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间传统艺术木偶戏

时间:2022-10-26 13:15:59 梓薇 影视戏剧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中国民间传统艺术木偶戏

  中国木偶戏历史悠久,普遍的观点是:"源于汉,兴于唐"。三国时已有偶人可进行杂技表演,隋代则开始用偶人表演故事。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中国民间传统艺术木偶戏,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中国民间传统艺术木偶戏

  中国民间传统艺术木偶戏 篇1

  清代乾隆年间,是中国传统木偶的繁荣时期。各地方木偶戏的种类繁多,与地方戏曲相结合,通常有提线木偶、布袋木偶、杖头木偶均曾盛行于扬江南地区。今天跟大家共同分享一下这门中国传统艺术表演的精髓。

  杖头木偶

  遍布中国大地的南北东西。各地木偶高差很大,从8寸至人高不等。杖头木偶由表演者操纵一根命杆(与头相连)和两根手杆(与手相连)进行表演,有的为三根杆或“托偶”,依手杆位置有内、外操纵之分。头以木雕,内藏机关,使嘴、眼可动;命杆为木、竹制,各派长、短不同,手杆与手、肘相接。“内操纵”者多演传统戏曲剧目,宽袍大袖,便于表演戏曲程式,动作灵活,栩栩如生。“外操纵”多弯把式命杆,负担减轻,表现力增加;纸制偶头转向灵巧,便于控制,机关多样,动作丰富;因手杆在外,身体塑形自由,整体感增强,突破了传统造型的局限,更合人物与时代需要;手的材料不断更新(木-塑料-树脂),手杆逐渐由钢丝替代,“打脚”也出现了“横飞燕”、“大跳”等舞蹈动作。这对剧目的开拓、表演的发展、观众的发掘,意义重大。时至今日,杖头木偶声势依然。

  提线木偶

  古称“悬丝傀儡”,由偶头、笼腹、四肢、提线和勾牌组成,高约两尺。偶头以樟、椴或柳木雕成,内设机关,五官表情丰富;竹制胸腹,手有文、武之分,舞枪弄棒,笔走龙蛇,把盏挥扇,妙趣横生;脚分赤、靴、旦3种,勾牌与关节间有长约3尺的提线。近年来,木偶舞台演出区域扩展,泉州木偶剧团提线表演占据整个舞台空间,提线可达6尺,难度大,但表现力大增。提线一般为16 条,据木偶动作需要取舍,合阳线戏基本提线5条,做特技时可增加到30余条,演来细腻传神,技巧高超。自古及今,倍受称赞。

  铁枝木偶

  流传于粤东、闽西,据说源自皮影戏,潮汕人称“纸影戏”。偶高1到1.5尺,彩塑泥头,桐木躯干,纸手木足;操纵杆俗称“铁枝”,一主二侧,铁丝竹柄。表演者或坐或立,于偶后操纵,形象规整,结构独特。近年来,又加高了偶身,调整扦位,使其出现了新的转机。

  布袋木偶

  又称“掌中木偶”,以福建漳州、泉州最盛。偶高尺余,由头、中肢和服装组成。它以樟木雕头,机关控制表情和肌肉运动;手分拳、掌,食指入头颈,中指、拇指操纵双手,动作敏捷,准确丰富,构成布袋木偶的主体;有时表演者以一小竹签插入偶袖捻动,丰富了手臂动作,而且他们可以凭借精湛技艺,做出开扇、换衣、舞剑、搏杀、跃窗等高难动作,令人叫绝。布袋木偶剧目丰富,传统、现代、神话、童话,题材众多,新型工艺结构,不胜枚举。

  除此之外,民间偶有“水傀儡”、“药发傀儡”显现,但流布、影响甚微。“肉傀儡”虽流布较广,但已纯属民间表演艺术了。

  民间艺术在现代浪潮的.城市中渐渐退到了边缘。在满城霓虹灯光下,很难再见到往日走街串巷的街头艺人。近年来,人们认识到了文化的重要性,这些珍贵的传统艺术被现代音乐家们重新打造,带来了很多全新的文化元素。我们逐渐了解到,很多世界经典故事被小小的木偶演绎成了家喻户晓。传统的木偶工艺也在匠人们的探索中,以更优良的做工逐渐超越了西方国家的动漫技术。他们面部表情更生动,服装更华丽,逼真美观有立体感。

