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反思

时间:2021-10-10 13:28:38 小学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集合15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老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写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学反思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小学数学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集合15篇)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1

  ——复习用乘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在各位老师前辈的指导下,我执教了二年级上册《复习用乘除法解决实际问题》这一节复习课,反思这节课的整个教学过程,有成功,也有遗憾。

  首先先说说个人认为成功的地方,如下:

  一、活动化的教学过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因此,本节课在组织教学材料时,创设一个去猫数学乐园玩这个生活情景,将学生置身于现实问题的情景中,把学生的学习活动同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体验到生活是数学的源泉,了解了数学的价值,增强了应用数学的意识。还用本节课所学到的知识进行解决一系列问题,学生成了游玩的主角,并在玩中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整堂课,学生一直保持着很高的参与热情,师生、生生、群体间都在互动,学生玩了,乐了,也学了。

  二、加强对比,加深对用乘法解决问题的理解。

  本节课,我引导学生在深入理解乘法意义的基础上进行数量关系的分析,并在多处地方设计了对比,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去观察、去讨论、去争辩,让学生在对比中理解,在理解中提升。例如:“把小女孩浇了4棵树,小男孩浇了2颗树,两人一共浇了几棵树?”与“小男孩浇了4棵树,小女孩浇了4颗树,两人一共浇了几棵树?”进行比较,明白加法与乘法的区别,接着追问,4人浇了多少棵,9人呢?引导学生比较,使学生发现这些题的共同点都是求几个几是多少,可用乘法计算,从而进一步加深对乘法意义的理解。再如摩天轮这道题,通过三道算式的对比,了解到乘法与除法直接的联系。

  三、重视对学生进行一些基本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我感觉本节课最出彩的地方是在解决了4人、9人浇了多少棵树后,教师继续追问,你还能知道几人浇了多少棵?小朋友很自然说出5人,6人、7人等人浇了多少棵,再通过一系列的对比,发现从上往下看,每人浇4棵,浇得人数越多,浇的总棵树就越多,并能很顺利的解决10人浇了40棵,11人浇了44棵。很自然地向学生渗透了函数的基本数学思想,并运用规律解决了简单的数学问题。

  四、练习设计层层深入,重视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

  俗话说得好“熟能生巧”。数学离不开练习。在本节课中,我有针对性地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将数学思考融入到不同层次的练习中,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获得思维的发展。如第一层次:基本练习;第二层次:对比练习;另外还有拓展练习、综合练习等,每个层次都有各自的侧重点和明确的目标。如“小红和小强各要写48个大字,小强每天写8个,小红每天写6个。要写完这些字,小强用了多少天?小红呢?”另外还有“小明带了24元买礼物,正好花完,他可能买的是什么?把你的想法用算式记录下来。”那一题,这些都需要学生能在较多的已知条件中,正确选择有用的和必需的数学信息,而不受多余条件的干扰,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遗憾也是一种美。开始的基本练习有些简单,口算卡适当加一些乘加乘减会比较好;另外在植树的那道题目结束,要是添加一个乘加的题目,那么后面的“小明带了24元买礼物,正好花完,他可能买的是什么?把你的想法用算式记录下来。”这道题小朋友就有地方下手了。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2

  小学数学《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教学乘法分配律之后,发现学生的正确率很低,特别是对乘法结合律与乘法分配律极容易混淆。针对这种情况,我认为在教学中应该注意这些问题:

  1、乘法分配律的教学既要注重它的外形结构特点,也要同时注重其内涵。

  教学中通过解决买水果济青高速公路全长约多少千米?这一问题,结合具体的生活情景,得到了(110+90)2=1102+902这一结果。这时我们往往比较注意了等式两边的外形结构特点,即两数的和乘一个数=两个积的和。缺乏从乘法意义角度的理解。所以这里我们不仅要从解题思路的角度理解两个算式是相等的,还要从乘法的意义的角度理解,即左边表示200个2,右边也表示200个2,所以(110+90)2=1102+902

  2、注意区分乘法结合律与乘法分配律的特点,多进行对比练习。

  乘法结合律的特征是几个数连乘,而乘法分配律特征是两数的和乘一个数或两个积的和。在练习中(40+4)25与(404)25这种题学生特别容易出现错误。为了学生更好地掌握可以多进行一些对比练习。如:进行题组对比15(84)和15(8+4);25125258和25125+258;练习中可以提问:每组算式有什么特征和区别?符合什么运算定律的特征?应用运算定律可以使计算简便吗?为什么要这样算?

  3、让学生进行一题多解的练习,经历解题策略多样性的过程,优化算法,加深学生对乘法结合律与乘法分配律的理解。

  如:计算12588;10189你能用几种方法?

