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上下联平仄规则

时间:2024-01-20 11:05:48 美云 对联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对联上下联平仄规则

  随着社会不断地进步,许多人都接触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对联吧,对联是在古代的“桃符”和“对句”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中国最早的春联出现在一千多年前。对联怎么写才是正确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对联上下联平仄规则,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对联上下联平仄规则

  对联上下联平仄介绍

  平仄是学联的第一步,也是我们跨入楹联艺术殿堂非常关键的一步,所以在创作对联之前熟悉平仄规则很有必要。

  怎样分辨平仄?现在平仄有两套系统,一是以《平水韵》为标准,简称为古声。一是以普通话为标准,简称为新声。两套系统同时并存,皆可使用。习惯用新声或古声创作对联都是可以的,不能把自己的用韵习惯作为标准去定是非,以此要求别人。但是,不能混用——即一副联中只能用一套标准。

  一、因为新声较为简单在这我先提下:

  新声(现代汉语即普通话)。

  普通话分为四个声调,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在诗歌和对联的格律应用中,把阴平和阳平(第一、二声)称为平声,上声和去声(第三、第四声)称为次声。

  二、接下来是:

  古(旧)声

  虽说平时我们基本很少提及古声,更别说使用,然并非可以认为古声可以完全抛弃,毕竟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沉淀,况且我们也可以以此了解更多的古代文化,正所谓博古通今嘛。既然我们有心要学习楹联创作,就应该花些时间,学习、了解一下古韵。

  古汉语将汉字分为平、上、去、人四个声调。平,所指的就是古汉语中的平声字(包括现在汉语中的第一、二声中的大多数);仄,所指的是古汉语中的上、去、入声(现代消息,分入四声之中)。这是旧韵(古声)的平仄分法。

  “击、说、积、极、习”在古汉语中均属入声字,虽然现在已入阴平、阳平之中,但论及平仄时,按旧韵,仍应属仄声。入声字的特点是读起来有短、促、急、收、藏的感觉(现在我国江南的一些地方,如湖南方言和闽南方言,仍保持着这种发音方式,他们对入声字并不难辩认,)。利用不同声调的意态,交错排列成句,就形成平仄律。将这种平仄律应用于不同的文学体裁之中,就使文学作品有了抑扬顿挫的音乐感。

  《康熙字典》上载一首歌诀,即说明四声的读法,其歌曰:

  “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收藏,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

  根据这一原则,人们将所有的汉字统统分成两大类,即一平一仄,非平即仄。这就形成了汉字的对立和统一。一平一仄,也就是一阴—阳的关系,平扬仄抑,平清仄浊,平长仄降,平悠长仄短促,平和缓仄急剧。平仄相替、节奏方出,节奏出则韵步起,由此形成了汉语的音韵美。

  联语中不但同句平仄要交替,上句和下句也同样要交替,就是说上句用了平声字。下句相对应的位置必须用仄声字与之相对,反之上联用仄声,下句则必须用平声。这样,就形成了字音的对立统一,有了字义的对仗,又有了字音的对仗,就形成了联语结构的参差美,读起来便琅琅上口,抑扬顿挫,铿锵有度,韵味和谐。现代诗歌理论家李汝伦说:“宇声的平仄合乎音乐的配置,使诗词具有了独立性。”“可以吟而不唱,可以唱而不吟,也具有音乐美,即使动眼不动口,在眼中出现文字,也能显示它的铿锵扬抑,因为有通感在起作用。”

  当然,宽对也如诗歌创作一样允许一、三、五不论。

  以上是我对对联平仄的简单介绍,如果大家真感兴趣,我建议大家花点时间学习下,毕竟有去看都能懂。

  对联上下联平仄规则

  对联平仄规则

  在对联中,平仄相谐是很重要的一个特点,他在运用规则方面也有一定的讲究。

  对联平仄规则

  对联是中国古老表意文字的一种特殊的文学样式,那么,平仄又是对联因素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说要出好联和对好联,就必须掌握平仄,没有平仄,也就没有对联一说了:不懂平仄,对联也无从谈起;不讲平仄,决不是对联。说到掌握平仄,还是有规律,有方法的

