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教学反思

时间:2023-03-12 16:18:01 小学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教学反思15篇

  作为一名人民老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对学到的教学新方法,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么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教学反思15篇

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教学反思1

  《分数四则混合运算》,是学生在已经掌握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分数加、减、乘、除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把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运算律推广到分数上的,为后面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做好准备。《分数四则混合运算》我设计了一些预习内容:

  (1)回顾以前学习关于整数、小数的运算顺序

  (2)整数、小数的.各种运算定律,并用字母公式表示出来。

  (3)计算:3.2×99+3.2120÷0.25÷40

  (4)预习书上第80页的例题,思考:整数的运算律在分数运算中适用吗?

  (5)试做练一练。从预习作业情况来看,个别学生书写习惯不好,把数字抄错;把自己书写的数字看错;观察力不强,看不出其中的错误等等。少部分学生的计算准确率相当低,对稍复杂的计算在处理时往往有点乱,不知所措,尤其是既有小数又有分数的,运算符号三个以上的,错误率相当高,但大部分学生的预习作业做得相当棒。

  改进之处:在出现不同方法的情况下并没有让学生有个观察比较的过程,而是我在很生硬地让学生接受那种简便的方法,结果并没有收到很好效果。

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教学反思2

  核心提示:《利率》一课是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百分数一章的最后一节关于百分数的应用的新授课。

  其实在初备这节课时,我有许多困惑:如何让学生明白,本金、利息、利率的概念;如何让学生掌握利息的计算方法;到底该不该给学生说20xx年后利息税就取消的政策等等。当时真是脑海中一片混乱,不知该如何才能给学生讲清楚。

  为了上好的这节课,一星期前我给学生布置作业,每个学生在父母的监督下,亲自到银行了解利率情况,并做好记录。因为每一个学生都去银行储蓄网点对利率、利息及其他相关知识有了初步的认识,教学时从认识老师的一张存单开始,不仅培养学生的能力,掌握了相关利息知识。

  但是在课堂上实际实施的过程中,我依然暴漏了自身存在的很多问题:

  1、虽然我设想的是以学生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但是课堂上我的参与却太多,不敢放手给学生,总是想要想帮学生把苦难扫清。但是长期以来由于我的过分参与,表面上的放手,其实正是束缚孩子成长的枷锁。剥夺了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这样可能是我班孩子在回答问题上被动的原因所在。

  2、课堂上对于孩子的评价不够。给学生单独展示的机会很少,没有给学生提供展示的平台。评价语也显得有些缺乏,没有最大限度的调动孩子的积极性。

  3、课堂容量不是很大,习题的设置梯度行不强。

  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会更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给予学生充分的信任,最大限度的给孩子发挥的空间,让孩子课堂上真正意义的主人。同时在今后我也会更注重课堂上对于学生的评价,让那个学生更乐于融入到课堂中来。

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教学反思3

  11月11日早上听了《圆的认识》这一堂课使我感受良多。

  学生在低年级虽然也认识了圆,但只是直观的,对于掌握圆的特征还是有难度的。由认识直线图形到认识曲线图形,是认识发展的一次飞跃。所以这堂课重点难点是让学生学会用圆规画标准圆,并一步认识深刻体会圆的特征及其内在联系。

  上课伊始,吴老师首先出示了一个用各种平面图形组成的各种图案。让学生找出这些图案都是由哪些平面图形组成的,接着让学生说说在这些平面图形中,哪个图形最特殊,为什么?让学生总结出圆是平面上的一种曲线图形。然后让学生举例生活中哪些地方见到过圆形的物体。吴老师在事先也准备一部分图片让同学们了解在自然现象,建筑物,运动领域都能找到圆的足迹。然后通过摸圆活动认识圆,通过学生的想象与验证、动手操作,亲身体验到圆是由曲线围成的图形。画圆,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在这一环节的教学,教材上是在认识圆的特征之后进行教学的,但吴如美老师却把它提前了,从学生第一次试画圆,从失败中吸取经验,再次画圆时当然会取得成功的喜悦,在这过程中学生的信心增强了,同时在这一环节还通过设置关键问题为什么同一圆规却画出二个不同的圆?巧妙地引导学生看书并理解圆心和半径的作用。操作和观察是学习数学知识的二种好方法,这个环节通过让学生操作和观察折痕的特征,从而顺理成章地引出直径。学贵有疑,因此吴老师在上课时,以一个个问题为导火线,学生在量一量、画一画、折一折、比一比等一系列活动中,经历了知识探究的过程,并通过小组讨论交流、相互补充,这不仅提高了学生分析推理能力;最后还让学生自己归纳概括出圆半径和直径的特征。

