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辟新航路》教学反思

时间:2020-10-17 18:19:48 高中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开辟新航路》教学反思

  苏格拉底说,未经省察的人生没有价值。我们总需要回过头去看看曾经走过的路,才能理解现在所处的位置,进而知道下一步该如何走。下面YJBYS小编整理了《开辟新航路》教学反思,一起来看看吧,希望帮助到大家。

《开辟新航路》教学反思

  《开辟新航路》教学反思【1】

  今天,我给学生讲第五课《开辟新航路》。本课线索清晰,即新航路开辟的原因与条件、新航路开辟的经过和新航路的影响。学生在这一方面的知识储备比较充实,如果按部就班的讲应该说问题不大。我忽然想到一个问题:即便学生具有较好的知识储备,我在上课时间也把这节课的重点内容讲清楚也自认为讲透彻了,学生学得怎么样?学生是否真的理解、消化了这节课的主要内容?如果学生没有真正理解新航路开辟的前因后果,而只是记住了课本上的内容,谁敢保证他们能真正将教材的内容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呢?因此可能要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即以教师讲课为主。但又不同于教师照本宣科式的传统教学模式。具体而言:教师在备课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理解、接受能力和学生的学习经验、生活经验,在教学中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通过环环相扣的问题链条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我们的教学活动中来。

  本课设计的成功之处:能按学生的认知规律来组织教学内容,本课我旨在发挥学生自主学习性,培养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发挥历史学科的特点,搜集丰富的历史资料,利用多媒体教学展现出来,既具有吸引力,由有强大的说服力。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学习效果佳,使参与拓展性问题回答的学生,主观能动性得以充分发挥。

  不足之处:由于还处于课程改革的探索阶段,还有一些不完善的地方,如呈现方式应再改进,有效的指导争取课堂教学高潮迭起,在教学中教师角色的转变上,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习方式上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提高。

  《开辟新航路》教学反思【2】

  苏格拉底说,未经省察的人生没有价值。我们总需要回过头去看看曾经走过的路,才能理解现在所处的位置,进而知道下一步该如何走。或许这就是历史给予我们的价值与意义。专家学者说,反思是教师成长的阶梯。我们总是在经验的不断累积中,不再恐惧,不再迷茫,进而拥有更为睿智成熟的生活。只是雄心壮志总会被日常的琐碎消磨,那些说好的天天反思、课课反思,只能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坚持。更有甚,课后偶尔的一些不舒服,需要改变的想法,也在忙碌、匆忙、劳累的安慰下,悄悄的溜走了。我们于是习惯了习惯,平淡了平淡,自然也就平庸了平庸。不过,这或许并不是坏事,毕竟教学这一项工作,有时,还是需要一定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太过剧烈的变革,有时带来了并不是革新,反而是更大的保守——这已被历史多次证明了。所以,感谢公开课,给了一个机会,你可以在过往的平淡中有那么一点点改变;你可以思考这点改变能否坚持,是否有意义。更为重要的是,这样的反思,会让你认识到梦想还在,奋斗还在,当然,还有那一颗不甘平庸的心。

  反思之一:有关公开课——传统还是创新,这不是一个问题。

  公开课是每个教师的必修课,是教师成长和发展的必由之路。经历过痛苦的磨砺,发现便可以站稳讲台,甚至可以有点想法。公开课也是教育改革和突破的试验场,在强大的传统惯性下,追寻那么一点点不一样。正是这难能可贵的不一样,会给自己的教学一些新的方向。不过,说句实话,从07年第一次参加百花奖到现在,越来越怕上公开课。虽然说教学经验慢慢的积累,知识储备越来越多,但发现创新越来越难,追求哪一点不一样,似乎更加的困难。

  初登讲坛似乎总有很多的想法,可以想到很多的新点子,而且和学生年龄差距不大,也很容易做到新课改所强调的学生主体、民主课堂。记得07年第一次参加教学百花奖,完全是以学生为主体,学生讲述、学生分析,我只是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和总结,并用一种他们喜欢和易于接受的方式来呈现知识。不过随着教龄的增加,似乎更注重传统的教学方式,具体来说,就是讲述法。一方面说明传统的教学方式,有其不可取代的地方;另一方面,或许也跟自己对历史教学、教育的理解有关。

