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社会工作介入高校校园暴力分析

时间:2022-05-13 13:15:02 社会工作者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学校社会工作介入高校校园暴力分析

  目前,对于高校校园暴力的分析主要基于法学、犯罪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的相关视角,在实务过程中往往基于传统行政化的介入模式。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介入高校校园暴力分析,欢迎大家阅读浏览。

学校社会工作介入高校校园暴力分析

  一、校园暴力发展的新态势:学校社会工作的介入前提

  (一)高校校园暴力内涵演化及其界说

  在进行高校校园暴力的介入模式分析过程中,有必要对基本概念进行科学理解与思考,并熟知校园暴力的维度与类型划分,因此,对于“校园暴力”的概念界定就成为了一个重要前提。在学术界,对于“校园暴力”的概念有着许多不同的解读,尚未达成一致的见解。姚树龙通过对国内相关学者观点的梳理,根据暴力场域和对象的不同,认为目前存在着两种具有代表性的界定模式:一种是以“校园”为中心的校园暴力界定模式。这种模式强调了暴力行为应以学校为中心,主要观点有“校园内暴力说”、“校园内及周边暴力说”和“校园被害人说”等,涉及了暴力行为发生的区域位置以及暴力的影响因素。另外一种界定模式是强调以“师生”为中心的校园暴力界定模式。这种模式的主要观点有“被害人说”、“加害人说”和“综合说”,这种模式主要在暴力侵害对象的范畴层面进行了界定。⑤通过分析可以发现目前关注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场域和对象的讨论,这些模式的界定是基于一个整体校园暴力的模型来进行研究的。然而,高校校园暴力事件还在其他一些重要维度上体现出独特之处,相对于中小学校园及管理制度,高校的社区场域和文化更加开放和多元,进入高校场域的对象及身份也更为繁杂,学生、教职员工和其他社会人员进入学校较为容易,相应的进出管理制度并不完善。同时,高校学生拥有更强的主体性和自主性,活动的范围较广,社会网络的链接能力较强,这些都逐渐超越了校园的单纯围墙界限,高校与其周边的社区界限比较模糊,并没有存在一个特别清楚或者严格的界限。因此,笔者认为高校校园暴力的模式界定,在地域层面上应以“学校社区”作为中心,在暴力性质、暴力缘由等方面应该考虑高校校园的开放性、文化多元性、社区复杂性等要素。通过近些年来的暴力事件分析,可以发现虽然教师群体和一些非校园外来群体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但主要的施暴群体和受害群体都是学生群体,因此,在进行对象界定的过程中,“学生-学生”、“学生-教师”、“学生-社区”、“学生-家庭”关系应成为高校校园暴力关注的重要对象域。根据目前的现实案件反映,纯粹的“师生”中心模式界定并不具体。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变革,以及科技、信息的迅速扩张,校园暴力的界定外延其实也在不断地扩张。美国的一些研究显示校园暴力的界定在内容上其实是不断拓展的,校园暴力的涵义包含了一系列的行为:生理伤害、心理伤害和财产损失,频繁的恃强凌弱、语言威胁、团体暴力、对教职员工施加暴力,以及对男女同性恋、跨性别、双性恋所施加的暴力等。⑥基于以上的整理和分析,笔者认为高校校园暴力的模式界定应以“学校社区”和“学生-学生/学生-教师/学生-社区/学生-家庭”作为核心,而且两种界定的模式本质上并不冲突,显示了互动、动态、结构的关系网络空间,呈现了一种“场域-文化-结构-行动”多元视角的理解。与此同时,在概念界定时也要兼顾社会变迁对于暴力内容上的影响,对于高校校园暴力的界定除了要基于高校校园暴力的本质,而且也要明确高校校园暴力与社会的发展是存在密切关系的,存在着社会性和动态性的特点,以及多元文化的影响与投射。因此,高校校园暴力的界定也说明了相关的介入应该是多元取向的。

