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读后感

时间:2023-08-09 07:29:22 三国演义读后感 我要投稿

三国演义读后感通用(2篇)

  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三国演义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三国演义读后感通用(2篇)

  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1

  读完厚厚的一本三国演义,不禁感叹历史的“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三国演义真的为读者生动活现地演义了一个历史故事,也让我从中学到了一些为人处世之道。

  先来说说曹操这个人物带给我的启示。曹操一生都属于十分大胆型的人物,也是十分奸诈的。他误杀了吕伯奢一家人,最后明知错了,还要继续杀了吕伯奢,其无情无义至此,陈宫便离他而去,曹操后来说的那句话耐人寻味:“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但反过来想想,如果当时他不赶尽杀绝的话,吕伯奢若真带了些人过来追杀他,可能曹操会就此退出历史舞台了。但是奸诈带来的只会是一时的小利,一直是奸诈的话,自然会遭到报应。后来董承一伙人便刺杀曹操,可惜事败了。后来陆续都有一些人刺杀曹操,但都因一些意外而失败了,否则这位曹阿瞒也不会叱咤风云了。曹操给我的启示就是,做人不能太狡诈。

  与曹操截然相反的一个人物就是刘备了,他以仁义当先,他热爱百姓。刘备一生的行为都与曹操相反,曹操奸诈,刘备仁义。刘备在落难时,还带着百姓逃命,他管理一个新野,或是徐州,都是实行仁政,得到百姓的爱戴。

  但不论是曹操还是刘备,他们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非常注重人才,曹操失了一个吕韦,祭奠时他不哭自己曹家的人,独哭吕韦。他的'谋臣郭嘉死后,他也十分痛心。刘备则更重视人才了,起初赵云并不是刘家的将军,但他十分器重赵云,几次留他,后来终于归到了刘门下,才使得那个扶不起的阿斗两次脱险。徐庶被曹操“拐骗”到那边,在送别时,刘备哭着送别,还要砍掉挡在前面的竹林,后来徐庶才又回来推荐了诸葛亮。刘备三顾茅庐更是成为聘用人才的典范。

  所以说,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需要招兵买马,寻找志同道合的人,一同创建事业,这才是成功之道。与之相反的例子便是袁绍了,照说袁绍与曹操一战的时候,拥有明显的军事优势,但袁绍为人不重视人才,有许多忠臣在身边也不知道。他如果听忠臣的话,那曹操怎么可能胜得了他呢?而他却听信一些小人的话,致使败给了兵力较少的曹操。

  三国演义还让我学到:要善于听取好的意见,忠言逆耳。曹操赤壁之战为什么会败?我觉得还是因为没有听信好的意见,面对新来的庞统这个外人,他却毫不犹豫地相信了他的“连环计”,而面对另一个臣子对他的忠言,那位臣子大致说的是:“若敌人用火攻,如之耐何?”曹操答的大致意思是:“现在这个季节,不会刮东南风,如果用火攻,那便是烧他们自己的营了”。这也怪不了曹操,他又不像孔明这个气象专家能知风雨。但既然有人提了建议,曹操也应该有所警觉呀,不然也不会败了。另外一次就是刘备在一片靠近水的树林中安七百里连营,早有臣子向他提出建议,说敌人如果用火攻怎么办?但他没有接受,致使后来真的被陆逊七百里火烧连营。所以,能否正确听取他人的意见,往往决定着事情的最终成败。

  三国演义中的一些人物,也给我许多启示。那些贪财,贪色的人,最终一定不会有好结果。董卓与吕布之所以会兵刃,还不是让一个小女子貂婵在中间挑拨离间,所以董卓便是败在了自己的好色上。曹操也有点好色,张绣投降后,曹操在营中寻乐,便找了张绣老婆来玩弄,后来张绣当然恼火,便暗算曹操,曹操幸亏命大,否则也被张绣结果了。

  曹操修了铜雀台后,还要把东吴的“二乔”放于台上,于是便让孔明用这点激了周瑜,让周瑜决心出兵打曹操,曹操才有赤壁一败。三国中还有一些卖主求荣的一些人,也得不到好结果。与之相反的则是关羽了,他不贪财也不好色,得到了曹操的敬佩,也得到了千千万万读者的敬佩。若不是因为他一点点的骄傲,以及刘封的见死不救,他也不会死得那么早了。所以,我又知道了,为人不能贪财色,要做一个正直的人,刚正不阿的人。

  三国演义中,还可以学到许许多多的东西,比如研究历史的规律,分析人物性格,分析事情的前因后果成败原因。毛泽东就曾经读了五次三国演义,原因大致也在这吧。名著是经得起反复阅读,反复推敲的,好的名著伴人一生成长。

  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2

  暑假里,我开始看《三国演义》,书中插图中的吕布,身材高大,身穿铠甲,抬头挺胸,威风凛凛。被称为“刘皇叔”的刘备,则身着长袍,身材矮小,常常低头含胸。我感觉这位皇叔的确是年逾古稀了。爸爸却对我说,你知道吗,吕布的年纪可要比刘备大呦。我有点疑惑了,是该相信爸爸的话,还是相信插图呢?