  12588 ①竖式计算; ②125811;③125(80+8);④125(100-12);⑤(100+25)88; ⑥(100+20+5)88等等。

  10189 ①竖式计算;②(100+1)89;③101(80+9);101(100-11);101(90-1)等。对不同的解题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分析,什么时候用乘法结合律简便,什么时候用乘法分配律简便?明确利用乘法结合律与乘法分配律进行间算的条件是不一样的。乘法分配律适用于连乘的算式,而乘法分配律一般针对有两种运算的算式。力争达到用简便算法进行计算成为学生的一种自主行为,并能根据题目的特点,灵活选择适当的算法的目的。

  4、多练,针对典型题目多次进行练习。

  练习时注意练习量和练习时间的安排。刚开始可以天天练,过段时间以后可以过1-2天练习一次,再到1周练习一次。典型题型可选择(40+4)25;(404)25;6325+6375;65103-653;5699+56;12588;48102;4899等。对于比较特殊的题目可间断性练习,对优生提出掌握的要求。如3698+72;6825+68+6874,3212525等。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3

  这节课是在学生学完分数的基本性质、同分母分数大小的比较方法、最小公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我认为学生要掌握本节课的学习内容-----通分的方法并不难。学生完全有能力通过自学、合作交流等活动完成这节课的学习。

  在本节课教学中,我没有追求表面上的花哨、热闹,而是以学生的思维训练贯穿整堂课,让学生在不断的猜测、验证、交流、总结等一系列的思维活动中学习知识、提高学习能力。例如:在比较2/5和1/4大小时.我是这样设计的:

  1、让学生观察一下,它们有什么特点?

  2、你们知道它们的大小吗?你准备怎么比?你们有几种不同的方法。各小组确定一种方法,开展讨论研究,等一下分组汇报。

  3、分组讨论学习。

  4、请大家上台演示交流各自的方法。

  我让学生大胆猜测哪个分数比较大,继而用自己的方法验证,结果出乎意料之外的是他们居然找到了多种方法比较这两个分数。(化小数的方法进行比较、化成同分母分数再进行比较、化成同分子分数再进行比较画两个相同的圆,分别用阴影表示着两个分数,再观察比较大小)。

  接着我对学生采用的各种有效策略给予肯定,充分展现学生的思维轨迹,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又如:在引导学生理解通分的概念时,我不急于向学生讲解,让学生在自学、交流中自己去发现通分的两个基本条件,理解通分的意义。还比如:在总结通分的一般方法时,我让学生尝试通分后,再回忆通分时先想什么,在做什么?学生有了亲身体验,只需略加整理,就轻松地概括出通分的一般方法了。整堂课中,学生一直处于轻松而又紧张的思维活动中,我没有指令性的要求,没有权威性的评价,我认为,这样的课,才是新课程背景下的数学课。

  在本节课教学中,我也有一些比较遗憾的地方,我总体感觉讲课效果不好,我备课不够充分,教学环节不是很严密。孩子们不能迅速找到两个分母的最小公倍数,这和前面最小公倍数的知识掌握不牢固有关。在小组合作上不到位,没有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讨论,没有发挥小组长的作用,今后要提前培训小组长,让她们充分预习,在小组交流时给组员指导,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今后我要不断学习,敬请领导老师们指导我的教学,我会不断探索,以期打造更加高效的数学课堂。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4

  一学期来,本人热爱本职工作,认真学习新的教育理论,广泛涉猎各种知识,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严格要求学生,尊重学生,发扬教学民主,使学生学有所得,不断提高,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思想觉悟,为了下一学年的教育工作做的更好,下面是本人的本学期的教学经验及教训。

  在教学中,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是掌握数及其运算性质、法则、公式等基础知识的前提,又是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基础。数学概念是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以及它们的本质属性在人的思维中的反映,它是小学数学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中,我深深感到学生在运算中发生错误,解题能力差,不能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解决问题,其主要原因是学生对某些数学概念掌握得差。只有组织好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才能起到优化教学过程的作用,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一、 创设求知情境,导人新课

  从教育心理学中知道,“需要”是产生动力的源泉。“兴趣”是内在的动机,它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离开了这种动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不可能有主动进取精神,注意力也不易集中,更说不上积极思维,这样就不可能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想方设法去利用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努力创设求知情境,让学生产生探求数学知识

  的强烈兴趣,使学生由被动接受数学知识转化到主动地去猎取知识,处于最佳的心理状态,为教学新概念创造良好的气氛。

  二、 从具体到抽象,逐步形成概念

  概念是从现实世界的具体事物中抽象概括出来的。因此,我们在数学概念教学中,必须遵循从具体到抽象的原则,由感性认识逐步上升为理性认识,并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注意利用学生熟悉的事物进行观察比较,或让学生动手操作,获得必要的感性认识,然后通过语言来逐步抽象、概括出数学概念。