  值得思考和改进的地方:关于在同一个圆里直径、半径的特征以及两者间关系的.教学。这是本课的重点,要通过多种形式的数学活动,使学生清晰的理解掌握概念、帮助其提升思维水平。如:在同一个圆中有多少条半径,多少条直径,它们的长度都相等吗?在同一个圆中半径和直径的关系。学生在圆形纸片上通过画、量、折、比等操作活动中;怎样证明直径和半径的关系的讨论过程中。这里的教学还不够细致,不够紧凑,学生的练习时间不够!

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教学反思4

  这节课是小学六年级的一节概念新授课,是在学生学过了线段图形的认识后对一种新的由曲线围成的平面图形的认识。作为曲线围成的平面几何图形,它既是一节起始课,同时也是后继学习内容——圆周长、圆面积、圆柱、圆锥的基础。圆在生活中是非常普遍的,学生对圆也有了一定的认识,如果不上这节课,多数学生也能知道什么样的图形是圆,那么本课的教学目的是将学生原有的、粗浅的对于圆的认识进行组织与提升,使之逐步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而非单纯地了解概念。

  本节课的教学,我恰当地处理教材,把握了重点,突破了难点,当学生自学完教材,学习就进入了展示知识技能的阶段,在巡堂中,我(问过学生),发现,其实学生自学完所呈现的圆的知识信息是带有复述的情况,并没有真正去理解和掌握,所以我通过让学生折一折——全班交流——课件形象演示辨一辨等多种方式让学生理解圆各部分的名称以及体会圆上、圆内、圆外、任意这些词语的'含义。

  让他们准确理解数学概念,较好的突破了本课的重点。让学生探究圆的特征,有了上一环节的铺垫,利用折一折、画一画、指一指、比一比、量一量等动手实践活动,让学生进一步探讨圆的特征,在这一环节较好的突出了学生动手、动脑、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的教学理念,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培养,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但课堂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如果在时间的把握上还更紧凑,课堂语言再简洁先,可以在课堂上给学生留有独立思考的空间再多些,更有利于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发挥。

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教学反思5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存在着数学思想,关键是教师是否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精心地去捕捉“生活现象”,采颉生活中的数学实例,为课堂服务。《认识负数》是新教材中新增加的内容。负数的认识是数概念的进一步拓展,是学生学习有理数的启蒙阶段。本阶段中所指的负数,主要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学生可以直接感受的负数。学生在认识负数的过程中,能更加深切地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及数学的价值。教学中,我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设有利于认识负数的情境,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符号感

  正、负数是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生活中大量存在的相反意义的量是学生学习负数的已有经验。课始我让学生记录老师的话“今天的气温零下4度到零上7度”。学生基于自身的经验,用自己的方式记录教师叙述的意义。有的用语言的方式进行记录,有的用列表的方式进行记录,有的用数的方式进行记录。通过展示,学生对不同的记录方式进行融合与比较,在此过程中初步体会了负数的意义,同时对用数字符号表达信息的简捷性有了不同的体验。

  二、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增进对负数的了解

  初步认识负数以后,我让学生结合生活的经验,举一些生活中可用负数表示的`例子。学生对负数获得了基于自身经验的不同理

  三、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数的相对大小关系

  初步认识负数后,我通过生活情境:以树为起点,一个向东走5米,一个向西走5米,让学生在数轴上表示,通过数形结合,学生对于正数和负数获得了更深的认识。在比较两个负数的大小时,有两种方法:一是在数轴上表示出两个负数,右边大于左边;二是,两个负数,数值大的反而小。这样学生才会对比较两个负数的大小这一数学问题获得主观的认识,从而提高知识的活力。

  四、借助于具体的数据,使学生获得一些生活的常识和社会的知识

  教材中安排的许多习题有的是一些基本的生活常识,如我国的最低点、南极的温度等。在教学中我们不仅仅要让学生会读数,还应该让学生对于这一些知识有所了解,从而实现数学的综合化。

  本单元教起来似乎觉得轻松,学生学起来也看似轻松,可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却会发现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出现。

  要从具体事例中,知道或举例说明对象的有关特征(或意义),能根据对象的特征,从具体情境中辨认出这一对象,还需要作进一步的努力!

