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震减灾日主题:减轻社区灾害风险

时间:2023-02-23 00:38:26 公开教育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2017年防震减灾日主题:减轻社区灾害风险

  每年5月12日为全国“防灾减灾日”。今年5月12日是我国第九个全国防灾减灾日,主题是“减轻社区灾害风险,提升基层减灾能力”,5月8日至14日为防灾减灾宣传周。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关于全国防灾减灾日的相关知识吧~

2017年防震减灾日主题:减轻社区灾害风险

  地震与海啸

  当地时间4月2日23时43分,智利北部伊基克港南部19公里处发生地震,震源深度40公里。美国地质勘探局称,此次地震是4月1日发生的8.2级强烈地震的余震。智利地处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历史上屡发强震。

  地震发生后,智利紧急事务办公室和海军发布了海啸预警,并紧急疏散北部沿海低洼地区的居民。设在夏威夷的太平洋海啸预警中心4月1日晚也发布了针对中南美地区太平洋海岸的海啸预警。在太平洋另一侧的印度尼西亚官方称,印尼可能迎来由智利地震引发的半米高海浪。

  当地时间4月3日凌晨2时左右,智利方面宣布取消海啸预警,称“人们可以返回家中”。

  地震本身就很可怕,更不用说紧随其后的伴生灾害了。对发生在海洋里的地震来说,其伴生灾害中最具破坏力的就是海啸。海啸远不如地震那么“轰轰烈烈”,只是缓缓往前推进,吞没所波及的一切。其实,海啸造成的损失往往会高于地震本身。2004年,印尼苏门答腊附近海域发生的强地震造成的直接损失并不大,但其引发的海啸却造成印度洋沿岸十多个国家约30万人死亡或失踪。

  地震是如何引发海啸的:

  地震是地下岩石突然断裂而发生急剧运动,从而产生地震波向周围传播,并在相当范围内引起大地震动的现象。

  海底地震是地下岩石突然断裂而发生的急剧运动。岩石圈板块沿边界进行的相对运动和相互作用是导致海底地震的主要原因。

  当海底发生地震时,海底地形急剧升降变动引起海水强烈扰动。其机制有两种形式:“下降型”海啸和“隆起型”海啸。

  “下降型”海啸:某些构造地震引起海底地壳大范围的急剧下降,海水首先向突然错动下陷的空间涌去,并在其上方出现海水大规模积聚,当涌进的海水在海底遇到阻力后,即翻回海面产生压缩波,形成长波大浪,并向四周传播与扩散,这种下降型的海底地壳运动形成的海啸在海岸首先表现为异常的退潮现象。1960年智利地震海啸就属于此种类型。

  “隆起型”海啸:某些构造地震引起海底地壳大范围的急剧上升,海水也随着隆起区一起抬升,并在隆起区域上方出现大规模的海水积聚,在重力作用下,海水必须保持一个等势面以达到相对平衡,于是海水从波源区向四周扩散,形成汹涌巨浪。这种隆起型的海底地壳运动形成的海啸波在海岸首先表现为异常的涨潮现象。1983年5月26日,日本海7.7级地震引起的海啸属于此种类型。

  海底地震引发海啸的主要因素有4个:一是地震震级大。若地震震级小,则不足以激发海面至海底整个水体波动;二是板块突升、突降的地震。当海底地震为倾滑型地震,亦即断层上下错动的地震,容易激发海啸;三是海底地震震源浅,易激发海啸;四是当地震发生在海底深部时,海啸仅在开阔的海面传播,海浪波动幅度并不大,一般不具杀伤力,只是当它逼进海岸时,波浪猛然抬升,才形成巨大的破坏力。当然,海啸发生的实际情况非常复杂,除上述因素外,在很大程度上还受海岸地形、地貌等地理条件影响。

  不过,并非所有地震都会引起海啸。以海底地震而言,有些地震是由板块水平滑移断裂造成的。这种地震并未造成起始的水体抬升,因此就不会引起海啸。

  链接:21世纪重大海啸

  2001年6月,秘鲁南部发生里氏8.4级地震并引发海啸,造成至少78人死亡,经济损失约3亿美元。

  2004年12月26日,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附近海域发生里氏9.0级地震,并引发海啸,激起的巨浪超过30米。海啸波迅速席卷印度洋沿岸十几个国家,造成约30万人死亡,经济损失超过100亿美元。