  例如,在教学体积概念时,我先让学生观察一个铅笔盒和一块黑板擦,问学生谁大?紧接着,又让学生观察两个棱长分别是2厘米和4厘米的方木块,问学生哪个大?通过这样比较,学生初步获得了物体有大小的感性认识,在这个基础上,再进一步引导学生去发现概 念的本质属性.拿出一个梭长是4厘米的正方体空纸盒,先将梭长是2厘米的方木块放入盒内,学生便清楚地看到这方木块只占据了盒子的一部分空间,然后把一个梭长为4厘米的方木块放入盒内,正好占满纸盒的整个空间,学生又从这一具体事例中获得了物体占空间的感性认识,在这个基础上就能较自然地导出:物体所占有空间的大小,叫做“体积”这一概念。

  三、精心设计练习,巩固、深化概念

  课堂练习是教学上的反馈活动,是学生对教师输 出信息的反映信号。学生通过练习,不仅可以起到巩固概念、深化概念的作用,而

  且通过练习可以学习正确的思维方法,形成技能技巧。因此,精心设计好练习题并及时评讲、纠错,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综上所述,我们在概念教学中。如果能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及年龄特点及教学规律,合理采用各种教学手段与方法来进行教学,处理好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可以使学生概念清晰、能力增强。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学生后继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5

  摘要:教学反思以探究和解决教学问题为基本点, 以追求教学实践合理性为动力, 它为教学实践开辟了一个新天地, 启发教师反思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和优秀的地方, 在探索中把自己锻炼成学者型教师。下面, 笔者结合教学实践, 谈些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数学教学; 教学反思; 教学得失; 教学评价;

  一、以教学得失审视反思

  “得”的方面:重点反思这堂课的特色是什么?例如, 教学目标是否达到, 学生学习方法是否适当, 教师是否真正成为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教学评价是否有助于激励学生的学习, 教学情境的创设是否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是否有利于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等等。

  “失”的方面:也要从上述的各个方面去审视, 去查找问题, 查找哪一个环节设计不合理, 哪一个问题设计不科学, 哪一个活动组织、指导不得力、合作不到位等等。还要思考如何避免再出现类似的问题, 如何改进教学设计与教学行为, 如何应对课堂教学中出现的突发问题, 如何精心设计、组织、上好每一节课, 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等等。只有这样, 教师才能做到教学设计、教学行为、教学思想同步进行。

  二、以教学评价促进反思

  评价不仅要关注结果, 更要关注过程。不同的学生, 评价的标准、内容、方式也应该不一样。评价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 在目前评价体系不够完善的情况下, 笔者首先在课堂教学、作业批改、学生的成长记录袋中尝试对学生进行个性化评价, 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享受成功的喜悦。

  1.课堂中的个性化评价。不同的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是不尽相同的, 因此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应该是个性化的。如, 将“敢于发表自己不同的意见, 很好!”送给外向型的学生, 将“你讲得很好, 声音非常洪亮。”送给内向型的学生, 将“这种想法别具一格, 令人耳目一新, 请再说一遍。”送给创新型的学生, 将“把自己的想法画出来, 这种方法值得学习!”送给不善言辞的学生, 将“善于倾听, 乐于思考, 也是一种良好的习惯。”送给思维缓慢但虚心好学的学生等。这样的评价, 能激励不同类型的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 张扬了学生个性化的学习品质, 提高了学生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进步的能力。

  2.作业中的个性化评价。作业是师生交流互动的另一种方式, 所以在作业批改中, 笔者采用了“等级”加“短语”的评价, 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对一些优秀的学生, 采用“优秀”、“思维敏捷”、“解法妙”等简短的激励语, 肯定学生的成绩, 使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同时提出更高的要求, 激励他们继续奋发向上;对各方面表现都一般的学生, 采用“良”、“进步很大”、“争取再努力”、“细心些好吗”等深情委婉的批语, 这样可以调整其心理差距, 激励其不断进步;对一些能力较差的学生, 采用“再努力!”、“多动脑筋好吗?”、“如果把字写得再端正些, 那该多好!”、“大家都看到了你的进步, 希望你继续努力!”等评语, 可以起到提醒、鼓励的作用。

  3.成长记录袋中的评价。在成长记录袋中, 设计一个“评价”栏, 在“评价”栏中有“老师对我说”“爸爸、妈妈对我说”“同学对我说”, 并且还让学生自己进行评价、反思, 并定下发展目标。有的学生说:“我的成绩很好, 但字写得不好, 我要加强练字。”对暂时没有达到要求的学生, 教师允许他们进行延缓评价, 允许他们经过努力或在他人帮助下达到目标后, 再记录在成长记录袋中。

