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资源整合的方法

时间:2023-10-27 14:20:32 宇涛 评估审计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审计资源整合的方法

  整合审计资源旨在通过对现有审计资源的科学配置和组合,以及对潜在资源的充分挖掘和提升,构建出新的审计资源组合,提高审计生产力,最大限度地满足审计工作的需要。那么审计资源整合的途径与方法有哪些呢,一起来看看!

  一、在纵向维度上,推动形成由上下级审计机关共同组织、分级负责的审计组织模式

  根据审计机关领导体制,地方审计机关受同级政府和上级审计机关的双重领导,在审计业务上则以上级审计机关领导为主。因此,在开展重大同步审计项目中,省级审计机关可以充分依托所属市、县两级审计机关力量,有效扩大审计覆盖范围,延伸审计工作链,拓展审计深度。

  省级审计机关在确立重大审计项目时,需要明确审计目标,确定审计对象,找准审计重点,并结合审计项目情况提出调配各类审计资源的需求。作为牵头组织机关,

  一是要做好审计试点和调查摸底工作,制订好审计方案并组织实施。

  二是要调配好审计资源,科学合理地分配审计任务,做好统筹协调。在审计项目组织实施过程中,要以审计工作方案为核心,严格遵循统一组织领导、统一工作方案、统一组织自查、统一现场实施、统一标准口径、统一审计公告的“六统一”原则,对不同审计流程各个环节均提出明确要求。通过对审计的全过程管理,及时跟踪督查项目开展情况,实时分析解决审计中发现的各种问题,确保审计项目严格按照审计方案规范实施。

  市、县两级审计机关负责所属地区的审计组织领导工作。按照审计工作方案确定的内容,结合当地实际,制订具体实施方案,并负责当地审计项目的组织和实施。审计实施过程中,密切加强与上下两级审计机关之间、内部审计与社会审计力量之间的协调与衔接,既要注意防止重复审计,又要防止缺审漏审。同时,及时反馈在审计实施中发现的重大问题,及时提交汇总数据和其他有关审计成果,并按照上级审计机关要求查实查细审计项目。

  二、在横向维度上,推动形成多部门、多类型、多专业审计力量共同参与、协作配合的大审计模式

  (一)不同类型审计力量的整合。审计机关牵头项目的组织实施,借助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力量,有效扩大审计覆盖面。

  一是重视发挥内部审计基础性、源头性监督的作用,尤其是要发挥行业主管部门内部审计机构的作用,利用其专业审计力量开展部门审计。同时,通过内部审计自查和审计机关抽查相结合、直接审计和交叉审计相结合等方式,既能查清问题督促自行整改,又能有效避免隐瞒、遗漏问题。

  二是通过购买服务方式借助社会审计力量,尤其要发挥社会审计在工程审价、资产评估、企业财务审查等方面的专业特长。审计机关既可直接委托社会中介机构对被审计单位进行审计,也可由被审计单位或行业主管部门在内部审计力量缺失或不足的情况下,委托社会中介机构对被审计单位进行审计,提交审计成果。通过借助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力量共同实施审计项目,还可以促进提高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人员的审计业务能力,达到合作共赢的效果。

  (二)审计机关内部不同专业力量的整合。在当前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变化的大背景下,审计业务领域也在不断拓展,审计业务日趋复杂。如市、县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涉及财税、企业、投资、环境、国土、农业等多种审计专业人才,依靠单一职能处室的力量已无法满足大型审计项目的要求,迫切需要在审计机关内部打破专业处室的界限,整合不同专业的审计力量,通过协作配合,形成整体合力,扩大审计成果。

  同时,为提高审计效率,保障审计质量,还可以整合综合部门的专业资源。如计算机部门可以协助搭建计算机审计平台,协助开发计算机审计模型,为开展数据审计提供技术支持;科研部门可以搜集与审计项目有关的国内外审计资料,做好决策参谋,合作开展课题研究,总结提炼审计经验,提供理论指导;法规部门可以提前介入项目实施全过程,将审理力量前置,全程审理,全程把关,及时提出审理意见,完善审计档案,避免审计风险;整改部门可以提前参与对被审计单位有关问题的整改督查,促进被审计单位边审边改,完善整改措施,提升整改成效。

  (三)与相关职能部门的协作配合。纪检监察、组织人事、司法检察等部门与审计部门相比,有其特殊的职能优势;财政、国资、社保、国土、卫生等主管部门,在推动体制机制完善,提高公共资金绩效等方面,也有其特有优势;在推动审计整改督查方面,还可以充分利用人大、政协力量,以有效推动审计整改落实,提高审计影响。

