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届清华大学毕业演讲稿

时间:2021-03-07 20:29:52 演讲与口才 我要投稿

历届清华大学毕业演讲稿

  又是到了一年总得一遇的毕业季了,天色还是同往年一般的死气,闷热的天里仍是些感伤的人,只是离校的学长学姐们又换了一波模样。夏天里的辣日烤得校园路上形形色色的毕业生们同蒸锅里的馍一样,硬硬的,脆脆的。激昂亢奋的同时又带着点煽情泪流,稍一带情绪就哭得跟个泪人一样,全然没了毕业时刻应有的傲气。

历届清华大学毕业演讲稿


 

  清华大学毕业演讲一

  清华毕业生周劼人在毕业典礼上的发言:毕业生,你慢慢来

  老师们、同学们、各位家长:

  大家下午好!

  感谢学院给了我这次机会,让我在三年后再次走进西阶的这个教室,再次感受新闻学院这个娘家永远的欢乐、祥和与亲切。

  我非常能理解此刻台下师弟师妹的心情,感伤、激动、踌躇满志、意气风发。因为三年前我也和你们一样,戴着学位帽,拿着毕业证,欢欢喜喜迈出校门,冲进职场,期盼着自己一展抱负,成为青年才俊。但现实似乎不是这样的。所以今天以下所有的内容,浓缩成一句话送给大家,就是——毕业生,你慢慢来。

  从我自己的经历说起吧。

  毕业进了新华社,一听名字,好工作。主流媒体、记者,每天围着国家大事转,采访写作编辑,一切都太符合一个新闻人的理想了。

  然而,进新华社总编室工作的第一年,我干的工作是什么呢?在总编室值班室,接电话、发传真、送文件、复印材料、摆桌签、做会议记录、改文件错别字……我的工作时间,常常是下午5点到第二天上午8点。

  不是说这些工作没有意义,学不到东西,而是我心心念念想要从事的“铁肩担道义,妙笔著文章”的新闻工作,反差太大了。

  我甚至想到过“不干了”。于是我找到李彬老师,说了我的郁闷。李老师跟我说:其实人生能“做事”的时候本来就不多,不能做事的时候,就“做人”,就思考人生。末了,他又嘱咐了一句:别着急,慢慢来。

  三个字,但后来的经历和所思所得告诉我,这三个字的含义,实在太丰富了

  有人说,出名要趁早。我不以为然。事业是一场马拉松,在马拉松你见过有人抢跑吗?没有。为什么呢?因为马拉松拼的是全程如何分配体力、耐心的智慧,起初那一段的状况和最后的成绩,往往天差地别。

  其实,新闻是个很浮躁的行业,对大多数从业者来说,每天都在不同的议题间频繁切换,跟着舆论的变动疲于奔命,对看似丰富的内容蜻蜓点水。这跟如今最火爆的“微博”很像——信息过载、碎片化、非线性、缺乏逻辑。

  我最近读了一本书,名叫《浅薄》,说的就是互联网的快速浅阅读引起了人大脑生理学和解剖学上的变化,很多时候这种变化是不可逆的。也就是说在互联网时代,人类正在慢慢丧失深入阅读、线性思考的能力。我们获得了越来越多、越来越快地“知道”,却越来越不能慢下来去“理解”。那句话怎么说来着,listen half,understand quarter,remember zero,and react double。但是,作为一个合格的真正意义上的新闻人,恰恰需要输出的是你的“理解”,碎片化的“知识”是过眼云烟。

  事业如此,人生也一样。怎么才能获得“理解”,而不是满足于浮光掠影的“知道”呢?

  这就要求一个即将走上职场的新闻人、传媒人,在这看似“历史车轮滚滚向前”的世界里,能慢下来,能淡定起来,按照自己的步骤,踏踏实实地去走、去积累、去生活。

  回到现实,发传真、打电话,或者说就算是每天写稿子,这些琐碎的事情又怎么能和清华要求我们的“上大舞台,干大事业”联系起来呢?这两者之间难道不是注定矛盾的吗?

  《城记》的作者王军老师曾告诉我,无论你干什么,一定要给自己的工作找一个大的命题。以媒体人为例,你会跑口,那么在你跑的口子里,能不能发现一个大问题呢?比如他要回答的问题是有关中国“这个世界上发展最快的经济体,是怎么快速完成城市化的”。于是,我们读到了他笔下一本又一本真知灼见。

  我还记得他跟我说过,新闻人面对的世界就好比是一张桌子。怎么才能像现在很多所谓的“名记”“名嘴”那样快速出名,火爆网络呢?最好的办法,就是沿着桌子边走,作摇摇欲坠状以博得叫好。但不要忘记,桌子的中心却有那么多的命题无人顾及、无人理睬。作为清华新闻学院的毕业生,你选择站在桌子的什么位置?