  教师要经常在教学过程中找准时机, 顺势引导学生反思自身的学习状况。这不仅是组织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一种教学手段, 还能在反思中培养学生的客观分析能力, 增强学生的自我反思意识。认识自己, 了解自己, 挑战自己, 是个体健康成长、获得成功不可缺少的一个因素。过分地肯定自己, 看不到自己的短处, 会导致盲目自大, 经不起挫折的打击;过分地否定自己, 看不到自己的优势, 则会导致自卑怯懦, 消极怠惰。反思意识的形成和反思习惯的养成, 能使学生勇敢地审视自我, 虚心地取人之长, 补己之短, 从而超越自我, 不断地健康成长。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6

  《有余数的除法》这部分学习内容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扩展,两部分内容相互联系,具有互补性,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延伸。这部分内容也是今后继续学习除法的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必须切实学好。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学具让学生先动手摆,让学生在分东西的活动中先形成有“剩余”的表象,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余数、有余数除法的概念。平均分东西的时候,可能刚好全部分完,可能剩下一些不够再继续分。学生在二年级(上册)表内除法里已经接触过许多正好全部分完的事例,本节课教学有余数除法,分四步帮助学生逐步认识余数和有余数除法。

  首先是操作活动。在这一环节,我主要通过分小棒的活动来让学生感受“余数”

  (1)让学生分一分小棒。10根小棒,每人两根,可以分给几个人。

  (2)小组合作将10根小棒每人分3根、4根、5根、六根。通过这个坏节,让学生有了“分剩下的就是余数”这一基本概念。

  (3)揭示课题。在小组活动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了解在生活中有很多把一些物品平均分后还有剩余的情况,使学生初步体会有余数除法的含义,进一步理解“分剩下的就是余数”。

  组织学生通过操作、填表、观察、分类、交流等活动,发现平均分东西时,不是都能正好全部分完的,经常可能还剩下一些不够继续分,从而初步形成“剩余”的表象。接着以10根小棒,每人分得3根,还剩1根这种情况为例,讲述怎样写成除法算式,使学生知道剩余的1根在除法算式里叫“余数”,这样的除法是“有余数的除法”。

  然后让学生“试一试”,把分小棒有剩余的其他几种情况也分别用除法表示,在模仿中继续体会有余数除法中的商和余数的具体含义。

  最后是充实感性材料,形成概括性的认识。学生初步建立概念的时候,往往需要大量的事实来支持。“想想做做”让学生继续进行分圆片、分三角形等活动,比较概括地知道平均分东西的时候,如果没有正好全部分完,也可以用有余数的除法来计算。

  学生积极参与操作活动,再得出结果,从形象到抽象,便于学生掌握。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研究和探索的机会,使学生面对数学问题,用自己的智慧去探求数学的奥秘。虽然在摆的过程中,学生交流中,课堂有点乱,但学生学会了创造,自主发展有了更大的空间。在建立余数概念的过程中要循序渐进,凸显有余数除法的现实意义,让学生在现实的情景中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使学生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7

  四、学生学习过程的问题。

  学生在学习中会出现课堂注意力不集中,开小差,说小话的情况,这也就会导致对学习内容会学得不彻底,理解不完善。在上某些貌似简单的内容,就不怎么认真听,感觉会的,其实考试的时候稍微换下题目就不会做了,或者是做错了。平时在教学中,尤其是在讲考试的试卷, 针对他们会出现的问题都经常强调的, 慢慢的有点好转的。

  五、学生学习心理问题。

  学生对于自己有些盲目自信,对知识点听了一点就认为全懂,可到真正做题的时候就出现了一些这样那样的问题,这就是理解的不够透彻的缘故,学生不会一直认真的听,不够谦虚,容易半途而废的。

  六、学生学习基础问题。

  学生的学习基础,尤其是计算能力,碰到一些计算难度比较大一点的题目,就不会做,或者是算错的, 这就是他们普遍的毛病。还有些同学以这个为借口说自己基础差,听不进去的, 从而一直不愿意学习数学的,久而久之, 数学越来越差了,丧失学习数学的兴趣。针对这类学生,我经常找他们单独谈话的,让他们知道数学的重要性, 重塑学好数学的兴趣。

  总的说来,自己懂得数学教学方面的知识还太少,不足以满足教学的需要,以后的工作中还应多学习专业知识,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多研读教材,深入把握教学核心,用先进的教育理念武装大脑,使自己成为一个适应现代教育教学的合格教师。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8

  在和学生共同探讨认识了“什么是物体的周长后”,我出示了一个长方形,引导学生开始了如何计算长方形的周长。学生们开始探究,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也很投入。不一会儿,一双双小手接连不断的举起来了。我让小组选代表汇报合作探究的成果:

  “8+4+8+4=24(厘米)!”

