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族民间舞蹈的民族文化特征

时间:2022-12-12 15:22:57 民间舞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傣族民间舞蹈的民族文化特征

  傣族孔雀舞是是我国傣族民间舞中最负盛名的传统表演性舞蹈,它是一种文化的集合体。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搜索整理的关于傣族民间舞蹈的民族文化特征,欢迎参考阅读,希望你喜欢!

傣族民间舞蹈的民族文化特征

  傣族民间舞蹈的民族文化特征1

  舞蹈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它是一种文化的集合体,这个集合体有效地反映了民族文化的典型状态和样式。民间舞蹈是一切舞蹈之母,民间舞蹈源于民族文化。傣族民间舞蹈的动作特色、表演技巧、肢体语言运用等方面的特色,是其深远和厚重文化内涵的反映,如果只关注舞蹈形式的绚丽、结构的精密、表现手法的完美而忽视舞蹈背后文化内涵的价值,是无法真正理解傣族舞蹈的真美内涵的。因此,我们在研究傣族民间舞蹈时,应对其民族文化内涵给予高度重视。

  1.孔雀舞简介

  孔雀舞是傣族民间舞中最负盛名的传统表演性舞蹈,流传于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瑞丽、潞西及西双版纳、耿马、孟连、景谷、沧源等州县傣族聚居区,其中以瑞丽市的孔雀舞最有代表性。

  傣族把孔雀舞称为“嘎洛勇”。在傣族心目中,孔雀是幸福吉祥的象征和幸福的“圣鸟”。孔雀舞是傣族最喜欢的民间舞蹈,在一年一度的“泼水节”、“关门节”、“开门节”、“赶摆”等民俗节日,只要是尽兴欢乐的场所,傣族人民都会聚集在一起,敲响大铓锣,敲起象脚鼓,跳起舞姿优美的孔雀舞,歌舞声不断,呈现出一派喜庆和团结的景象。

  孔雀舞以象脚鼓、铓、镲伴奏,在大型表演场合,还有大象、马鹿、鱼等舞蹈共舞。有的还表演一些佛经故事情节。不同地区的孔雀舞都有丰厚的民族文化内涵和较高的艺术观赏性。瑞丽傣族孔雀舞主要为单人舞,也有双人孔雀舞。舞者以男性居多,曾出过孔雀舞的绝代大师——已故民间舞蹈家毛相。约相、旺腊、大散梦、喊思是当地傣族公认的孔雀舞代表性艺人。舞蹈风格轻盈灵秀,动作特点鲜明,情感表达细腻,舞姿婀娜优美。特别是架子孔雀舞,动作丰富,还能做跳跃、翻、跪和下板腰、虎跳等动作,技巧性强。孔雀舞的表演形式有三种:单人孔雀舞,多为模拟孔雀飞跑下山,漫步森林,饮泉戏水,有拖翅、展翅、登枝、开屏、飞翔等动作、姿态;双人孔雀舞,一雌一雄,身缚孔雀架子,表现相互偎依,追逐嬉戏等;多人孔雀舞,经老艺人加工编排的女性集体孔雀舞,4人、8人至几十人表演均可。

  孔雀舞是傣族人民的智慧结晶,是有较高审美价值的民间舞蹈。它不只在重要热闹的民族节庆中单独表演,也常常融合在集体舞“嘎光”中同舞。孔雀舞作为傣族民间舞蹈的主要种类之一,具有维系民族团结的意义,其代表性使它成为傣民族最有文化认同感的舞蹈。

  2.孔雀舞的由来

  傣族人民喜爱和崇尚孔雀,不但许多的人们在家园中饲养孔雀,而且把孔雀视为善良、智慧、美丽和吉祥、幸福的象征。在种类繁多的傣族舞蹈中,《孔雀舞》是人们最喜爱、最熟悉,也是变化和发展幅度最大的舞蹈之一。傣族民间传统的《孔雀舞》有着很长历史,并被纳入了宗教的礼仪之中。因此,每年的佛教节日和迎接新年时,都一定要表演《孔雀舞》。至于必须要表演《孔雀舞》原因,还有着一段优美的传说。