  (二)高校校园暴力的主要表征

  有效的社会工作介入,需要对高校校园暴力行为-事件的特点进行切实把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市场经济得到迅猛发展,社会的变迁和急速转型,以及多元文化的进入,对高校学生造成了深远影响,尤其对其思想价值层面的冲击更为显著,功利主义和个人主义思潮的盛行,多元主体性的自我释放、表达和空间挤压,转型期社会竞争的加剧,这些都使高校校园暴力行为也呈现出了新的变化与特点。目前高校校园暴力行为-事件主要呈现出如下特征:第一,暴力类型多样化。近些年来,高校校园暴力类型更加多样化,常见的高校校园暴力类型包括本人的自残、自杀行为,校外人士进入校园造成的暴力行为,师生之间的暴力行为和事件,学生之间的暴力行为,以及教师之间的暴力行为等。⑦这些暴力行为-事件一般都会涉及生理伤害、心理伤害和财产伤害,而且在生理伤害和心理伤害方面呈现出深度伤害的特点,一些暴力行为直接导致受害者失去生命,有些行为会导致受害人或家庭长期处于心理创伤之中,比如复旦大学的投毒案等。第二,暴力手法技术化。相对于中小学学生,高校学生有着更强的认知和操作能力,知识水平较高,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更容易获取相应的信息。⑧在实施暴力上,手法比较细腻和缜密,高智商犯罪近些年呈现上升的趋势。第三,暴力影响传播化。网络媒体、微博、微信等新兴媒体的广泛普及,信息的传播速度十分迅速,暴力行为一旦发生,呈现出快速传播的特点,高校学生受到校园文化和亚文化群体的影响较大,有些暴力行为可能成为其他学生模仿的对象,比如清华大学在发生朱令案后,一些高校也发生了类似的铊中毒事件。第四,暴力人群符号化。在高校中,施暴和受害者存在一定的符号特质,一些边缘学生往往更有可能成为涉暴人群,社会结构转型过程中造成了许多边缘人群,一些问题大学生、问题家庭子女、贫困大学生等,常常成为校园涉暴人群。第五,暴力原因多元化。暴力行为主要涉及社会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和个人因素,这些因素逐渐成为高校校园暴力的核心因素。⑨此外,高校暴力事件还具有零散性与团伙性并存、偶发性与预谋性同在、报复性与残忍性兼具等特征。⑩

  形成上述新型校园暴力行为-事件特点的原因复杂多样,既与社会转型、社会变迁等宏观社会结构要素有关,很多施暴者由于社会适应不良而萌生施暴的行为;也与目前相关社会福利制度和服务体系不健全等中观要素有关,部分特殊人群由于未能得到应有的制度扶持而对社会、个人采取报复性手段;还与具体的个人、家庭、社区等微观因素有关,这些因素又与宏观结构要素和中观制度要素密切相关。结合国际经验以及我国大陆部分高校进行的学校社会工作实践,本文认为,社会转型期呈现的新型高校校园暴力行为-事件,为学校社会工作的介入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同时,也扩展和丰富了学校社会工作介入的领域和内涵。社会变迁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导致学生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需求,成为高校学校社会工作介入的根本前提。

  二、专业服务与系统建构:学校社会工作的介入优势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转型不断向纵深推进,在新旧体制的转变过程中出现大量社会问题,如贫富差距持续拉大、不平等恶性竞争盛行、拜金主义兴盛、享乐主义之风不断等都对学校及其所涉及的主体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11),而且当今家庭、学校、社区对高校学生行为的约束力存在着一种明显的下降趋势,高校自身也出现了许多管理真空,许多高校学生在自我管理和约束方面缺乏足够的引导。目前愈加频发的高校校园暴力事件,也从某种程度上说明了传统的高校校园暴力介入模式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传统的防控模式强调国家、学校、家庭三位一体的防控模式,倡导国家、学校、家庭的整体介入,但是对校园暴力的形成机制缺乏了解,而且在制度与实践层面存在脱节,缺乏有效着力点(12),并没有形成真正的合力,在理念、内容和手法上都存在一些不足,需要进行有效的反思和改善。相关研究表明,高校现有的学生工作体系不容乐观,学生对学校工作的满意度不高,从业人员本身也普遍存在着工作压力大、成就感缺乏、对职业前景悲观等严重问题。(13)相反,学校社会工作具有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丰富的理论基础和灵活多样的工作方法,使其在解决日渐复杂化的大学生问题时,更易于为大学生所接受,更具针对性和有效性。