  一、要了解平仄,就要先学习基本功。主要掌握《声律启蒙》,这是很有必要的“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来鸿对去燕,宿鸟对鸣虫……”《训蒙骈文》中, “天转北,日升东。东风淡淡,小日蒙蒙。野桥霜正滑,江路雪初融……”这些是学习对联者应该掌握的,从中可以得到语音,词汇,修辞的训练。特别是《训蒙骈句》词语平仄,对仗工整,对于对联修辞组句有很大的帮助。可能有的文友认为,对联只要有文字功底,历史知识,文学知识就可以了。其实这仅仅是学好对联的必然条件,但还必须真正了解平仄的基础知识,没有了平仄制作对联就无从谈起。

  二、要运用平仄,就应该掌握平仄的框架。秃笔在1992年《对联和楹联异同的探讨》一文中,曾谈到对联的平仄源于律诗,而又区别于律诗,因为律诗只有五言,七言,而对联在长期的发展中吸收了词曲的长短句逗等格律。律诗成为格式化了,而对联的句式,音节则比较活,比律诗平仄的运用更加活跃。

  一、句中平仄规则(以上联为例)

  一言句:仄

  二言句:仄仄

  三言句:平平仄、平仄仄

  四言句:平平仄仄

  五言句: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

  六言句:仄仄平平仄仄

  七言句: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仄)

  八言及八言以上的的平仄视节奏而定。

  受唐代以来律诗的影响,五言、七言句更多使用括号中的平仄格式。

  二、句脚平仄规则(正格,以上联为例)

  (最后两句句脚平仄不相同为正格)

  每边一句:仄

  每边两句:平仄

  每边三句:平平仄

  每边四句:仄平平仄

  每边五句:仄仄平平仄

  每边六句:平仄仄平平仄

  每边七句:平平仄仄平平仄

  每边八句: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我们在对联时长用到的格式基本框架还有:

  四字联:

  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

  五字联: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或者: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六字联:

  仄仄平平平仄

  仄平仄仄平平

  或者:

  平平仄仄平仄

  仄仄平平仄平

  七字联:

  平仄仄平平仄仄

  仄平平仄仄平平

  或者: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变格:

  平平仄仄仄平仄

  仄仄平平平仄平

  八字联: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或者:

  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九字联:

  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

  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或者: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

  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十字联: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

  句式: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

  三三四句式:

  仄平仄平仄平平平仄仄

  平仄平仄平仄仄仄平平

  十一字联: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或者: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五六句式:

  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

  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十二字联:

  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或者:

  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长一点的对联,虽无固定的格式,但必须是平仄交错,互相协调,要不然就不能算作对联。其实对于平仄掌握熟练的人来说,是可以冲破平仄格式的束缚的但是音节部分必须严格。

  启功先生曾用一个分节“竹竿”对对联平仄基本框架的形容,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

  各种句式都可以从竿上截出来,这是对联创作最简单的框架。

  对联是一种讲究格律的文学形式,欣赏与写作对联,必须了解其基本的格律要求。所谓对联格律(简称联律),是指对联写作的一些基本规则和格式,其核心要求是对仗。对联的基本格律,可概括成六要素和六禁忌。

  对联基本格律六要素,一般认为,即:字数相等,内容相关,词性相当,结构相称,节奏相应,平仄相谐。作者认为,这六要素可分别从基础、语法、声律三方面来加以理解:

  1、字数相等,内容相关

  这是对联格律的两个基础要素。字数相等,指的是,若上联是由几个分句组成,则下联也应是由字数上与之一一相等的几个分句组成。总之,若连字数都不能相等,那无论如何也难以称得上是名副其实的对联。

  从内容看,上下联之间,内容要相关,以起到相反相成或相辅相成的效果。这种关系或者是从相同的角度互相映衬、补充,即所谓“正对”;或者是从相反的角度互相反衬、对照,即所谓“反对”。如:

  觉行圆满;功德庄严。(正对)

  心平积福;欲重招殃。(反对)

  还有少数对联上下联之间属于互相衔接的关系,即所谓“串对”或“流水对”。如:

  除了香甜苦辣咸酸涩;