  在与相关职能部门的协作上,可以分为日常协作和专项协作两种机制。日常协作机制一般设立联席会议,承担具体协调职能,定期召集有关职能部门召开专门会议,安排年度计划,明确工作思路,集中研讨重大事项,并明确联席会议办公室的归属部门和有关职责。如有多地设立的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审计整改督查工作领导小组等最为典型。专项协作机制一般是由审计和相关职能部门共同组织开展重大审计项目,既利用审计的独立地位和专业优势,又整合相关职能部门的资源优势,共享审计线索,促进审计成果最大化。如某审计机关在开展低收入农户医保审计项目中,事先即与财政、民政、医保等主管部门协调,共同开展审计工作。既利用相关主管部门资源查深查透审计项目,有效扩大审计覆盖面;又能够推动相关主管部门根据审计发现的问题,完善制度,加强管理,提高审计成效。同时,审计部门还可以利用其独立性优势,客观公正地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谋,促进完善体制机制。

  三、在审计资源整合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加强顶层设计。国家审计机关在重大审计项目的立项、实施、结果报告等各个环节,都要对相关资源配置进行综合考虑,做好统筹协调。要明确牵头职能部门和协作部门的职责,完善好工作方案,及时研究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完善有关意见和制度,规范审计资源整合和途径和方法,避免主观随意性,如制订有关职能部门之间的协作联系制度、社会中介机构审计资源的政府采购制度和审计整改督查制度等,以科学合理地调配和利用好各类审计资源。

  加强培训指导。由于整合的审计力量专业素质千差万别,需要在完善审计工作方案、统一审计依据和定性标准的基础上,开展多平台、多层次、多种形式、针对性强的业务培训。同时,在审计实施过程中要进一步加强现场管理,规范审计操作流程,防范审计风险,确保审计质量。

  加强队伍建设。通过完善绩效考核,对参与重大项目的审计人员进行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充分调动协作人员的积极性。同时,由于该类项目往往涉及党委政府重大决策或民生重大事项,必须重视审计人员廉政、保密等方面的教育和检查,做到审计结果严格保密、廉政要求承诺到位。

  当前审计资源的整合利用

  加强基础工作,实行科学管理,整合审计资源,是促进审计工作质量,提高审计队伍水平和扩展审计功效的战略举措。当前,由于审计资源配置方式的特殊性,审计资源短缺的矛盾十分突出,如何科学地整合审计资源,提高审计工作效率,最大限度地发挥整体效能是审计机关当务之急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笔者结合审计实践,谈谈对审计资源整合的粗浅认识。

  一、科学的整合审计资源是审计事业发展的客观需要

  国家审计机关作为政府的组成部门,担负着依法审计、为经济和社会发展保驾护航的任务,责任重大。修订后的审计法对审计机关的职责进行了调整,将使用财政资金的事业组织、国有资本占控股地位或主导地位的金融机构、以政府投资为主的建设项目纳入了审计监督范围,明确了审计机关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法律地位,调整了应当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的单位范围,明确了审计机关核查社会审计机构出具的相关审计报告的责任。具体表现在:

  (一)任务重。近几年来,在审计公开力度逐步加大,审计查处透明度不断增强,审计整改进度稳步推进的同时,社会民众对审计监督的期望普遍高涨,审计工作面临各方面的压力很大。审计机关的基本职责是“摸清家底,揭露问题,促进发展”,这与审计法关于“真实、合法、效益”的审计目标是高度一致的。但是,国家审计对象数量约有百万个之多,资产规模也极为庞大,要有效履行三项基本职能,困难是不言而喻的。每年的预算执行审计、专项资金审计、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等所涉及的覆盖面不足30%,对二级预算单位的覆盖面更小,存在监督上的盲区,全面审计还面临着现实的窘境。加之审计人员的数量严重不足、素质参差不齐,需要完成的审计项目一个接着一个,日常忙于完成任务,少有学习提高的时间,审计力量不足与审计任务繁重间的矛盾突出。

  (二)风险大。在审计实施过程中,被审单位内控管理存在漏洞、审计方法选择不恰当、审计取证可靠性不强都将影响或形成审计风险。由于审计内容的广泛性和复杂性,受审计成本限制,不能将审计事项全部查清,从而加大了审计的潜在风险。目前,审计一般采取判断抽样,受审计人员经验水平限制,抽样时可能出现:

  一是对被审单位一些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大的项目选择的样本量过小;

