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水景观设计生态理念的探讨

时间:2022-04-02 09:41:59 环境设计 我要投稿

滨水景观设计生态理念的探讨

  什么是城市滨水景观?滨水景观是指对河道沿岸的空间、设施、环境等进行规划设计,以创造优美、生动、特色的滨水生态景观。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滨水景观设计生态理念的探讨相关内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近年来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加上人喜水的天性,不论是居住区、广场还是公园,滨水景观的建设随处可见。但在滨水景观的建造中大多未考虑水资源的生态环保,对自然河流、湖泊的人工改造和对水资源的过度开采及无节制排放污水,致使滨水区域的生态环境严重破坏。生硬的人为景观,水资源的污染、短缺等引发的一系列问题越来越受到有关专家的关注。

  1 滨水景观设计现状

  景观设计在我国起步较晚但发展迅猛。纵观现今的滨水景观设计,大多缺乏生态意识及河流、湖泊生境意识:河流、湖泊被裁弯取直、拦截隔断,“渠化”现象严重;阻流、吸收污染物的水体屏障———湿地几乎消失,水系消落带的生境恢复已经成为世界性难题;小规模水景和人工独立小水景不能满足生物岛屿生境;生活、生产污水未经处理排放,造成水体富营养化,藻类大量繁殖,水体自净能力破坏,水系生态失衡,水质污染严重,曾经清澈美丽的河流、湖泊变得乌黑发臭。对水系采取的一系列“改造”使水土流失、水渗透情形越来越严重,加之对于地域性特征考虑甚微,几乎没有考虑公众参与的社会性,长此以往,滨水景观设计将会千篇一律,其生态调节功能、可观赏功能、可亲近功能将被弱化。

  2 滨水景观设计的生态理念

  滨水景观是通过观其形———自然形态及流动特征,察其色———水系挟沙而形成的自然色泽,嗅其味———河水的清新和泥土的'芳香,来宣泄情感、抒发情怀的。因此,基于景观生态学原理的生态设计理念在滨水景观设计中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和重视。通过控制景观建设对水系生境的破坏,尽量连通城市水系,形成水系整体生境,利用大环境来调节小区域,促成小规模水系在整体生境中形成相对的岛屿生境[1],使整个水系生态环境达到平衡。梳理河流、湖泊的形态,还其自然、弯曲的水流,增大水与土地的接触面,降低洪水位,减少洪峰压力。保持天然状态下的岸滩、江心洲、岸线形态,保留、恢复原有的湿地生态环境,为各种生物创造适宜的生存环境。减少硬化堤防,采取自然土质岸坡、自然缓坡,采用植树、植草、石笼、块石等各种方式护堤,为水生动植物的生长、繁育等活动创造条件。采用截污、治污的方法,控制、截断水系污染源,并利用雨水收集、中水回用等措施对水系水量进行补充,使水系流动起来。调整水生植物的物种,引进高等水生植物,如美人蕉等。

  3 滨水景观设计实例分析

  3.1 项目概况

  三峡大学位于西陵峡所在地宜昌,与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相邻,举世瞩目的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距校园仅28.5km。校园内为低岗丘陵地形,可概括为“七湾两岗一水系”,四周山岗较高,围成一带形低丘盆地,山岗最高点海拔147.2m,最低水面海拔64.2m,用地周围由运河水系连通长江。

  校园内的水系由于校园建设被裁弯取直失去其自然形态且分布分散,未形成整体水系。由于周围村民随意排放污水及边界的硬化,影响了水生动植物的活动,使得水系生境平衡破坏严重,水体富营养化,藻类大量繁殖,水体自净能力破坏,污染严重,曾经清澈美丽的河流、湖泊变得乌黑发臭。工程建设对于水系的影响是水质污染、水土流失,滨水的可观性、可达性、可参与性大打折扣。

  3.2 设计方案构思

  根据校园水系现状制定方案,调整、恢复其生态环境,营造地域文化丰富、校园师生可参与的生态平衡的优美水景。依据校园总体规划,将校园内水系分为一溪二湖五点,莲心湖位于求索溪上游,使之连通城市运河,为求索溪提供水源,文思湖位于求索溪下游,直通黄泊河汇入长江,调节求索溪的水位,沁苑公寓、南苑景观带、逸夫楼、图书馆、教师公寓的点状水景通过地下管道与求索溪相连,使整个校园水系连成一体,形成一相对的整体生境。

  莲心湖方圆15hm2,湖面水位为75m,作为整个校园水系的源头,它的水质及生态至关重要。设计中采取控制污染源、营造生物湿地、调节生物群落的方法,使其恢复生境活力。此处污染主要是周围居民生活排放的污水及农田林地的化学肥料随地表水排入湖中所致。将生活污水集中收集汇入市政污水管网,农田的化学肥料污染采用控制、减少使用量进而达到控制其污染水系的作用。在湖边浅滩区种植芦苇、菖蒲等水生植物,结合水杉、池杉等林木形成景观层次,同时营造湿地景观,截污治污,净化水质,调节气候。莲心湖景区的驳岸采取自然土质岸坡、自然缓坡,并沿自然的湖岸线设置滨水过渡空间,其宽度为20m,以利于小型动物和两栖动物的生存活动。其间散布一些游人观景的亲水生物立交步道(见图1),一方面可使游人参与到滨水景观之中,另一方面又为动物的活动留出通道。对于莲心湖的用水补给采取两种方式,一是收集雨水、中水回用来作为水源补充,二是连通校外的城市运河作为水量储备。

