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搓汤圆的来历

时间:2022-11-15 13:09:41 尚民 国学智慧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冬至搓汤圆的来历

  冬至,又称日南至、冬节、亚岁等,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二十四节气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国民间的传统祭祖节日。下面小编为大家准备了关于冬至搓汤圆的来历,欢迎阅读。

冬至搓汤圆的来历

  冬至搓汤圆的来历1

  冬至搓汤圆时,除了本色的糯米圆外,也会用红色的天然食用色素放进糯米粉里,做几个红色的汤圆,寓意是为了喜庆。这些甜圆会用来祭拜先祖,还要拿出几颗贴在门顶、米缸等处,因为汤圆又甜又圆,是吉祥的象征,预示着来年丰收、家庭团圆。

  我们常说冬至大过年,跟冬至这个时间点有很大的关系,每年的冬至,与公历太阳在北半球停留时间最短的那一天很接近。在天文上有重要的意义,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心理上都有重要意义,在中国古代,冬至作为节日的级别比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的级别都要高。周朝还把它作为新年的元旦,后来改了,但也很重视,称为“亚岁”,也就是地位只比“过年”要低。西方最重要的`节日圣诞节也基本在此时间,说明大家都是不约而同的。到了汉代,冬至的地位又被提高了,《汉书》上说,冬至期间全国放假,烧香、吃狗肉(可怜的狗狗啊)、边塞闭关、军队待命、商业歇息、亲朋互访、美食相赠。其隆重和热闹程度一点不亚于过年。到了唐宋时期,皇帝会在这一天举行盛大的祭天大典。大家自然也有祭天祭祖习俗。直至元朝统治中国,冬至祭天风俗才渐淡,但人们没敢忘“冬至风俗”。

  由于冬至期间太阳停留时间最短,随后虽然停留时间日渐增长,但地上散出的热量要大于太阳照射留下的热量,因此天气一天天变得酷寒,数九寒冬就是从冬至这天开始数。汤圆的热量是比较大的,无论是糖、糯米、猪油,还是芝麻,都是高热量食物。但从冬至开始,人体需要大量补充热量,尤其在过去物质缺乏的时代,这点热量根本不算什么,当然现在的社会,还是要适当地注意热量的问题。北方从冬至开始,就要杀猪宰羊,在雪地里冬藏。南方没有那么冷,肉不能仅靠低温保存,就会开始熏制腊肉。当然广东沿海由于冬天温度并不是太低,腊肉也不是很好保存,所以没有太多制作腊肉的风俗。北方有这一天吃肉吃饺子的风俗,“有冬至不吃肉,冻掉脚趾头”的说法。在冬至这天,大家并不忌讳高热量,反而很欢迎,从冬至开始为身体度过寒冬做热量的储备。

  很多人容易把北方的元宵跟南方的汤圆混,其实这两者做法不同,吃起来感觉也不太一样。北方做元宵,是先把馅做好,切成小块,放到筛子里。倒入干的糯米粉,筛起来,让馅裹上糯米粉,然后再蘸一下水,继续筛滚,这样一遍一遍滚制而成。而汤圆有点像包饺子,先把糯米粉加水揉好饧透,用手揪一小块糯米团,挤压成圆片,把做好的馅用勺子挑一点放到糯米片上,包好捏紧,再搓成圆球。由于元宵表面的粉是干的,互相之间的结合也不紧密,所以一下水煮,汤变得比很浓。由于元宵皮是干的,下水煮时才吸水,馅在煮的过成中不太容易吸到水,馅比较干。而汤圆的皮比较湿,互相结合比较紧密,煮出来的汤很清,馅吸了水,含水很多。元宵煮的过程中很容易破,而汤圆很少有破的。因此元宵汤倒是很甜浓哦。两者馅的用料也不太一样,元宵多是糖和干果粒。而经典的汤圆做的时候要用猪板油,揉搓了以后渗入黑芝麻粉中,吃起来口感好极了,糯滑软烫。可以这么说吧,元宵,粗犷个大、皮厚心实、口感较粗。而汤圆,洁白软滑、糯嫩香甜、口感细腻。

