和完善制定出了‘采用原字样大小形式同原样用现代轻型材料但要采用传统工艺制作’的原则进行原貌恢复两块牌匾。

  两块牌匾的恢复不仅了却了文物工作者和广大市民长久期盼的心愿和缺憾更为鼓楼增添了灵魂和神韵它将随着历史的延续永存史册无论为勉励后人或是为文物价值本身都将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在初步形成方案后所配合西安市文物局做了大量的研究审议工作收集了近百张有关老照片从恢复方案的雏形、探讨到初步决定经过了无数次不懈努力与商讨和磨合但是由于资金等问题一直没有落实恢复牌匾的事情就只有先搁浅了……”

  牌匾传奇:

  牌匾简介

  西安鼓楼始建于明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1740年(乾隆五年)重修后,相传陕西巡抚张楷模仿乾隆皇帝的“御笔”为鼓楼书写南匾:“文武盛地”四字;北匾“声闻于天”则相传为咸宁学士李允宽所书。南北两幅匾额曾经被誉为两颗“明珠”镶嵌在西安的鼓楼之上,与鼓楼一同饱经风雨的历练。

  “文革”时期,大量文物古建筑遭到人为毁坏,两牌匾也未能幸免,西安市民引以为荣的两颗“明珠”也就在此运动中“告别”了历史舞台,“告别”了与其相伴的鼓楼。

  西安市钟鼓楼保管所经过数年的不懈努力,西安市民心中40年的缺憾将在2005年4月29日得以弥补,鼓楼将再现40年前的风采。然而,您可知道这两块牌匾的来历和它又是怎样面世的吗﹖两块牌匾的传说及其中的动人故事吗﹖2005年4月25日,记者见证了这带着传奇故事的两块牌匾……

  恢复历史

  每个老西安人都清楚记得,在鼓楼南北屋檐下,曾分别悬挂着两块匾额,南为“文武盛地”,北为“声闻于天”,匾长8米,宽3.6米,为蓝底金字木匾。两组八字,均为帖金凸体,字字精练,千古绝笔。西安市钟鼓楼保管所业务科长喻军告诉记者:“‘文革’时期,两块巨匾被摘下,砍断并焚烧殆尽,从此,人们相传中的中国两匾?一个是山海关的”

  天下第一关“,另一个就是西安鼓楼的”文武盛地“ 就只有一匾了,两块牌匾被毁后,不但是对我省文物的巨大损失,而且也成了我们和西安市民心中的缺憾。为了给后人一个交代,还历史以真实面目,从1982年起,我所就萌发了恢复两块牌匾的念头,并开始了有关调查研究和取证工作,此后的1988年以来,在每届的市人代会和市政协会议上,我们都有恢复牌匾的议案和提案,就在我们呼吁两块牌匾的同时,西安的广大市民也热情高涨积极参与进来,这就极大地促进了恢复牌匾工作的进程。2004年3月至7月,西安市政协和陕西省文物局分别多次召开了‘鼓楼周边历史文化探讨与研究’及‘恢复鼓楼牌匾’专题讨论会,对牌匾恢复一事广泛征求与会专家、学者及老前辈的意见和建议,在7月9日的专题会上,陕西省文物局、陕西省文保中心、原西安市文物园林局、陕西省书学院等单位的有关领导和专家对初步方案进行了最后的推敲和完善,制定出了‘采用原字样,大小形式同原样,用现代轻型材料,但要采用传统工艺制作’的原则进行原貌恢复两块牌匾。两块牌匾的恢复不仅了却了文物工作者和广大市民长久期盼的心愿和缺憾,更为鼓楼增添了灵魂和神韵它将随着历史的延续永存史册,无论为勉励后人或是为文物价值本身,都将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在初步形成方案后,我所配合西安市文物局做了大量的研究审议工作,收集了近百张有关老照片,从恢复方案的雏形、探讨到初步决定,经过了无数次不懈努力与商讨和磨合,但是由于资金等问题一直没有落实,恢复牌匾的事情就只有先搁浅了……”

  恢复过程

  “恢复鼓楼两块牌匾可以说是所里的头等大事,也可以说是了却西安市民40年的一个缺憾,那么原匾有多重现匾又有多重呢﹖制作两块牌匾花去了多少钱﹖用了多长时间挂到鼓楼上的﹖”记者问道。