  我们现在的教育方式是很大程度上是来自于西方,中国传统的教育模式被我们贴上封建专制落后,培养奴性的标签,逐步被放弃。而且,在教育领域似乎有个怪现象,新和旧、传统和创新一定是对立的。比如越来越多的xx模式,小组合作,就一定是革新,就不能再保持旧的传统,甚至有的学校规定一节课老师只能讲10分钟,莫名其妙。当然也有很多人固守传统的讲述法,将任何小小的改变都斥之为花架子。再加之,专家给我们不断的贡献很多新概念、新名词,使我们应接不暇。所以,教育便越来越看不清楚。

  幸好,我们在二中,我的课堂我做主。感谢二中的教学氛围,让我们每一个人可以基于自己对教学与教育的思考和探索,自由的发挥。这对于历史课,尤为重要。就如同思考传统的教育模式一样,个人以为中国传统教育的书院模式,其实我们挖掘的不够。特别是我们学校,我们承继着应元书院、学海堂、菊坡精舍的学脉,我们是不是应该挖掘他们的教育方式——特别是对人文学科而言。这些书院不仅培养了科举制下的状元和行政人才,也造就很多文化艺术大师,难道还不值得我们去思考和追问吗?

  在我看来,传统和创新并不是二元对立的,这在公开课中,最能体现。痛苦的备课过程中,其实就是在思考两个问题:我要坚持什么?我要改变什么?坚持的一定是过往中自己觉得自己做的好的地方,而这往往会形成或者契合某一种传统;改变的一定是新的观念、想法、见闻冲击后,想实践的新的东西。这恰恰可以在公开课中来展现,这才是公开课真正的价值。我们不是为了作秀而作秀,我们是通过这样的过程来回看自己过往的教学。我们通过这样的过程,试着接受某种新的东西。更重要的是我们通过这样的过程来思考传统与创新的契合点,从而寻求真正能让自己和学生觉得丰富的教学方法。

  反思之二:有关教学——不完满才是完满,留白是一种智慧

  首先,教育是一项慢的艺术,我们并非伟大的智者和贤人,一堂课就让学生茅塞顿开,醍醐灌顶。相反,我们是在不断的坚持与重复中,把我们哪一点点想要传达的东西,传递给学生。思想是不能给予的,思想只能在不断碰撞交流中,重叠升华,然后内省为自己的东西。当然无意义的,强制性的心灵控制除外。公开课也就是普通的一堂课,我们不需要让这堂课背负太多的东西。目标其实很简单,你最想带给学生的是什么?只此一点足矣!《新航路的开辟》在设计的时候,我的目标设置就有些多了,既想带给学生新的观念的冲击,又想让学生理解历史的复杂性,还想让学生从宏观上把握新航路开辟背后的文明冲突。太过于追求完美,太想把所有东西都讲明白,分析清楚。其实,人文学科的东西,有时候根本讲不明白的,特别是历史。或许我们所讲的东西,本身就是由虚假的文字堆砌而来的。我们堂而皇之,言辞凿凿的讲述,过几年再看,可能就是一个笑话。

  其次,任何完美的教学设计,都不一定能完全在课堂教学中实现。因为学生不是机器,教学过程不是程序执行,总有各种各样的突发情况出现。当然如果置之不理,完全按照自己的思路走,也能完成,只是忽视了庞大的有益的生成资源。对人文学科来说,这无疑是巨大的损失,因为我们忽略了思想碰撞、交流、升华的最有利时机。历史不是一堆记录在案的数据,也不是一串被记载下来的事实的堆砌,它是一系列相互冲突的争论。这些争论在历史的解释中属于最有价值的核心内容,历史学的价值就在于教会我们相互展开建设性的争论。在争论中,历史让我们认识自己;在争论中,它教导我们理解我们集体的过去并对之保持适当的尊重;在争论中,它还传授给我们一种特殊的技能,即如何提问,如何找到答案,如何合乎逻辑地、令人信服地、清晰地、有目的的思考;当然,这种争论还是或应该是一种乐趣。