  于是,我开始在原著中寻找答案。

  《三国演义》里刘备是称吕布为兄长,三国演义第十六回“吕奉先辕门射戟”中刘备对阵吕布其中写道:“玄德出马曰:‘兄长何故领兵到此?’”

  《三国演义》第十六回:纪灵曰:“主公不可造次。吕布勇力过人,兼有徐州之地;若布与备首尾相连,不易图也。灵闻布妻严氏有一女,年已及笄。主公有一子,可令人求亲于布,布若嫁女于主公,必杀刘备:此乃疏不间亲之计也。”

  及笄,亦作“既笄”。古代女子满15岁结发,用笄贯之,因称女子满15岁为及笄。也指已到了结婚的年龄。可以推测,吕布的年龄是比刘备要大。那插图中为什么要这么画呢?我还是再去看原著。

  第三回:议温明董卓叱丁原,馈金珠李肃说吕布。

  见此人,身高七尺开外,细腰扎背膀,双肩抱拢,面似傅粉,宝剑眉合入天苍插额入鬟,一双俊目皂白分明,鼻如玉柱,口似丹朱,大耳朝怀;头戴一顶亮银冠,二龙斗宝,顶门嵌珍珠,光华四射,雉鸡尾,脑后飘洒;身穿粉绫色百花战袍,插金边,走金线,团花朵朵,腰扎宝蓝色丝蛮大带,镶珍珠,嵌异宝,粉绫色兜档滚裤,足下蹬一双粉绫色飞云战靴,肋下佩剑,站在那儿是威风凛凛,气宇轩昂,正虎视眈眈对董卓。

  从作者对吕布的穿着的描写,“银冠,插金边,走金线,镶珍珠,嵌异宝粉绫色百花战袍,粉绫色兜档滚裤,粉绫色飞云战靴”这些色彩艳丽的词语,可以看出,作者把吕布塑造成了一位年少气盛的少年将军,这位三国第一猛将就一直以这样一位英气逼人的形象存在于人们的心目中了。

  第一回:宴桃园豪杰三结,斩黄力英雄首立功。

  那人不甚好读书;性宽和,寡言语,喜怒不形于色;素有大志,专好结交天下豪杰;生得身长七尺五寸,两耳垂肩,双手过膝,目能自顾其耳,面如冠玉,唇若涂脂;中山靖王刘胜之后,汉景帝阁下玄孙,姓刘,名备,字玄德。

  从作者对刘备的描写,“两耳垂肩,双手过膝,目能自顾其耳”,可以看出,作者是想突出刘备不是一个普通人,虽然他现在家境贫寒,以卖草鞋为生,但他不凡的性格与外貌预示他会干出一番不朽的事业。

  原来,作者罗贯中在塑造这两位人物时,是有他自己的意图的。像吕布这样的三姓家奴,只有年少轻狂之人才能做出的,而刘备最终能创建蜀国,这样的人物必定是老谋深算的。

  这让我联想到了三国中的另外两位人物——周瑜与诸葛亮。

  赤壁之战中,周瑜几次想害诸葛亮,但诸葛亮料事如神,每次都能早一步,让自己化险为夷。最后诸葛亮三气周瑜,使周瑜在愤怒、嫉妒、不甘心之中离开了人世。

  在三国中的周瑜,就是如此的`易冲动,好感情用事,器量狭小,忌才妒能。诸葛亮则是胸有成竹,沉着冷静,深谋远虑。于是,周瑜就是一个面如冠玉的少年将军,而诸葛亮则是手拿羽扇的老年丞相。

  周瑜一生有一句名言:“既生瑜,何生亮。”可见,作者塑造周瑜就是为了衬托诸葛亮的英明神武。

  而实际上,周瑜(175—210)三国时期吴国将领,杰出的军事统帅。字公瑾,庐江舒县(今安徽庐江西南)人。美姿容,精音律,多谋善断,人称周郎。公元208年赤壁之战中大败曹军,奠定三分天下基础。后图进中原,不幸早逝。诸葛亮(公元181—234年),字孔明,号卧龙。中国古代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散文家、外交家。所以周郎要比诸葛亮大六岁。

  这次有趣考证的经历,让我再次感受到,疑问是最好的老师,而读书百遍则会其义自现。

 

【三国演义读后感】相关文章:

作文写三国演义读后感三国演义作文,读后感04-14

读后感《三国演义》_三国演义个人读书笔记12-13

《三国演义》的读后感07-06

(精选)三国演义读后感07-06

[精选]三国演义读后感07-06

【精选】《三国演义》读后感07-03

《三国演义》读后感【精选】07-03

三国演义读后感(精选)07-04

三国演义读后感[精选]07-04

【精选】三国演义读后感07-04