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推手的三大要领

时间:2023-04-11 09:04:56 艳盈 太极拳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太极拳推手的三大要领

  “善于用意,合理用力”是太极拳推手以小力胜大力,以巧力胜拙力的首要前提,也是太极拳的最大特点。今天小编给大家讲的是太极拳推手的三大要领,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太极拳推手的三大要领

  一、善于用意,合理用力

  “善于用意,合理用力”是太极拳推手以小力胜大力,以巧力胜拙力的首要前提,也是太极拳的最大特点。

  人的动作是由“意”来支配的,意念指导动作,“意动形随”就是这个意思。

  用意就是注意和练意。在推手过程中,既要始终精神贯注,又要时时注意,思想要放松,“松而不懈”,用意适度,顺其自然。这就是善于用意。

  “力”是指在意念指导下,由气息吐纳,肌肉的收缩舒张所产生的力量。

  太极拳是遵循太极拳理论,按照一定的规格,将相应的动作有序组合进行的运动,其形成的力是整体劲、巧劲、活劲,称之为内劲或太极劲。

  推手过程中自始至终要在正确意念指导下,尽量用较小的力,发挥最大的效能,取得“四两拨千斤”的理想效果,这就是合理用力。

  在太极拳经典论著中非常强调意识的重要性,先辈杨澄甫老师在《太极拳十要》中强调“用意不用力”,我以为这是一种高妙说法。

  因为在一般状况下,在推手对抗竞技时,人们比较习惯于使用拙力、局部力,尤其是上肢手臂之力,而形成僵滞顶牛(也可以说这是人的一种本能反应)。

  矫枉务须过正,在推手中一定要加强意念,在感知对方来势来劲的前提下,做出正确合理的反应,要做到身正沉稳,肢体松柔,轻灵变化,旋转自如。

  如果长期习练,获得真正的内劲,也就是活劲、巧劲、整体劲,在推手时就不会一味用死力、拙力、局部力,形成顶牛,避免引起肢体僵硬、呼吸不畅、听劲不灵、反应迟钝。

  这就是杨澄甫老师这句名言中“不用力”的真正含义。

  在某种意义上说练推手就是习练人脑的这种思维功能,练智慧、练灵巧、练触觉的敏感、肢体的松柔、动作的缠绕、内劲的充实和全身劲的周整。

  在推手中,要注意意识指导动作,动作与呼吸、劲力协调配合,意到、气到、劲到。得机得势,所以“善于用意”是“合理用力”的前提和保证,“合理用力”是“善于用意”的实践和效果。

  而要取得事半功倍之效,还需要做到以下五点。

  一要利用顺势借力、借力打力法则,“四两拨千斤”即是形象化的比喻。我们常说的顺手牵羊,顺水推舟即是这个道理。

  二要利用旋转力,发挥上肢的旋臂转腕、下肢的旋踝转腿、身躯的旋腰转脊的作用,以使劲力圆滑,劲路流畅,不丢不顶,不给对方着力点,这就是力学中圆周运动原理。

  三要弛多张少,以柔为主,轻灵柔和,缠绵舒张,走化为首,“舍己从人”,不妄发击,使自己劲力低耗耐久。

  五要利用太极拳十三势的多种技法,肢体各部分交替工作,并能熟练操作,随机应变,转换灵活,合理分配体力,减少力的消耗。

  二、柔化刚发,刚柔相济

  柔和刚是性质不同的两种劲。一般认为刚劲具有坚硬、干脆、果断的特点,柔劲具有柔韧、缠绵、粘连、轻巧的特点。

  太极推手乃柔中寓刚、绵里藏针的技术,外柔内刚,以柔为主。筋肌、骨节经常处于高度放松而不懈怠的良好状态,使骨骼、肢体保持相对稳定性。

  随着对方的来劲,不与硬顶对抗,而是运用灵活的“粘连缠随”、引化走发的刚柔相济的太极劲,克敌制胜。

  刚与柔是相辅相济的一对劲力,不论运用什么招式,刚劲与柔劲都是同时存在的,缺一不可的。

  有人认为太极拳推手是以柔克刚的竞技技术,认为太极劲就是柔劲,就是要轻要松,一松到底。孰不知纯柔无刚,则必过柔而不韧,过弱而不强,形成解怠无力易瘪的软拳。

  当遇到刚柔适度、刚度适中的对手,就会因自己的“软匾丢却拖拉怯弱”而被对方以腰为轴、力从足发的缠丝劲爆发力所挫,这就是常见的“以刚克柔”的现象。

  也有人自恃身高马大、体重力强,推手时一味以力取胜,殊不知纯刚无柔,则必过刚而不韧,不但劲力易断易折,而且呆滞脆弱,僵硬呆板,听劲不灵、劲不顺、变化慢,周身相互牵制,不能集中调动整体劲力,易被对方找着力点,运用引进落空、柔化刚发的高招所挫。

