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比例教学反思

时间:2023-02-10 14:52:08 小学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小学数学比例教学反思4篇

  身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学,在写教学反思的时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学失误,那要怎么写好教学反思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数学比例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小学数学比例教学反思4篇

小学数学比例教学反思1

  《反比例》教学反思 本课六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我是在教学《正比例》的基础上进行设计教学的,通过教学本人有以下几点体会: 第一:在教学过程中,注意生活与实际相结合,通过生活中的四个情景引导学生理解反比例。让学生容易上手也容易判断。 第二:在引入反比例时,引用语文知识的`“反义词”引导,让过渡自然,学生兴趣浓厚。 第三:注意首尾呼应,在学生掌握了反比例的特点之后,让学生切实去判断两重量是否成反比例,做到理论用于实际,然后再回顾课前所圈的两个表,和是几的表和积是几的表,让学生去判断这两个表中的量是否成反比例,让学生有一个首尾呼应的感觉,使课堂条理清晰一气呵成。 下面说说不足之处: 1、在教学中,我觉得让学生动手思考的时间环节还是不够,没有给足时间让学生自己去想,自己做,自己探索,一直都是老师傅这走,感觉有点放不开。 2、 再提问方面,兼顾了前面的学生,没有全面考虑后面的学生。 所以在今后的学习中让学生自己来设计问题,让学生互相提问题,编问题,让学生己去探索,自己去提问,自己去发现,这样的教学才是更深一个层次的教学,更专业一些的境界,所以,在现在的教学思路,在教学模式上,再来一些革新,更加放手让学生去做,我想效果一定会更好。

小学数学比例教学反思2

  《比例尺》这一知识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化简比以及比例的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我在设计教学环节时,仔细分析了教材的设计意图,同时又思考如何将概念教学恰到好处的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成功的关键有以下几点:

  1、在生活中引入新课。

  现代学习心理学认为,知识并不能简单地由教师或其他人“传授”给学生,而只能由每个学生依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建构”。在引入阶段,我选取了学生们非常熟悉的典型的感知材料,画出一个标准篮球场长28米宽15米的平面图让学生动手操作画一画,问学生是怎么画的。

  2、在情境中引出课题。

  生举例生活中的这种情况,举例说明在生活中把实物图扩大或缩小的情况?我在根据生的回答出示最熟悉的缩小了点中国地图和北京交通线路平面图。出示两副图的全貌。让学生去发现。平面图形的大小与比例有着密切的联系,进而让学生提出本节课研究哪些有关比例尺的学习知识,针对学生们提出的'问题,进一步有侧重点的确定这节课的教学重难点。

  3、自学书得出概念。

  出示导学提纲

  (1)什么叫比例尺?怎样求比例尺?

  (2)比例尺有哪几种?

  (3)学习比例尺有什么作用?

  (4)比例尺与我们学具袋里的尺相同吗?

  在汇报交流时,恰当的传授知识。这一环节让学生充分总结出比例尺的定义,认识缩小比例尺,针对学生们得到的很多结论,我将他们的课堂充满了探索的气息。

  4、在自学中学到知识。

  在学生理解了比例尺的概念和作用后,怎样求比例尺和图上距离这一部分知识教简单。因此我比较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大胆的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自己思考,自己与其他学生交流,在交流中学到新的知识。

  5、孩子的想法是获得知识的源泉。

  通过创设生活情景,使学生始终处于动手操作、动脑思考的状态,解决了线段比例尺和数值比例尺的转化,让学生从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同时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去解答,以此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这样让孩子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培养了能力,通过本节课让学生真真切切的感受到生活中有数学,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提高了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有了以上的铺垫教学,在已知比例尺、实际距离求图上距离,或是已知比例尺、图上距离求实际距离时,就简单多了。比如已知比例尺、图上距离求实际距离时,孩子们很多人都根据比例尺,来分析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之间的倍数关系,然后用比例尺的意义列出比例式。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量大,导致学生的练习时间偏少。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作为一个数学老师,我会不断地探索适合学生的教学模式。一节课是否上得好,并不是因为这位老师上得有多精彩,而是因为学生真正掌握了才是真的好。

