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习太极拳的七大要素

时间:2022-11-11 14:44:56 太极拳 我要投稿

练习太极拳的七大要素

  太极拳是以中国传统儒、道哲学中的太极、阴阳辩证理念为核心思想,集颐养性情、强身健体、技击对抗等多种功能为一体济的中国传统拳术。那么你知道练习太极拳有哪些要素吗?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一、虚领顶劲

  虚领顶劲指头部用意念虚虚往上领起,有如悬挂起来的意味,要求头部正直,下颏微收,不许左右偏歪,前俯后仰,或者随便晃摆,用意念虚领向上,精神就能提得起,动作才能虚灵中正。即《十三势歌》中称云:“尾闾正中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在此要特别注意“虚灵”二字,即“虚”且“灵”,颈部不可强直或使劲,强劲则脖筋涨起,血管贲张,脖子发硬,气血上涌,行动就不能轻灵,更不利于全身放松,致形于僵滞。

  二、沉肩坠肘

  “沉肩坠肘”指两肩分别向左右松开、肩关节放松有外张下垂的意思,松到两肩轻松到没有任何负荷的感觉,肘关节松沉下坠、肘不坠则肩不能松沉,意气难以贯达四梢,放劲也不以透达。大臂与小臂通过肘关节要保持浅弧形,不可伸直。两大臂及两肘总须与肋保持一拳之隔,如此才能在意气指挥下有松沉、圆活、灵变的意趣。初学者易犯端肩翘肘或耸肩扬肘,影响气沉丹田,不利于健身养气,也易被人所乘,且上肢运转不灵。

  三、含胸拔背

  不挺胸即为含胸,挺胸则气血上涌胸际,以至上重下轻,脚跟易于浮起,下盘不稳固。含胸自然背拔,拔背的“背”,不能只理解为后背,它不仅包括后背、背肌,而且还包涵全部脊椎,因为脊椎同内脏诸器官息息相关,同整个身体神经也休戚与共,协调着内脏各器官的生理机能。而且脊柱两侧排列着各脏腑的腧穴,是人身气血的总会,脏腑的经气都由腧穴相互贯通。太极拳很重视脊椎,尤其是腰脊,要求脊椎能练到“节节松开,虚虚拢住,对拉拔长,节节贯穿”。太极拳锻炼之所以能对多种慢性病起到辅助治疗作用而延年益寿此即其理之一。

  四、松腰

  在练拳过程中,要求动作完整,“一动无有不动”。“上下相随”。关键都在于“以腰为轴”。只有在腰的统带下活动,才能做到“完整一家”,才能“劲整”。

  太极拳对腰部的要求是松、沉、直,三个字,腰松开沉下有助于气沉丹田,上体气不上浮,下肢沉稳,两足有力。腰直表明中轴不弯,才能转换灵活,发劲完整。

  要做好腰部的松、沉、直。必须要有沉胯、屈膝、敛臂相配合,沉胯屈膝才能充分发挥腿部肌肉的'效能做到“胯随腰动”。胯不沉落腰就松不开,裆也不能撑圆。敛臂(臂部自然下垂,不可向后厥,尾骨微向前舔)即有利于调直身腰,尾闾中正,维持全身平衡,腹肌也容易放松,更有利于气沉丹田,呼吸深长舒展。腰的松沉配合敛臀沉胯屈膝,既是练出腰裆劲的关键,也是全身上下完整灵活的枢纽,上下身的虚实变化,发劲的完整透达,都在于腰裆劲的灵活转换。拳论指出“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有不得机不得势处,其病必于腰腿求之。”也就是说在练拳过程中有不合适处,不得劲时,问题主要从腰、腿上去寻找原因和调整解决。

  五、分虚实

  太极拳以“分虚实为第一要义”。“开合虚实即为拳经”。又云“练拳不谙虚实理,枉费功夫终无成。”以上是前辈的总结,足见分虚实的重要。

  六、“用意不用力”

  太极拳是大脑支配下“用意”“练意”的意气运动,前辈总结称:“心静用意”;“以心行气,以气运身”;“心为令、气为旗、身为驱使”。练拳时要以心(大脑、意识)为发令者,气是奉令而行的传令员,四肢百骸是受命驱使的战斗群体。如果将一身比作一个大兵团:心意是兵团的司令部,气是传令的各通讯网络,四肢百骸则分别为各兵种的战斗部队。不论参与主体性战役(进行推手战自卫),或在平时进行多功能的综合性练兵(自己盘架子或练功),都必须受兵团司令部(大脑)的统一指挥,故一举一动都要用意(意识、意念、心意)不用力(拙力、笨力、僵劲),做到先意动然后形动,即“内不动、外不发”,故练拳始终要看重用意,肢体动作不过是“意”的形体表现而已。