  无非柴米油盐酱醋茶。

  如果上下联内容毫不相关,会使人觉得非常别扭和生硬,则起不到对联应有的文学效果,难以称得上是合格的对联。当然,有一种特殊的对联形式,即所谓“无情对”。它指的是上下联形式上(字面)对仗工整,而内容上(意义)却有意不相关,从而造成一种特殊的效果。无情对主要是利用对联的形式特征(对仗),来体现一种文学趣味和技巧,其内容是次要的。如:

  庭前花始放;

  阁下李先生。(常用无情对)

  树已半枯休纵斧;

  果然一点不相干。(常用无情对)

  总之,字数相等,内容相关,是对联在形式和内容方面最起码的要求,体现了最基本的对应性和关联性,故将二者称为基础要素。

  2、词性相当、结构相称

  这是对联格律的两个语法要素,也是最关键的两个要素。词性相当,指上下联相对的词语性质应尽可能相同或相近。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动词,等等。如:

  五蕴皆空观自在;

  一心不乱见如来。

  此联中,“五”和“一”都是数词,“蕴”和“心”都是名词,“皆”和“不”都是副词,“空”和“乱”都是形容词,“观”和“见”都是动词,“自在”和“如来”都是名物化的形容词或动词。一般对虚词的要求比较宽松,对实词的要求较为严格。在具体的对仗中,除词性外,还可适当考虑词语在句中的作用,对修饰词语的要求较宽松,对中心词语的要求较严格。

  结构相称,指上下联对应语句的语法结构应尽可能相同。如:

  一心常忍辱;

  万事且随缘。

  此联上下联皆为主谓宾结构,其中,“一心”对“万事”皆为偏正结构,“忍辱”对“随缘”皆为动宾结构。

  3、节奏相应,平仄相谐

  这是对联格律的两个声律要素。节奏,本是音乐术语,指音乐中交替出现的有规律的强弱、长短等现象。在联律中,则是指对联语句中有规律的停顿现象。节奏相应,指上下联在节奏的停顿上应当尽可能保持一致。如:

  漏尽—飞身—去;

  心空—及第—归。

  以—神通力—护持—正法;

  设—孟兰盆—超度—慈亲。

  不过,作者认为,节奏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节奏包括语意节奏和声律节奏。狭义的节奏则专指语意节奏。语意节奏主要依语句结构去划分,指根据语意而产生的音节上的停顿或间歇。声律节奏则是从平仄要求去看,指句中一定位置的声调要求(平仄安排)。作者认为,为使概念明确,最好将语意节奏和声律节奏分别用“节奏”和“音步”来表达。举例如下:

  同时—闻—授记;次第—得—菩提。(节奏)

  同时—闻授—记;次第—得菩—提。(音步)

  当然,节奏和音步还是有密切联系的,二者经常是一致的。

  平仄相谐,又称平仄协调,狭义地说,是指对联在音调上的两大要求:平仄相对与平仄交替。广义地说,也包含句脚平仄安排等其他一些平仄问题(见六禁忌)。平仄相对,指上下联各音步以及各分句句脚之间,要平声对仄声、仄声对平声,即上联是平声,下联就要是仄声,反之亦然。对音步的安排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之说,因为,实际上并不一定要求整个音步平仄相对,能在音步位上平仄相对即可。所谓音步位,就是每个音步的末位字,这是决定整个音步性质的重点声。由于汉字的绝大多数音步为二字音步,因此,音步位一般指的就是每句的第二、四、六字。所以便有了“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之说。如:

  心驰—有外—实迷—有;身处—空中—不见—空。

  对联的禁忌

  写联时除了必须符合上述格律要求外,还必须注意以下几种禁忌:

  一、忌合掌

  合掌是指一副对联中的部分词语词义相似、相近、重复、雷同,或整个上下联表达同一个意思,就好像左掌和右掌一样,缺少变化。一副对联,必须上下联的词语异义相配,才算合格。在作联时,有人误认为“词类相对”,上下联意思相同才是对仗工稳,其实这是犯了合掌的毛病。一副对联不管长短,字数总是有限的,若在有限的空间里重复一个意思或一件事,还有什么意思?所以,合掌是对联的大忌。比如,用“静海”对“崇川”,“旭日”对“朝阳”,“汗青”对“史册”等等,又如,上下联合掌的:五湖传喜讯;四海送佳音。