  “8+4+8+4=24(厘米)!”……

  师:“谁有更好的方法?

  师:“汇报的同学说说你们是怎样计算的?”

  “我测量了长方形的长和宽,然后两条长加两条宽。就得到了它的周长。”几乎每个同学都如是说。

  那么能不能利用加法和乘法之间的联系用其他算式来表示。有些同学反映很快。所以,长方形的周长可以用这样一个公式表示:长方形的周长=长×2+宽×2。”

  提问:谁知道一条长加一条宽的和就是什么?

  逆向思维较好的同学或看看观察说出是周长的一半。

  老师在对照图来解释。同时告诉孩子长加宽就是一组邻边。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比较以上几个算式,你认为哪个最简单。他们的共同点都是四条边相加的和,但最后一种比较简单。

  反思:以往的教学,都是先告诉学生公式,再引导学生用公式计算长方形的周长。现在提倡学生自主探讨知识,如果硬让他们死记公式是背离新课改要求的。也许让学生先记公式再学计算周长,就学习成绩而言可能会高点,可是长此以往,学生学到的是死知识,他们的思维永远被禁锢在老师的.讲解之下。对这些三年级小学生来说,难道学生自己得出的长方形周长=长+长+宽+宽,不是更直观、更明白的公式吗?要让学生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牢固掌握,既然学生心里没有公式,教师就不能把一些刻板、抽象的数学知识强加于他们,只要他们的算法有道理,教师就要鼓励,今天他们自己总结出最好记、最好用的计算方法,正方形周长公式就顺其自然了。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9

  《通分》这一节安排在最小公倍数 的教学之后,是对分数的基本性质的应用。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同分母分数和同分子分数的比较大小,紧接着出现了分子、分母都不相同的分数要比较大小,学生有了先前约分时要利用分数基本性质的经验,因此很块想到了要把分子分母都不同的分数变相同。但是这节课的教学难点就是要引出通分的概念和怎样找到公分母。学生很快想到了要将两个分母相乘然后利用分数的基本性质将分数通成与原分数大小相等但分子分母都比较大的分数。当然,学生这样想也是没有错的,这也是通分啊,同样也可以比较出两个分数的大小来。

  然而,教材上是要利用最小公倍数去通分,也就是用两个分数的最小公倍数做公分母,这样通分的结果才是老师想要的!教学就是这么死板,当学生说要将两个分数的分母相乘的结果做公分母的时候,我虽然没有当即扼杀学生的想法,但是也提出了{“最好不用这种方法,我们数学上所说的通分就是要把两个分数的分母通成以最小公倍数为公分母的分数!”老师多可恶,学生的方法为什么就不能用而一定要遵从教师的规定或者是课本的要求呢!其实回过头来想想学生的思路,似乎更简单,将两个分数的分母直接相乘做公分母就可以了,省去了找最小公倍数的环节,还介绍了出错的可能性呢!

  一节课由于过多的强调了要以最小公倍数为公分母去通分,因此,后面习题环节的时间就显得过于紧凑了些,学生对方法已经掌握了七八分,但是如果当堂课没有得到有效的训练的话,后面的作业中会出现岑出不穷的问题,这也是我最担心的问题。教学就是这样前怕狼后怕虎,也总是在畏畏缩缩中前行!时间总是最好的提升方法,可是毕竟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如果想在巩固,只能是挤占其他学科的时间,这岂不是又无可避免的剥夺了学生的受某种学科教育的权利吗!老师啊,啥时候才能让你在自己的课堂充满自信的完成教学而不随意开展所谓的加强训练呢!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10

  今天上了认位置这课,教学重难点都是:认识左右。

  可以开始就问小朋友喜欢上数学课的请举手,有的举左手,有的则是举得右手,现在想想就应该规定好统一举哪只手,这样就可以了解学生对于左右是否分清。之后就是找找身上还有像左右这样一对一对的好朋友,学生都能说出一些,并能指出哪个是左边的,哪个是右边的。接下来的儿歌游戏:左手握拳头,右手握拳头;左边拍拍手,右边拍拍手;左手摸右耳,右手摸左耳。通过这样的练习先让学生知道左右在哪边。但在教学时,只顾形式了,没有观察学生是否都作对,也没有反馈学生做的情况,所以可以开始就把这节课的重点给忽略了,学生有的根本还不清楚左和右。

  之后出示课本的主题图,直接问学生:小明和小红的位置关系是怎样的?学生被这一问题问到了,没有多少学生会回答。之后就转而问,看看小明在小红的哪面呢?这样的问题学生还是会回答的。在让学生说说其他人或者事物的位置关系时,学生还是不太会说“谁在谁的左边,谁在谁的右边”,说的比较乱,而且在图上的事物学生还是很难分辨清楚它们位置关系。但当找两个学生说一说他们的位置关系时,学生都会说的很好,“我在谁的左边,我在谁的右边”这样的句子用的也很好。

  之后教学“上下、左右”位置关系,学生由于对图的观察能力还不够,因此,只能说一些简单的上下位置关系,对左右还是不能说明白,学生还是搞不清楚,真是愁人啊!