  可见太极拳推手中的“以柔克刚”并不是“柔劲克服刚劲”,而是刚柔相济、刚柔适中的高手制服“纯刚无柔”的对手场面。

  也常见到所谓“以刚克刚”的状况,交手双方虽然也采用一些招术技巧,但都求胜心切,凭力相抵。

  虽也能较出胜负,但不论对于身心健康、修养或是推手水平的提高,都是不足取的。

  有人问我,如果太极拳推手时,双方都是以柔为主,那么谁会取胜呢?

  这就要看谁的粘劲质量高、谁的听劲更好,谁对刚劲与柔劲的调整做得更好了。

  原来刚劲和柔劲在运用中并非总是以相等的比例呈现的,也不是自始至终两者的比例一成不变的,而必须根据推手过程中的状况和需要,随时予以调整,调整更好的取胜于调整较差的,也就是呈现“以柔克柔”的精彩场面。

  一般说来,引进走化时以柔劲为主,将对方引进落空;当得机得势时可用刚劲进攻,即充分运用“先化后发,柔化刚发”的法则,用缠丝劲爆发力将敌放出。

  记得有一次,一位强悍的中年人提出与我推手,一开始双方搭手,粘连缠随,运用得比较流畅,双方配合协调,十分认真。

  后来他双手控制我右肘上抬即想用捌劲将我制服,此时,我则沉着应变,顺势接应来劲,同时肩、沉胯、绕肘,转身退步,双手发右采劲,一气呵成,将对方干脆利落地发送出去。

  三、以静制动,动中求静

  “以静制动,动中求静”这句名言,科学而辩证地阐明了动与静这对矛盾在太极拳推手中的阴阳关系,它是指导太极拳推手取胜的重要理论和法则。

  静者,心静也,心态平衡也。推手时首先要树立正确的胜负观,要具有良好的品质和武德。

  切忌好高骛远、求胜心切,一心只想压倒对方而心急浮躁,应该抱着相互学习、切磋技艺、共同提高的良好心态。调整好心态,就会头脑冷静,去除杂念和思想包袱,始终保持头脑冷静,思想高度集中的备战状态。

  冷静地观察,感知(听劲)和分析对方的着力点,劲力的大小、方向、长短、虚实等特点,扬长避短,采取对策进而做到肢体松沉、轻灵柔活,周身处于整装待发的状态。

  “静若狸猫捕鼠,待机出发”,“彼不动,我不动,彼微动,我先动”,先人而至,占据先机,取得控制对方的主动权,这样根据对方的动态,采用技法就减少了盲目性,容易击中对方。

  万一我出招未能奏效,由于对方的被动也不致于对我还击。

  例如对方双手推我胸部,我即意识领先,松沉坐胯,双手用开劲,将对方来劲化开,乘对方被我拨根、身体前倾、想要抽回手调整重心之机,我立即双手向前发出合劲,将其发出。

  静是为了更好的动,在推手过程中,双方都在力求主动,始终处于动的状态,但动要有度。

  动得合理,就要掌握“动中求静”的法则,决不能轻举盲动,“动中有存于静,静中有寓于动”。

  欲动必先致力于静,在推手双方动态不断变化的情况下,必须头脑清醒,意识领先,在意气统领下,审时度势,调整好自己的重心,做到虚实分明,缓急相应,动中有稳,稳中求变,变中有序,内外协调,节节贯穿,知己知彼,随遇平衡,“精神能提得起”,“神宜内敛”。