  “五湖”与“四海”同指广阔的地域,“传”与“送”意思相似,“喜讯”与“佳音”更是同义词。这样的对联读起来让人觉得字乏意寡,味同嚼蜡。

  二、忌不规则重字

  所谓不规则重字,就是“异位重字”,即同一个字出现在上下联的不同位置。比如:百鸟鸣春歌盛世;一龙降世兆丰年。

  两个“世”字不在同一个位置上,犯不规则重字。

  无规则重字是病联,有规则重字是巧联,比如:

  室有奇书穷亦富;胸无点墨富也穷

  联中“穷”与“富”属于同位换字,即异位互重,又称“换位格”,是合律的。另外,在需要使用“之乎者也”等虚词时,是允许上下联重字的。如:“虎贲三千,直扫幽燕之地;龙飞九五,重开尧舜之天。”这里的“之”字相同是允许的,但必须要注意,在第二、四、六位置的字及句尾等处,还是需要考虑平仄的。

  三、忌三平尾、三仄尾

  三平尾是指下联最末三个字都是平声,三仄尾是指上联最末三个字都是仄声,都是对联的大忌,属于硬伤,在撰联时很容易被忽视,所以在应用“一三五不论”的规定时要注意,发生这种情况时,就不能“一三五不论”了,而是要论了。例如:爆竹声声辞旧岁;梅花朵朵迎新春。

  下联“迎新春”即为三平尾,主要是第五字“迎”是平声,不能不论了,应改用仄声字。又如“依法修行可入道”的上联,就是三仄尾,若将“可”字改为“能”字就避免了三仄尾,治疗了硬伤。

  四、忌古新声相混

  很多征联启事中都有“来稿古声或新声均可,但同联不混”的要求,就是说一副联中使用古声或新声必须统一,要么全联按新声写联,要么全联按古声写联,如果这个字按新声才合律,另一个字按古声才合律,就是“同联相混”,请看南通龙文教育征联中的这副获奖联:

  但得龙文舒骥足;好将凤彩占鳌头。

  此联中就有两个入声字:“得”和“足”,按新声、普通话念,这两个字都念第二声,平声,但按古汉语都是入声字,都是仄声,因此,是用平声“将”对入声字、仄声的“得”字,用平声的“头”字对入声字、仄声的“足”字,是正确的,全联使用古声是统一的,这是一副好联。但如果把该联改动两个字,就成了:

  但借龙文舒骥足;又得彩凤占鳌头。

  上联“足”字必须按古声是入声字,为仄声,才能和下联平声字“头”字对仗,上联“借”字为仄声,下联“得”字必须按新声、普通话念第二声、平声,才能与仄声“借”字对仗,同样是入声字,“足”字按古声才合律,“得”字却必须按新声才合律,这就是同联相混,这种写法应该回避。

  五、忌上重下轻

  一副对联由上下两联组成,一般情况下上下联应该强弱相当,例如:

  家居绿水青山畔;人在春风和气中。

  上下强弱相当。如果是上弱下强,也是可以的,例如:

  闻鸡起舞;跃马争春。

  下联力度更大些,概括面也更广些。但如果上联写得气势强盛,而下联写得气势软弱,就会给人一种虎头蛇尾的感觉,这就叫上重下轻,也是对联的病症之一。例如:

  听铁马声声关山入梦;看银钩笔笔书画萦心。

  下联气势上就大大减弱了,有损整副对联的美感,这种写法也应回避。

  只要认真掌握上述基本格律规则,注意有关禁忌,就一定能写出好的对联。

【对联上下联平仄规则】相关文章:

对联怎么分上下联07-19

对联上下联大全10-24

对联大全上联下联01-18

对联怎么分上下联?08-08

对联上下联怎么分07-23

开业对联怎么分上下联07-11

对联上下联怎么分「详解」07-24

对联怎么分上下联「必知」09-21

春节对联上联下联横批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