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教学反思6

  这一节课的教学,我认为最成功的是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利用教材,让学生先根据提纲自学,然后汇报中形成知识冲突,学生有更多研究和表现的机会。

  主要表现在以下的几个方面:

  一、复习旧知,引出新知

  在统计教学中,学生对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特征有一些基本认识。因此要求学生在课前收集数据并制成的相应的统计图表,收集有关能用百分数知识解决的生活问题等,并在全班中交流,使学生自我复习了条形统计图与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与百分数的相关知识,使学生在课中顺利地进入新知的学习。

  接着,我揭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学习扇形统计图,让学生自学教材。并根据学习提纲交流学习效果。

  学习提纲:

  (1)在这个扇形统计图中,整个圆表示什么?

  (2)图中的每个小扇形各表示什么?所有百分比的和是多少?

  (3)各个扇形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系?

  二、认真观察,研究特点

  选取与学生生活学习联系较密切的扇形统计图,要求学生说说从这些扇形统计图中各获得什么信息,教会学生从整体到部分进行观察,弄清部分量占总量的百分之几,能说出最大和最小的量等,使学生对扇形统计图特点有着丰富的感知。引导他们观察、比较两种统计图的异同点,让他们在小组交流讨论、合作探讨中初步体会出扇形统计图与其他统计图描述数据的独特点。这样的认知,就是孩子们对扇形统计图的深刻认识。

  不足之处:

  如果教学中语言更精练,提问更有针对,让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更多一些,大胆让学生根据信息提出数学问题,教学更加紧凑,练习时间更多,我想本节课效果会更好。

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教学反思7

  《倒数的认识》这一课的核心内容是“倒数的意义和求法”。“倒数的意义”属于概念的教学,我认为,只有让学生关注基础知识本身,让学生在深入剖析“倒数的意义”的过程中,学会数学思考,体会解决问题所带来的成功体验,才能使学习真正成为学生的需要。

  本节课我在设计教学时力求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与交流合作中再现知识发生的过程,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概括归纳的能力,实现知识技能与学生智能的同步发展。通过这节课的实际教学,结合新课标,也给了我不少启示。

  启示一:处理好“教教材”和“用教材”的关系:

  1、在课的'导入部分,联系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由倒影和一些有趣的文字引出本节课所要探究的问题――倒数,从形象直观上感受颠倒位置,既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为学生学习新知识做了充分的准备,为学生较好理解倒数的意义做了铺垫

  2、变例题教学为学生自学课本,发现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然后通过举例,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再总结出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

  3、丰富练习的形式。在充分利用教材的练习同时,我还适当地补充了练习的内容,使学生在练习中巩固,在练习中提高。比如设计的“比较大小”,在比较大小之后,让学生找找其中的规律,为接下来的分数除法做铺垫。“猜一猜“,不仅用到了倒数的知识,也联系到前面学的分数乘法应用题。

  启示二:相信学生,处理好扶与放的关系:

  1、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相信学生能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教学中每一个问题的提出,要使学生不是坐等听别人讲,而是能养成先自己积极思考的习惯。

  2、给学生合作学习的机会;当学生有困惑时,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学生集体智慧,引导学生小组合作、互相学习、互相交流,在合作中交流、在合作中提高、在合作中解决困惑。在教学中,我对于探求“整数有没有倒数”、“0和1有没有倒数”、“小数有没有倒数”这几个环节,充分发挥学生合作交流的作用,去共同解决问题。

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教学反思8

  今天,我教学分数乘法的第一课时,分数和整数相乘。在教学的过程当中,使我深刻地感到预设与生成的重要关系。在教学乘法的意义以后接下来首先想通过从意义上理解分数乘法的方法,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我指着板书:3*2/15=2/15*3=2/15+2/15+2/15,要算3*2/15或2/15*3就是算什么?(算3个2/15的和)接着完成板书:3*2/15=2/15*3=2/15+2/15+2/15=2*3/15=6/15=2/5(公顷)到这里,老师以为学生很明白,接着就按照预设走下去。

