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规划建设环境保护

时间:2023-03-29 14:18:26 公路造价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公路规划建设环境保护

  导语:公路工程造价人员证书分为甲级和乙级两个种类。一般由交通部发布甲级考试考务工作通知,乙级资格考试有关事项由各省确定并报部备案。其中甲级证书比乙级证书高级且适用全国,乙级一般由各省自主考试,适用范围由各省通知确定。

公路规划建设环境保护

  近些年来,交通的发展是日新月异,公路建设突飞猛进,给社会经济带来了一片繁荣景象,也给我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便利。但是;由于过去环保意识不强,在修建公路时,对生态环境、人文景观、地形地貌等造成了一定的环境损失。公路建设作为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改革开放以来,公路发展有了质和量的飞跃,各种等级的公路通车里程迅速增加。但是,公路环保,水土流失对公路尤其是农村路网的迅速建设将是一项重大课题。从公路定线和施工建设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导致沿线山体裸露、植被受损、水土流失、生态环境恶化现象。国家一再强调经济建设应服从可持续发展、保护环境的战略。就公路建设而言,因其点多、线长、面广,破坏范围较大,沿线的森林、草原、水流、矿产、名胜古迹等需要保护的范围也十分广阔。过去,由于受不切合实际的改造自然、战天斗地等愚昧影响,不遵守科学规律蛮干,导致不少地区没有处理好公路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片面地把大自然视为征服的对象,而不努力寻求如何适应和保护大自然的方法,结果,经济上去了,而生态却失去了平衡,环境受到了污染,人民的健康受到了危害。尽管如此,我们并不否认近些年来公路建设发展给人民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但也决不可把它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视而不见。近年来交通部在环境保护设计规划中,提出了公路设计必须做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要与环境效益相统一,并且在遵守国家《建设项目环境设计规定》前提下,根据《公路工程技术标准》进行设计,就是说经济建设要符合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原则。究竟如何兼顾公路建设和保护好环境的关系,我们对在公路建设中的水土流失和保护治理有必要进行一些讨论。

  一、公路建设中引起水土流失的多种因素

  在公路施工过程中,因开挖使地表植被遭到破坏,原有表土与植被之间的平衡关系失调,表土层抗蚀能力减弱,在雨滴打击和水流冲刷以及风蚀作用下产生水土流失。在隧道及大挖方段施工过程中,由于隧道内挖方量大于填方量,多余的土石方因受地形和运输条件的限制,不便运往填方段,不得不进行弃渣处理以及施工过程中和完工以后,施工作业面土石渣料处理好,对取土坑、弃渣场等处理不当,都有可能产生新的水土流失现象,水土流失的形式主要表现为;

  一是水力作用造成的水土流失。施工过程中新筑的路基或产生的渣土,因其结构疏松、孔隙度大,在雨滴的打击和水流的冲刷下产生水土流失。以至在沟口形成大面积淤泥,严重地淤塞河道和排水沟等,造成排水不畅,将含有大量泥沙的泥水直接进入粮田,冲、淹庄稼和树木,掩埋良好的耕地。

  二是重力作用造成的水土流失。在公路建设过程中,由于线路开挖及土石方的开采,改变了原有的地形、地貌,使地表原有的土石结构平衡遭到破坏,在重力作用下,有可能产生坍落、滑坡等破坏现象,产生严重的水土流失。

  三是水力和重力两者共同作用下的水土流失。在施工过程中及施工完成后几年内,地表植被尚未完全恢复,使得施工区内地表裸露,加上长期的日晒风吹的作用,产生剥蚀等表土流失。施工过程中产生的砂石料,因其质地疏松、孔隙度大,在雨后吸水饱和,破坏了原来的平衡,极易造成滑坡、泥石流、山洪等危害,危及下游的城镇、村庄、道路、水利、农田以及人们的生命安全等。

  二、公路建设引起水土流失防治措施

  一是预防措施;在可行性研究阶段,就得对公路沿线环境影响进行评价,在初步设计阶段,应按环境保护的评价意见拟定环境总体设计方案,并进行论证,公路建设水土流失的预防,应从设计阶段和施工过程中到工程竣工后都给予充分的重视,设计时尽量使挖填平衡,提高土、砂、石料利用率,减少弃渣量,修路时应尽量减少破坏地貌及植被,在河道两岸筑路,不得将土石倾入河道,应结合路基安全措施,修筑沿河防洪堤,废土弃石应合理堆放在指定范围内,或用于加高堤身,工程竣工时应搞好护坡造林和种草,废料场应整修加固,使之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并满足防水冲的要求。

