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文化建设能否迎来角色转身

时间:2020-12-17 11:01:14 企业文化 我要投稿

企业文化建设能否迎来角色转身

  按照国际广泛认可的一种说法,企业文化是个体在某个特定企业环境中的行为方式,一个企业运作的特征也表现在企业文化上。鉴于此,很多单位都非常重视企业文化建设。殊不知,很多时候,我们在为构建富有特色的企业文化而追求华丽文字的时候,却常常忽略了对企业职工身份的关注。这,或许是造成很多企业文化只见“运动”不见效果的一个重要原因。

  一个人的身份限定,决定了其在企业中扮演的角色,从而进一步决定着其思想行为,也不可避免的间接决定着这个人所在企业的运作效果。我们构建企业文化,其目的就是让企业文化能为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服务。因此,笔者呼吁,构建既符合实际又富有特色的企业文化,必须把职工的身份充分考虑进来。

  企业文化是一个比较年轻的话题,它不单单以某个口号、某种表象而存在,更多的则是存在于人的心里。近年来,迫于行政压力,很多单位纷纷聘请有关策划公司,大力推出自己的企业文化。这种企业文化,本身就不是企业自己想搞得,而是来自上级的指示,更谈不上职工意愿,由此决定了这种词藻华丽、离职工本身具有遥远距离的企业文化从诞生之日起就是无土之木、无水之鱼。

  但从另一个角度看,既然意识到企业文化的重要性,这无疑是一种进步。其实,如果稍微务实这一点,就不难理解,考虑到员工身份本身就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最起码要求。我们知道,一个企业的领导层、中层和普通员工之间,他们所理解的企业文化是有差别的,那么体现在行动上,更是有差异。将企业文化放到不同身份的职工身上,会是怎么一种效果呢?

  众所周知,我们的'企业一般都存在这样几种形式的员工:一种是正式工。他们是往往是企业的创建者,或者称元老,他们对企业的归属感是最强,对企业文化的感悟也应该是最深刻的。另一种是临时工。他们是企业再发展过程中,聘用来的临时雇员,他们只是把这里作为一种谋生的手段,把“利我”作为最起码的追求目标,因此,他们对企业文化的理解是始终和个人利益捆绑在一起的,大都具有应付性。还有一种是劳务派遣员工。由于他们不与本企业直接签订劳动合同,如果把企业文化就这样一刀切的往下压,漠视身份,一视同仁,对他们而言其结果肯定是华而不实、徒劳无功。需要指出的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由于执行过程的链条中断,不可避免的造成了漠视员工身份现象的存在,这是我们在发展过程中必须要高度重视的。

  笔者以为,在构建成功的企业文化过程中,完成对员工的角色转身,要注重做好以下三点:首先,要让不同群体的职工“想起来”。思想决定行动,要让职工对企业比较满意,进一步增强他们对企业的归属感,就必须要唤醒他们的思想意识。通过各种措施的完善,让他们充分意识到:我的自身利益同企业利益是始终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我必须以“企”为“家”。其次,要让不同的群体的职工“乐起来”。不管职工是何种身份,企业都必须要让职工切实感受到工作带来的快乐,让“我是快乐的”的口号从他们自己的口中表达出来,而不是由中介公司钻研出来的华丽文字,让他们念出来。最后,要让不同群体的职工“动起来”。企业发展能带来自身实惠,能提升幸福感,能实现物质精神的双丰收,职工自然会积极发挥自身主动性,尽全力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其实,我们没有必要花费巨额投资去聘请中介来策划企业文化,如果我们不折不扣地切实让职工“想起来”、“乐起来”、“动起来”,就完全可以构成一种根深蒂固的、深入人心的,无需用文字来表达的真正的企业文化。

  对于职工角色身份的关注,我们缺乏先进的思想和必要的制约,这是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出现种种惰性、形成一种“运动”的重要原因。在走向以人为本的良性发展轨道的今天,对职工身份的关注,是企业文化建设构成中一种无法绕行的选择。细节决定成败,诚然,我们必须要摒弃这种“运动”式的发展理念,通过润物细无声的工作落实,在角色身份上进行重大转身,来与之形成最大程度的对接。这不单单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需要,也是放之企业其他工作而皆可推行的准则。为此,我们期待,众多企业能从对不同群体的关注着手,走出陈旧传统,以职工角色的重大转身迎来企业管理的角色转身。

【企业文化建设能否迎来角色转身】相关文章:

自行脱党党员能否恢复党籍02-25

个人简历中能否提工资11-07

被判缓刑的人能否保留党籍吗03-11

面试如何回答能否接受降薪08-31

职业测评:看看最近能否换工作06-27

欢迎来宾发言稿(通用5篇)12-27

电影《悟空传》角色经典语录09-27

职业测评:毕业季你能否顺利就业07-12

大学生党员档案能否转回村里03-10

代缴社保能否认定为劳动关系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