  冬至搓汤圆的来历2

  《八闽通志·兴化府风俗·冬至》载:“前期糯米为丸,是日早熟,而荐之于祖考。”这就是“冬至暝”“搓丸子”和冬至早以熟的“甜丸子”祭祖的民俗。

  冬至前一夜,莆俗叫“冬至暝”。这天傍晚,家家厅堂上红烛通明,灯光如昼,寓意事业辉煌。桌上以红柑为“果岳”(即是把红柑堆叠成小山岳状,故名)。红柑的最顶层插上“三春”(即民间剪纸者用红纸剪成福禄寿的纸花)一支,用红纸条封腰的箸子一副(十双)和生姜、板糖各一块,一家人洗手面,家长点烛上香,放了鞭炮,开始“搓丸”。所搓的“丸子”,是白色的,如当年有新婚的,则是搓红色丸子,以示家中添丁,家道会更红火。这时,女的穿上红衫,在灯光下分外耀目,孩子们笑口开颜,天真活泼。大家一齐围在大簸箕(俗叫“大笠弧”)的四周,孩子们坐在高高的凳子上,“跃跃欲试”。主妇把糯米碾成的粉(俗叫“米祭”)加入开水揉捏成圆形长条,摘成一大粒一大粒圆坯,然后各人用手掌把它搓成一粒粒如桂元核大小的“丸子”,这就是“冬至暝搓丸”。其中最有兴趣的是:大人有的在捏元宝、聚宝盆;有的在捏小狗、小猪,取“运气好,狗仔衔元宝”及“做狗,做猪,做元宝”的俗谚,寓有“财源广进、六畜兴旺”的意思。孩子们对小狗、小猪最有兴趣,欢呼“阿公在做狗”、“阿爸也在做狗”、“妈妈、奶奶都在做猪!”惹得全家人哈哈大笑起来。有的搓只有豆粒大小的“喜鹊丸”(俗叫“客鸟丸”)。孩子们搓来搓去总是搓不完,有扁扁的,也有长长的,连他自己也觉得好笑起来。有的.把米祭弄在眉毛上,鼻子上,真是可笑又可爱。如孩子把丸子落下地上,要叫孩子把他捡起来,吹去沾上的灰尘,不然的话,今后会长得丑。其意是在教育儿童从小就要爱惜粮食。“搓丸”毕,把“丸子”放在“大笠孤”之中,扣上盖子,摆在“灶公”灶前过夜。

  冬至的夜最长,而孩子们爱吃“丸子汤”,睡不着,天未亮,就吵着妈妈要吃“丸子汤”,故有“爱吃丸子汤,盼啊天未光”的童谣。主妇把“丸子”倒进锅里,和生姜、板糖(姜、糖能祛寒开胃)加水一起煮成香、甜、粘、热的“甜丸子汤”。把它祭祖后,全家人分而食之。要把“丸子”粘在门框之上,以祀“门丞户尉”,保一家平安。还要把“(饲)喜鹊丸”丢在屋顶(一般是12粒,闰年为13粒,寓意全年月月平安),等喜鹊来争食时,噪声哗然,俗叫“报喜”,寓意五福临门。

  冬至搓汤圆的来历3

  远古帝尧的时候,曾命羲氏、和氏兄弟,推算日月星辰,而定岁时节气。到了周朝已有冬节,君王要在冬至日举行祭天的。至汉以后,每年冬至,都有举行祭天、祀神、拜祖、贺冬等行事。到了唐宋两代,祭礼更加隆重,各地都依例举行盛大的行事,甚至有「冬至大如年」的俗语。到明、清,冬至那天,各家要做汤圆,祀神祭祖,而后一家团圆,围吃汤圆,叫做「添岁」,所以民间习俗,冬至这天吃了汤圆,就长了一岁了。

  以前,在农业社会,冬至前一两天,家家户户便开始准备应节的祭品,并准备做汤圆,先把糯米浸水,用石磨磨成米浆,压榨水份后,成为「圆仔米妻」在前一夜,各家大小集合起来,把它搓成圆仔,圆仔又分为红白两种,红的`叫「金圆」,白的'叫「银圆」。冬至那天,天还未亮,妇女们就起来生火煮汤圆,先敬天祭祖,再合家围吃汤圆。所以冬至吃汤圆,除了表示太阳(阳光)逐渐回来,也代表团圆的意思,现代人更喜欢把它当成圆满的象征。

  还有一种说法:潮汕人被称为东方的犹太人,潮汕民俗在南方一势的地位也举足轻重,据说潮汕有“冬节丸,一食就过年”的民谚,俗称“添岁”,表示年虽还没有过,但大家已加了一岁。孩子们最盼吃这碗甜丸,往往夜里醒来都要问天亮了吗?然而天好象要与孩子们开玩笑似的,老是不亮,故潮俗有“冬节夜,啰啰长,甜丸未煮天唔光”的童谣。其实,每年到了冬至这一天,夜的时间最长,冬至过后,才逐渐变短。昔时潮汕城乡在冬至日还有以甜糯米丸拜“司令公”,备三牲祭祖和扫墓的习俗,冬至扫墓叫“过冬纸”。人去世未满三年,后代扫墓应在清明节“过春纸”,以后才“过冬纸”。冬至扫墓,因为冬天少雨,阳光充足,在山野举行祭祖较为方便,也借此郊游,起娱乐身心作用。

【冬至搓汤圆的来历】相关文章:

关于冬至的来历08-16

除夕的来历03-29

乒乓球搓球技术学习08-03

乒乓球搓球技术要领01-03

乒乓球搓球和削球区别10-19

汉字来历的资料03-30

除夕守岁的来历02-28

咏春拳的来历08-03

除夕守岁的来历及意义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