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颐和园》拍摄与制作

时间:2020-08-18 17:40:00 编导制作 我要投稿

纪录片《颐和园》拍摄与制作

  清代皇家园林颐和园,前身名为清漪园,始建于国力强盛的清乾隆时期,在1860年第二次战争中被英法联军纵火焚毁,1886年,清政府将清漪园重修,并于两年后改名颐和园,成为慈禧太后晚年的颐养之地。从此,颐和园成为晚清最高统治者在紫禁城之外最重要的政治和外交活动中心,是中国近代历史的重要见证与诸多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地。颐和园于1900年曾遭八国联军抢掠,抗战期间曾被日军占据,1928年颐和园由皇家园林正式成为国家公园,现今保存园内的文献档案、文物收藏,记录了中国封建社会由鼎盛辉煌走向衰落灭亡的历史,也见证了几经沧桑的园林在新中国获得新生的历程。

纪录片《颐和园》拍摄与制作

  从纪录片的艺术处理上来看,《颐和园》的整体制作有三个非常突出的特点:

  一、先进的设备,带来视觉盛宴

  《颐和园》是中国第一部深入探寻我国园林文化的大型纪录片,为了展现《颐和园》整体面貌和常人无法看到的场景,影片创作除了配备国内最为强大的学术阵容和制作团队外,还采用了世界上最为先进的拍摄器材与创作理念,不仅采用了目前国内最先进的高清设备,而且在摄影手法上尝试了多种特殊的摄影技法,从画面来看,运用了长焦、定点逐帧拍摄、特技航拍、水下摄影等多种摄影和表现手段,用最唯美的画面记录了《颐和园》的独特之美;后期采用三维技术模拟真实场景的再现,让观众看不出一点痕迹,前期和后期的一些技术手段相结合,让画面具有更大的视觉冲击力,每一组画面都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每集都有大量的航拍和移动镜头,给观众带来了非常唯美的视觉感受。如:从十七孔桥拍摄的每一组镜头,效果都非常好,这些特殊的角度是不管你去过多少次“颐和园”也无法看到的场景,只有通过航拍技术特殊的视觉拍摄才能看到;在第六集里介绍了在修缮一新的“德和园”大戏楼上演剧目时,有一组镜头是从两位演员的全景做起幅,边移动边升起,最后一直延伸到整个“德和园”的.大全景;还有一个长镜头从排云殿前起,从低空穿越排云门,然后往上升,直至俯瞰整个万寿山全景,所有的遥控航拍镜头都是一气呵成,绝对经典。这些镜头如果没有航拍设备根本无法实现,但同时,摄影师的构图和移动轨迹也是绝对一流,所有高质量的画面,唯美的镜头与各种先进的设备和一流的技术分不开。

  二、影调的处理:突出主题意境

  光线是满足影视系统获取画面影响的必要条件,显示被摄对象的周围环境,控制或决定画面的影调或色调。纪录片《颐和园》在用光方面控制得非常完美,有意识地通过光影的造型来体现“颐和园”古典美的艺术风格,无论是楼阁或亭台,还是建筑物、艺术品或空镜头,呈现给观众的都是如诗如画美轮美奂的意境。如:在第二集的开始部分,“荷花摇曳、湖光潋滟、山色空濛”这一片断,制作团队选择了特殊的时间拍摄,整体影调基本保持一致,控制在阴、冷、朦胧之间,可以说是达到了化实为虚、虚实结合、情景交融的最高意境;第五集说到八国联军时,所有的画面都是从阳光灿烂到乌云密布,特别是十七孔桥画面的处理,阳光从桥的一头变化到另一头,有着明显的变化;而当提到北京人习惯称它为老使馆区,这里成了禁止中国人进入的国中之国时,所有的画面都选择在阴天拍摄,并且做了冷处理,画面的基调都是灰色的、阴沉沉的,而天空则是蓝色,让观众有一种很阴沉的感觉;当介绍到湖水清澈、碧波浩淼的景观时,画面采用贴在水面上进行倾斜的运动航拍,并且镜头是迎着太阳的方向走,但光圈控制非常完美,画面既不曝也不暗,碧波荡漾的湖面,更显昆明湖的清澈,影调的出色处理,使每一组画面与故事主题非常契合。

  三、镜头的处理,凸显创新理念

  每一集的片头都非常古典、有韵味、画面讲究、与解说词内容十分契合,特别是在一些细节方面处理得非常完美。一个纪录片可以没有情节,但不能没有细节,细节是构成艺术整体的基本要素,细节是纪录片的灵魂。作为园中的文物、建筑物等,按常理拍摄可能会出现一个个固定的画面,有特写、中景、全景,或上下、左右移动,让观众能一一看清楚,然而在《颐和园》里,所有静止的东西,很难看到几个固定镜头,特别是在第四集中,画面的动、静结合得非常完美,所有的画面几乎都动起来了。因为全部采用运动拍摄,并且主体与背景、前景的虚实关系控制得非常到位,以各种非常规的视角来全面展示颐和园的极致之美,这种拍摄方式让观众看起来一点都不觉得单调。