  据说,在很古老的时候,孔雀的羽毛并非像现在这样五光十色,也没有那美丽的“圆眼”羽翎。只因它驯良、温顺而被人喜爱。一次,在当地举行小乘教“摆帕拉”宗教节日庆典时,听说佛祖为此下凡此地。为能得到佛光的普照,虔诚的信徒们纷纷赶到寺院,把佛祖围得水泄不通。有一只栖息在遥远天柱山上的雄孔雀得知佛祖下凡的音信后,急忙赶往寺庙可惜已经过迟无法靠近佛祖,而在人群外急得团团打转。

  流传于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和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孔雀舞》,历史最为悠久。在明代的《南诏野史》上,就有“婚取长幼跳蹈,吹芦笙为孔雀舞”的记载。民间传统的《孔雀舞》,傣语称作“嘎洛涌”和“嘎楠洛”,可以独舞、双人舞或三人舞进行表演。 传统的《孔雀舞》,过去都由男子头戴金盔、假面,身穿有支撑架子外罩孔雀羽翼的表演装束,在象脚鼓、鋩锣、镲等乐器伴奏下进行舞蹈。舞蹈有严格的程式,其中有丰富多样、带有寓意的手形与各种跳跃、转动等舞姿,伴随着优美的“三道弯”躯体造型,塑造孔雀“林中窥看”、“漫步森林”、“饮泉戏水”和“追逐嬉戏”等神态和自然情景。虽然由男子表演的传统《孔雀舞》动作偏于刚健、挺拔少有阴柔之美,但流畅的舞姿与模拟孔雀的优美造型往令观者沉醉,而忽略了表演者的性别。

  3. 孔雀舞的安详、舒缓的动律

  傣族舞蹈蕴藏着神秘而浓厚的民族氛围,有极高的文化品位和浓郁的民族文化色彩,极尽东方韵致。傣族舞蹈中透出山川秀美、人文毓秀的夺目光彩,充满着平和、恬静、隽永、含蓄的风格,朴实自然,毫无雕凿之感。舞蹈动作中那些人体的头、手、臂、肘、肩、腰、胯、膝等每一个关节都尽量弯曲,使整个体态由多种曲线组成,形成婀娜多姿的S型,无论手的推拉和脚步起伏的动作,还是孔雀舞中的美丽造型的流动美,都具有造型丰富而个性鲜明的特点。这些特点不仅会使人们感到秀丽山河的自然律动美,还会使人们感到傣族人民生活的宁静祥和,朴实自然,更能使人感受到他们对美的追求和对恬静幸福生活的向往。 傣族民间舞蹈风格浓郁,特点突出,感情内在而含蓄,舞姿富于雕塑感。傣族舞蹈中上肢的手和下肢的脚以及头都极富有表现力,下体多保持半蹲状态,以膝部柔美的起伏,身体与手臂形成丰富多彩的三道弯造型。舞时双腿半蹲,双手叉腰,上身向旁倾斜为基本舞姿。舞时一般前脚掌着地,但不强调有力地踏和跺,落地时轻而稳。傣族舞除下肢有丰富的步伐、小腿的灵活运用外,手和上身丰富的舞姿也极具特点,手式多样,同一姿态,同一动作,手式不同就有不同的舞蹈形象和含义。在动态形象上,舞者多保持半蹲的舞姿,重拍向下,均匀的节奏中,膝部的屈伸带动身体上下颠动和左右轻摆;舞步的踏或跺,看似着力而下,却是重起、轻落,全脚掌平稳着地等,是动律的基本特征。这种均匀的舞蹈动律中,有孔雀轻盈、柔美的舞姿,有大象漫步森林和缓、稳健的步态,更有舞蹈者的生活感受和创造。

  而且,这些动态形象,是在象脚鼓、铭、钹等乐器和谐打击的伴奏乐声中,像河水、小溪泊泊流淌,赏心悦目,沁人心脾。象脚鼓发出的“崩、巴、比、泼”等音响形成各种鼓点,紧密配合舞蹈表演中的动作变化。鼓的节奏平稳、绵延的乐音和舞蹈均匀的动律相呼应,增强了安详的气氛和热带的风情。这种静态的雕塑感和柔中带刚的动态舞蹈韵律,使傣族舞蹈既有静态的造型美,又有动态的韵律美。以上说明了傣族舞蹈的内涵及其形式特征,都是与傣族所居住的自然条件、民族性格、生产方式、审美心理、文化信仰以及宗教意识分不开的。