  学校社会工作作为政府、社会各方面力量或私人经由专业工作者运用社会工作的理论、方法与技术,对正规或非正规教育体系中全体学生,特别是处境困难学生提供的专业服务,其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或学校解决所遇到的某些问题,调整学校、家庭及社区之间的关系,发挥学生的潜能和学校、家庭及社区的教育功能,以实现教育目的乃至若干社会目标。(14)作为一种专业性的助人方法,学校社会工作在基本范畴和服务对象上更加具体和明确,基本上涵盖了学校所涉及的所有服务主体(15),而且介入的层次性也更加丰富,在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服务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服务效果。根据美国的校园暴力介入经验,学校社会工作已经成为校园暴力预防和介入的重要手段,作为一种职业提供的专业服务项目,在制定和实施政策以及干预校园暴力的过程中正发挥着愈加重要的作用,这使得校园更加安全,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更加健康的学习环境。(16)近年来,随着我国创新社会服务模式的不断倡导和发展,学校社会工作在介入和预防高校校园暴力方面的空间与优势也逐渐显现出来。

  (一)在价值理念上,有助于改善“问题导向”的介入模式

  对于高校校园暴力的防控和介入,高校传统的行政与干预思路,往往是一种自上而下的防控体系设计,一般都是由相关行政部门进行引导和管理,较难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而且基于问题的视角去处理相关暴力行为,也较为容易导致暴力行为污名化(17),进而产生更多的不良影响,同时加重了学校相关部门的管理压力。社会工作是一种价值取向比较明显的专业,强调“助人自助”、“平等”、“尊严”等价值,整体的核心是“人”的理念,强调了人的潜能和改变的力量,这与整个社会的主流价值是非常契合的,而且对不同人群有着更强的接纳度。学校社会工作的服务理念注重在高校校园暴力防控和介入过程中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力量,基于优势的视角,注重发挥学生的潜能和参与度,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能动性,进而构建更加和谐与人性化的学生管理体制。

  (二)在服务内容上,有益于弥补传统介入模式的功能失灵

  在高校校园暴力介入层面,目前高校主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心理评估、设立心理咨询中心、心理委员、组织相关活动等来进行服务,这些内容在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在功能上的缺失是明显的,主要体现在服务效率较低、覆盖面较窄,以及危机干预效果不明显等问题。学校社会工作的专业服务往往基于生态系统的模型,内容比较多样化,在社区、学校、家庭等层面都存有相应的服务体系,而且逻辑比较清晰,相互之间的连接比较密切。学校社会工作的服务模式可以有效弥补高校原有工作体系存在的功能性不足和缺失,配合原有的服务体系,构建出更加全面的服务模式。

  (三)在介入方法上,有利于整合和催生新型的介入模式

  高校原有学生工作体系比较强调行政控制和任务导向的干预方式,这种介入方式比较单一,可能会忽视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导致整体的介入目标没有很好地被完成。学校社会工作是理论与实务并重的专业方法和技术,吸取了人类学、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文学和美学等多元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并在长期的积累与沉淀中形成了一整套专业实务手法,比如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社会工作行政、社会工作研究等,而且针对不同的学生所遇问题和需求,可以采取有针对性的专业介入方法。学校社会工作有着较强的实操性和比较多元的服务手法,在服务方式上注重以学生需求为本的工作导向,重视学生主体性的建构与彰显。因此,学校社会工作较为符合现代高校管理的趋势和特点,对于现有的高校管理手法,有着非常现实的借鉴意义。

  另外,学校社会工作对于高校校园暴力的介入存在着一定的空间,也是源于学校社会工作的理念和手法在现实层面是可以真正嵌入到高校整体服务体系之中的(18)(19),可行性的条件比较充分,这也为学校社会工作与原有的高校校园暴力防控体制和介入模式的整合提供了现实基础。

  三、资源整合与多元协同:学校社会工作的介入路径

  基于社会工作的理念和内涵、服务对象的切实需求,以及目前的社会工作介入模式,学校社会工作针对高校校园暴力的开展方式,主要应基于“学生-学校-家庭-社区”相互融合、多元整合的模式,从涉及校园暴力的不同影响因素进行防控和介入,同时关注不同系统之间的互动与整合,因为对于高校校园暴力的介入,学生、学校、家庭和社区都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和资源,割裂式的介入不能较好地应对目前存在的问题和满足服务对象的需求,只有积极整合资源,激活社会资本,形成合力,才会取得更好的效果,而学校社会工作正是激活整个网络的重要动力。