  2009年9月30日,南太平洋萨摩亚群岛发生里氏8.3级地震。地震引发的海啸淹没了沿岸的数十个村庄,导致至少34人死亡,数十人失踪,数千人无家可归。

  2010年2月27日,智利首都圣地亚哥西南320公里的马乌莱附近海域发生里氏8.8级地震,并引发太平洋越洋海啸。海啸造成智利至少500人死亡、数千人失踪,灾民达到37.1万人。

  2010年10月25日,印尼西苏门答腊省明打威群岛附近海域发生里氏7.2级地震并引发局部海啸,造成至少500人死亡、21人失踪,上万人无家可归。

  2011年3月11日,日本海域发生里氏9.0级地震,最大海啸波高达10米以上,造成日本2000余人丧生,超过20000人失踪。

  延伸:防患于未然才是关键

  要想避免海啸带来的巨大损失,最重要的就是建立预警系统。这种系统利用地震台网确定地震发生的位置,然后结合深海的潜标来判定是否有海啸生成。一旦确定,就马上利用海啸传播的时间来发出警报,让可能受到影响的地区做好准备。

  沿海区域的植被,如红树林等,也会减轻海啸的危害。因此,保护沿海区域的生态环境,除了生态方面的好处,对减灾也是大有帮助的。

  另外,增加海啸方面的知识,提高对海啸的辨别力与警惕性也很关键。海啸来临前往往会出现以下几种先兆:

  一、海水忽然迅速退落,露出了从来没有见过天日的海底,鱼虾蟹贝等海洋动物纷纷在海滩上挣扎。在印度洋地震海啸时,有人就发现海水异常退落,海滩的沙子冒起了泡泡。

  二、渔民在海上打到的鱼数量剧增,海滩上也出现大量深海鱼。2004年印尼大海啸来临之前,当地的孩子在海滩上看到很多奇怪的鱼类,这些都是深海鱼,生活在2000米以下的深海中。由于深海环境和海面有巨大差异,这些鱼不可能自己游到海面,很可能是被海啸等巨大海洋活动的暗流卷上海滩的。

  三、每当火山爆发或地震发生前,动物的行为就会出现许多异常,比如鸟类会无端迁徙,狗会疯狂地叫,牛羊会逃离圈棚以及大量蚂蚁搬家等。这些都是海洋地震与海啸来临的前兆,一旦出现,我们应该迅速撤离海边,去到离海较远的空旷地带或向高处躲避。

  必须知道的空难科学知识

  马来西亚航空公司MN370航班失去联系的消息,牵动着无数国人的心。

  据统计,全世界每年死于空难的约1000人,一旦发生飞机失事,幸存者却寥寥无几。但在这种紧急情况下,采取一些合理措施,仍可提高生还的概率。

  1、飞机失事常十分突然,来不及向旅客发出警告,因此乘客应懂得飞机失事的各种预兆:

  ·机身颠簸;

  ·飞机急剧下降;

  ·舱内出现烟雾;

  ·舱外出现黑烟;

  ·发动机关闭,一直伴随着的飞机轰鸣声消失;

  ·在高空飞行时一声巨响,舱内尘土飞扬,这是机身破裂舱内突然减压。

  2、飞机高空解体:在空中永远要系紧安全带

  如果遇到高空解体的状况,不论坐在飞机的哪一个部位,生还希望都很渺茫,但即便生还的机率渺茫,也要在空中系好安全带。不然的话,飞机尚未坠地,在空中翻滚的过程中,乘客就已经在机舱中被来回撞击丧命了。

  3、起飞失事:数数座位离紧急出口差几排

  起飞后失事有可能是因为飞机出现故障或遭遇恶劣天气。如果出现故障却没有爆炸起火,机上乘客有可能全部获救;如果遭遇恶劣天气特别是从空中下降到地面的气流,飞机就会坠毁。