  二是只求样本数量,不求质量,如存货审计,往往只对存货的品种数量进行抽样,而忽视对存货的计价方法、质量、现行价格、所有权等方面进行审核,因而可能使审计人员对存货的真实性、完整性作出误判。

  (三)技难专。会计账目是经济活动的反映,经济活动总是与一些事项紧密相连,而这些事项都具有其技术性和专业性。审计要全面了解经济活动必须要有专业的力量给予技术上的支持,而审计面对各行各业,审计队伍本身在技术上是不可能具有覆盖各行业的专业人员。因此,只要违规的经济事项与专业技术联系到一起的时候,就出现了审计的盲区,就失去了审计发现功能。如有一个民营石化企业多年来把汽柴油作渣油卖,但审计、税务和工商人员不懂炼油专业技术,不能把账与事联系起来,更不能把事情与技术联系起来,无力发现其问题,致使该石化企业一年就逃掉消费等税2亿余元。由此可见,审计工作如果没有相应的专业技术的配合,有些深层次的问题是很难发现的。

  二、科学的整合审计资源是解决审计效能的有效途径

  效能问题是个带根本性、全局性、长期性的问题,建立和健全有利于激活审计机关人力资源的激励、约束机制,是最根本、最有效的途径。从一些审计机关的实践看,应解决好以下四个问题:

  (一)关于人力资源的整合的问题。人力资源是审计资源的主体,是第一资源,按照目前国家机关机构改革的要求,审计机关大幅增加编制显然是不可能的,出路就在于科学整合人力资源。妥善解决专业人员与专业结构不尽合理、人力资源与工作量不相匹配和年轻人员与业务骨干仍显不足的问题。建立和保持一支业务熟练的审计队伍,必须下决心改变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采取各种措施加速培养复合型审计人才。

  一是在改变审计人员知识结构,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上下功夫。对现有审计人员进行系统的培训,力争培养既懂财会知识,又懂经济管理、工程、法律和计算机等各方面的复合型人才,以改变现有人员的组成结构和知识结构。树立全国审计“一盘棋”的思想,强化整体意识,实现审计系统的整体优化功能。一方面通过对审计机关自身工作方法、工作经验的总结和提炼,探求审计工作规律,相互借鉴,成果共享,缩短和减少了摸索过程,提高了审计效率;另一方面通过建立协同机制,加强国家审计、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之间的沟通协调,进行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发挥协同作战的作用,形成了审计整体合力,达到了“1+1>2”的效果。

  二是在审计计划的安排和审计项目的方案制定上,把人力整合纳入计划管理的内容,实行四个统一。即“统一计划、统一方案、统一组织、统一实施”,做到横向全办联动,纵向“一条龙”实施,使现有的审计力量与审计项目形成较为合理的组合,充分发挥审计的整体效能。要针对不同审计对象的不同审计情况,协调相应的机构来协同,如:财政大格局审计,在制定审计方案时,以财政审计主线为重点,充分考虑项目可能涉及的专业领域和操作难度,选配好审计专业人员,更好地整合人力资源。又如:固定资产投资审计,不仅要考虑“因事择人”,还要通过采取有效的方法,最大限度发挥人的潜能,在人力配置过程中,既要注意按照审计人员的不同专长、能力高低选择确定审计对象,又要注重按照不同类型的审计对象和审计项目操作难度的大小,来配置审计人员,从而实现能力价值的最大化。

  (二)关于信息资源的整合问题。信息资源主要包括以往的审计成果,被审计系统的各种资料,政府其他部门发布的法律、法规等各种信息。审计机关科学整合信息资源,要努力“提高三个水平”。

  一是提高审计成果的利用水平。审计监督的成果,主要体现在大量的审计报告和审计信息上。要解决审计报告只是被有限地利用和审计成果被束之高阁的问题,就必须打破习惯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模式,高度重视审计结束后审计成果的综合利用。要善于把历史的、局部的、零散的审计资料,按照一定的目的整合起来,通过去粗取精,归纳分析,加工提炼,在更高的层次和更高的质量上再现审计的成果。

  二是提高审计成果的转化水平。将专业性较强的审计结论转化为区域政府实施宏观调控的依据,是整合审计信息资源的重要内容。审计报告是以一种通报、警示的面貌出现的,经过精心提炼,其针对性、代表性强,涵盖性高,可以使党政领导在最短的时间内了解社会经济活动中出现的新情况、新动向、新问题。一篇好的审计报告往往容易引起各级领导和相关部门的重视。特别是针对性更高、倾向性更强的审计专报,直接送达决策层,一旦被党政领导批示或作为决策依据,能够很快地得到落实或引起社会的快速反应,并对政府宏观调控产生重大影响。此外,还可以利用历年审计成果编写成审计案例,每逢新的领导干部上任前,如安排审计机关对这些干部进行廉政谈话,既扩大了审计机关的影响,又提高了审计监督的威慑力。