  4.“三道弯”和“一顺边”的舞姿造型

  “三道弯”源于古代百越人的蛇鸟图腾崇拜和对水的深切感情,而“一顺边”的美,则源自高原地区的劳动生活,两者融合后形成的体态是傣族特色的舞蹈造型,这是傣族民间舞蹈的又一特点。

  “三道弯”的舞姿造型表现在舞蹈中为:保持半蹲状态下腿部做韧性屈伸与颤动,手臂、身体、腿部都是“三道弯”的特殊动作与造型,这一舞姿特点,一直保持下来。现在还可以在“软舞”(嘎温)中窥见过去跳舞时的一些踪迹。相比传统的孔雀舞,经过创新改编的孔雀舞表演,演员取掉了面具,加强了手、眼、身法的配合。首先是模仿这种鲜明的曲线特征除了其他相关因素外,让人联想起它与小乘佛教的灵动教义似乎有一种内在的吻合,使傣族舞蹈的风格特点更进一步地发展完善了。

  过去,傣族在秋收后扬场中不使用风车,而是两手各持一把大竹篾扇,用扇风的方法筛选稻谷,这种筛法就是别致的一顺边的动态。当她们右手高举篾扇的同时,右脚亦弯曲并高高抬起,然后,手脚同时向下用力地扇风,身体由右方向左侧转动,左手扇风时,姿态和转动与右手一致,都是手脚同出一侧,作为舞姿造型的一顺边,又和审美情趣有关。“一顺边”是高原舞蹈特有的动律和形态,高原民族的舞蹈中,都有这种文化现象。而傣族民间舞蹈的风格特点,在于“三道弯”和“一顺边”融和后,又在傣族也有的安详、舒缓的动律中体现出来,成为民族审美情趣和舞蹈者的动态形象。

  5.孔雀和象的意境

  在傣族民间舞蹈中,“孔雀舞”“象脚鼓舞”广泛流传,傣族视孔雀为神鸟,视大象为圣象。把孔雀、大象这些珍禽异兽升华到舞蹈艺术意境,是傣族民间舞蹈的又一文化特征。

  由于气候及自然条件关系,傣族地区孔雀较多。傣族人民很早就有饲养孔雀的习惯。傣族人民认为孔雀美丽、善良、智慧,是吉祥的象征,对它怀有崇敬的感情。傣族群众常把孔雀作为自己民族精神的象征,并以跳孔雀舞来表达自己的愿望和理想,歌颂美好的生活。

  大象,也是热带森林中的珍贵动物,它和孔雀一样深受傣族人民的喜爱。傣族人民聚居的地方被称为“大象之国”。唐·樊绰《蛮书》说傣族地区“象大如水牛,土俗养象以耕田”,象不仅可以耕田,还可以搬运木材,负重至远,甚至可以组阵打仗,象皮还可以制成坚固的甲宵。由于象的特殊作用,傣族人把象当成财富的象征,傣族人对象的崇拜渗透到傣族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傣族人民长期与象和睦相处,由此使得象在今天傣族群众中,具有了吉祥、幸福的文化内涵。

  6.水文化的特征

  傣族人民喜爱水,勤于洗濯,对水有深切的感情,民族心态似水样平和温静。傣族民间舞蹈普遍平和温静,正显示出水文化的这一特征。说到傣族的水文化特征,就不得不提及著名的泼水节。泼水节是傣族的新年,傣语称为“楞喝桑堪”或“桑堪比迈”。傣语的“楞喝桑堪”,其意就是六月新年。由于欢度新年的时候,要举行热烈而隆重的泼水祝福活动,外地人都把它称为泼水节。

  傣族人民对水有着深切的感情,并以水表示无比的真诚。从流传下来的《挖井歌》《祭祀歌》等古歌谣中,就可以感受到这一特点。傣族自己解释,“傣”有两种含义,一是英雄勤劳的意思,一是酷爱自由的人,和平的意思。傣族也自称为“鲁傣鲁喃”,意为“傣家的儿子,水的儿子”。傣族是世界上最早的稻作民族之一,他们滨水而居,他们爱水,祈水,对水有着特殊的感情。傣族人民勤劳勇敢,温柔善良,这是大家公认的;“水一样的民族”,这是对傣族性格的又一描述;他们待人礼貌温和,但外柔内刚,聪明又幽默诙谐。

