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踢踏舞的美学思考

时间:2021-04-19 19:01:44 踢踏舞 我要投稿

关于藏族踢踏舞的美学思考

  摘 要:藏族踢踏舞是伴随藏族民众社会和生产劳动同步产生,并逐渐成为藏族历史发展中不可缺少的独特的一门最早形成的艺术形式。藏族踢踏舞在民族心理素质和审美理想的基础上,伴随着藏民族的形成发展而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审美内容和表现内涵。对藏族踢踏舞的美学思考,是继承优秀藏族舞蹈艺术,同时它也是符合民族审美情趣和弘扬优秀民族文化的需要。对于藏族踢踏舞的美学思考,有助于在新时代更好地发挥藏族舞蹈艺术的独特功效,使其发扬光大。

  关键词:藏族;踢踏舞;美学;思考

  人类自有舞蹈以来就有踢踏舞。它是介于表演舞与土风舞之间的,以下肢跳跃、膝髋摆收动作为主的,追求足跟踢踏发出声响效果的一种舞蹈。这种舞蹈动作幽默诙谐,情感节奏奔放外向。

  藏族踢踏舞不仅是西藏人民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也是表达民族思想情感最有力的“形象语言”。藏族踢踏舞中所具有的美学特征,是藏民族在悠久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文化现象的集中体现,也是藏民族的舞蹈风格及特点形成的根基。对藏族踢踏舞的美学思考,是继承优秀藏族舞蹈艺术,同时它也是符合民族审美情趣和弘扬优秀民族文化的需要。对于藏族踢踏舞的美学思考,有助于在新时代更好地发挥藏族舞蹈艺术的独特功效,使其发扬光大。

  一、藏族踢踏舞由来

  藏族踢踏舞千百年来绵延不断,世代相传,其风格特点是对高原农牧文化、宗教文化与劳动生活相融合的生动写照。它保留着淳朴的乡土气息,深深地寄托着藏族人民的理想、愿望,象征着藏族人民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

  中国藏族的踢踏舞是一种以藏族“堆谐”舞蹈作为主要创作元素,以脚部动作为主的与各种动作紧密结合的踢踏舞,艺人身背木板,走到哪里跳到哪里,以其细腻精湛,洒脱奔放的特点而广泛流行。其基本步伐有:退踏步、抬踏步、嘀嗒步、悠踏步、悠滑步等。舞蹈以膝部屈伸律动带动整个脚掌随音乐节奏在地面上做有规律的踏步。这种步伐最大的特点是,多在弱拍时脚掌拾起,膝盖伸直,强拍时脚掌踩下,脚步灵活,步法稳重扎实,变化丰富,节奏性强,从而形成独特的风格。经过长期发展,藏族踢踏舞逐渐成为一种具有鲜明节奏,舞姿热情奔放,富有群众基础的民间舞蹈。

  藏族踢踏舞又称为堆谐,“堆”在藏语中指“上”或“高地”的意思。因此“堆谐”就是泛指后藏雅鲁藏布江上游的昂仁、定日、拉孜、萨迦县以及阿里一带叫做“堆”地区的农村圈舞。堆谐最早流传于雅鲁藏布江流域,地势高耸的日喀则以西至阿里整个地区,后来逐渐盛行于拉萨。堆谐在西藏有着悠久的历史,研究表明,公元10世纪时已有堆谐舞蹈存在,但是在当时的社会生产很不发达的情况下,其舞蹈动作,节奏变化较为单一,在游牧文明和原始农耕的早期,人们劳动过后为了表达思想情感和娱乐需求,同时也不排除防寒取暖之意,当时各个村寨的男女老少聚集在一起,有的模仿劳动过程的各种动作,有的模仿各种动物的姿态,集体起舞,人们在统一的节奏,统一的舞步中载歌载舞,在这种原始的娱乐活动中表达着内心的情感,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比较原始的、初级的集体圆圈舞。17世纪中叶,五世达赖为加强“政教合一”的统治,规定每年六月底七月初在拉萨举行一年一度的“雪顿节”,后来发展成藏戏节,让各地藏剧团云集拉萨献演。在献演中表演了这种活泼热情的踢踏歌舞。由于艺人的传播和民间的相互交往,这种舞蹈流入拉萨后,立即为各阶层人士所喜爱,并得到广泛推广。