  出示:1/8*2 1/8*3 1/8*4师:下面这些算式各表示什么?能像老师这样算出结果吗?生板演:1/8*2=1/4.........。 一直都用整数和分母约分。我一看就不知所措了,如果说着三个同学已经事先学会了,那并不代表所有的同学都会啊!也可以说他们能理解为什么用整数和分母约分吗?其他同学如果机械模仿那怎么能真正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我原本的目的关键在于先通过掌握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在此基础上追问:80000*1/8难道还要用80000个1/8来求和吗?从而来激发学生观察整数乘分数的方法,即通过写出相同加数来求和还不是个简便的办法这一教学思路。下课以后心理很不是滋味,决定到六(3)班再上一次,这次我对以上环节作出了调整。师:1/8*2表示什么?生:表示求2个1/8的和。师板书:1/8*2=1/8+1/8=1*2/8=2/8=1/4,追问:1/8*3呢?1/8*4还能这样算吗?(生说老师板书)此时板书的过程很清晰了。突然出示:80000*1/8问:还能这样写下去吗?此时学生都摇头说不能,很麻烦!师:那也就是说通过写出几个相同加数来求和的`方法计算整数乘分数还是有一定局限的是吗?学生都表示肯定。接下来教师擦去以上的求和过程直接引导学生观察计算中的特征,引发学生思考,达到了引导、质疑的学习氛围。

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教学反思9

  《折扣》这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百分数的知识基础上教学的。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非常紧密,大多数同学在日常生活中通过新闻媒体、交往、购物等多少都有所接触、了解。但学生的这种认识还只是凭借生活经验产生的感性认识。如打折,学生都能想到是便宜了,比原价少了,但问其所以然,能解释清楚的并不多。所以对折扣知识概念学生并未真正理解。另外,学生很少会将这种生活中的商业折扣与数学、与课本上的百分数数学知识相联系,欠缺知识间沟通互化的意识。所以,需要教师规范、指导形成系统的概念,联系生活实践来展开教学。但是在农村生活中,打折的现象比城市少见一些。所以我在设计这节课时,尽量考虑到我们农村学生的现状。

  数学本身来源于生活。所以我在新课导入时,就由学生们经常接触到的自行车为切入点,农村的学生很多都是骑自行车上学的,对自行车学生们是再熟悉不过的.了,就创设了为女儿买自行车的情境。通过猜测我买的自行车多少钱,与原价对比,从而引出了打折。然后再进一步探究,打折究竟是怎么回事,并用所了解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反思这节课的教学,我注重了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强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好的数学问题,是激活学生思维的重要手段。教学中我适时地结合生活情境,结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正确把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不断地提出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很好地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如在发现问题环节,在学生掌握发现折数与百分比的相互关系的前提下,分层提出了“原价相同折率不同、原价不同折率也不同、原价不同折率相同”等一系列问题,使学生不断解折率表示的是现价与原价的关系这一核心内容。

  2、注意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情景的设计贴近生活,把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去感受数学、学习数学、应用数学,丰富学生的解题策略。如拓展提高环节,习题的设计使学生感受生活中的多种促销方式、不同的解决方案,体会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同时为学生创设了展示智慧、发挥潜能的空间。

  3、突出培养了学生思考问题的全面性。

  事物往往包含两面性,促销的背后同时也包含着正常的商业竞争与虚假欺骗的两种情况,如请你策划环节,使学生在理解其实际意义的同时,学会多角度地分析问题。

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教学反思10

  本节课在学生认识圆,圆的周长的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围绕主题图中:“这个圆形草坪的占地面积是多少平方米?”进入新课。在学习中,我注重数学转化思想的渗透、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和提高练习的有效性是本节课的3个亮点。

  通过让学生回忆直线图形的面积公式推导过程,复习了“转化”的思想,顺其自然也可以想到把圆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课堂中我给了适当的提示,鼓励学生“化曲为直”,并分析图形之间的联系,渗透“极限”思想,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

  小学数学的“空间与图形”部分内容的呈现以学生活动为主线,通过“看一看”、“剪一剪”、“拼一拼”、“说一说”等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的参与,经历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的形成过程,把学生推到主体地位,让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知识,使抽象知识具体化、形象化。为了及时掌握学生对本课知识学习的情况,我设计一些与本节课相关联的.课堂练习,让学生随堂完成。根据学生的反馈结果,为我对下节课提供了一个参考,我会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设计练习和安排下一节课的教学流程,总结方法,改进自己的教学法,力求做到教学相长,提高练习的有效性,促进和提高教学效果。