  这一次同课异构,阴差阳错的没有将自己最为得意、觉得最想告诉孩子们的总结和升华的内容,呈现给他们。还记得下课铃响起时,自己当初那种不舍和遗憾,那种意犹未尽的难受。不过,当我来到办公室和其他老师交流,恰巧有个学生在那里。她说,老师我们其实已经知道你想要说什么了,你就是想告诉我们历史是复杂的,历史应当是争论的。那一刻,忽然觉得之前所有的努力都是值得的。因为我最想告诉学生的,就是这点。学生可以通过课堂的设计和不断强调的东西,理解和体悟到老师最想表达的。留白给学生,由学生来总结,虽然自己的表现有些遗憾,不过恰恰是这样的遗憾造就了学生的精彩。因为他们的体悟远比我们啰嗦的絮叨更有意义。就如同禅宗的公案里,师傅总是棒喝弟子,然后留下弟子在那里思考顿悟。留白是一种艺术,就如同佛祖拈花,迦叶微笑,以心传心。所以,无论是教学设计还是课堂实施,我们不必过于追求完满,应该有一段留白,让学生自己去体悟,或许这才是这次公开课最有收获的地方。

  反思之三:有关成长——不满意才会有进步

  公开课最大的特点就是备课过程中不断的否定之否定。在这样的否定中,你会了解到不同的处理方法和角度,而且在这样的争论中会碰出更多的精彩,一个一个奇思妙想会涌现。自己的视野会更加的开阔,看待问题也会更加的深刻。所以,感谢磨课过程中,科组所有老师给予我的建议,也感谢我们曾经耳红面赤的争论。当然,更要感谢他们对我的信任和鼓励,我依然记得那句:你就按照自己最擅长的准备和上课。还记得参加省青年教师培训时,广东历史学界新课改小组学习的领军人物陈维坚老师,讲述青年教师发展时曾提到,参与磨课的过程比上公开课更有意义,更能促进教师的再发展。我想这样的过程,最大的意义在于,你会对自己或者别人的课不满意,恰恰是这种不满意,提醒着自己要追求更好的课,追求更大的进步。

  公开课还有一个作用就是让自己对自己所讲述的东西有更为深刻的'认识,因为,备课的过程中会发现原有的知识储备根本不够,需要大量的阅读并重新建构新的知识体系。这样就又给自己一次深度阅读的机会。就某一个观点或者知识,查阅各方面的资料。稍微统计下,为了这一堂课翻看了除教材和教参外大概20本左右的专著,35篇知网论文。这大概是之前一年的阅读量。正是对知识储备的不满意,激发自己进一步的扎实自己的专业功底,而这样的阅读,也使自己对新航路开辟这一问题认识的更为深刻,更能理解历史的复杂和历史认识的多元化。当然,这样的阅读结果,也提醒着自己,学历史的人千万不能武断。特别是在这样一个多元价值共存的年代,只有多看、多听、多思,我们才能无限的接近历史的真实,才能体味历史的意义与价值。

  同课异构的最大好处在于,你总能学习到和你不一样的设计,不一样的思路,不一样的方式。这次的两堂历史课可以说完全是两种不同的风格,体现了同课异构的价值。在这样的对比中,我也深深的被珠海一中的张老师折服。作为刚毕业一年的研究生,他对课堂的驾驭能力,深入浅出的讲解,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都值得我学习。倘若说,我的课堂注重的理性的逻辑分析,珠海一中张老师的课堂则更为民主、自然又不乏历史的味道。他启示着我历史教学不一定非的是宏大和沉重,也可以精致和轻松;他启示我历史教学不一定非得展现教师的渊博与睿智,也可以是学生的直率与机敏。

  由此,回看自己的教学,这或许是一个新的突破口。如何从原有的百家讲坛式的胡扯转变到百家争鸣式的讨论,可能是自己以后教学需要重点思考和探索的内容。不仅要展现教师的精彩,还需要展现学生的精彩。

  公开课有些遗憾的讲完了,日子又归于忙忙碌碌的平淡。回想起上课之前那晚,闭关在酒店里,不断修改课件和讲稿的情形,忽然有些感慨:原来我还是那个初登讲台,雄心壮志的毛头小伙,如此甚好,如此甚好。



【《开辟新航路》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融资租赁嫁接P2P 开辟新的资金来源渠道08-04

如何开辟成功的职业发展道路12-16

教学反思到底反思什么07-20

教学反思要反思什么12-20

教学反思到底反思什么?12-13

开学教学反思10-28

《山雨》教学反思11-30

《穷人》教学反思11-30

《长城》教学反思11-30

观潮教学反思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