  像水一样,有时潺潺细流,温柔而细腻,有时像大江,汹涌而澎湃。其性格也是丰富多彩的。舞蹈中也充分反映了这一特点,傣族舞蹈动作,大多婀娜多姿,节奏较为平缓,但外柔内刚,充满着内在的力量。潇洒、轻盈的'篾帽舞,灵活、骄健、敏捷,充满阳刚之气的象脚鼓舞,刀舞和拳舞等都具有水文化特征。而在孔雀舞的表演中,时而节奏缓慢,动作内在含蓄,时而节奏快速多变,动作灵活跳跃,感情狂放而豪爽,也是水文化的表现。

  此外,傣族舞蹈以特有的屈伸动律,手、腿、身体都是“三道弯”的动作造型特点,刚柔相济,动静配合的表演,也是水文化中柔和温情的表现。这从上世纪80年代由傣族舞蹈家刀美兰表演的《水》这一舞蹈节目中,便可看出端倪。这个在傣族民间舞蹈基础上创作的节目,它之所以深受群众欢迎,久演不衰,就是因为她深刻地表现了傣族水文化的特征。而别人模仿表演《水》时,观众们常常感到和刀美兰相比大为逊色,这种差别产生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其他艺术表演者对傣族水文化的理解不够深入。

  总之,孔雀舞是傣族人民的智慧结晶,是有较高审美功能的民间舞蹈。它不只在重要民族节庆中单独表演,也常融合在集体舞“嘎光”中大众同舞,它具有维系民族团结的意义,其代表性使它成为傣族最有文化认同感的舞蹈。所以孔雀舞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

  傣族民间舞蹈的民族文化特征2

  傣族是云南特有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以及景谷、孟连、耿马、元江、新平、双江、金平等县。今日君推荐的这篇文章,作者从三个方面介绍了傣族民间舞蹈的来源及特色,引领大家深度欣赏傣族舞蹈之美。

  傣族人民热爱艺术、能歌善舞,傣族民间舞蹈源远流长、丰富多彩且具有鲜明的地域特点和民族特点,西双版纳傣族民间舞蹈的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自然生态多样性

  孕育傣族民间舞蹈的多样性

  丨象脚鼓舞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位于云南省南端,与老挝、缅甸山水相连,与泰国、越南近邻,自然资源丰富,是国家级生态示范区、风景名胜区和联合国世界生物多样性保护圈成员。素有“动植物王国”“物种基因库”和“北回归线上的绿宝石”等美誉。

  在西双版纳,每一座山、每一条河、每一个湖、每一个村寨,都有它们的传说。人们对与人类生存息息相关的山、水、林、田、湖,充满了感激赞美之情。傣族人认为,文学艺术最早萌芽,都是受到大自然的启迪,模仿大自然中万物的状态。一切原始的音乐、舞蹈、绘画、诗歌、故事等,就其内容而言,都是原始先民们感情的自然流露,但就其形式来说,则是模仿自然鸟兽植物的结果。

  傣族民间舞蹈的基本特征就是对当地常见动物的模拟,进而提高并艺术化。傣族民间流传着很多有关动植物的故事,大都以解释人与动物、植物的关系入手,以拟人化的手法,把人类社会生活映射在动植物身上,使动植物具有人的某种思想情感,表达人与动植物的和睦关系。除驰名中外的孔雀舞外,还有白象舞、马鹿舞、蚌舞、猴子舞、蝴蝶舞、蜻蜓舞等模仿动物的民间舞蹈。其中,孔雀舞是人们最喜爱、 最熟悉,也是变化和发展幅度最大的民间舞蹈之一。在傣族聚居的坝区,几乎月月有“摆”(节日),年年有歌舞。在傣族一年一度的“泼水节”“关门节”“开门节”“赶摆”等民俗节日,只要是尽兴欢乐的场所,傣族人民都会聚集在一起,敲响大锣,打起象脚鼓,跳起姿态优美的孔雀舞,歌舞声中呈现出丰收的喜庆气氛和民族团结的美好景象。

  传统的孔雀舞,过去都由男子头戴金盔、假面,身穿有支撑架子、外罩孔雀羽翼的装束,在象脚鼓、锣、铓、镲等乐器伴奏下进行舞蹈。舞蹈有严格的程式,其中有丰富多样、带有寓意的手形与各种跳跃、转动等舞姿,伴随着优美的“三道弯”躯体造型,塑造孔雀“林中窥看”“漫步森林”“饮泉戏水”和“追逐嬉戏”等神态和自然情景。