  几天前,我读到了一条微博,这是一位诗人,也是新华社著名记者陈先发写道:“搭我私车的朋友常会蹦出几句怨言。确实,作为有20年驾龄的老把式,我太谨驾慎行了,开得太慢了。当年也曾飙过,逆风一尿三丈远。如今我越开越慢,遇谁让谁。既让谦和的,也让耍横的。既让平头的,也让卷发的。既让板车客,也让踱步男。我愿意比世界任何人都慢一天。没关系的。世界很快,你们先请-----”

  这最后一句,在一刹那打动了我。

  世界太快,所以我们更要“慢慢来”,不要在乎当前眼下、一时一地的得失取舍。

  前几天我采访北京四中的校长,他感叹,现在的人,总在每一个阶段都用跟别人一样的标准来衡量自己,还总要求自己做得比别人好,从不晓得去寻求“与别人做得不一样”,这不是跟自己过不去吗?

  是的,从过去的厚积薄发,到如今的边积边发,这都没有错。但当所有人都在急匆匆地想要有所表现、有所作为时,你的淡定会让你现在及将来,跟别人大为不同。

  周庆安老师有次开玩笑,说每个毕业生回学校交流,都一定会跟师弟师妹说“我那时候读书太不认真,你们要好好读书”,可等这拨师弟师妹毕业了,回头还是会回来嘱咐说“你们要好好读书”。无论你是不是不幸成为了“下届复下届“的典型,那请一定记住,毕业真的应该成为耐下心来,努力学习的开始。

  “慢慢来”的还有一个含义是关于物质。

  去年回学校交流,大一的师弟师妹一上来就问:“师姐你一个月赚多少,买房子没,够花吗?”我当时一惊,既觉得“现在的孩子比我们当时成熟多了”,可又觉得“是不是有点太着急了?”

  在这里,我负责任地说,作为清华的毕业生,只要你们能有点正常人的努力水平,将来大部分人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是没有问题的。

  当然也可能在座要笑话我:“师姐你太操心了吧,我们是有理想的毕业生,怎么会天天围着房子车子转,切!”

  不要笑。环境对人的影响不可小视。你现在不操心,是因为你周围的环境很单纯。等到你边上的人都在讨论房子车子票子孩子时,少则一个月,多则半年,你会跟他们一样,不淡定的。

  那时希望你想起一句话:年轻时把脑袋装满了,年长时才能把口袋装满;年轻时就着急把口袋装满了,也许老来,脑袋和口袋都是空的。

  总之,面包会有的,能喝的“蒙牛”牛奶也会有的,咱们不着急,慢慢来。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信了。

  清华大学毕业演讲二

  亲爱的`同学们,尊敬的老师们、家长们: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无比荣幸作为校友代表来见证同学们生命中一个重要的时刻,首先向你们表示最衷心的祝贺!

  当我接受这份邀请时,只想到这是一项作为清华校友最崇高的荣誉,却没有意识到这是一项多么艰巨的任务。当我开始着手准备讲稿的时候,才发觉自己这个贸然接受邀请的决定是多么不知天高地厚。因为在座的同学们来自于几十个不同的专业,即将面对迥然不同的事业与人生道路。

  作为一个过去近二十年基本没有走出过象牙塔、思维方式相对简单、人生见识相对单薄的我,能和你们讲什么呢?过去两周于我而言可比写学术论文要痛苦的多。苦思冥想,干脆就把我走出又回归清华园这十几年的心路历程、过去的感悟与未来的“野心”与大家分享。抛砖引玉,希望你们站在人生如此一个重要转折点的时候,也花几分钟想一想未来十年、二十年、五十年的自己。

  不知道同学们是否看了《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最后一集的结语让我印象深刻:“如果到先辈的智慧中寻找答案,他们也许会这样告诫我们短暂的一生:广厦千间,夜眠仅需六尺;家财万贯,日食不过三餐”。不知是否有人和我一样,从孩提时代,就困惑于人存在的意义。

  人来自自然、回归自然,代代相传,意义何在?我选择生物系的原因之一也是想窥探生命的奥秘。可是当我在大学系统地从分子水平认识生命之后这个问题不但没有解决,反而让我更加困惑。突然有一天,我豁然开朗:只有有意识的人类才能问出这个关于“存在意义”的问题;那么也只有有意识的人类才能定义“存在意义”。