  “筹集资金制作牌匾可以说倾注了我们全所每个人的心血和汗水,在资金问题得不到解决的情况下,我们所就走向外搞活的路子,坚决依靠自身的力量来实现多年的夙愿,通过多种渠道的筹集,资金问题终于解决,从制作到作成,共花了15万元,说个题外的话,记得当初设计出两个牌匾的小样后,为了力求真实体现原貌,我们从匾的颜色字体及整个牌匾形状都做了大量的实际工作,把专家、学者和当初现场拆除两块牌匾的当事人叫到一起,让他们回忆和对比,最终才确定了下来。你问原匾有多重,现在的.新匾又有多重,可以这样说,原来的牌匾是木头制作而成,原来的一个牌匾大约2至3吨重,现在的牌匾只有800公斤,牌匾在小雁塔制作完成后,运输却成了问题,汽车不能运,因为汽车运会对牌匾有极大的损坏,装卸不方便,最后经过论证协商采用原始的架子车运输,从装架子车算起到鼓楼4辆架子车整整花去了3个多小时的时间,这样大的两个牌匾要顺利上到鼓楼确实是件不容易的事情,经过会商决定先用吊车将牌匾吊到楼顶,再采用动滑轮和静滑轮相结合的办法把两个牌匾挂在原来的地方。光给鼓楼挂匾我们就出动了70人,搭建了高30米,宽10米的钢管架,用了7天的时间才把两块牌匾顺利挂到了鼓楼上。”喻军回答道。

  “既然是恢复原貌,为什么不用原来木头及同样重的牌匾呢﹖”记者问道。

  “我们当初也考虑过用木头制作恢复原貌,但是最后经过论证后推翻了用木头的想法,因为鼓楼是千百年留下来的古迹,迄今已有265年的历史了,1937年日本飞机对西安进行轰炸时候,将鼓楼的一根梁炸断,两块牌匾却安然无恙,历经沧桑巨变的鼓楼已经不能够承受过重的压力,你想一个牌匾就要达3吨左右,要挂原来的匾对鼓楼是有伤害的,所以为确保文物古迹不受损失,经过专家学者的多次论证和反复推敲,最后选用轻型材料来制作两个牌匾,但是两个牌匾的其他地方都是和原来的一摸一样。”喻军说道。

  作者之争

  “钟为文鼓为武”是西安市民的传说,然而记者在采访的时候却了解到关于“文武盛地”的作者之争,先后有三个版本的说法。第一个说法是,“文武盛地”四个字是在清朝乾隆五年重修鼓楼后,陕西巡抚张楷模仿乾隆皇帝的“御笔”写了鼓楼南匾“文武盛地”四个字,这个说法的来源是《咸宁县续志》及清陕西巡抚张楷《重修钟楼记》。第二个版本是“文武盛地”四字是明万历十八?庚寅 年巡抚赵可怀所书,这个版本的消息来源是据记载,1952年11月27日,原西安公营新元营造厂写给市人委?现西安市政府 的公文,记有“文武盛地”四字是明万历十八?庚寅 年巡抚赵可怀所书。最后一个版本的传说是一研究历史的学者向西安市钟鼓楼保管所打来电话说:“大量的历史记载证明,‘文武盛地’是清朝时期,今韩城县的一个叫梁元音 的秀才在鼓楼重修后,考试路过新修的鼓楼时,欣然提笔写下了‘文武盛地’四个字。”

  “文武盛地”四个字到底出自谁之手还有待我们的学者、专家进一步研究考证,而“文武盛地”四个大字如今却成为鼓楼的一大亮点,“声闻于天”的加点传说为鼓楼增色不少。

  采访中记者还了解到关于“声闻于天”加点的神秘传说:当年,鼓楼建成后,大臣请武则天写了“声闻於天”四个字,而武则天却在“於”字上少写了一点,一天她从楼下经过时发现此况,便问身边的大臣原因何在,身边的大臣面面相觑不敢出声,于是武皇下令取来大笔一枝,蘸上墨,用一弓箭将其射到牌匾上,正好射到缺一“点”的位置,引来群臣欢呼。解放前,还有人曾说:“武则天是一个女人,女人怎么能够执政呢﹖‘声闻於天’为武则天所写,这个不好,于是清朝重修鼓楼时就将其改成‘声闻于天’,而不再使用原匾中的‘於’字。但经过后来分析,这类传说是没有依据的,射箭加点更是荒唐无稽。”

  25日16时,离开了西安钟鼓楼保管所,记者来到了鼓楼前一看究竟,只见鼓楼在初夏的阳光下显得更加雄伟壮观,两个牌匾高高地悬挂在鼓楼的上方,两个牌匾分别用红布遮盖着,鼓楼下的游人也时不时地猜着牌匾的模样,有的游客则在相互交流着什么,大家都期待着4月29日牌匾揭开神秘面纱的那激动人心的一刻……

【西安钟鼓楼旅游参观指南】相关文章:

大雁塔旅游参观指南08-20

参观旅游礼仪11-04

西安旅游路线08-19

西安求职生活指南07-16

旅游指南越南旅游12-09

咸阳博物馆参观指南10-11

西安高新公租房申请指南03-11

西安市公积金转移指南03-16

西安住房公积金提取指南03-15

西安结婚登记预约指南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