  (一)学生层面:立足实际、提供多元服务

  基于目前的研究,学生在整个校园暴力的介入中始终是最重要的主体,在介入的过程中,最根本的是要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性,需要认真评估学生的需求,并契合学校的教育功能和现有资源,主要通过各种专业形式来开展相应的专业服务。第一,开展针对校园暴力的生活技能教育。这是一种很有效的干预措施,主要是帮助学生学会处理矛盾冲突、改善人际关系、及时处理自己的心理问题、学会利用求助方式等技巧来避免校园暴力的发生。(20)第二,开展法制教育。普及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引导学生辨别违法行为,进而习得使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而不是在冲动下做出一些非理性的选择,努力构建法律观念较为普及的校园氛围。第三,开展团队教育。大学生的集体生活要比中小学有更多的涉及,在人与人、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的互动中,人次较多,时间较长,因此团体的沟通与合作教育是必要的,而且良好的同辈群体支持对于预防校园暴力也是十分必要的。通过开展团队教育,培养团队气质和精神,形成更加多元的支持网络,进而降低校园暴力的发生率。第四,开展人生教育。根据社会控制理论,许多暴力行为是因为奋斗目标、参与、信仰等关键的社会纽带弱化引起的(21),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助于强化学生的社会纽带,有效控制校园暴力行为。

  (二)学校层面:转变理念、加强制度改革

  学校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载体,也是预防和介入校园暴力的重要主体和资源。第一,健全监控和评估体系设计。通过学校社会工作者的协调和组织,设计出一套学校教学人员、行政人员、其他服务人员、学生和家长广泛参与的监控评估体系。这套监控评估体系包括对于频发暴力校园地点的监控、日常学生生活区的监控、阶段性心理-社会状况监控和评估(大一至大四,研究生等)、对一些存在较高风险群体(大一新生、边缘学生等)的重点监控和保护,加强学校管理和服务,切实保护学生的身心安全。第二,构建校园支持网络。努力构建学生-学生的同伴支持网络、学生-老师(辅导员等)的支持网络、学生-服务部门(心理咨询中心、学生服务中心等)的支持网络。目前,一些高校心理咨询中心的服务参与率偏低,从某种程度上也说明了并没有形成一种有效的支持网络,只是单纯的行政设置,任务模式比较明显,学生对于相关专业服务部门缺乏足够的了解和信任,当学生存在一定的心理波动时常常借助个人的周围人际支持网络,而这些周围人际支持网络的不稳定性,也难以保证真正可以满足学生的相关需求。因此,要积极构建专业的支持网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专业支持和帮助。第三,通过相关项目进行引导。在进行高校校园暴力的介入中,也可以引入相关项目进行有效的干预,部分国家和地区已经开始采用这些方法,许多干预项目在校园暴力的防控中有着良好的效果,比如美国的GREAT项目(Guiding Responsibility and Expectations for Adolescents for Today and Tomorrow),这个项目主要由20节40分钟的课程组成,每节课都在前一节课程的基础上介绍社会认知的问题解决模型的应用和特别的暴力预防技巧。这个项目在接受严格的评估后,受到了非常好的评价,成为美国The Substance Abuse Mental Health Services Agency的指定项目模型。这些项目的授课形式比较新颖,学生的接纳度也较高。(22)第四,倡导以人为本、优势视角的高校服务理念。社会工作的专业理念强调服务要契合服务对象的需求,有着比较明显的现实价值,有益于改善传统的服务方式,提高服务的意识和技巧。

