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导剧本创作要力避“三无”

时间:2020-09-05 10:39:01 编导制作 我要投稿

编导剧本创作要力避“三无”

  近年来,电视剧作为最具影响力和传播力的艺术形式,承载着人文担当,演绎着戏剧性故事,执现实之锐、扬人性之美,同时,伴随着商业娱乐一路走来,“娱乐过度”也成为电视剧创新发展的瓶颈和门槛。

编导剧本创作要力避“三无”

  这种“娱乐过度”,用鲁迅观察通俗文学的两个维度来看,就是“娱心”至上而“劝善”乏力。而健康有序的大众文化应当是二者兼备,即在娱心中劝善。国产电视剧向“在娱心中劝善”转型的过程中,编剧是最为关键的环节。在市场条件下,编剧既要考虑作品传递的正能量,又要考虑娱乐,同时还要避免同质化,追求题材的唯一性、不可复制性,也就是作为一件艺术作品的典型性,要做到这些,只能更加努力的练好内功。总体而言,剧本创作尤其要力避“三无”:

  一是无鱼作罟。

  这里的“鱼”主要指剧作厚重的内容。照苏格拉底的话来说,未经审视的生活不能叫生活。而艺术的任务就是帮助人们更好地审视生活。艺术要在我们功利主义的生活表象下揭示出一种深刻的实在。优秀剧作都是深刻地激发我们感情的剧作,使我们的感情在剧作精神的指引下激动得有意义有方向。缺少主脑或不知所云的艺术作品无异于把人领进一座思想的坟墓。恩格斯早年批评德国所谓“真正的社会主义”的代表作家时说:他们缺乏一种讲故事的人所必需的才能,是由于他们世界观模糊不定的缘故。

  二是无事生非。

  电视剧需要讲好故事,这个道理尽人皆知。但时下有的剧作脱离生活,认为故事就是“侃”出来的.。回望一些优秀电视剧作品,在进入创作后也采取“侃”的方式。但这种“侃”是建立在生活素材已十分丰厚的基础上,寻求一个支点脱壳而出的必要方式。比如当年《外来妹》的剧作者在特区生活多年,与打工妹一同生活,一同上工,对所要反映的生活了如指掌;《英雄无悔》的作者们也在公安系统生活了大半年,在结识许多公安朋友,把握了广东地区改革开放进程中诸多重大事件之后,才敢坐下来“侃”。如果仅仅道听途说一个故事便坐在斗室里靠想象观众口味胡编,那必定是要失败的。因为故事虽然可以虚构,但情节特别是大量细节却是不能凭空捏造的,而细节恰恰是剧作成功与否的关键。硬“抻”、瞎凑合、东挪西借正是同质化通病的病因所在。任何好的文学艺术作品,都是作者的一部生活史和心灵史,是靠诚实的创作劳动凝结而成的。

  三是无根无蒂。

  电视编剧没有故事等于为无米之炊,但有了故事讲不好也会浪费素材。任何一个故事的“扣”、人物的任何一个行为,都应是“天衣巧制须无缝,玉合精求必可逢”。他或她的爱或不爱,恨或不恨,都不应是无根无蒂的。只要观众认为人物行为有悖生活逻辑,认为不可信,这部电视剧也就“砸”了。

  以上“三无”也许还仅能算是一些低级错误,但它们极大地破坏着电视剧的生产力。在编剧面临种种博弈时,审查部门和制作出品方应帮助他们求得最大公约数。当市场利益危及社会效益时应坚决守住社会效益,方可从源头上减少烂剧。

  前不久有关部门对过度娱乐的“抗日神剧”进行限制,其实也是业内人士和业界的内在需求,顺应了我国电视剧和娱乐产业健康发展的大势所趋。事实上,近一段时间以来,许多播出平台和制作单位已经实现了成功转型和华丽转身,正能量开始释放出来,更加接地气、暖人心了。这些迹象都表明,中国电视剧乃至大众文化正面临着娱乐从“愚乐感官”向“在娱心中劝善”的大转型。

  在转型的过程中,国产电视剧不应该是一个乱象丛生的领域,它应该不断调整和社会、观众的角度,博弈各方面的审美趣味,坚持走好以质换量的发展道路,走向成熟和健康的娱乐工业。

【编导剧本创作要力避“三无”】相关文章:

话剧剧本创作的要点08-24

剧本创作基础知识08-07

戏曲剧本创作技巧08-19

电影剧本创作的核心08-18

戏曲剧本创作技巧要素07-20

编导院校排名06-27

《一九四二》编导影评06-14

编导面试技巧08-31

编导专业排名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