  “一动无有不动”,“动时如江泻海啸,涛浪腾空,又如苍鹰叼兔,迅疾准狠”。

  得机得势,则不失机势,主动进攻。得机而尚未得势,即已得到对方呆实之处,也要发动进攻,拳诀说“得实不发艺难精”,即是此意。

  得势不得机,一般来说也可进攻。当处于败势情况下,须分析掌握对方情况,如对方听劲好、反应快,腰腿功夫又好,就不能轻举妄动。

  如果要出手,绝不能一发无余,孤注一掷,陷入被动而不可自拔。出手是为了试探对方,讨得消息,再作决断。

  有一次一位强悍的中年人与我推手切磋,搭手后双方粘连缠随,缠绕不停,我用右手粘住对方右腕,左手置于对方左肩后方,为了试探对方,迫使对方作出反应,我突然先出招,右手采彼,彼即随进身用靠。

  此时,我已得机得势,立即身体左转,同时左手勾带他的左肩,右手随身协调,迫使其后跌倒地。

  当我不得机又不得势之际,决不能轻易出手,盲目进攻,而要采用引进落空、走化招法,等待机势的到来,或创造有利的机势进攻。

  拳经云“能动能静,拳道之圣也,动而不静,拳道之病也”。

  “太极动极生静,静极生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动与静相济相补,就能深悟“以静制动,动中求静”的真谛。

  太极拳推手力学原理

  1、推手中杠杆力原理的运用

  无论是单推手还是双推手,都避免不了前臂的交叉接触,而在搭手的瞬间,在杠杆原理的权衡之下,位置是否合理,是占便宜还是吃亏等问题就会出现。一般在双推手中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1) 甲用前臂的中间一段压在乙的前臂腕关节处,这种搭手形式显然是甲占了便宜的。而这个如此简单的问题,却往往被人们所忽视。所以我们千万不要用手去推手,而要尽量用自己靠近肘关节处的前臂的后段去搭对方的腕部。

  (2) 双方搭手以后,甲的手臂比较靠近自己的身体,而乙的手臂前伸较长,离自己的身体较远,那么此时甲方在形式上又有利于乙方。就如掰手腕一样,甲方曲臂而乙方直臂,孰利孰亏,一目了然。

  (3) 推手中,手臂无论在上还是在下,都不可直线的去推、拧、压、抬。因为直线运动产生的力是平面的绝对力量,而不是平衡均整的浑圆力。正确的做法应是利用关节的曲折做相反的杠杆运动推手力学原理要点。即把前臂看成一根撬棍,把双方两臂交叉之处作为支点,利用身体的重量或脚蹬地的反作用力来完成简单的杠杆运动。

  以上三种情况就充分体现了杠杆原理在推手中的作用。

  2、推手中斜面原理的运用

  在太极拳的训练过程,无论两臂的姿势如何变化,都要保持一定的身体安舒度。两臂永远都是一个斜面的间架。两肘始终保持横撑竖裹之力,不能抬平。因为一出现平面,就没有力量了。如果非要抬平不可,那么我们就干脆将肘关节在上,腕关节在下,形成一个向下的斜面,仍不失斜面原则。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实战的需要,当对方进攻时,如果我们以平面应对,因毫无支撑力所以很容易给对方创造机会,甚至承受对方百分百的力量。而以斜面应对,由于斜面特有的支撑力,会大大降低对方的力量,起作用的只是其一部分力量。这无疑会减轻我们手臂的负担,实际上是增强了自己的力量。总之,无论是进攻还是防守,都要充分利用斜面原理。

  3、推手中螺旋力的运用

  所谓螺旋力原理就如农村井台上的辘轳一般,就是可以连续旋转的杠杆。螺旋力在拳术中的运用也是很普遍的。拳谚曰":起是钻,落是翻,起手如钢锉,回手似钩杆"、"腰似车轮腿似钻"等等都是对螺旋力生动的写照。形容此力为":螺旋力要多面螺旋,全身各部梢一动作,都有螺旋力。"此力形成原因是:在随便动作时,全身大小关节都要有支撑力,所有部位都形成钝形三角,此时,力欲膨胀,又欲收缩,因而全身各部都起了螺旋力,就连腿下也应如此。在用这种力时,全身都成钝形三角,然后突然变换力的方向,如同爆炸一样,"砰"的一下就发出了螺旋的力量。在太极拳推手中没有直出直入的劲力,要求手臂乃至整个身体都要培养螺旋用力的能力,只有螺旋用力才能将多种力量凝成一股力量。螺旋的利用会节省很多力量,同时也会增长很多力量。