  “想想做做”第3、4两天学生练习的还是比较好的,但在第5题的设计上,还是有些问题的。我直接问学生:谁的前面有几个人,谁的后面有几个人,这样的问题学生很容易回答。但最好是问“他的前面有三个同学,他的后面有两个同学”这样的问题,让学生猜一猜他是谁?这样的设计学生就会更感兴趣。

  今天在有校长听课的情况下,我为了维持课堂纪律还发了小火,唉……我怎么就不能克制一点呢?

  之后,校长给了我很多宝贵的建议,让我受益匪浅。我最大的问题就是现在还不能很好的控制课堂,学生上课还是很乱,做什么的多有,要通过激励的话让学生集中注意力,“谁做得真端正,谁回答的真棒……”这样的语言要经常说,还要有一个“榜样”让其他学生学习,榜样的力量还是很重要的。

  现在发现教书真是一门大学问,有太多的东西需要去学习,好好加油吧,我的学习路还很长呢!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11

  一、教学流程

  《认识角》本节课的教学我把重点定位于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难点是让学生了解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结合教学前对学生的学习了解,我抓住积累感性经历。

  教学时我采用的是先让学生感知角,丰富学生的感知;二是画角,建立角的正确表象;三是在生活中找角,巩固对角的认识;四是做角,加深对角的认识与理解;五是演示角的大小,发展学生的思维;六是总结欣赏角,提升学生能力。通过这样的的教学流程进行教学。

  二、教学意图

  1、从感知: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活动中学数学、动手做中发现数学。通过让学生感知角——画角——找角——做角——演示角——欣赏角一系列活动来进行,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

  2、在感知角之后,学生基本已经建立了角的初步形象,体会到角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再由教师逐步引导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角的完整表象,了解角的各部分名称,学生书空画角之后,及时设计“判断”练习,通过辩认与说理,再次加深对角的本质特征的认识,通过多种方式的参与体验,引导学生深化对角的本质特征的认识,学生由感知建立完整表象的过程。

  3、“动手做一个角”是本课浓墨重彩的部分,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这里,提供给学生生活中常见的材料:小棒、吸管、毛线等,学生可以借助这些材料通过合作交流做出角,这中方式不仅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生活化,也让加深了学生之间的数学情感。在学生展开活动时,老师参与学生中间,即时采集有用信息,为教学服务。有的学生用一种材料不止做出了一个角,这个过程也是学生思维层次的展示天地,也看到了孩子们多向思维的火花在课堂中不断地闪现。这部分是我觉得处理比较得当的地方,学生通过制作角这一活动,由对角表象的认识,抽象出角概念。

  整节课下来,学生不仅积极参与主动获取新知、同时动手操作能力得到了锻炼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也得到了提升。在过程中我也充分遵循了从感知——经表象 ——到概念这一认知规律,采用了看一看、摸一摸、画一画、辩一辩、找一找、做一做、想一想、比一比等教学手段,让学生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去感悟,去体会 “角”,初步了解角的大小与两边之间的关系这一特征。

  三、教学不足

  总之,整节课学生在玩中学,学中悟,不仅主动获取新知,更重要的是充分体现了以活动促发展的教学思想。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也有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在角的大小比较中我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与语言来描述比较的方法,没有特别强调和总结,因此这部分的内容有些学生理解的不是很透彻;二是个别同学比较活动角时学生思考、交流组织不够高效,以后需加强;三是教师的数学语言不够精炼严谨,以后多学习加强锻炼。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12

  “轻重”是北师大版数学实验教材一年级第二单元的第三节课,我在设计此课时,考虑要达到以下目的:使学生切实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帮助学生掌握“轻重”的比较方法,为了实现以上目标,我对数学内容进行了整合,教学后,我有如下的体会。

  1、多媒体教学,发挥最佳效果

  传统的教学以静态形象为主,学生在学习中会感到单调、枯燥。多媒体集音、像、动画于一体,生动形象,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与学习兴趣,这是其他教学手段不可比拟的。在教学中,我设计的活动画面配上悦耳的音乐,牢牢地吸住学生的注意力,把比较过程形象地展现出来,教会了学生观察比较。