  七、“上下相随”

  拳论云“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腿,通于脊背,形于手指,曲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向前后退乃能得机得势。”上下相随是锻炼整体劲的关键之一。

  “上下相随”的核心在于意气的灵换,以腰为轴,周身协调一致。人的脚好比植物的根,能使身形稳固。这种稳固性的要以腰裆控制,腰是一身的主宰,是总枢纽,由腰发出的劲,向下可以通过腿而到脚下;向下可以通过脊背、肩臂灌注到手指,故此不论做任何动作,都要全身上下各部位协调一致,完整一气,使脚与地面产生的反作用力,形成一个整劲表现出来,从而形成以腰脊为中轴,使周身九个主要运动关节,劲、脊、肩、肘、腕、腰、胯、膝、踝,依次贯患起来,达到一动无有不动,不静无有不静,才可称做到了上下相随。

  拓展:关于太极拳教程太极拳的种类介绍

  大家都知道,太极拳做为我们的国术之一,早已形成一种文化类的东西,底蕴深厚,也是大众最喜爱和参与学习人数最多的一项健身项目,研究的人越多,那么相对来说发扬的也就越深远,这里面也就不乏有很多宗师类的人,创造出自己的拳路.太极拳发展至今主要有陈、杨、武、吴、孙五大流派。在新中国成立以后,还创编有二十四式、四十八式、八十八式、四十二式太极拳和三十二式、四十二式太极剑等。现将五派太极拳按起源先后简介如下:

  一、陈氏太极拳:

  主要为武术之乡的河南陈家沟陈长兴传授的,其中以陈发科最为有名。其特点是刚柔相济,快慢相兼,有新架、老架、大架、小架之分。

  二.杨氏太极拳:

  杨露禅学拳于杨长兴,后去北京授拳,并传其子杨健候,杨健候传杨澄甫,后经杨澄甫广为推广。其特点是匀缓柔和,舒展大方。

  三.武氏太极拳:

  武禹囊先学于杨露禅,先学于河南赵堡陈青萍,并由其兄武澄清在河南舞阳盐店得王宗岳《太极拳谱》,武禹囊深研加以改进而成,其特点是动作灵活,步法轻捷。

  四.孙氏太极拳:

  刨子孙禄堂,其拳得自郝为真,加以改进而成。其特点是开合鼓荡,小巧紧凑,步活身灵。

  五.吴氏太极拳:

  吴鉴泉学于其父吴全佑(系杨露禅之徒),后自成体系。其特点是柔合紧凑,大小适中。

  另外太极拳按架式的大小还可以分为以下三种:

  一.大架式:

  陈氏、杨氏、八十八式、二十四式、四十二式通常多采用大架式。大架式的特点是拳式舒展大方,轻灵沉稳兼而有之。

  二.中架式:

  以吴氏太极拳为代表,其拳架大小适中,长于柔化。

  三.小架式:

  以孙氏太极拳为代表,架式小巧紧凑,步活身灵。(摘自《传统保健体育学》 编著:邬建卫)

  太极拳的特点

  太极拳的流派很多,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舒展大方,刚柔相济

  太极拳充分体现了一个“慢”字,慢生柔,柔中刚,刚柔相济。由于太极拳有这个特点,不同年龄、性别、体质的人,都可以从事锻炼,尤其是对体弱和患有某些慢性病的人,更是一种较好的体疗手段。

  二.连贯均匀,圆活自然

  整套太极拳练习起来,速度均匀,前后连贯,好象行云流水,绵绵不断,并且要求上肢动作处处带有弧形,避免直来直去,保持各关节的自然弯曲状态。实践证明,通过圆形活动进行锻炼,有利于动作的圆活自然,同时也体现出柔的特点。

  三.内外兼练,协调完整

  太极拳讲究的是内(意念、呼吸)外(躯干、四肢动作)一体,以意识引导动作,即意动身随,手到劲发,身体各部分之间协调配合,同时毫不勉强地随着速度的快慢和动作幅度的大小,按照起吸落呼,开吸合呼的要求,使呼吸与动作自然配合,从而使全身既协调又完整,身体各部分得到均匀的发展。

【练习太极拳的七大要素】相关文章:

练习杨式太极拳的两大要素09-21

练好太极拳的要素10-08

太极拳4要素解析11-10

太极拳入门四要素09-05

太极拳的七大特点04-14

学习太极拳的三要素09-21

学习太极拳的基本要素10-09

太极拳入门必备要素09-03

学习太极拳的要素有哪些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