  所以,“人生意义”本就是一个主观命题。随着时代的发展,个人的背景与际遇不同,每个人对于这个命题的定义也会大相径庭,从而决定了追求目标、人生道路也大不同。我自己则是经历了从迷茫到相对明朗。

  14年前的今天,恰好是我离开清华园的日子。犹记得,走在绿树掩映的东西主干道,我默默地想:如果有朝一日我可以再回到这个园子里工作,将会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情。和你们一样,我在这个园子里度过了五彩缤纷的青春岁月、收获了延续至今的友情、从懵懂少年长成具备独立思想的青年,对这个美丽的园子充满不舍与眷恋。

  不过除了这个总有一天要回归的朦胧目标,我对于未来的事业选择其实是一片茫然。但有一个原则却让我受用至今,那就是:努力做到最好,让选择权掌握在自己手中。

  一个月后,我奔赴大洋彼岸,进入位于美国东岸的普林斯顿大学。2004年,我获得了分子生物学博士学位。如果说90年代的清华赋予我的是心怀天下的责任感,那么21世纪的普林斯顿则将我彻底拉入科学的殿堂。清华与普林斯顿都入选了世界最美的十所校园,清华庄重大气,普林斯顿优雅淡定。

  在普林斯顿,穿着不修边幅给你上课的可能是诺奖得主、资深院士,你在咖啡厅小憩坐在对面的也可能是美国总统的科学顾问。在那里,不论是本科生还是诺奖得主,你完全感受不到人与人之间的高低贵贱,每个人都是一派怡然自得,却又有一份这个大学特有的我行我素、桀骜不驯。在这种环境下,你会很安心地做自己、很专注地做自己的事情;浮躁很容易就被挡在物理上并不存在的学校围墙之外。

  在普林斯顿第一年,我突然发现,教科书里那些高贵冷艳的知识原来就是身边的这些貌似随和的老先生老太太们创造的;研究生课程都没有教科书,而一律是用经典或前沿的原创论文做教材,所以我们上课就是在回顾着科学史的创造。当我们进了实验室,自己竟然也已变成了人类知识的创造者、科学史的缔造者。

  有了这种认知,我的追求目标也逐渐演化为:发现某些自然奥秘,在科学史上留下属于自己的印迹。当我定义了这样一种人生意义,也同时意味着选择了一种自由自在的生活方式,一种自找麻烦的思维方式,和一种自得其乐的存在方式。我完完全全痴迷于这个小天地:会为能够与大自然直接对话而心满意足,会为透过论文跨越时空与先贤讨论而兴高采烈,会为一点点的进展和发现带来的成就感而壮怀激烈。

  当然,这个过程里也少不了挫折和麻烦。然而正如一部好的戏剧一定要有因为反派带来的冲突才精彩,科研中的这些挫折和磨练也会在若干年后回忆起来更加生动,让这个过程因为五味俱全而丰满。

  让我给大家讲一个清华园里发生的小故事,让大家看看象牙塔里的波澜壮阔。我2007年刚回清华的时候,给自己确立了几个明确的攻坚课题,前不久做出来的葡萄糖转运蛋白是其中之一,还有另外一个也非常有意义的课题,叫做电压门控钠离子通道,

  它对于我们神经信号的传递至关重要。

  长话短说,一转眼到了2011年,我们经过之前几年的探索,终于获得了一个细菌同源蛋白的晶体,结构解析已近在咫尺,就差最后一次收集重金属衍生数据了。为此我们准备了大量晶体,保存在可以维持低温摄氏零下170度的液氮预冷罐中,寄到日本同步辐射,准备收集数据。

  接下来,就是我永远不会忘记的日子,2011年7月11日。如果你们去查日历,那是星期一,在中国看到《自然》新论文上线的日子。我本来应该早上6点出门去机场,在5点55分的时候,我打开了《自然》在线,第一篇文章直接砸得眼睛生痛,因为这篇文章的题目就是《一个电压门控钠离子通道的晶体结构》,也就是说,我们被别人超越了。

  我们一直说科学上只有第一,没有第二。现在真真正正不可能是第一了,惨败!我把论文打印出来,交到做这个课题的张旭同学手里时,她立即泪崩。可是,晶体还在日本等着我们。于是一切按照原定计划,我们飞赴日本。一路奔波,晚上7点赶到实验线站的时候,那里的工作人员一脸凝重地对我说:“颜教授,你们寄过来的低温罐似乎出了问题”。

  我心里一沉,这意味着晶体可能出了大问题,这可是我们过去三个多月的心血结晶啊!在刚刚承受了被超越的打击之后,这个事故可真是“屋漏偏逢连夜雨”。

  所幸我们做事一向未雨绸缪,随身还带了很多晶体,于是就地开始重新泡重金属,第二天早上到了正式收数据的时候,果然,寄送过来的晶体全部阵亡,无一可用。然而,就当我们花了十几个小时,即将绝望之际,前一天晚上刚刚处理好的一颗晶体给了我们需要的所有数据—质量是如此之好,以致在收完数据一个小时之内,我们就解出了结构!