小学数学比例教学反思3

  在教学反比例的意义时,首先简单回顾正比例的概念知识,然后给出单价、总价、数量,问:怎样组合才能符合正比例的要求?接着小结:“既然有正比例,那就有……”(学生说:反比例)引出课题《反比例》,引对与错,最起码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质疑心理,为后面的学习先奠定一定的基础。接下来出示例4和例5并按要求回答,然后把例4和例5放在一起比较,寻找这两道例题的共同点:都有两种相关联的量、都是一种量随着另一种量的变化而变化、两种量里对应数值的乘积一定。找出共同点之后,分步出示反比例的意义,然后用反比例的意义在回去解释例4,接着要求学生用这一知识解释例5,然后学会用字母X、Y和K来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在学生之间创设了一种相互交流、相互合作、相互帮助的关系,让学生主动、自觉地去观察、分析、概括、发现规律,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在学完例4后,我并没有急于让学生概括出反比例的意义,接着实际运用,做练一练第1题和练习八的第4题,到这里我都是教要用一句话来判断两个量是否成反比例的,接下来出示例6,跟学生说明,我们也可以列数量关系式来判断,如果要列数量关系式判断的话,它们的乘积就要一定。至此,课的内容已经基本上完,后面就做了两组相关的练习,一组是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其中有一题不成比例,有一题成正比例,有两题成反比例,另外一组题目是先把数量关系式填写完整,然后根据数量关系式回答问题,最后总结本课内容。总结时,学生提到了和正比例的区别的联系,这是我备课时所没有想到的',而正好时间又多,我就顺着学生的思路,要大家比较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由于前面学的比较好,学生很清楚地找出了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其中有个学生说到了它们之间的联系时是这样说的:它们相同点都是一种量随着另一种量的变化而变化,但是如果要讲具体怎么变化的就有区别了。为学生的精彩回答而感到高兴,看来他们今天学的比较好。同时,我也暗自为自己庆幸,不是庆幸上的好,而是庆幸课的内容按预计的上完了,也改掉了一直伴随我的老毛病——课堂上罗罗嗦嗦。

  不足之处,在教学中,我觉得让学生动脑思考的时间环节还是不够,没有给足时间让学生自己去想,自己做,自己探索,一直都是跟着老师走,感觉有点放不开。

  在提问方面,过多照顾了学困生对知识的掌握,而对学习较好的学生知识的拓展训练太少。

  所以在今后的学习中要让学生自己来设计问题,让学生互相提问题,编问题,让学生己去探索,自己去提问,自己去发现,这样的教学才是更深一个层次的教学,更专业一些的境界,所以,在现在的教学思路,在教学模式上,再来一些革新,更加放手让学生去做,我想效果一定会更好。

小学数学比例教学反思4

  本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正比例的基础上学习反比例,由于学生有了前面学习正比例的基础,加上正比例与反比例在意义上研究的时候存在有一定的共性,因此学生在整堂课的思维上与前面学习的正比例相比有明显的提高。

  在课堂上讲解完长方形的面积一定,它的长和宽成反比例后,想到三角形的底和高学生是否也能正确的解答,于是就补充了:三角形的面积一定,它的底与相应的高是不是成反比例?为什么?从学生的回答情况来看,在书写数量关系的时候,呈现了这样两种情况:

  1、底×高÷2=面积(一定)

  2、底×高=面积×2(一定)

  课堂课堂上出现的这样两种书写方法,到底哪种正确,同学比较明显就指出赞同第二种,但是为什么呢?这个问题的'提出,使我对于为什么教材在安排上引入了利用字母表示有了更好的理解,起初不太清楚为什么要用字母表示,现在看来,字母的标识其实是最能用数学语言来判断是不是成反比例,只有书写成x×y=k(一定)形式的数量关系的两种量才成反比例,这样学生在书写数量关系的时候思维方法就显得更明确。所以课后在做习题“长方形的周长一定,它的长和宽是不是成反比例?为什么?”的时候,就有学生写出了这样的数量关系:长﹢宽=周长÷2(一定),因为是长加宽的和一定,而不是积一定,所以不成反比例,比原先在理解上有了提高。紧接着,我又抛出一个问题:圆周长一定,圆周率和直径是否成反比例?为什么?从而让学生进一步知道,只有两个变量才会成正比例或反比例关系。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让我知道深入分析教材,弄懂教材对教学来说是多么重要。如果老师能够很好的驾驭教材,就能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小学数学比例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比例教学反思11-16

小学数学《解比例》教学反思11-04

小学数学《比例尺》教学反思07-10

小学数学比例教学反思15篇11-16

小学数学比例教学反思(15篇)11-16

小学数学《比例尺》教学反思11-04

小学数学比例教学反思集锦15篇02-04

小学数学《比例尺》教学反思4篇12-16

小学数学《比例尺》教学反思(4篇)12-16

小学数学《比例尺》教学反思7篇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