  整堂课下来,学生对圆的面积的探究过程非常有兴趣,学习的兴趣非常浓厚。但是对于生活中的数学(如:羊吃草、喷泉的射程等)引导得不够到位全面,因此部分学生不能正确地解答。总之,本节课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恳请各位专家和同行们提出宝贵建议,给予批评和指正

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教学反思11

  圆锥的体积是在学生直观认识圆锥的特征,会算圆的面积,以及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的体积的基础上安排教学的。以往几次,都是按老方法进行,一开始教师就准备了一个圆柱和一个圆锥,先比较它们的底面积相等,再分别量出它们的高也相等。进而由老师做实验,把圆锥装满水(或沙)往圆柱里倒,学生观察倒了几次正好把圆柱装满。接着推导圆锥的体积等于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并重点强调求圆锥的体积一定要乘三分之一。一节课上下来非常轻松,非常顺利,时间也充足,作业效果也还不错。可是到了综合运用问题就出来了:忘记乘三分之一的,计算出错的,已知圆锥的体积和底面积,求高时,直接用体积除以底面积的,出的错误五花八门。

  再上这节课时,我加强了以下几个点的教学,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1、教学新课时,我出示一个圆柱体和一个圆锥体让学生观察并猜测圆锥的体积和什么有关,学生联系到了圆柱的体积,通过师生交流、问答、猜想等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学生迫切希望通过实验来证实自己的猜想,所以做起实验就兴趣盎然;

  2、实验时,让学生小组合作亲自动手实验,以实验要求为主线,即动手操作,又动脑思考,努力探索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始终是一个探索者、研究者、发现者,并获得了富有成效的学习体验。学生获得的不仅是新活的数学知识,同时也获得了探究学习的科学方法,探究成功的喜悦以及探究失败的深刻反思,在这样的.学习中,学生会逐步变的有思想、会思考、会逐渐发现自身的价值。

  3、学生做图形应用题时,引导学生审题,先确定是什么图形,再想相应的计算公式,最后根据公式列出算式。这样对于后面的综合运用题,学生有了这种固定思维模式,就不会乱列式,

  4、列出算式后,不要按部就班的从左算到右,先观察算式的特点,寻求简单的计算方法,把口算和计算有机结合。如:3。14×(4÷2)2×8时,先口算(4÷2)2=4,再口算4×8=32,最后再计算3。14×32。又如:×3。14×(4÷2)2×9时,先口算×9=3,(4÷2)2=4,3×4=12,再计算3。14×12。这样就大大地减少了学生计算难度,提高了计算的正确率。

  教后反思:

  上课一开始,有针对性地对圆锥体积公式进行复习,了解学生对已有知识的掌握程度,便于教师调控教学进度,为本节课的教学起到较好的铺垫作用。学生在已有圆锥体积计算方法的基础上,通过自主探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与思相结合,教师适时的点拨,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时学会有序的思考,有利于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通过对生活中的常见问题的解答,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有利于学生的思维拓展,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的意识。在教学中,重视学生自主探究,尊重学生的意见,重视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通过独立思考、小组合作等方式,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教学反思12

  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是小学阶段解决问题教学的重、难点之一。这种解决问题实际上是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的应用。它是分数应用题中最基本的,不仅分数除法一步应用题以它为基础,很多复合的分数应用题都是在它的基础上扩展的。因此,使学生掌握这种应用题的解答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教学中,我从以下方面引领学生:

  ⑴强化训练找单位“1”,简单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让学生说出求知量其实就是单位“1”的几分之几。

  ⑵引导学生从会看线段图入手,逐步学会画出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

  ⑶强化分率与数量的一一对应关系,并根据关键句说出数量关系。

  ⑷对稍复杂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通过分析关键句与线段图,抓住第一步求什么?谁是单位“1”的量;第二步求什么?谁是表示单位“1”的量;分步列出算式,计算出结果。在分步列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列成综合算式。

  教学中让我感到最棘手的是对学困生的辅导问题,多数学困生不能准确找出单位“1”,根据关键句找不出数量关系。我班学困生多,课堂个别辅导难以做到全面,课后难以找到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因此,在课堂上难免出现使优生感到厌烦的情景。怎样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是我一直在探索而一直得不到解决,还望同行们能指点迷经。