  4、关于推手中力量运用的问题

  力量的瞬间变化推手时要始终保持力量的均匀适中,不松也不紧,让对方觉察不出你的意图,即前面所讲的"意不有象"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才能根据对方劲力的大小虚实而相应的变化出各种劲力。需要强调的是,这里所讲的"根据对方的劲力"是相对而言的。以为我们找不到对方的破绽,所以我们只有随,随是为了找机会进攻,而不是一味的随。如果有机会,则直接进攻。就如水一样,正因为它无形,才可以成为任何形状。

  太极拳推手的五种劲道

  掤劲

  此为轴之上旋作用。对方大力压下,其进攻位置当在上部,则顺其来势与方向,加以向上旋转动作,使对方之力必悬空。

  上旋作用等于轮带之下加一从动轮轴,可起转移牵引之效,使对方之力落空。减轻重量之滑轮或轴心中之弹丸,以及气之膨胀或浪潮之向上作用均属掤劲。

  履劲

  这种劲道主要是在身体旋转动作切换的时候用到。

  左旋谓之左履,右旋谓之右 模 斜上旋谓之掤履,斜下旋谓之采履。

  若以手掌运用履劲,不必旋转,只是以掌心或手指加以粘黏牵引即可。轻重快慢,全以对方之动向为转移,自己只须不丢不顶,随其所之而之。

  挤劲

  此乃两个轮轴并行而异向之旋转作用。如压面机之滚轴,同时向内旋转,则面片在两重并旋之中逼挤而出。

  推手时一方以肘劲或靠劲进攻,另一方则以采履之劲顺而入反出。此劲须用刚劲,即口诀曰︰‘如钱之投鼓,如球之撞壁’也。

  按劲

  此乃轮带之挫动作用。轮带处于发动机与大车轮之间,其动态如水之流泄,能起带动牵引作用。

  轮带表面属掤劲,里面与车轮接触部分属按劲。大车轮本身是被动,受轮带之挫力而旋转者也。

  又如制爆竹之挫纸机,半月形车轮下置半月形挫床,将纸筒置挫床上,车轮推过,纸筒即被挫紧,亦属按劲。

  然按劲并非全力下按,太极拳诸劲全是旋转,是活动力而非死力。

  采劲

  此乃轮轴之下旋作用。对方用力进攻,我则在其长臂上加一轴,有牵引其前进之作用,所谓仰之弥高,俯之弥深,进之愈长,退之愈速之意。

  此劲在平衡对方之力时起杠杆作用,即如秤杆与秤砣,不问物体轻重,仅将极小之秤砣加以牵引转动而已。

  凡对方之力向前向上时均可以采劲牵引之,其根自断,其身自浮。

  太极拳推手技巧的修炼方法有哪些

  一是“接劲”:

  二人轻轻双搭手,接点与脚相连,劲到脚下,要领是周身一家有棚劲,二力相等相黏,不顶不丢,全身五弓合一,内外合一,周身处处进入“战备”状态,但一定不是紧张僵硬,而是松柔有弹性,以静待动,静听对方消息。一有对方动的信息,立即随人而动。

  二是“随引”:

  对方如在一个点上出劲,我就随对方力的方向而走,注意是被推而随着走,不是主动走,但也不是完全被动,是被动中有主动,但这个主动不是乱动,一是主动随对方力走,二是主动给对方一点劲,这一点劲一定比对方力小,这就是黏劲,是黏着对方一同走。是与对方合成一体的“随”,这叫黏走,所以古人称之“走就是黏,黏就是走”,在黏走中适当给对方一点劲,就是“引”,让对方感到有东西可推,对方才能继续推进。引的目的是让对方身体向我倾斜使其后脚跟离地,叫拔根。

  三是“转化”:

  黏着对方,引其前进,但不能完全按对方力的方向引进,否则,引进落实,推中我的重心。在引的过程中要稍微改变对方力的方向,让其偏离我的重心,而控制对方重心,这叫转化(也可叫拿)。转化的具体方法是,当对方拔根站立不稳时,随对方的推力而后收一侧胯,另一侧胯要有向前之意,同时转身,通过转把对方来力化掉,解除对我重心的威胁。

  转化的基本功夫是腰胯转动灵活,两胯虚实分明,胯的转动像轴承加了油(开胯的功夫要在基本功修炼阶段完成)。

  转化的要领和技巧是:

  己一定不主动出力,用意不用力,用意是“彼不动,己不动,彼欲动,己先动”,先动是意识先动,随对方动向的意识而意动,意在对方先,目的和作用是在被动中有主动,虽然是随其而动,动中有引,动中有变,通过转化,让对方来力,沿球形切线滑脱走空,此即“引进落空”,变被动为主动。化劲的最高要求是,对方自始至终摸不到我的重心。

  转化中不用力而能把人转空的原理,可以举一例子,一个平放的车轮,静止不动,人一推,车轮就转了,如果手不松开,甚至继续加力而脚不动步,人就会被车轮的转动而带倒扑空。

  这一现象中好像车轮把人带倒了,实际车轮自己是不会动的,是借用了人推才动起来而把人带空,是人自己用力而扑空了。推手中就要修炼被推的人像车轮一样,自己一点力不用而能把推人的人转化扑空。

  以上事例中还必须明白一个关键的问题,车轮有一个固定而灵活转动的轴,没有这个车轴不会出现上述效果的。所以推手练习中,被推的人也必须有个轴,这个轴就是中定,必须修炼出中定劲,才有中定。

  吴式拳的中定轴是在一只脚为支点的立轴上,是一个动态稳定,转动灵活的立轴,这个轴是虚灵顶劲,重心垂直于支点而形成的一个立轴,而且这个轴是随变化之势在两脚间转换的,关于中定轴的修炼,需要在练习推手前,从基本功和行拳中修炼出来。

  四是“发放”:

  发放的方法:

  上述当对方一个点出劲被转化落空时,顺势加“四两”劲即可把对方放出去了。发放是要发劲的,劲的大小自己掌握,劲小发的轻,劲大发的重。

  如果对方不是一个点出力,而是两只手同时加力,威胁被推者的重心,被推之人首先要自分阴阳,一个接点接劲黏住固定不动为阳,另一个接点随对方的推进而退为阴,是被推而退,周身协同转动,因为被推者自分阴阳,带动对方两点也分了阴阳,因而解除了对方两点同时进攻而难以站立的危局。这是两点接力的“随引”方法。接下来的转化发放等方法基本同一个点接力时的方法。

  当上述轻轻加力方法练习熟练以后,可以把劲力加重,进一步修炼接重力能接引化发的技能,方法基本同上。注意重力推也不可用僵硬的拙力推,是用松柔的有弹性的松沉劲推。

  之所以练习重推,是为了遇有大力,甚至僵硬的大力加身时,也能用松柔的松沉劲应对,发挥太极拳粘黏连随,随屈就伸,借力打力的特长。重推修炼到一定程度,还要返回来再练轻推,通过轻推练出用意不用力,顺随圆活,四两拨千斤的轻灵劲。

  最终练出像水一样的柔软而强大的流体势能,达到推手用重量、用意气的能量不用力量。

  发劲需要掌握的基本技巧:

  (1)发劲四要素:

  ①态势:要得势,即对方重心偏离支点成背势,我又中定稳固可顺势而发为得势。要打顺、打回、打僵、打浮、打虚、打两头,化中间。

  ②时间:要得机,即掌握最有利的一瞬间,即对方失重、后退、发呆、拔根、旧劲已断新劲未生等时机,适时发放,过早过迟均不可,叫得机。

  ③方向:对方易失衡的方向,即跌出的位置,也叫落点。

  ④着力点:能使对方重心偏离支点的接点。这也叫发点,③ ④条为发落点对即成功。

  (2)发劲的基本种类:

  ①长劲:送劲距离远,适用于发放,放人远而不伤人。

  ②短劲:出劲快速距离短,例如寸劲、弹抖劲、炸劲、震弹劲等,适用于击打,散手中运用,推手中一般

  不用,易伤人。

  ③直劲:方向不变直接发出。

  ④螺旋劲:旋转中发出。

  (3)发劲的方式:

  ①前发(迭翻):对方重心后仰,用前放法向前发放。

  ②侧发(拧裹):对方重心偏向一侧,向侧方横挒或螺旋发出。

  ③后发(背摔):对方前倾,重心欲超出支点,我可转身或撤步让位,向侧后放摔。

  (4)发劲的最高要求:

  一是发劲机会掌握的很精确,发劲不令人知,对方毫无反抗的机会,没感觉咋回事就出去了。

  二是化发同时。在化劲的同时,就把对方发出去了,非常顺随而不费劲。

  太极拳如何练习推手

  想要将太极拳推手练好,那么就要了解“沾连粘随”的原则,“沾连粘随”在推手中是非常重要,当然也是不可或缺的。

  想要将太极拳推手练好,那么就要了解“沾连粘随”的原则

  “沾连粘随”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听懂劲必须依靠搭手的粘着点来获得可靠的信息,有了正确的信息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采取顺着正确的方向推发,此为其一。

  其二,在推手发放对方时,也必须遵守“沾连粘随”的原则,在粘着点上发放之,切忌脱宽推出之,连擒、拿、摔、跌、掷、打都要按照在“沾连”状态下进行,不能以脱空推击掷、打,特别是擒拿时也要在粘着点上来迫使对方重心按我的意向转移,以顺势而发之,而不是以反关节为目的。

  太极推手无论是击打、擒、拿、摔、跌、掷,都必须要在粘着点上进行,这也是区别于其它拳种所有的原则。例如太极推手中的采劲,采劲并不是以反关节为目标的,而是用两个不同的粘着点来迫使对方重心按我的意图转移,切忌采痛对方为原则,造就“我顺人背”的有利发放时机。

  太极十三式中的前八式是技法,即是“四正手”、“四隅手”,其技法的每个招式都是在粘着点上迫使对方重心转移,同时还必须要在粘着点上,顺着对方重心移动的方向而推之,千万不可逆行施推之。

  一旦逆行施力,也是蛮力加上顶抗,”是太极推手极力反对的现象。所以每当与高手推手时,双方搭手后,技高一方自始至终沾粘着对方的重心,迫使另一方无所适从,进也进不得,退也退不得,连动也不敢动,这就是一方的重心被对方控制住了,这些都归功于“听劲”的功劳。

  听劲是在懂劲的基础上进一步升华而得的,在懂劲的基础上能听到对方劲力的来龙去脉,当即判断出顺劲的方向。

  太极拳推手的注意事项

  骤发

  对方一有回意,我即以爆发力骤然发劲,如迅雷闪电,疾风骤雨,引发之间,合而为一,使对方在毫无思想准备下骤然被发出,不及走化。

  已故太极拳家顾留馨老师曾称赞扬澄甫先师推手是“动之至微,引之至长,发之至骤”,“凡身受之者未觉其动而已腾空跌出”。故牵动手法更能得到顺势借力的效果。

  寸劲

  向对方发动时,应以在极短之时间发出的最大之劲发之才能将对方发之致远,即所谓“寸劲”。这样就会使对方猝不及避,不易走化。

  劲整

  所发之寸劲亦应集周身之劲,所谓“周身一家”。《拳论》中也指出“发动须沉着松净,专注一方”;“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

  “向前退后,乃能得机得势”;“运劲如百炼纲,何坚不摧”。故如欲使发放效果最大,必须劲整。

  螺旋

  在向对方发劲时,无论用单手或双手均应画或大或小之圈,含有螺旋之意,以使对方不知我劲之所向,陈式太极拳中曾强调缠丝劲,杨式大极拳亦然,发动时画极小之圈,而后适时发出,所谓“意在惊弹走螺旋”,“人不知我,我独知人”,才能发之致远。

  太极拳技击的主要素养

  1,舒筋开骨

  舒筋功是太极拳法中一个重要的基础,无论太极、形意、八卦,对筋、骨、髓、肌肉、皮毛等全方位的训练,都极为重视。就太极拳而言,在盘架中,也能达到舒筋开骨的目的,但一般的习练者是很难通过盘架这种训练方式达到目的,所以前贤们去粗取精,汇成舒筋功传于后人,这样更利于初学者的掌握和强化舒筋开骨。对筋骨的训练主要是开筋、润筋、养筋,人体之筋如同橡皮条,长期伸拉会使其老化失去弹性,正确的练法应是在其拉开后,适时给它补充养分,更好的增加周身弹性,延缓其自然老化;具体练习主要通过两种途径:一种在行功中练,以人体神经末梢带动周身,身固于内,意放于外;来拉动、牵引全身躯干至手指、脚趾末端的大小筋脉;另一种是运用周身气血鼓荡伸缩的转换,使全身的筋膨起。