  (三)家庭层面:加强互动、增进家庭功能

  一般而言,绝大部分高校学生在高等教育阶段,与家庭的空间联系并不是很紧密,每年与家人相处的时间也比较短暂(一般是寒暑假),但家庭因素依然是校园暴力的影响因素之一,因此,家庭也是整个体系中的重要一环。第一,加强学校与家庭之间的关系,可以适当进行电话的沟通,关注家庭的动态发展。比如,有的学生可能家庭遭遇变故,这会严重影响到他(她)的个人行为,所以及时的情况把握有益于帮助学生处理困难。第二,促进家庭文化的移植性发展。将家庭的理念纳入到整个校园体系之内,通过相关的服务,把家庭文化移植到学生社区,让学生们也可以更多感受到家庭般的温暖,不仅可以促进家庭文化在学生社区的融入,降低空间距离对心理距离的影响,也可增强对于学校的归属和认同感。第三,注重与子女之间的沟通,增进亲子关系、促进家庭和谐,是避免高校校园暴力的重要途径。这就需要家庭成员,尤其是家长具有较强的法制意识,能够较好地引导子女健康成长,不仅通过有效的教育和引导,传递爱与善的理念,避免子女因家庭、同伴、社区等不良因素的影响和同化而实施暴力行为;同时,也要教会子女如何在当前复杂的社会脉络之中能够加强自我保护。

  (四)社区层面:营造环境、构建支持网络

  学生的社区生活受到社区环境和社区文化影响比较明显,因此,在暴力行为的防控和介入中对于社区环境的管理,以及社区文化的塑造是十分必要的。第一,加强学习社区、生活社区和延伸社区的管理。在这三种类型的社区里,生活社区是频发暴力的环境,尤其是学生宿舍,因此要加强学生宿舍的管理,改善宿舍成员间的关系,对学生的宿舍矛盾进行及时的回应和干预,保障学生的身心和财产安全。第二,构建和谐、多元的社区文化。相对于中小学生,大学生有更多的主体表达和风格,和谐、开放、包容型的社区文化有利于降低校园暴力。第三,完善社区功能。当学生社区功能缺乏的时候,学生倾向脱离可控的社区去满足自我的需求。比如,在学生社区里面缺少足够的生活设施和娱乐设施,学生为了寻求服务,就会离开熟悉的生活空间,在这种情况下更容易触及风险。第四,加强社区安保。常规化的安保基本设置在校园的地理界限上,其实也应该在学生经常活跃的社区范围进行相应的保护工作,尽量保证学生的人身安全。

  可以发现,在学生、学校、家庭和社区层面包含了许多服务内容,这些服务内容的构建体现了学校社会工作与传统高校校园暴力介入模式的融合,通过学校社会工作者的协调和资源链接,形成了一个联动性和整体性较强的服务体系,这些服务基于共同的专业理念,在本质上都彼此相连、互相影响。学校社会工作与传统型的介入模式最大的不同在于理念和整合度方面,学校社会工作的介入模式更加强调整体的协调、融合,而不是独立的、固化的服务体系,在学校社会工作融入的整个模式里,学生的角色和主体性被肯定,学生作为核心的主体进入到整个介入模式之中,并通过广泛的参与获得了新的赋权,这些都有助于相关高校校园暴力介入工作的顺利开展和有效实施。

  四、结语

  总之,高校校园暴力已经成为一个日益严重的校园安全问题,应该得到更多的关注。学校社会工作在高校的产生和发展,与中国高等教育改革这一时代背景息息相关。学校社会工作作为一种专业的介入方法,在理念和实践层面上形成的新思路,对于高校校园暴力的干预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然而,社会工作在我国还属于新生的事物,整体的社会认同感较低,大众对于这个专业缺乏足够的了解。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应该基于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还需在方法层面上多一些本土化的理解和思考。同时,在嵌入的过程中,也要考虑到与原有工作模式的融合。高校校园暴力仅仅是高校场域面临的一种问题表现形式,高校学生在学习、生活过程中还会面临着更加复杂、更加多元的社会问题,因而对高校社会工作具有更为急迫的要求。

【学校社会工作介入高校校园暴力分析】相关文章:

社会工作介入婚姻暴力案例分析11-27

社会工作介入机构养老服务分析06-19

社会工作介入角色扮演分析05-13

社会工作介入社区邻里矛盾个案分析03-10

社会工作者介入长期遭受家暴个案分析范例04-11

社会工作者介入精神障碍青少年恋爱个案分析03-21

社会工作介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解析03-25

青少年社会工作服务分析04-02

家庭社会工作服务案例分析04-14

最新儿童青少年社会工作的案例分析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