  生活方式决定傣族舞蹈的体态

  丨柔美的傣族舞蹈 杨红文 摄

  从历史上看,大约二千多年前,傣族先民就已进入了农耕时期。因此,傣族人民长期处于丰衣足食的安定环境之中,心理特征总体上是平和的、安稳的。傣族人民大多生活在水边,他们爱水、赞美水,人也像水一样纯净、柔美。被称为“水的民族”。著名傣学专家黄惠焜教授指出:“用水来形容傣族,是再恰当不过的了。”他还说:“在概括傣族文化总的气质的时候,我曾用了‘水的文化’这一概念,现在也还没有新的概念能够替代。”表现在舞蹈中,也是一样的。著名的舞蹈家刀美兰在舞蹈《水》中给观众展示了傣族“水”的气质。

  由于气候炎热,傣族过去一般居住在防热防湿的竹楼中,一座座竹楼掩藏在一片片竹林之中。因此,无论是在室外或室内,傣族舞蹈都受到了场地和天气的影响与限制,这也决定了傣族的舞蹈不可能大跳大动,它的动作必然是轻盈、幅度小而平稳的。所以傣族舞蹈动作较为平稳,仪态安详,跳跃动作较少,舞蹈基本动律多为腿保持半蹲状态,重拍向下,双膝在弯曲中屈伸、动作以屈伸带动身体颤动和左右轻摆;脚多为脚后踢,踢起时快而有力,落地时轻而稳,这种律动不仅模拟孔雀行走时的步态,还颇像大象在森林中的漫步,具有一股内在的含蓄的力量美。

  宗教观念影响傣族舞蹈的动律

  丨孟连傣族宫廷古乐 恒钊 摄

  在南传上座部佛教传入之前,傣族先民居住地区早已存在万物有灵的民间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传入之后,人与自然和谐的一些理念更加深入傣族人民内心, 对傣族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方面都有着极深刻而巨大的影响。它的教义主张自我解脱和自我拯救,主张积善行、修来世,最终达到涅槃,要行善。不能伤害任何生命,人与人之间要和睦相处,不能争吵打骂, 甚至说话也不能大声。傣族男子从小就必须有一段脱离家庭的宗教生活。

  南传上座部佛教的这些主张,基本上已经渗透到每个傣族人的头脑中。因此,和平、善良成为了他们性格的主要特征。随着佛教的传入,印度文化、缅甸文化对傣族舞蹈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可以说,无论从题材、内容、表演形式、舞姿造型以及手式等,傣族舞蹈都从印度文化和缅甸文化里吸收了大量宝贵的东西,这大大丰富了傣族舞蹈宝库,对傣族舞蹈风格的形成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傣族舞蹈的体态与印度舞蹈、缅甸舞蹈的体态同样突出人体三道弯造型,且具有雕塑感,在许多舞蹈中,舞者看上去就是一个个泥菩萨。如,在古老仪式的腊条舞中,数人双手伸长在高低各个位置各抬一支蜡烛,站十一人身后,从前看就像一尊千手观音的造型。伴随着现代文明的进程,西双版纳傣族民间舞蹈在保留其特点和风格的同时,也在不断吸取现代文化的精华,更加发扬光大。例如,经过发展创新的《孔雀舞》《金色的孔雀》和《雀之灵》,给大家留下了美好而深刻的印象。

  然而,这仅是傣族传统舞蹈中的一个小小舞种,对傣族传统舞蹈的创新这仅仅是一个开始,还有各种各样的傣族传统舞蹈有待进行创新和发展。

【傣族民间舞蹈的民族文化特征】相关文章:

民族文化对民间舞蹈的影响08-10

傣族民间舞蹈孔雀舞09-21

藏族民间舞蹈的动作特征10-27

中国藏族民间舞蹈的动作特征09-21

民间舞蹈的表演本质特征10-27

藏族民间舞蹈的基本特征及其特点09-19

藏族民间舞蹈的基本特征及其分类08-16

关于民间舞蹈的表演性本质特征10-22

傣族舞的表演形式-傣族舞的特点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