  2、难易结合,突出重点

  在教学中,对学生能直接比较的,我放手让他们自己动手比较,而将大量的时间放在练习不能直接比较的事物上,对于不能直接比较的,我只是引导学生寻找合理的方法,并不直接比较,而且都是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寻找方法。

  3、精心设计,练习形成多样

  课程标准指出:“练习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精心设计练习,强化训练,及时反馈,及时矫正,及时补救,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所以,我把练习分成三种形式:独立完成的练习、游戏、讨论合作练习。通过三中练习形式,练习不同层次的题,难易结合,练习形式生动有趣,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同时,一些比较困难的题目,通过学生讨论合作,也顺利完成,达到教学目的。

  4、奖励激励,提高学习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课堂效率,越来越引起大家的重视,执教中,我采用奖励激励法,设计了絮叨激励性的语言:正确!对!很好!真聪明!最肯动脑筋!等。调动了学生积极探求知识的欲望,激发起学生学习的情感,竞争的心理。为了获得奖励,学生积极动脑,踊跃发言,课堂气愤异常活跃,掀起了阵阵高潮。

  波利亚曾说,学习任何知识的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只有这样理解才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因此,这堂课我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发掘学生的聪明才智,提高学生的教学素质,这是充分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此外,我认为教学过程中,小组合作的意识不够强。学生分小组活动时,有的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够,缺乏与他人合作的意识。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13

  时间飞逝, 本学期是紧张忙碌而又收获多多。在不断的探索、学习中,我认真执行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计划,转变思想,积极探索,改革教学,把高效课堂的新思想、新理念和数学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设想结合起来,收到很好的效果。

  一、教学创新,实现高效。

  教师都是课堂教学的实践者,为保证新课程标准的落实,我把课堂教学作为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数学学习环境,使学生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能够充分发展作为教学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把数学教学看成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课前精心备课,撰写教案,实施以后趁记忆犹新,回顾、反思写下自己执教时的切身体会或疏漏,记下学生学习中的闪光点或困惑。同时积累教学经验,找出不足,有利于改进课堂教学和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在教学中努力处理好数学教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努力处理好应用意识与解决问题的重要性,重视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重视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能力。

  在数学课上,有思维深化,也有正误辩论,有积极的合作。因此努力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努力使学生走进自己的课堂,使之乐思、善学,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为此,作为数学教师要以创新求发展, 进

  一步转变教育观念,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打好基础,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努力实现教学高质量,课堂高效率。

  二、评价创新,全面发展。

  把评价作为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手段,也作为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力手段。

  对学生的学习评价,既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抓基础知识的掌握,抓课堂作业的堂堂清,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定量采用等级制,定性采用评语的形式,更多地关注学生已经掌握了什么,获得了那些进步,具备了什么能力。使评价结果有利于树立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学生的发展。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从点滴入手,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查找资料,充分利用共享资源,精心备课,努力创设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激发兴趣,教给了学生知识,更教会了他们求知、合作、竞争的意识,同时培养学生具备正确的学习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及方法,使学生学得有趣,学得实在,学有所得。

  一分耕耘,一份收获。教学工作苦乐相伴。我将本着“勤学、善思、实干”的准则,一如既往,再接再厉,做好本职工作。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14

  一位数除多位数商末尾有0的除法教学前,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位数除整百、整十数除法口算方法和一般的一位数除多位数除法法则,学会了有余数除法验算方法,也学会了一位数除多位数商中间有0的除法,懂得了在求商过程中,如果哪一位不够商1要用0占位的处理方法和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的道理。这些都为本课的学习作了知识上的铺垫。本节课内容又是学习两位数除多位数、三位数除多位数商末尾有0的除法基础。

  教材为了便于学生掌握,有层次地呈现“商末尾有0的除法”知识结构,为学生的学习新知作了精心的设计。首先安排三道口算除法,引导学生复习商末尾有0的除法,然后安排两个例题:例11教学没有余数的商末尾有0的除法;例12教学有余数的商末尾有0的除法。练一练除了安排单一的练习外,还特别注意安排商中间有0、末尾有0、中间末尾都有0等不同情况的综合练习。

  根据以上分析以及课标要求,我拟订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商末尾有0的除法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2、培养学生估算意识和养成认真验算的习惯;

  3、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比较辨别能力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是商末尾是0的处理方法。“将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努力营造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独立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使他们成为课堂教学中重要的参与者与创造者,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秉着这样的指导思想,在整个教学流程设计上力求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将教学思路拟订为“探底铺垫——自主探究——巩固内化——拓展延伸”,努力构建探索型的课堂教学模式。