  求索溪主要解决的是底部渗透问题及硬质驳岸的改造。由于工程建设使溪水底部的土层结构疏松,溪水沿土层毛细管渗透到周围土层中无法存留,所以设计中采用密实黏土防渗技术,在底部铺黏土逐层碾压密实,防止水的渗透、流失。溪边驳岸为垂直硬质驳岸,直接造成水生动物、两栖动物生存危机,同时硬质驳岸吸收、散发热量快,使周围的气温升高,且不利于游人接触、参与,因此设计中将垂直硬质驳岸改为阶梯形(见图2),且阶梯与阶梯间填充泥土种植水生灌木和乔木,既增加了滨水景观的亲切性、空间层次,又调节了周围的气温,促进了周围环境的生态和谐。

  文思湖由于水体富营养化,水葫芦大量繁殖,造成湖水污染严重;同时,由于和长江连通,夏季江水倒灌水位上升,冬季水位下降,季节性水位差形成了湖边消落带,既影响滨水景观,又造成湖边污物残留,影响水质。对此,引进高等水生植物,如美人蕉、旱伞草、万寿菊等,在水陆过渡区域配备湿生植物、挺水植物(如芦苇、菖蒲)、浮水植物(如荷花等),可以去除水体中的营养物,使水质得到改善,还水体自然色泽。对于湖边消落带,考虑到水位变化对消落带的冲刷,采用了三峡大学生物绿化技术,铺砌多孔生态混凝土构件[2],在其孔洞中填充种植基(干粉土、腐殖土、保水剂、长效肥的混合物)然后种植湿生植物(菖蒲、地衣等)。

  滨水景观的设计还考虑了和校园建筑、师生交流、娱乐、休闲相匹配的滨水步道、观景台、小品建筑,采用干栏式建筑的形式,体现出浓浓的地域特征,提高了景观的公众可参与性。

  3.3 预期效果

  通过引进当地植物群落,调整滨水景观的空间层次,使三峡大学滨水区的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动植物群落更加多样化,景观的公众可参与性大大提高,景观的地域特征也更加突出。

  4 结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滨水景观设计理念的更新及人们对于洪水更深层次认识的提高,滨水空间将不再以防洪、排洪为主,其景观效能与生态效能将被更多人所重视、研究。滨水陆地过渡空间的功能效应,将是今后一段时期要研究的内容。

  拓展阅读:滨水景观设计要点

  1.防洪功能

  滨水景观一般是陆地生态系统和河流生态系统的交错区。不仅需要满足人们日常的游玩、休憩、娱乐等功能外,还需要具备一定的防洪功能。其中滨水景观使用的植被需要具备抗湿抗旱的能力,满足丰水期和干旱期植被能正常生长和顾坝的作用。在枯水或者没有洪水的日子里,水生植物和亲水的乔木可以美化堤岸的环境,同时还可以给游人提供一个休憩的场所,使得游人能够更加的贴近自然感受大自然的气息。

  2.碎石护坝

  在进行滨江区造景时,运用各种碎石来进行造景,不仅能满足各种动植物和微生物的生长,还能对滨岸起着保护的作用。其拥有较强的可塑性,所以在滨水景观设计中是比较常用的。

  3.生态可持续

  景观规划和设计需要注重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在改造设计地原有的自然生态资源的前提下,最大程度上保护设计地里的各种植被和美景。并且需要尊重当地的各种人文历史,在不破坏的前提下,把它融入在整个滨水景观设计中。

  4.景观的整体统一

  城市滨水景观设计是属于整个城市景观设计的一部分,所以在进行滨水景观设计时需要注意其同整个城市景观协调统一,在适当的地点进行节点的重点处理,放大成广场、公园,在重点地段设置城市地标或环境小品。将这些点线面结合,使绿带向城市扩散、渗透,与其他城市绿地元素构成完整的系统。

  5.以人为本

  景观的服务对象是人,所以在进行滨水景观设计时,需要满足以人为本的原则,在进行滨水景观各种小品的选择时,需要满足人性化需求。

【滨水景观设计生态理念的探讨】相关文章:

生态理念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09-17

生态理念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方式10-08

景观设计生态理念的培养和运用08-27

城市的滨水景观设计11-13

城市滨水景观设计方法10-05

城市滨水绿地景观设计09-16

城市滨水景观设计案例11-06

现代城市滨水景观设计11-06

河岸景观设计理念11-10

现代城市滨水景观设计遵循的原则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