  二是防治措施;在施工设计阶段,要作出环境工程设计,在施工阶段,要严格按照设计图纸施工,随时研究如何减少对环境的不良影响,并加以纠正,以公路建设施工区两侧为重点防治区域,采取系统的防治措施,针对道路施工按挖方、填方、半挖半填等类型,分别采取护坡、挡土墙和生物措施,对工程弃渣,修建拦渣坝,弃渣表面覆土造林,对道路影响村庄和农田安全的,要修建护坝,控制危害,对施工区和直接影响区,采取全面系统的防治工程,形成完整的水土流失防治体系,一般情况下要采用山体护坡、挡墙、恢复植被、引沟梳水等进行适当的综合治理,实现最基本的公路设计和施工建设要求,就可以建成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的符合环境要求的公路。

  三、在公路规划建设时要结合社会发展统筹考虑

  公路是连接城乡间的通道,而对其有地方特色或名胜古迹等应给予充分重视,使人们认识到修建公路不只是片面追求交通发展,而忽视了毁坏大自然实际上就是毁灭人类自己的现实,因此意识到应该设计具有全方位社会价值的公路,从而向公路设计部门和施工单位贯彻公路建设应与环境保护同步进行的这个概念。

  一是设计人员从选线到设计的全过程,都要把环境保护设计和工程方案一齐抓,使线路尽可能避开环境敏感区(如工厂、学校、医院、村庄、旅游景点、野生动物保护区、文物古迹和水源头等),力求采用环保新技术和新材料,把公路工程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

  二是不同地区有不同的价值观,应充分考虑各地区的生产方式、风俗人情,而不是采用统一的标准,生搬硬套。应主动邀请沿线有关人士提意见,通过分析,作出经济、社会、生态等环境合理统一、人文景观协调、经济合理、技术可行的一种和谐统一设计,对特殊地区、生态环境及名胜古迹应请有关的专家参与咨询论证,根据沿路地带的特征,进行专门的环保设计,尤其在古文化发源地,地下文物资源丰富,特别需要执行有效的保护措施。

  三是公路定线不能只单纯地视其为一个几何图形,而应视其为一个美学实体。人们不能只单纯看它是一个静止的形状,而应将其看成是人们出行的观景通道,一般来说,人们对周围环境的感受,在心理上会产生明显的反应,如桥梁的形状、水的流动、树林分布、弯道陡坡、垃圾坟场等都会引起司乘人员心情的愉悦或烦躁,因此,设计人员在注重公路主体技术设计的同时,千万不可忽视对周围环境的配套设计。

  四是公路设计建设必须与环境保护同步进行,公路修建的决策层中要有当地政府和沿线百姓代表参加,凡属国道的新建、改建、罩面等,除考虑其安全、耐久外,还应考虑沿线区域内的社会人文、生态平衡、经济环境、自然景观以及预防污染、保护名胜古迹等,同时也要为公路以外其它运输模式提供便利条件,鼓励设计人员在环保方面提出新颖的设计方案。

  四、重视城乡公路建设过程中的环保规划设计

  县乡公路的大部分路段是在农村,它的特征是;土地面积广阔、人口密度低,气候、地形、水土、地质、生物的差异较大,公路与其它运输体系分散,在这些地区修建公路遇到的问题是;土方工程对农业资源、自然景观的影响,如路线分割耕地、草丛危害农作物的生长,山石爆破会造成水土流失、边坡失稳等,所以公路选线应全面考虑其两侧的社会自然环境,合理保护土地资源,避免不利的地质条件及对名胜古迹的危害。为了满足沿线人民出行及田间耕作的需要,还应设置足够数量的跨线桥、通道,设计时广泛要征求群众意见,另外,还要根据当地气候特点设计挡土墙、边沟、截水沟,尽可能采用植物防护,这样既可防止水土流失,也有利于自然景观。路线两侧范围内有自然保护区、水源区、森林、草原、湿地、野生动物栖息地等,原则上是将路线绕避这些生态环境,如果实在难以绕避,设计部门应主动提出保护方案。