  二、藏族踢踏舞风格特点

  1、基本特征

  藏族踢踏舞的基本特征是:松胯、弓腰、曲背,舞者的重心比较低,在胯部或胯部以下,这一体态特征既有受宗教压迫的心理痕迹,更主要的是劳动者为减轻体力负担的自我身体协调。此外,膝部连续不断、有弹性的颤动和屈伸,形成了藏族民间舞蹈“无屈不成动,欲动必先屈”的动作规律。舞者上身随重心的变化自然晃动,在整体形态上给人以奔放、稳重、随意、潇洒之感。例如:由著名编导张继刚编排的藏族踢踏舞《扎西德勒》,五六十人齐刷刷的低沉的踢踏舞步,衣袖扬甩,或悠扬或奔放,充满着生命的活力与张力。舞蹈在运用西藏踢踏舞语汇表现西藏巨大变化和藏族儿女幸福生活时,通过肢体语言的形象表达, 向观众传递了西域舞风的魅力。

  2、动作特点

  “堆谐”舞者身体的重心大都落在腰部以下,舞蹈时膝部松弛,身躯微前倾,扣胯,身体的力量给人感觉向下沉,脚下灵活,以跺、踢、踏、悠、跳等脚部动作跳出有规律和变化的各种节奏点来表达内心的感情。“堆谐”虽然在动作和步伐上有一致的要求,但上身随重心变化的自然晃动,在整体形态上给人以奔放、潇牺、随意之感,而正是因为有这些上身姿态的变化,使得舞蹈更增添了它的表演性和娱乐性。

  3、服饰文化

  肥腰、长袖、大襟是藏装的典型结构,穿着这种结构肥大的服装夜间和衣而眠可以当被,因此这种以长袍为主的藏族服饰虽然非常保暖,但也非常厚重;另外,藏族男女特别讲究饰物,这些饰品运用广泛,有头饰,发饰、耳环、项链、腰饰等,头饰佩饰在藏装中占有重要位置,佩饰以腰部的佩褂最有特色,饰品多与古代生息生产有关。讲究的还镶以金银珠宝、头饰的质地有铜、银、金质雕镂器物和玉、珊瑚、珍珠等珍宝。长年穿戴这样的服饰,行动起来自然使身体呈下垂感,将重心放低。而在行走时。手臂和身体随着步伐会成左右摇摆状。过去西藏交通不便。许多物品要靠人力背运。当人们背着沉重的物品爬行在高山陡坡上时.身体随呼吸自然的呈有规律的弯腰屈膝。久而久之,这些日常生活中的动态变成一种身体习惯。被藏民带到了舞蹈活动中。

  4、发力方式

  藏族“堆谐”艺术的形成是与藏族人民生活的地理环境和劳作方式是息息相关的。首先,由于西藏海拔高,气候寒冷,生活在这里的藏族人民为了御寒,不得不经常跺脚甩膀,通过身体的热量来抵御严寒。日久天长,这种御寒的行为逐渐演变为藏族的舞蹈动作。“堆谐”中的“跺脚”动作.就是这种御寒行为在舞蹈中的遗留。   藏族踢踏舞注重的是舞者脚上的跳、踢、跃和跺等动作以及产生的音响效果。舞蹈时膝部松弛,脚下灵活, 以踢、踏、悠、跳等脚部动作跳出有规律和变化的各种节奏点来表达内心的感情。舞蹈动作与复杂的节奏配合严谨,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形成藏族踢踏舞朴实自如,轻捷灵活的特点。

  三、藏族踢踏舞的美学思考

  在不同类型和不同风格的藏族舞蹈中,虽然它们都具有各自独特的个性和独特的.审美要求,但它们都包含共同的精髓元素,以及共同的动作规律。这种精髓元素和规律构成了整个藏族踢踏舞的美学概念。其中藏族舞蹈的五大元素有颤、开、顺、左、绕,以此区别于其他兄弟民族舞蹈的美学概念。这五大元素的形成,是同藏族人民的历史条件、社会制度、风俗信仰、地理环境、生产方式、文化传统等有着密切联系的,是长期在人民群众中凝成的审美标准。在这种共同规律的基础上产生出种种不同的变化,再加上手势的运作、腰身的韵律、音乐的区别而构成不同的舞蹈风格。藏族舞蹈的步伐十分丰富,脚步和手上的动作也很丰富,脚部上的动作可概括为蹭、拖、踏、蹉、点、掖、踹、刨、踢、吸、跨、扭等12种基本步伐。藏族舞蹈的手势也可归纳为拉、悠、甩、绕、推、升、扬七种变化。