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教学反思13

  教材分析

  1、本节内容在全书及章节的地位:《比的基本性质》是在学生理解掌握了比的意义,比和除法、分数的关系的基础上组织教学的。这一内容也为化简比打下基础,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本节内容是比的基本性质部分,因此,在比和比例这章中承上启下的作用。

  2、本节核心内容价值和功能:比这部分知识来源于生活,而数学作为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科学,它源于生活最终还要回归生活,用来指导生活,所以这章把这部分内容交给学生就是要让学生体会数学的生活性。作为一名数学老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给学生数学思想、数学意识。

  学情分析

  1、由于这个班是我从五年级就开始带的,所以我对学生学习基础很了解,学生在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时基础比较扎实,而该部分内容和分数的基本性质联系比较紧密。

  2.学生认知发展分析:人教版小学数学知识的教授具有“螺旋上升”的特点,即每学年都会学习一些内容,但是这些内容又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在前一基础上的深化和加深,越来越复杂,越来越抽象的。五年级时候本班学生在分数的基本性质这部分内容上,有比较好的基础和理论准备,所以我认为学生在学习这部分内容时候没问题的,可以轻松掌握。

  3.学生认知障碍点:学生的最大障碍应该在于应用比的基本性质进行的比的化简和求比值,两者容易混淆,在此要给学生认真详细分析两者的不同。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让学生经历发现、总结比的基本性质的.过程,在感受和理解比的基本性质的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2、使学生在小组探究中掌握运用比的基本性质把一个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的方法,培养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经历比的基本性质的探索过程,引导学生初步认识从“特殊”到“一般”的规律,将未知转化为已知,合理运用归纳思想、整体思想,发展学生的逆向思维,渗透探索问题的思想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本节课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高高兴兴地进入数学世界,在探索中激发兴趣,从发现中寻找快乐;

  2、培养学生做事、待人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理解比的基本性质,比利用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

  难点:比值和化简比的区别。

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教学反思14

  我上了一节扇形统计图公开课,课后有如下反思:

  思考一:成功之举

  上课之前作为一个年轻教师我压力很大,课该往哪里引?是面面俱到呢?还是体现一点特色或创新?诸多问题困扰着我。这是我们数学组的各位老师给了我无私的帮助,帮我设计好了教学环节。决定只体现两点发散思维的培养和情感目标的达成。于是精心设计了这两个环节。

  1, 激发学生思维,给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

  课上我是通过提问发散性问题来激活学生思维。如:从这幅图中你能想到什么学生回答五花八门,多是肤浅的.问题,但参与面很广。接着第二次提问:从这幅图中你还能想到什么学生的回答转向一些具体问题。如:我们一般用圆表示--------。用扇形表示---------,扇形的大小表示等等。

  2, 促成情感目标的落实

  如第八张幻灯片中提问: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公民你应该怎样去做。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

  思考二:败笔之处

  1, 有些题讲的太快部分学生没有跟上特别是第七张幻灯片中计算扇形B表示的人数和C表示公顷数时讲的不透彻。

  2, 没有掌握好时间,整节课前松后紧,以至于有点拖堂。

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教学反思15

  《国家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探索和富有个性的过程。”也就是说,学生学远的周长习数学并非单纯的依赖模仿和记忆,数学学习过程的实质上学生主体富有思考性的探索过程。本节课探究的课题“圆的周长”,借助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从“圆周长意义”的理解,立足于学生的亲身体验和自由表达;“圆周长公式”的建构,则是借助于学生主体的'测量、计算、自学、推导、论证等充分的实践活动而展开的。可以说,每个知识点的发现,都是学生自主探索的成果,而不是学生被动接受的结论。探索,作为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达到了最大化。本节课带给我的不仅仅是这些收获,还有关于教学不足的思考,比如教学语言不够精炼,小组间的互帮互助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练习的设计上考虑的还是有些不到位,这也是我在今后教学中,应该注意的地方。

【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上册的教学反思01-05

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教学反思03-12

小学数学上册教学反思范文10-20

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02-25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教学反思02-11

关于小学数学上册期中的教学反思12-11

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数与形教学反思01-05

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圆的周长》教学反思01-15

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07-07

【荐】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