  在美国的女画家凯瑟琳·卡尔给慈禧太后画像那一段,拍摄手法非常独特,没有一个固定镜头,全是采用运动镜头处理,哪怕是一个特写镜头,都是在运动中完成的,如果按常规拍摄,慈禧与美国女画家的关系镜头可能会用全景,期间还会穿插固定、特写镜头,在这里全部打破常规,没有用一个固定镜头,就连慈禧与女画家的关系镜头都是运动的。如:38岁的光绪皇帝驾崩,一天后74岁的慈禧太后去世,镜头的处理是以太阳下山至全黑画面为落幅,接着就是以雪景为主的阴冷画面,通过各种特殊镜头及细致的画面处理,让观众对“颐和园”保持着一种神秘色彩,对这座皇家园林继续保持好奇和想象。

  作为第一部深入探寻我国园林文化的大型纪录片,整个片中看不见权威人士和专家的镜头,这在以往的纪录片中是很少见的。制作团队为了改变以往一些历史文化类纪录片节奏缓慢枯燥沉闷的弱点,全部采用画面和情景再现手段来表述权威人士和专家的观点,在不失专家观点的同时,通过画面语言生动、形象地诠释专业理论,让整个片子简捷明快,通俗易懂。以《故宫》原班人员创作的《颐和园》在画面和整体结构上有很多创新,在沿用先进的编辑手法、制作精良的画面的同时,《颐和园》无论是在色彩、影调,还是在光线、镜头的运动轨迹等方面,与《故宫》相比,都有大胆的突破和创新。

  1.设备上的突破:

  在前期拍摄中,由于时间和技术上的开发应用,设备也越来越先进,电视的制作水平也越来越高,《故宫》采用的是SONY—HD750高清摄影机,而《颐和园》则采用了当时最先进的F950-SR数字电影摄录分体机,这台机器最大的优势在于清晰度非常高,一般高清摄像机图像质量无法与它相比,比普通的高清摄像机要清晰2倍以上,色彩还原更真实、更丰富,并且引进了先进的航拍设备,增加了画面的信息量,丰富了观众的视野,大量真实的大场景画面替代了三维技术的情景再现,三维技术的成熟让场景更真实,很多场景看不出技术的痕迹,而《故宫》三维技术的模拟画面特别多,虽然效果很好,但技术痕迹非常明显。

  2.影调上的创新:

  《颐和园》在色彩、影调、光线等处理上,比《故宫》更丰富、更真实、更有意境,光线的变化虽然还有《故宫》的影子,也采用了逐帧的拍摄方式,如:每个建筑物光影从暗到亮或天空的云层发生明显的改变等,但《颐和园》在光线的处理上更为细致,特别是一些逆光或侧逆光拍摄的画面,光圈控制得非常好,画面清晰,有层次感。

  3.画面上的创新:

  《故宫》展示了非凡的视觉效果,画面唯美,镜头基本以固定镜头为主,运动和情景再现为辅,镜头虽然很美,但相对较单调,部分全景采用一个主体做起幅拉开到全景的常规拍摄,摇臂、运动镜头应用相对较少,而《颐和园》则是美轮美奂的视觉盛宴,大量的航拍和移动镜头,尤其是拍摄固定不动的建筑物或园内的文物,也很少看到固定镜头,基本都是以运动镜头为主,并且主体与前景、背景的关系非常突出,画面也非常清晰。从精细策划到前期拍摄和后期制作,《颐和园》完全打破了我国大部分纪录片受传统说教、乏味冗长、节奏拖沓的影响,并且抛开常规的运用长镜头或刻意记录某些事物、人物,通过运用航拍、运动、水下、固定等各种制作方式相结合,通过完美的画面质量、情景再现,以及丰富的信息量去吸引和感染观众。

  四、结束语

  《颐和园》的制作规模宏大而不失细节,再加上精致唯美的画面,给观众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视听盛宴,《颐和园》是央视纪录片品牌的又一标志性作品,也是我国纪录片的一个标杆,树起了中国遗产纪录片的旗帜,代表了中国当下纪录片的创作高度。随着央视纪录片频道的开播和我国一系列高质量高清纪录片的播出,中国高清纪录片的制作已经走向成熟。

【纪录片《颐和园》拍摄与制作】相关文章:

微电影制作拍摄技巧09-29

拍摄的视频怎么剪辑制作09-04

影视制作中用无人机拍摄的方式与技巧10-07

微电影拍摄后期制作技巧09-03

微电影拍摄技巧「后期制作」08-25

纪录片《沙与海》分析11-06

影视制作无人机怎么拍摄10-08

影视制作无人机拍摄技巧10-06

3D影视拍摄制作技巧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