  城郊的道路是城乡结合部,是利用率较高的地段,即是一座城市的出口路又是乡村通往城内的必经之道,是人口在逐渐增多、城区面积不断增大、交通状况逐步复杂的通道,这种情况先是沿着建筑、人员和商业繁华与否的变化,逐渐向前扩张,交通设计规划部门要与市政部门紧密联系,作好预可规划。对环城公路或连接市区出入口公路的线形,应注意平纵曲线的组合设计,使汽车能匀速行驶,减少事故,同时也要对汽车噪声、空气污染提出防治措施。对立交桥和匝道在满足使用功能的同时,多考虑立交型式和布局的美观,并要根据地形地质条件注意与周围环境相协调。由于市郊日渐扩大,还必须预留桥梁结构发展的空间,在环境设计上要注意绿化、排水等,使城郊结合部成为一座城市外围的自然景观。

  城镇内人口密集,很多过境公路通过闹市区,造成车流密度大、交通拥挤,而且平交道口多、红绿灯多,车辆多数在呆速状况下运行,引起的噪音和废气排放严重污染,这些都给公路建设与环境保护带来了隐患,我们应灵活多变地解决解决好这些问题,如在城市中心地带合理解决好平交和立交设计和建设,使车流通畅,避免堵塞。对交通噪声、尾气污染,无法利用自然条件防治的,可以建造声屏障或栽植行道树以减少噪声和污染。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最好是将路线避开敏感点,或采取工程措施,降低交通噪声、行车振动、空气污染影响。保存好重要的历史文物、宝塔、石刻、名人故居、名胜景点等,也是必须考虑的,因为不仅要使人烟稠密的居民有健康安全的住所,还要有文化和美观的环境,这是一个系统工程。公路设计人员要随时向环保、建筑、文物、艺术等专业人员进行咨询,才能较好地完成上述要求。

  五、公路的规划设计建设应重视美学的运用

  这是对交通部门提出的更高要求,一条公路建成后,司机及远离沿线的居民和接近沿线居民的要求是不尽相同的,前者关心的是路面宽阔平坦,行车效果好,其次才是环境美观,而后者关心的则往往与前者相反,公路设计者为了使汽车能高速行驶,必须采用半径大的平曲线和竖曲线,因此不仅要移去重要地段附近的障碍,还要铲(填)平某些地面的自然地貌,因而便破坏了某些自然的东西。要减少这些破坏,则要减小平曲线半径,避开风景名胜区,但也因此降低了行车速度。采用小半径的曲线愈多,路上发生撞车的可能性也愈大,这是司机所不希望的。如何解决上述的矛盾,必须于做好环境效果分析,或采取现代科技手段进行定线,尽可能的保存好风景名胜。为使公路沿线景观优美,根据现有公路用地宽度,做好两侧的排水设施、净空带、停车坪等加以美学深化设计,因此现实生活中,如何美化这公路环境也是一个重要问题,公路美学是目前体现公路设计的重要方面,公路的线形、构造物等必须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必须与大自然景观融为一体,不能把公路仅仅视为一个简单的图形,而应看成是用土、石、沥青、混凝土、灌木、树林等建成的美学实体,当汽车行驶、转向、变速、爬山、下山、过河时,都能给乘车者一种动态的美好感觉,因此,只有在这种状态下规划建设的公路,才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在国道干线规划建设中,线路往往要通过有高山大川、林海峡谷、草原沙漠,公路建设所遇到的问题是大范围的土石方施工,它将破坏大地上沉积层,减少了腐殖土,使空气中一氧化碳增加,影响动植物的生存环境。

  在省级公路规划建设中,线路往往通过重丘、山岭、城镇等敏感区,修路中的高填深挖、山石爆破,又造成水土流失、环境污染以及诱发地质灾害等问题。

  在农村路网建设中,线路往往要通过村庄、田间等,多数是沿着乡间人行小道模式进行拓展,没有大兴土木的势头,对环境的影响相对要好一些。

  总之,保护生态自然,改善人文景观,减少水土流失,降低环境污染,是我们在发展交通时必须要重视的问题。公路建设与环境保护同步进行,是对公路设计和施工单位的殷切期望,希望我们精心设计、精心施工,建设好一条环境优美的公路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惠及子孙后代的功德路,我们在发展交通、修好公路的同时,确保“三同时”制度很好落实,引导公路设计和建设单位遵循环境保护这一基本国策的有效实施,更好的促进交通与环境的和谐、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

【公路规划建设环境保护】相关文章:

关于山区高速公路的建设地质08-15

浅谈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05-11

公路建设工程多次性计价过程05-15

公路工程建设主要相关法律08-12

公路工程施工环境保护监理现状及对策05-10

高职院校职业指导规划体系的建设08-14

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中存在的不足05-27

城市规划对建设都市的重要性09-11

公路工程施工环境保护监理监测现状及建议06-19

高速公路建设中的测量监理工作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