  中国民间传统艺术木偶戏 篇2

  历史渊源

  木偶戏 木偶戏俗称“泥头戏”,是一门集音乐、演唱、绘画、雕刻为一体的综合戏剧艺术。它以其内容的质朴美、形式的原生美、演艺的兼容美、音乐的和谐美长期根植于民间,成为正宁农村群众世代传唱的特色“绝活”。 木偶戏唐朝中晚期产生于宫廷,后于唐末传入民间。因正宁前身古罗川县距离长安较近,不久就传入此地,直到宋、元、明、清时期在正宁开始流行。清朝同治年间,该县宫河镇王录村民王笃在官家戏院领唱木偶戏,成为誉满本地的挑线艺人,至今师传五代,现存木偶戏箱2副,有木偶戏班4个,从艺人员40多人。 正宁木偶戏演唱极其方便,几个人找一处不大的空地,拉一块不大的幕布,演员隐在幕后操纵着木偶表演。

  工艺流程

  伴奏的.乐器有弦乐、唢呐、打击乐;唱腔有慢板、二六板、代板、二导板、尖板、滚板;行当有正旦、小旦、老旦、须生、小生、花面、丑角;演唱形式主要有本戏、折子戏和神戏。当地人民利用这一原生态独特艺术表达他们纯洁质朴的思想感情,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敬神祭祖、红白喜事,演唱木偶戏约定成俗。

  传承保护

  它承载和体现着民间民俗性、大众参与性、演艺灵活性、文化适用性和区域特殊性特征,包含着杰出的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价值,重要的民间音乐、绘画、雕刻工艺美术价值和历史见证价值及民间文学价值,是我国戏曲艺术中一朵独特的艺术奇葩,对弘扬民间文化、繁荣戏曲艺术、促进社会进步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成为人民群众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 然而,由于受到现代文化娱乐场所的冲击,木偶戏演艺已经陷入青黄不接、后继乏人、传承现状堪忧的困境,急需抢救保护。

  中国民间传统艺术木偶戏 篇3

  大家都知道木偶戏和皮影戏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艺术结晶,先说皮影戏,皮影戏又被称为“影子戏”或是“灯影戏”,是一种以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在灯光下把影子投射到一块隔光布上再配以配乐进行表演,在老北京时候被称为“驴皮影儿”是我国民间广为流传的傀儡戏之一,是中国民间的一门古老传统艺术;木偶戏,木偶戏是我国古代民间的特色传统表演艺术,又被称为“傀儡戏”, 表演时,演员在幕后一边操纵木偶,一边演唱,并配以音乐。根据木偶形体和操纵技术的不同,有布袋木偶、提线木偶、杖头木偶、铁线木偶等。

  中国“木偶戏”,“皮影戏”之类的在古代被统称为“傀儡戏”,其起源于汉代,兴起于唐朝,三国时就已经有木偶戏杂技表演,在隋代开始出现用木偶表演故事,在唐朝时候盛极一时,在《旧唐书.音乐志》及杜佑《通典》 ,均认为傀儡戏起于丧家乐,迄汉末始用之于嘉会,在丧礼中扮演驱除邪煞的重要功能一直延续到近代,是民间傀儡戏的一个主要功能。这种特殊的功能让木偶戏这种戏剧带上了一定的'神秘宗教色彩。

  在宋朝的时候傀儡戏已经演变出了很多种类,木偶戏的发展达到鼎盛时期,傀儡戏分成好几大流派,有悬丝傀儡、走线傀儡、杖头傀儡、药发傀儡、肉傀儡、水傀儡等多种,在当时的古代农村街头巷尾里都有傀儡戏表演,是属于古代娱乐的一大方式,对傀儡戏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去了解一下,但是后来因为受到外来影视文化影响严重,对其造成了巨大冲击。

  傀儡戏在现代其实以台湾地区比较兴盛,在台湾北部东北部的傀儡戏多属于漳州系统,该戏剧系统的宗教神秘色彩很浓厚,其演出现场常常在车祸等意外发生现场演出,有祭祀引魂安魂之类的作用,也应用于开业现场,送火神等除煞仪式;南部地区的木偶戏功能又不一样,南部地区的木偶戏多应用于祭天仪式,多是用于祈福酬神,开庙以及殡葬法事用于除煞,也用于弥月,结婚以及祭拜天公之前的除煞,意在净坛和祈福。

  经过了漫长时间,目前傀儡戏已经是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了我

【中国民间传统艺术木偶戏】相关文章:

西方传统插花艺术的风格特点08-31

中国传统插花艺术的风格与特点04-11

中国民间音乐的历史发展12-15

浅析中国民间舞04-07

中国民间舞的风格特点11-16

中国民间舞的风格与规格07-20

环境艺术设计中传统文化的介绍12-14

中国民间舞有什么特性09-20

中国民间舞文化结构及内涵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