  此时,发表论文的课题组还没有从数据库释放结构信息,所以于我们而言,是第一次看到了这类蛋白的原子结构,对过去四年依旧是一个完美收官!那一刻,根本不会顾及还能发什么样的论文,心里充满的只有这前后巨大反差带来的狂喜。

  而故事还没有结束,就当我在凌晨三点打开邮箱,准备给实验室成员立即布置后续工作的时候,发现了一封来自美国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的邮件,通知我,经过初选,我在全球800名申请人中过关斩将,成为进入“霍华德休斯国际青年科学家”第二轮候选的55人之一,邀请我于11月赴美参加最后的角逐。那一刻,我脑子里瞬间显出这两句:“屋漏偏逢连夜雨,柳暗花明又一村”。

  2011年7月11日早上5点55分到13日凌晨3点钟,这45个小时,于我和我的学生们而言真可谓惊心动魄,犹如坐过山车。也正因为此,这个过程远比一帆风顺的任何其他课题都来得刻骨铭心。

  但这依旧不是故事的最终结尾。因为这个课题,我有幸与我此前崇拜了将近10年的偶像级科学家、2003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MacKinnon教授合作,在与他的交流中受益匪浅,也终于圆了我在研究生时代想要与他一起工作的夙愿。

  更重要的是,我们的结构呈现出与已经发表的论文很不相同的状态,经过分析阐释,我们的这些新结果也在10个月之后发表于《自然》。我还提出了一个电压门控通道感受膜电势的全新模型,直到现在,我们仍然在创造新方法、构建新工具对这个模型进行验证。

  你看,这就是科学研究的魅力:不向前走,你根本不能轻易定义成功或者失败。总有那么多的不确定、那么多的意外惊喜在等着你!这种经历、这种感觉,真的会让人上瘾!

  回首从步入清华园至今的18年,我非常感恩:母校塑造了我健康向上的人格,生活在和平年代,衣食无忧;有亲人的疼爱,师长的支持,好友的信任,学生的依赖;而得益于经济发展,国家有能力支持基础科研。我感谢时代、国家和母校给我的机遇与馈赠;也更深刻地理解个人对于母校和国家的责任,我相信这其实也是渗入每一位清华人骨髓的使命感。

  对于我们的母校,我们在座的所有人生逢其时,肩负着把她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大学的责任。在我的心目中,当清华培养出来的一大批年轻人,以及一大批从清华起步的年轻人成为世界一流学者的时候,当我们的若干工作对人类的科学史、文明史产生持续影响的时候,我们就可以骄傲地宣称:清华是世界一流大学。

  我们和你们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有这个条件、有这个能力,用自己具体的行动来实现这个并非遥不可及的目标。我希望每一位同学都能记住:如果今天你认为我们的母校还不是世界一流大学,那么就让我们通过每个人的努力共同把她变为世界一流大学!

  对于我们的国家,我们这一代人、特别是你们当中和我一样把科学研究作为毕生事业的同学们,更是责无旁贷:经济发展决定中国有多富,科技发展限定中国有多强。让中国的科技实力配得上她的经济体量,让中国的科研成果产生世界影响,我想也正是中国科学家对于国家最根本的责任与使命。

  亲爱的同学们,这一刻,看着你们,我与你们一样激动。你们的未来有无数种可能,但是每个人的人生只有一次。在现在这个信息爆炸、计划跟不上变化的年代,希望每一位清华人用你的初心去探索你的人生意义,努力认识你自己,做你自己,坚守内心的选择,坚定地为实现你的人生意义而勇敢、专注地行动。我衷心祝愿每一位同学收获自己的精彩人生,书写你认为最重要的历史!

  谢谢大家!

【历届清华大学毕业演讲稿】相关文章:

清华大学自主招生201703-04

关于清华大学考研复试参考03-04

北大清华自主招生简章03-11

2017清华大学自主招生条件11-04

2017年清华保送生条件11-03

清华附中国际学校学校简介08-22

清华大学计算机大类介绍03-04

清华大学冬令营课程安排10-17

清华大学冬令营活动流程10-17

台湾留学清华大学院系设置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