  藏族踢踏舞的美是什么?它的创作动机又是什么?而这种舞蹈的美也应该隐藏在藏民族的思想之中。正如科林伍德所认为“所有这些巫术仪式都是忠于原型的再现,虽然有所舍取,它们都机械地再现了意图对之有所增进的那些实际运动。一般说来,它们里面都存在着艺术的动机,但这一动机由于服从巫术功能而饱受奴役,失去了自己的本性。”正因为如此,我们认为藏族踢踏舞的美是凝冻在藏族民众思想的符号形式当中的,同时这种符号形式正是通过藏族民众将自己对社会自然、神灵的观念想象积淀其中:活动主体将自己对社会、自然、神灵的观念想象积淀为特有舞蹈体态,踢踏的节奏,韵律顿挫,从而使这种符号所获有的内涵与意义就并非是单纯的对自然的模拟。超模拟的内涵与意义成为这种符号形式的主要内容,也使人们对它的感受获得超感觉的性能与价值,也就使人体自然的舞蹈形态中积淀了社会的价值与内容。并且在踢踏舞的客观形象和审美主体的主观感受两方面都是如此。而这一特性又正好是审美意识与艺术创作所共有。

  德国哲学家卡西尔认为人有一种创造运用符号的能力,人的思维与行为都是符号化的,人通过符号创造了语言、神话、艺术等全部文化,构成人类经验的交织之网,展现出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改变整个的人类生活。“人不再生活在一个单纯的物理宇宙之中。而是生活在一个符号宇宙之中。”而当我们把藏族踢踏舞视为一种符号形式时,我们认为藏族踢踏舞的美也应该隐藏在这种符号形式当中。可以看出。藏族踢踏舞从始至终都贯穿着浓厚的欢乐祥和的符号色彩。比及现代成熟意义上的歌舞,这种原始的舞蹈有着明显的不同。这种舞蹈具有特定的社会性符号意义,并以其特有的符号之意义与现代歌舞构成区别。社会性的功利性目的在这种原始舞蹈中还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一方面这种舞蹈在想象当中已被赋予了特定的社会、人生意义。从而这种舞蹈带给观者的并不仅仅是感官的快感。也不仅仅是活动主体单纯的情感渲泄。从对象上来说踢踏舞实际已积淀了活动主体的身份、地位认同,自身职责、活动内容、活动对象等。从主体上来说已积淀了观念性的想象与理解。然而从另一方面来说人类的审美感受之所以不同于动物性感官愉快,正是在于其中包含有观念、想象的成分在内。

  四、结语

  因此.藏族踢踏舞的美是在人性活动中展开的。她所具有的美学特征,是藏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诸多文化现象的集中体现,也是藏民族的舞蹈风格及特点形成的根基。对藏族踢踏舞的美学思考,是继承优秀藏族舞蹈艺术,发展符合民族审美情趣和弘扬优秀民族文化的需要。藏族踢踏舞不仅是西藏人民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也是表达民族思想情感最有力的“形象语言”。

  参考文献

  【1】 工珠・云登加措.知识总汇[M].中册(藏文).北京民族出版社.1985年版

  【2】 于海燕.东方舞苑花絮[M].世界知识出版社,1985年版.

  【3】 贾安林.中国民族民间舞作品赏析[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6

  【4】 王朝闻.美学概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5】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编辑部《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西藏卷》[M]北京中国ISBN中心

【关于藏族踢踏舞的美学思考】相关文章:

藏族踢踏舞的特点与美学思考11-15

藏族踢踏舞的推广价值10-17

藏族踢踏舞的特色及推广10-31

关于踢踏舞的知识10-18

关于踢踏舞的知识介绍11-20

关于自学踢踏舞的方法09-18

关于踢踏舞的自学练习09-12

关于踢踏舞的基础练习11-11

藏族舞蹈的特点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