  开筋只是太极拳学的基本功修炼,可通过多种练习方法获得,根本谈不上什么上乘之学。开筋开骨始终是传统太极拳学功力修炼的必修课,不仅能调节气血、改善人体机能,更为日后进阶打下基础。

  开筋之训练,大至周身,小至关节、末梢,只有筋开才能强。开筋只是基本功,单纯开筋是不能达到易髓境界的,还须开骨,先辈所讲“骨开生灵”即指此,这涉及到开骨、润骨、透骨的过程,待最终将精气合一后才能进行易髓的训练。从传统拳学的角度来讲,力起于骨,连于筋,骨能起弓背的定位作用,筋能起弓弦的伸缩作用;二者缺一不可。舒筋功全套功法只有十八个动作,从气的起落、鼓荡开合、舒筋拔骨,每一式都有针对性的训练,可使周身劲力浑厚,劲力倍增。

  先辈们对这套功法极为重视,因此它在社会上流行的较少,只是在部分传人中延传。传统太极拳基本功是具有针对性的训练和配套性的训练,如:太极大杆、太极栏板、太极棒、太极拳的行功、太极拳的静功等方法很多。

  各种基本功是根据每个人不同的情况、不同的训练目的而有针对性的训练,但需要明确说明的是各项基本功达到一定要求后,其效力都应体现于太极拳每一式中,也就是说通过功法提炼的素养最终必需化于拳架动作中,最终实现拳功一体,不能分家。各种基本功如何化入拳中,需要根据修炼者自身层次的实际情况,由明师指点,方能达到练有所用,体用一家。

  古人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通过功法强化提炼所需要的素质,最终还于拳架中,采用这种曲径通幽的方式,可以使得初学者更容易上手掌握,利于进步。

  2.承接走化之功

  太极拳是中华传统武术较有特色的拳种之一,既然是传统武术就离不开技击,否则就称为舞术或养生拳法。太极拳是养生与技击相互结合的功法,凡喜好太极拳技击的人并有一定的认识到,在技击中磕一下碰一下都是很正常的事。技击不同与健身推手它们完全是两个不同的层次不能同日而语,推手是基础,技击是升华。推手中的借力打力和技击的借力打力是有区别的。

  只有在推手中掌握了技巧,再经过一些必要的训练方式过度到技击,这些必要的方式是需要多种训练的素养。在各种基本功素养中:首先,就要有承接引走化之功是非常必要的,因为推手是双方手臂相搭必然会产生接触点,可以通过接触点知道对方的之所为,在这个过程中应该说就有足够的走化发放的时间或者过程,相比之下较为容易;再者,推手时速度比较慢,更容易了解对方,就是在高速度高频率的推手中也会相应的容易,因为它有了一个先知的条件,接住手之后的变化,跟技击的变化是有一定的区别的。推手训练的就是让彼此都有一个反应的时间和相互喂劲,这根实战的破坏性是有根本的区别。

  在技击中,双方都是运动中寻找对方的破绽,你并不知道对方怎么打你,打你什么位置,他是如何变化的,主要靠的就是平时训练时的潜在的意识,本能的反应,和临场的经验,判断对方来做出相应的调整。(关于自然的本能反应后文另有详述)。往往对方的打击点也就是第一个接触点,所说的随势打势见势打势那是需要有一个时间和过程的,在对方快速打击的前提下,如果不是训练有素未必就能反应的过来,剑经有云,知拍任君斗,但这需要长时间的训练才能够达到良好的知拍能力。很有可能第一个接触点就是对方的打击点,如果没有一定的承接能力的话,就很有可能被对方所伤。我见过一位太极拳大师推手中所讲、所做的都还有章有法,但在技击中完全就是两回事了,许多动作反应不过来。他认为推手就是技击的放慢,实际不然,没有经过实战检验的人他很难明白技击和平时讲拳的技击他们的实质区别在那里,如果具备承接走化之功就不会被对方所重创。

【太极拳推手的三大要领】相关文章:

太极拳推手的学习要领10-08

太极拳推手的技巧10-29

太极拳推手的发人技巧09-20

学太极拳推手的步骤09-22

太极拳推手技巧09-13

太极拳推手的训练步骤09-07

太极拳推手的小技巧09-06

太极拳的推手技巧09-06

太极拳推手的练习技巧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