  一、探底铺垫这一环节通过准备题让学生口述80除以4的思考过程,观察几道口算除法商的共同特点:商末尾都有0引入新课。从学生知识角度和思维趋势进行探底,了解学生的起点,把握教学起点,找准新旧知识迁移点与生长点,便于学生知识迁移。此处我在学生回答完了结果后,没有及时让学生找出商的共同点:商末尾都有0,这里应该就复习旧知点明新课课题。

  二、自主探究商末尾有0的除法,在计算方法上没有新内容,只是末尾0的处理,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一环节是课堂教学中心环节,为了突出重点,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我安排独立探究、交流验证、归纳概括三个层次进行:教学例11时,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尝试探究。在试算中学生有可能会出现几种情况。组织学生进行验证。得到正确商后,针对难点展开讨论:(1)哪一步可以省略?(2)个位上的0可以不写吗?使学生明确个位上的0是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得0,添0起到补位的作用。试一试让学生试算后讨论“除到百位上的数正好除尽后面0怎么办”引导学生将例11与试一试比较讨论概括得出:一个数除多位数,当被除数前面的数除尽,末尾有0时,有几个0商末尾就补上几个0。此处在具体实施时,我没有问学生商末尾的0可以不写吗?从正反两个方面来对比验证得出商的末尾写0起到占位的作用。

  例2的教学仍按上述三个层次进行学习探究,在关键处设问:除到十位正好除尽,个位上不是0,但比除数小,怎么办?通过讨论得出,不必再除下去,只要在商的个位上写0,被除数十位上的数就是余数,然后引导学生比较两道例题说说商末尾有0的几种情况,在第二组试一试中边计算、边议论、边小结、边巩固,归纳出计算方法,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由于我在前面没有让深入让学生说商末尾有0的情况,所以在总结的时候学生就说不到点子上。

  三、巩固内化练习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为了让不同层次学生学有所得,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安排三个层次的练习:

  1、基本练习,巩固商末尾有0的练习,通过反馈使学生掌握重点内容;

  2、综合练习主要防止思维定势与惰性思维,练习3是一位数除多位数商中间有0、商中间末尾都有0、商中间末尾都有0且有余数的对比练习,将新知识纳入已有知识体系,发展学生思维的机智性与灵活性;

  3、提高练习让学生试编式题,既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又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这样安排练习有密度、有坡度,体现了层次性、针对性、趣味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由于时间关系,提高练习没来得及处理,显得课堂结构不够完整。

  四、拓展延伸这一环节引导学

  生对学习内容进行梳理,将知识系统化、条理化、网络化,对在获取新知中体现出来的数学思想方法策略进行反思,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整节课教学活动中充分体现以下特点: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生为主体,思维为主线的思想;充分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练习体现了层次性,知识技能得以落实与发展。在整个课堂预设时,想的比较完美,事实上在真正上这堂课的时候有很多的缺憾、很多教学环节还有待完善。我想只有一次次积累、一次次思考,才能上出真正平实而有效的数学课。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15

  上完这节课,感触很多,关于学生的、自身的和新课程标准的,好的或者不好的。简单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这节课上,通过创设一个完整的情境——世博会之旅,用新鲜的话题刺激学生的感官,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为学生的学习研究搭建良好的平台。

  之前有专家提到此类情景创设有欺骗学生之嫌的问题,在设计课时,我也考虑到了,但只是觉得这样创设情境不太合适,并没有找到问题的突破口,这样的情境对于天真、爱幻想的低年级学生来说勉强奏效,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认知的增加,会渐渐对此类假设性的情境失去兴趣,甚至产生厌烦情绪。这一点也是有待于改进的地方。

  二、重视基础知识的形成和掌握,使教学目标落在实处。

  一节课达成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是永恒的主题。在课改过程中,我们既要体现改革的基本思想,也要继承过去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使学生达到基本教学目标。这节课中,展开部分主要采用算用结合,以用促算的教学策略,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如:首先电脑出示学生准备去世博会参观的排队的场景,给出每个班的人数,引出本节课内容,让学生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掌握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

  三、充分把握学生,提出多种预设。

  “算法多样化”是课改倡导的新理念之一,这里应该提倡算法多样化这我知道,但是教材是否更强调把数字分开来计算,因为我在备课手册上看到的都是拆数这种方法,而我在教学中遇到学生用笔算先算个位再算十位的形式来进行口算(而且绝大部分学生是这样算的),这样是否容易出错,是否属于口算,我有点不明白.不过我当时给予孩子的回答是可以的,找出适合自己的算法就无可厚非。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集合15篇)】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12-03

小学数学的教学反思07-17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范文12-02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范文12-03

关于小学数学教学反思12-16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热门】11-23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推荐】11-23

【推荐】小学数学教学反思11-23

【热门】小学数学教学反思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