  无论哪种原因,乘客在起飞前应观察紧急出口在哪里,尽量数一下从你这排座位到出口那排座位之间有多少座位,这样即使看不见,你也能知道什么时候赶到了紧急出口位置。

  4、降落坠毁:坐在机尾较为安全

  一般飞机在降落时头稍低,这时机头最容易遭到撞击,机尾则完好无损,这种状况下,坐在机尾的座位是最安全的。

  比如2010年的的利比亚空难,机身完全粉碎,只有机尾基本保持完整,机上除了一名8岁男童外,其他乘客全部遇难。一些专家认为那名幸存的男童应该是坐在机尾部份。

  最后,再一次为MN370航班上的所有乘客祈福。

  必须知道的海上求生知识

  最新消息显示,中国、美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越南及菲律宾、新加坡出动了海军空军参与搜救失去联系的马来西亚航空公司MH370航班。

  在这种危险时刻,如果机上乘客采取合理的海上求生策略,会大大提高生存概率。

  海上求生者最初遇到的困难

  淹溺:落入水中,如果不会游泳而又没穿救生衣或携带任何救生浮具,在水中就无法保持漂浮。如果不能及时获救,很快就会发生溺死的危险。

  浸泡和暴露:身体浸泡在水中,散热较在陆地上要快得多。这样,人体不能保持正常体温,很容易造成体热消耗过大。如果当时气候寒冷水温低,人体浸泡在水中的危险就更大,很快就会处于低温昏迷直至死亡。如果人体暴露在酷热阳光下,就容易发生晒伤、衰竭、中署等。

  干渴:在海洋上干渴是威胁遇险者一大危险,死亡率随淡水供应减少而增多。据统计,当每天有240毫升淡水时死亡率为10%,每天只有120毫升淡水时死亡率增至90%。对于求生者来说,淡水比食物更重要。

  晕浪:求生者即使有幸爬上救生设备,如救生艇、救生筏、救生浮具等,因晕船会引起过度呕吐,使身体大量失水,出现头晕、虚弱。

  危险动物:有害海洋动物侵袭对海上遇险者也是一个威胁,其中尤以鲨鱼为甚。尽管海上遇险时鲨鱼袭击的机会并不多,但它直接影响求生者的士气。

  救援困难:海上自救比其它地方艰难得多。海洋是数百万平方公里的广阔区域,气候变化无常。快速行进的搜索飞机要发现一只救生筏或小船是很难的,要发现遇险者更难。再者,大海狂暴无比,搜索飞机即使发现遇险者,也无法降落。

  专家们指出,海上求生有以下几点要素:

  救生设备

  海上求生者如果没有救生设备,那么在茫茫大海中得救生还的希望显然十分微弱。据统计,约有 80%的船只在失事后15分钟内沉没,沉没前大约只有1/3的救生设备能够及时放下水,因而使许多人淹溺死亡,而爬上救生设备的人则有94%获救。由此可见,一旦爬上救生设备,生存机会就会大大增加。

  自救知识

  掌握一些自救的知识对于海上遇险者是很重要的。这些知识包括有关救生设备的使用方法及基本要求、紧急情况应采取的措施、报告失事地点及弃船后的行动、呼救方法及信号的传送等。

  维生饮食

  对于求生者来说,淡水比食物更为重要。人体内储存有营养,只要每天给以适当的淡水仍能维持生命达较长一段时间。但如果没有淡水,则很难长时间维持。

  如果在海上漂流时间较长,食物不足时可捕捉鱼、鸟和采集海藻补充。但若无充足淡水供应,应避免食用这些东西,否则将会消耗体内的大量水分。

  求生意志

  专家们认为,海上遇险的人过早死亡的原因并非是饥饿和干渴,主要是恐惧引起的。因而,海上求生者生存下来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必须具有不怕困难的坚强意志和生存下去的坚定信念。因此,首先要克服绝望和恐惧心理,其次能经受饥饿、寒冷、干渴、晕浪的考验。海上遇险时,如果自己临危不惧,忙而不乱,事先又有充分的准备,那么可增加获救的希望。

【防震减灾日主题:减轻社区灾害风险】相关文章:

防震减灾日是几月几日-2017防震减灾日活动主题08-06

2017年社区512防震减灾日主题活动方案08-06

2017防震减灾日活动主题08-06

2022年防震减灾日主题活动方案(通用11篇)11-10

2017小学防震减灾主题班会教案05-11

2018年防震减灾主题班会教案05-11

幼儿园防震减灾主题班会教案201805-11

2017中学生防震减灾主题班会教案05-11

小学生防震减灾主题班会教案(通用6篇)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