  三是提高信息资源的共享水平。信息社会的到来和网络化的发展,使一条有价值的信息瞬间被全世界所利用成为可能,这对整合审计信息资源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面对现代信息技术的挑战,应该把实现审计信息资源共享,提高资源利用水平,作为整合审计资源的关键环节。通过整合信息资源,与财政、税务、工商等有关部门积极协同,沟通信息,加强合作,为审计工作提供充分的信息。

  (三)关于技术资源的整合问题。整合审计技术资源,要做到“二个结合”。

  一是建立审计网络平台与资源基础数据库相结合。在这个平台上建立人力资源、信息资源、技术资源和社会资源数据库,使各项审计资源形成互补,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的需要。

  二是审计基础理论创新与审计实践运用相结合。用审计理论研究的成果指导审计实践,使审计基础理论创新作为最先进的审计资源,在审计实践活动中体现出更大的资源价值。通过整合科技资源,加强先进技术和方法研究,加强计算机审计研究和推广应用,推进审计现代化进程。

  (四)关于社会资源的整合问题。整合审计社会资源,要正确处理“二个关系”。

  一是正确处理国家审计、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的关系。国家审计、内部审计、社会审计是分工不同、各自独立的审计组织。国家审计与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虽然没有隶属关系,但国家审计在审计框架中的主导地位,以及国家审计对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的指导和监督的职能,为国家审计充分利用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的人力、物力资源,实现资源互补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在职责目标上容易达成一致认识,在技术手段上具有广泛同质基础,在资源利用上便于获得互补效应。

  二是正确处理审计监督与其他监督部门的关系。审计机关在整合社会资源中,应积极加强横向联合,合理地利用国家监督体系中有关监督执法机关的功能、权威和信息,既可提高审计在“高层次”监督中的地位,又有利于加强审计监督的威慑作用。如在经济责任审计方面,与五部门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在查处经济案件方面,与纪委、监察、检察机关建立联合办案协调机制;在专项资金审计方面,与财政、税务及有关经济管理部门建立经常性的合作机制;在固定资产投资审计方面,与财政、建设等部门联合成立投资体制管理领导小组,可以使审计监督的效率有更大的提高,审计质量也能得到更好的保证。

  三、科学的整合审计资源是审计机关探索的必由之路

  建立协同审计机制,是科学整合审计资源的需要,是审计“免疫力”的需要,是扩展审计功效的重要举措,是提高审计效率的重要途径。我们必须坚持以“免疫系统”功能为指导,积极整合力量,健全协同机制。

  (一)强化协同意识。对审计资源进行模块组合,将具有不同审计功能的审计单位科学编组,实现功能互补,获取全面充分系统的审计信息。强化人员素质“一体化” 。在突出实战性、增强科学性的同时,特别要突出整体性,突出参审人员的协同审计意识,突出知识和能力的训练与培养。

  (二)建立长效机制。为避免协同审计工作的组织领导薄弱化,我们应与有关部门建立审计联席会议制、与公安检察机关协作配合机制的基础上,以国家行政和机关规定的形式,制定下发协同审计的组织性法规,使协同审计机制工作步入制度化,高效化,经常化。

  (三)构建信息平台。充分运用现代化手段,发挥“金审工程”建设成果的作用,一方面可以相互利用工作成果,迅速推广新的审计方法、采用新的审计手段,开阔审计人员的视野,提高审计人员的素质;另一方面,可以统一审计对同一问题进行处理的口径,节约工作时间,提高工作效率,有利于加强审计力量较弱的审计机构的力量,便于在较大的地域范围内对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

  (四)合理选配人员。多元化的审计人员结构是协同审计得以顺利开展的根本前提之一。国家审计可以根据工作需要,借助社会审计的人员和技术力量,随时聘请所需的专业技术人员,更好地填补专业空白,弥补力量不足,改善审计人员结构,打造一支全新的审计队伍,才能胜任协同审计工作的要求。

【审计资源整合的方法】相关文章:

「审计技巧」大额票据审计方法04-01

地税征管审计的方法08-28

工程结算审计常见问题及审计方法11-15

往来款的审计方法与技巧03-17

审计业务档案的整理方法08-03

账外账的审计方法和技巧06-20

拆迁安置补偿项目审计方法08-14

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的审计方法07-05

土地挂钩项目审计的内容和方法08-14

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主要方法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